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系统优化 任务驱动 课程模块

中国分类号:C41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趋同,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结构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特点。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系统优化原则。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自身实践实训条件,能否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课程是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并且能体现可操作性。第三、实用性原则。课程要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应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保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课程新技术的发展确定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以问题关联教学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完成课程的实施;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考核。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应该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二、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教学,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管理体制,结合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情况,科学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如图),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围绕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等三个模块进行课程建设。第一、文化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职业生涯发展。文化底蕴与修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竭源泉。第二、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学生就业,强调技能培训,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实习两个模块是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工作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科学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实践实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重新设计和研发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完善的实施和管理细则。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探索

课程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第一、采取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依托学校专业建设,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尤其应注重争取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整合跨界专家资源,优化课程开发团队结构,或者引进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学习借鉴再创新。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第二、“理实交融”的课程实施模式建议。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综合使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应注重技能考核。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笔试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竞赛相结合,实现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自主化。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谈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3.15(旬刊)

【2】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一、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质为目标,最好能系统化、模块化也就是说设置的课程必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文化基础等模块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在具体设置课程时,要把相对分散、内容接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删减陈旧过时的知识内容;将大多数学生难以学会、学精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程,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等把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定位在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和应用提高这两个方面,重点放在职业技能上积极开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模式和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课程的系统性、职业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二、开发校本课程,体现个性教育

校本课程也就是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校园环境因素、师资队伍结构、实习实训条件及学生实际需求等内容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它的目的是要整合和尽可能地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尤其需要开发适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本位、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使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又符合课程设置社会性、基础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要求;既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又能帮助残疾学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基础更好地适应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满足他们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健康的性格。

三、建设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及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使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推动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1.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一致学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和自身优势来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给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学校要将师资培训形成制度,并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参加专业课程培训,及建设精品课程的奖励,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动力。

3.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网络平台资源建设相结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之间通过建设有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和服务平台,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进行精心教学设计课堂效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研究和设计,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加大实训建设,强化技能培养

1.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指在校园内建成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包括场地、设备、师资等在内的综合设施,是实现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开展技能训练的基础在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中,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和认知的缺陷,使课堂教育不仅抑制了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需求,而且放大了他们的听觉、视觉缺陷所以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校企共建、教学工厂、校办企业、校际合作、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来改进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需求;通过多做、多练,充分挖掘残疾人的剩余感觉敏感(如听力言语残疾人的视觉敏感、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敏感等)优势,为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建立捷径。

篇3

[关键词]应用型 合作办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30-01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的合作办学也在迅猛发展。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完善应用型高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的办学经验,短时期内还很难形成国际化的合作办学氛围,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还未建立起科学有效地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因此,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英语课程体系大多以国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主修课程为参照,结合部分国内课程,或仍以国内课程体系为主,并加入少量国外课程,这些课程形式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合作办学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吸收并借鉴国外合作大学相关课程设置中有益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部分,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二)实践性原则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与中方合作的国外大学通常开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程。这些大学规定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才能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较少开设这类综合实践课程。因此,在我国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在原有的基础课程上增设综合实践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

(三)通识性原则

高校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统一的途径,它能充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将通识性原则始终贯穿于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中,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发展。

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不应完全模仿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而应以现有的优势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外的精品课程体系,形成适合我国高校学生未来全面发展需求的自主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实用人才,不断完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置应满足学生主体性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应涵盖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同时学校应适当地开设外国文化交际、目的地国家概论、国外报刊节选等课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外教育环境。为了满足学生主体性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还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权,选择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前提

系统的英语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合作办学的英语课程设置而言,其课程应以听说课程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上,同时还应重视阅读和写作课程,以满足国外阶段的学习要求。学校有必要为学生联系国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利用假期实习,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置注重通识性

通识性英语课程设置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为目标来建构的课程体系。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要求学生的培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合作办学通识性英语课程设置应包括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更趋于完善。

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高校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深入探索,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J].前沿,2013(22).

[2]王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英语课程建设探析[J].中外教育研究,2012(05).

