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

篇1

一、相关概念探析

1.对国防生的解析

“国防生”一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实质是为军队输送人才。《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中对“国防生”的定义是:“军队根据生长干部补充需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享受国防奖学金、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地方大学生。”国防生成长要经历地方高校、军校培训和部队任职三个阶段。在地方高校阶段被称为“国防生”;当其进入军校培训阶段,就称为“国防生学员”;到部队岗位任职后,称为“国防生干部”。

2.对素质的解析

《辞海》中对“素质”的解释:“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2]该解释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阐释了素质的含义。军事基础素质正是从社会层面来理解的。

3.对军事素质的解析

军事素质是指在军事方面具备的素质,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人民军语》把军事素质定义为:“军队建制单位或个人在军事方面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常指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斗作风、组织指挥、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3]二是李秉桥所认为的:“军事素质是指军人从事业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组织军事活动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是军人区别于其他人员的显著特征。可分为一般军事素质和特殊军事素质。” [4]三是倪永胜所认为的:“军事素质是构成军人履行职责能力诸要素的质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军事素质是政治思想、军事体能技能、文化知识、心理生理诸素质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军人的组织谋略、技术技能、战斗意志和作风等。”[5]笔者认为,军事素质就是指军人履行军人职责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军人素 质中最核心的部分,体现了军人职业 本质。一般可将军事素质划分为军事基础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两类。其中,军事专业素质是指军人从事具体专业工作要具备的素质。如履行航空四站保障岗位职责的军官必须具备较强的四站保障装备管理、组训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4.对军事基础素质的解析

如上所述,军事基础素质是军事素质中有别于军事专业素质的另一部分,对后续军事素质的形成具有奠基支撑作用。相较军事素质而言,军事基础素质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小,基础性、稳定性和通用性特征明显。在军事基础素质中,素质是“属”,军事基础是“种差”。军事基础是军人军事职业发展的起点。笔者认为,可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给军事基础素质下定义,即军事基础素质是指军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军营文化环境和军事教育训练影响,通过自身认识和军事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军事职业发展基本品质,它是所有军人均应具备的品质。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素质、系统的军事基础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娴熟的军事技能等。

二、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对以上相关概念内涵的理解,笔者提出了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明确了其基本内涵,在如何把握内涵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概念

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地方大学生,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军营文化环境和军事教育训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军事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军事职业发展的基本品质。

2.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内涵

一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础,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既离不开军人个体的生理前提,又需要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应该说,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既是在军事职业化过程中养成的基本品质,也是军事文化以国防生为对象的再生产。其军事基础素质直接受军事发展水平的制约,既要反映部队建设的需要,又要为军队建设发展服务,因此,具有鲜明的军事职业特色。

二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在国防生履职尽责中具有根本支撑作用。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是其军事职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是国防生作为军人必备的一种基本品质。不管是指挥类还是技术类国防生,对他们均有着共同的军事基础素质要求。概括地讲,军事基础素质主要包括军人意识、军事体能、军事基本技能、军事基础知识、军事基础职业能力5个方面,主要通^包含军事理论、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三个部分在内的军事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缺少这些基本素质,就会影响个人的军人职业发展,甚至被淘汰。

三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为,国防生在军事基础素质养成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内外化活动的长期锻炼,还需要个体本身逐渐获得一定的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具体是由知(认识、观点、信念)、情(需要、冲动、体验、情感)、意(自制力、毅力、自觉意志)、行(技能、行为、习惯、创造性实践)等因素所组成。其稳定性如何,正好可以作为识别是否为素质及评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需要说明的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的稳定性并不否定它的发展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具有相对稳定的素质,才有进一步获得发展及提高的可能;也只有具备继续发展的素质,才能进一步巩固自身良好的军事素质。

四是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在军事教育训练影响下引发的国防生个体内部身心发展而养成的品质,它是国防生个体通过有意识地认识军事文化并在实践中逐渐转化、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品质,这一素质虽然是在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却以品质的形式而存在,这主要指的是军事文化向个体身心发展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出版社,200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7.

