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情激趣,打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的认识误区。
教育离不开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
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
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问几位同学这节课有什么感受,都说:’很快乐,很轻松’,有的还说:’没有压力,这是我们上的最快乐的一堂音乐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以声传情,让声音感染学生,培育情感,享受音乐的美。
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无非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景、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语言优美,声声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音乐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的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天然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达到以声传情。
其次,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教师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的情所打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就会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
四、以情育人,在音乐情感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质性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课堂气氛活泼而和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取得这些阶段性成绩的时候,当我们冷静的思考,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行之有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浅显看法。
一、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而我认为,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教材,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中,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学生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角色”对于音乐教师并不陌生,它产生于戏剧,但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否考虑到自己与学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戏剧在不断上演。教师与学生表演的成功与否涉及的不单只是一出戏的好坏,更关系他们对这出戏是否接受,众多演员是否真正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并在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用心演好戏。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位心理研究者所说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交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了解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板着面孔对学生,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更多的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无法与他们沟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天平衡量好与学生间的砝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树立平等的活动教学观,成为以探究为中心,认知与情感交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使学生的音乐在教师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实践中做新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设计出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1.体验型的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合作型的作业。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锻炼学生的配合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音乐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展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较为明显的变化,鲜明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当鼓励合作学习,促进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初中音乐教学问题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创建和谐学习关系,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好没关系;”教师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完成得更好!”面对同学们各种奇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畅所欲言,并肯定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做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同学之间要彼此尊重、理解,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嘲笑、讽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友好、和谐、轻松、互助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愉悦地学习。
二、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学生盲目行动,表面上挺热闹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收获。又或者有的学生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老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本的书、大本的作业本,有的拿小本的书、小本的作业本……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合作创新
为了更大的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满足其竞争欲望,采用一系列激励法,开展组与组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学习竞赛。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法,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激励学生合作创新。在《找春天》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表达春的气息,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冬去春来,你感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道:“天气暖和了。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小鸟喳喳喳地唱着歌”老师接着问:“你能用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吗?看一看哪个组合作表现得最好?哪个组最有创意?”激励的语气,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出更多、更优美、更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学生非常投入,情绪十分高涨。有的组用舞蹈表现春天;有的用画面展现春天;有的用语言赞美春天;有的用打击乐奏响春天等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合作场面直到如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个合作创编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同时也让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篇5
这个研究项目以音乐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目的,并获得了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瑟纳德基金会1998-2001年、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的专项资金赞助。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拉瑞・斯克瑞普博士的主持下,这个至今已进行了五年的研究项目,无论在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标准及其教学的理论探索中(MIE);还是在基础教育的公立学校中的音乐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LTM);还是在传播、推广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应用中((NMIEC),都已创造出了一个有系统、多层次、多维度的三位一体的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美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三位一体的结构意义