[3]于险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02).

[4]王碧宏.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下多元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Medical Colleges

WANG Yu

(Zhengzhou Shuqing M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64)

Abstract The medical colleg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ness, there are lots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these problems are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sense of employment and career consciousnes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disicuss curriculum arrangements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This is helpful for 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大学就业指导课属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就业指导课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有着本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想使就业指导课真正起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变其就业观念、促进其顺利就业,这是一个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安排较少。就业指导课虽说是必修课但在考核中属于考查课,去除随堂考的时间,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授课学时少之又少。有的院校就业指导课还处在开几场讲座了事的局面,这样课时安排不利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连续性,影响着就业指导课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

(2)内容设置方面针对性不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使用的是省教育厅统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这一教材。这一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准对性不强(尤其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医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医学类院校应结合医学类院校实际,集中优势教师资源编著适合此类院校的校本教材。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形式还比较单一,往往是任课老师按照教材出几道简答题和论述题,学生照着教材写写,最后给个总评成绩。这种就业指导课的考查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探索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就业指导课考核应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4)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涉及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不多。大部分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是采取的课堂理论授课形式。除了课堂上讲授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以外,就业指导教研室老师和学生处辅导员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社团、学生会和团委组织的活动解读国家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传递与就业相关的信息。

(5)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全体老师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还有的就业指导课老师是从行政岗位上调任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 关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1)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需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模块化、阶段化、全程化进行教学设计, 使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陪伴学生成长,使从中受益,并为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起到指导作用。根据不同年级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就业指导。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课程教授一些测评工具,在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的基础上,能明确自己的择业和发展方向,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阶段目标。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注重职业素质和通用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来学习、掌握知识,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职业需要的技能。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入医德和基层服务观念的教育。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2)编著校本教材。目前高校绝大多数使用的是省统编教材,此类教材重理论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3页)书中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环境距离太远,在教学中很难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若是能够结合医学类院校实际,收集整理历年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将其用在教材中,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校应集中力量编著适合医学类院校使用的就业指导系列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3)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在注重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视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新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型,可以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现场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比如,目前部分高校开展的模拟面试活动,可以尝试学生做面试官进行角色扮演,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就业指导课的考核形式也要发生彻底的改变,探索出一套可量化、易能操作的考核形式,真正能考出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4)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就业指导课除了课堂上的讲授外,就业指导教研室的老师、学生处辅导员老师、招生就业处老师、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心理问题调适等相关内容的讲座。另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或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来校作报告讲授企业或医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邀请一些创业明星和成功人士来校做创业方面的讲座;学校可以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电视进行实况直播。这样通过课堂和课外两种途径,就业指导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和提升就业能力方面定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5)加快就业指导教研室和就业服务中心的融合,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与学生处、团委的合作。就业指导教研室的老师可以兼职做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这样在为学生发放协议书、报到证,办理毕业生档案的过程中更加熟悉其中的流程,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更及时渗入到就业指导课堂上,避免在校学生以后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会有更多机会与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会获取更多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在就业服务中心会第一时间掌握我校大学生就业状况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编写。

(6)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搭建发展平台。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对于增强就业指导课的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业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应该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就业的新形势和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学校应该加强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考核和管理,使其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业务其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就业指导课教师报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提供帮助和资助,为建立双师教师队伍打下基础;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和深造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田爱民,张凯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2005(3).

[2] 林晓红.就业指导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篇5

某校为江苏省省属高校,共立项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4个,分别为A,B,C和D学科。4个学科在一期建设工程中资金总体使用率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某校一期建设工程总体支出比例约为70%,但部分学科支出比例不足60%。根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将优势学科专项资金用于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建设及科研创新等四个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结束,某校各优势学科在四个方面支出比例如表2所示。某校在优质资源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最高,达到73.52%,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支出比例最低,仅为6.93%。根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优势学科专项资金的支出包含11类,优势学科分别在各项目实际支出比例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势学科80%的专项资金用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支出,其中设备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76.45%。

