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

篇1

基层企业热情高比赛严谨秩序好

本次活动规模大,组织严。来自昌平区17个镇街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队员组成18支竞赛队,共计500余人参与到此次知识竞赛中,参赛队员全部是来自基层企事业单位及村、社区的统计人员。同时,昌平区统计局及各镇街观众组成了庞大的“助威团”,为参赛选手加油、呐喊、鼓劲,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全区根据镇街抽签结果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有6只代表队参加了初赛,初赛前两名进入决赛。决赛分为必答、抢答、风险、附加四轮比赛,共产生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最终兴寿镇代表队荣获一等奖。此次知识竞赛活动经过三场预赛,一场决赛,规模和气势都令人欣喜,虽然这是昌平区统计系统第一次举办这样大型的知识竞赛,但是热情却没有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而打折扣。

竞赛一环扣一环精彩一浪高一浪

上午9时30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决赛正式开始。6支参赛队伍经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轮角逐,最后决出了胜负。

必答题环节,6支代表队均表现不俗,分数也是紧追不舍,相差无几。选手们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机敏、从容、活跃,展现了昌平区统计人员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一进入抢答环节,紧张气氛迅速升温,成功抢答且回答正确后加十分,犯规或答题错误则倒扣十分,抢答环节既考验选手们的胆略才识,还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兴寿镇代表队的选手们下手快、准、狠,连连告捷,比分一直遥遥领先。随着比赛的深入,其他代表队也逐渐进入状态,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连发两炮”。但也有些代表队由于紧张和慌乱,抢答过程中屡屡犯规,不仅与答题机会擦肩而过,还要被倒扣分值。比赛气氛一路升温,扣人心弦。

竞赛进入悬念最大的第三轮――风险题,参赛队可自愿回答10分、20分和30分的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此环节有风险,也有机会。而在风险题面前,各队参赛选手却表现出“不畏风险”的精神,所有的代表队都选择了风险值最高的30分题,且回答成功率极高。

第三轮比赛结束,冠军诞生,兴寿镇代表队以总分200分拔得头筹,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南口镇代表队则位居第三。

口号响亮振人心欢声笑语学统计

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调动了大家的热情。“依法统计,求真务实,智慧拼搏,快乐竞争”、“学新法、普新法,树立统计新风尚”、“数海,勇争第一”,各参赛队振奋人心的竞赛口号展现了团结拼搏,逐梦扬威的雄心,喊响了忠诚统计,诚信永远的决心。响亮的口号,宛如战场上催人跃进的号角,让理想与激情在统计人心中蔓延。

整场比赛充满欢声笑语,精彩不断,场上队员积极比赛,场下的观众也充满热情,助威团的积极配合将赛场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雷鸣般的掌声表现了“我参与、我快乐”的热情。团队精神、激昂热情,这一切让知识竞赛变得灵动起来。

当然,学习法律法规也少不了观众的参与,观众互动题就为每一名现场观众搭建起参与答题的桥梁。观众毫不示弱,情绪高涨、踊跃参与,对统计法律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等主持人说完“开始抢答”就纷纷举手示意。看着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举行这次竞赛的目的已经达到!

盘点竞赛得失提升综合素质

本次统计法律知识竞赛,参赛选手们个个发挥潜能、全力以赴,充分展现了昌平区基层统计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竞赛场上所呈现出的不仅是统计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

掌握知识是“核心”。这次竞赛题内容丰富,涉及统计调查、统计指标、数据分析方面的内容,也有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统计执法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等方面的知识,突出统计工作的知识性与实操性。参赛选手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不仅对统计法和统计基础知识要有全面掌握,并且还要善于将统计法律法规与日常统计工作结合起来。有选手在赛后表示“对竞赛结果‘不太满意’,有点遗憾就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很多知识点答题的时候感觉有印象,但说到具体内容总是想不起来。”