篇2

一般来讲,检察官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立法是公正的尺度,审判是公正的艺术,而检察官则是公正的守护者和实现者。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的目的是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对于检察官而言,职业的特殊要求需要检察官首要的品质是公正和公平,这既是执法的技术要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鉴于检察人员可能发生偏离公正执法对于法律监督权威的损害远远大于执法技术上的失误,因此维护公平正义首先应被视为一种对检察人员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检察人员的活动依法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法律对其身份具有保障权,执法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良心”保证的。因此,相对于外在的监督与制约,职业道德和检察职业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在这方面最基本的要求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依法办事”,要培养检察人员对于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和尊崇感,不受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干扰左右的、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严格遵守。

公正和正义的检察职业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理念的层次和或者沦为空洞的口号,而应当具有现实可行性,形成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起内部的监督和自律机制,并能在检察人员违反这些道德规范的时候,有效地发动责任追究和制裁机制,这种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检察人员的逐步成熟和社会威望,这也是从内部控制检察官偏离公正的最重要的防线。

二是检察人员的职业技能。包括法律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对法律规范的理解与解释能力、法律意识、掌握证据的和事实的能力、思辨、辩论和撰写理论调研和法律文书的能力等等。这方面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法律监督各项活动的实体和程序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乎着检察机关的外在形象也即执法水平。这些职业素质不同于文化素养,并非能够通过书本和一朝一夕即可掌握的,它的掌握和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和长时间的磨练,因此高素质的检察人员其职历的长短和年龄本身就成为其素质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的检察官的成长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因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遴选和培养检察官时必须充分考虑检察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注重对检察官多个岗位的使用和锻炼,应当看到多种业务经历对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的实践意义,也更加有利于检察官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完善。

三是检察官的学养。这几年随着各种学历教育和培训,包括新录用人员的更新换代,检察队伍的知识层次和学历结构有了根本的变化,但知识仅是理解的基础,并不一定转化为能力和智慧。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学问及养成,并不仅仅意味着学历,甚至主要不是指学历,因为一个检察官的学养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素养,即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指他们在处理法律监督事务中所必需的社会常识,即对社会生活、生活价值和生活利益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于基础的检察官而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还意味着对当地社会及其一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了解,这些都是处理法律监督事务所必需的。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就必须注重学养,还在于:社会公正不单单是法律的范畴,同时也是哲学伦理学的范畴;一名成熟的检察官必须认识到,公正并非法律应当保护和促进的唯一价值,公正本身是个需要多元价值体系维护的世界。检察官在维护社会公正时,有时需要在现实社会价值体系中做出选择与平衡,要在法律公正和社会公正之间实现一个功利性的最佳结合,通俗地讲,我们在法律监督活动中要遵循严格依法办事,但还要将三个有利于融会贯通。事实上,这是一个具有十分深刻内涵的法哲学命题,包含着丰富的理性、经验、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要求。要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与选择,则是一名检察官最难以逾越的坎,也是一个检察官努力的最佳境界。法律监督者仅有公正的愿望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掌握公正的学问,称职的检察官必须集公正的意识、品质和深厚的法学和社会知识修养于一身。

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决定了检察业务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交换的标准与分配的比例,刑法的适用和补偿的确定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监督活动去确认和实现,而由于社会总是在发展,社会生活总是具体的、复杂的,法律是先定的概括的,人的认识是多样的、受局限的,而审查和判断又必须是明确的、肯定的。因而检察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必须既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又必须兼顾相关的价值。比如,是首先考虑社会秩序安定的需要,还是社会公正的需要,抑或是社会效益的效益?在这三者之间协调,既要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突出某种价值,又要不忽视或损伤另外的价值,因此就所需的相关知识而言,从价值选择平衡上就决定了一个优秀的检察官应当是伦理学家、政治学家;任何一部法律都涉及众多技术问题,如概念的理解、原则的贯通、条款的应用、法律文书中对法律和事实的说理和阐述,那么优秀的检察官又必须是逻辑学家、语言学家;法律监督活动也并不是简单的找法过程和制作下达法律文书的过程,它同时是向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宣传法律和法制的活动,因此优秀的检察官又必须是心理学家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法律宣传家。检察官的学识还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发展中保持审慎稳健的而非激进的立场和态度,才能起到平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素质检察官的培养与其他纯技术的专家产生有所不同,其能力并不是与学历的高低成正比的。

