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方法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方法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了一届新学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往届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颇有感触,所以决定在这一届新生――七年级学生身上认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以读促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能单靠知识的直接传播和简单的模仿而获得,它必须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一点点感悟,一点点积累,这是一个不明显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本内所选的篇目尽管很精彩,但不管是面还是量都是有限的,并不能真正满足现代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果不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必定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必定不会提高,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书的世界浩如烟海,据说一个人即使不吃不喝,心无旁骛,白天黑夜,也不能读完世上所有的书。所以对学生来说,“课外”的量太宽,,面太广,许多因素教师难以预测,如果不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只一味的让他们去读,很容易使课外阅读变成无目的的“放羊式”阅读,使课外阅读徒有虚名,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应该读怎样的书才真正适合自己。中学生有广泛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再加上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如果没有科学的阅读指导,他们很容易陷入抓什么、读什么,读什么、学什么的误区,开卷恐怕未必有益,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学生沉迷于言情武侠小说和虚拟的网络作品中不能自拔,他们不分课内外,不分昼夜的沉迷其中,看似勤奋读书却恰恰贻误了学习,甚至误入歧途,令人遗憾,如此读书,不如不读,正如别林斯基所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可见科学阅读的重要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健康成长呢?以下有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 有选择的读书。中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重,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可以科学的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文质兼备的,趣味性浓的书去读,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阅读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其他几篇文章,学舒婷的《童年絮味》时,可以另外读一读舒婷优美的诗歌作品……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有计划的列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目,分批分阶段的,以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简到难,使他们由被动去读,逐渐养成到自觉去读,到非读不可的阅读习惯,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学带读,以读促学,不失为一种双管齐下,一箭双雕的好方法,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只有读营养丰富的书,才能真正陶冶性情,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怡情、博采、长才”,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2 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上面已经谈到了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有选择,即使这样,可供选择的内容还是很多,比如一个作家的作品就有很多,著名作家更不用说,再加上作品的种类,篇幅的长短,内容的深浅等问题,该怎样去读,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读前要指导学生该读什么样的文章,明确为什么要读,要从中获取什么,哪些篇目目前需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只需要知道目录梗概,待日后再去细细品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博采众长,日积月累。终有所

3 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的“读”不能仅限于著作类读物,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等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只要在指导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防止产生“偏食”和“猎奇”心理,不但会大大丰富语文知识,还能在阅读中学会进行自我评判、自我剖析,越读越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越评判越能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代共脉搏、共呼吸,可以更好的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课内所学和课外所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思想高度,

4 做好读书笔记。学做读书笔记,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的记忆不是恒定的,读过的东西总有一些会遗失在记忆的荒漠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除了没有涉猎到的内容外,也包括读后模糊或忘却的东西。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读边记,是弥补这种遗憾的最好的方法。做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分门别类,可以多准备几个本子,摘抄时注意内容要准确,还要注明出处和时间,以便日后用时方便查找。需要强调的是提醒学生积累的东西要经常回顾,时常翻一翻,读一读,归纳归纳,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摘抄,又提醒了记忆,用时能迅速准确的查找,还能温故而知新,不断有新的收获。另外还可以通过同学互相传阅的方式,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切不可为记而记,束之高阁。

5 写好读书心得。语文强调读写结合,有读就有感,有感就有悟,有悟就有必要写出来,这样才能强化所读的内容,提升对原作的理解深度,更能促进写作水平。不要以为写读书心得就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一般来说,刚开始时有多少感悟就写多少,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可以把它们捕捉下来,这些都是智慧的灵感,思想的火花,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由句成段,由段成文,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并最终成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时常提醒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水平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不管是读,还是摘、写,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叶圣陶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无穷。

篇2

关键词:高中生 课外阅读 问题 方式方法

一、现今高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而导致阅读量不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愈加的浮躁,现今的人们应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而更多的是被丰富的连环画、插图、卡通读物等充斥,学生更加喜欢那些浅显易懂,趣味性很强电视节目和卡通书籍,进而导致了学生非常容易就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花花世界已经使学生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而电脑和电视等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于书本的阅读完全的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导致了其本应该用于读书和思考的实践变成了打游戏和看电视。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逻辑性不强,作文条理不清楚,或者是在庸俗的作品中寻找寄托,使得学生的逻辑认知等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由于图书阅读选择缺乏严格的筛选

