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筝音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东北古筝辽南地区古筝演奏教学思考
一、东北古筝的起源
古筝在东汉、三国时期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筝在近代被称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例如“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这都说明古筝在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乐器,深受文人义士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辽宁地区原属于中原地区,大禹时期天下分九州,辽宁地区有冀州和青州两地区,发展到辽代,契丹族宣皇后重视文化,接受宋朝汉文化,古筝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占领辽的燕云之地,辽灭。金与辽一样,在文化音乐方面,大量吸收唐宋文化,尤其以演奏唐宋宫廷乐舞为推崇。明清时期,山东琴书艺人张鹤鸣老先生到东北地区演奏古筝,受到听众赞誉。抗战时期,东北地区受到战乱影响,音乐文化几乎绝迹。40、50年代到近现代,由于民族民间音乐发达兴旺,教学和演出单位对古筝艺术的垂青,产生了教与学的需求,许多老一代筝人相继走向教演单位,一大批古筝演奏者相继来到东北,积极传授古筝艺业,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风格和个人特点的诸多流派。东北古筝就在这一时期发展开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现代辽宁古筝音乐的发展
1950年,河南派筝家曹正先生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曹正先生是我国古筝院校事业的奠基人,他在东北地区教学古筝十几年,为东北筝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近现代东北地区的专业音乐类院校比较有代表的学校有: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其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也就是现今的沈阳音乐学院,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具有古筝专业的高等艺术院校。1950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在音乐部中开设了音乐系、实验音乐工作团、音乐研究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古筝音乐影响迅速在东北地区扩大。50年代初,由曹正先生大力推荐,山东派代表筝人赵玉斋先生到东北支教,1955年创作古筝曲《庆丰年》,为古筝音乐创作扩大了思路,革新了古筝演奏,大量运用双手演奏技巧,解放左手,参考钢琴及西洋乐器演奏方法,使古筝音乐拥有和声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五十年代末,赵先生通过加大古筝筝体和增加琴弦的方式,重新设计出来21弦筝,也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古筝的初级形态。1959年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全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更加影响了古筝的发展。
三、辽南地区古筝音乐
辽南地区是指大连地区,还包括营口市、鞍山市的海城与岫岩县全境地区。因三国时期管宁和王烈(隐居大连三山岛)等山东学者浮海来辽南隐居讲学,而辽南地区又多山东移民,因此大连包括周边地区鲁文化氛围浓郁,风俗教化根深蒂固;辽南地处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与关内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因而有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故后人称之为“管王之地”。
(一)曲目
《兰桥魂》和《欢乐秧歌》这两首作品为阎丽教授作曲。其中,《兰桥魂》是阎丽教授和徐杰老师共同创作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东北筝曲,乐曲以民间故事《兰桥魂》为创作背景。《兰桥》是东北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描述了魏奎元与蓝瑞莲的凄美爱情故事。蓝瑞莲与魏奎元自幼相识,两小无猜,因连年大旱,蓝瑞莲随父逃荒至周家湾,被财主周玉景强占为妻;一日在高山读书的魏奎元放假回家,恰遇已被贬为奴仆的蓝瑞莲在井台打水,二人互叙衷情,相约当夜三更在蓝桥相会,一同出走,不料当夜山洪爆发,魏奎元在桥下避雨等待之时被洪水卷走,蓝瑞莲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投河自尽。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故事。古筝音乐创作中吸收了皮影戏和辽南戏的曲调风格,全曲一直留露出一种哀痛的情绪。作品细腻处凄婉哀怨,如泣如诉,呜咽哽塞,而爆发处犹如大河奔涌,整首曲子连贯流畅一气呵成,闻者入境,同时采用创新双手配合的技法,左手拍击琴码右侧琴弦,展现内心苦楚、悲愤的情感。
《欢乐秧歌》这首作品采用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北方劳动人民对待事物的热情,其性格的豪迈、泼辣、幽默等特点,根据东北民歌改编,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整个作品喜庆、自然、活泼。
秧歌音乐是东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秧歌起源于民间劳动生活,同时又与古代祭祀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秧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北方的汉族民间歌舞。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在表演中要通顺,具有高度的即兴表演的能力,音乐风格灵活多变,展现丰富的东北韵律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东北劳动人民的热情、淳朴、刚劲的性格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这首古筝作品在演奏中,大量使用秧歌音乐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喜气洋洋的色彩。作者在写这首作品时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音乐风格。这首作品用了传统的四二拍子,节奏富有变化,演奏中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音乐与舞蹈韵律相吻合,在秧歌舞蹈中“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这种特点相呼应。
(二)演奏及教学
辽南文化从古至今大多吸收中原文化,但鉴于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辽南戏、皮影戏、辽宁鼓乐、东北二人转等。近现代创作了不少东北风格、辽南风格的古筝作品,有一部分已经被纳入《中国古筝考级作品》中。例如《欢庆》、《情系春来》、《欢乐秧歌》、《辽南情》等,虽然现存作品不是很多,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青睐。2012年举办了首届辽吉黑‘天韵杯’古筝大赛”,其中有不少选手弹奏了有东北风格的作品,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关注。
古筝的学习和演奏通常是从兴趣开始,要经过一个长期而枯燥的练习过程,基本功训练和曲目积累达到一定的基础以后,兴趣的学习才能逐步转变成主动地学习和专业的学习。
如何能更标准、更正确、更完整的演奏地方特色的音乐,需要几个过程。首先对于基本功的训练。1.:每个手指的发音和触弦。声音是否颗粒性很强、是否饱满,弹奏时声音是否干净都是首要决定因素。2.: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音准、音高、韵味等等,音乐是由这些基本的要素组成,演奏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在实际弹奏中对音乐无法正确的表现。3.:左右手相互协调配合。弹奏时音乐要流畅自然,具有爆发力,出指要干净利索、有线条感、颗粒感,不论速度快慢还是力度强弱,都能控制和发挥音乐本身。其次,需要理解和掌握乐曲创作背景和本地区的风俗文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时代背景及创作思想,在演奏中更能富裕作品丰富的生命感,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富于创造性。
