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心得;分享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大量阅读优秀书籍,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增强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高中生分享课外阅读心得,能够在分享的^程中实现知识巩固,还能更好的进行知识传播。由此可见,本文针对课外阅读心得分享展开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
(一)阅读时间较少
现如今,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投入了较多的学习精力,针对同一语文问题,我们要尝试从不同角度细致分析,如何背诵、如何书写成为我们每天谈论的重点,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过后,还要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大量练习习题,每天的学习时间被大量排满,因此,我们的课外阅读时间自然而然会减少[1]。
(二)缺乏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没有充分时间及时指导我们的课外阅读,当我们面对多样的阅读资料时,经常不知如何选择,一旦选择了劣质的阅读资料,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改变我们自身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进而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利于我们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会逐渐下降[2]。
(三)阅读意识淡薄
面对课外阅读,大多数高中生会持漠不关心的态度,部分学生认为阅读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并且觉得阅读课外读物在自身素质和修养起到的作用较小,因此这部分学生会继续学习课本知识,长此以往,这类学生的知识视野会逐渐缩小,会与阅读之路渐行渐远[3]。
二、课外阅读心得分享分析
(一)精准把握阅读方向,促进个性发展
高中阶段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将零散的时间集中化,利用集中后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优秀文章,能够对我们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能够健全我们的人格,我们通过阅读会转变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有利于促进我们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会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例如,在高中阶段阅读《活着》这篇文学作品时,我们在阅读文章内容之前,可以先阅读文章前言以及书评,通过这方面的阅读,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该作品所讲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方向,并且我们能够根据每章介绍,有重点、有方向的精读、细读、略读。阅读完这篇文学作品后,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我们也会从中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活着?”等,最终我们也会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即:活着就是意义。通过课外阅读,我们会与世界敞开心扉的交流,我们在书的世界中尽情畅游[4]。
(二)丰富阅读经历,享受阅读兴趣
高中阶段的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含量还不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视野还尚未完全打开,并且阅读是一个长期性、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想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就要积极主动的阅读课外读物,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书籍中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这不仅会丰富我们的阅读经历,还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阅读的真谛,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优秀的文学读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学魅力,我们深入探索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且,它还有利于培养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我们的阅读经验。例如,阅读《平凡的世界》这篇文学作品时,由于该作品写的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故事,我们在新的社会中,会对当时社会充满一定的好奇心,通过阅读该作品,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现状。《平凡的世界》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时间顺序描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故事,作者路遥将人物形象鲜明的描写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社会矛盾多样,小说中的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生活、拼搏,快乐着、痛苦着,无论是爱情、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积极面对,不断发现自我价值。我们学习完这篇文学作品后,即使我们没有真正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时代,但是通过阅读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我们仿佛正经历那样的一个时代一样,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我们能够打破时间限制,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文化。
(三)提升阅读意识,透过书本学会智慧思考
高中生的我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我们比较敏感,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我们只能坚持目标、不断前进,当遇到学习问题或者交际问题时,亦或是与教师、父母、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们更多的是选择藏在心里,不去倾诉。但是,这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秘密在心里时间久了会使我们的心情愈加压抑、沉闷,长此以往,我们会害怕交际,会渐渐对让他人失去信任,也有可能会厌倦社会、厌倦家庭。为了不让我们的思想滑坡,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宣泄内心情感,通过阅读找到共鸣、自我调节。只有我们强化阅读意识,才会产生阅读行为,在实际阅读中我们能够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能够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例如,在浓厚阅读意识的引导下,我们阅读《偷影子的人》,这部小说的作者马克・李维,一名法国作家,小说的内容主要描写了有关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经常在班级中受到学生欺负,故事主人公具备超能力,即偷别人的影子,通过影子走进别人内心、发现别人内心不愿说出的秘密。正是因为这特殊能力,故事主人公成为困难的帮助者,这部小说具有极强的心理治愈功能,并且这部小说的结构紧密、布局精妙,它能与迷失自我的这类人产生共鸣。因此,这部小说非常适合高中阶段的我们来阅读,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内心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被有效解决,它能及时消除我们心中的困扰,我们能够在小说中发现自我、治愈自我,我们从这部小说中会收获颇多[5]。
综上所述,高中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分享课外阅读中收获的阅读心得,能够拉近我们与文学之间的距离,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同时,有利于促进我们全面进步,有利于我们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彭怀永.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38+146.
