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

篇1

昨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

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在专家的引导下,60名师生和家长以新媒介素养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扫二维码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随手习惯,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建议中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学校应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使中学生不断增强自控和自护能力。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

篇2

一、多渠道宣传,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为了做好"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在全旗各学校内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我局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校活动方案,并于9月19日-25日期间,悬挂"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宣传横幅,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电子屏上不间断显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等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内容,同时全旗各学校采取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加以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台让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发动各个班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习和观看网络安全知识。在各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相继开展了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网络安全班会。通过以上的宣传活动,使学生从最初对网络安全概念淡漠,逐步上升到树立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同学们也纷纷宣传并转载了关于"网络道德和网络素养"的文章,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以便更好的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积极参与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了解网络安全教育。

认真计划并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深刻了解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各学校在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开展了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竞赛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网络安全,从而更好的将安全的网络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班会和教育课

篇3

关键词:青年学生,信任,网络轻信

 

“轻信”是信任的另一种极端表现,既不加思考地信任一切,是全盘地信任,它与信任危机恰巧走向反面,轻信是指信任的受托人通过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许诺的手段,使信任的委托人相信付出信任所得的利益大于可能的损失,从而轻易地将信任给予受托人。当前轻信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于网络社会中,许多人都受过骗,尤其是青年学生,在网络世界更是容易产生轻信他人的行为,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本文试图分析青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青年学生网络轻信行为及其危害

近几年来,青少年因上网轻信他人,不但给自己、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伤害,这样的事例很多,概括进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轻信网友的“真诚”,私下与网友见面。许多青年学生在上网聊天当中,由于被网友花言巧语的“真诚”所蒙蔽,轻信网友,私下与网友偷偷约会,致使发生许多悲剧事件发生。比如:四川华西都市报道:一名17岁的泸州少女被甜言蜜语所惑,如约赴见网友时,被绑架64小时并被百般蹂躏。

2.轻信网络情感,陷入网恋,不可自拔。有些青年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中,为了填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真空,在网上寻找“恋人”。因而也成了骗子攻击的对象。论文参考网。如新华网报道: 2004年12月末,一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张某在一次上网聊天中结识了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友,聊天的时候张某透露了希望能早日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张某想通过“网络女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可没想到,却被其拉入传销陷阱。

3.轻信网络中奖及购物信息,以致上当受骗。有些网络骗子利用学生涉世不深和想轻易获得钱财的心理,在网络上发送中奖虚假信任信息,诱骗青年学生上当。据羊城晚报报道:一大学生因轻信“网络购物”,损失近万元,[11]还有一学生因轻信网游能中奖,也被骗千元。

4.轻信网络虚假考试信息及求职信息,以致上当受骗。当前由于大学生毕业求职竞争激烈和考研也竞争激烈,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大肆散步虚假求职和考研信息,诱骗学生上当。如因为相信作弊能轻松考研,一位姓雷大三学生被骗走2000元。 [1]更有甚者,每当逢国家四、六级英语大考,几乎每次都有大学生上当受骗,致使国家改变了四六英语考试政策,不与学位与就业挂勾。

二、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行为的原因

1.从理论来看,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尔曼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人们通常较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而容易轻信骗子。他指出,在一般信任关系的发展中,信任付出可能带来的损失远超过可能获得的利益.而骗子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向委托人证明,与可能的损失相比,可能获得的利益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不是理性地去加以分析,人们就很可能容易给予信任,而给自己造成损失。[2]P122-124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约束措施,使人们不会与大量的陌生人进行交往,也使得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缺乏欺骗他人的机会,这也为容易轻信的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网络空间中有着极强的匿名性,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这就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青年学生轻信他人或是轻信网络中某种信息,都是由于考虑到自己给予他人(网友)以信任或是信任某种信息(如可以得到考试题目或是可以挣到钱等,当然这种信息是由人发送的,从其本质上来看,它是人格化的信息,是一种“准人格),可以获得超出自己假如不信任的利益。但没有考虑到它潜在的风险性所在。例如,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想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心态,在网络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试题答案,结果许多大学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机心理,纷纷寄钱去购买,结果当然是大呼上当,以致影响自己正常考试发挥;当今考研也成为大学生热衷的选择,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因而,有些不法也利用某些人的投机心理,大肆行骗,也有很多人上当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某些大学生理性不足,投机心理太重,给骗子造成了机会。

