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对个体强烈的感染力自古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无处不在,它们广泛分布在人文诸多研究领域中。国内一些学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艺术教育通过对审美及认知的影响,直接会对认知维度产生作用,从而影响个体对幸福的感受[2]。何瑛的研究也表明:专业对总体幸福感影响非常显著。总体幸福感按专业的形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科、工科、理科、医科[3],由此可看出艺术学科教育对于学生群体幸福感的构建和影响最高。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对音乐教育表现出高度重视。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及《柳斌副主任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音乐在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完善人格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力、创造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带来积极的正向情绪。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积极地作用下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带有一种正能量,一种对幸福的感知和理解。如何理解什么是积极情感,如何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为学生带来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带给学生那种无比愉悦的心理感受,达到学生幸福感构建的教育目标,正是本文探究的问题所在,本文将从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视角进行论述。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音乐与个体之间存在内在的复杂对应认知关系,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强调概念性的学习而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认知体验的过程,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通过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即识谱法常识、音乐史、和声曲式等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去了解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了解各要素之间的衔接作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本质,从而引绪的共鸣。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学生才能对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表现要素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它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不像语言那样清楚直白的表述出内容,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但是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则是共通的,比如歌曲《信天游》它采用的是西北民歌的音调,西北民歌是一种善于体现压抑、悲哀情绪的民歌类型,其音乐中的基本因素不是随意杜撰;这就需要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石。在正确把握音乐基本因素前提下,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认知体验,其思维可得到自由的发挥,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由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是主观的,每个人根据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同一音乐作品个体的联想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比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音乐中的苦闷求索以及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音乐中的高昂热情等,都表现了人们获得普遍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具有某种个体社会文化内涵的认知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会得到缓解与寄托,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人自身正性情感也会得到上升,这也充分证明人们对音乐价值的肯定。
二、音乐表现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核心。
实践表演课程主要包括声乐、器乐、合唱、合奏课程等。这类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具有一定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等要素,这些要素不仅需要精准的控制,还需要认知音乐的耳朵,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听觉与时间感有关,音乐的表演是随时间而来的;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表现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与个体知觉之间存在内在复杂对应关系,所以音乐的实践必须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的艺术实践是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来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实践目的。
(1)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表演来进行,是提高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有效途径。
欣赏者和表演者虽然都是音乐活动参与的主体,但在某种程度上,表演者比起欣赏者在理解音乐方面具有更直接和更深邃的体会。在教学中,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它活动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提高自我的音乐实践水平,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让学生切实地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创作音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艺术创作。这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如需完整地将一部音乐作品表现出来,演奏者需要依据乐谱进行“创造性想象”把音符转化成流动的音响,在作曲家音乐作品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理解和再创造,在演奏时向作品中融入个人的风格。这里融入是指演奏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以及想象中作曲家的审美体验进行融合并加以升华将其进行二次完成。当学生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需要准确地把握住它们各自独有的风格,又要能创造性地表现它。如这首人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张继的古诗词《枫桥夜泊》,进行表演时就必须先要对诗有深入的理解。对于当代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原作创作的旋律,既保持该诗原有的精神风貌,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将乐谱上的歌曲从音符和文字转化成流动的生命音乐。基于音乐的表演,可以丰富其情感体验、调动和调节自我的情绪。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音乐作品使其具有成就动机方面的满足与进步感,从而获得个体的幸福感。
(2)音乐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其社交能力,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正面的情绪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活动,能建立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由于音乐活动一般都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教师或者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表演实践活动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环境,比如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让学生们慢慢地参与到群体的氛围中,从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克制能力、规范的社会行为以及提高自信心。随个体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自我认同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从中获得正向情绪体验,使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提高。当学生为了演译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时,从排练开始到正式演出这段时间里,需要学生间的共同合作以及相互配合,在舞台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还得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亲和、沟通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外向性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三、小结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调节着生活中幸福感的饱和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这是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我们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实现对音乐规律性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取得欣赏某类作品的经验,达到提高音乐审美水平的目的,树立良好的自我正性情感。
通过提高个体音乐素质来调节情绪,完善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对于学生的智力、性格、习惯、审美能力、生活方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改善,而获得相对稳定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新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雪,邱林等.幸福心理学[M].2004年版,第51页.
[2]余佳.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7年1期.