2某校优势学科一期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某校优势学科一期建设工程实施情况数据分析和实施中呈现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出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2.1资金使用率不高

从上文可知,一期项目结束时,两个优势学科专项资金支出比例刚超过50%,资金使用比例较低。从结果方面分析,资金使用比例过低一是预算编制过大,二是预算项目未全部完成。从客观原因分析,一是财政资金未及时下拨,如2011年7月下拨2010-2011年度优势学科专项资金等,半年的时间无法完成一年的工作量;二是由于现代科技发展,2011年3月签订的项目任务书在一期结束时任务书中的预算项目已经发生变化,项目任务书无法进行调整。

2.2优势学科专项资金无专职秘书管理

实施方案规定,高校建立由校(院)长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组织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资金上千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出项目无法支出专职秘书的相关费用,导致绝大部分优势学科的秘书均为兼职人员。兼职秘书不可避免地在本职工作中花费大部分时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优势学科项目的工作中。

2.3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投入较低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建设和科研创新两方面的支出不超过16%,优势学科大部分的资金均用来购置仪器设备,出版文献费和人才引进费支出总和占总支出的比例不超过7%。优势学科一期建设期间,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也未见显著成绩,未能实现关于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优势学科贡献度显著增强、高校改革步伐显著加快的目标。

2.4跟踪审计的结果重视度较低

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均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领军人物,在学科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同时也兼具一定的行政职务,多为高校的校级领导或者院级领导。而高校审计部门作为一个处级部门,与国家审计相比,被审计单位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均有一定的差距。审计结果的利用与后续整改执行效果也不明显,从而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改进与提高的意义。

3某校优势学科二期建设工程的改进建议

3.1以任务书为基准,分年度制定详细的预算

任务书是优势学科的计划与依据,优势学科的发展应以任务书为目标,围绕任务书展开各项工作。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优势学科在任务书的基础上应分年度编制年度详细预算,对任务书中内容的调整应及时按规定上报或说明。在建设期间,按照每年度编制的预算执行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从而推进优势学科二期建设能顺利完成。

3.2高校配合优势学科,加强对优势学科的管理

优势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不能缺少规范的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高校应配合优势学科的发展,酌情设置优势学科的专职秘书岗,招聘相关专业人员任职,为优势学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使学科专业技术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发展建设中,从而实现优势学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

3.3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水平

曹卫星副省长曾提出优势学科的“三大提升”,其中第二提升即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争创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流平台,培养和引进各类杰出人才,产出高影响力论文、重大发明专利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高校应在优势学科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

3.4重视内部审计,不断完善学科建设

篇6

鉴于此,我们在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专业进行了综合化课程建设与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全面落实人才科学发展观,实行开放式培养途径,主动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向企业开放,实施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等全方位的开放,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培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模式上要由学科型向职业能力型转变;对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上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高低的考核。实现上述目标和转变还要依靠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实施综合化课程。

二、明确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探索与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改革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综合化课程建设,制订出科学、可行的综合化课程建设与实施总体方案。

三、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综合能力

我们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经营、维修企业、生产企业以及使用、管理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和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借鉴国家职业职业标准,对办公自动化设备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分析,构建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具体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内容。

四、进行教学分析,对可进行综合化的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

1.根据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分析,确定了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分析,把这些能力要求同学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教学目标。结合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分析开发出教学单元与科目。

2.确定可进行课程综合化的课程

我们在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评估相结合的宽泛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综合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将专业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综合成专业通用模块,将专业拓展知识与技能按不同的需求综合成办公设备维修、办公网络技术应用和办公设备营销等几个不同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综合一些可进行综合的课程内容,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减,删除原有课程学科间交叉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且与职业技能培养关联度不高的部分,增加新知识、新技能。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综合了制图和公差的内容,对其中的一些与能力培养关系不大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综合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和机构、传动等与本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本专业的专业课“图文复制设备应用与维修”课程中综合办公设备光、电基础知识,增加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课时,重点学习数码办公设备等新内容;在“图文处理设备应用与维修”课程中将传真机与打印机的课程内容有机的综合在一起,突出使用与维修技能训练。在所有课程中都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3.根据专项职业能力分析编写综合课程纲要