2.从网络人际交往特性来看,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情感—情感”的关系,这种方式主要又是通过“数字化的符号”来进行的,且交往双方都是单线互动,缺乏现实生活“面对面”交往的现实性,这种因身体缺场而带来的真实身份的丧失,使得人们主要依靠想象和主观体验与对方交流,因而,网络交往具有较强的虚拟性。由于这种虚拟性的交往,若个体过份信赖这种关系,将会使个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就是容易导致轻信。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喜欢幻想,单纯天真,对他人戒备心理不够成熟,甚至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刺激等,因而对这种网络虚拟性的情感交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兴趣,这是也许多青少年有时沉迷网络世界不可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些不法分子伺机作案,诱骗青年学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3.从青少年自身情况来看,大量资料显示,目前导致网络轻信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年轻网民对网恋的美好憧憬。青年学生正处情感复杂时期,他们对情感的需要是充满好奇与神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限制,家长的管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致使许多青年把情感寄托在网络这虚拟环境中,一旦得到现实中梦想的“意中人”,就会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最终发展成为网恋,对对方呵爱有加,一心只想网络上“形影不离”,然而网络社会最终只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应,当陷入网恋之中的“情人”,总是不限于虚拟的交往,更需要在现实中交往,这就造成许多人为了见网友一面,不远千里去约会。当然也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大多数都是失败者,许多的是就是既被骗钱又被骗色,甚至命丧黄泉。

三、预防青年学生产生网络轻信的策略

1.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从现有的网络社会中轻信行为的状况来看,网络骗子能得呈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网络社会的监控不到位,而造成网络社会的“失范”,给行骗者提供了机会。因而,要预防青年上当受骗,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那如何加强网络自身的控制呢?本文认为:第一,要对网络进入的控制。从当前网络现状来看,网络上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网络的过度开放。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社会行动者在进入网络时可以以虚拟的身份,这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机会。对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网民在登录或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使用可以确定的身份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要在技术建立规范的身份确认技术。这样对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有一定的威胁和约束作用,以减少行骗的可能性。第二,要对网上在线行为的控制。网络进入的控制,可以确保网络身份的真实性。在进入网络之后,对网络在线行为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针对网络犯罪行为的监控,防止其散布虚假信息,以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上当,或是经不住诱惑而上当。另外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在线行为主要是要靠网民自身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净化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第三,加强网络法规的建设,以制裁网络犯罪行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制定跟不上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法律控制的真空地带,这也是一些网络不法分子肆行的原因所在。在制定网络法规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再一个全球更应努力一起共同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定来惩罚网络犯罪者。

2、加强青少年网络知识的教育。加强青少年网络常识的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轻信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说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里的常识主要是指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辨别能力和识别能力的教育。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必要信任是其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人们要有信任他人及社会制度的素养,这是因为信任是社会的一种宝贵的资源(科尔曼语),也是社会复杂性简化机制之一(卢曼语)。但是轻信只能给社会和个体造成损害,是应尽量避免。而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理解不深刻,容易轻信他人。据调查有26.3%的青少年有第一次聊天就把自己的真实电话、地址、姓名等重要信息告诉网友的经历,有29.6%的青少年有本来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聊天过程中不经意还是让对方知道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网络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这就需要加强其保护意识教育,注意网络身份的安全,不要轻信他人。论文参考网。这就需要学校专门要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家庭地对小孩加强此类教育,整个社会也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形成一个强大的宣传强势,以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以达教育目的。

