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美学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学教育 美观 美好 美妙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25-01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美,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落实到数学课堂上。本文专门就数学教学中的美学价值欣赏来阐述自己的认识。
一、美观
这主要是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
几何学常常带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几何图形“圆”是全方位对称图形,美观、均称、无可非议。正三角形、五角星等常用的几何图形都因对称和谐而受到人们喜爱。在培养几何图形审美能力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在一块矩形场地上筑一花坛,使其面积只为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是将数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典型课题。在进行立体几何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柱体” 、“台体” 、“锥体” 、“球体” 、“圆柱” 、“圆锥”等三维几何图形,制作一座运动会的奖杯,要求写出每一部分的方程。同学们的作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收集我国古建筑中“窗格”的几何图形样式,或者将一些著名商标中的几何图形进行陈列比较,都很成功。由此可见,数学美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只要用心去做,并非是什么难事。
数学教学中的美观认识,不仅在几何里随处可见,在算数、代数科目里也很多。例如: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意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总个数。这一大段语言文字最终浓缩成一个简洁的数学符号P ,P表示排列,m 表示取出元素的个数,n 表示总元素个数。从前面符号本身的结构分析又显示了它的内在、和谐的美。再如:三角形A、B、C ,记为:ABC, “”从形式上表现了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具有形式美;而A、B、C三字母表示它具有三个顶点,又从本质上体现了它的内在美。
这些公式和法则非常对称与和谐,同样给人以美观感受。
二、美好
数学上的许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其“美好” 。圆,从结构上看是极其美观的,从性质上看也十分美好,任何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总是一个常数,既非有理数,又非代数式,是超越数,这种内在的数学价值,展现了“圆”的魅力,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从祖冲之的计算到今天用计算机算到60亿位小数,对它的研究尚未完结。
美观的数学对象是很多的。例如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建立的教学中,由定义得:|MF1|+|MF2|=2a ■+■=2a ① 这个式子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数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取“2c ” 与“2a ”,而不取“c”与“a”?教师问:方程①能否作为椭圆方程?学生答:完全可以!问:你们满意吗?答:不满意!问:为什么?答:可尝试化简。
对于数学知识的发现或创造,除了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外,还源于对美的追求。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成功,不仅有实践标准,逻辑标准,还有美的标准。当一种理论尚未达到美的境界时,就必须继续改进,“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师生经过两次平方整理后得:■+■=1(a>c>0)②
教师:②比①在形式上简单多了,问还可以继续化简吗?师生讨论后,引进b,设a2-c2=b2(b>0)②式即化为■+■=1(a>b>0)③。此式达到了形式的完美统一,使人赏心悦目,妙不可言。方程③亦称椭圆的标准方程。不仅如此,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基础,便于继续研究椭圆的图象和性质。
三、美妙
美妙的感觉需要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创新、探究、以至发现的机会,体验发现真理的快乐。例如三角形的3条高、3条中线、3条内角平分线都交于一点。这是很美丽同时令人惊奇的结论。发现它会使人觉得数学妙不可言,特别是几何学妙极了。那么在教学时,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自己亲自作图,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一下子看不出的“真理”。可以想见,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数学真理该会是何等的惊喜。一旦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三角形的3条高交于一点就是这样。2个圆柱体垂直相截后将截面展开,其截线所对应的曲线竟然是一条正弦曲线。原来猜想那将是一段圆弧,结果大出“意料之外”,经过分析推演,证明的确是正弦曲线。原来又在“情理之中”,美妙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每个喜欢数学的人,都曾感受到那样的时刻:一条辅助线使无从下手的几何题豁然开朗,一个技巧使百思不得其解的不等式证明得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关系——映射——反演”方法使原不相干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时的快乐与兴奋真是难以形容,也许只有用一个“妙”字加以概括。这种美妙的意境,会使人感到天地造化数学之巧妙,数学家创造数学之深邃,数学学习领悟之欢快。达到这一步,学生才算真正感受到数学美的真谛,被数学所吸引,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合理的组织、生动的语言、规范的板书、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巧妙地启发、恰当的比喻、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定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从“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中解脱出来。这种心灵上的满足,能不促使学生喜爱数学吗?因此,教师应把数学中的审美原则尽可能体现到数学教学和教法中去,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按数学思想挖掘其背后的美学思想、美学价值,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篇2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综合声音、图像、文字等在一起而传递信息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小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优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小学生运用色、形、空间等美术术语表现学生自己所见所想的实物,从而提高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比如,在教授相关国画、剪纸、泥塑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才能唤起小学生美术创作意识,才能使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二、运用多媒体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更是时展的需要。