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整体教学法;技能;素养
中国分类号:J617.13
一、声乐整体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总体把握教学资源
在一般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这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对声乐的塑造虽然是声乐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观念来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们对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要培养的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要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有一个宏观的控制。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点,调动每一种教学资源。为声乐教学目标的全面、深刻理解,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学过程的流畅连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
声乐的整体教学方法,针对的不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
(三)有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的唱歌都用“用心来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同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端地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在艺术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声乐整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应的声乐教学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
(一)演唱技能的培养
声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有歌唱基础知识讲授,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技巧。因此,对歌曲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的认识与把握是声乐教师在教学别注意的内容。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心理素质的锤炼
歌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以声音为工具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因此,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自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个歌唱者既使声音再漂亮,高音解决的再好,可是连歌词都不认识,根本不了解词作者写的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唱好作品呢?顶多算是个发声机器;一首再好的歌,它的词曲终究只是写在纸上无生命力的东西,要靠歌唱者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将它唱活。一个好歌手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歌曲细致的分析,在体会歌曲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自理用深切的感情,充沛的激情的咬字、吐字、共鸣、用气,精巧装饰等声音技巧,将歌曲内容深刻地有特色地表达出来。当我们教授声乐课时,如果在歌唱前先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同时也是体会和酝酿感情过程,根据歌词的内容和词作者的情绪,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声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鼓励学生做一个积极开朗、爱憎分明、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使自己的人格变得崇高。人品既高,艺术观、审美观就有了品位,那么技艺就不得不高,歌声才能打动人心灵,震撼人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了解歌曲作者背景与艺术历程,了解歌曲的艺术风格,包括个人艺术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等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多了解它文化和艺术的相关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美术、舞蹈等。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只有努力吸取人类文化的宝贵营养,才能达到触类旁通,获得灵感。
总之,通过整体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水平。
篇2
一、当前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少生动性
一般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发声、练声、歌曲演唱等顺序进行训练的,这种线性教学方式,不符合少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少儿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枯燥的感觉,甚至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使少儿声乐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声乐教材的使用欠缺灵活
在传统的少儿声乐教学中,声乐教材的利用往往不到位,教师只是对教材中的歌曲进行逐一教授,没有区分每首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中,对少儿声乐教材也未进行有效研究,灵活性和拓展性的缺失是传统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三)没有针对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少儿声乐教学大多是实行大班授课,一位声乐教师同时教授几十名孩子。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教师在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也只能考虑到多数孩子的情况,不能根据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提高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途径分析
(一)集体课与一对一课教学相结合
少儿声乐教学的新课标中指出,聆听完整的音乐作品,能让少儿体验愉悦的音乐审美过程。聆听体验学习能够尊重孩子的艺术个性,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思考和学习。少儿利用嗓音抒发其思想情感,以及通过歌唱控制心理的能力,改善嗓音及其协调力和耐力并得到全面综合的培养是少儿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训练相结合,属于声乐教学的补充课型。比如集体进行发声训练,同时,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穿插一对一教学,可以做到因人施教,随时进行个人练唱,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
(二)提高艺术实践课在教学中的比重
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少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增强继续学习声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教师要提高艺术实践课在声乐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让每个孩子都有独自登台演唱的机会,同时,多位声乐老师分析点评,对他们表现出赞赏,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多加鼓励并给他们自信心,使少儿既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又感到理解和重视。这种演唱观摩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少儿了解自己,同时了解他人的演唱和其他风格的声乐作品,不仅扩大了见闻开阔了视野,而且积累演唱经验和舞台表演经验。这种舞台演唱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更是教学方法的检验。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是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让少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出现新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吸引着孩子们,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已经被引进我国各级学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少儿声乐教学,能够给少儿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感受,吸引少儿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少儿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一是录像法教学。录像法教学是指对少儿的声乐演唱进行录像,然后在播放中进行点评分析。录像法可以使每个少儿看到自己的表情和表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和改善,有助于少儿的表现力趋于完美。二是录音法教学。将声乐课的内容完整录下来,让少儿听录音来判断自己声音的正误,逐步提高少儿的音乐听力和演唱技巧。三是国内外声乐作品赏析。定期欣赏国内外的声乐作品,不仅开阔了少儿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启迪少儿对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感和灵性。
(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声乐是一门融汇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使之与声乐课堂教学有效融汇结合,这样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教学,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融入感情。比如,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少儿喜爱的舞蹈形式结合起来,以《小苹果》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舞蹈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提前对舞蹈环节进行排练,在课堂上,让学生合着《小苹果》动感十足、极具感染力的韵律进行表演,这样能增加课程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少儿的热情和创造力,获得意外的教学效果。