3、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以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论文参考网。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一些现象最终必然要反应到现实社会中,现实社会现象也要体现在网络社会中。因而,要减少网络欺骗行为的发生,就必然要加强现实社会的诚信建设。这主要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诚信道德品质;此外,要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教育,让骗子无处可藏,无机可施,为减少青少年受骗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chinarealia.com/news_detail.php?id=1058&news_catpath=0004

[2] [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德育;道德;网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清末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的,但我认为“少年强”的关键在于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且教育的关键在于育德。育才与育德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品德教育摆在首位。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但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中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

1.沉溺于网络游戏,厌恶学习

青少年是“网络一族”的主体,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或上课用手机聊天、听歌,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几天。这种上课消沉、下课精神的状态,是因为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对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再加上某些中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这样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耽误学业。

2.学生在网络上言语放纵,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谁也看不见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多学生,不但利用学习时间上网,而且在聊天时谎话连篇,在微博上、贴吧上发表议论毫无顾忌,甚至有些言论严重越轨,给他人名誉带来损害。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信息接受、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除上述之外,还存在因不良网络诱惑犯罪或利用网络犯罪,沉迷于“虚拟世界”,出现“网络孤独”症状。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不良因素侵蚀学生的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贯彻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具体做法

1.课堂上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更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

2.课下和学生及时谈话,进行思想沟通

课下,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交流,对他们进行上网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聊天,还经常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并对此进行疏导,利用网络来进行网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些学生在网上和我推心置腹,遇到网络道德方面的困惑或者是其他人生困惑,都会首先和我沟通。

3.介绍并引导学生浏览优秀网站

积极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如《环球雅思学习网站》《CCTV中学生频道学习网站》《中学生在线》等。我除了指导学生了解有关网络安全和道德的相关知识外,还让学生搜索有用的信息,如2006年纪念胜利70周年活动在我县举行,以此为契机,我让学生搜索董振堂将军事迹及图片,将领的英勇事迹,高尚的品格,会给学生树立一座精神丰碑,这样利用网络学习,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会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养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1.教师以身作则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坚决不浏览黄色网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自觉遵守好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

2.学生严格遵守

要求中学生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3.家校紧密结合

(1)在学校,理性看待,适时引导

目前,青少年的步伐与网络紧密相连,他们根本离不开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管理,不应一味地制止,更要理性看待,适时引导。

(2)在家里,密切沟通,强化监督

为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每逢寒暑假期,和学生签订《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原则》的协议书,并由家长监督签字,并且每个假期会和家长通电话,询问学生的上网情况。家长、老师紧密结合,双管齐下,就能有效地防止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影响。

篇5

1.信息技术使用中的身体健康问题

学生长时间的使用电脑会引起视觉疲劳,眼睛干涩,从而引起“电脑综合症”。人们在使用电脑时坐姿很少会有变化,这样容易导致腰背肌群疲劳,严重者可造成颈椎和腰椎劳损。而且会慢慢地造成手关节损伤,形成“鼠标手”。面对“电脑综合症”给身体带来的累积性的伤害,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2.网络信息技术容易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目前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大多是进行网上游戏、聊天,有的学生过于迷恋网络,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把虚拟的网络当成他们的避风港,从而关闭了现实交流的大门,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帮助引导他们积极地利用网络,而不被网“网”住,帮助学生勇敢面对挫折,摆脱孤独、沮丧的情绪。

3.网络信息技术容易造成中学生道德的缺失,网络安全意识淡漠

一些学生对恶搞同学的照片的行为不以为然。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学生会在网上虚假信息,甚至很崇拜侵入别人电脑为所欲为的黑客。目前我国制定了许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现在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法律条文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明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办辩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对网络安全有一定的领悟,并树立理性对待网络信息技术的价值观。

二、网络信息技术促使师生的教与学方式在变革

网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跨越时空,进行及时交流,克服了有的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害羞心理,增进师生间感情的融合,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和谐课堂的创设。它成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沟通