[3]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M].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杨宜音,张光学等编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
[6]汪向东(执行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篇2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占全国中学生一定比例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至今还没有一部完备的课程指导意见。只是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笼统地提了一些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欣赏》大纲也只有寥寥几句对音乐学科进行描述。
那么,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所在地区中国百强县之首――江阴,由于近年来各类资本纷纷转向长三角地区,因而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这给本地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职业教育可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每年中招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占初中毕业生的一半。而全市十余所职业类学校只有两、三所学校开设《音乐欣赏》,配备专职音乐教师,其他则没有。中学生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随着流行音乐日趋商业化,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优秀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简便、最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和柯达依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是全民普及性事业。但是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阶段,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中做的远远不够。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其一、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音乐欣赏》在职业学校课程性质属于选修课,因而职业学校对音乐学科就无明确要求,导致大多数学校不开设音乐课或不配备音乐教师。选修课意味着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也是部分学生,普及的面不够广。其二、教研体系不够完善。作为中小学教师娘家的中小学艺术或音乐教研室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科,他们只对普通中小学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而职业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归口于职业教育科的职教教研室。这就造成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处于游离状态,没有人来把职业学校音乐教师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讨活动。
针对上述现状,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第一,提升音乐课程的地位。把音乐课定位为基础课(必修),尽快制定出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标准,出版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材不一定要全国统一,可以由省级部门牵头来编纂。理顺教研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音乐或艺术教研室的职责,加强对职业学校的业务指导。增加职业学校音乐教师的编制,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尽快补充教师。第二,在职职业学校音乐教师要有责任感。教师要端正思想认识,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试想音乐教师自己都不热爱音乐教育,钻研业务,怎么能够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怎样用音乐艺术去感染学生。第三,利用校园广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利用好校园广播系统是解决职业学校音乐教师严重匮乏的好办法。校园广播可以说能够延伸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乐曲,适当分析乐曲所表达内涵及音乐常识,还可以介绍一些乐曲背后的故事、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而且还可以拓宽视野。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普通职业学校这支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不应这样轻易的被音乐教育所冷落。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优秀的音乐。
篇3
关键词: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问题
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上一直都没有较大的进步的,但和从前相比还是有一些进展的,但是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以及大学的音乐教育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中等院校开展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更是不乐观。这种现象国家应该有所重视,只有国家重视了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有所重视,不然中等院校的音乐课程是很难有较好的发展情况的,而现在应该重视的是则是音乐教育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源头,从而找到解决的对策,这样也才能让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前途更加光明。
1 中职院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1.1 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的缺失
在我国音乐教学上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势头一直比较好,且有很好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在教育战线上一直很努力,再就是国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一直都比较重视,在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制定上也比较完善。从建国时期一直到现在,我国已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上进行了先后7次的修改,这也足以看出来国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普通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上却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课程标准,即使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中对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教学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欣赏》大纲中对音乐学科的描述也是非常简单的。这样来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更多的中职院校也都把音乐课程当成选修课去开展,学校在音乐学科的教育上也就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简单地完成教学内容就可以的,也就有很多中职院校在音乐教学课上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还有很多时候都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去开设音乐课程,这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程就是可选可不选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学生选择音乐课也都不会认真对待。而音乐课程标准更像施工蓝图一样,没有得到有效的施工的,所以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直都很缓慢。
1.2 中等职业院校没有完善的音乐教学管理体系
如果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有完善的音乐课程标准,却没有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构,那么再好的音乐课程标准也将会成为一种形式。要是将中等职业院校音乐课程标准当成要施工蓝图的话,那么建筑中的管理体系就和建筑监理工作是一个性质的,要是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所有的工程都是不能按照预期标准来实现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的比较好,一方面原因是有完善的课程标准,而另一方面就是学校有完善的音乐教学管理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相关管理体系中国也明确指出了学校和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履行什么的义务。当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不光是国家教学部门的职责,更是地方院校管理人员的职责,而很多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履行他们的职责,在音乐教研工作中不能将指导行为给发挥出来。也没有合理组织各个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听课,也不会备课,这让音乐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音乐教学,中职院校的教师更是自由散漫,很多教学课堂中直接让学生上自习课,这让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当然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音乐教学中一直都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让中职院校音乐教育一直都处于落后的现象。
2 中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十条教育观念,这为我们提供了参照。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职业学校有职业学校特点。要针对生源实际、专业特点、学生个性需求和就业形势组织教学,有效地改变对所有学生“基础求稳固、理论求系统、技能求全面”等不切合实际、不讲究教学效果的目标,把教学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实施分层教学、重视个体实践、关注创造思维”上来。