一个所谓的法制社会可以在数年内建立起庞大的法典和法律规范体系,却很难一蹴而就地造就出一个成熟的执法群体,包括一个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成熟的检察官群体。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即其健康的职业道德、成熟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职业学养,是如同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样,检察官也是在长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逐渐成长的,其职业素质的内涵也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备。然而,在我国法律的构建和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检察人员职业素质的形成和成长往往滞后于法律制度,并可能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检察官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检察人员的素质上:比如部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机制的欠缺,专业技能的相对低下,教育培训制度的不健全等等。或许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检察人员的人数,营造出一片法制的繁荣,但却无法真正提高检察官的素质,尤其是建立在检察官高素质基础上的独立执法与自治的机制和内在的凝聚力。在此,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素质 非专业素质 大学生

根据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列,具有较强的非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全才”,即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需要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1 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现在所称的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按照不同标准,素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果从与学生专业相关性大小划分,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代表了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它要求一个人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

非专业素质,指虽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素质的综合提法。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

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康德曾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实现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就仿佛是相互支撑的“人”字,缺少任何一笔都不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他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非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断显现出弊端。如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较窄,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了解不多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目前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有业难就的就业现状就直接反应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距。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非专业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 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相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2008年以来,根据就业形势,我校深入开展了毕业生调研和回访,积极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六方面非专业素质。

1)爱校敬业精神:爱校如爱家,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勤奋敬业,守时按点,刻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顽强拼搏精神:方向明确、目标专一,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树立坚韧不拔的意识,为实现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3)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定位准确,能够自觉服从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主动承担责任。

4)学习认知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快速、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知识面广。

5)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开朗的性格,敢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够建立平等、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面较广。

6)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4 加强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培养非专业素质的氛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了动员教育。首先,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携手共做,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认真挖掘非专业素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理解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致力于非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其次,强化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做到专业学习和非专业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激发其非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次,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等联系起来,形成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激励引导氛围,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非专业素质拓展的舞台和天地。

4.2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非专业素质培养

将非专业素质培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大学四年里循序渐进培养,通过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促使目标的实现。如一年级抓角色适应,重理想信念引导,主要围绕爱校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来开展,强调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承转阶段和关键时期,重点强化学习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习方法讨论总结、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舞台,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四年级抓职业教育,重毕业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来开展,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受挫心理、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开展大学生求职技巧、职场技能、社交礼仪等专项培训,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获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就业胸有成竹。

4.3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重视毕业生回访调研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创业,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尽量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同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非专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方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4.4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要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如建筑专业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建筑设计创新大赛;文法专业设立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提高学生的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专业设立英语口语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告别“哑巴”英语;各个专业和学院可对学生进行个人设计和团队精神的整体训练和专门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和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在教学观念上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组织、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要积极探索非专业素质的更深层次内涵,研究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建国,廖小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报,2009年4月2日第5版.

[2] 陶武成.成功素质教育——场高等教育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c].光明日报,2008.03.1.

篇4

关键词:赏识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 心理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有其独特的培养教育、发展方式。由于眼下社会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一些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加上高职院校中老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及不良态度等等,致使高职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在心理上承受更大的压力,心理素质遇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针对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赏识教育作为当前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现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展开的教育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及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及其理论基础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所谓“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被译为认识到他人的才能和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赏识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概念。赏识教育是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赏识教育是对人本身价值的一种肯定,能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充分激发人的自信,给予精神动力。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心里学来说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动机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现从动机理论的几个方面对赏识教育进行分析。

1.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从强化理论出发,提倡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及时作出表扬强化,学生发现成功受到奖励,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更有目的的指向成功的期望,以调动其内在积极主动性。

2.需要理论与赏识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爱和自尊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赏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爱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3.归因理论和赏识教育