篇3
一、激发儿童对歌唱的兴趣
歌唱是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最普遍的手段之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儿童学习音乐,是当今家长在子女培养上的一个方向。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到学习声乐的行列。
每一个儿童都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如何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喜欢和坚持学习声乐呢?那就是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作用,那么,教师该怎样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1.营造宽松的氛围
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开发潜能、发挥优势、增强自信及独立自主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则应该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轻松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启发儿童,使学生寓学于乐、轻松愉快。
例如:在《乌鸦与狐狸》这首歌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两种不同的动物,编排不同的动作模仿两种昆虫的特征,边唱边表演。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还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也应保持严谨的教风,和而不散,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产生和发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参与学校、市、区一级的演出或比赛,使其充分展示学到的知识、技能,这不仅会带给他们成就感,而且也会提高其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组织合唱队,或是小组唱,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提升其集体荣誉感。
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对其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1.有气息支撑的歌唱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对于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如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歌唱的呼吸呢?教师可以给他们做一下示范:一个是他们现在的歌唱呼吸状态,另一个是歌唱要求的呼吸状态,对比就能看出,两种呼吸状态发出的声音会有明显不同,达到歌唱要求的呼吸会使声音更为圆润、动听。
在吸气时,可让小朋友用手扶住教师的腰,他们会感到身体尤其是两肋以下腰围甚至后背有膨胀感,这是吸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示范呼气,呼气时,不仅有个呼气肌群形成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力量,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
这个时候,可以让小朋友去模仿,并通过一些练声曲,加以巩固和体会这样的感觉,像哼鸣练习中就要求有这种气息支持力的声音。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气吸到位,有节制地控制呼气能力,找到歌唱的支持点。
例如: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爬楼梯或跑步,当气喘吁吁的时候,可以问他们,你的腰部有什么样的感觉?现在能发出声音吗?你能在唱不同音高的时候,同样使用上这些感觉吗?你的声音和腰部是如何配合的?这样启发他们,也能寓教于乐。
总的来说,歌唱的艺术是呼吸的艺术,歌唱中的所有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所以对儿童的呼吸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打开喉咙轻声柔唱
有了良好的呼吸之外,还需要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沈湘老师的歌唱学书中,强调打开喉咙歌唱,打开喉咙不是说口腔开得有多大,人们常说用“打哈欠”的状态去打开喉咙,这个方法在儿童的教学中,也同样适合。这种状态是打开腔体,保持腔体稳定,获得共鸣的保证。
因此,在训练时,可让儿童打开喉咙轻柔地唱,在发声练习或演唱歌曲时最好柔和起音,此时先不要强调音量,注意声音的连贯、流畅、圆润、统一。这样可以避免过猛的冲击和肌肉的过分紧张,减轻了发声器官的负担。柔和声音更容易得到更多共鸣,特别是在换声区训练当中,更应采用这种方法。
刚开始可能声音听起来有点虚,但是只要在训练中不断地要求呼吸深点、位置高点、音量小点,有了气息,共鸣的声音就是柔和明亮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会有很大提高。
3.歌唱的语言
歌唱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离开了语言的歌唱毫无疑义。因此,歌唱语言的表现力是歌唱艺术表现的关键。演唱时,“归韵收音”才能使“字”说得清楚清晰,加之充足、良好的气息运用与整个人体共鸣的有机配合,才能成为“用人声演唱出带有语言的声音”,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曲情词意。因此,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也是更好地展现一个作品的重要方面。
儿童在吐字和咬字上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愈多儿童一起歌唱的时候,声音明亮甜美,但是听起来却含糊不清,有时候由于个别母音咬字不规范,所以这个字唱起来特别别扭。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对学生多进行语言训练。
除了朗诵练习,还可以在练声曲中加入开口音与闭口音的母音练习。让学生在吐字上要“字头鲜明有力,字腹响亮明确,字尾归韵,干净利落”;发音时口型应保持不变,闭口音要向开口音靠齐。这样才能保证发出的声音清晰、圆润、明亮,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歌曲,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字正腔圆”。
三、提高儿童对歌唱的自信,增强歌唱表现力
1.培养儿童学习的信心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学习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尊心强。教师应从理解儿童的想法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出成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委婉地说:“你唱得确实不错,如果你再把这个地方改进一下就会更好。”接着,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发声,这样儿童会比较容易接受。相反地,如果教师说“怎么那么笨,怎么讲都改不过来,反应真是迟钝”之类的话,就会造成儿童无所适从、紧张、拘谨,慎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讨厌学习声乐。因此,教师不能用刺激性的语言伤害儿童。
除此之外,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都要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不能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信心。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还可以鼓励儿童参与演出和比赛。
如果在比赛当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会信心倍增,对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有自信;如果在比赛中失利,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并分析失利的原因,说明在比赛中的优势与劣势,使他们在以后学习声乐中方向更明确。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当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进步。
2.增强儿童的歌唱表现力
儿童的歌声是清脆、稚嫩、纯真、迷人的,这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但是,言为心声,乐为情生,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将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仅仅有一个美的声音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歌唱表现力。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地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如:在学习演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当中,让儿童想想父母、教师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亲人、朋友,要怀着感恩的情感去演唱,还可先朗诵歌词,知道诗意,让儿童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将一首歌曲表现得出神入化,引起观众共鸣。
除了了解歌曲的表达内容,还要教儿童懂得对比声音的变化,如力度对比、音色对比、速度对比、风格对比、情感变化等。还可让儿童加上肢体动作,使歌曲更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此外,可以让学生多欣赏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例如《音乐之声》《猫》《歌舞青春》及一些经典的童话剧等,或者让学生把课本里学到的寓言故事改编、演绎,如《寒号鸟》《三打白骨精》等,这能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在表演上有更大的提高,从而增强表现力。
因此,在教学当中,注意培养儿童们对歌曲的表现力,可让他们更为深情并茂地演唱,也会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
四、结论
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少儿声乐教学这片天地里,有待更多的声乐工作者去探索、去耕耘,不断地完善声乐教学方法,把一颗幼苗培育成鲜艳的花朵,让一只只快乐小鸟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段玉香.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J].中国音乐季刊,2007,(03).
[2]郭俪雅.歌唱的“感知”与“情感”[J].中国音乐季刊,2004,(03).