2.2 教学计划要实事求是
既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既然学校领导也没有什么明确要求。我们也不能不面对显示,跟领导拗着干。我们应该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在教学计划方面采取灵活措施。能安排正常课程的就争取安排。不能安排正常课程来上的,就积极利用课外时间乃至校外时间组织教学。例如,可开设有关讲座,开设专题选修课,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观摩等,还可以组建校级合唱团和乐团等。此外,校园广播可以说能够延伸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乐曲,适当分析乐曲所表达内涵及音乐常识,还可以介绍一些乐曲背后的故事、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而且还可以拓宽视野。
2.3 教学内容要突出特点
中专学生的生源基础相对于高中生要复杂一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上有相当的差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他们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在中职校园里,以追求、模仿时尚为美,以抽烟、喝酒、上网聊天、结交网络朋友为美,以江湖义气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有这些行为的学生只占少数,但结果往往会导致不良校园习气的形成。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普通高中音乐教材不同的职教特色。在激发兴趣,普及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相对突出“有效、实用”的成分,拓宽外延,充实内涵,从单一的音乐教学转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特征的教学轨道上来。如与网叶设计相结合;与模特表演相结合;与礼仪培训相结合等。
结束语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修订适合自己的大纲和教材,明确学生创造力的要求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成绩评价体系,选择合理的考评方法。突出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把个人性情修炼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重点,以推广普及与个别选修相结合的形式使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峰.论工科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人文意义[J].陕西教育(高教),2015(11).
[2]王琴.探究西方严肃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5(24).
篇4
关 键 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大学生面对连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上学期间的经济、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北京、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一点证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福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提醒人们,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本文将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功能以及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善待自己,舒缓精神压力,开启自闭的心灵,走出抑郁的阴影,迎接灿烂的人生。
一、音乐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改造社会陋习、规范道德行为、健全完美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非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需要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最终完成。当代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是一首崇高的人类共同情感的生命交响乐。大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或参与演唱这首乐曲,可以充分体验到一个音乐家高尚的灵魂,深刻感悟音乐中张扬着的光明与力量、至善与友爱、和平与友谊、崇高与伟大,进而帮助大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走出来,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还可以培养友谊感。大学生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学习达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失败和挫折时,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二、音乐审美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德国美学家希勒最早提出将审美作为教育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从自然、被动的人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他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在人的理性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理论家赵沨指出:“美育教育应该提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高度来认识。”以上美学家都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生的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绘画艺术善于再现客观世界,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音乐欣赏者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使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
三、音乐表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表演重在大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歌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不仅使大学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从歌唱的生理角度讲,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们在歌唱时脑部中枢神经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歌唱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其次,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在参加集体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而且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以此培养自信心。
四、音乐欣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音乐欣赏就其本质而言,它能激起人们的回忆、想象,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音乐教师要精心筛选欣赏曲目,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欣赏那些艺术价值高、积极进取的乐曲。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圣-桑的《天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乐曲能引领人们从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出去,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眷恋生命的可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5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高校
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二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理论性。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模式是某种理论的外化,是理论的操作模式,没有模式,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二是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不是事务某一方面的特点,因此它具有整体性。三是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因此它比理论更具有操作性。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很快,各校结合各自实际,从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许多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系一级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以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已深入人心。
(2)结合各校实际,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的探讨。
