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是把钢琴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正确地认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钢琴教学水平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是钢琴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两者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从教学方式到教学目标都应注重于提高学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方面上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才是钢琴上的技能与知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在音乐和教学上的综合素质,能运用所学的技能、知识去完成未来的教学工作,远比要求学生完成高难度曲目的演奏重要得多。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
高师钢琴教育相较于表演专业的钢琴演奏专业有其自身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理念,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二者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都没有很好地予以区别。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演奏专业,他们很自然地将自己所经历的那一套演奏专业的教学方法延用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上,偏重于提高弹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希望学生能演奏高难度的曲目,而忽视了钢琴教学和教育学科的结合,在教学目的上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就像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先生指出的:多年来师范院校老是向音乐院校看齐,在培养方式上重一专而轻多能,有的学生虽然能弹奏一些较高程度的独奏曲,但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即兴伴奏,结果是既不能上舞台,也不能上讲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想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就已经是不可能的。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也影响到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学目标。
钢琴演奏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演奏技巧和能够将这种演奏技巧与音乐准确结合并传达出来的能力。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两方面的,在专业技能上需要掌握音乐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而在教学能力上需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进行课堂讲授及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者需要具有较广泛的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各门类的相关知识,具有能准确生动地分析和讲解音乐作品的能力。从对象所需具备的能力不同,我们在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授课的重点不应该是帮助学生将一部作品的演奏和表现技巧提高,而应该通过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将背景知识和钢琴弹奏相结合,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相关综合知识,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条理明晰,明确学习的思路和进度。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知道必要的教学技巧和专业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在平时的钢琴授课时,通过要求学生重点细致地练习一首,同时布置多首类似的乐曲让学生作为视奏的练习曲目,通过对重点曲目的教授,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去理解辅助曲目,并在理解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加强自我教学能力,同时扩大对乐曲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样重视培养学生将曲目和背景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实践的能力。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
篇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发展计划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得到极大发展。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音乐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高等教育教学、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本文从音乐对大学素质的作用入手,分析音乐教学对大学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创造力;大学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音乐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类的情感,同时可以发展人类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可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通过听觉艺术等形式丰富人类的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通过听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造、投入及欣赏等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解,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让大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成长。音乐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无论什么音乐形式,都离不开生活,音乐是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欣赏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艺术家的人生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欣赏和剖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找到情感宣泄的窗口。例如通过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从中学习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情感素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人类参与活动最高的活动形式之一。人类在参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即兴表达,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生活的听觉敏锐感,培养他们精确的节奏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等。通过这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从而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欣赏音乐的动态美和情感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自觉甄别美与丑。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进行调剂,通过听觉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等。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培养从单一的
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向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当前大学音乐教育在提供大学生素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
(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在非音乐专业的教育比重比较低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大学教育中的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多以选修课为主,部分专业甚至没有音乐鉴赏课程。
(二)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着重于思想品德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大学管理阶层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在课程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行,但部分院校还是以学生的技能培训为主要侧重方向,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指导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则需要专业的教材指导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高校的音乐课程,尤其是一些非艺术类的音乐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等原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材,甚至部分音乐教师是非科班出身,音乐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对音乐的创造和剖析没有深入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对策
(一)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窗口,尤其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有充分认识,并在课程安排上使音乐课程更趋于合理。此外,需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如多媒体的建设和音乐器材的建设,都需要学校的支持。
(二)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也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极其重要,一方面音乐教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深入系统地构建音乐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对音乐教材要统一进行专业编制和采购
对于音乐选修课程,学校要提供专业的音乐教材。目前大学生的音乐教材都是由大学教师自主编写,因此,对于音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选择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教材。此外对音乐教材要采取标准化的采购,教材的编写要请专业教师统一编写,以便确保教材质量。
总之,大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作者:周莹莹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从前有研究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养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计划等八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完整,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展开。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顺序基本上采用从基础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的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序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结构使学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现厚基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基础”的弊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欣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最佳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知识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采取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表演型人才”培养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别。
