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篇1

关键词 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科类学院,同样也需要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的。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思想教育、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展开,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校园氛围,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同类活动过多过滥精品活动少,参与对象狭窄,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尤其高年级学生中的抱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存在参加活动凑观众人数的现象,活动效果很差。很多校园文化活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文体活动阶段,与专业课程脱节,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激励出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工科类学院,仅仅开展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适合并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要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我们通过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科学论文、设计工艺流程等,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力和知识都获得丰收。而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2突出工科专业的针对性,寻求特色,勇于创新

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有特色的项目,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又不失工科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而更加突出特色。

3打造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育人的有效性。

3.1立足专业搭建平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年级特色,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差异,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配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了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几乎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实践过程。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提高了校园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了活动质量。

3.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提高了专业的热爱度、满意度和认知度,构建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以活动为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以活动拓展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延伸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水平设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多多开展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纪春.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J].科技信息,2012(36).

[2] 江浩浩.与专业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活动的品牌化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14 (8).

[3] 宋东杰,等.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素质;探索

1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的求变、探索和改革。一方面,开始积极研究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如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CBE等,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经过实践,这些所谓世界先进的职教模式和理念在我国大都“水土不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项目化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很好的解决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项目化课程中的素质目标问题实质就是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在技术专业性很强的第一课堂中贯穿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多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

2 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热潮中,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却步入了比较尴尬的境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不足,理解不清,是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相对落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共识”,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甚至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升迁、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不足。

从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要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一方面发挥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重新审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配套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3 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来实现,还必须深入、细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当中。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都是根据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同时更要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时间的阶段,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习”。如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速大学生社会化,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公选课和社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用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以乐观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素质教育的辅助方式和第二阵地,贯穿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才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支撑,可以将学生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精神文化的生活秩序逻辑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特别是项目化的课程培养目标相融合。

然而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都停留在口号阶段,课程素质目标的制定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性,素质目标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别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项目化教学中素质目标确定的科学性、严谨性;

②项目化课程中确定的素质目标如何体现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

③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素质目标实现的方法、手段;

④项目化课程素质目标实施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⑤不同项目化课程之间素质目标的相互关联,以及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4 小结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高职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开发和重构体系,构建以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对于专业课程,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分项目标的训练和实现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实习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46-02

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加重视由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医学院校是培养高等医学专门人才的学府,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必需阶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不只是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而是要在参与诊疗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增强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生将来是否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栋梁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正在被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大方面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生高等教育的基点。所谓实践能力,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是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检验学习效果主要依赖于卷面考核。在现有状况下,我们看到实践教学还属于薄弱环节,有许多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限制了其发展,较高素质的毕业生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医学教育而言,临床实习属于后期教育阶段,对学生未来的业务水平及整体素质影响很大。充分利用临床实习这一特殊而又必经的阶段,给学生适宜的空间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对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医学生临床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

2.1 验证、加深课堂所学

临床课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大比重,涵盖内容非常广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疾病作为主线,或是按系统逐一讲授,侧重知识 “点”。对于实习生而言,他们大多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尚未在临床实践中亲身体验,比较缺乏感性认识。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接触具体的病人与疾病,进一步加深理解书本所学,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比较,提出、发现问题,才有可能使课堂所学得到全面巩固与深化。

2.2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过于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记忆的机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思考问题僵化、教条,缺少灵活性与创新性,甚至造成高分低能。就像徐匡迪院士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是读书、做题目、考试”。临床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放下试卷,不再应对各种考题,而是面对真实的患者,解决现实的医疗问题。这时往往会发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像书本中那样“模式化”;在这就要求实习生必须培养锻炼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应变能力。临床实习为医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建立新的思维方法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尽早建立将会使未来一生受益无穷,是开启智慧与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3 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巩固基础,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与水平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实践教学是再学习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习验证、总结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扩大、加深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所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要利用实践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从各种载体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地用于临床学习。在完成基本实习要求与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就有关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看法,通过查阅资料,参与专题讲座、病例讨论,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达到巩固基础,扩大知识面的有效方法。

3.2 注重实践,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急剧增长,现实医疗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要想通过短短几年的在校学习掌握住所有知识与信息是不可能的。要充分利用临床实习这一特殊阶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俗语说“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交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远胜于替他打开一把锁。在教育目标上,要变培养高分学生为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理念上,要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要由验证型向发现探索型转化。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环境,比如,在教学查房中提供病例背景,经过教师的设问,学生思维必然活跃,他们不仅要认真回顾复习理论知识,而且兴趣和探索欲也容易被激发。汇报病例和分析病例对实习生来说,不仅锻炼了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帮助。以病例分析方式进行考核也是培养与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总之,应当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引导学生从“学好”转化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执行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实现的成功者。