篇4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声乐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声乐课堂。教师应根据歌曲演唱需要讲解乐理知识,在识谱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视唱能力;根据声乐课程教学需求,提炼歌曲蕴含的乐理、视唱难点,据此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提升学生音准和节奏感;运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提升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回看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课下进行声乐练习;巧妙运用音乐App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帮助学生发现演唱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准。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缺乏创新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知识、发声练习、儿童歌唱发声与教唱和合唱教学等内容。目前该专业声乐教学主要针对教材歌曲采用钢琴伴奏开展教学。中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种一成不变的声乐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1]。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了解当下幼儿园热门歌曲,只是围绕教材开展声乐教学,这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
(二)声乐教学和幼师岗位技能脱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声乐教学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应该得到学校和音乐教师的重视,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相脱节。例如,很多音乐教师针对幼师资格证音乐考试内容和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忽略了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没有在课堂上融入最新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念、幼儿歌曲。
(三)信息化教学推广受阻
随着现代音乐发展,信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微课、音乐App和线上教学信息化工具使用较少[2]。例如,音乐教师主要运用钢琴伴唱来开展音准训练,没有采用智能化音乐教学软件和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导致声乐课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唱练耳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对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转变乐理教学模式
乐理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乐理对他们来说有较大的学习难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乐理教学,详细讲解五线谱、转音、节奏和音准知识,还可以用微课导入具体的发声口型和气息控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乐理知识,稳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音乐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互联网音乐教学素材、最新的音乐理念和国外音乐作品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将学生带入多元化的音乐世界。音乐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融入各种风格的歌曲,如当下热门的幼儿歌曲、英文歌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有利于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素材
音乐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导入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将幼儿园音乐课程视频作为教学素材,丰富声乐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熟悉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内容和流程[3]。音乐教师可以把幼儿园歌曲作为声乐课教学曲目,如《爱我你就抱抱我》《感谢有你》等歌曲,为学生讲解这些幼儿歌曲的五线谱、演唱节奏、钢琴曲谱和转音技巧,提升学生的幼儿歌曲演唱能力。
三、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巧用微课讲解乐理知识,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乐理是声乐教学的难点,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知识。音乐教师可以用微课讲解乐理知识,如录制不同音色、音区和力度的旋律,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些旋律,引导学生对这些旋律进行分析,包括旋律的节拍是什么,旋律中跨越了哪些音区,音调有怎样的变化,等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结合具体旋律进行精讲,如五线谱中如何区分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辨别歌曲的演唱节拍,辨别休止符和强音,为学生系统性讲解基本乐理知识。教师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微课,并在微课中添加相关文字说明,帮助学生透彻掌握这些乐理知识,为下一步唱谱和歌曲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歌曲录制微课,在微课中进行五线谱和简谱的对比,介绍歌曲曲谱中的节拍及四四拍、四三拍和四二拍的演唱方式、升降调和强弱音,带领学生哼唱曲谱。在学生能够准确哼唱曲谱后,教师可以开展演唱教学,提醒学生注意转音和假声的转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
(二)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前把歌曲演唱技巧录制成微课,在课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跟随微课进行练唱。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微课中的节奏、音调、气息和升降调等知识,对演唱难度大的段落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整首歌曲的演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演唱,并录制学生演唱视频,把学生演唱视频作为声乐课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生生互评,让学生点评同学的演唱视频,分析同学对音准的把握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真假音转化是否准确、演唱时是否全情投入等,让学生从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微课导入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把声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课衔接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介绍幼师《爱我你就抱抱我》歌曲教学案例。这首歌曲曲调欢快,采用Rap演唱方式,在教学中,幼师设计了相应的动作,打造了童趣化音乐课堂。学生根据这首歌曲设计教学方案,并演唱这首歌曲,针对每句歌词进行讲解,尤其对Rap演唱部分进行讲解,划分这部分歌曲演唱时的停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幼儿歌曲曲库,还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可以灵活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录制学生线上演唱视频,开展针对性声乐教学。例如,在教唱《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对八个乐章进行介绍,把朗诵词和多声部合唱教学结合起来,提前制作合唱视频,让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声部划分与和声,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讲解不同声部的演唱技巧,如男女生领唱部分、多声部配合与和声技巧,并用五线谱介绍各个声部的音调、节奏与和声技巧,明确各个声部切入演唱的时机,避免学生出现抢拍和慢半拍的问题,展现合唱的独特和声魅力。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回看合唱教学视频,还可以自主成立合唱团,根据线上合唱教学视频进行练习,排练《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歌曲,掌握二声部和多声部合唱技巧。这样能够在丰富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热情,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巧用热门音乐App,增强教学趣味性
随着音乐App和音乐直播平台的出现,学生听音乐和学音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音乐App开展声乐教学,调动学生唱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唱吧App开展教学,让学生根据这一软件给出的音轨和歌曲伴奏进行演唱。学生在演唱中可以看到自己音高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高和气息,从而提升乐感和音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唱吧App录制自己演唱的音频,并把演唱音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每周组织学生投票选出一首最喜欢的歌曲。音乐教师针对每个音频进行点评,指出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唱吧伴奏音频开展教学,为学生分析每一句的演唱节奏、音调和气息控制,让学生准确记忆歌曲中的“过门”,避免学生抢拍,进一步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唱歌比赛,综合软件演唱得分、教师打分和学生投票成绩,评选出班级最佳歌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
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积极收集互联网优质音乐教学素材,利用微课开展乐理教学,让学生掌握节奏、音乐、音调、音色和音符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还可以用微课展示最新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丰富声乐课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利用音乐App开展声乐学习,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全面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芳平.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37):84-85.
[2]嵇慧慧.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学前声乐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9,17(16):177-178.