美术课作为小学的一门学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保持不断的学习热情。如教授《想像中的怪兽》一课时,刚开始小学生可能不能立即发散思维,把自己想象中的怪兽表达出来。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采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奥特曼、小怪兽、哆啦A梦、皮卡丘等动画人物,学生看到这些动画人物会感到兴奋,思维就很会很快地发散开来。教师此时再向学生讲述这些动画人物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只不过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新,是大胆想象的结果。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去创造自己喜欢的作品。
三、利用多媒体使美术教学更灵活
新课程标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美术课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加大了教学任务量,而且不会有很明显dylw.net 的教学效果。比如,拿填色技巧来说,美术的填色技巧是很讲究的,因此在图画的制作过程中会很费事费力,教学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电脑进行图形绘制、编辑、修改和上色就回馈变得很容易很方便了。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不仅仅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灵活了,减少了教学过程当中的困难,同时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也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更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美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人物美等各种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如在教授《美丽的园林》一文时,单纯地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或是教材仅有的几张图片是很难将园林的美讲述出来的,学生都感受不到美,何谈审美?教师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园林的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园林的各种美,使学生更加生动深刻直接地感受到园林的艺术美,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多媒体美术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质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就是让学生运用水彩笔、铅笔、蜡笔、毛笔、颜料、墨汁在画纸上作画以及运用剪纸、泥塑、扎染等形式来手工制作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给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担心做不好而失去信心。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六、结语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重难点易解决,信息量大,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照顾到各类学生。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其它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超越的优势,但是在教学中,“不能以视觉感受替代心灵的感觉”“人机合作不能代替师生交流”,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做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 陈卫和 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篇3
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旧传统,创新出一种基于学习小组的、具有动态性的学习方法,它充分考虑了合作学习者之间的不同,通过彼此倾听、讨论、互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在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合作学习模式;小学美术教学;价值探究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合作学习模式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其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
“合作学习”虽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学术界对其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相关学者对它的定义各有不同。总结起来基本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第二,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合作学习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第三,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之间彼此合作的、具有动态性的知识探索活动。第四,合作学习是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互动关系,能够兼顾每位学习者的差异。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最鲜明的优点在于,它充分考虑了合作学习者之间的不同,通过彼此倾听、讨论、互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在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对学习小组而言,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共同进步,对合作学习者而言,更能纠正其性格弱点,如自大、内向等。这和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就“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来看,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发展理论:适当的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补充也为儿童认知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在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沟通、补充,能够形成新的思想。(三)“生本教育”理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辅助,学生则应处于主动地位。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成果