3.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医学科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医学教育中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应当放在重要地位。临床实习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要直接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在沟通中学习如何建立正常良好的医患关系,学习如何运用自己所学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接触病人,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患者疾苦,培养对患者全面负责,以病人为中心的朴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在当前医疗环境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明确医生的责任,病人的权利,了解医疗法规要求,避免医疗差错,这既是医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阶段医学生而言,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自我要求这样的“三严”精神,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是提高医学生多种能力与水平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各项素质的核心所在。唯有抓住这个问题素质教育才抓住了根本。

4 提高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与保障

4.1 加强带教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和精湛的教艺,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高尚的情操,整洁大方的仪表,文雅的谈吐举止,良好的职业道德,讲究与患者相处的艺术,这些都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塑造自己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随时随地、一点一滴之中。只有真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4.2 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以人为本”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在教育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在实习生活中给学生以关注,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在实习中易产生的紧张感、神秘感。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融洽师生关系,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实习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思维,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参与医嘱制定、书写诊断报告等。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以方向指引,同时对过程环节加以控制,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5 小结

在深化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当今时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医学院校是培养医药战线高级人才的阵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个合格不仅要业务上过硬,而且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上也应当是合格的;应当培养具有献身医学科学的坚强意志和内在动力,敢闯敢干、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综合性人才。全面培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广大临床教师的肩负的神圣职责,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愿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景萤.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 赵甲明.论寓德育于科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农村籍大学生 生 命教育 技术人文者 社会化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学制改革,蓬蓬兴起的高职院校成为农村考生的明智之选。引导大学生从认识生命的特征入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提升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一、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社会体制转变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从总体上看,转型期的社会是一种混合着传统与现代、中性运行的社会。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成为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离开农村在城市开始大学生活,意味着进入了社会化新阶段。社会形成新的时空结构,将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是专门为我国的生产岗位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专科层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锻炼的同时,逐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转变。

二、农村籍大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一)心理共性问题及行为方式改变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为适应城市生活和校园求学,在心理调适、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部分改变,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但每个人的表现又将有所不同。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比较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缺乏自信、情绪低落、遇事退缩、独来独往,集体荣誉感不强,表现出较严重的心理封闭和浓厚的从众心理,极力“包装”自己。

(二)价值观念及其潜能发挥

农村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表现出传统、保守、缺乏挑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秉承了父辈的许多性格特点,喜平求稳,表现出真诚、善良、重情义的特点。随社会竞争的日益增长,大学生进入社会时扮演的角色对其专业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挥农村籍大学生的潜能,可使其奋斗目标明确,并让人生理想高于生存层次。

(三)特长欠缺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往往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德、体、美、劳的学习,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面对大学里社团林立,文艺、体育、演讲等活动不断,他们大都无一技之长,他们会觉得自己在风度仪表、人格魅力等方面处处不如人。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活”课程,打从一个人生命诞生开始,便会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生命教育围绕个体生命活动的三个方面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组织。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宜选择使用取向和个人取向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并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定位要明确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一定要强。所以,学生对未来要有明确的心理定位,就业时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技术银领,要放得下架子。

(二)体验自身的经验

生命教育的展开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农村籍大学生遭遇的种种生命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的经验,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主要运用活动和情景体验的方法,使教育感动生命、震撼心灵、融入生命。通过体验式的培训、定岗的实习,让学生领悟专业知识的重要和基础知识的人文性,感触工作的艰辛和快乐,选定人生奋斗的目标。

(三)结合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生存拓展培训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利用校园环境或是自然环境,达到“磨炼一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通过生存拓展培训,让大学生学会自救互助的技能,锻炼生活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限定的交往活动中,教会他们与人交往的方法。

小结

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个体差异,同样的困境、遭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承受力。从生命本性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特长,提升综合素质,敢于面对现实,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文者。

【参考文献】

[1]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5,16.

[2]刘绍平.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3).

[3]陈德静.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理论思考[J].学术交流,2006(8).