心态轻松是“法宝”。“心态要调整好”是大多数落败选手的慨叹,也是“冠军”选手们获胜的“法宝”。 总结此次竞赛,选手们谈得最多的经验就是“心态要好”。三场预赛的“主场选手”们都没能拿到晋级决赛的通行令,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感叹轻松心态的重要。来自园区北控队的选手表示,赛前的复习中,他能熟练掌握全部统计法律规定,可到了比赛时,越是紧张,就越容易出错和手忙脚乱,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机会。而最终获得冠军的兴寿镇代表队选手则表示,比赛时他们没有紧张,而是将精神高度集中在比赛场上,尤其是主持人的出题和计时提示上,因而得以凭借着较高的“抢答命中率”一路领先。

团队配合是“关键”。知识竞赛只靠过硬的业务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做好分工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面对决赛,选手们无疑是紧张的,需要团队的相互支持与肯定。在团队必答环节镇定作答、共同协作;在抢答环节,不因未能及时抢到抢答权而相互指责。团队之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安慰的微笑都能增强队员间的凝聚力,激发出无可匹敌的能量。

赛出水平与风采赛出进步与超越

“这次来真是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个人必答题环节,崔村镇代表队的张平没能顺利回答出题目,但他还是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比赛。张平说,比赛在让他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

来自兴寿代表队的梁瑾对于此次知识竞赛也感触颇多,在她看来,经历这次比赛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已经就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竞赛也让选手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强化各项业务技能,“总结经验,来年再战!”

篇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1082名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针对性的提出了增进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加强法律行为等对策。

关键词 职业 体育工作者 法律 知识

职业体育工作者是指专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组织、训练及参加比赛的各类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以及体育事业管理人员等。法律素质是人们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进而外化为法律能力的综合体现。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的高低,将对体育法制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其法律素质现状,对于提升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项研究立足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当前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作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项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学历、不同地区的1072名职业体育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低学历者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级;高学历者包括大学(含大专)、硕士、博士三级;来源地区分别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2.调查工具与分析工具

在本项调查中,全国高、低学历职业体育工作者的科学素质抽样数据均源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从总调查问卷中选出反映法律素质的三个方面,即法律常识、法律意识及法律行为的相关题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基本法律常识现状

法律常识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所积累的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总和。本项研究以“对法律定义的正确理解”,作为考察职业体育工作者掌握法律常识最基本情况的题目。

不同学历职业体育工作者基本法律常识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法律的定义,全国有接近85%的职业体育工作者选择了正确的选项。虽然高、低学历者在此选项的选择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低学历者的正确选项百分比也超过了82%。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较为乐观。

2.中国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现状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道德权威的重视以及对守法义务的认识。是人们将自己置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采用“以何种方式解决与他人的激烈矛盾?”这一题目,来实现对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考查。

(1)不同学历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现状

经调查显示,在遇到激烈矛盾纠纷时,选择“遵循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高学历者远多于低学历者,与此相应,选择“找领导解决”的低学历者则大大多于高学历者。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在遇到重大矛盾纠纷的时候,高学历者更多的想到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低学历者则更多的希望寻求上级决策者的帮助。

(2)不同地区职业体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现状

从地区上来看,在“遵循法律法规解决问题”这一选项上,东部地区的情况基本与全国持平,而西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选项百分比则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地区,且中部和西部在此选项的选择上差异显著。与此相反,在“遇到纠纷时找领导解决”的选择上,中部职业体育工作者的选择比例最高而西部者最少,且中、西部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水平较好。相比之下,高学历者掌握情况明显优于低学历者,且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则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2)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整体法律意识一般。学历高低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且差异显著;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职业体育工作者意识水平最高,中部地区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需加强。

(3)总体来看,我国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行为缺失,整体法律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且高学历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行为现状优于低学历者;西部地区的职业体育工作者护法维权的行为最多,而东部沿海地区法律行为与法律常识及法律意识现状呈反比。

2.建议

(1)首先要开展针对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教育,在加强普法教育的基础上,加大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明确法律在体育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其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

(2)提升职业体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明确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可以发挥新兴传媒的作用,结合体育工作特点,建立体育法制宣传体系,从而达到提高其法律意识的效果。通过多样化、平民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转变职业体育工作者对法律的态度,使之养成守法护法、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充分调动其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在提升法律意识的同时自主地补充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于善旭.变革与协调:我国体育法制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6):503.