[2]张树勇.高中英语自主性课外阅读实验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4,03:64-71.
[3]李智明.宣讲 定向 分享――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三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1:43-44.
篇2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外阅读 有效切入 策略措施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还能加深小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找到英语学习的捷径。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重视,学校作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主战场与主场所,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英语学习与运用能力。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切入课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运用英语能力,这成为目前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不同阅读要求
大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程主要都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而每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主要因素,并根据每一学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检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制定适宜的符合小学生感知、认知水平的课外阅读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起始阶段(3年级):图片辅助并提供注释,理解单词及简单句,能自行阅读简单课文。歌曲与chant等。
发展阶段(4、5上年级):通过文章上下文,猜测与推测相关单词在句中的语境意。对不重要的单词大胆跳过,让学生认识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词是很正常的事,不用惧怕,勇敢地阅读下去即可。能根据阅读素材的相关内容回答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一定阅读速度。
提高阶段(5下、6年级):结合文章上下文,理解句子,培养学生运用英语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阅读速度有一个质的飞跃,能依据阅读素材的相关内容解决较复杂的难题,会阅读简单英语周刊。制定这些阅读要求之后,教师就能对自己所设计的阅读练习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有助于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创设良好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小学生的课文阅读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等特点,因此创设出良好的阅读情境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面对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将《新概念英语》中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选取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如“怀特先生去中国做了些什么、他最喜欢的中国食物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学习的预热,然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场景模拟:怀特先生在吃饭的时候与服务生之间的对话。利用这种情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情境,除了教师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场景再现,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所要展示的阅读材料以更丰富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利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三、建立课外阅读阵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吸收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往往决定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成功的英语教学应当依赖于大量语言材料与语言实践。为学生建立课外阅读阵地,有益于教师课外遇到教学的切入与开展,教师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利用教室建立图书角,放置各式各样的儿童英语读物或报刊(如小王子英文版),这些读物的选择应当符合这些条件:语言地道、生动有趣、简单易懂,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与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
2.网上阅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注入活力,为学生建立一个英语课外阅读学习资料库,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与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随时分享或推荐一些经典读物给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3.定期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对学生近期的阅读成果及阅读经验做一个及时评价与肯定,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让学生在教师与学生的肯定中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让学生轮流讲述或朗读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或小短文,编写英语周报等,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与学习中深深地爱上课外阅读学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训练过程,不能急于一时。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红梅.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有效切入[J].新课程导学,2014,06:72.
[2]闻雯.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4,02:70-71.