篇5
关键词: 变声期 声乐教学 有效方法
变声期是人发育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时期。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问题是中等职业艺术学校声乐教师都要面临和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大多认为变声期学生应该禁声,少学或不学声乐,以免伤害声带。笔者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对变声期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切身的体会。笔者认为,面对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完全不用“谈虎色变”,不用禁声或消极对待。声乐教师只要正确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特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就完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使学生在变声期照样可以唱好歌曲。
一、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现象
变声期是指童声到男(女)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出现在青少年的14―16岁。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18岁基本完成;女生变声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可完成。变声期中,由于喉部组织迅速地发育,喉头与声带急速地增长变化,致使变声期中声音发生变化。男生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嗓音变粗,音色暗沉;女生则不太明显,声音的变化一般不易察觉。此外,声带和喉部的快速发育,发声器官的血液供给增加,致使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声带闭合不好,唱歌容易疲劳,高音易破裂。
二、变声期学生的心理现象
变声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变声期学生由于声音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烦恼、自卑的心理倾向,不敢张嘴唱歌,对声乐失去原有的积极性。比如初二班的王皓同学,初一刚进校时,他的嗓音清脆明亮,很轻松就能唱到小字二组的f音,声乐课总是很活跃积极,入校不久还加入了学校的合唱队。初二开学时,王皓的嗓音发生了变化,声音变得低沉沙哑,高音上不去,不得已他退出了合唱团。变声期的前期王皓声乐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布置的曲目回课总回得不理想,理由是嗓子不好,不想唱。对于变声期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引起重视,不积极引导,就极易使学生在身体发育时期失去声乐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王皓,正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到了初二的期末,他又逐步恢复了唱歌的兴趣,学习反而更主动了。
三、变声期声乐教学的有效方法
1.变声期之前的准备
教师在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应提早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用嗓卫生知识。如:切忌大声喊叫;有感冒、喉咙痛等不适现象要及时治疗;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等。
此外,教师要明确教学进度和及早做好变声期教学准备。尤其是男生,在他们未经历变声期之前,教师要尽量争取时间,多进行声乐基础训练。因为学生在变声期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教师势必会放慢教学进度和降低教学要求。如果教师不及早做好准备,学生在变声期过后,学习进度会和没有明显变声期的学生拉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2.变声期学生的心理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变声期学生大多对唱歌有抵触情绪。如果这个阶段教师不正确引导,就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减少对变声期不适的焦虑,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王皓,正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到了初二的期末,他又逐步恢复了唱歌的兴趣,学习反而更主动了。
3.低八度演唱
变声期间,男生声音的最显著特点是音域低了一个八度。这一生理现象众所周知,但是在声乐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把这一生理现象和声乐教学结合起来。我曾经遇到一位年轻教师抱怨变声期的孩子没法进行正常的声乐教学,因为孩子中声区的音都无法演唱,根本无法布置作业。我后来随堂去听课,才发现年轻的教师虽然知道孩子在变声期中,却仍然要求学生用童声的音高来演唱歌曲,自然学生连唱小字一组的e都有问题。其实只要让学生低八度演唱,就可以发现变声期的学生大多还是能胜任中声区歌曲的演唱。
4.混声训练
初中生入学时绝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声乐训练,唱歌多以大本嗓为主。大本嗓歌唱极易损嗓,尤其是变声期的学生声带常水肿,闭合不好,如果还是继续用大本嗓歌唱,这对声带无疑是“雪上加霜”。要克服大本嗓,建立有呼吸支持的混声是关键。混声即真假声结合,只有真假声结合,才能产生一种甜美圆润的歌唱性声音――混声。
也只有真假声混合,才能使变声期学生原本变化的声带得以正常地振动并得到保护。建立歌唱性混声,应从初一学生就开始训练。采取从中声区开始,打好呼吸、姿势等基础,逐步寻找混声效果,然后再往高低声发展。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行音阶哼鸣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高位置头声演唱;多做“u"母音的练习,体会歌唱的“管道”感。学会混声歌唱,不仅可以使变声期学生避免过度用嗓,而且音区容易统一,学生也不会出现变声期不敢唱的情况。
5.多样化教学
变声期学生由于声带的特殊性,声乐教学不仅要缩短演唱时间,而且要降低演唱难度。如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做文章,让原本有苦恼的学生找到学习声乐的快乐。
(1)无声训练
一种是无声朗诵歌词训练。它要求学生保持歌唱的呼吸和状态,无声地模拟唱歌或朗诵歌词。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快速找到歌唱的咬字状态。如《渔光曲》这首歌的第一段,“晒”和“吹”两个字都是大跳,就可以建议学生在气息支持下无声朗诵歌词,找到唱歌咬字时喉咙的打开状态,反复几次再让学生发声,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声带得到休息,又可以避免不正确发声带来的声带损害。
另一种是无声的呼吸训练。它包括:缓吸缓呼、急吸缓呼、急吸急呼等。缓和急代表呼吸的快慢。急吸急呼的训练可模仿“狗喘气”的感觉找呼吸支点(小腹周围),训练腹肌的弹力和呼吸的灵活性;缓吸缓呼的训练可以全面调动呼吸器官参与工作,它是呼吸训练的基础。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无声呼吸训练还可以和有声呼吸训练穿行。比如让学生吸完气保持气息,在不换气的情况下,轻声口念“一个萝卜、二个萝卜、三个萝卜……”谁越省气息,谁念的萝卜个数就多。这样的游戏性教学使声乐课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快乐中不但忘掉了变声期的烦恼,腰部控制气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气泡音训练
气泡音就是运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喉室内出现打“嘟噜”、出“泡泡”的效果。它的要领是:用微弱但有支持力的气息吹动声带,就会出现一个气泡(声带吹开又并拢一次),连接起来就形成非常清晰的气泡音。早晨起床前,躺在床上最易找到气泡音,因为通过一夜的睡眠休息,声带较易产生最松弛的闭合振动。气泡音对于声带疲倦或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可起到按摩声带的作用。
(3)轻声慢速
轻声唱法是变声期声乐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轻声演唱可以避免过度用力或粗暴地猛冲声带。变声期声乐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练10分钟就应该休息,保护嗓子。挑选的曲子音域也应该以中声区为主,避免唱高音,音量不宜过大。速度应较慢速,以训练气息为主。
(4)打嘟训练
其方法是:像闻花一样吸气,嘴唇轻闭,将气息有控制地缓缓呼出,促使上下嘴唇振动,发出嘟嘟的声音。打嘟训练不必有音高,如此可以锻炼腰部力量,为学生打好呼吸的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将变声期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利因素减至最低程度,并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只要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得当,则学生不仅完全能安全顺利度过变声期,还能为今后的声乐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宝璋.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04.