篇3

一、 学校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做法和内容

(一)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1、对教师进行宣传

召开教师例会,宣传普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了《青少年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小学生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法制教育,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会一些劳动技能外,也必须掌握一些小学生应掌握的法律常识,让他们自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制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制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宣传 1 2 3 4 5 6 7(3)学校特别重视学科教学中结合,渗透法制教育。因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藏着法制教育的哲理和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机地,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思品课更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佳教材和最佳时机。

(二)活动扎实有效

1、开展远离,珍爱生命主题活动

12月7日,四年级各班响应学校“崇尚法制,追求和谐”的号召,开展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问询家长,了解了很多有关的知识。主题队会上,大家纷纷上台发言交流,认识了什么是,有哪些种类,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给个人、社会、家庭带来的严重危害。一个个血淋淋的因吸食而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小故事,令学生震惊之余,都暗暗下定决心要远离,珍爱生命。队会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们就深圳市咳嗽水事件,悉心指导了学生许多有关的防范常识,但愿这些常识会确保孩子们永远不受的侵害

2、开展“乘安全之舟 扬生命之帆”主题队会活动

12月7日下午,利用班会课时间,按照少先队大队部的计划,我校各个年级围绕“安全”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其中,三年级同学在活动中,首先观看了有关安全的录像片,随后各中队辅导员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从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安全、课间安全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宣传了加强安全防患意识的重要性,教给了同学们面对侵犯时如何正确防范;最后,同学们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畅谈身边的一些不安全的事例,讨论怎样关爱自己,也关爱别人,让彼此都能在一个“安全之舟”中学习、生活!

1 2 3 4 5 6 73、开展“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班会活动。

各班利用思品或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安全教育录像片,了解了道路交通事故情况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学习了行人的交通安全常识,骑自行车的交通安全常识,乘车的交通安全常识,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办等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随后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身边的一些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事例,讨论出行时怎样关爱自己,也关爱别人,真正做到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4、六年级举行法制宣传主题队会

“请听题: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多少周岁的未成年人?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这是从五(4)中队的中队长在向第一小队的同学出法制知识竞赛的必答题。

12 月14日,按照学校大队部的统一要求,五年级各中队举行法制宣传主题队会。各中队的中队干部们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队会活动,有的是法制知识竞赛,有的是小品、案例分析,有的是法制故事会,五(3)中队还运用了多媒体,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活动氛围。此次队会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向同学们普及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班会、红领巾广播台、板报、宣传栏,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故事会、趣味普法、法制展览、法制专题宣传等活动,以进一步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让同学们从活动中学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1 2 3 4 5 6 7二、学校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创新做法和特色内容

(一)建立制度健全组织

学校领导法制意识强,学校法制教育氛围浓厚。为切实加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有效推动学校的法制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法制教育工作,策划法制教育活动,使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依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了教师基本工作条例、教师岗位职责、教师师德规范、教职工考核条例、学生行为规范评比条例、建立帮教网络、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个案、行为偏差学生谈心等规章制度,使全校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依法从教。

“ 三不做,八不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师德规范,它明确提出了教师“三不做、八不准”的要求,学校教职员工人手一份,老师们生动地称之为育才二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不做”,即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做违反教育法规的事;不做有损育才形象的事。 “八不准”,即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不准接受学生家长请吃请玩;不准带手机进课堂;不准在职教职工从事有偿家教;不准开低级趣味的玩笑;不准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进行非工作性的活动;不准在工作日内打牌。“三不做、八不准”成为育才二小向全体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公开承诺,接受公众监督。学校要求教师时时处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每个教师按照示范性学校的标准去要自己。