篇5

全面实施新课程,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又要关注高考结果。2012年7月我在人大附中分校参加暑期联盟校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活动时,人大附中沈献章副校长谈到:新课程实施后,解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高考关系时出现了三种现象,即衡水现象——大学生加工厂(偏重应试教育);南京现象——农村保卫城市(城市学校注重了综合素质教育,忽视了应试教育);人大附中现象——综合素质教育与高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是每一个高中学校都应研究的问题,是每一个高中任课教师都应研究的问题。

2 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靠传授,技能靠训练,过程与方法靠体验,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靠无形的浸润、渗透与熏陶。旧课程的教学目标较单一,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强调知识与技能外,还强调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旧课程课堂教学也涌现出了许多模式的高效课堂,不容否认,值得发扬与借鉴,但在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做得不尽完美。新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是不是学习能力相应的也应该提高。

新课程理念新了。新课程开设有必修课、选修I、选修II、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课程门类多了,评价体系变了,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高考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新课程必修教材难度降低,但高考题难度未必下降,而且题目灵活,值得老师上课,备考认真研究。

新课程学生学得方面多了,自主性,选择性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大了,是不是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如何处理好即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提高高考成绩的关系?答案一个,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与“学”是教学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才能既走的快,又走的稳。我们不但要讲究教的艺术,更要研究学生学的策略。只有从学生学习出发的教才是有效的教,从教走向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为目标。潍坊市寒亭一中高效课堂的标准:必须是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功,必须是用最少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必须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

3 综合素质教育与研究高考两条腿走路

其他地区新课程实施的经验告诉我们,新课程搞好了,会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快乐,各种能力都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而且高考成绩并不会因此而下降,同样是80分的成绩,一个是来自传统课堂,一个是来自高效课堂,其内涵完全不同,后者要丰富得多。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但课堂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能漫无边际地生成拓展,要保证学生双基知识的掌握。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好多老师认为教材不重要了,一上课蜻蜓点水般的接触一下课本就游离于课本之外,搞一些与课本关系不大的东西,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负担。永威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紧扣课本,首先让学生把课本学好,有余力才拓展教材。课本是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抓好了课本,就是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实施后,解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高考关系时出现了三种现象。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综合素质教育与高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4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要有保障措施。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小组。教室后面的黑板也换成了新的,分配给了各学科,由课代表负责安排各学科内容,老师们要充分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学校有教研室,又新成立了督导室,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研究与督导,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养成经常反思教学实践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我校新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新课程高考这一仗。我们有集体备课的保障措施,教师的备课活动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不精彩的课堂源于不扎实的备课。我们学校是弹性坐班,每周五的集体备课做得较好,同头课的教师能坐在一起商讨备课中的问题,尤其是在回顾本周已经讲过的教材时,其中的得与失就成为大家共享的宝贵资源。有些案例大家共享,甚至可以留给下一级的任课老师,效果很好,确实起到了集体备课的效果。

借鉴经验。有专家提出了高效课堂的三个理念,我们进行了借鉴。

(1)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各种问题,并以此为据设计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的做法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基础上上课,加强预习环节的督察,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弄清重难点所在,以便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跟上课堂进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我校文科科目相对做的较好,如高一历史,老师采用学案教学,在学校订阅的金太阳学案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以学定教”的导向性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老师们把学案教学与今年个人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从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小课题的形式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不再是两张皮。地理学科的老师们将学案教学与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互动预设较多,体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图,令人耳目一新。高一语文课均在上课之前进行集体诵读,体现了课后布置,课前预习。语文课的课前诵读,以成为一中语文课的特色,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学科特色。也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语文课的教学氛围,而且坚持的很好。

(2)“为学而教”。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习意向;问题驱动,激活学生思维;评价激励,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品质,促进自觉学习。

篇6

【关键词】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式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酒店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酒店业从1991年开始连续20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到22.1%。2011年,全国住宿餐饮企业近330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占当年GDP的5%左右。

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业。而酒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国际酒店业差距较大。以四星级标准的贵阳民族大酒店为例,该酒店前厅部共20人,而包括主管在内拥有专业本科学历的员工才共3人(包括1名实习生),比例为15%。为了适应酒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设置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但从本科教育上看,走的是“高层路线”,过高的培养目标和过宽的专业设置,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虽有理论素养,却眼高手低,实践能力较差。据对贵州财经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班52名学生调查,他们中33人(即63%)表示对酒店方面的工作有兴趣,希望毕业后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52人中只有19人曾经在酒店上过班,长的有3个月,短的不到10天,都相继离开了所在的酒店。调查表明,大部分酒店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现在或者将来能从事酒店方面的工作,然而无论是从酒店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来看,现状都是大相径庭的。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1、 高校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

目前,我国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学的都是基础课程,到大三才全面学习专业课,而且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卷面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实践能力薄弱的后果。这些都给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酒店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这是从长期的基层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但学生在酒店实习和就业过程中都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过高,不愿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情况。据贵州华美达酒店、诺夫特酒店、民族大酒店调查得知,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到酒店实习和工作必须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而且总是自视过高。虽然实践能力缺乏,但管理者在传授技能与经验的过程中,稍微态度严厉,就无法接受。特别是被分配到餐饮部或者客房部的学生,大部分都坚持不了。更有的大学生连应有的离职手续都不办理就离开,对酒店工作造成不小的损失。