实施综合化课程建设,重在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编写课程标准时脱离原有课程注重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的倾向,将课程内容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相结合,形成新的课程标准,使其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依据。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充分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要努力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自己动脑、动手的条件,做到学习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达到学生提高素质、全面掌握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和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序地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每一教学单元(或项目)对照的专项能力或关系,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逐步掌握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以及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今后有效的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能力。

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增强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办公设备的维修技能训练中,教师在机器上设置故障,由学生针对故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查出故障原因后,运用所掌握的维修方法进行维修,排除故障。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职业能力。

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综合化课程提供条件

教学资源建设是实施综合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1.实训基地建设

为实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扩大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际技能培养的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现代化办公实训基地由办公设备应用实训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实训室、办公网络安装与调试实训室,计算机维修与调试实训室,网络布线与维护实训室和办公设备专业教室等几部分组成。

2.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教师结构和教师水平必须与职业教育相适应,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⑴加强学习,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排除学科型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建立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理念、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⑵采取“培、聘、调、带”的办法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培”是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一至两种专业技能。“聘”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课。“调”是将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技师调入学校担任教师。“带”是让有经验的掌握一定技能的老教师带新教师。

3.编制综合化课程教材

实施综合化课程方案,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是必由之路。

篇7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篇8

关键词:体育工程学;学科建设;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109-06

“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产生仅有20余年时间。这期间,体育工程学研究活动不断发展和繁荣,使得该门学科在国际上逐渐走向成熟,专业人才培养蒸蒸日上。我国体育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从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第一次对体育装备工程(与国际上体育工程学相对应的称谓)本科人才培养开始,至今也仅6年多的时间,体育工程学在国内的发展已引起了较大关注。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的举办及国际体育工程联合在南京的成功召

开,我国体育工程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开始表现出对体育工程学学科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兴趣。但通过对近年学术期刊网对体育工程相关文献检索,尽管相关文章也有不少,而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对体育工程专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则更少。藉此,研究者立意进行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在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推进我国体育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加强和提升我国体育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1 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专业发展现状

1.1 发达国家体育工程学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都集中反映在该学科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同时也反映在该学科知识的职业体系的构建上[1]。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发展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另一方面,职业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对该学科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989年,体育工程学作为一个科技词汇产生于日本,1990年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体育工程学术组织——日本体育工程协会;1996年,随着“国际体育工程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及1998年国际体育工程研究组的组建,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官方认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英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育工程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学会、期刊杂志、教育和职业发展体系,使得体育工程学在英国迅速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并且成为国际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研究中心。

体育工程学在日本的发展。在日本机械协会领导下的体育工程协会于1989年7月(至1992年6月)成立了体育工程调查研究分会,该协会成立之初确定每年定期开展体育工程学研讨活动。为了引起外界对体育工程学相关领域的关注,兼顾到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有研究者提出设立体育工程学方向的研究。此后,随着研究团队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协会团体。1990年10月,日本机械协会首次尝试召开体育工程研讨会,同时成立了日本体育工程学会[2]。这是国际上最早建立以体育工程命名的研究机构。在日本,体育工程协会是一个隶属于机械工程学、体育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性分会。在协会成立之时,日本体育产业协会,体育工程学研讨会通过一致意见,确立体育工程协会与日本机械协会紧密相连。1991年,日本体育产业协会再一次督促体育工程学研讨会开展活动,并确立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程学研讨会。目前日本开设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院校有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等。日本各级各类机构对体育工程学的关注,使得日本体育工程学获得快速发展。