篇3
当前,受应试教育阅读因素的影响,我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喜也有忧:教师、家长对学生阅读的目的为应试阅读的居多,大量的书写作业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导致可供其独立支配的阅读时间很少,再加上电视媒体的消极影响,现在电视、网络媒体兴盛,那是因为看电视、上网很轻松啊,不像阅读需要动脑筋。但是,这两种媒介无法使我们产生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所以网络媒体不应该成为阅读的主流。学校与家庭缺乏正确完整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读书兴趣不浓、数量偏少、阅读习惯不佳、能力有待提高等现象。通过家访部分学生,家中除了《小学生图解字典》、《小学生同步作文》以外,人文类和科技类的书一本没有!有关专家认为,课外阅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关系密切,老师和家长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小学生增加阅读量并扩大阅读面。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方法
要达到《课程标准》中“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转变过去相对静止的阅读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教师疏于指导的做法。只有转变过去相对静止的阅读方式为流动的阅读方式,只有调动学生、班级、教师、家长四方面的阅读的积极性,还学生一个充分的阅读时间,宽松的阅读空间,课外阅读才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1. 生生传递阅读。
以前我是布置学生阅读某种书籍后,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书籍进行阅读。教师对学生读书的过程,结果及方法虽然有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工作繁琐,来不及检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此外,一部分学生常常在书海中茫茫然旋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那些高深的书籍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每当学生们走进书店,跨进图书馆,走马观花者多,看漫画者多,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的少。
生生传递阅读方式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改变了上述弊端。生生传递,即把全班同学分成16个课外阅读小组,每组在一段时间共同传阅同一本书,并且这本书适宜学生阅读,即学生们阅读的自己喜好的儿童书籍,如《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安妮日记》《贝多芬》《昆虫记》等课表上推荐的书籍,这些书籍在学生中流动传阅,经久不息。其流程简单明了:如学生A阅读了《爱的教育》以后,将此书传阅给B,B传阅给C......如此循环,你来我往。传到两三个月后,课外阅读小组中的四个人就都读完了,全班同学坐在一起来交流交流这段时间本组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方法需要本组四人经常交流,避免又偷懒的学生。时间一长,形成习惯就没有偷懒的了。
2. 平行班交流阅读。
班级的藏书始终有限,个人的藏书更有限。“一人读书,两人分享,那么读书的快乐就变成了两份”,打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共同提高好途径。每个班里都设有《图书流动登记簿》,下课了,同学可以通过推荐人的带领进入其他班借书,但必须在《图书流动登记簿》填上本班推荐人的姓名,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同时班里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读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等,邀请平行班中喜欢阅读、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同学当评委,这样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本年级的同学有进一步的沟通与了解,还地锻炼了同学们的交友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促进了班与班之间的交流。此外,还有师生共读,教学相长;亲子流动,共同成长等方法。
三、建立评价体系
1.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月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2)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研究人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 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研究人员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篇4
2019年9月,全国语文统一使用了人教统编版教材进行教学,这一重大改革,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为之一怔,“怎样把新教材上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学校派老师外出学习,学习归来的教师还在校内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我大概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也从中得到了一个信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为此,我没有太多关注,因为在老教材中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提及。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学,我发现,与老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它专门设置了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与阅读有关,还有“快乐读书吧”,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虽说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着力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一发现,使我感受到了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结合学校“快乐悦读”活动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认认真真上起来,怎样上好一节阅读课呢?通过实践教学以及不断学习,我有了点滴收获:
一、 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是阅读课的关键基石。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要多看课外书”挂在嘴边提醒孩子,但是如何来读课外书?怎样读课外书才有效?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关注,所以仅仅凭着我们教师及家长的只言片语,孩子们就开始阅读了,他们有的走马观花,只关注紧张精彩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粗略看一遍,具体的故事内容都没读懂;还有的甚至只看书中的插图,一点收获都没有。试问: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上好阅读第一课的关键要素,就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本学期的第一节阅读课,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经历,把阅读方法概括为“圈点”“勾画”“标记”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并逐一讲解做法。“圈点”就是读到好词时把它圈下来;“勾画”就是读到好句好段时把它画下来;“标记”就是读到那里有问题或有感受时把它写下来;一圈一画一写,一气呵成,无形中把阅读方法教给了学生,之后,让学生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手中的课外书,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阅读,他们读得很认真,有心的孩子在圈、画、写上做的非常细致,让我自叹不如!