5、重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大学为192学时,华中师范大学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今后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是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活。如江汉大学不再采取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养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体现基础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体现。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基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能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有所掌握,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体现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基础。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新课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知识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此外,对各类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也还需加强。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覆盖面窄及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体现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已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体现。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注重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民族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上与基础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距。(4)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类课程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体现,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体现,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掌握基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交叉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变化。另外从我国基础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体现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该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基础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这20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密切学科联系的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两者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创造意识,同时也能改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体现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体现出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许多教育者不关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所有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认识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准备。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很好衔接。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学生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知识,对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基础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实用。因而,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学生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还需学生和教师共同了解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篇4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学生素质;课程发展
音乐教育是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素养等促进就业的综合能力,音乐教育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同时,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学校也不愿意投入很大的精力来整体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改变和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有助于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有着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分析大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歌词等资料,可以把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够帮助学校的学工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教育政策,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去除各种不良思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在和未来,从而引导大学生良性发展。
(二)高职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在学习疲倦的时候如果可以欣赏轻松悦耳的音乐,那么学生就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倍感舒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都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当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学生说,这样可以放松,也比较安静。可见,90后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音乐欣赏可以平复学生的烦躁情绪,缓解学习疲劳,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在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通过对全校6个学院进行分层抽样,确定每个学院样本数量,然后在各个学院在读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回收428份,回收率为85.6%,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为94.8%。对40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这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从调查结果来看是十分令人震惊的。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与学生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调查的数据来看,94.36%的大学生都很喜欢音乐。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有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但是当问到为什么喜欢这个歌手和音乐类型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没有为什么,喜欢就是喜欢;也有一些回答,好朋友喜欢就跟着一起听等。这说明学生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还比较弱。调查数据也显示,只有1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艺术素养比较高,89%的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11.5%的学生认识简谱,这个情况也可以说明学生的音乐素养比较低。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其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学生需要音乐教育。从调查的数据来看,96.23%的同学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满意。其中有48%的学生希望能够有些音乐类的课程,31.8%的学生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32.5%的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演唱能力。2.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音乐课,比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就开设了《艺术嗓音与歌唱》和《声乐技术基础》这两门音乐类的选修课,一共可以满足180名学生学习,而我校学生的总数达18000人,能够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只占1%,因此音乐课的开设比起其它学科,基本等于装饰品。同时,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音乐教育似乎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音乐教育也形同虚设。
(三)承担“第二课堂”重要作用的音乐社团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指高校或者各音乐社团所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学生活动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阵地,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据调查,高职院校中比较多的音乐社团主要包括合唱团、管乐团、民族乐团、乐队、话剧团、舞蹈团、其他一些音乐社团,这些社团能够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并且有机会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但是,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入这些音乐类社团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般都是有音乐背景的同学才能加入,一些热爱音乐,想要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很难进入专业团队。另一方面,这些专业团队也要参加各种比赛,以提升自己在学校的影响力,才能申请更多的经费,组织更好的活动,因此他们也需要有音乐背景的同学。2.已经参加音乐类社团的同学,大部分能够按时参加训练,偶尔也会出现与自己的专业课程、专业活动冲突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训练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时候也是很难保证的。3.音乐类社团需要很多专业设备,建立一个音乐类社团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没有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学生音乐社团很难有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机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音乐社团数量很少,能参与的学生数量也相应很少。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议
调查中,从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和高职院校目前对于音乐教育的做法来看,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期待学校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提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等观点都触及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精神核心和本质,对音乐艺术教育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首先要提升认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学校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高水平的音乐类社团,满足学生对音乐的诉求,保证音乐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大学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学习专业技能,但是音乐教育是个人素养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第一,要改变对“音乐扫盲=辨识五线谱”的观念,对于非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要突出“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二,充分发挥课堂的重要教学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开设更多音乐类的选修课,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第三,还可举办多种音乐艺术培训班、辅修班、音乐艺术欣赏系列讲座,针对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进行讨论。比如很多学生喜欢歌手薛之谦,利用这个主题,由老师组织专题培训和研讨,讨论薛之谦的演唱风格、歌曲类型、歌词的寓意等,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了解自己的偶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偶像,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好的教师是好的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能有很多专业的教授、名师等,他们能够帮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但是因为音乐教育在学校不受重视,因此,师资也是相对缺乏的。要改变音乐教育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首要问题。首先,引进高职称、高技能的音乐教师,构建音乐教师的专业队伍。其次,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需要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95后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合理解决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衔接问题。第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职业道德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言传身教,利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美的认识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成为学生素养提高的引路人。