笔者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模式的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获得了以下实践成果。
(一)该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并维持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以《面具》一课为例,为了验证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笔者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面具,学生虽然都画得不错,但积极性并不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第二个课时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以卡纸为材料制作面具。课堂气氛迅速变得活跃,无论是设计环节还是制作环节,每组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最终的作品充满了童趣和创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的喜爱和认同。
(二)该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二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在很多情况下没办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学习模式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锻炼和提高表达能力。以《彩旗飘飘》一课为例,笔者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组,每组的三位学生分别负责做旗面、旗杆、装饰。一开始,学生们并没有通过组内讨论确定旗面大小、旗杆长度等问题,只顾埋头制作自己负责的部分。等到要把三部分安装到一起的时候,问题纷纷出现了。于是学生们才开始彼此交流,如“旗杆太短”,“不短,是旗面太大了”等。这时笔者会告诉大家还剩多少时间,要提高速度等。学生就会意识到时间有限,不能说废话,要快速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先后在《彩旗飘飘》《我们身边的痕迹》《大餐桌》等课进行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三)该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以《有趣的字母牌》一课为例,笔者要求学生与自己的同桌合作设计字母牌,并提出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团队,组员之间要积极讨论,通力合作。于是,每组学生的讨论都十分热烈,字母牌的设计方案也在讨论中一改再改,直至两人的意见达成一致。也有个别小组始终不能统一意见,两人争执不下。笔者会提醒他们“有不同的意见,表示有做得更好的可能性”,并帮助他们选出最理想的方案。最终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共同完成作品,提高协作意识。
(四)该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些学生不爱上美术课,原因在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动手能力较弱,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能完成作品,就会觉得美术课“太难了”。针对此类学生,笔者首先告诉他们“美术作品没有好与坏,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的美”,缓解他们的压力和不良情绪。然后利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使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降落伞》一课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第一,每人根据示意图制作一个降落伞。第二,每四人为一组进行试伞,试伞的过程中应相互帮助,一起找出不足之处并纠正。这样一来,尽管有一些同学的降落伞做得不成功,但在同学的帮助下迅速找到问题并解决,同样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主动权。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合作小组的成员以不超过三人为佳,超过三人则会降低合作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控制合作小组的人数,确保每位成员都要承担适当的任务。
三、结语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推广和普及合作学习模式有更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菊慧.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24期
篇4
图形、图像是数学课堂的关键点,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不仅有丰富的画面,还有各种声音、动画等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分析、发展、总结过程。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进行阐述:
一、提高课堂密度,体现知识的层次感
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能力都有所不能,发展也会不一样。在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甚至不同的城市,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逻辑方式都大相径庭,原有的数学认知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容量,扩大知识的层次,让每个学生学到所需知识,才能得到与之一致的思维发展,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教学在黑板容量的限制下,课堂信息不多。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展示大量的文字和图形,这些信息量可以瞬间形成,学生一目了然,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利用率。在知识的层次形成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课堂中每个知识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合适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数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而图像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利用空间交换,讲抽象概念用形象化的图文展示,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优化课堂教学。