我想,如果孩子们在阅读时都能这样做,久而久之,我们的阅读就不可能没有效果。所以,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上好阅读课的奠基石。
二、 督促孩子做好阅读的积累是阅读课的主要内容。
孩子们用所教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外书,一边读,一遍圈、画、写,大家都读有所获,但是如果仅是这样还是不行了,我们的阅读最终要落实到积累上,积累最终要落实到写作运用上。所以,在孩子阅读之后督促孩子做好阅读后的积累就尤为重要,它也是阅读课的主要内容。在开始上阅读课之前,我让家长为每个孩子购置了一本笔记本,并取名叫“阅读积累本”,阅读课上,把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的好词好句好段认真摘录下来,并把阅读感受写在后面。孩子们读有所获,摘抄时自然有可抄的内容,大家认真摘录,积累本上留下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词语,留下了一句句优美感人的句子,也留下了孩子们读后发自内心真挚的感受。我想,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去,孩子们从课外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将会越来越多,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三、 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分享是阅读课的兴奋剂。
第一节阅读课在教会孩子阅读和他们认真的积累中愉快结束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致很高,通过批阅“阅读积累本”,我发现孩子们在阅读中真的有了许多收获,这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二阅读课上,我用投影展示了部分孩子精彩的“标记”和积累,并给这些孩子所在的小组加了评价分,孩子们为之所叹,我乘机鼓励孩子们像他们一样认真阅读,认真积累,孩子们兴趣盎然,立刻认真阅读起来。有了第一次的阅读经验,许多孩子速度快了许多,很快,阅读完成了,他们开始摘抄积累,离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阅读积累的任务,此时教室了有了骚动,大家抬着自己的笔记本不停地向旁边的同学炫耀着,看到此情此景,我想:既然大家都想炫耀,干脆来个读书分享会吧!此念一出,我便让孩子们停笔在小组里进行分享,可以分享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可以分享读书感受,还可以分享主要内容……孩子们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纷纷畅所欲言起来。小组分享后,我还让特别有心的孩子在全班孩子的面前进行了分享,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心里高兴极了。看来,适当的“阅读分享”是一剂兴奋剂,它会给我们的阅读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孩子为积累配上插图是阅读课的升华。
做为教研组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特色作业,在10月初查阅教师批阅作业情况时,我发现了四(5)班胡丽萍老师批阅的摘抄本,我认真翻阅了3个小组的摘抄本,发现胡老师不但要求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还要求孩子们为每次的阅读配上一副精美的插图。此时,我不禁想:单纯的摘抄积累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会厌烦,而且看上去内容太枯燥,没有灵动感。胡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回到课堂,从第三节阅读课开始,我并要求孩子们在摘录完毕后把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升华为一副图,把它画在积累内容的后面。孩子们一听要画画可开心了,他们在做完积累摘抄后便认真画起来,这样,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图便出现在了孩子们的“摘抄积累本”上。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以本班为例,班刊的编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班刊已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如此,既锻炼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2)自编作文集
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外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日姜余林;激发阅读兴趣三法[J];小学语文教学
[2]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陈霞;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5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以本班为例,班刊的编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班刊已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如此,既锻炼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2)自编作文集。
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外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一、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提升阅读能力
自从加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时时刻刻都感受着新教材的魅力:新颖的理念。精致的构思。巧妙的编排,优美的语言……捧着教科书,真的让人爱不释手。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有趣,正是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一)遵循大语文观,加大识字数量,寻找规律,在识字中体验快乐,打好阅读基础。
识字量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识字教学,突出了字族识字与字理识字,遵循了汉字的识字规律,先独体后合体。有利于学生系统识字。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我努力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培养识字的能力:如让学生给生字编字谜,编顺口溜,运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等识字游戏,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进而把他们的识字成果运用于阅读之中,增加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阅读提前实现。
(二)以演助读,激发阅读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吸引学生不断去思考和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低年级学生因缺乏情感经验,知识储备又很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努力扮演各种角色,从而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在教《回声》《标点符号的争吵》《书里的蚂蚁》《春天来到深山里》等课时,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将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们兴致很高,表演各有特色,模仿的角色声情并茂,观看的同学则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的演一演、改一改,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激发了阅读的欲望。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树立开放意识”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春版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体例上做了很大改革,即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我在教学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在单元内容教学前,我以单元前的引言为切入点,预先布置学生去寻找与本组单元主题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知道本单元内的所有课文都是围绕哪个主题讲述的。
如教学《春天带我去散步》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春天里动、植物的变化。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们按照课文的语言格式,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我还带领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一次回顾,既回顾阅读内容,又回顾阅读方法,并向外拓展。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下收集的与本单元相关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汇报各自的阅读感受。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既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二、品经典名篇,提高阅读品位
