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影响分析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越趋频繁。尤其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与他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应对解决措施,保证我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也能够快速发展。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含义

金融危机,即金融市场危机,又称为金融资产危机或者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大”,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以及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全球经济体系的危机,最具代表性的有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爆发迅速等特点,会对国家或者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应当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

国际经济形势如果稳定,我国经济将会获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将会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自然难以幸免,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冲击,不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我国政府对市场形势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加大,导致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和信心,造成整个市场的混乱,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扩大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的将是全球各国的经济,我国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无法幸免。严峻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等原因,市场供需紧张,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增加,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特别是沿海的部分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严重受阻,企业难以正常运转,企业亏损愈发严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另外,企业重组或倒闭,又将导致大量的在岗工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最终影响的将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三)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贸易出口依靠的是稳定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稳定的的国际金融形势能够保证各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贸易出口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还不够强大,也就直接导致了贸易出口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将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而压价措施控制贸易进口就是其中之一,或者为了刺激本国的内部需求,对贸易进口实施控制,种种措施都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发展,阻碍了我国贸易出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贸易进口方面,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正常进行。

三、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一,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的外部需求不断降低,出口贸易也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动力被削弱,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好地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鼓励企业轻化经营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品的创新,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自我调节。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也就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能退缩,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孟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4.

[2]高伟.当前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

篇2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加大。我国为应对危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胀隐患。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金融与经济失衡的困境,一方面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金融失衡导致了社会整个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些都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业风险的分析,得出了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危机;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衍生品违约等一些列事件引起雷曼兄弟大银行倒闭,并形成骨牌效应,形成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问题爆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进程。2008年为应对危机,我国进行了四万亿救市计划,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08年全年保持9.6%的高增长。但是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2009年M2全年增速达到了21.62%,比2008年全年增速高了6.6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全年CPI增速同比下降了0.7%,这说明大量的信贷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或者在银行间拆借。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这一点从M2/GDP的数值就可以看得出来。2009年以来M2/GDP保持在1.8左右,居于世界第一(见下图)。

2009年以来我国楼市价格猛涨,新能源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在金融危机中深受打击的外贸出口行业错失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将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撤了出来,转而投入收益率高的楼市和新兴产业。2010年收到2009年信贷投放的影响,CPI破3%的警戒线,央行开始宏观调控,逐渐收紧流动性。银行提高审贷标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而之前投入到新能源行业的资金短期无法实现盈利,因此产生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以温州为例,民间借贷借此机会蓬勃发展。民间借贷团体比如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缺乏资金,在银行部门产生寻租行为,高的民间借贷收益率也导致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主动到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机会赚取高利息。2011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就是这一系列因素的结果。2011年末,有八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提高。工农中建四大行虽然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小幅度较小。

2012年收到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政府出于调节经济结构,缓解金融风险考虑提出了“稳增长”的策略,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全年GDP增速为7.8%。同时,“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加强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内企业因全球经济疲软面临出口增长缓慢,国内投资因房地产调控和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紧张而减少,通胀隐患仍然存在,扩大内需需要长期努力,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需要改善,垄断行业和企业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这些因素对2012年的经济发展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3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2008以来的下滑周期当中。由于人口红利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加工制造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环境恶化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难题,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面临调整。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升到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利率飙升反映当前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的困境。2013年6月24日,上证指数连跌一周跌破2000点,资金在股票市场的缺乏可见一斑。2013年6月,建设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3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39%,而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仅为0.35%,1年定期的利率也仅为3%。而招商银行的一款期限为3个月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7%。资金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回顾2013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反映了其对当前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态度。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让资金流向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二、当前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分析

(一)社会融资总规模结构变化显示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货币政策是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中国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得以体现,同时货币扩张成了必然。观察货币结构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融资结构的巨大变化。2002年人民币贷款总额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91.86%,体现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的特点。但从2010年开始,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50%左右(见图1、图2)。这意味着以往主要通过银行配置资金供求的情况发生巨大变化,股票、债券、基金、理财、民间借贷正在成为资金循环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在经历金融脱媒。

从微观层面看,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股票、保险、基金、理财等投资品占比上升,造成银行的贷方脱媒。根据《中国金融家庭调查报告》,2004年居民资产中储蓄存款占比为71.8%,证券基金占比10.2%;而到了2011年,储蓄存款和证券基金占比分别变为57.75%和20.62%。除此以外,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非金融企业融资占比应提高到 15%以上,非银行融资方式占比具有更高提升空间。

(二)金融脱媒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

1. 对中国银行业利益产生冲击。以美国的金融脱媒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证券市场成为欧美经济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的作用日益萎缩,失去其主导地位,表现为利差收入减少,银行难以继续依靠传统业务保持收益。中国银行业现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9%左右,而欧美银行这一比例达到了35%以上。中国银行业现在的资产结构难以应对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必定会使银行业利益受损。