人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当发生好事时,他们很可能把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当发生坏事时,则认为这是由于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赏识教育从归因理论出发,肯定学生能力,激励学生的努力,创造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进行合理、正确的归因,减少习得无助感。

4.期望理论与赏识教育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意识到了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功的价值,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赏识教育通过寄予期望,诱发学生提高其对成功的估计,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

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阶段,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长久以来都被归属于后进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较为消极,加上在高职院校中的一些老师对学生也存在一种认知偏差、一种刻板印象——职校学生素质太差,对学生的期望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影响。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会出现强烈的挫折感,越发不相信自己能学好,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待;很多学生开始沉迷网络,以网络游戏回避现实,安慰自我,找回自信。

2.存在压抑及消极抵触情绪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很多人对高职院校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学校缺乏信任和认可,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产生了抵制、排斥心理,往往以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宣泄种种的不满。更有甚者,由于长期压抑矛盾心态、自卑情绪,就出现了好争斗、易激怒、冲动,即使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自控能力差

大多数高职学生都属于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习惯较为随性。由于从众、随性、自制力较差等原因,随波逐流、自我放纵,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行为也就频繁出现。

三、赏识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就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而言,实施赏识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赏识教育就是要在遵循“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宽容、激励”原则和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生适时、适度地采取适合的方法。

1.关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过去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关爱和关心较少,很渴望得到教育者的认同、关注和关爱。只要学生从内心深处深深地体验到了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他一定会理解教育者的用心和做法,更加自觉地剖析自己,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行动上加以改变,努力做好自己。

3.认同欣赏,宽容以待,提高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赏识”一直以来是他们最为缺乏,却最为渴望的。实施赏识教育就要求教育者用心观察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进行强化,鼓励其努力达到期望。让学生在“我能行,你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氛围中,学会自我赏识,自我进步,从而建立自信,激发对成功的期盼,提高成就动机。实施赏识教育,还要承认学生差异,允许失败。

总之,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给学生以欣赏、鼓励和关爱,学生就一定会更加自信、更加阳光、更加积极、更加进取,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童敏君.赏识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2]于锡良.赏识教育与素质培养[J].职业技术,2006.12

[3]张浩.赏识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篇5

1.1主观障碍

(1)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

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不够深入,不明确未来就业应注重培养自身哪些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存在浮躁心理,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证书等“硬件”,以及实效、能够直接给予帮助的人际关系。而对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则居其次,没有意识到“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高职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对职业素质认识上的偏差,让高职学生无法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

思政理论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认识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培养职业素质作用基本认可的同时,却认为思政理论教育难以在就业中发挥大作用;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思政理论教育的高职学生还比较少,较多学生是因为学分要求等种种被动的原因才上思政课,甚少学生会把思政理论教育作为培养自身职业素质的手段。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充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价值。

1.2客观障碍

(1)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

联合国1975年对“发展(公民)教育”给出了定义,即“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培养个人自身职业素质(如创新、协作精神)的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来看,与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公民教育内容缺失,致使高职学生难以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作用。现实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评价,大都受到思政理论教育“泛政治化”影响,难以深刻认识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很多学生简单认为思政理论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其与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可见,公民教育内容缺失,高职学生抵触思政理论教育的政治特性,是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关系认识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2)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的脱节。

思政理论教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问题。而人们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因此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政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和考试方式相对刻板一些,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深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脱离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空对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学生逃课,甚至讨厌、厌烦也就不让人意外。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2发挥思政理论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2.1思政理论教育主体要有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

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主体必须更新观念,在思政理论教育中同时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有必要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任务进行再认识。思政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个体的品德、增强其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功能。因此,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思政理论教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合理突出思政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择业、就业等困惑,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政理论教育的意义,激发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在需求。其次,全社会包括学生、老师、用人单位都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体现在其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法纪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真正的人才应当是德才兼备,高职学生如果只有专业技术而没有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损失甚至灾难。

2.2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要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素

新颖、紧跟时代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其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应做到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思政理论教育中来,以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的具体化,增强其可感受性。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完善、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要有“三贴近”理念,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品德教育需要和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需求;贴近就业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功效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工具作用;贴近生活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的理论性和现实生活的鲜活性。