二、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可以完成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但是在难点的突破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会在教学难点上花费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影响课堂进度,学生也不能全部理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效果很差。课堂实践表明,选择恰当的电教设备,准确把握电教媒体演示的时机,就能解决教师不易讲清楚、学生不易听明白的知识模糊点。多媒体教学在电脑、白板等电子设备的帮助下,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学生的各种感官意识相互协调,变抽象为具体,缩短学生认知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可以突出训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得以升高,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课堂信息需要教学在课前精心准备,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备课和课件的制作上。但是这个时间是花的有成效的,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率。整个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轻点鼠标,基本概念、知识体系、图形知识就可以瞬间呈现,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了解事物的概念和发展的规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培养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兴趣的培养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现在很多的学生家庭中都有电脑,如果是玩电脑游戏他们可以坐在电脑前面两三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都不觉得无聊。但是让他们看数学书,别说半天,半个钟头都看不下去。所以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兴趣的培养,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过程中,几何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传统教学只能依靠黑板信息,再通过教师的肢体和语言展示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尽管生活中到处可见图形,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碰到空间图形还是很难理解。多媒体课件中可以简单设计空间图形,分析易混淆的概念,对复杂图形分类比较,通过一系列视觉效果的强化让学生抓住问题本质,提高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图像刺激学生对信号的认识,直观理解模糊概念,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5
翻开一系列的参考书,可以发现关于“乡土”的定义还是很多的,很多的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里所用的乡土的含义主要是借鉴先生写的《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的理解。从《乡土中国》中的前两个小标题“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来看,《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指的是农村、乡村。在《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乡土社会进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按照形式逻辑来推断,乡土社会作为空间概念,它的逻辑对立面,应该是作为空间概念的城市社会,但是从上面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作为空间概念的“乡土社会”,是与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社会”对比使用的。可见乡土社会既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这里的乡土是与城市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双重同步对立的农村或乡村。乡土生活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这就包括了农村里的农作物、树木花草、河流等等;其二是乡土生活的人文环境,里面包括了农村的经济耕作方式、民间风俗、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等等。
乡土生活的美学意义
(一)乡土生活自然环境怡人乡村最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就属农田了,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雪白的棉花、红色的高粱等等。不同季节农作物有不同的颜色,它们在一年中为农田不断地描绘出不同的色彩。走进一个乡村,进人眼帘的就是庄稼地,还有几个农民在田里耕作,这个时候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乡村里的树木花草也是不容忽视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十个字却凝结了乡村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道路上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花草树木,可那些花草树木被修剪了若干次,只是为了符合我们自认为的美观,它们已经被动地违背自身自然生长的规律了。而乡村里,树木花草都是自由生长的,与农田、住房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有的树木已经与庄稼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树下乘凉小孩子在树下嬉戏等等,有的树木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他们觉得是祖辈给自己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允许任何的破坏。乡村自然环境是最贴近大自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大自然的痕迹。春种秋收,夏雨冬雪,他们耕作的收获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所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他们生活中是得到很鲜明的证明的。举例说一下,因为乡村人一直奉行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他们的住房的建造都是讲究风水的,他们会选择风水适宜的地方建造他们的住房。走进一个乡村,你会发现他们的住房是错落有致的农田中很好的点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业在这几年迅速发展。人们利用节假日去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旅游人类学家彭兆荣(2005)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对乡村的解读中认为乡村“理想的风景画”有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优美的风景画: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游客置身于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其贴近自然、贴近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贴近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而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给原本生活在乡村的人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