俗话说:“一本好书,就是一座沧桑的古城。”神游其间,仿佛进入了知识的迷宫,欣赏“古城”,便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人心交流。现今的图书市场可谓是琳琅满目,因此,在学生的阅读中要有所选择。我通常把品经典名篇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在课外的阅读书目中国家教育部也列出了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通过经典名篇的阅读赏析,不但让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著名作家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经典名篇的熏陶和感染,引起对文学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人格魅力。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在前苏联时期曾获过斯大林文学奖。学生们通过阅读这部名著,不但对文章内容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如何欣赏优美的词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会使学生们懂得:能够咬着牙做事情的就是保尔。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保尔,柯察金就是榜样。品读经典名著,无疑对孩子的思想品格培养也会大有裨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轻松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透彻地启迪自己的心灵,这就是品读经典的最大好处。
三、创设平台,体验阅读的成功喜悦
当儿童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冲动。我努力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课本内外的优秀短文,指导他们进行阅读。
(一)指定阅读篇目,分享阅读成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我从长春版配发的自读课本中有目的的选取指定篇目布置学生阅读,并及时交流阅读情况,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我还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看报,以创造一个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气氛。
(二)创办班级图书角,使学生享受读书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我还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摆放着同学们自己推荐的经典图书,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阅读。这种氛围,不仅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了一种自觉行动,而且也使他们在读书中分享了彼此的快乐。
(三)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篇8
一、课外阅读入门指导课型
课外阅读入门指导课型是针对缺乏课外阅读经验的学生的,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感知文本、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良好的铺垫。该课型以“I think”“I know”“I hope”为线索来串联教学。课题组以《The Five Little Monkeys Bake a Birthday Cake》为范本,进行了教学尝试。
1.“I think”——抛出问题,创造悬念,预测故事内容。
“I think”即抛出问题“猜故事”,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故事导入时,教师用What will happen in the story?引导学生观察封面预测故事情节。有学生说:I think the five monkeys will bake a cake for themselves.有学生说:I think the five monkeys are learning how to bake a cake.等等。显然,学生对未知的文本充满了好奇,满怀期待准备进入阅读。
2.“I know”——浸润情节,激活思维,验证故事内容。
“I know”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验证猜想的过程。这是阅读指导的核心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的育人价值。
(1)紧扣线索,围绕中心,读懂故事情节
故事的发展总有一条明显的线索或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本节课中,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小猴子多次说“Sh-h-h!Don’t wake up Mama!”这条线索,引领学生品读故事,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与验证的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The five monkeys want to give their mother a big surprise.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一些阅读策略,如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踮着脚趾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tiptoe的词义,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相同的方法猜测出recipe,fire engine等的词义。
(2)适时开放,深入故事,感受育人价值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育人价值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故事的共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个故事中,小猴子们做好的蛋糕不是很成功,但妈妈说“delicious”。教师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Why do they think the cake is delicious?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观点,进一步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感受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爱,感受故事背后丰富的育人价值。
3.“I hope”——续编故事,合理想象,培养思维能力。
“I hope”则旨在激发学生对于继续阅读的期待。学生可以通过改编或续编故事等方式进行故事的再创造,让故事阅读更为开放。读完《The Five Little Monkeys Bake a Birthday Cake》这个故事后,教师设问:“What do you hope will happen tomorrow?”学生再一次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They will bake a nice cake tomorrow.”“They still can’t make a successful cake.”“They will give mother a new surprise.”……续编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后续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该课型是教师在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所尝试的一种指导课。主要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新的文本为教学载体,通过前测、教学、后测三大环节尝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Mole and the Baby Bird》一课为例。
1.阅读指导前:前测让问题更聚焦。
首先,教师和学生投票确定共读材料——《Mole and the Baby Bird》。教师在阅读前向学生发放“前测表”,让学生以问题形式来记录自主阅读中的困惑,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为阅读指导中的问题收集做好准备。教师将收集上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挖掘有价值的“点”,并将提问者的姓名附在每个问题的后面,以彰显学生思考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教师补充需要学生没有提及的但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阅读指导中:解疑让理解更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围绕典型问题串联起整节课。这些问题通常涵盖词语理解方面、内容理解方面、阅读方法方面和情感提升方面等的问题。
Q1:Do you want to be a pet bird or a wild bird,if you were a bird?(利用学生提供的开放性问题引入阅读。)
Q2:Does the word“cr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different pictures?(用图片呈现“cry”的不同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中文意思,并运用同样的策略理解“hard”。)
Q3:At last,Mole let the baby bird fly,why did he change his mind?