2.3思政理论教育方法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衔接

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是促进思政理论教育发挥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传统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首先,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理论灌输是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在资讯封闭,教育者具有绝对权威时代具有其必然性、优越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需要。启发式教育具有提升学生创造力,发挥其主动积极性的作用,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主动精神的有力武器。因此,思政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应对充分发挥启发式教育的作用。其次,加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应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2.4思政理论教育考核要体现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向

当前,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首先,考核方法上要改变单纯的试卷考试形式,把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表现结合起来,使考核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真正发挥考核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其次,考试命题要突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考核设计上应当减少对知识点的考核,增加主观题的分量,通过案例、材料分析、辨析等题目突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最后,考核成绩评定上,要突出动态原则,避免以僵硬的标准化答案来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思维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3结语

篇6

1.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在关于“您是否非常清楚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中,回答“不清楚”的,在校学生占73%,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53.3%,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对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认识和理解,学校缺乏专门的培训。在关于“您觉得是否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中,选择“非常需要”的,在校学生占44.4%,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80%;选择“需要”的,在校学生占55.6%,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20%;选择“不怎么需要”和“不需要”占0%,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您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问卷调查中,选择“是”的在校学生占33.3%,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73.3%,选择“不太确定”在校学生66.7%,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26.7%。在“您觉得自己在校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出来社会工作所要求的(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有区别?”,在校学生93.7%选择有区别,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的98.7%选择有区别。学生认为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主要不足之处,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是“缺乏信息处理能力”,第二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创造力”。在关于“您认为从事您想做的工作所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问卷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沟通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再次是“创新能力”。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楚,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也不明确。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学校培训对于高职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反馈。

在“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问卷提问中,选择“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在校学生占57.1%,选择“职业指导课”占22.2%,选择“参加相关社团活动”占19%,选择“听讲座”占11.1%,选择“参加招聘会”占6.4%。在“在校期间哪些活动对您成长帮助最大”问卷提问中,选择“参加社会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在校学生占49.2%,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占35%。可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和“社会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二、用人单位对汽车电子技术业毕业生的评价调研

评价调研的对象是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毕业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毕业生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对毕业生业务、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评价”、“本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的主要缺陷”“、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汽车电子专业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均处在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担任了不同的工作角色,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行业需要的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特别对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要求比较高,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措施

篇7

【关键词】说课 课程设计 内容构建

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所教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面对评说者(教师或专家、领导),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说课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设计好说课内容,以化工应用数学课程为例,浅谈一二。

一、课程性质

化工应用数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接中学的初等数学及极限与导数的知识,并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在教学中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数学服务专业为要求,以渗透数学文化为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思想、方法、运算技能。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微积分的发展史,认识微积分的重要性、抽象性、实用性,进而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极限、微分、积分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法则与应用,能够熟练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与微积分的运算;掌握利用数学软件计算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的操作。

(2)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思想吸收理解专业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洞察、抽象、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域的能力;具有高尚的科学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有较强的求知欲,逐步进步,崇尚科学思维;培养与他人协作、团队配合能力。

(3)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具备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

(1)落实课程理念与思路,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继续教育为拓展,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发展性。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对所学数学知识在化工专业或其它领域的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构建: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新构建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需要的、提高素质必须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由化工专业课程精选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将对应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四个数学模块,再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3)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化工应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发展规律,内容安排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了化工专业的实际需要,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所有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分别为:任务驱动、双向互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注重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5)教学模式设计:《化工应用数学》课程四个教学模块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模式的结构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学生实践。

四、教学条件

(1)实训条件:课堂教学中,任务为主线,经过任务分解及知识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教,学生与教师互动――学,分小组讨论案例并完成案例分析――做。课程内容来源于专业需求,在其专业实训操作过程中某些现象的原理是由所讲的数学内容得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技能实训原理。

(2)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经过大量的化工专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体现以任务驱动进行模块式教学,我们编写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使用《化工应用数学》教材,同时配合《高等数学练习册》校内教参的使用。