(二)乡土生活样态的悠闲现代都市的生活即使没有体会过,也或多或少通过电视看到过。忙碌永远是城市生活的节奏,上班途中堵车、熬夜加班、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等等,这些在乡村人眼里很难理解的现象,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乡村的农民们,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农田里耕作的时候可以和一起在田里耕作的人聊聊家常,可以自己哼哼小调,他们不需要节奏很快,不需要接受别人的管制,只要自己觉得今天任务完成了就可以回家休息。所以你晚上来到乡村,过了一定的时间只会感受到安静的村落,除了偶尔几声狗或者其他虫的叫声。乡土生活不仅仅就是在农田里耕作,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娱乐了方式。传统的乡土生活的娱乐方式有荡秋千、扭秧歌、打铜板、说评书、看花灯等等。农民们在农闲时光就通过这些方式来娱乐,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高科技的产品也逐渐进人农村,如电视、电脑等等,乡村的人们也逐渐通过这些方式来打发自己的时光,那些最原始的娱乐方式在逐渐淡化。传统的娱乐方式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传统文化的特性。现代化进程大大冲击了这些传统的娱乐形式,城市里的人们大都寄托于电子产品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发现,相比于现代的电脑游戏,传统的游戏有助于人们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释放人的天性,更能体现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乡土生活样态是通过乡土人展示出来的,土地是他们的根,他们在与土地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则打上了他们实践的烙印,体现了他们生存的本性。他们的生活不是一帆刚顷的,他们在与苦难、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在对自由美的追求中他们展现了他们的生存信念,展现了他们的追求。
(三)乡土生活经济生产方式的悠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起,我们的社会就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常见的形态就是“男耕女织”。乡村里的农民主要靠农业来谋生,所以说他们是靠着土地吃饭的,他们生命的繁衍、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都与土地密切相关。以农耕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牢牢地维系在土地上,由此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习惯、居住条件和群体性格。他们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农具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他们勤劳的传统美德。从农耕时代开始,农村人一直过着依靠农具从土里刨食的生活,他们依靠农具进行生产劳作。有这样一句话:人勤劳了地就不会懒,农民们依靠自己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换来沉甸甸的果实。传统社会中,经常会看到老牛耕田的现象,人坐在牛上,牛慢悠悠地走着,就这样完成了田里的劳作。当然,现代化的机器已经逐渐取代这些所谓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了,不过在美国,阿米什人却是抵制了现代机器化的生产而采用原始的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在被机器的声音围绕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怀念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会怀念人与自然和谐耕作的画面。乡土生活的耕作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始的特色,抵制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四)乡土民风的浮朴远亲不如近邻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俗语,但是在现在却出现了住了十多年却不知道对面住的是谁的情况。现代社会中,我们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这个经济人的社会,人们生活在陌生人的城市环境中,所以会出现很多让人寒心的现象。回归乡土去看看,乡土的道德风尚,乡土人的性格正弥补城市生活的空缺。乡土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邻居之间很亲近,他们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相互帮助相应地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认识,彼此帮助,他们的关系是靠地缘形成的。传统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聚集而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不存在任何个人私密的东西。现代的乡村则在形式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仍保留了传统乡村的特点。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偶然一次机会来到乡村,感受到乡村民风的淳朴,感受到乡村人的热诚,疲惫的心就会有点释放,就会有种家的感觉,这个时候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之情。在乡土人对道德美的追求中,城里人填补了心灵的空白。乡土生活的淳朴民风也就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五)现代化呼咦乡土生活乡村环境的自然之美是人们心之所向的,自然山水是乡村景观框架的基础和大背景。乡村的聚落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乡村恬静之美和自然之美,而这正是城市人所缺少和渴望的,乡土生活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享受,一方面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尤其是对城市居民在商业化的今天,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情,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心理_L的归属感。乡土生活农田景观的形式之美是不容忽视的,农田通常由农作物、小道、水渠等元素形成的。不同地域的农田会形成不同地域的色彩和形式,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形式美的美学体验。不同种类的农田在不同的季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科纵磺在不同的人的心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农田景观具有韵律美、动态美和自然美的特点。乡土的生产生活也具有自身的美,具有.生产能力,是土地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前提。它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之源,使人们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甚至依赖。在乡土生活的人们,对土地有深深的依赖之情,乡土生活反映了人类创造并继承、保存至今的生产生活经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乡土生活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引起了现代乡土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相关报道,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去农村,去感受农村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乡村的关注,在现代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不要企图用现代城市文化去改变乡土文化,不要让乡土自身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丧失。江南第一水乡周庄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商业的牺牲品,已经失去了自身的本性。我们不仅要发现乡土生活的美学意义我们也需要用美学理论来阐释乡土生活,什么是真正的乡土生活?追求自由,追求人本性的解放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非经济利益。