(3)各高校努力创造条件,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必修、选修课程外,还组建艺术社团,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普通高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组织了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科体系、师资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实验性阶段,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还处在盲目状态之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够完善,缺乏严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开课,因人而设。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前尚处探索、实验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有些课程的设置与否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三是教学条件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据调查,一些高校无固定音乐教学场所,更谈不上具有钢琴、多媒体等现代音乐教学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和视听设备。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基本是采用经验型管理模式、行政型管理模式、经验型与行政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构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科学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不完全统一,并且都不是专门的或独立的管理机构。没有相应机构的保障,不能很好地贯彻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也不能顺利实现,艺术教育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指导全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政区域内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制度”。各高校应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成立艺术教育委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逐步改变艺术教育无人过问、无章可循、松散、无序的管理状况。
2.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艺术教师是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 是学校艺术教育能否发展的关键。高校音乐教师要懂艺术,又要懂教育,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总之,他们的素质应体现在思想、知识、能力、心理、情感、意志、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等多方面。
《200l艺术教育规划》中就已经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下属的教育科研机构,应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并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人员,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同时,应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在科研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社团、学术刊物的作用,广泛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交流是不断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加强的环节。
3.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高校应切实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艺术课教学器材给予保证,设置符合教学需要的音乐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为艺术教育的传播和学生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要求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克服“专业化倾向”。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大学生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音乐。也就是充分认识音乐的审美价和音乐的功能。在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同时,应解决硬件问题。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器材配备,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普通高校 音乐专业教育 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的迅速发展,艺术学科高等教育正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培养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都增设和开办了音乐专业,这成为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现象。应该说,音乐专业的开办,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水平,有利于培养大众音乐人才。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有些部分是以理工或文科专业见长的普通学校,音乐作为新建专业还属于边缘类专业。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办学条件不完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模式还不成熟等问题;但是,音乐专业无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然而,这些院校仍缺乏具备像其他艺术类专业院校一样的专业音乐教育实力。
(一)招生与生源现状
普通高校开办音乐专业学科后,打破了原来只由艺术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招收音乐专业学生的惯例,相比之下,其招生考试标准较低,报考的学生部分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临时选择学习音乐,而这门学科也由于学习周期较短,因此在专业学习上相对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二)教育教学与自我定位
1.教育教学投入不足
由于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不能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因此在有些学校存在着办学规模小、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其中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入学后面临缺乏优秀专业教师的尴尬,学生只能自己研习,或到校外请其他院校老师授课。这一现象与其他专业的师资饱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问题,长期以往,这种师资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制约其教育教学的发展。
2.教学、实践有待更加规范化
在有些高校,存在着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的问题,这造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相对缺失。如有些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学专业,课程基本上是照搬其他艺术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安排,导致课程设置与本学校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教师在授课上无所适从。这样教与学不能有机结合,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分别是培养音乐表演和教学专门人才的院校,而有些普通高校还不具备培养这种专门人才的能力,教育教学体制一味模仿,致使一些学校没有针对自身的特点兼收并蓄,合理规划自己的教学。
(三)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毕业生,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但从就业形势看,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就业渠道窄、对学生技能和理论的教育学习不够系统、能考取获得更高层次学习机会的成功率甚微、毕业生在业务水平上欠佳、不能真正胜任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从而导致他们最终选择其他行业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应面对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规范化
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模式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专业教育规范化
音乐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的设置上,要与音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体现当代音乐艺术专业发展的大趋势,力求符合普通高校办学层次的要求,不断提升音乐专业的办学地位,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加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规范课程设置和学生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更新教学理念,积极争取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2.音乐专业教学规范化
第一,科学施教。孔子主张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尊重学生个性、遵从教学规律;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及音乐专业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方式、途径、手段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科学地选择教学,让不同条件的学生都能发挥其个人所长。
第二,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多举办音乐会、社团活动、专业比赛、社会演出、现场观摩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敢于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让他们将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社会化
普通高校应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多培养从事大众音乐事业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活跃在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的社会文化传播者,起到带动全民艺术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的作用。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对学生组织群众活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挥潜能的空间,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代化