篇5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 [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
,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08-01
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对诸多产业影响的日趋明显,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由此引起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其宗旨是建立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育体系。为应对面临的诸多挑战,高师音乐教育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关系到初级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关键问题,因此相关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为根据。必需考虑到:
(一)音乐教育活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并以其独有的方式满足社会需要。因此,高师音乐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应首先注意所处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制定。当前,我们的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引发了多种不同的需要,如何使音乐教育因势利导,应成为我们的关注点。可喜的是,当前高师院校的一部分毕业生已积极投身于广阔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所学特长,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占领文化阵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们看到了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尚处于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他并不是以培养演唱家或演奏家等掌握本专业高深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人才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只是专业性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这种综合化的学习将使学生不仅成为艺术实践者,还将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问题是,把它等同于专业院校的技巧训练。加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专业水平低于专业院校的学生,导致毕业于高师院校的学生不仅在专业技巧方面未达到较高水准,而且在教育实践水平与能力方面也难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培养目标与需求的脱节。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稳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身心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设置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真正的音乐教育决不仅仅是演唱演奏加理论,还应该是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因此对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素质有了新要求。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注重全面考虑教学的主要因素,寻找教学中最佳的互动规律,不拘一格的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文化成果,把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作为研究方向,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课程改革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扬弃,发扬好的传统,保留那些经过实际检验的好的经验,抛弃那些阻碍教育发展,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同时,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应从音乐课程的存在意义为出发点。看到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音乐,其教育本质就是塑造具备一定文化宽度与深度的人,体验各种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因为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艺术,就是因为人类的感觉有共通性。并在借鉴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保护本民族的音乐特征,这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与解决的课题。为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音乐教育的全面性。音乐教育应该是音乐技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与统一。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很强,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就不可能理解与展现音乐艺术的魅力,实施音乐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音乐教育也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训练,而应成为一种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受性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育者对音乐具有相当敏锐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音乐的判断鉴别能力。否则,一个无法感受到音乐魅力的人既不可能认识到音乐的价值,更不可能传递音乐内在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二)多样音乐文化的共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类成员,也承载着这些成员创造的灿烂文化,音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包括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适应音乐发展现状,适应将要面临的教学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生活,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这个参与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因为与世界接轨而失去自我、忽视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不能因为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而进行自我封闭、丧失学习的机会。因而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应下大力气,优化课程内容配置,在强调以中国特色与需要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其它教学资源。
篇7
关键词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这充分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作为一名农村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此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阐述,抛砖引玉,以推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能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从而达到促进其它学科质量的提高之效。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当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以下现状:
1.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特别是村级学校,连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都没有,音乐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兼任。例如笔者所在的乡,全乡共三所小学,就只有乡中心校有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
2.教师学历不达标,音乐素质低下
许多农村小学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甚至是一点音乐细胞都没有的教师也安排上了音乐课。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单纯的唱歌课,只教学生唱,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也不传授。更严重的是,因为教师根本不会唱,一个学期来一节音乐课都没上过,学校从未听到歌声。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开课只是为了显示开足课时,没违反国家的课程标准而已。更严重的是,许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把音乐课视为副课,挪去上语文和数学等要统考,要进行奖惩的科目,音乐课开同虚设。就算有些相对好点的,中心点的学校,有一两个专业音乐教师,但并非安排专上音乐,而是上所谓的主科,音乐反而成了兼任而已。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就连一些如风琴、电子琴、录音机等的基本教学设备都没有,就算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设备来进行教学,这使得音乐课成了单纯的唱歌课。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甚至没的投入,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二、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相应的、合理的、科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让音乐教师的教学成绩得到肯定与认可,能有成绩参与评职、晋级。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等。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的问题,要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6.开齐课时,上足课时
作为学校领导,应当重视学校的音乐课,学校不但要开齐课时,还要督促教师上足课时,更不能把专业教师安排上其它非专业的课,当以上音乐为主。要摆正观念,别把音乐课视为副课,应与统考科目一样对待,开齐了课,还要上足课,不能挪为他用。这样,音乐课才能切实成为音乐课。
总之,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让音乐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的配备与培训,才能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民族传统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29-02
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学前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儿童智力发育、陶冶儿童音乐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来看,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却忽略了民族传统音乐,使得民族传统音乐有着逐渐被那些流行音乐取代。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积极地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加强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性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学前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开阔学龄儿童的视野,提升学龄儿童的音乐素养。学龄儿童通过音乐欣赏,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美,书法情况,熏陶学龄儿童的情感。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丰富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利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学龄儿童,可以培养学龄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学龄儿童的民族意识,开阔学龄儿童的音乐视野,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总之,民族传统音乐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是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一个载体。