3、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虽然拥有酒店管理专业高学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而且现代酒店发展迅速,酒店运作模式、服务管理方法更新很快,很多教师掌握的知识陈旧,跟不上酒店的实际发展进程。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方式的完善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教学计划中不应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学计划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力度,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到酒店轮岗实习,全面掌握酒店各部门的服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上,让酒店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来。学校与酒店充分合作,根据酒店的人才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置酒店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服务性行业的酒店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因此,学校应着眼于把酒店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的酒店业人才。很多大学生实习初期缺乏礼节礼貌、与其他员工和管理者相处困难、无法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从基层、从服务员做起的思想准备。酒店管理人员需要专业知识,但更注重实际能力。要做好高层酒店管理者,必须要有长期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能够从底层做起,脚踏实地,否则,就很难在酒店有长足发展。

3、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校应支持教师以顶岗的方式,到高星级酒店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与国外酒店管理学校加强联系与合作,互派教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国内外酒店发展的动态;并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授课,传授酒店管理实际经验。

三、小结

当今快速发展的酒店业与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酒店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颇有发展潜力的员工群体,也是酒店人力资本的主要储备。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酒店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的非. 旅游酒店业人才需求分析[J]. 现代商业,2012.

[2] 李艳蕊.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究[J].文学教育,2012.

[3] 张金梅.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

[4] 赵霞,黄艳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心态的现状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篇7

音乐学院的学生比较新潮,喜欢耍酷,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不是自己的事从来不过问,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放在心上,认为不听从学校的管理、违反校规才是自我个性的体现。加上音乐学院学生的相对自由,学生的自我时间较多,很多学生都不在校居住,在校外租房住,这种生活环境的日益社会化,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影响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总体表现出专业素质高,而社会责任感低、合作意识淡薄的特征,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不高。

二、音乐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1、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大部分音乐院校采用了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完善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保障,当前音乐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专职辅导员队伍,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生活指导。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日益提高,有很多学校辅导员都是研究生学历,这也为音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音乐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音乐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完善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音乐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怀,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培养学生感恩的精神。与学生交流中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创造和谐自然的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的问题,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从内心深处去爱心、爱护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音乐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一直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学生文化素质的水平不仅关系到自己日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一个文化素质低的人不会对社会有大的贡献。提高音乐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而道远。学校要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有用的社会人才。

3、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发展学校团组织的作用,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音乐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学生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组织中间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是所有高校遇到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可以在新生入校、毕业前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一个心理宣泄的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与判断,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小结

篇8

 

一、前言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艺术教育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受到了各学校的认真对待,各学校都把艺术教育当作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舞蹈训练课,这使得舞蹈教育在各高职院校中有了厚实的基础。舞蹈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它可以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还在健身、社交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在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发展艺术社团,引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这才是促进高职院校舞蹈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舞蹈训练的作用

 

如今,人们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机体的健康,而是开始更多地去追求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想要达到身体健康,就需要不断运动,而在许许多多的运动中舞蹈又是为多数人所喜爱的一种。舞蹈作为一种可以提高生命活力的具有韵律性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对肌肉、骨骼的生长也有很大的益处,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美丽的形体。不仅如此,舞蹈还是一门艺术,它在音乐、动作、服装、道具等要素中都包含着美,这些因素的结合能够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医学研究表明,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会使跳舞的人在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人体的物质——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两样东西可以把人体内的血流量以及神经兴奋度调到最好的状态,从而改善、提高人体机能。

 

舞蹈可以放松人们紧张的情绪,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们通过在舞蹈训练中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了自我完善的过程。舞蹈还能够提升人们互相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具有直接性和准确性的沟通。跳舞还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尤其是多人舞,这种舞蹈需要大家之间的默契配合,通过多次的合作练习才能使舞蹈更加完美。从社会交往方面来讲,舞蹈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之间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大家在训练中扩大交际圈,交流内心感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地趋向多元化、综合化。那么,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各高职院校所要思考的事情。所谓多元化,就是要求人才能够多才多艺,对于多方面的领域都能够有所涉猎。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思想,以坦然面对时代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中,舞蹈训练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在舞蹈中,学生能够尽情地表现自己,从而有效地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与此同时,由于舞蹈训练的次数多,且练习过程艰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能坚持不懈;一场舞蹈表演不是仅仅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所有台前幕后人员的紧密配合,而在这样的配合中,自然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训练是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培养出多元化人才。