四、东北古筝文化思考
东北古筝音乐发展至今,凝聚了很多古筝者们的心血与汗水,在传统古筝教学中,右手基本是以琴码右侧弹奏为主,主要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左手演奏主要是在琴码左侧以按弦为主,控制弦音变化,装饰旋律,达到“以韵补声”。近代通过借鉴钢琴、琵琶等乐器,加入了很多复调及双手演奏技法,包括轮指、扫弦、琶音,丰富了古筝音乐。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东北古筝第一人赵玉斋先生50年代开创双手演奏古筝,从此翻开了古筝历史性的一页,此后古筝快四点、点奏、快速指序都陆续运用到演奏中,但是小指技法始终与其他手指发展不均衡;其次左右手发展不平衡,初学时期通常只注重右手基本功训练,一般情况是业余考级达到3,4级水平时才用到左手,由于左手训练较晚,作品里面左手也没有右手有高难度技巧。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如此发达,我们吸收多元化音乐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本土音乐的发展,关于东北风格的古筝作品存世量并不是很多,甚至个别老艺术家们还是存在着有过去闭塞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的直系学生才能正宗的演奏到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本土作品。然而,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古筝演奏也不是一种孤立的音乐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的传播,终将会把古筝音乐推向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绵阳古筝学堂---《浅析东北筝曲风格和演奏技巧》
[2]邢朔《东北秧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期刊《大众文艺》2013年
篇3
关键词 孤独症 音乐治疗 语言交往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utism children, more and more autism students are entering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ir behaviors and learning features, we can compose the boring language materials into sweet music which can arous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use it freely. Teaching the autism students with interesting music can arous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because music can help the autism students to relieve their emotion and show their mentality, which can actually improve their languag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autism
musical treatmen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孤独症儿童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学生进入特教学校。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全面发展障碍。其特征表现为[1]:社交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异常的行为和兴趣。其中言语和沟通能力薄弱是他们的最大障碍。语言能力低下,使其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困难。造成智力停滞不前或落后。因此训练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其适应社会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课题。本文是我在四年来的培智教育中,积极开展多元培智,自编自选教材,创造性的从音乐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和训练,使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显著。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特征:
(一)孤独症学生的行为特征[2]
1、社会交往障碍:避免与他人的对视,不会用语言、面部表情、点头、摇头等体态语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态度冷谈、不理不睬、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2、语言发育障碍: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听不懂老师的指令、重复别人的话,分不清“你、我、他”。3、兴趣范围狭窄:不能集中注意力,对许多事物没有兴趣,在课堂上旁若无人,不愿参加集体游戏,对周围事件不作反应,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4、行为刻板:喜欢玩一种东西,且久玩不厌,还常常一整天只重复一个动作,对某些无生命的物品表示出极端的依恋。如“食品”、“卡通书”若拿走便出现焦虑不安或哭闹不休。
(二)孤独症学生的学习特征。在学习方面孤独症学生和一般儿童有明显的不同特征[3]:1、缺乏学习动机:孤独症学生对自己特殊的偏好有兴趣,而对一般人要去学习的事物缺乏学习动机。2、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有极高的持续的专注力:自己喜欢的东西,久玩不厌,可是对希望教他的事物却不能专心、眼睛不看,看也不持。3、;理解和表达能力不佳: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不能适当的表达让别人理解,因而引起挫折而形成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情绪不好时就暴怒、哭叫、自虐。
三、音乐治疗对训练孤独症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意义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标。《音乐辞典》中的音乐治疗[2]这样界定:“音乐治疗广泛适用于儿童、在特殊治疗或恢复心理健康方面是一种实施于病人的很有价值的方法。”而我们针对孤独症学生学习的困难。在训练时,得用音乐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在自由和关爱的氛围中,应用他的特长的学习模式来教导他,用他喜欢的东西(加强物)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利用音乐的一点特点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稳定他人情绪,提高说话的机率,培养他们语言的运用。总之,教师根据孤独症个体的特殊情况,精心设计各类音乐活动,结合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达到心理或生理的健康。
四、利用音乐训练孤独症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利用音乐激发孤独症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根据孤独症学生有固定行为的特征,给他创造多听、多看、多练音乐的条件。歌曲可以是老师弹唱,也可以经由录音反复播放。或经常带他看电视文艺节目。刚开始,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反复的听音乐对孤独症学生来讲,听惯了之后,就成为生活必备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他对音乐会产生兴趣,并逐渐从被动过渡到主动。优美的旋律激发他去模仿学习。