1 2 3 4 5 6 7(二)家庭社区密切配合

家庭教育有其独立性,因为家庭氛围不同于学校环境,孩子监护人的使命不同于孩子教师的职责,亲子关系不同于师生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形态,各具个性,各有特色。

学校教育融入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联盟,是我校形成全方位法制教育体系的措施。本学期以来,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法制教育观念,使家长和学校有良好的沟通,同心协力的帮助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学校不仅让家长成为法制教育的有力同盟,还与社区形成法制教育统一战线,充分利用社区法制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参观访问,参观街道举办的《为了明天法制教育图片展览》,从交管局借来交通安全专题教育片,并利用午会时间播放,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学校努力挖掘法制教育资源,将法制教育专家请进学校,进行法制宣传讲座活动。不定期邀请公安、交警、消防、街道办等有关人员来校给学生传授自我保护、交通法规、防火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法制宣传月期间,根据活动方案的安排,学校还给家长一封温馨提示,教育孩子慎用止咳水。

(三)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思品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把问题学生作为品德教育中重点帮扶的对象。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管理措施:

1、建立起问题学生的档案。我们对学校汇总起来的每一位问题学生建立了一份个案,在此个案中,分析了该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了帮教对象(一般为班主任老师),设计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1 2 3 4 5 6 72、进行跟踪调查。我们要求帮教的老师,每月对帮扶的对象开展细致的调查,并根据具体的表现反复抓,抓反复。

3、召开帮教工作研讨会。为了让大家能互相切磋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由学校德育处组织,定期开展帮教研讨会,会上大家就自己的实际问题探究教育的新举措。

4、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合力是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学校定期召开问题学生的家长会与他们共同商讨教育大计。

(四)开展别具特色的“礼仪教育”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如今,“礼”依然为当今社会所需要,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提倡。为此,我校在抓好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等宣传工具,引导学生都能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早上好”等话语已成为我校学生的普遍口头语,并使同学们都意识到“礼”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都能以诚待人,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养成优良品行。

(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开展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评比、“革命烈士故事会”等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访、探问老人,为老人做实事。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向雷锋学习、祭扫烈士墓、参观禁毒图片展等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 2 3 4 5 6 7三、学校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虽然学校经常在学生中间开展“绿色上网”的教育活动,学生也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但形形的网络游戏依然吸引着部分学生。学校只能起到教育作用,而无法监控。

2、由于部分家长法制观念薄弱,因此产生了学校教育与家庭实际生活中学生行为出现矛盾。

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创新路径

一、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意义

1.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价值体系构建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构成社会的成员的生产生活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为指导思想、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体现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战略任务。

2.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和谐文化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之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的精神食粮。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群众的利益与愿望。和谐社会是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整合与传播效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因而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地位举足重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是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源泉,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国人民的一致愿望。”群众文化的提高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是一个思想、观念、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并存。因此努力增强群众文化创新建设,是巩固发展和谐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二、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群众文化起源于民族民间文艺。劳动者创造了文化,劳动产生了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之中。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候,它的文艺形式从原始歌舞发展到实用艺术,文化艺术活动由自娱扩展到娱人。在奴隶社会,不仅乐舞、工艺美术及各种技艺不断发展,而且随着民间祭祀、庶民歌舞及民间诗歌的兴起,形成了与统治阶级宫廷文化相对立的传统民间文化,即群众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源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三、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由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道德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首先,要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硬件设施;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最重要的是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抓好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本街道辖区社区文化活动,把扶持社区文化活动室与创建社区文明大院结合起来。政府要将文化、科技等部门联合起来,下大力气,共同投入到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中去,使其在社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群众文化要想发展,必须有一支责任心强和专业技术高的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要把群文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群众文化的四基建设(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抓好群众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其在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群众文化要始终以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群文事业发展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文学艺术创作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一定要体现先进文化,反映社会风貌和群众的喜怒哀乐,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的既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又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以培训、展览、文艺演出及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表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先进的群众文化去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

四、结语

群众文化发展对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和相关公益性质的部门对于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相关知识的引导,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更显示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国家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