三位一体结构意义一是指以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较系统的音乐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切入点,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集音乐表演者音乐教师音乐研究者综合素质为一身的音乐教育改革目标,这是音乐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图一);二是指由艺术团体、基础教育公立学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组成的三位―体的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联合协作,即在以改革和研究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充分使用音乐艺术资源,鼓励音乐艺术家和音乐研究者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发展和促进项目的研究水平。(如图一、图二)
这两个三角形图解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结构关系,其所展示的各元素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是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所必须考虑的。在这两个三角形理论假设框架的支持下,一个代表着三位一体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及其内涵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如图三)
二、MIE――置于大教育背景中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系统
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课程(MIE)设置是以大教育和大课程为背景,其课程宗旨是实现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能适应支持学生发展的、灵活的、可操作的课程系统,以便使任何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能具有通过州级教师资格认定测试的条件,具有适应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音乐教师工作的能力,或是奠定继续向音乐教育或音乐表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这个课程系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含有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跨系课程的课堂研究和学习;二是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实验学校中所进行的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共有34门课程。
1 必选课程(又称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提供了关于理解和研究教育中音乐作用的不同的基本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作为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获得在各种音乐环境(背景、条件)中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学与教的模式的比较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心理学、认知与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向以及对音乐教育哲学的探讨。其中的每一门课都是与三位―体课程框架保持一致,并能通过在实验学校中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的”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综合的、广泛的和多学科训练的实习机会。
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包括:“教育中的音乐”导论,音乐教学论,学与教模式的比较研究;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音乐与人的潜能――音乐教育发展心理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学习评价,音乐、脑与学习。
2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音乐教育中的教与学的课程群。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课程,进一步提高已有的专业和教育知识与技能水平,进而为实现更深入的三位一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索。其中包括:各专业技术训练,J、课教学法、普通学校音乐即兴教学法(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学科综合训练、音乐表演艺术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有指导的音乐教学实习研讨班、音乐教师资格证书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3 跨系课程
这属于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指除音乐教育系提供的课程外,其他各系所设置的相应专业的教学法等课程。这也体现了为实现三位一体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结构的特征之一。其中包括:音乐基本理论教学法,音乐史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弦乐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木管、铜管乐合奏重奏指导法、合唱指挥等等。
4 有指导的教育实习
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所选的课程内容,完成两个有指导的实习项目。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会。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包括:①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的实习;②以研究项目(课题)为基础的实习。
以课程为基础的实习:是指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结合其中的阶段性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的实习:是指学生个人在某一专业教学研究方面有兴趣或是为实验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特殊需要。实习时间安排及任务完成:无论任何一种实习,实习的上课为不少于15学时,不超过30学时。
实习文案材料汇编:包括教案、课程设计,课程目标陈述、教学目的陈述、学生问卷、自我评价,学生作业、调查(论文)报告,图片、照片、录像、指导教师评价,等等。
5 选课要求:
MIE课程的完成,要求必选4门课,其中1门核心课程,3门选修课程(或跨系课程)。4门课中必须有2门课包括有指导的实习课。各门课的学分均为0-2分(指零学分选择Zero Credit Options)。给那些已完成了自己所选专业要求的学分的本科学生,提供一个免交选课费的选修机会,本科生只能选修本科课程作为零学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选本科课程作为零学分。跨系课程不能作为零学分选择。可以看出,有指导的教育实习将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且选课范围非常大(至少34门),但实际要求的选课学分并不难达到,并可用零学分选课方式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说,这是-个低障碍、宽基础、高水平为原则的选课要求。
三、LTM――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发现;提问与探究;反应与关联。这五个基本过程不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 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综合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研究中心的顾问和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每周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术、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如果说MIE是以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实践的理论假设,那么,LTM则是将这个假设付诸了行动验证。这个操作性很强的研究项目,重在实践效果。1998年成立的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学前至小学5年级),就是以“音乐是进行学习的一种通用语言”为理论前提,并确信音乐学习会帮助和加强学生的阅读、数学、语言艺术和社会化的发展。通过研究实验,激发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意愿和智力兴趣,内化学习过程。其中包括:倾听(Listening)――区别和分类;询问(Question)――提问和探寻;创造(Creation)――发明和设计;表现(Performance)――阐述和表达;反思(Reflec-tion)――相关联系和个性化。并通过相对评估(对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数学、语言等基本技能的测试)和绝对评估(州级标准的综合评估测试和斯坦福学绩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
四、NMIEC――改革资源和成果共享曲行动计划
这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三位一体音乐教育改革系统工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传播、推广和共享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资源和成果,使其在全美音乐教育改革中产生影响。
现已有6个州的公立学校(K-12年级)、音乐学院、教育学院、艺术组织、专业团体、公司及基金会的教师、音乐家、教育家和研究学者组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全美音乐教育改革协作体。这个协作体的组织结构正如前所述,由三个主体构成。其组织意义一是体现了由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授、专家和学者论证、设计、改进和发展的改革方案;二是体现了由艺术和文化组织和团体的艺术家共同参与高等教育机构和基础教育公立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项目,发展和扩大的改革成果;三是由公立学校的课堂教师和学区的教育督导,组成基础教育改革联合组织,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和艺术组织的改革和实验的接受者,在公立学校中,实施运用“教育中的音乐”项目的设计过程、内容,并体现实验成果。
这三个主体中的各项因素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在对三位一体培养目标形成一个强有力、稳定和立体的支持基座的同时,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相互作用的支持力。(如图四)