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放羊式的方式使得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更具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情,反正与学习无关紧要,因此可以随意的选择。这种思想就使得学生在可谓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千差万别,对于中国经典名著的选择少之又少。此外,高中生在多年的阅读经验中具有一定的习惯和阅读方法,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和方法是错误的,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不佳;加上教师在学生的课外材料选择上采取放羊式的管理,进而使得学习效率不高,这都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到引导的作用造成的。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需要采取引导的方式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3 阅读环境不佳而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素质教育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更加的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三之后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有一个大考和小考,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淹没在了书本之中而对于课外阅读则是完全的放弃了;另外一方面则是高中对于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程度很低,并且开放时间上也是具有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学生的开放阅读的时间更少,同时进行读书交流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这种阅读环境的强制性限制约束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范围。

二、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 通过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来培养课外阅读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来更加透彻的认识世界,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懂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提高对于美丑善恶的辨别意识,此外健康向上的书籍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抛弃心中杂念,进而净化其心灵。但是如果学生远离经典的名著,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逐渐下降,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上要承担指导员的角色,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鉴赏,引起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2.通过计划性的阅读来提高效率

由于高中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面前如何进行选择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时注意与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只是一味的进行名著的阅读也是不科学的,同时还要辅助一定的时尚读物,间接提高学生阅读的多样性,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程改革大纲之中明确的规定了高中生一年之内所需要完成的名著阅读量以及总字数,这样就需要学生做好阅读计划,进而通过连贯性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来将阅读任务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3 .多种手段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方式有多种,单一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于所读作品的理解和基因。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进而实现字斟句酌,从中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因此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需要来进行灵活的阅读方式的选择。如果说一本书的阅读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概况,那就只是需要快速浏览就可以了。此外还可以采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这样就使得快速的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进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可读性和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来进行推荐,例如《格列夫游记》等,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之后就可以渐渐的加深。到高三时由于其具有阅读的积累就可以读一些哲理性比较强的作品了。此外学生在阅读之后不是就结束了,而是应该通过做笔记等的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一段时间内再进行总结,这样就使得阅读效率不断提高。

4 .通过阅读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阅读鉴赏力

阅读除了要保持质疑的精神还需要保持一种独立的审视的态度。也就是说读者需要在阅读时突破原作者所留下的框框架架,进而束缚思考能力和思考范围,而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作品的评价和理解。此外文学作品都会有留白的部分,而不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充这一部分的空白,解放学生的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其独立自主的阅读方式。

三 、结语

高中正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历和情感体会都比较少,因此为了弥补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就可以通过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来提高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通过教学资料的推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计划性的阅读计划的制定来提高阅读效率,加之多样的阅读方式则使得阅读效率显著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先约.在读书方法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J].小学语文教学,1996(11).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三顾茅庐》,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等。

2.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积累素材。如写科幻作文时,可向学生多推荐一些科幻类书籍,为习作打下基础。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应教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要先看序言、后记、目录、提要等;读报要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采蜜集),让读书笔记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要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是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能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实践中笔者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激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会对“采蜜集”进行查阅,对于记载得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课外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尽量多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中开展“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演讲”“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些为学生创设的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四、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其次,尽量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再次,除学校安排的阅读课外,每周再抽出一节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篇4

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集体、一个小社会。我们可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路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自觉与不自觉地加入读书的行列中。

二.方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浏览泛读法

“浏览泛读法”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比如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只需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时,便可采用此法。同时,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二)品味精读法

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采用“品味精读法”。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三)读写结合法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具体的笔记方式有摘抄式、提纲式、读感式等。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从而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四)学用结合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渗透着阅读的方法。如《无字词典》《煮书》《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对于这些学到的阅读方法,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求得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活动形式也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等。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一)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以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用轮流互赠的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二)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

(三)进行习作创作

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勤于动笔能有效促进阅读内容的深化。在阅读的基础上,可经常举行一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这样做既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又激发学大量阅读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开放课堂;开展活动;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做过这样的论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然而,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完成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阅读的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很难将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了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或超过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转变观念,培养兴趣,开放课堂

教师首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明白: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要求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建议,如:①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要注意生活习惯,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干扰孩子读书。②跟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③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建立“阅读情况记录”,帮助家长督促孩子自觉在家读书。每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阅读的情形。有了这样的记录,孩子自然会完成阅读作业。该记录还作为期末评选“书香家庭”的依据之一,因此,它同时也会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有目的地选择学校已有的图书供学生进行阅读。如在学完《嫦娥奔月》等课文后帮学生借阅童话、神话故事书如《人间童话》《校园童话》《中外神话故事》等让他们进行阅读。