国际体育工程学的快速发展。1996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正式成立了国际体育工程协会,1998年,随着国际体育工程研究团队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成立和第二届国际体育工程学会议的召开,以及创作《Sports Engineering》期刊作为学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英国得到官方认可。为了进行体育工程学专业人才培养,从2000年开始,英国多所高水平大学开始纷纷设置体育工程专业,至今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如拉夫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体育工程在英国的快速发展,对英国高校的学科发展形成了很大促进,在每年英国工程学科排名中,很多高校的体育工程学在工程领域都有很好的排位。此外,在英国,从体育工程学对竞技体育的贡献来看,仅有6千多万人口的英国,在2008年奥运会奖牌方面仅落后于中、美和俄三大强国之后,名列第四,英国人将他们的成绩归结于体育工程科技的支撑,这也是体育工程学成为英国工程学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原因。在体育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模拟等各种工程技术都与体育工程学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英国的在育工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家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协会以及很多著名体育品牌企业都有紧密联系。由于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在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控制、系统模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毕业生在体育产业公司、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队都备受欢迎。目前很多国际上著名体育品牌企业中都设立了体育工程师的技术职位,目前,各企业中体育工程师占各类工程师总数的比例大约为8%~15%。这也为体育工程学的发展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发展的平台。

目前,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已经纷纷设立体育工程专业,促进科学研究,为体育的发展服务。

篇9

关键词:市场化 需求 专业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2

1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问题

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提供学历、非学历等远程开放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是一所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大学。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从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公民素质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具体市场需求,这里面的需求层次很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开放大学建设日益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之时,职业认证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也都在此列。

2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需求分类

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办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开放大学办学离不开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但开放大学又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要结合考虑更多的因素。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应适应社会需求及社会需求的变更趋势,应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也应符合学科要求及学科发展的趋势等等。开放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是否能满足特定方的需要,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即过硬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2.1 从社会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确立建设各地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指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更新,开放大学的“开放”精神更适应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到普及化的战略精神,因此从政府的社会需求出发,各地政府需要借助原有的电大系统成立适应新型社会发展和趋势的开放大学,以及及时成立社区大学的市、县、区的全面覆盖体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发展的社会需求。

2.2 从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社会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影响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职位能力的需求,也正能体现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智联招聘,51job等知名网络招聘平台随机选择97家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该专职人员的需求,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需求:思想需求、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心理素质需求等四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能高度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是否具备相应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后续上升空间;是否有坚定的吃苦耐劳的上进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按照以上所总结出的企业方的用人需求所体现的各种要求所出现频率的次数,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定期随机抽样,重复以上实验,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监测用人单位需求变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的。

2.3 从学习者需求来看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对所在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求,生活质量提高,拓宽知识面等,这个需求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促使学生选择开放大学来读书,其本身的需求动因是最主要的,并且学习者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需求等需求的“反射物”。

3 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

在分析了各方的需求分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这同时需要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很多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设实践类课程。如江苏开放大学首季成人注册学员的学习就是通过江苏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由课程团队教师进行网上专业辅导兼课程管理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很多章节的教学就是直接围绕实验实训开展的。同时也迎合了开放学员对实践技术的需求。

3.2 可以考虑设置小组学习制的课程

早在开放大学的依托主体电大的开放教育中,就已广泛开展了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形式,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也采取过这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成人开放学生也渴望自己作为小组的成员或组织者的身份主动的学习并展现自己。

3.3 用人单位、学习者自身参与课程设计

以上已经分析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对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吸收用人单位和学习者自身的要求,让他们的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开放战略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在课程开放和课程群以及备用课程库的开发和使用中。

3.4 使课程“微”“小”化

“微概念”近年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便是教育教学中,在各类教育中“微课堂”、“微视频”等形式都有体现,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在开放学员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下,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都要体现“微”和“小”的概念,使得在“微”和“小”中更能被开放学员所接受,更能满足他们的各类需求。

3.5 提升课程考核结果在各类教育中的通用程度

众所周知,国外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很完善的,我们的开放大学也要加强与各类高校的合作与开发,使得不同高校的不同层级的各类教育下的学生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如,注册为开放大学学历甚至是非学历教育的学生,都可以在相互任课的各类高等教育层次中任意选择资源。这依赖于扎根于各类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史颖.引进英国开放大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