Q4:Was Mole happy or not when he let the bird fly?(引导学生思考Mole由发现小鸟到精心照料最后又放飞小鸟的心理变化。)
Q5:Did the baby bird know the cage was for him?Why?Do you like Mole?What do you think of Mole?(教师的问题“画龙点睛”,引导学生阐述观点,升华故事的育人价值,激发批判性思维。)
3.阅读指导后:后测让阅读更有效。
课后,通过让学生完成“后测表”以及个别访谈,检阅师生共读和讨论的结果,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持续阅读。本节课后,教师通过后测得到反馈:约70%的学生完全能读懂故事且没有完全不懂的学生;80%的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朗读故事;75%的学生能够借助一些关键词复述故事;大约有85%的学生积累到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等。后测的结果表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是有效的,学生的后续阅读也将更为高效。
三、基于文本延展的阅读教学课型
该课型更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和阅读成果的综合展示。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人物点评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综合能力。以《The Emperor’s New Clothes》一课为例。
1.表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文本改编成舞台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通过舞台剧展示,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并激发了表演欲望,提升了阅读成就感。
2.评价。表演之后,生生评价。教师从不同维度引导,提供评价参考,同时搭建语言支架,如:You can use:loudly,low,good,beautiful,fluent,nervous. You can also use:very,quite,a little,so,too,...。
3.剖析。学生在评价时会谈及自己喜爱或不太喜欢的角色,以及评判的依据。这也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步:对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剖析。旨在深入挖掘文本,分享阅读心得。如有学生评价:I don’t like the emperor. I think he is a fool!也有学生评价:I don’t like the cheaters. But I think they are clever!They are good at lying.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只要理由合乎情理,教师都可以给予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4.续编。续编故事,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呈现,培养团队精神。优秀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人、资料查询人、创编人、汇报者(也可以团队汇报)。人人有事可做,有事能做。还可以运用教师事先提供的“智慧锦囊”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完成某项任务,可以借助各种途径,认识到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团队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篇9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价值认知与现状自评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对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名言,36%的学生非常认可,5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显然,大学生对于阅读的价值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态度比较端正(详见图1)。相对于对阅读的评价,大学生对于阅读现状自我评价的满意度却不高(详见图2)。认为学校读书氛围一般、阅读功利性很强的学生有47%,认为学校读书氛围较差、很少人阅读的有27%,认为学校读书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喜欢读书的学生只有14%,还有12%的学生对阅读状况不关心也不清楚。
图书馆的“文献中心”地位弱化。大学自诞生伊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与质量便一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图书馆利用方面,每星期去图书馆2~4次的有37%,一个月去几次的有28%,基本不主动去的有21%,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的只有14%。在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中,目的是获得安静的学习氛围的占41%,借阅图书资料的占30%,阅读期刊报纸的占18%,娱乐的占7%,电子阅览的占4%。
网络阅读规模不断扩张。对获取课外知识主要途径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选取网络,34%的学生选择纸质书籍,13%的学生选择报纸杂志,3%的学生选择视听媒体。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使大学生的阅读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革。
阅读内容选择的“朋辈”影响值得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班级和宿舍为基本单元,同学之间具有相近的阅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较多,相互间的影响较大。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同学对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最大,而选择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有20%,选择校长和领导干部的只有15%。