[2]刘建华.歌唱气息与混声的训练.中国音乐,2003.04.
篇6
关键词:童声声乐;教学问题;技巧训练;教学策略
一、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性不强,教师在声乐训练中缺乏对儿童心理环境、认知情况、音乐基础的分析,盲目采用专业化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如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训练中,单纯采用定义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中陷入误区,或者出现训练偏差,或者对声乐教学失去兴趣。第二,对儿童的声乐训练目标要求过高,在声乐训练课程中,声乐演唱对学生的嗓音基础要求较高,一些教师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断通过调整训练任务量,增加训练难度对童声声乐基础进行强化,以期让其短时间内提高声乐水平,但是常常事与愿违,儿童由于自身能力限制,难以及时消化、理解、掌握声乐知识,更难以在声乐训练中进行巩固,从而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第三,气息训练时机把握不准确,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不仅会不断强调气息的重要性,更会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童声的气息进行引导,但是过早地强调气息,使得一些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气息的调整上,而失去了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把握,并形成了不良的演唱习惯,阻碍了儿童声乐水平的提升。第四,对儿童的嗓子保护缺乏科学指导,一些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经常大喊大叫,或者日常饮食中口味较重,尤其是在变声时期缺乏科学保护,破坏了嗓音条件,为声乐训练造成了阻碍。
二、童声声乐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坚持学生主体,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让教育逐渐回归本质。目前在童声声乐教学中,许多家长、教师本末倒置,将提升孩子的声乐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孩子在音乐中的发展。这样在声乐只能够达到学艺术的目的,而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针对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定位声乐教学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其中,为孩子的声乐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童声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偏好,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环境,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如《小燕子》、《月亮船》、《种太阳》、《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让孩子从歌曲中感受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根据声乐练习需要对歌曲进行合理处理,让孩子能够在演唱中理解技巧,并在歌曲氛围的感染下拓宽想象空间,在音乐情境中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二)立足儿童的生理结构,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简单来讲就是在人的身体内建造歌唱乐器的过程。根据儿童嗓音条件的特征,根据其生理结构特点,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让儿童不仅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声乐训练的兴趣,更能够在训练中奠定声乐基础。第一,将声乐练习建立在保护嗓子的基础上,儿童的声带发育不完善,如果保护不当,长期对声带施压,如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会造成声音嘶哑,出现声带疾病,严重时甚至失声。因此,教师应坚持保护嗓子的原则,并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法,如在平常讲话需要轻声细语,尽量用弱音进行发声,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声习惯,顺利渡过变声期,并拥有一副好嗓子。第二,注重声乐技巧的渗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声乐练习,例如在讲解“共鸣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专业声乐教学中的理论讲解,用实际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的体会,让学生逐渐打通喉头到鼻咽腔的通道,形成胸腔、头腔共鸣,提高声乐训练技巧。第三,利用哼唱引导孩子逐渐完成声音上的过渡,科学的童声声乐训练方法,需要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孩子应尽量限制孩子大声歌唱,以保证音质。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应抓住孩子的生理结构特征,利用哼唱的弱音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然哼唱,最后实现配合气息训练的哼唱,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童声声乐训练压力,让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自然。第四,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应认识到儿童的肺活量小,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的实际情况,理解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呼吸短促、气息不稳等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气息训练,为声乐练习奠定基础。例如采用深呼吸法,让孩子缓慢打开鼻腔,让气息从鼻腔缓慢进入肺部最底部,并向丹田延伸,最后在从口腔缓缓吐出。这样反复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肺活量,使气息逐渐趋于平稳。
(三)树立开放性教学理念,构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儿童声乐训练的难点不仅在于理论层面,更在于实践层面。专业化的声乐练习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坚持开放性教学理念,引入趣味教学方法,为儿童营造愉悦、轻松的训练氛围,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训练中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让学生全面感受发音过程,例如在打开咽喉腔体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口腔的张开程度,并通过“打哈欠”的比喻,让训练过程更加形象;在气息训练中,为描述“气沉丹田”,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抚摸肚皮,并通过触感理解为什么保持气息的过程就像身体被吹成了一个气球,这样的声乐训练指导形象、生动,颇有成效,孩子的声乐进步效果也十分明显。在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利用a,e,i,o,u的发声练习很很容易让训练过程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将单元音、复合元音发展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妈妈”、“爸爸”、“旺旺”等声音,在生活场景中完成发声练习,并启发其观察生活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参声乐训练中来。在学唱歌曲时,一些孩子出现发音不准、位置不高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降低演唱难度,将音乐作品分解,让孩子逐字逐句发音,不仅要保证发音准确,更应该控制好音高,让孩子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渐积累成就感,提高声乐水训练效果。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强化儿童声乐教学体验