二、勤想方法,寻找书籍,广泛阅读

一是尽量发挥学校图书室功能。我常常去图书室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借给学生,增加书籍的借阅率,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孩子阅读,教师可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三是勤工俭学,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的活动,赚取费用,然后订一些报纸、杂志。一些学生拣废品、饮料瓶,一学期竟能筹集130多元资金,够订一两种报纸的。学生很乐意做,默默的也接受环保教育。

三、创新激活,开展活动,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但茫茫书海,学生怎么读才最有实效?教师要拓宽渠道,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我的做法是:

1.巧借动漫画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而动漫画则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所以,应该把图书室的所有动漫画书都集中起来,分层次、分类型介绍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依靠榜样引路。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喜欢模仿,年纪越小,模仿能力越强,这是人类都有的特性。平时,教师可以有意地跟学生讲解、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挖掘学校、班级学生与书的感人故事,在习作训练中,经常表扬班里喜欢阅读、习作进步比较多的同学,让他们谈谈阅读的收获,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思想,进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大门。

3.开展各项活动,指导学生阅读。①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为单位,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去参加活动。②习作、出墙报。习作命题方式有两种:一是评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如《我喜欢的一本书》等;二是介绍一本书的部分内容,如《介绍〈西游记〉》等。老师选择写的比较好的作文出墙报,互相交流阅读收获。③结合教材开展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听广播,根据读物内容编排文艺节目。很多学生为了能参加活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收集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校园里玩耍的少了,到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有些学生因为比赛人数有限,没能参加而遗憾流泪。

篇6

关键词:合理选择;激发兴趣;互动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仅仅单纯依靠课内书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来补充阅读量。鉴于此,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主要谈谈有关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一、合理选择课外阅读内容

由于辨别能力和阅读视野有限,中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随意和无序,阅读书目狭窄而单一。阅读内容对阅读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责无旁贷。

推荐书目应坚持以下原则:(1)选文的主要标准是文章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2)有目的、有计划,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制订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防止盲目性、随意性,达到“课内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以促进课内的目的;(3)根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休闲、知识与趣味相结合;(4)把精读与博览,必读与选读相结合。总之,课外阅读的材料范围要注意配合教材,注意学生的程度和兴趣,要考虑材料的人文性、时代性、阶段性、趣味性、地区性等。

1.配合教材介绍课外读物

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香菱学诗》介绍《红楼梦》,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介绍《城南旧事》,学习《论语十则》介绍《论语通译》,学习《范进中举》介绍《儒林外史》。

学习短篇介绍集子。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介绍《朝花夕拾》,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介绍《伊索寓言》。

根据课文注释介绍材料。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天上的街市》介绍《女神》,学习《海燕》介绍《童年》。

结合教材,提供比较阅读和跟踪阅读的其他相关材料,如,学习《出师表》介绍《后出师表》,学习《背影》介绍《荷塘月色》。

总之,以课堂教学作为课外阅读的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开启经典文学作品的钥匙,全面了解某个作家的风格和某类作品的特点,从而既加深了课内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视野,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2.补充课外读物

由于教材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既照顾古今中外的传统名篇,又选择经受过时代考验的文质兼备、适合教学的文章,所以部分选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些距离,虽然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20本中外文学名著的必读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相应的该套丛书,但该套丛书范围仍较狭窄,它们和教材一样,大多仍集中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名著和一个多世纪前的外国文学名著上,二战后西方现代文学经典和一些当代作家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品基本未被吸纳,国内8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品也很少被考虑。这种阅读与目前高度国际化、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的社会环境显然有许多不适,因而教师还应补充另外一些书目,为学生打下更好的人文基础。

其方法如下:补充其他学科或经典著作,如,《梦的解析》(心理学)、《金枝》(人类学)、《论起源》(哲学)、《人口论》(社会学)、《历史》《英国史》(历史散文),还有《诗经》《史记》《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

补充近现代中外名篇,如,《追忆逝水年华》《呼啸山庄》《儿子与情人》《百年孤独》,钱钟书的《窗》,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余秋雨的《西湖梦》,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人生》等。

3.结合时尚给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逆反心重,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两本时尚类读物指导学生,从而加强其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电视剧《笑傲江湖》推荐小说《笑傲江湖》,由电影《花季雨季》推荐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同时,还可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尚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中国青年报》等。还可推荐班级所订报刊上的精粹时文、社会之窗、人生杂谈和历史典故等。

4.因地制宜介绍课外读物

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的中学图书奇缺,学生简直无法选择读物,这就得深入了解情况,根据学校、学生手中存书实际,实事求是地给学生介绍读物。