有一次下课了,我准备离开机房,有位学生向我要QQ号码,当时我想,“为什么要我的QQ,我平时不怎么用QQ,与很反对学生一天到晚在网上聊天,聊天最浪费时间。这个学生够胆大的!”这个学生看着我吃惊的样子,于是说:“我有很多问题想问老师,但课堂时间太短,如果有问题,可以给你QQ留言。”听了这话,我便加了他的QQ,又建立了一个群,把班级与我交流的学生都加了进来。事实证明,学生们平时不仅向我提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时也向我说一些心里话,比如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和心理迷惘,通过这个途径,我了解到了班级的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某些情况,再给学生做心理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样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2.利用E-mail进行交流

除了用QQ进行师生交流外,E-mail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不错的途径,E-mail之间对话的私密性比较强,能满足个性突出和隐私观念增强的现代中学生的要求。

3.让BBS、百度贴吧成为学生的网络教室

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班级BBS,也可以在百度上建立班级贴吧。让学生把对班级,对老师的建议,以及搜索到的资料,课堂延续主题讨论放在BBS或贴吧上,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浏览到这些信息,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比如班级要创办一次活动,活动组织者可以发一个有关活动建议的帖子,这样同学们都可以出谋划策,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参与面,大家集思广益,使活动的效果更加精彩,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4.让Blog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

每个人的心中都希望被别人认同赏识,而Blog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自信的学生,学生之间通过Blog链接,可建立起Blog群,这样一个网状的交流平台就形成了,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三、结语

篇6

一、案例背景

临近放暑假的某日,一位妈妈神色慌张地进入心理辅导中心,急不可耐地说:“教师,女儿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想要报警,可以吗?”我为她倒了杯水,请她坐下来慢慢说。在她的述说中,我了解到――

女儿萌萌,17岁,高二物理班的女生,暑假后要升高三了。中等身材,皮肤雪白,长相清秀可爱,性格较腼腆。萌萌小时候是个可爱的乖乖女,到了青春期后,开始有些叛逆,情绪起伏,情感方面也有不少分心,导致中考在外省市考得不理想。父母亲为了女儿能享受到上海高考近三年考生数跌入谷底的“高考福利”,放弃了在外省市舒适的工作、房子、人脉关系等,在母亲45岁、父亲50出头的年龄以“人才引进”的方式,2013年获批到上海工作,重新打拼人生。

萌萌是高一寒假后来到上海的,之前在合肥的一所市重点中学就读,因为考试科目不同,转学上海后,学习上她一下子感觉轻松许多,每天晚上八点多就可以完成作业。但由于两地教材内容的不衔接,她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在学习上,她觉得上海的教师过于迁就学生,只要学生一叫今天作业很多,教师原本要布置的家庭作业,就不布置了。教师上课节奏慢,慢到她可以睡一觉,所以对父母抱怨:在上海的学校里读书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

在生活上,她觉得上海太大,人口太多,交通拥挤,无论去哪里,路上至少花费一两个小时,觉得上海的生活远不如原先的城市便捷。

在人际交往上,她与其他学生不多言语,仅与同桌(也是转学过来的女生)比较投缘。在整个班级中显得有点落寞、孤独,内心非常排斥上海,觉得现在这一切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处处觉得上海不如合肥好。

正因为此,高二上学期班级中有一位男生与她挺谈得来,看问题角度与她接近,慢慢地萌萌觉得总算在上海的新环境中有知音了,班级中基本上只跟这个男生一起说话,聊天,同进同出。母亲问起,她总说“你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交往”。母亲也算开明,觉得通过与这个男生的交往能够让孩子逐渐接纳新学校、新生活,她也不反对,只要女儿开心,只要考试成绩还可以。所以有几次双休日男孩约萌萌去打羽毛球,母亲也没有阻止,觉得一起锻炼锻炼身体也挺好,甚至他们俩打球结束,母亲还开车去接他们,并把男生送回家。期间还邀请男生到家里为女儿庆祝生日。于是一段时间内,萌萌因为心情好了,不再是脸色苍白、弱不禁风的样子,考试成绩也稳步提高。后来其实两人在恋爱了,母亲因为工作忙碌并不知情。