激励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引导,例如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能够为孩子带来一种成就感,并强化其继续训练的动力。激励性评价的奥妙就在于帮助孩子卸掉了心上畏惧、胆怯、自卑的巨石,其潜能也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评价的体验,注重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应及时纠正其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让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建立自信,并产生纠正错误的勇气,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前进。
(五)创造锻炼机会,更好的提升演唱水平
童声声乐训练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心智,提高自信,并及时发现自己在声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声乐水平。除了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活动为童声声乐教学提供文艺演出的机会,例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歌手比赛、合唱队、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专题晚会、节日联欢会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声乐基础,提高声乐水平。
(六)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儿童做好嗓子保护
嗓音条件是声乐训练的基础,嗓音条件既需要先天条件,也需要后天的保护。童声的声乐训练能够引导孩子不断拓宽音域,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声情并茂地演绎出音乐作品。但是儿童会经历变声期,在变声期间嗓音条件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甚至会留下永久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童声声乐教学中应细致观察,精心保护,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孩子顺利渡过变声期。在变声期间,教师应该将声乐训练控制在自然声区,避免音域过高或者过低对童声造成负担,适时终止声音训练,加强音节训练,根据童声的不同变声特点设计训练内容,避免盲目增加训练量,撑大声音;教师应注意倾听,根据孩子的嗓音条件加以控制,保证声音节制,体现童声的新鲜度;控制自然声区,通过朗诵、念白和简单的乐句让孩子的发声器官实现平衡;曲目的训练对于与家长沟通对孩子的声带进,定期检查,细致观察,教师加强与家长合作,定期进行练声、唱歌,全面把握孩子变声的全过程;注意饮食调节,控制辛辣、甜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咽喉疾病;控制孩子情绪,避免在激动时大叫大嚷,尽量为孩子变声期的声带发育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三、结语
篇7
一、前言
声乐艺术指导既应注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还应强调与器乐演奏的完美配合,只有在充分注重二者的高度融合基础上,方能充分展现出作品创作力度。对于不同体裁的歌曲,更需要展现出音乐特色的差异性,使之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不仅包含着民族音乐与诗词歌赋的融合之美,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思想文化与艺术特色,需要演唱者在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加工过程中,既能展现自身的诠释与演绎功力,还能运用灵活的演唱技巧,声情并茂地表达到作品内涵,使之引领听众进入情景交融、至真至性艺术氛围。钢琴伴奏在演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旋律节奏上,还是在塑造意象之时,都能在自然婉转中自如流畅地体现作品内涵。钢琴伴奏都以其丰富的层次性将演唱与演奏进行了巧妙结合,使之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例如,在黄自的《春思》中,钢琴伴奏在运用大量的调式转换中尽显春意的朦胧之美;而在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又极为细腻地塑造了四季的意象之美;还有在新疆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中,钢琴伴奏更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欢快的情景氛围,使演唱者将一幅诗情画意的少数民族幸福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眼前。
三、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必须具备良好的演奏基础,不仅能完美演绎歌剧咏叹调,还能充分展现艺术歌曲与声乐作品的内涵,使之无论在理解能力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更加良好地诠释音乐的节奏变化与速度转换,尤其是在歌曲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和声配合上形成完美而和谐的配合,使之在人声与器乐形成整体要素的基础上,既具有联合变调能力,还能展现出较强的即兴伴奏功能。另一方面,钢琴伴奏还要求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感受力,以及专业的弹奏技巧,在不断提升音乐艺术修养的同时,积累更多、更加丰富的文化与艺术知识,既能促进演奏者更加精准地把握作品内涵,同时还能真实还原创作者的风格特色,由此达到歌曲演唱与器乐演奏的完美契合,并充分展现钢琴演奏的丰富层次与独特艺术魅力。
四、声乐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指导
(一)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时代风格
中国艺术歌曲需要在深入而精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基础上,对作品的演唱与演奏进行细致对比剖析。例如,早期创作的作品中蕴含着质朴与优雅的特色,而在中期创作过程中,则侧重于较为激进与奔放的表现形式,但在现代中国艺术歌曲中则以更加抒情的表达方式,注重贴近于现实生活。因此,在遵循一定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基础上,深挖歌曲内涵与表现元素,使之通过完美的力度变化与速度推进,将歌曲演唱与演奏完美结合,并相得益彰地融入配合,使作品在更加注重补充与扩展中展现出丰富的和声色彩。
(二)钢琴伴奏与歌曲演唱二度融合
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实践中,往往需要经过二度创作与融合,由此必须在歌曲演唱与演奏的相互协调下,既能找到最佳音区与音色,还需要演唱者以适当的音量与伴奏高度融合,充分展现歌曲内涵与情感表达。例如,在经典曲目《玫瑰三愿》的演唱中,为了更加细腻而强烈地表现出旧社会女性的悲苦命运,一方面,钢琴伴奏选择了以柱式和弦伴奏为主,并在音乐强弱变化上以弹奏力度进行明显区分,使之既富于歌曲演唱的多样性,同时又使情感表达与声乐旋律和谐统一,由此达到音色清晰度与规范性在起承转接时的完美契合。另一方面,钢琴伴奏还以浑厚而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生动刻画出艺术人物压抑且随时可能爆发的紧张情绪,由此也将歌曲的整体意境尽情展现。
(三)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促进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无论是在个人表现力方面,还是在情感运用方面,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艺术指导,以及仔细斟酌与推敲,使之在艺术创作加工,以及演奏、演唱等各个环节加强融合,由此获得更多层次的表现力。为了更加丰富地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层次,钢琴伴奏在和声配置方面往往以柔和平稳的表现形式发挥出起承转接的作用,而在表达强烈情感时,也能结合和弦演奏得以气氛的有效烘托与渲染,从而既实现了人声与器乐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器乐伴奏与音乐表演的完美融合,而钢琴伴奏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形式更需要广大艺术创作者展开深入探索,使之无论在即兴伴奏方面,还是在共性化表现上,都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在进行声乐艺术指导过程中,更需要高度重视歌曲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相互协调配合,在丰富歌曲表现力的同时,也使音乐展现出完整而和谐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王毓.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7(z1):76-78.