结语
篇6
【关键词】图书馆;艺术美学;艺术价值
图书馆丰富的、高品位的馆藏文献资料,雅静 整洁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建筑设 计,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图书馆到处散发的美陶 醉了无数求知者,这美来自她由外到内、由静到动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
一、图书馆艺术美学的内涵
图书馆艺术美学是图书馆学和美学相互关联的一门应用美学,是在人类长期的文献信息传递、加工、保存、利用和服务这一审美活动中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的。随着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应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各种职能不断地扩大和延伸, 图书馆艺术美学是从哲学殿堂迈出,踏入图书馆学 领域,介入到图书馆员认识活动、文献的价值活动和 读者的创造活动中去[1]。
二、静态图书馆艺术表现形式
图书馆是高校中不可缺少的图书情报中心,要让读者有一个良好的汲取知识的环境,需要有一个 充满艺术魅力的图书馆建筑和环境。它的设计、构建、品质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其中的文化艺术内涵。与 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相适应,图书馆的内外形态不应 该是水泥、砖块与家具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一个能 够艺术地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体。通常将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图书馆 就理应向受众传达它所具有的感性及可知性的意义,体现图书馆高雅的艺术价值。
(一)寓艺术与图书馆建筑外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图书馆的造型则更应 讲宄艺术性。例如:法国的密特朗图书馆坐落在巴黎 塞纳河畔,构成塞纳河右岸的绚丽风光,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珍品,图书馆的外形具有 很强的标志性,如同四本打开的书,仿佛在遥远的地方与读者对话,人们从遥远的地方看到这四本书,不 由自主地走近、走进这书里,在这神秘的、浩瀚的书海里寻觅知识[2]。再如保定学院图书馆,其立面造型 利用了工艺美术与象征手法,外部形态从空中鸟瞰就像是中国传统圣物――龙的头部,与学院的整体 建筑群巧妙结合,勾画出“飞龙”的轮廓,其墙面也恰 当运用结构、材料和技术,凸凹起伏,达到丰富外形的效果,赋予人以美的享受,巧妙地使建筑物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工美与自然美意趣盎然,使读者未进馆就得到了美和文化的享受。
许多事实说明:现在人们去图书馆,有很大程度 是去感受一种文化气氛、艺术情趣。美而静的环境诱 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增进学习记忆和正确思考,在这 里工作和学习,会产生自豪和自信感。
(二)内部的组织构造散发着艺术气息
图书馆内合理的色彩和基调大都给人一种平静 柔和的感觉,特别是学院图书馆,都己尝试借助一切 能够升华人类心灵的文字与装饰物来作用于读者心 理:在阅览室悬挂一些世界闻名的学者语录,使得读 者能够随时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或在馆内放置一些学术大家和具有美感的艺术雕塑,使人一看 到便产生美感,满足人们在环境中行为和心理需求,与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渊源相得益彰。学院的文化气息比较浓,从馆内功能区域的分布,再到馆舍艺术性的延伸、人性化管理等,进行一整套形象的改进, 更加提升图书馆高雅的艺术文化品位、价值和其城 市标志性建筑地位,加强其文化活动场所功能,丰富其艺术化社会化内涵,体现现代图书馆信息化、现代化、人文化的特点,使现代图书馆的艺术价值展示的 更全面。
三、动态图书馆艺术表现形式
图书馆是由馆员、读者、馆藏文献、服务和管理等多个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充满着艺术,无疑都是图书馆的动态表现形态。
(一) 图书馆员的审美导向
一切审美活动都离不开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审美主体,我们时刻要按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图书馆各种服务职能的发挥要靠图书馆员去完成,因此,图书馆员应着重从语言艺术、行为艺术、仪态艺术等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艺术的修养。
1.语言艺术。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境,读者服务的语言艺术就是服务工作人员通过语言、 语气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对服务过程和服务 结果满意的手段、技巧和规律。其要求在于巧妙运 用[3]。例如,发现有读者在破坏书刊时,不使用“违者罚款”等强硬字样,而是耐心、礼貌地告诉读者“给书开天窗会影响到她和我们的交流,破坏她完整、漂亮的容颜,请不要伤害她”。这些既语重心长又幽默风趣的、通过艺术加工了的语言,像春风吹进读者心里,很舒服,很感动,让读者心悦诚服。运用得体既能体现图书馆工作人员 内在的素质和文化底,又能给读者一个良好的人文服务环境。
2.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主要是指图书馆员充分利用表情、姿态、动作等向读者表情达意,使读者愉 快接受服务的方法和技巧。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 门看脸色”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也 是他们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图书馆员的一 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图书馆形象,对读者产生 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没有任何的强制性、说教性,不靠纪律、规范的约束,全凭图书馆员自身行为美的巨大魅力去抓住读者的心,其效果往往是最深刻,也是最生动感人的。例如,在嘴边做“嘘”状,再加上一个会意地眼神更有好的效果,读者立刻意识到了,与你会意的点点头、笑一笑,这是一种默契,一种理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理解。这些行为是用了真心的、艺 术化了的,具有神奇的效力。
3.仪态艺术。仪态主要指图书馆员的气质、表情、着装、风度等。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性格,给人以文雅庄重, 落落大方的美;气质高雅,文质彬彬,不忸怩做作,给人以朴实无华的美。这样才会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使读者对馆员产生一种信任感,他们会乐意走到工作人员面前,提各种问题,注意听工作人员的 介绍,采纳工作人员的建议,并且无论借到或借不到 书都会满意而归。图书馆员以各种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