但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母亲和萌萌一下子被打懵了,根本无法接受!导火线是萌萌觉得马上就要高三了,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恋爱交往上,与男生提出了分手要求。

单纯的女儿因为与男生无话不说,把之前在合肥与男生交往的情况也如实告诉了这个男孩。男孩接受不了分手要求,居然盗取了萌萌的QQ号,把萌萌与合肥男生的聊天记录全部截取下来,打印出来,又把萌萌与他交往的聊天记录也全部复制一份,更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萌萌与他打电话,他都录音了,其中有不少很亲昵的语音。现在男孩以此为要挟,威胁萌萌要么继续与他交往下去,要么把这些聊天记录(文本、录音)公布在班级QQ群里,或者互联网上,让全班学生都知道萌萌是个怎样的女孩。

母亲根本没想到男生会这么有心机,手段卑劣,气愤得不得了。萌萌更是吓得期末考试后几天不敢来学校上课。马上要升入高三,临放假前要进行高三的各项学习内容布置,萌萌却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这次的异往打击对她来说是她无法应对的。因为已不可能再分班了,高三是加一科目高考,学校只开设了一个物理班,高二选修课已经加学了一整年的物理。

讲完这些之后,母亲急不可耐地问我:“我想要通过报警来阻止男生将女儿的隐私暴露,可以吗?或者找这个男生谈一下,看看男生有哪些条件,我们是否可以满足?”

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错综复杂。转学事件给萌萌,包括给她的家庭带来一系列的变化:(1)对新环境适应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存在比较严重的排斥心理;(2)在父母高期望值下引发了较严重的学业压力、焦虑,使其生活压抑,对整个家庭为了她而搬迁来上海的得失(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等)存在质疑;(3)存在不合理认知,片面认为上海处处不如合肥,怀念以前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萌萌采取“鸵鸟政策”的心理防御机制,自以为是,自我封闭。一方面,她觉得上海的女学生比较幼稚可笑,与她们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又将全部的情感寄托放在这个男生身上,陷入情感危机。母亲来求助的主要目的想解决网络欺凌问题。

二、认识网络欺凌及其危害性

(一)网络欺凌的含义

所谓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媒介,以电子邮件、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所进行的谩骂、嘲讽、侮辱、威胁、骚扰等人身攻击,从而造成受害者精神和心理创伤。

本案例中,男生准备对萌萌实施的网络欺凌方式主要是:向受害者发送带有嘲笑性的或是威胁性的短信;发送恶意邮件;利用QQ空间等传播媒介擅自他人敏感的或是私密的信息,包括他人的个人资料、照片或音频、视频等;将他人的信息资料上传到网上,多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隐私等资料。

(二)网络欺凌的危害性

网络欺凌不像传统欺凌那样公然明显,它是一种冷暴力(cold violence),一种精神虐待,伤害的是青少年的心灵,而心灵的伤害是非常不容易消除的。受害者中普遍存在的“沉默文化”更使得问题变得严峻。网络的无国界性导致欺凌行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导致网络欺凌现象更为严重,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监控网络欺凌行为变得困难,被欺者对欺凌事实的隐瞒导致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干预更为困难。

轻微的网络欺凌会造成青少年压力重、紧张、自尊心受挫、失败感,严重的欺凌行为则会导致学生退学、接受心理治疗,甚至自杀。

网络欺凌受害者会产生心理社会适应不良,发生在同班的网络欺凌导致学生拒学、不再信任同学。发生在校外的话,也会影响其在校表现,比如学业成绩下滑,害怕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变换学校,搬离原来的社区以及原有关系网的破裂。

三、心理教师支招

鉴于母亲来访时,男生尚未在QQ群里,我给母亲的建议是:暂时先不要报警,也不一定非要找男生聊,可以冷处理。因为放假在即,或许是男孩一时头脑发热,情绪激怒而利用言语发泄一下。一旦女孩及家长采取过激举动,反而可能让男生觉得既然你这么害怕,担心网络后的破坏性影响,我非要实施不可,从而导致事态朝着不可接受的方向发生。