二、民族魍骋衾执承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了民族的情感和气质,能够反映各民族的精神风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里,国门的打开使得西方文化开始冲击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使得民族传统音乐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给取代。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外文化的融涌入使得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极为必要。对于学龄儿童而言,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会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使得许多儿童开始淡忘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里,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具有紧迫性,需要从小引导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从小培养儿童的民族情感,从而让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的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不重视
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师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也仅仅是局限于教师比较熟知的一些音乐,针对民族传统音乐,完全是处于生搬硬套的状态,完全没有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从而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扬。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没有深入地区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对于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知识也是一笔带过,很难激起学龄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备落后
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学设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属于一门操作性的学科,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学设备还比较落后,没有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对于学龄儿童而言,由于缺乏实践操作,他们就难以感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不愿意去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三)专业的教师比较少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要想更好地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就要求教师熟悉民族传统音乐,要求教师专业能力过硬。但是就目前来看,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许多音乐教师大多是由其他教师来担任,当前的教师难以胜任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教学,根本没有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来教学,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四、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的策略
(一)提高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
现代社会里,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已成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龄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从小让学龄儿童解除民族传统音乐,可作更好地增强学龄儿童的民族意识。为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要合理设置教材内容,要结合学龄儿童以及学前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民族传统音乐。
(二)加大教学投入
音乐器材的缺失是阻碍学前音乐教育中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相关民族音乐器材的缺失,儿童很难感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加大教学投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配备齐全的音乐器材,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民族音乐器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儿童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兴趣,促使儿童主动去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三)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过程中,专业的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更好地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为此,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应当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方面,要强化现阶段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对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对外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尤其是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统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另外,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不断地去学习,了解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视野,从而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四)注重实践练习
长期以来,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一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儿童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的机会,进而使得儿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学前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是教授,同时也要与实践相结合。而要想传统民族传统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实践练习。如,在发声练习中,教师要将一些发声技巧告知儿童,然后让儿童进行发声练习,而教师在儿童发声过程中要认真地听,要找出儿童的不足,并加以纠正,进而不断提高儿童在不断练习中提高发声技巧和能力。
(五)授课形式的创新
就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来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惯用的授课方式就是集体授课,所谓集体授课就是让所有的儿童在一个教室里来聆听教师讲课。这种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儿童的差异性。由于是所有的儿童在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许多儿童还产生应付的心态,想蒙混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就会影响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在学前教育中,儿童的差异性是制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前音乐教育实施民族传统音乐过程中,要想实现教学目标,那种集体授课的形式已经不适合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促进儿童整体水平的提高,传扬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注重授课形式的创新。在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采取分层授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进而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分层授课就是根据儿童的能力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前教育的儿童而言,他们的年龄都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发声训练,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篇9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关于音乐课程全新标准的出台,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全面音乐素养,同时又兼具较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篇10
[关键词]职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有效开展方式
作者:车洁(泸州市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校,四川泸州646000)
音乐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是有特殊的教育作用的,利用音乐可以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向孩子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基于音乐的教育作用,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这就对职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条件下,需要采取多样的措施开展有效的音乐教育。
一、转变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随着人们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带领学生群体演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由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音乐能力要求较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下或闲暇时间复习钢琴的基本弹法和歌曲的基本发音方法,并不断挑战新类型的歌曲的演唱。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最新的音乐教学趋势,通过注册慕课平台在慕课平台上寻找优秀的音乐教学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将陈旧的内容剔除出去,将新的内容引进来。除了观看视频,教师也要多读书,通过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要重读经典,获得全新的理解。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灵活的课堂教学
每名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在班级中进行一视同仁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歌曲发音环节、歌曲独唱环节、歌曲群唱环节,了解每名学生的音乐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基于嗓音条件,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音,对于高音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让这些学生学习音调较高、气势教学雄厚的歌曲,我国的地方民歌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中音是人耳可以准确感受到的,这些学生只需要练习一些日常的抒情曲。针对低音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学习一些音调比较低的歌曲,如黄小琥和萧亚轩的歌曲就可以作为练习的曲目。音乐是需要一定的领悟力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领悟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在音乐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的方式,通过精心划分小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中高低音,然后给予每个小组特定的任务,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平静的音乐课堂变得具有刺激性和紧张感,让学生通过相互配合和其他的小组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音乐知识,获得音乐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音乐基础的参差不齐,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实际,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在小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三、在音乐教学中注重音乐课程之间的联系
音乐课程教学除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之外,还要加强不同音乐课程之间的联系,使整个音乐教学成为统一的整体,便于学生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分布在乐理视唱、声乐、琴法、舞蹈等课程学习中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突出本科目学习的内容,各个相关的学习科目之间的联系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需要将这些科目紧密联系起来。各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认识到所教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上体现出科目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简单的儿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钢琴参照儿歌的乐谱将儿歌弹奏出来,然后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相应的舞蹈动作。将歌曲的学习与乐谱的学习、钢琴的弹奏、舞蹈表演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