(二)图书馆标识上的艺术
图书馆里的标识设计成为了树立图书馆良好形 象的载体,并通过它体现固有的文化精神,使社会公 众了解图书馆,顺利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应用范围主 要包括以下几种:平面分布指示、文献分布标识、图 书馆标识设计的艺术性语言等。
1.平面分布指示。室外环境中的标识设计很多 采用地图的样式,地图标识是用可视的地图或图来 表现空间的关系,不仅是反映图书馆空间关系的标 识,也是一种装饰艺术品,它既能表达方向的信息,也给标识设计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艺术性。是图书馆 中区域引导标识的一种类型。虽然简单,但也需要用 心设计。图书馆总平面图的绘制应当通过大面积色 块来区分图书馆不同功能的区域,并在相应的区域 中都严格使用平面图中所标识的色彩,这样读者只需要参照区域所特有的颜色指示,就能对图书馆的 布局一目了然,轻松度过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光。
2.文献分布标识。图书馆内部最醒目的地方应 有馆藏示意图、图书分类架位标识牌等。文献分布标识是馆藏文献的揭示系统,是读者查找资料的向导,应该明确清楚。①在醒目的地方,放置图书馆布局示意图,馆内各处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导引读者进入所 要利用的服务部门;②书架标类目应层次分明,根据 图书馆的使用特性和图书馆基本大类进行相应的个 性化设计,来突出图书馆的文化性特征;③这些分类指示应做到前后保持连续性,要设置在合适的阅读距离处,使读者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类,并按类查阅,从而节约读者的时间。
3.图书馆标识设计的艺术性语言。图书馆标识设计是一种“浓缩”,它不仅是设计本身在直观表现上的浓缩,而且也是设计理念与构思的创意深化,达到传播图书馆的信息,与大众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使图书馆更好更充分地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目的。因此,图书馆标识应该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艺术性语言形式,例如:在苏州图书馆每一个阅览室及各楼层走廊的醒目位置都贴有温馨提示,左上角配有苏州图书馆的馆标,背景颜色以馆标的绿色为主,温馨提示牌内容如下:“请让您的手机静悄悄地开”;“心灵的沟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带走一身书香, 留下一室洁净”;“珍爱图书,阅过无痕”等。通过标识 系统,让读者走进图书馆,感受到人与图书馆、人与知识、人与资讯之间的零距离,让图书馆为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提供一个使人放松、令人愉悦的物质场所[5]。
(三)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是其服务原则和基本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共享性决定公共图书馆将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服务的权利,作为自己的服务原 则和基本要求。
1.“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为让每一个 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公共图书 馆应奉行“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服务原则。《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 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这是国际公认的服务理念,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追求。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还必须“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这是贯彻“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求。
2.公共性:在“共享共建”的馆网化建设中起枢 纽和骨干作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共图书在“共享共建”的馆网化建设中表现出兴趣和热情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共享共建”的结果是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是它努力的目标,也是它愿意看到的结果。在“共享共建”过程中,获益的并非只是其他图书馆和一些基层小馆,也包括公共图书馆自身。它在支持壮大别人的同时,也支持壮大了自己。这就是它为什么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积极热情的 原因。同时,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自身独特优势和区位优势,也使它在“共享共建”的馆网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公共图书馆一般处于行政中心所在地、具有知识信息传播便利条件和优势;自身所拥有的丰富馆藏、人才优势和技术条件,决定它是本地区的收藏中心、书目中心、借阅中心、业务辅导中心、协作协调中心。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使其在“共享共 建”的馆网化建设中起枢纽和骨干作用,是势在必然、理所当然之事,也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艺术宣传活动
图书馆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来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用各种形式宣传图书,如报告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书画展览、影视欣赏及书评专栏、网上征文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读者的志趣,陶冶读者的情操,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又可以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五、结束语
图书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图书馆中所涵的艺术美学还很多。图书馆艺术除图书馆建筑艺术、图书馆印刷装潢艺术、图书馆内部结构布置艺术、馆员服务艺术等外因,还有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书法绘画、高质量的有声影像资料等会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提高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只有在图书馆这种教与学的知识传播中,才能更加充分体现出图书馆艺术的魅力。当人们有了一定的 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当这种能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看图书馆时,可发现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一件人 类社会的完美艺术品[6]。
参考文献:
[1]胡石凡.论图书馆美学[J].图书馆论坛,2003,(1).
[2]粱建生.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艺术性和文化品位[J].2000,(4).
[3]蔡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艺术[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陈璐.浅谈图书馆美学[J].图书情报,2010,(2).