(二)利用音乐作为“加强物”来强化孤独症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根据孤独症对喜欢的东西(加强物)有持续的专注力这一特征,我们把他喜欢的音乐作为“加强物”。当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听喜欢的音乐。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其情绪会稳定下来,不由自主的跟唱,性情慢慢开朗,消极情绪得以宣泄。等他情绪稳定之后,接着进行教学,适当的学习之后,音乐再次出现,这样就可以强化所学习的内容。当该听音乐时不放音乐,他就会要求听音乐,我们就利用这个“动机”来要求他学习:学习之后,马上放音乐作为“加强物”。适当的运用音乐这个“加强物”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也可使训练的模式变得有生气。
(三)利用音乐作为学习语言的媒介,帮助孤独症学生积累语言学习的材料。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的创造或配合音乐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感受[3]。在弱智教育中,我们用一般语调,运用传统的口语传授方法去教学生说话,他们不肯模仿学习、越学越厌,一节课也学不会说一句话。可是用他喜欢的音调来唱,他就肯模仿学习说话,而且学得快、记得牢、越唱越爱唱。因此,利用音乐优美的旋律,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把有声语言谱成音乐、反复咏唱。就可以发挥音乐的治疗作用。如:把一些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谱上曲子进行教唱。歌词晓之以理、乐曲优美动听、学生在自由和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明白了事理、学会了语言。针对孤独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可利用音乐的重复结构,设计重复学习训练来增加重复学习的趣味性。为了丰富他们的语言、歌词的内容要新鲜、实用、贴近学生生活。训练时将教学内容与歌词联系起来,师与生产生互动,使语言训练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孤独症学生语言交往的能力。把学习音乐融于学生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和沉浸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之中。如教学生唱歌时,以各种游戏的方式,如打电话、传球、抢占座位等,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活动,在直接参与体验中感受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如让学生听音乐创编动作,用小乐器敲打节奏音型。让学生做“小老师”、“小指挥”等。通过音乐游戏,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带来自信、自信心促进语言交往情绪的发展。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创造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提高了语言交往能力。
五、实践效果
孙某,男,12岁。2005年9月进入我校培智班,与智障学生不会说话的不同之处是他重复别人的话。行为表现为情感冷漠、极端孤独、不和小朋友玩,对自己喜欢的“卡通书”或“食品”有着极端的依赖与依恋,吃饭睡觉时都带在身边。情绪焦虑时,大声哭闹、到处乱跑。自伤行为是蹲在地上手心着地乱蹲,嘴里“啊啊”乱叫。训练后该生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为: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会说“再见”及简单交谈。能够理解常有的语言指令并执行。如“点名”喊“到”。“到台上表演节目。”可以按规则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合作性游戏。能正确无误的唱歌:且音调较准确,情绪不稳定和自伤现象由一天几次,到一天一次,最后逐渐完全消失。能向他人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六、结论
(一)、独症学生适于安置在培智学校。因为在交往上,弱智生单纯、善良、乐于助人对孤独症生不会表现出远离、歧视、易形成爱的集体。在学业上,教学速度放慢,对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又伴有情绪障碍的孤独症学生极为有利。
(二)运用音乐训练孤独症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音乐康复的形式。
(三)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教师和家长树立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给予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去英.关注孤独症儿童研究.现代特殊教育,2006;6:1
篇4
每一个民族与国家都有其相应的文化伴随着发展,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艺术文化中古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艺术。当前的高校古筝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安排古筝公选课的目的,学习古筝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古筝的弹奏技巧,更是期望他们能够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古筝的特点与演奏的表演力,并且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够去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使得古筝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们手中去不断传承。本文对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使这个艺术能够千古留存。
一、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还是有许多的人们喜爱这个艺术音乐,并且我国的高校的学生是喜欢古筝的大部分人群,深受他们的喜欢,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有主修这一门课程,以及还有那些一般爱好而选择了选修的课程。正在这些人群中,有的人在未上大学之前就对其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有些学生只是在刚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古筝音乐,而对那些进入大学前就有基础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体格和骨骼已经相对的成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继续学习的思想开始局限起来,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这样能够让他们学习古筝更有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接受知识能力上较大多数学生更加的快速,拥有学习速度上的一定优势。现在的高校音乐系古筝专业课仍保持着传统模式去教学,还是采取简单一对一这样的教学模式去进行古筝音乐教学,但是长期采取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去进行古筝教学极其容易出现弊端。由于这样的教学会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师生之间互动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讲,团队意识与集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集体意识能够协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学生能够在不懂的如何解决问题时,请教那些懂得深一点的学生,这样学生之间的古筝音乐同享与合作,还能够不断的创新古筝经典音乐。所以高校开始了对古筝教学采取的是公选课程,这样不仅仅是能够保证更多的人去了解古筝音乐,还能够使学生摒弃以往的一对一单一教学方法,虽然这样可能存在古筝教学的不够细致,但是能够使学生在公选课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学习到集体意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古筝音乐互享。