因此,这项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传统的音乐教育课程有所变化,而且由此扩大、发展和沟通了音乐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机构、与基础教育公立学校、与专业团体、与社区文化乃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循环;不但使改革研究的影响能顺利传播、扩大和付诸实施,并促进研究项目本身不断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开拓。
从狭义说,三位一体体现了集音乐加/音乐教师/音乐研究学者为一身的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广义说,三位一体强调了高等教育机构和教授、专家及学者;社会艺术团体和音乐艺术家以及公立学校和音乐教师共同参与音乐教育改革的整体理念。
五、思考
1994-1995年笔者曾就美国音乐教育改革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当时,正值美国的《2000年教育法》颁布不久(1993年),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中被确立,并于1994年又颁布了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这对于美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历时9年,上述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作为代表美国音乐教育界近十年来对其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对美国音乐教育改革所做出努力的一个缩影。
结合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实际,有以下两点思考:
1 音乐教育改革的横向联合与协作
这是笔者感受最深和思考最多的。美国的音乐教育改革,虽然是分别以基础教育公立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为切入点,但这绝不仅仅是涉及某个学校或教师个人的事。音乐教育改革被认为是要全社会参与的大事。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研究项目的成员不仅来自高校,还来自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艺术社团、教育行政机构、社区和企业,等等。
在我国,某一高校的研究机构或课题组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或教育行政管理和研究机构(教育学院或教研室)的研究项目,常常是各搞各的,互不搭界。前者往往侧重于学校内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或是宏观理论的论证;后者常常偏重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或是教学技术的微观探讨。其实,只有这二者的结合,才会真正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研究内容体系。
2 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垂直整合与交互构建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音乐课程结构的改革,非常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连贯系统性,即垂直整合。如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课程系统,从大教育、大课程理论到教学操作;从课题研究到有指导的教育实习;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特殊教育等等,学科多,领域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选课挂钩,并利用零学分和跨系课程选修与其他专业打通,使课程内容之间又具有了交互构建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音乐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只有2--3门。(教学论、教学法、教育实习),且相关选修课较少;如果学生进入大学时是以音乐教育方向为主修的话,则在入学考试、课程选择,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发展上都有不同于(低于)表演专业的要求。而美国从20世纪末的音乐教育改革以后,不论在观念还是在行为上,已经在逐渐明确了这样一个认识,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与音乐表演技能的发展并不矛盾,音乐教师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应该是以丰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训练为基础的。正像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亲笔签署的教育法令《No Child Left Behind》中,已明确规定了代表高资质音乐教师资格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与程度,并要求到2005-2006学年末,每一位在基础教育公立学校核心课程中任教的教师,必须在其所教授的学科中达到教育法所要求的高资质。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改的启动、深入,极富创造性的音乐教材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传递着新的信息:现代音乐教育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母体——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声乐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加强对高等专业院校声乐的教育尤为重要。
2010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母体——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
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就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单一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只是割裂开来,忽视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大专院校培养的音乐学生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原因是大专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声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是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目前一些高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践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声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
二、我国现行高等专业声乐教育透视
现行的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甚至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高等院校是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我国高等专业院校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借鉴高师声乐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开拓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专业院校声乐教育发展的要求,其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率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有效教学。
三、高校声乐教育之我见
1、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要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老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为了确保选准“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的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持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老师要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界。因此,声乐老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明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的辨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咬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唱歌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能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利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的不可缺少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作品情绪的提示、艺术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的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的表现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物解剖学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音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 识谱教学 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 识谱兴趣
识谱教学一直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我逐渐理解到,要进行音乐课程中识谱技能的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让识谱技能的学习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让这种训练渗透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能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应该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在这里,我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识谱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多重感官体会简谱的奥妙。