[5]钱红从.图书馆格局变化看图书馆的导向系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
[6]邵宝龙.论图书馆传统文化气氛及艺术情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篇7
关键词:乡土美术、美术教育、意义、价值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篇8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媒体技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8-01
多媒体是新一代的计算机集成环境,它利用计算机与相关技术设备数字获取、处理、管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与用户的交互对话将用户所需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图形、声音和动画的组合式多媒体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对创造良好的英语情景,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实时原则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别致、新颖的课堂导入设计出来,为教学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语言情景进行创设,对语言学习环境进行营造,积极开展语言训练和活动;再次,有效拓展课堂学习[1]。
2.适度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如果我们在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任由时间在欣赏课件中流失,而不是点到为止,那么就发挥不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辅助作用,从而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和妨碍。
3.适量原则
恰当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运用中的关键。课堂时间使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课内的40分钟时间进行良好的利用。增大教学容量是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在课堂上过于频繁使用,就会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断,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策略
1.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材中,一般情况下,教材设计的情况为以短剧为情景出发,让学生在这些小情景中对一些新的单词和句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表达时可以充分使用图形的变换、移动、同步解说等手段,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比如,在教授in、on、over、under等单词时,为了将它们之间的区别清晰地讲解给学生,我们可以先在课件中对文中的简单小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从人物的话语和动作中对单词的意思和使用范围进行大致的感悟,然后通过鼠标对前进、后退、跳跃等系列动画模拟进行有效的控制,将这些介词的方向表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切实的理解和掌握[2]。又如,在教授my family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或动画对各种家庭成员进行介绍,并适当地将小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自然亲切的介绍中了解非母语中的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等家庭成员。模拟动画将传统教育中的母语过多介入的情况彻底打破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英语学科中,听说读写是四大基本技能。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我们要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所提供英语材料的生动直观、时代感强、符合学生需求等特点,把英语教学中机械、枯燥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变得活泼有趣,富教于乐,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3]。比如,在课文In the nature park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效果,将一个绿树成荫、小鸟啾啾的公园场景轻而易举地营造出来,经过创设这样的场景,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是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What will you do in this park?”“Do you like this park?Why or why not?Tell me the reason”,将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积极讨论,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完成学习任务。
3.使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不代表这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就被完全否定和放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优势: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英语老师能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并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所讲授的英语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时的作出调整。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最佳的教学模式就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发生,又能防止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真正的将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的结合,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顾苏艳.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12-13.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鉴赏;实践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可见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们仅传授学生基本的技能,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甚至一些偏远的地区高中美术课基本上成为摆设,甚至没有开设,这样的状态是严重不利于美术课堂价值的实现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认真钻研美术教材,以确保美术课堂价值得以最大化展示,进而,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一、充分发挥美术鉴赏活动的价值
鉴赏活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美术鉴赏活动的价值,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感悟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美术价值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1.在鉴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可见,我们可以借助美术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打破沉闷的说教式课堂,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西方现代艺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作品,如,安格尔《宝格丽公主》、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鲁本斯《妇女像》、米勒《晚钟》和达・芬奇《蒙娜丽莎》等作品,然后引导学生从绘画风格、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思考鉴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欣赏的方法,进而,在使学生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特点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鉴赏的功能,要确保学生在感悟中获得美的体验。
2.在鉴赏中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何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展示来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价值,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古代建筑保护》时,首先,我引导学生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之后,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诸如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古代建筑,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鉴赏中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进而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二、充分发挥美术实践活动的价值
1.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
美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动手描绘才能锻炼自己所掌握的美术技能,才能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在作品中。当然,实践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采取“歌配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来鼓励学生在绘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也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绘画素材,通过自己的选择描绘出自己在歌曲播放中形成的画面。比如,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有学生则从“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几句歌词入手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鱼儿”。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提高创新精神。
2.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拓展发展空间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一些训练来帮助学生拓展发展空间。比如,将美术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即通过阅读文本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在这其中寻找绘画素材。这样的过程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还比如,在教完有关“服饰艺术欣赏搭配”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套服饰,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顺应自己心里所想的。这样的实践操作过程不仅有助于美术技能的掌握,而且,对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课堂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终身美术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