所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公选课的开展,对于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古筝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古筝公选课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上的整体性不足,由于高校开展的公选课程其涉及到的学生拥有全校所有的学生,并且其在教学上只是单纯的重视古筝的技巧训练以及当前流行的筝曲学习,使得古筝长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公选课程不能够长期性的开展下去,这就需要高校及时的拓展教学的内容,并且要立根与传统的古筝风格下,因为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原始的根基,只要保留住原有的所有精华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顺应时代的变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当前的高校古筝公选课的教学上,需要做到将传统筝曲与现代的筝曲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展现出更好筝曲。还有就是现代的古筝教学的老师只是一味为学生灌输古筝的弹奏的技术,而忽视古筝音乐本身具有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这一点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的高校学生。因为在长期的古筝教学后,学生不能够在古筝音乐中领悟艺术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失去了艺术真正要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第二,高校古筝公选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与传统的一对一古筝教学相比,虽然学生能够学到集体意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但是却失去了以往的那种细致的,较多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到高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的影响,还有老师的任务量也十分的大,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古筝音乐教学不能够创新下去,停留在原有的脚步中,学生不能够鉴赏到古筝的齐奏、合奏旋律以及和声的变化,而古筝是只有通过合适的合奏等才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当前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够做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演奏的表现力。第三,高校古筝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在我国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学重视的是古筝的理论与演奏的技巧,因为教师认为这样能够为学生打好一定基础,并为古筝实践表演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当前的高校古筝教学中,对于实践环节的掌握的相对较弱,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平台较少,使得学生空有一份理论基础,却不能够真正的在实际环节中展现自身的实力,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舞台表演经验不足,不利于学生古筝能力的进步。造成的这些都是由于学校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只是用语言去督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乏味性。学生不能够主动性的实践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容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厌倦疲乏的心理,最后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筝音乐的创新不说,可能就学生的学习能力都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高校古筝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由上文可知,高校在古筝公选课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而造成的原因更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查找对应的原因来提升高校古筝教学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重视的角度以及出发点不对,很多教师认为在古筝教学就是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去学习,然而教师只是单纯的重视筝曲,教师并未在讲解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与学习,对古筝更是没有一点点的创新。古筝音乐是一个高深的艺术文化,要想更好的学习其中的真谛,首先就要对艺术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心中需要有艺术,而现在高校的教师一味的重视音乐技巧,在他们心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绝对的技术,就能够在古筝音乐中拥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却不知被这种愚笨的思想,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前进的脚步,没有艺术文化的技术可以说只是掌握了音乐这样的一个大空壳子,随着当前的社会的不断进步,艺术文化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为了能够古筝音乐能够在很多艺术中站稳脚跟,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他们所掌握的所有各种音乐文化不断的传授给他们的学生,这样中国的文化才能够将其传承与弘扬下去;再有就是很多教师在音乐的教课过程中,受学校课程进度安排的影响,高校的古筝教师在公选课上仅仅重视高校最后需要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以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为目的,没有把古筝教学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当做其工作的重心,教师在上课传授知识上,简单的根据教材去进行教学,造成的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掌握古筝音乐的情况、理解的程度等,教师表现的则是漠不关心,这是教师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高校古筝公选课教学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改进措施
篇5
【关键词】激发兴趣 音乐素质 艺术魅力 展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3-02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息,它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多变的指法、独特而神奇变化的音色、弹奏时扣人心弦的“表演”性,以及古筝所独有的花指和刮奏所带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境,使古筝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国粹”。把古筝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充分感知中国筝文化的丰厚底蕴,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古筝教学进入课堂的好处。