篇7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篇8

一、把课内指导和课外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充分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利用语文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资料制定“以一带二”的方法,即在课堂上讲一课,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和步骤。随后,有法可循地学习读物上与之配套的两课。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步骤:1、初读课文,看课题,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2、找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3、列举问题回答。4、找出好的词语或不懂的词语。之后,学生把新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与之配套的读物课文中。经过反复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把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转化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时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读物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就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如讲完课文《过桥》一课,我就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阅读任务:找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这样,学生就有目的地在读物之外的书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第二节课上,学生有的讲雷锋叔叔小时候的悲惨命运;有的讲雷锋爱党的关心爱护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通过讲述,不仅使学生对雷锋的一生有个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更激发了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强烈意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我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朗读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朗读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正确的读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需要,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我严格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并对学生做具体指导,学生开始学习朗读时,我对朗读做了明确要求,如不丢字、不加字、不读破词语等。对朗读中常出现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拿调等现象,我都具体分析,给予具体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受方言影响,我就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进行正音;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不会一丝不苟地读书,我就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再准确地读出来。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读,指出别人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样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看书的习惯。有的薛恒读破词句,是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了。 转贴于

有感情地朗读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我知道学生朗读时,不是机械地强调这儿“轻一点”那儿“响一点”,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朗读的技巧。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最后一段课文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小灰兔的奇,它的眼睛会怎么样呢?学生说睁得大大的,我启发学生读时应惊奇地睁大眼睛问,学生很自然把小灰兔惊讶的神态读了出来。小白兔回答:“这白菜是自己种的,只有自己钟才有吃不完的菜。”怎么启发体会小白兔的神态呢?我让学生细心观察图画上小白兔的神态,有的学生说:“小白兔拍着胸脯,很神气。”我说:“是挺神气的,但不骄傲。”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象小白兔的样子,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不自觉地出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践,促使知能转化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及深入,在课内指导学习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及能力用于课外的读与写上,用之于课外的生活实践。在读物中,有《春天来了》这一课,为了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到来之后,大自然发生的变化,我带领学生在春天到来之际去田野踏青,学生如脱笼的小鸟,深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不停地向我报告观察的结果。这时,我让他们把书拿出来一起坐在草地上,齐声朗读《春天来了》。踏青回来,我又及时布置写作任务----《找春天》。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时间,都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习作,有效地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篇9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第一应当热爱的,就是读书。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可是,现代学生的阅读现状与我们老师的期望却有着巨大的落差——开学初,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调查活动,结果很令人震惊:有70%的同学没读过名著,30%的同学还是在家长的督促下阅读的。80%的同学没有订阅过报刊杂志,只有10%的同学是看了家长订阅的报刊杂志。

所以,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第一应当重视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这学期,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关于语文课本的阅读操作

第一过程是粗读,设计单元推荐活动,采用小组抓阄的方式,每组 一个单元,集体阅读,群策群力,合作设计最佳推荐方案,鼓励其他组“夺人所爱”然后进行设计评比,评比结果计入小组积分,要求两周内完成。

【附:语文课本阅读推荐评比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吸取先进文化。因为古往今来,先进的文化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人们的心灵,像高高飘扬的旗帜引导社会前进。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第一应当热爱的,就是读书。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可是,现代学生的阅读现状与我们老师的期望却有着巨大的落差——开学初,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调查活动,结果很令人震惊:有70%的同学没读过名著,30%的同学还是在家长的督促下阅读的。80%的同学没有订阅过报刊杂志,只有10%的同学是看了家长订阅的报刊杂志。

所以,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第一应当重视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这学期,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关于语文课本的阅读操作

第一过程是粗读,设计单元推荐活动,采用小组抓阄的方式,每组 一个单元,集体阅读,群策群力,合作设计最佳推荐方案,鼓励其他组“夺人所爱”然后进行设计评比,评比结果计入小组积分,要求两周内完成。

【附:语文课本阅读推荐评比表】

这一过程后,语文课本所有篇目都能被学生整体感知,且各小组精彩的推荐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

第二过程是精读,让学生选读别组推荐单元中的两篇,共计12篇,做读书笔记并写读后感,两周后完成。批阅后指导学生修改并统计被选文章的阅读人次,然后组织读书报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她读的文章这么好,我也得读读!”再鼓励学生去阅读人次最多的几篇文章。对于无学生选读的文章老师质疑:“为什么无人选读?明天谁能告诉大家原因,可以给小组积分。”给学生留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这一过程后,基本能够实现所有篇目都被大多数学生用心选读。