篇8
音乐教育对于整个音乐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范畴,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存在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以及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音乐教育;基本范畴;问题
一、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定义
音乐学可以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应用音乐学,而音乐教育学科是属于应用教育学的范畴。应用教育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相隶属于应用教育学的音乐教育学也加体现了它作为实践性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际的学科。同时我们可以把音乐教育学视为一个教育学和音乐学相交叉的学科,这种观点是在学界是普遍能接受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的领域中,表现了其集艺术教育、美育以及人的文化教育于一身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可以得知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这个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传承音乐文化,它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又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四类。这四种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都不相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师范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为目标的;专业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研究这样的专门从事音乐的人才;社会音乐教育是指一些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在少年宫、文化馆等地方举办的音乐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
王安国曾经就提出过音乐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有待于完善。其具体的表述是:一,普通学校这种类型中的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定位的理论根据不够充分,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两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都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上面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偏离与差距。三是教学设施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所要求学校应具备的资源极不匹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当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现在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确实为个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这样的理念却忽视了音乐学科教育的整体性,忽视了音乐艺术它是一种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系统性和包含了一定技能性,如果说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审美教育。而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动性,那么也会陷让音乐教入如一潭死水的困境。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体系统的注入,又要注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整体性。
2.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崇西的心态,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嗤之以鼻,对西方音乐的大力推崇。这种心态对于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严重有害的,所以必须摒弃。的确,音乐无国界,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华,但是音乐是相通的也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的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存在具有合理性,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崇尚西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中优秀的思想和模式也应当继承和发扬。面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以包容的心态,对西方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加以学习和吸收,对于我国传统的精华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
3.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界出现了不谈教育,耻谈教育的怪现象。本该处在音乐文化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教育却处在了最底层。我们知道,要想把歌曲演唱好、演奏好、伴奏好以及创作好,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整个音乐文化并不是单独分离的个体,他们是彼此相联系、相渗透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应当重视音乐教育起来。
三、结语
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它在音乐领域是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以及消除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只有这样音乐教育的改革才能落实。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作者:赵珺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MOOC;移动教学;
作者简介:王怡: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引言
随着全球社会文化的交融和技术的进步,音乐教育越来越成为融音乐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相关技术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1]。今天人们对音乐的依赖、需求、创作和交流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广泛和深入。其中,尤以青年学生为甚!作为以育人为终极目的高等学校(泛指非专业性音乐教育机构)如何应对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类进步的趋势,便历史性地摆在了一切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般非艺术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学时分配短缺和师资不足。而网络与信息技术恰恰可以整合全球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打破传统课堂的学时限制,实现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教”与学。本文基于对十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MOOC教学方式的启迪,构建了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使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鉴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技术层面上开拓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新途径。
二、基于十所普通高校问卷调查的我国音乐教育途径分析
客观地说,我国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根据教育部的政策,音乐艺术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中迅速开展起来。这其中既有走在前列,资源充足、平台广阔的一流院校,也有相对缺乏资源,发展缓慢的高校。本文提取十所典型的普通高校对通识类音乐教育进行了问卷调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旨在通过调查普通高校内学生的音乐教育情况,如音乐素养情况、欣赏音乐的途径、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满意度等,了解国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从中找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新途径。
问卷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发放,通过邮寄纸质版、问卷网络版以及沟通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等方式发放。截至2014年5月1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21份,有效问卷588份(排除信息填写不完整、答案均为同一个选项等无效问卷),根据回收问卷,将纸质及电子数据统一录入网络问卷统计工具问卷星中,直接得出调查结果,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1)调查对象对音乐的喜好程度: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研究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需求和评价,所以是否喜爱音乐是偏好问题的第一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超过90%的学生都是喜爱音乐的,如表1所示。
(2)调查对象对音乐课的偏好度:虽然学生们对音乐都持喜爱的态度,但是音乐课则不尽然。从表2可以看出,有2.38%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有41.67%的学生觉得不怎么喜欢音乐课。
(3)调查对象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如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选项中57.14%的人选择了网络;其次是音乐欣赏课堂,占16.67%;第三是磁带、唱片,占11.9%(如表3所示)。