一、“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约产生于两千年前,因此,人们习惯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古”字。在姹紫嫣红的民族音乐中,具备华夏传统音乐特色的筝乐,是繁花丛中最为秀丽的一朵。古筝不仅音韵典雅优美,而且风格多姿多彩,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而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民族乐器,所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既擅长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人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加之迷人的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因此学生很容易听懂旋律。对于古筝学习者来说,入门相对容易,对于简单的曲目能够很快入手,这就为古筝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使之能够更深入、更大化的在课堂上加以推广。所以,古筝教学进课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民族乐器文化得到深入了解,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现在许多学生学唱歌是靠听碟片模仿而成的。可是要用古筝演奏音乐,就无法单纯靠听来模仿,非要会识谱不可。由于学生对学习古筝怀有兴趣,因此识谱、视奏、视唱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活动了。而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好基本音乐知识,而且也学到了技能技巧,还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各音乐要素在表情达意、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认识功能和操作功能,从而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古筝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其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筝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堪称各类乐器之首。这是由它独特的构造、纷呈的指法、多变的音色所决定的。从音色丰富变化这一点上看,古筝可谓乐器家族中的翘楚。由于是直接在琴弦触弦发声,并且同一弦的不同弦段音色效果不同,近岳山的弦段发音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弦中段部位发音浑厚、朴拙、意韵悠长,且越近琴码的部位音色越深沉,这使古筝演奏者在弹弦时可按不同音乐的内容、情感的需要作不同的音色选择,从而弹奏出音色效果变化丰富的旋律和音乐。在演奏中,获得这种丰富变化的音色效果的途径有以下几种:触弦位置的变化;触弦速度的变化;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等。
四、“古筝教学进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篇6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篇7
1.师资水平方面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 、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4.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1.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2.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
篇8
[关键词] 古筝 儿童 兴趣
儿童学古筝,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内心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对音乐产生共鸣,从而通过音乐与人进行心灵的交融。如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习音乐、培养兴趣、从而打好基础,是现代古筝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对儿童古筝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要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在古筝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儿童对学习古筝都是有一定兴趣的。由于兴趣像“催化剂”,使他们产生学筝的内在动力,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学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成教师交给的每―项任务。所以,兴趣在少儿古筝教学中的作用确实不容低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兴趣教学,以培养学筝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刚开始学筝的时候,首先让孩子直面音乐,身处一定的音乐氛围之中。把歌唱作为儿童学习古筝的第一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演奏一到两首他们熟悉的儿歌,孩子听到熟悉的曲调后,会和着拍子轻声哼唱,消除第一次上课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同时可以很快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确概念,感受音程之间连接的过程,培养他们对曲调旋律的感受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歌唱、欣赏中体验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感,享受审美的愉悦,在这基础上,由教师讲解弹奏的知识,指导弹奏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琴的过程,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堂课要多休息。总之,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既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又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筝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
二、良好弹奏姿势是关键
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时都不太注意弹奏姿势,只是一味的想弹奏乐曲,这是错误的。事实上正确的动作、技巧的好坏都与弹奏的姿势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确的弹奏姿势要求自然、放松、坐端正,坐凳子的 1/2,要距离琴身1.2拳左右,身体的中心要对准第一个琴码。弹奏和音时右手扎桩,手指同时向面板方向用力弹奏,弹完后手指自然搭在下一根弦上。两肩齐平,两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成空心拳侧放在轴弦盒上,左手则顺着琴码的方向斜方放置。双脚平放在筝架内或者是把右脚踩在筝支架的横木上、左脚斜前方放置,像体育中稍息时站立的姿势。有了好的姿势后,才能在以后的古筝学习中不走弯路。
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不要只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个性的存在以及个性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应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能力,学琴目的。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急于求成,布置一些高于学生实际演奏能力的作品,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带来厌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目的性明确,每个阶段,一定要明确解决某个问题,当每解决一个问题,孩子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要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和增加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简化音乐的复杂性,从而降低学习量。对孩子以鼓励为主,因为鼓励和成就感是孩子学习音乐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学琴的目的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音乐。