五、教学效果

成绩考核评价方法:成绩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60%,终结性考核为40%。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平时出勤、平时测验、软件应用四项考核,终结性考核是综合分析考核项目。

六、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的构建: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大量专业调研,掌握专业学习所需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方法,重新构建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需要的、提高素质必须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由化工专业课程精选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将对应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四个数学模块,再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突出了公共课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突出了我院大化工的特点。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案例引导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启发诱导传授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敢于见疑、争疑,师生双方共同切磋互相牵引,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参与探究,教师与学生适当角色互换,增加他们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课堂设在教室、数学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入情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素质

何谓文化素质?简而言之,文化素质是指对两种或多种不同生成背景的文化相遇时出现的差异所具有的敏感性和适应度。它大体包含着文化能力和文化活动所涉及的阅读能力、语言认识、语言交际、触及手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人文社会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技能因素。不同文化背景和类型的知识体系存在着差异性,获得的知识层面和创新能力自然更有差异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代潮流的快速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是迅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自然也提到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文化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并且具有更高文化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1.提高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涉及各方面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之为基础的基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性学科。依据现代教学新观念,语文教学和最终目的不只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一定体现在综合文化素质的层面上。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难度在于学生往往只注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基础学科的学习,他们意识不到“语文是学习各种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针对这种情况,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注重素质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同时,还要把素质教育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以收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效果。

2.提高文化素质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而据调查,具有较高素质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最受社会各行各业的欢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最具有竞争实力。

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变得浮躁、烦躁、无所适从……面对诱惑、压力和竞争,人们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语文教学应该让即将走进社会的职业中学学生了解现实,并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文化知识的强烈兴趣,更加注重培养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为未来社会最富竞争的实用型人才。

3.提高文化素质是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时代要求

所谓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敢于冒险的方法和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创造新成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职业中学的学生,面对着时代的机遇,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应该有着强烈的要求。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经过普通高中筛选之后才进来的,所以职业中学的生源相对于普通高中要差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文化素养方面自然也较差,但我们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掌握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补好语文教学和培养提高文化素质这一课。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在社会上充满竞争力的骄子。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要搞好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自然需要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这些客观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职业中学阶段的学生,仍然是属于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极需要对学生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和想象力的开发,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需要培养他们对大自然与社会的观察、感受、理解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怀疑、创新精神。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学习与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好以上几种基本表达方式。三是要求对学生进行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认识个性生命的价值与美,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根据以上这些客观规律和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和实施,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1.语文要注重作文教学

注重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和教会学生作文方法,从长远看,更是为了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品格。我们知道,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就是这些优美的文字中往往蕴含着我们人类最优美也最智慧的情操。教会学生作文,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职业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敏感的,容易陷入自恋、自怜之中。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就应该引导他们扩大阅读视野,从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观察世界,感知时代,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2.语文要让学生有梦想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技能训练课,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梦想。有梦想,才能立志、立向、立情、立趣,正如所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为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它应当是给学生展示出一个浩荡的、无穷的、美的世界,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美学的,还是政治的、哲学的、民俗的……古今中外的精神财富,都要逐步向他们展示。

3.语文要注重经典阅读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多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基本的阅读材料。所谓经典作品,就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笔上都堪称一流的作品。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学校的学生平常喜欢阅读一些“快餐文学”“通俗文学”,这些作品往往思想贫乏、文笔平庸,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太多益处。所以,我们应选择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选择经典作品时,要有民族的、世界的、现代的眼光,要选择人类文明的结晶,要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思想、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经典名著,站在巨人、名家的肩膀上,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只要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多读一流的文章,读多了他们自然会有感悟,多多少少能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精神养料。在经典阅读中,学生才能开阔视野,并在与作家、作品的心灵撞击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篇9

关键词:教师 心理素质 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众的需求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满足于物质层面,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致使对教育的渴望,对教育效果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开始慢慢凸显出来,成为了制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师的心理素质实际上可以划分为教育心理学得范畴,“我国古代的《论语》、《师说》及西方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等论著中,都蕴含着教师心理思想”。后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在上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心理科学研究,这在科学上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简单说明。