篇8
1 声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声乐课是高等学校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综合了声乐教学的技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以及实践性,所以说声乐教学是一个教学技术要求很高的课程,教师只有掌握了声乐教学的精髓,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
以往的声乐教学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在教学的不断改革中,声乐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综合性教学方法,比如说采用声乐公共课、小组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套具有独特性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音乐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声乐教学方法的不断提高和优化,为培养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音乐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 声乐教学方法与原则
2.1 声乐教学的方法分析
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艺术感觉,这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也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才使得学生真正的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如果学生这种艺术感觉灵敏,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力和演奏能力就强。只不过这种感觉也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靠后天的培养而获得,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这种感觉越来越灵敏。
然而,在培养学生音乐感觉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和训练,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的过程都是由易到难,老师要努力把声乐的规律和特点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么从根本上去获得那种音乐感觉,这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多种课程,比如公共课、演奏课、欣赏课、专家分享课等。让学生可以受到全面地锻炼和感染,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能,让他们不断地掌握学、演、教各种技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人才。
2.2 声乐教学的原则分析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和遵守以下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声乐教学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首先是形象与直观的教学原则,这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鲜明和生动的形象,让学可以得到更直接的声乐感觉,这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启发与激发式教学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动脑思考,不断地消化老师传授的声乐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再次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声乐感觉差,就要逐渐的培养学生的感觉,教学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是鼓励性原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声乐学习感兴趣,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擅长声乐学习,所以想要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就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给他们学习的动力。
3 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老师和学生对声乐教学和学习的态度
众所周知,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说在声乐教学中,各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明白声乐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音乐的发展在我国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声乐教学中也要强化老师对声乐教学的态度,这样可以促使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备,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高度的重视声乐教学和音乐教学,督促各高校不断地整理出声乐教学改革的规律性和出发点,做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继而从实际出发解决好问题,最终在声乐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3.2 优化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校相关部门要不断的优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声乐教学内容,要根据声乐教学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一些陈旧的、内容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或删除,对于体现声乐学习的理论精髓的和前沿性的必要项目保留或拓宽,增加技能型、综合性、探索性的教学内容,将教学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这样取得很好的改革效果。
与此同时,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区别,安排相应的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主要有室内乐课、舞台艺术实践课、音乐理论课、经验介绍课、专家讲座、拜访名师、专题讨论课。在以上所述的这些授课方式中,欣赏课和聆听名家讲座后,积极地在讨论课中讨论,找出重点和难点以及热门话题,接着再具体的分析研究。如果平时遇到一些问题也可结合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演奏经验,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相互受益,同时也可以促使和调动了学生掌握创新意识,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最终可以在一个问题上得到意外的收获。
4 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
在声乐教学发展过程中,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声乐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音乐人才这个目标进行的;声乐教学一定要结合声乐教学的一系列特点进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声乐教学必须要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为突破口;声乐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学与用的关系,要明确声乐学习有什么用、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使教师感到在新的形式下的使命感。而声乐的目标是培养发展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进而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能力。
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的特殊性形态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9-01
1 引言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声乐课在声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声乐,是指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泛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人的声音是世上最美的声音,任何乐器均无可比拟:花腔女高音的轻盈灵巧、戏剧男女高音的层次与舒展、抒情男女高音的圆润流畅……声乐教学是讲授歌唱知识、训练歌唱技能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由于声乐教学必须在人自身的声音基础上,声乐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人体各个与发声有关的机能部分,根据大脑的指示进行具体的运作,发出所需要的声音,并表达各种各样的表现思想情感。要制造好人身乐器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重要性。
2 声乐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2.1声情并茂,寓情与声
声情并茂是指歌唱的声音与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是一致和谐的,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动听的声音,而且要有真切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时间的精力用在对学生声音技术的训练上。首先,教师应当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掌握好发声技巧,把握并落实好歌唱发声的呼吸、打开共鸣腔体、声带与气息的协调配合、正确地稳定喉器、声音的位置、母音的安放、声区的统一、咬字吐字、以及发声器官在歌唱发声运动中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训练等,这是基础而且是必须的。 但如果仅“重训练、轻讲解”,使学生对歌唱思维、艺术审美等内容缺乏正确认识,影响了歌唱学习的效率,也使歌声缺乏内涵与美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技巧地应用声乐教学语言,把握讲解要点,将使声乐课教学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寓以美好的音乐艺术想象和丰富的艺术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理解歌唱情感的含义和要领,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每一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比如深情赞颂,自豪与骄傲、庄重严肃、悲伤难过……在深入挖掘词义的基础上掌握感情基调,有了对词义的深刻理解,加以设身处地的想象,在以声传情的歌唱表现中,才能使形象丰满完整,主题深刻感人。
2.2注意形态语言的运用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用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与传达信息的形体姿态就是形态语言。形态语言是没有声音的特殊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声乐教学中形态语言的运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形体姿态:比如,脸部表情夸张、身体前倾、不同的手势等来表达。声乐教学中的形态语言包括:脸部表情形态语言、手势形态语言和身体形态语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形态语言,能够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脸部表情:如吃惊、害怕、双眼睁大、眉毛扬起等,手势可以通过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组合与变化来表达教学信息,身体形态语言比如两眼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全身处于积极准备的姿势等。丰富的身体形态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情与愉悦的情绪,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正确、大方优美的动作,可以将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直观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形态语言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声乐教学改革、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有极重要的作用。
3 声乐讲解应注意的问题
3.1声乐讲解重点突出
教师对声乐课要作好备课,熟悉要讲解的作品包括歌曲作者、创作时代、歌曲的风格等。声乐作品是诗乐合璧、词曲交融的综合音乐体,词作者对作品的创作有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手法,而曲作者则用音乐创作的手段将诗与词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音乐作品。作品中作者用心刻画的人物、心境与感情演唱者均需认真挖掘与理解,并把握歌曲的力度与风格,使学生在演唱之前对作品有比较明确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演唱中感情强弱、节奏的变化。另外,声乐理论是对声乐艺术实践的科学总结,理论出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声乐理论只是初步的了解,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声乐理论的认识。对教师而言,更应当不断地研究、实践,并进一步将理论应于实践、指导实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演唱中的具体问题。
3.2声乐讲解要简洁并准确
声乐讲解虽然重要,但由于声乐课的特殊性,声乐课有别于纯粹的知识讲解课,声乐课应当是“言”与“行”的有机结合。通常的授课应当从练习开始,对知识点的讲解渗透其中,讲解语言应力求准确、突出重点、逻辑清晰、有条理,使得在发声理论与作品分析及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准确生动。当然,对中学生来说,练声与演唱才能更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整个声乐教学的重点,一般课时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要花在这上面。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教师心里自觉讲得很透彻,却始终燃不起学生的兴趣,针对性差。在有限的时间内,声乐教学应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的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 结语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对声乐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声乐教学不仅要求有好听的、高质量的有文化的、审美价值高的声音,而且要看到有形、有色、高质量的艺术表演,要求听觉与视觉美的整合。作为声乐教学的教师,无论是声乐教学和声乐表演都应与时俱进,力求出色,在提高对声乐理论理解的同时,提高声乐表演技术和表现能力,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2]谢晓芹.浅谈声乐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2005.S1.