四、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众所周知,音乐活动是一个从创作到表演到欣赏都离不开创造的思维活动过程――作曲是创作、表演是创作、欣赏的想象更是创作。具体到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发现的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孩子,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音乐知识和技能。
五、通过节奏运动,引发儿童音乐感受力
进行古筝学习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要素,没有节奏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节奏,由于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与节奏关系就更密切了。在学习古筝的初期,让孩子们在短时间记住那些陌生的音符并准确地表现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用他们的身体来感受时值,那么孩子不仅会很快记住音符唱几拍,而且会很快地用身体把节奏正确地表现出来。
六、加强文艺知识和技能的再学习
儿童古筝,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较少有自己创造的空间,就会死板;而要给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可以是欣赏音乐、歌唱、演奏,也可以是朗诵,艺术化的游戏、舞蹈、小型戏剧演出等等。
七、教师正确的启蒙和严谨的示范非常重要
正确的启蒙往往能给孩子一生的学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启蒙得法,学的有兴趣,音乐知识自然进入了孩子的脑海之中,但如引导不得法,孩子会得吃力,枯燥无味,不但学不好,而且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特点。幼儿模仿能力强,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他们掌握知识的途径是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因此,应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感受。另外,在初教儿童学音乐时,要考虑何时教识谱好,学音乐一定要学会识谱,因为学会识谱后,能自己独立地练习和看谱学新曲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对年龄太小的幼儿就不必一律从学识谱开始,可以先从感性入手,让他们模仿学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幼儿识谱应用恰当的教材和生动的比喻。
八、循循善诱,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教师急于求成,不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只希望早日让他们弹奏乐曲,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往往就会扼杀学生原有的兴趣。学生也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总是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时,自然会产生畏惧、自卑、抵触、厌学的心理。因此,在初始阶段,作为教师就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才能让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只有不断了解孩子、走近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啄,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减少孩子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古筝;基本功;兴趣;情感
古筝,是一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其音韵古朴、典雅、华丽、委婉,既可表达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又可表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因此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全国上下学习和教授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古筝教师我觉得我们不应只是仅仅教会学生们怎么弹琴,同时也应该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并从各个方面开发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学会演奏的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练好练就基本功,对学古筝保持持久兴趣?如何使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就进行听觉意识训练,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部分家长、学生、甚至老师互相攀比,强调速成,失去兴趣等种种因素,导致教学很难系统化进行,学生们只是快速的弹会曲子,参加每年的考级,就是最大的收获,或由于枯燥而学不久就放弃了。其实不然,我们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在训练中多增强趣味性,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器乐学习中,有“一双好的耳朵”很重要,它能发现好的声音,辨别音准,能帮助指导自己的演奏,并且每个学琴的人不一定都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若能在学习之后有一双欣赏音乐的耳朵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初期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听觉意识的训练,一开始就能从听觉上辨别发出声音的好坏,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如何控制左手的按弦力度来表现音乐,长此以往这种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比如最简单的单指弹奏,我们教学生用手指去感受触弦的角度、深度、力度等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用耳朵去听正确的声音是怎样的,而且从单音开始就训练他们把每个单音连起来,耳朵听到连绵不断的线条,并反复用对与错的声音效果让他辨别,从而在手指肌肉记忆的同时也让听觉记忆启动。这种训练不但可用于双音、套指、各类指法组合、按滑音,在今后的整个学习中都应有意识地坚持训练。
在教学伊始,学生对古筝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这时如教师采取一味强压、批评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以音乐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依托来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抓住学生好奇、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事实证明,当学生对古筝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有一种自发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热情。正是这种“热情”鼓舞着孩子们主动且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古筝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和热情是儿童学琴前进的动力,兴趣和热情是相辅相成的。