(4)使用网络下载音乐的频率:对被调查者从网上下载音乐的频率做出统计,数据统计结果非常具有倾向性,超过70%的人选择经常用网络下载音乐,可见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音乐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表4所示)。
(5)对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如表5所示,有90%多的人认为在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课程是有必要的。
(6)对高校音乐课程类型的期望如右表6所示,45.24%学生更愿意选择音乐鉴赏课程,其次是乐理基础知识,占29.76%,说明音乐鉴赏和乐理基础知识等通识性、概论性的课程是学生最希望学到的。
(7)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满意度:让学生对大学的音乐课程做出满意度评价(如表7所示),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相加也只有9.52%,但是选择满意的学生也没有超过50%,目前音乐教育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满意度低。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喜欢音乐的,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途径获取音乐资源,而且希望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提高自己音乐鉴赏的能力。
三、MOOC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2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项影响巨大的变革——MOOC冲击波。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虽然早在2008年第一门MOOC课程就诞生了,但2012年由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巨头引领,世界上200多所顶尖大学加盟,遍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万学生注册的MOOC教学模式还是给世界以极大的震撼!因为大规模网络学习带给人们的启迪和振奋是:“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知识产生、传播和获取的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2]。这为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必然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创新动力与改善的空间。MOOC作为教育颠覆性变革的力量,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因素[3]主要有:
(1)“名校”和“名师”。如果有条件,学生更加希望向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习音乐,这是为什么人们对名校和名师如此热捧,而MOOC提供了我们这样一个技术平台,MOOC上的课程基本由名校或名师牵头讲授。
(2)“精品”。在过去,只要一提网络教育,很多人都不认可,远程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教学模式,那种老师坐在镜头前照本宣科四十五分钟的课件很难吸引学生。而一些经典的MOOC音乐课程,不止教授的课程安排的好,相应的课程视频录制的也很精美,无论从知识组织的角度还是趣味性都非常优秀。
(3)“开放”。开放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如电视节目超级女生想唱就唱,微博随手写一样,人们希望学习音乐知识没有门槛,想学就学,MOOC也迎合了当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4)“免费”。免费是信息时代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只要注册MOOC,人们就能免费获取最优秀大学最好讲师的音乐授课资源,因此MOOC对于渴望学习音乐知识的人们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5)“移动”。这个因素是最关键的。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课程虽然也存在精彩的课程视频,但是并没有吸引到很多人。而MOOC顺应时代的进步,进入“移动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音乐课程的学习,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而且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用手机观看MOOC上的音乐课程视频进行学习也已成为可能。
借鉴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4-6],以发达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资源的开发和教育制度改革相结合,本文构建了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云平台上的课程视频由老师专门面向网络人群录制的教学视频,不论从内容组织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能够照顾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使观众不再只是沉默的旁听者。课程教学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并且伴有问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使用云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数据,综合应用教育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可以为教育制度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策略,也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质量[7]。
总之,面向移动终端的创新的音乐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课程的信息化程度,突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而且将有助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四、面向移动终端的音乐教学云平台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影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研究小组开发了面向移动终端的音乐教学云平台,实现音乐教学资源的有效积累、存储、管理和检索,发挥网络音乐教学云平台知识拓展和资源共享的功能。
通俗地讲,面向移动终端的音乐教学云平台就是手机版的音乐教学平台,其开发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其中,硬件环境最重要的是视频服务器,本文开发的平台系统购置了北京联信志诚的MyComm服务器。软件环境包括开发所用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代码和调试工具,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2003Server,数据库选用SQLServer2000,平台代码选用JAVA语言,并在MyEclipse开发平台下进行平台界面的开发与调试。
1.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音乐教学云平台按功能分为视频获取模块、坐席管理和系统管理(如下图所示)。
(1)视频获取模块:主要实现视频获取功能。使用者通过智能手机接入音乐教学云平台,通过选择菜单获取所需的视频段落,可以观看每门课程的课程视频、课程PPT与相关作品欣赏。按内容分为六部分:声乐课程、弦乐课程、舞蹈课程、钢琴课程、民族音乐课程和影视视听。该模块既可以作为课程和音乐作品的预习、练习,又可以做为个性化的赏析和改编制作工具。存储音乐教学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档、图片、PPT、音频和视频信息。
(2)坐席管理:平台分别设置语音座席和视频座席,可对用户需求进行人工解答,座席人员可通过计算机与用户进行语音和视频互动,为用户提供所需视频或服务,或转接专家作答等。座席管理模块对座席功能进行统一管理。
(3)系统管理:主要负责对平台运行参数、中间数据以及用户权限进行管理,为系统管理员提供进入各模块的接口,以保证整个平台流畅运行。
2.平台数据库设计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资源数据库名为MusicData,包括八个数据表,用来记录音乐教育资源的相关信息,这四个数据表分别为教师—课程信息表(CourseTable)、课件信息表(CoursewareTable)、文档信息表(WordTable)、PPT信息表(PPTTable)、图片信息表(ImageTable)、音频信息表(AudioTable)、视频信息表(VideoTable)和用户管理信息表(UserTable)。
教师—课程信息表(CourseTable)存储每位教师教授的课程的相关信息,表项有教师编号、教师名称、教师简介、课程编号。课件信息表(CoursewareTable)存储每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课件,包括课程视频、课程PPT以及相关作品赏析,表项有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简介、文档编号、PPT编号、图片编号、音频编号、视频编号。文档信息表(WordTable)存储音乐教育相关的文字信息,表项有文档编号、文档名称、文档存储地址。PPT信息表(PPTTable)存储音乐课堂教学所用PPT信息,表项有PPT编号、PPT名称、PPT存储地址。图片信息表(ImageTable)存储音乐教育相关的图片信息,表项有图片编号、图片名称、图片缩略图、图片存储地址。音频信息表(AudioTable)存储音乐教育相关的音频信息,表项有音频编号、音频名称、音频长度、音频存储地址。视频信息表(VideoTable)存储音乐教育相关的视频信息,表项有视频编号、视频名称、视频缩略图、视频长度、视频存储地址。用户管理信息表(UserTable)存储使用者信息,此表属于独立表,表项有用户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使用权限。
3.平台界面展示
(1)手机登录界面
使用者可通过拨打音乐教学云平台号码登录平台移动端,当“Video”开时为视频通话,当“Video”关时为语音通话。
(2)平台用户界面
使用者可根据平台用户界面提示选择相应操作,根据所选课程名称输入号码观看课程内容。
(3)平台座席界面
平台座席人员可根据使用者需求为其提供不同服务,座席人员可记录使用者信息、转接呼入信号、播放使用者所需的视频。这一功能对于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大量实时性的学生的需求信息可以为丰富、完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有价值的提示与参与。
篇10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乐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沈心工、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陈洪、张肖虎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被人们重新加以反思和认识;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哲学理念引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视角逐渐突破学校的局限而转向普通大众。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思考与探究的新成果会不断涌现,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入。①