1.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模唱音高。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组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其他课程一起为培养祖国的新一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尤其是声乐教学在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改进。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在中小学声乐教学中应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美育进一步发展,已成为所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之所以都依赖于听觉,就是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正是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所以学习识谱的根本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识谱教学的第一步一般往往都是听音模唱,起初先用“啊”进行模唱,相比而言用“啊”模唱更容易听出音高的变化情况,而唱名模唱则相对不明显。在课前通过一些欢快短小的乐句训练学生的模唱,既能让学生通过听音模唱达到课前练习的目的,又能快速地调动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在看音乐的过程中触摸音高。音乐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与感情的和谐表现,歌唱就是演唱者把自己的内心感情利用声音这种手段表达出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对歌曲进行表演时,只注重了对音乐节奏旋律快慢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音乐本身所蕴藏的感情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歌曲表达方面感情与声音的主次关系,用心揣摩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与声音的协调,尽力实现以情带声、声中有情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歌曲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声音与感情的和谐统一,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声乐教学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让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声音的长短、强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旋律的明确感受。把音乐线条画出来是新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寻”,将音乐用这样明确的线条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乐曲,有效地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和识谱能力。
3.在比划音乐的过程中唱准音高。传统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已被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认可,因此大力提倡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需要完成的任务。伟大教育家陶先生经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利用手势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在认识七个唱名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唱名的相对音高,使学生的音准得到良好的发展。根据孩子好动的这种年龄阶段特征,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强化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唱出歌声,仅仅用手势表示一个短短的乐曲片段:sol la sol mi,mi re do la,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手势唱出音高,做内心的听觉训练,通过这种音高训练大力提倡开发儿童的音乐潜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
1.通过游戏激发识谱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弱,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1)通过童话故事使学生巧妙掌握唱名。在初识唱名时,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抓住儿童在听觉发展的良好阶段进行识谱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卡通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学习唱名。比如在刚接触七个唱名的初始阶段,我把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进行学唱七个唱名,小学生兴趣盎然。在进一步认识七个唱名之后,我让七名学生按照高低个的顺序依次分别戴上七个唱名的头饰,分别扮演七个小矮人进行表演,对这七个唱名进行巩固,教师则扮演白雪公主进行点唱,让学生随机唱出自己所代表的那个唱名。
(2)通过掌握节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教育首先注重的是普及意识,而不是选拔意识。同时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较好动,所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采取了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节奏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游戏《坐板凳》的过程中,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与节奏穿插于游戏过程之中,寓教于乐,学生掌握得比较快而且牢固。在游戏进行前首先以一首儿歌开头:二分音符块头大,一人要坐两条凳。(拍打节奏:×—)四分音符守本分,一人坐了一条凳。(拍打节奏:×)八分音符个子小,两人挤着一条凳。(拍打节奏:××)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随便出示一段节奏。比如|× ××|× ×|× ××|× ×|× — ||让学生按照节奏分小组坐在板凳上,看哪一组坐的速度最快。也可让学生随便进行组合坐板凳,然后依据每一组的位置特点各写出一个节奏。这样的学习方法,把音乐教学的识谱教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介绍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游戏实践之中,使乐理知识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通过在课堂进行乐器演奏提高识谱兴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常识性的问题早已深入人心,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乐器对增强识谱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演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制了沙锤、碰铃和双响筒,学生不但能准确地认识沙锤、碰铃、铃鼓、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还能用自制的乐器完整地为某些歌曲伴奏。这样,让学生在演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加深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识谱能力。
三、博采众长,借鉴别人的教学优势,巩固课堂教学的识谱成果。
由于我国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博采众长,借鉴别人的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巩固课堂教学的识谱成果。
据一些相关资料表明在日本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或准备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所学的歌曲的歌谱全部进行“唱名背唱”。牢固地、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对于以后(中、高年级和初中)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学生缺乏“唱名音程感”,这与少唱谱从不背谱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向日本的识谱教学借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能力水平,让他们背唱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歌曲,如《国旗国旗真美丽》、《小红帽》等。
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当我们把音乐当做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我们应该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采用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达到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总之,识谱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行,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我们可以寻找更多的方法,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服务于教学,打破陈规,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使识谱教学真正有质、有量、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李重光著.怎样教孩子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