(一)教师的自身职业理解对爱岗敬业精神的影响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社会公众所尊敬、所认同,被比喻为园丁培养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被比喻为蜡烛,具有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高贵品质。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充分理解自身这一职业的特点,要耐得住寂寞,甘愿为学生的发展付出自己一切的努力,再所不辞。伴着自己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有的学生比老师出色,社会也在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职业,而教师则是在这一固定岗位上甘为人梯,甚至有的教师生活一直很清贫,所以有时候难免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误区。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点,找到自己的神圣感,才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教师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影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路上的引路人。然而,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需要理解能力和创造的工作,只有教师首先理解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完整准确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的路上总会出现新知、新情况、新问题,一代又一代学生也在不断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事在富有求实精神的同时又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不是生搬硬用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一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创新与现代化。

(三)教师自身情绪的掌控能力对课堂气氛以及突况的影响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忍受适度的焦虑、寂寞、烦躁等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工作天天和天真活泼的孩子打交道,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如个别顽皮学生的恶作剧,学生成绩的下降,生活中的诸种烦恼、不顺心等等”。对待这些问题,不同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只有平和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得不顺心,才能在开展课堂教育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师在教育中良好人际关系对开拓课堂意外教育的影响

我国已故心理学家丁攒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要和学生、领导、家长打交道,心理素质健康的教师善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从而使问题合理解决,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为人师表,他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将这种有利信息传达给学生们,应该称为一种课堂以外的教育。

(五)教师对教育环境适应和改造能力对现代竞争环境下学生个人素质培养的影响

随着教师的绩效也和竞争开始挂钩,教师也在时时面临着社会的压力,面临着激烈竞争,他们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这种竞争,体现着一名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教师可以处理好这种竞争与存在的关系,他们可以将这种心理素质、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竞争及社会现状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构建

“教师心理素质一般被认为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性”。根据现如今社会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理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体现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以及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即所谓的为人师表。

先如今教师也在重重压力下接受着社会各方面的诱惑,能够经受住考验,保持自己的敬业精神,一切以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为教育事业着想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体现,更是时代的呼唤。

(二)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传授、辅导能力

教师的学习、创造、传授、辅导能力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学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一种基础心理素质,是教学工作的保障与推动力量。这其中可以包括教师的智能、言语能力、非言语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个人人格心理素质

教师需要根据这一职业的特征具备传统特性与时代特点,具有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教师本身的性格是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工作而逐渐形成的稳定状态及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教师人格的重要体现,教师良好的人格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是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教师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方式

我们但从教育心理学得角度来考量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这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概而论则会造成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达不到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效果。

(一)坚持锻炼身体,维护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物质载体,正如我国中医学理论中阐述的“六”、七情和五脏间存在内在的联系,身体的疾病会直接反应到情绪上。因此,要想确保心理健康就要学会锻炼身体,学会合理规律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二)积极学习,用文化知识保养心理

人的性格发展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教师更需要在积极地学习中掌握本学科以外的知识,例如社会法制、社会道德规范,自然科学、什么常识等等,在不断地学习中开拓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认真工作,乐于交往

“工作的最大意义并不限于由此获得的物质报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工作的意义之一即它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成就感,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寻找专属于教师的那份独有的快乐。同时,要在工作之余乐于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寻找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自己的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

(四)懂得自我心理保护

教师在心理承受挫折的时候,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与宣泄,使自己教容易接受挫折与困难,不至于引起情绪上过分痛苦与不安,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只是简单地对教师教育心理素质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进行了概要的总结,并对如何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甚至关系到我过人口素质的长远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这一课题,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水平与教育要求的不断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伴随着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需要一辈又一辈教育人继续努力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进之.黄白.我国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J].心理教育与发展.1992年第4期第36页