 

三、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训练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舞蹈训练,它们大多数是看舞蹈训练是否与本校的主流专业有密切联系而决定是否开展,而那些工科类院校几乎是不开设舞蹈训练的,这种情况就给舞蹈训练的开展、推广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开设舞蹈训练的高职院校就需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第二课堂,运用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社团为辅的教育模式,使舞蹈训练能够更好地进入高职院校,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第二课堂开设舞蹈训练课,教师通过理论传授和亲身示范,教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对舞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另外,要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开展各项课外舞蹈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在课下也可以练习舞蹈,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当然,学校也要向学生们提供各种舞蹈表演和比赛的机会,让学生们有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四、小结

 

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就要拥有更加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舞蹈能为人们带来更多心理和身体上的益处,应受到领导、师生的重视。各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因此应该积极开展各项舞蹈训练,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强的身体、更高的艺术审美、更完美的性格。高职院校舞蹈训练的开展不可或缺,无论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教学

一、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而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其次,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肤浅。再次,探究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化,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一节课中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肤浅,难以收到探究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二、如何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1.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实行探究式教学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1)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通过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5.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它将扩大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他们将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将有机会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小结

生物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多与同行交流,积极诱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我们教师的微薄之力。

篇10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ZHANG Lifang, TIAN Yingfu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also rising, increas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you need to change the old way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in the fa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he parties to the purpose, content, activiti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in the true sense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1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会将这些时间花费在更深入的学习或者娱乐生活之中,往往会懈怠于自己的身体锻炼,严重影响了其身体素质发展。但体育教学作为必修课程,有利于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硬性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培养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大学生虽然从小学开始就有体育课,但都只是一些基本的课程,很少有全面系统地教授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和了解。而大学的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版块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在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了解,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总说身心发展,身和心是紧密相连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大学体育教学大大加强了学生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身体通过运动而变得舒畅,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感到愉悦,身心的共同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极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处理事情的效率。

2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理论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并不完善,大学老师对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上课态度随意,很大意义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此外,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手段、结构方面都比较落后,教育设施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另外,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兴趣缺缺,阻碍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进步。(2)课程设置缺乏多重性。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非常单一,课程主要包括田径、球类、舞蹈以及武术类,与高中的体育课程相比只增加了舞蹈和武术方面的内容,而花式跳绳、跆拳道、钓鱼等一些有趣味的项目并未加入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在此意义上,课程无法更加全面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三步骤:准备活动,讲解,自由活动。这种课程结构单调无聊,很快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上课的成效微小。(3)教师的素质跟不上现代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的任课老师的素质往往较为滞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体育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老师很难去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往往会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就大大阻碍了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素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3 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建立新颖的体育教学理念。针对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问题,有必要更新体育教学的理念,从观念上彻底改革。体育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真正地关注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体育锻炼的环境,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这门课程,从而培养其体育文化欣赏的能力以及一些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提高学生的体育修养。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应富有针对性、指导性、时代性,让学生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为其在未来生活中的体育方面锻炼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优化课程设置。针对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单一的特点,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课程,比如跆拳道、击剑等课程,通过发展体育场的设施来丰富体育课程,进而优化课程结构。只有有效体现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课程必须贴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生动教学,将体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原有水平,使其成为一门对学生来说有益的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对其深层意义的理解。此外,教学课程的安排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三步骤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改变这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的多样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竞赛,小组合作以及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大大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体育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学教师的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必须加强对现任教师的体育教学的培训,通过请专业的教练对这些老师进行训练,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把握,对他们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其次,对新加入的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监督,严格把握新教师的体育素质水平,力求招收更多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大学体育教学做出贡献。然后,有必要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进修机会,派更多的体育教师到其他优秀的高校进行进修学习,带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应用到当前的教学理念之中,促进体育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推动大学的体育教学的发展。最后,大学可以组建体育教学教师的学习小组,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和研究,在彼此的交流中发现问题、学习经验、探讨对策,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进步,进而使大学体育教学得益。

(4)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科学的不断进步给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可能。大学可以通过对体育课程从选课到学生体质测评都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给体育教师减轻一些负担,有利于体育教师专注于自身体育素养的提高和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水平和素养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以及考试测评标准等,因材施教,尽最大努力给不同层次学生接受不同的训练,更大程度上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素质,并为他们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开设更多的体育课程,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提供了便利,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热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也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也迫在眉睫。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滞后、课程设置单一以及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利于有效的改变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给其发展带来新面貌,推动大学体育教学事业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蒲世红.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