第三过程是查漏补缺,对于个别习惯不好、惰性极强的学生,采用组员陪读或家长签字的方法。转贴于

二、关于课内名著的阅读操作

第一过程,假期安排阅读,开发组织读书报告。

第二过程,出班刊,展板,手抄报,展示阅读体验,张扬读书。

第三过程,安排名著测试,可采用自命题、学生命题、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

三、关于课外阅读的操作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实践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单纯的教师“教”和学“课本”,不可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学生自主阅读,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会读书,能作文,善应考”的境界。所以完成教材阅读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必须向课外延伸。

第一过程,抓住家长会契机,动员家长订阅报刊杂志,推荐《读者》《文摘》《学习方法报》等刊物,下发初中生必读书目。

第二过程,老师用心抓住或创造机会吸引学生去阅读,努力将文学阅读的意义充分展示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寸空间。比如用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故事感染学生;也可以老师在和学生比赛作文时刻意引经据典以引导学生;也可以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大加鼓励等等。总之,用文学的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更易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愉悦与享受。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文化已成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一过程后,语文课本所有篇目都能被学生整体感知,且各小组精彩的推荐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

第二过程是精读,让学生选读别组推荐单元中的两篇,共计12篇,做读书笔记并写读后感,两周后完成。批阅后指导学生修改并统计被选文章的阅读人次,然后组织读书报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她读的文章这么好,我也得读读!”再鼓励学生去阅读人次最多的几篇文章。对于无学生选读的文章老师质疑:“为什么无人选读?明天谁能告诉大家原因,可以给小组积分。”给学生留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这一过程后,基本能够实现所有篇目都被大多数学生用心选读。

第三过程是查漏补缺,对于个别习惯不好、惰性极强的学生,采用组员陪读或家长签字的方法。

二、关于课内名著的阅读操作

第一过程,假期安排阅读,开发组织读书报告。

第二过程,出班刊,展板,手抄报,展示阅读体验,张扬读书。

第三过程,安排名著测试,可采用自命题、学生命题、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

三、关于课外阅读的操作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实践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单纯的教师“教”和学“课本”,不可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只有学生自主阅读,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会读书,能作文,善应考”的境界。所以完成教材阅读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必须向课外延伸。

第一过程,抓住家长会契机,动员家长订阅报刊杂志,推荐《读者》《文摘》《学习方法报》等刊物,下发初中生必读书目。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本身就是人不断想象、思考、判断、评价的过程,每个人在进行阅读时都是在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学生性情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特别都是对经典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便会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书籍,能够使学生在有形的阅读中收获到无形的精神力量。

(二)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不足,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指挥,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因此学生不能单单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学习,要通过课外时间进行一些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扩充文学知识,并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三)增强学生语感

叶圣陶曾说过:“语感是对于语文锐敏的感觉”。如果语感敏锐的人,那么便能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中的丰富内涵。而如何才能够成为语感锐敏的人呢?这就提出了对学生的新要求,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书籍而积累下来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对语文学习时,能够更加有效。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且体会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春望》等古诗时,如果在课前不对杜甫进行一些准备性阅读,那么理解起“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诗人见花溅泪、闻鸟惊心便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课外加强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验到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遭遇到的经历,从而产生出和作家作品相近的情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要推荐学生对《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等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说明的方式和技巧。

三、创设良好课外阅读环境

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课外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课外阅读环境对于课外阅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贴在教室、宣传栏或是阅览室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另外,教室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允许学生将书籍带回家阅读,或是鼓励学生定期的向班级提供一些自己的书籍,设置“图书角”等。例如在某学校中有一个班级的黑板报为:固定栏目——新书推荐、阅读与欣赏天地、名人轶事、机动栏目。

四、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因此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阅读方式行为不正确的话,矫正过来也比较困难。要养成一种习惯,一定要经过反复的历练,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进行,但是也要注意学生的神经系统是否会产生疲劳,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即可。在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时,要首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学习训练的最好动力,然后对学生的博览习惯进行培养。鲁迅先生曾在信中告诫过青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你就得不到多方面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定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如蜜蜂一样,对不同的花朵进行采蜜,在读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再次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记笔记的习惯,例如教育学家徐特立从他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通过让学生在读书时笔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虽然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自己行为的调控和自律性,但是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律性进行培养,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层面了解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的思想来支配行为,养成自律性;其次,引导学生制定课外的阅读计划,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拥有自律性;再次,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克服在阅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