如,教师可采用融技巧和乐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生第一个音符时,就应避免追求纯机械的手指运动,应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学琴时,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这时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结合练习曲,教会学生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一开始就过多地让学生弹一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易导致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应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琴兴趣。如采用小型音乐会、音乐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时教师的教学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习者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在演出中体验成功,有了鼓励与表扬,有了成功的感受,孩子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今后奏出美妙动听的琴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把单纯的教学表演化、生动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把枯涩的概念优美化,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言传身教,诱导想象,启发学生对不同流派乐曲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基本功很扎实,但演奏的音乐平淡无味,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尤其在不同流派乐曲的把握上。这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年龄小阅历浅、地域差异、没有这种意识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启发他们,通过形象的描述、讲解、音像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大胆想象,真正地用自己的音乐来表现作品。古筝九大流派,受当地的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说唱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我们在启发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他们的接受力,尽量用最通俗易懂、最接近他们的例子,可以模仿说一些各地的语言,学唱一些当地的戏曲,指定学生去看去听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例如教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陕西筝曲,可以先讲述陕西筝曲形成的背景、当地的语言、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特点等,再讲一些相关的革命故事,并分段启发他们的想像,构造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曲调可以让学生们回忆电视上阿宝的唱腔和他说话的语调,老师也可以做一些示范。
古筝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有着不同派别的流传。但是教学中切忌有门户只见。不要自命清高,我是纯古典的正宗流派,现代的东西太浮躁了,没有内行;也不要自以为,我是现代派的,学院派的,民间那些东西太老土了;也不要摒弃流行音乐改编的曲子,以为没深度,殊不知,很多古典、专业的曲子曾经也是那个时代流行过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偏好,给予不同风格或派别的曲子,互相补充,合理引导,同时也能让学员学到一些“弦外之音”,譬如古曲“怀古”和民间歌曲“采茶扑蝶”结合弹,去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三、利用体态律动来表达音乐,注意情感启发与培养
初学古筝的学生很难放松弹奏,很多肌肉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们可以适当的用一些肢体动作如大撮抬臂走弦,左手颤音抬臂走弦等方法帮助他们放松弹奏,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一种美感。
学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在音乐的表现中更应鼓励他们随着音乐的律动、起伏大胆的运用肢体动作,它不但能帮助演奏的放松,同时能在这种随音乐的律动中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从而认识音乐的多种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目的。古筝乐曲的演奏和很多乐器一样,通常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这种想象能力,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乐曲,通过乐曲节奏、旋律来表达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感动自己的时候相信听众也深受其染。
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在学习古筝曲《寒鸦戏水》中,教师要先把乐曲的意境描述给学生,筝曲以委婉清雅的旋律,明快清新的节奏,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群寒鸭嬉戏于波水细浪间的情景。教师还要介绍全曲的结构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情感表现。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曲的两个部分的表现情景,即第一部分优美宁静的旋律所表现的“晚”的静谧和“唱”的自得;第二部分则是勾勒出一幕喧闹欢快的“近景”。
教师的富有情感的演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演奏时,要尽可能做到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手段,去解释每一个乐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战台风》的第二部分中,这一部分是描写剧烈的台风袭击的画面,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这就要求教师在演奏这一部分时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教师本身必须有足够的音乐观察力、感受力,必须敏锐感知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和流动的美。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等。让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留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感受并了解人类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我们认为,古筝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占筝艺术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自主地感受音乐,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2]李利飒. 古筝教学基本原则刍议[J].艺术教育, 2008
(4).
[3]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4]王小平. 1+1古筝基础教学法论文[M]. 扬州. 广陵书社,
2010.
[5]张晶晶.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08(10下).
[6]张志羽. 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7]周耘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8]朱玉江.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J]. 中国音乐教育,2003
(12).