[2] 李向群.教育心理素质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总第61期第37页

篇10

Abstract: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take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raining advanced skilled talen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mainly trains the line of work talent for the manufacture, management, service. In the face of such a situation, the industry and the enterprisesoccu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ionand employment demand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index.。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s on theoccupation quality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so as to train and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improve students'occupation quality.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and fur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r Promoting Graduates occupationquality automobile specialized subj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 Needs;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近几年全国高职学生就业统计数据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什么?企业确定和录用高职毕业生的标准是什么?随着就业环境与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何调整和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分析、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评价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标准,不仅能够为企业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更能够为完善高职院校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学校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对我院一汽―大众奥迪、一汽―大众校企合作项目的20余家4S店进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的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同学没有系统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基本的想法是:走一步、看一步,干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有“钱”途就行,以至于有的同学产生了换其它工作工作的念头。

2.职业道德认识肤浅。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高职生中,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几乎不了解,即使有的同学知道一点点,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同学去主动的思考,作为一个合格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目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同学误以为诚实、守信就是“笨、傻”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对别人没有职业道德他们可以痛恨、愤怒,但对自己而言,职业道德就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3.职业能力较弱。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大部分高职生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技能缺乏、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专业知识拓展面窄,自学能力差、外语能力弱、计算机运用能力不足、信息获取意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

4.职业心理素质较差。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高职生中,普遍缺乏自信心、缺乏进取心,不能承受挫折,没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适应力。

二、汽车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现状

由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是从事汽车后市场的相关工作,通过对汽车行业、企业进行走访与了解,发现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基本是一致的,企业对职业素质重要性其重要性的排名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理解与学习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素质的毕业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毕业生应该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敬一行。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重视程度几乎与专业基础技能持平。究其原因,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企业要求大学生们具备较强的与理解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一线师傅的指导下,尽快弥补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缺陷,缩短在生产线上顶岗工作的时间,降低工厂的培训成本,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与社交能力,能与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能融人班组、车问、工厂的环境中,与其他同事一道,协同工作。部分企业还希望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良好的管理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的思维发现企业运行过程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意义的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听话,做事,出活”。也即是说,对正确的批评、意见、建议要接受,要服从管理;眼里要有活,要积极进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要尽快适应工作,要能做事,顶岗工作;熟悉工作后,要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一线工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或熟练从事本职工作、独挡一面,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培养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围绕培养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汽车行业、企业第一个3年需从事的典型、难度小、容易教学组织实施的案例为基础,,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素质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汽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深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评价主要基于过程考核,在每个教学任务完成后,在课堂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考核如表一所示,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中做适当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在以后岗位上所需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而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其次通过相互的评价可以把本小组的观点看法传递出去,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小组在相互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优点的同时,更有效的听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激发一种弥补自己不足、保持自己长处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鉴赏力,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三)提倡组员协作,培养团队意识

在进行案例讨论或实训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根据各组组员的素质和能力推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在小组组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行动方案,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深化校企合作,使学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直接而实际的要求,以企业协议培养等方式实行定单培养,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在课程中贯穿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培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产出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验证,技能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现代企业对员工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各个企业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导致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不适应,于是就开始频繁跳槽,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体现自我、单打独斗等现象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协作精神相差甚远,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向优秀员工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传递企业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热爱企业的意识等,从而起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规范管理的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从以前对员工技能要求为主转向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主,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方面的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就提出:“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员工的技能可以通过企业培训与企业实践在短期提高,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短期内很难去形成,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毕业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新生阶段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同时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的内容,实现智育与的德育的统一。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实训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缩影,通过实训实践,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 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是学生迈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在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大一新生为职业规划期,该阶段的学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结合学生的学科状况及个人兴趣,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确立工作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新生入学校后,可在系部举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参加,以便对学生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生长规律进行纠正与指导,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指明一定的方向,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大二为职业定向期,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在该阶段,学校应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拓展学生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车展的时候作为厂家或4s店的志愿者参与车辆销售或现场讲解的工作,观摩一些地方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利用假期到企业社会实践。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也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根据个人情况及时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大三为职业冲刺期,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选择,在该阶段,学校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方面的一些培训,以免学生就业时茫然、盲从、态度傲慢等不良情况,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八)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汽车节能、安全、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及人们对称作舒适性、驾驶便捷性的的要求日益提高,机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应当前市场的车型,面对以后涌现的各种新车,高职学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以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所以高职教育中须加强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培养他们课堂自学、课外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