对于萌萌的心理辅导,我采取了认知疗法:我请萌萌用“幸好”从以下几个角度去造句――

“时间上,这件事情幸好发生在高二结束,还有一个暑假及高三一年可以调整自我。幸好发生在17岁而不是27岁正当恋爱之时,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不必无限放大。”

“空间上,幸好放暑假,两人各自在家里,不像平时上学在班级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难堪。当面威胁无法发生,即使短信骚扰,可以不予理睬;或者干脆换一个手机号码,彻底清静。”

造句后,萌萌长吁了一口气,感觉好像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暑假中,萌萌被母亲带回合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参加了高三学科的补习,还安排了一次去西宁青海湖的旅行,慢慢修复了由这件事情造成的烦恼心绪。

对于母亲的辅导,侧重在促使其无条件地接纳女儿,给予宽容和更多的关爱,化危为机,将这一事件作为母女沟通的突破点,无论发生什么,女儿都可以告诉母亲并且与母亲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引导母亲和女儿注意防范网络欺凌,进一步增强上网、手机聊天等新媒体使用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关于网络欺凌的思考和应对

果然如我所料,后来男生并没有把这些资料到QQ空间及互联网。尽管这是一起网络欺凌未遂案例,但对女生萌萌的心理还是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之后的一年高三生活,她一直郁郁寡欢,没有任何好朋友,不信任所有的同学,更加排斥上海及上海学生。拍高三毕业照的前一晚,她哭了一个通宵,跟母亲说:“我想拍照的人,拍不到(指合肥学生),我不想拍照的人偏偏要我跟他们一起拍。”导致第二天眼睛肿得像葡萄一样,因此没有去参加高三毕业照的拍摄。当其他学生都在留恋母校,感恩师生情谊,将三年高中生活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之时,她独自在家流泪。填报高考志愿时,所有上海的大学,她一概不填。原本她想报考的合肥大学,今年又恰恰不在上海招生,于是她把郁闷、气愤一股脑儿撒在父母身上。填报志愿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萌萌天天痛哭流涕,情绪低落,二模、三模成绩一降再降,对自己毫无信心。最后高考成绩揭晓,370多分,二本,母亲说或许只能到江西农业大学去读书了。高考结束,萌萌就回了合肥,学校举行的高三毕业典礼,她也没有参加。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随着社交网站、移动互联等的盛行,网络欺凌在青少年中的危害越来越大。网络欺凌已经开始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欺凌的形成原因很多,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和个体自身的人格、当时的情境有关联。青少年时期,贪玩和好奇的心理以及做事时不考虑后果,使得很多人在成为施害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受害者。加之青少年此时是非观念尚不牢固,情绪又极易受外界刺激所影响,他们或许有时并无恶意,但却在无意中造成了对他人心灵的伤害。青少年的攻击性人格以及爱愚弄的性格也使得欺凌行为得以发生。

(二)网络欺凌的应对举措

1.青少年――增强自助与互助意识

当发生网络欺凌时,青少年自助意识和行为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隐私及各种个人信息。认真对待网络骚扰和欺凌,一旦遇到严重情形,立即报警。妥善保护好聊天记录、QQ留言及短信记录,以便日后可以作为被欺凌的证据。一旦发生被骚扰和欺凌,立即更换账号,不予回应,不参与跟帖等,并马上告诉父母或主动向学校举报。同伴间的支持和帮助也有助于遏制网络欺凌,受害者可主动向同伴倾诉,目击者应提供指引和协助,主动向学校举报,增强全体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责任意识。

2.学校――研究、培训和教育

首先,要摸清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情况,掌握学生们到底在网上干什么。为此,我们学校设计了“上南中学学生网络欺凌调查问卷”,申报了区级课题“高中生网络欺凌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实践研究”并开展实践研究。其次,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提倡“文明上网”,开发针对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青少年应对网络欺凌指导手册》,制定反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校纪校规。对校园内发生的网络欺凌现象采取“零容忍”态度。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抵制网络欺凌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帮助家长和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师生共同学习应对网络欺凌的解决方法,当学生遭遇网络欺凌时,及时给予当事学生安慰和支持。加强道德思想建设,打造以“尊重、宽容”为荣,以“辱骂、欺凌”为耻的校园网络道德风尚。