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同时,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主要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编写的,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更符合环境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教材的编写则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也更多样化,当下,学校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的特色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感情,努力使音乐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良药,让音乐真正进驻学生的心中,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开展。
(三)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广泛地、全方位地掌握与音乐知识有关的广大学科的内容。音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国首先对教师施行多层次与灵活的职前培养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其次,强化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实践环节。正如现在社会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一样,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备受重视;最后,注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及革新者。因此,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新世纪音乐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正因为如此,德国对音乐教师严谨的考核,才使其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使德国音乐教育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实践还是审美
邓兰在《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只关注音乐作品,漠视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基础,教学热衷于将学生思想囚禁在音乐作品的曲式中,远离多元的文化。然而它来自于实践的证据并不可靠,现实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但并不武断地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唯一价值,更在实践中渗透审美的理想,使实践充满美感体验。实际上,“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而无论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③
王安国在《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中采用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对音乐审美作出如下释义: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农在《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认为: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判断;进而提出“美为贵”的思想,认为美是真善贵的统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美的本源假设,认为人类最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被审美”的渴求才去创造美的,“被审美”的需要是创造美的动机,“被审美”更接近美的本源;进而认为美育理应是立美与审美的教育,而不仅仅为审美教育,美育应包括“被审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应该是立美、审美、被审美的全面美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应适应“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观念、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⑤
王志军在《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的文化性,片面地强调了音乐的技术性。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形态和特性来看,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本质,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客”,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与智育决不能涵盖、包容整个音乐教育。⑥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实践。正如邓兰所说,“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民族音乐进课堂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多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依照国外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前行进。无论是教育原理还是教育方法,无不选取西方的。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失传。新课改的进行,给了民族音乐文化一次重生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20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及中、小、幼音乐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摆正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要想重新振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按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这样做,并不是说西方音乐不重要,更不是没有“洋为中用”。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告诉青少幼一代,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而且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⑦
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进而真正体会华夏音乐的真谛,是当今音乐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节奏对于人类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义,无论抓髻小儿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对敲击节奏特别感兴趣。我国有着极其悠久、丰富的鼓乐传统及品种,特别是目前濒临失传的戏曲打击乐“闹开台”,如能及时抢救并引入课堂,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不失为一种轻松、简便和愉悦的敲门砖。本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在传承这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时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再次,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所含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其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⑨
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任何音乐文化知识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也是在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四、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的变革,无论对教材,还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释:
①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期(46)).
②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③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期(132)).
④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期(93)).
⑥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期(23)).
⑦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期(22)).
⑧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期(88)).
⑨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期(111)).
参考文献:
[1]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3]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
[5]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
[6]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8]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9]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
[10]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4).
[11]刘永昌.音乐教育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S1).
[12]文红宣.理论创新与教学传承――对我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三项重要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国音乐,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