[3]张文华.论声乐教学语言与讲解重点[J].艺术探索,2011.4.
篇10
关键词:采茶音乐;声乐教学;启示影响;素养教学
我国有着丰富而体系的茶文化内容。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还是包含采茶艺术、采茶音乐的精神文化,都是我国茶文化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深化,加上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因此声乐教学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整个教学活动的内涵化和素质化。如果能够将采茶音乐的价值内涵体系化阐述,并将其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声乐教学效果,实现理想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掌握声乐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1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声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声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应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实质性促进声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结合。但是现阶段声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整个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声乐教学活动将精力和重点更多放在了声乐知识和理论技能的教育上,忽略了对学生掌握必要音乐素质的有效引导。事实上,随着整个教育活动不断发展,尤其是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认知声乐教学活动时,就不能简单的将其看做一门学科教学,应该将其与学生全面培养有效结合起来。虽然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声乐知识教育,但是其关键切入点在于如何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人文素养,这正是目前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所未能认识到的内容。其次,声乐教学活动缺乏完善、全面的素材内容。声乐教学不是普通的学科教学,因此不能用普通学科的教学思路来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注重声乐教学的价值与影响,注重完善教学素材。但是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素材较为单一,既未能有效反映和展现音乐素养知识,同时也未能将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纳入到素质教学体系中来,因此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以采茶音乐为例,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能够将采茶音乐体系化融入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必然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活动的素材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最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效果不佳,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不够。声乐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和理论技能教学,其更多是一门素养教学,因此需要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入手,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声乐学习的价值和兴趣,才能实现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但是现阶段,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老师缺乏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引导,无论是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是学生的创造性,都极不理想。事实上,声乐教学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必须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入手,切实优化和改善声乐教学效果。
2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要求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加上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如今声乐教学作为整个艺术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完善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需要重点做到:首先,要将声乐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结合,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实际上,当前我们在开展任何一门教学活动时,都不能只将其片面的看做一门课程,而应该将其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效结合。只有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体系化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满足声乐教学活动的客观需要。客观的说,传统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最大的问题和不足,就是将声乐教学与素质教学割裂开来。其次,要丰富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素材,无论是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理念,还是声乐教学活动体系的具体内容,都需要结合时展特点和学生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素材是影响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认识声乐教学的特点。同时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应用不断成熟完善,优化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涵,增加教学元素,其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既能满足声乐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全面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效果的素材内容,从应用内容上满足时展和客观教学需求。最后,必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声乐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声乐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素质教育与知识理论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理想效果,从而满足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将学生兴趣和参与性激发放在首位,也是推动当前声乐教学活动改革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客观要求。
3采茶音乐体系内涵分析
采茶音乐是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核心,也是体系化表达和阐述茶叶产地人们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元素。采茶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资源,通过对该艺术形式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人们对采茶活动的美好理解和阐述。因此采茶音乐最大的价值点在于其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了采茶生活,因此采茶音乐具有丰富的生活化气息。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继承茶文化。其次,采茶音乐体系内涵丰富,其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其在形成过程中容纳和包含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内容,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于采茶音乐体系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将帮助我们实质性提升和改善声乐教学效果。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就是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几千年发展,如今采茶音乐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音乐体系,其集中反映了采茶地区的茶文化及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最后,采茶音乐体系中,不仅有丰富的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其同时也是对情感价值理念的有效融入。采茶音乐从产生到形成,整个过程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体系化传承,并且是社会生活活动与实际价值理念的体系化融合。正是采茶音乐体系中所具备的情感价值理念元素,能够让我们认识到采茶音乐体系与其他艺术体系之间的有效区别。采茶音乐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情感是该艺术被传承和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其中融入了我国先进完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通过学习和认知采茶音乐,将为学生教育和综合成长提供重要帮助。
4采茶音乐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启发
声乐教学是我国整个艺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声乐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声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就极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通过对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学素材,加上声乐教学与学生素质教学之间融合性不够,整个声乐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想要有效推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就必须选择合理完善的切入元素。通过对采茶音乐进行体系化分析,其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影响重大。首先,声乐教学活动应该将知识内容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化结合。随着当前素质教学不断开展,如今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是掌握丰富知识和扎实理论技能的人才,其同时也是综合素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无论是艺术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中正是融入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人文内涵,因此其能够为声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引导。其次,声乐教学活动的重点不是声乐知识的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价值内涵,进而实现声乐教学活动目标。一直以来,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声乐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声乐知识的讲述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实效性的有效把控。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该艺术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真实、全面的诠释和表达了采茶人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对声乐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把控和全面完善。最后,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完善创新。一是要注重教学元素的创新,不仅可以使用声乐教学课本开展教学活动,其他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其中,注重多元要素的体系化融入。通过教学元素的创新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二是要充分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客观的讲,随着教学要求不断深化,如今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扩大教学空间,不单单将教学活动限制在课堂上。可与适当融入生活化元素,从根本上提升声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5结语随着现代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发展,如今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体系中,教学素材单一,忽略素养教学与教学活动结合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明显。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今天,只有实施声乐教学改革,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因此融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采茶音乐艺术,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实现声乐教学与人才教育的体系化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大阳.音乐剧的艺术特征以及对声乐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张娓.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价值及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5(7):171-172.
[3]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
[4].我国采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举措透析[J].福建茶叶,2016(4):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