3.父母――关爱、接纳和防范

家长要掌控孩子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经常留意孩子的电脑、手机上网时间、聊天对象以及孩子的情绪、行为或身体方面的异常情况。与孩子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相互信赖的家庭氛围,一旦孩子遭受欺凌时,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和关心,而不是批评和谩骂。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当孩子被欺凌时,可以拦截和截屏收集证据,联系网络运营商过滤后续信息等。同时教育孩子恪守网络道德和礼仪,防止孩子成为网络欺凌的肇事者。

4.社会――树立规范和责任意识

借鉴国外的经验,可利用法律和规范来约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从制度上杜绝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比如美国在2003年由克林顿签署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英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出台特别针对网络欺凌的相关法规,美国有议员还建议将欺凌行为列为犯罪。我们首先应当对网络欺凌的各种行为、性质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当出现侵权事件时,可立即追究其法律责任。

另外,要加强网络提供商、服务商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提供商责任限制法》,当网络出现对他人名誉造成侵害的网页、BBS、跟帖等,受害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商公开信息者的信息、相关IP地址等时,信息主管部门有权要求网络提供商迅速删除不良信息,这样可免于承担经济责任和第三方指控等。

篇7

一、深刻挖掘教育内涵,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材料,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钻研、理解好教材是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还需要教师深刻钻研、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的内涵,才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如我在教学“信息安全”时,除向学生讲授威胁信息安全的诸多因素,提高安全意识,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并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习惯,及时备份数据外。我还讲述一些现实社会中的计算机犯罪的例子,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无论是创造与开发知识产品的人,还是利用这些知识产品的人,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必须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进而,我还针对“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学习、理解公约的全部内容,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安全,使学生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适时更新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例如我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书时,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并用图表呈现所蕴含的信息。然而,教材中所列举的例子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分析的内容陈旧、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所以我把这一节书分了三个课时来上,而且第一课时的制表任务内容改为个人三次月考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对自己各科和总体发展的情况用恰当的图表类型反映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用图表分析数据的好处;第三课时主要是任务拓展——学以致用,我让学生对我市石材行业作一个调查,把近两年内不同品种石材的销售情况作出分析,然后形成一个能够体现我市石材行业往更好方向发展的报告。本节书通过适时更新教学素材,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任务、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际上,我上高二选修教材时,大部分的教学素材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当前流行的话题去挑选,在保证落实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恰当地拓展一些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用好所学的知识。如: Photoshop这一节书的内容,课例虽然有意义,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陈旧的话题,而且课例效果不吸引,另外针对这个软件功能的多样性,为了方便掌握操作技巧,我适时更新教学素材,让学生采用同一功能做出很多不同的效果图。如教材中的图像调整这一内容,书本只让学生把一幅暗色的图像调明亮而已,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在这节课加入了美白皮肤、塑造冷色调的艺术人物和风景图像等,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Photoshop 中每一个功能,只要你充分地利用好它,它就可以变出千万种效果。

三、加强学科沟通,适度融合其他学科知识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0-2

一、网络带给农村高中生心理影响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抽取了两所农村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网络的多方面内容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1.上网基本情况

最近一年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5%,平均每周上网1次以上的学生占30%,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生占45%,经常通过旷课或夜不归宿上网吧的学生占2%,偶尔有此行为的学生占8%,经常一次性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一次上网最长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1%,上网主要场所在网吧的学生占38%,每个月上网费用(含有关消费)在30元以上的学生占10%。上述数据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不容忽视,要依据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预防学生出现网瘾。