篇10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古筝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社会市场的需求,以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然而目前民族高校音乐学古筝专业建立以来,在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授课理念等方面都未有大的改变。如何打破传统、创新内容、改革理念,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氛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简单分析民族高校音乐学古筝专业体验式教学,并以湖北民族学院古筝专业教学实例,来论证古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意义。将古筝专业研究性的体验式教学引入到古筝课程教学中,力图打造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关键词】民族高校;古筝课程教学;体验式教学
在现代音乐学古筝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承启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是主体,互相矛盾也互相统一。而古筝专业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方面的因素。教师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所收获,效率在一定时空内高于平均教学水准的教学称为有效教学。反之,在教学后学生没有相应的收获即无效教学。学生的收益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主要指标。因此,教学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反应和感受,是一种无效教学,离开“学”的“教”是孤芳自赏;离开“教”的“学”是自学。古筝专业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自学是非常困难的,训练内容枯燥且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设法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在古筝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多层次地关注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效率最大化,才能使其达到有效教学。因此积极地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性的有效学习,最终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一、实现民族高校音乐学古筝专业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古筝课程教学的目标
在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为提升教学成绩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最终的最大收益为目标。古筝要注重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教学,从单纯的传授技能与技巧,转向以知识、情感、生活为现实意义的教育过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在教导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古筝兴趣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和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感悟生活和自然,让学生用乐器表现出对身边任何人或者事的感悟。
其次,培养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这可能需要导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寻找感觉,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灵敏的双耳,提升听力与艺术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音乐作品,把握内容,分析不同的艺术风格。将古筝练习曲目与一些脍炙人口的小乐曲相互结合,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达到完成训练的目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再次,教会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能力。古筝艺术属于一种审美与抒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个人文化艺术修养,使感性与理性同步。导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内在美,投入自身的情感。在古筝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细节,音准与节奏等要下功夫练习,稳同基本功,只有基础扎稳,才能够树立自信心,在演奏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表达出乐曲的美感。
(二)采取创新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并把强化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位置。 “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其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特征是:体验式学习,针对性学习,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体验式教学形式的运作要遵循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即白我发现永远放在首位;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习要负责任;要有成功和失败;要包含合作与竞争;要安排安静与反思环节等。“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分四个阶段,即明确目的、确定任务;参与团队协作、增进互信;心理磨练、应对挑战;深度交流、共享经验。其中第四阶段的交流与共享是最关键的环节,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切身体验,各人都有很多感受、体会与经验,老师努力创造一个相互之间充分交流的条件,使学生的个人所得变成大家共享的精神成果,从而使先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以便迁移到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法灵活多变,参考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发现,“参与体验”与“创编体验”能在古筝课堂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
要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专业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时,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自身的知识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另外,要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并且习惯反思,在实践一一反思——再实践一一再反思螺旋式中上升,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古筝课程体验式教学实例
下面是以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古筝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其进行古筝学习过程中,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将此次实验以集中观摩的形式予以推广,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此次实验中,以筝曲《高山流水》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要求在一周的时间内进行曲目的练习,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自由发挥想象,甚至可以进行二度创作。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曲目的教授或者练习,这曲经典的《高山流水》可能只是重复过去,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当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时,一周之后的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与启发。
第一组,以一位女生弹奏筝曲的开头部分,紧接着四名同学与前面同学一同合奏中间部分,最后开头的女生以独奏来慢慢结尾,给人带来一场筝曲的舞台式表演,并且每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的默契。
第二组,将《高山流水》曲目的不同版本融合在一起,开始由两名同学共同弹奏,速度也较快,刮奏较多,犹如山间飞瀑,激流勇进,迸发出强烈的情感,紧接着由两名同学以舒缓、细腻的曲调,犹如山间小溪,流水潺潺,其情感表达更加柔和,最后所有小组成员共同以辽阔庄重的音乐情绪将曲目完成。
第三组,筝曲的弹奏,引入了二胡、竹笛等乐器,将古筝与其他乐器的区别展现给大家,首先以古筝弹奏前半部分,紧接着二胡续接后续部分,竹笛在中间作为穿插,最后,古筝二胡共同合作完成曲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组,引入了舞蹈元素,在弹奏筝曲的同时,由一名擅长舞蹈的女生,配合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以生动的形象,展现曲目中的内容。
每一组的表演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妙趣横生,学生们的表现出人意料,给古筝课程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
三、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古筝所起到的作用
(一)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古筝课堂教学模式难免让学生产生消极枯燥的厌学心理,被动的学习方式也一点一点地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正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新时代的古筝课程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
(二)利于唤醒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种分组练习、集中观摩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开拓思路、将新鲜事物嫁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每个人都想排练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所以禁锢已久的思维模式被打开,所有学生都开动脑筋,几乎每一组都有新奇的编配与创作。
(三)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验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每组学生表演的都是一个极具音乐感染力的完整作品,很多平时技术过关但表现力不够的学生在此次实验课程中都有了很大改善,真正达到了古筝艺术培养音乐能力的教学目的。
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进入课堂,古筝课程不再以单独的古筝乐器为核心。将二胡、古琴、竹笛等民族器乐融入其中,做到了将本土器乐文化融人到古筝课堂教学中;舞蹈和学生有感而发的体态律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各种元素的融合体现了创新型体验式教学的多元化。
四、结语
创新古筝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真正从实践层面系统研究古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这对于唤醒学生的专业需要,传递专业知识,确立专业信念,达到优化学生素质,创新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学科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古筝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传统古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使古筝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课堂。古筝课程体验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蕴藏在心中创造的种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就现阶段民族高校古筝教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现状而言,它的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由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师教学方法传统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学科教学成果不明显等问题。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它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因而,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理念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玲.高校古筝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马欢关于高校师范专业古筝教学思路拓展问题的探讨[J].2008
[3]李郭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