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零散阅读多,系统阅读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缺乏整体规划,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不多,且比较零散(详见图3)。50%的学生每学期阅读1~4本课外书籍,25%的学生阅读5~9本,18%的学生阅读10本以上,7%的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对书籍的宽泛撷取和“见缝插针”式的信手翻阅,引发不连贯、不系统的阅读行为,使得学生无法通过阅读对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形成全面、深入的把握和理解。
浅层阅读多,深度阅读少。56%的学生认为,平常接触到的书籍中令人非常感兴趣的只占少量;27%的学生认为,令人感兴趣的书籍占大多数;17%的学生认为,令人感兴趣的书籍属极个别现象。他们平时的读书习惯为:仔细读,但不做笔记或批注(33%);随意阅读,有时间就看看(23%);大致浏览(18%);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等精读(17%);只挑感兴趣的内容阅读(9%)。阅读的“扫描化”趋势,使得学生对读过的书籍中的很多内容浅尝辄止。
功利阅读多,专业阅读少。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主要有:满足兴趣爱好(49%),完善知识结构(34%),任意随机选择(9%),跟随流行趋势(8%)。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为:散文、小说、诗集等文学类(39%),专业、学术、科普类(30%),杂志报纸(19%),传记、励志、史籍(15%)。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较大,功利性强的现象。他们对自认为有用的或流行书籍一拥而上,对没用的书籍完全漠视、直接略过。平常阅读范围大多为通俗、休闲、时尚类书刊和考取各种证书的辅导用书以及面试求职、撰写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这种跟随流行趋势或者“即用即读”的阅读行为,与学生修读的学科专业没有建立紧密联系。
个体阅读多,分享阅读少。阅读能够带来个人的思想净化、知识拓展和兴趣提升,与有共同阅读经历的人一起交换思想、分享心得,能够进一步深化兴趣、获得收益。但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的个体化现象比较明显,在读完一本自己收获很大的书籍后,只有40%的人能够经常向身边人推荐并分享收获,31%的人偶尔向他人推荐和分享收获,29%的人则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从不和他人交流。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读书会或读书论坛,以增加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建议
建设“宜读”环境。高校一要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绿化美化工作,创设整洁安静、优雅温馨、适宜阅读的文化高地。让绿茵中的雕塑、林荫下的桌椅、墙壁上的警句成为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源泉,用窗明几净的教室和鸟语花香的校园把学生带入良好的阅读情绪中。二要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书籍种类少(29%)、书籍陈旧(26%)、检索不方便(18%)、空间小(18%)、开放时间短(9%)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图书馆应经常性地与读者进行互动,掌握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各种文献的出版发行动态,努力缩短图书采购编目上架周期,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音像、微缩、机读文献的数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检索手段。还要加强与其他图书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周到、人本的服务,有效发挥图书馆“阅读中枢”的功能。三要结合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不断完善专题网站、开发超文本阅读资源库,充分发掘传统文献价值,为其赋予具有时代特点的解读和推广,与时俱进地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
提升“善读”能力。高校应从大学生入校伊始,即开展图书文献应用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图书资源状况,掌握文献检索的方式方法,做好各类文献的导读引读工作。开设经典文献鉴赏类选修课,对学生阅读提供全面指导,使学生知道应该阅读什么、如何正确阅读。教师要发挥启发式、互动性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作用。通过课前演讲、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布置一些课外阅读题目和范围,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深入思考、提出见解、互相交流,使阅读带来的体验、思考和理解,通过争议、辩论和研讨,成为拓展知识领域、深化专业认识、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以自身的读书热情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良好读书习惯熏陶学生,带动学生实现阅读与学习、与思考、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1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着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