2.上网与聊天交友

偶尔去聊天室的学生占19%,经常去的占11%。有网友的占66%,有固定网友的占36%,学生一般都有多个网友。结果表明学生很喜欢网络聊天与交友。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含内容。为什么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结交陌生的不熟悉的朋友,而且热衷与网友聊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是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沉迷网络聊天。据我们调查,有20%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致使子女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学生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近40%以上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种隔代教养的学生,大多数不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结果是父母挣了一笔钱,坏了一代人。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太大,隔阂太深。交流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学习兴趣淡薄,没有学习动力。所以其中一部分学生就选择沉迷网络交流聊天。

3.上网与游戏

玩过网络游戏的占50%,经常玩小型游戏的占17%,经常玩传奇等大型游戏的占10%,对网络游戏中的枪战打杀场景更倾向于刺激和宣泄情绪的占23%。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较大,是学校对学生上网加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上网与学习

上网以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为主的学生占63%,到网上查阅资料为主的仅占17%。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的学生占71%,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学生占30%,喜欢教师通过课件或查看网页辅助新课的学生占62%,喜欢通过网络交流展开讨论的学生占46%。对信息技术不了解的学生占33%,了解一般的学生占55%,将自己获得的重要知识保存在电脑中的学生占17%。这些结果表明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

5.上网与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网影响了正常学习的占19%,会促成说谎的占16%,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占27%,会诱发犯罪的占7%,认为网吧管理混乱或者缺乏管理的占31%,认为网络利大于弊的占37%,在上网时遇到过不健康网站的占67%。这些结果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网络使农村高中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展现自我的空间,汲取知识的源泉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世界逼真的摸拟手段缩小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一部分中学生远离现实世界,产生闭锁,孤僻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学校要多部门联手融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

(1)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开展的活动主题可以有:《守护青春,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砺志,博学,做栋梁之材》《青春与使命》《与纪律同行》《塑文明形象,建和谐校园》《崇尚俭朴》等。内容包括网络影响、人生价值、奋斗志向、心理健康、交往礼仪、行为规范、情感教育等,活动富有要感召力,影响面要大,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网络影响教育活动。说其直接,是因为活动直接包括网络影响内容;说其间接,是因为相关活动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内在素养。

(2)通过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以及自己的专业技能,转化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掌握电脑技术,成为制作能手。利用学校兴趣小组,把喜欢上网的学生统一起来,利用学生在校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到网络教室上课培训。给学生开设的课程可包括:Word、Excel版面的设计与表格编排,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通过培训,能使绝大部分学生会使用系统软件(如WindowsXP)对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选择某一应用软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可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小组同学欣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另外,每学期举行摄影展比赛,发动全校的学生去发现美,体会在校园的点点滴滴感动瞬间。利用电脑进行后期的剪辑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将电脑、网络运用于实际学习的热情,将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转化成电脑制作的高手。

(3)有效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室”,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班级调查,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聊天与交友易使学生受骗上当,而且使学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过分依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专门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促进师生交谈。当学生有心里话或是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时,可以用电子邮箱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回答,然后再用电子邮箱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聊天,谨慎交友。

2.网络政策法规宣传

(1)学校通过制作橱窗、黑板报,设立网站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网络政策法规、网络文明公约等进行宣传。特别对学生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给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2)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在农村高中开展关于《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主要活动内容:学生结合自己利用网络的体会纷纷发表对利用网络的意义和如何文明上网等方面问题的见解。通过班会上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认识到中学生要节制上网,有目的、有选择地浏览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吸收学习有益信息,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有效利用“家长学校”,督促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寻找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类孩子通常学习成绩属中等或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得不到老师及家长的赞赏和肯定,便把这种心理需求变相转移到游戏的升级、奖赏中。②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此类孩子的父母一般对其要求高,他们在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上网是追求一种释放压力,网络便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③被家长忽略的孩子。被忽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父母工作很忙,长期在外经商,或是由于夫妻不合、离异,让孩子过着单亲生活等。此类孩子上网是追求一种归属感,一种情感的寄托。除此以外,还有的孩子上网是因性方面的迷惑。一旦孩子染上网瘾,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家庭带来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