2. 对银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

由于金融脱媒,储户投机性动机加强,存款趋向短期化,转向活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这会使得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加重,给银行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3. 对于社会融资方式而言,直接融资将占更大比重。相应地,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将包括更多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更少的银行存款。以美国为例,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5%下降到15%左右,股票基金和保险资产占比大幅上升。

4. 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提出“单一货币规则”,前提是货币流动速度不变,因此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控物价和经济增长。而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使得货币统计口径面临调整压力,货币流通速度不再稳定。以美国为例,1993年7月美联储由数量型货币性政策目标转为价格型政策目标,即以利率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应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应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调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利率。

5. 金融脱媒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脱媒丰富了资金供求来源,使得社会各个机构和个人参与市场利率的决定过程。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供给方从过去的银行机构为主转变为个人、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资金中介包括银行也包括信托、保险等。

6. 金融脱媒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金融脱媒使得资金从银行表内转移到表外,从银行转移到非银行机构。银行面临的期限错配风险上升,银行以外的金融系统不良贷款面临监管空白。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金融业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重点整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业调整过程中,银行业的调整是重点。而近年来贷款结构的变化反应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加大。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除加强监管外,还需强化金融机构内部自身风险管理。具体措施有: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将两者之间的风险防范渠道切断。例如,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控制银行资金流向。二是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防控金融业从业者利用银行资金参与民间借贷,避免金融风险从民间借贷市场传递到银行当中。三是明确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

(二)肃清债市灰色地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规模小,对经济促进作用有限。制度缺失和监管缺乏导致了债券市场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困难。应该坚持审计和业内自查,重点消除代持养券和丙类账户带来的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为完善债券市场建设,一是监管部门将债券市场的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和统一,形成统一的监管负责机构,在降低债券市场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建立评级机构监管体系。强制要求评级机构向监管当局做出解释,并且对于监管当局调查出的评级机构违规行为应当予以严惩,以规范评级体系的秩序。三是建立做市商细分审批制度,通过对市场上符合资格的企业颁布债券做市商资格的方式来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债券做市商进行细分管理,对于报价数量较多、报价频率较高、报价能力较强的做市商授予更高的市场做市资格,从而促进做市商制度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经济 金融形势 经济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良好趋势,国民产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这种良好的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经济运行上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业率有所下降等。我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一)出口形势不乐观

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现负值,这说明我国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萎缩状态,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比重则达到了13%[1]。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所好转。相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各个国家正在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恢复过来,在出口贸易上对我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要积极寻求出口贸易的新出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需求会出现增加,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与欧盟、韩国、澳洲等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政府要对出口贸易予以扶持,加强出口贸易管理,对外贸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二)投资增速大

从我国的投资形势来看,今年年初的投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各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建筑项目的投资总额增长了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总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2]。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当中,企业在扩大产品的生产小说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各项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

(三)消费能力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巨大消费潜力的合理挖掘,能够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在今年年初推行减税政策和支持产品创新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让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政府的这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消费意识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转向其他需求,这就为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的当前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让财政赤字的金额超过2.18万亿元这一数值。我国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着手,通过调整财政预算的分布,来控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督促我国的各项产业向着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的新型产业转变。为了降低我国的财政赤字,我国要对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采取减税政策,为新兴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其发展负担。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财政预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这不利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方面

我国的信贷行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贷款的利率逐渐降低,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比较低,这是由世界上复杂的金融形势决定的。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要采取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让信贷业务的增速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提高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政府要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的稳定,确保我国货币的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太宽容,就会由于溢出效应造成泡沫经济泛滥,资产价格虚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三)加强投资有效性

在2016年,我国要将投资增长的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加强投资有效性上。首先,我国的财政预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当中,优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债务管理,限制置换债务的数额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债务而产生经济风险。最后,我国政府要放松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限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发展薄弱的环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投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四)扩大房地产需求

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是困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过高的房价给买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抑制了人民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当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员工住房公积金的金额,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税费,刺激人们的购房需求。我国要积极抑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缓解房源紧张的状况。

我国的经济形势与世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有效带动资金流动和行业发展,扩大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J].金融纵横,2015.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 票据市场 票据利率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10)02-044-04

一、2010年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预测

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提振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趋好的有利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宏观经济向好回升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将有助于保障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同时将通货膨胀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整体经济增长确定回升态势,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010年,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增长良好发展态势的有利因素在逐渐增多。第一,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步步入复苏,2009年10月份,我国出口增长扭转了危机以来的负增长局面,预期2010年出口增速将延续回暖,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有所增强;第二, 2009年中央经济振兴确定的在建投资项目对各个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2010年将显现出更大的成效,并且大量在建基本建设工程的后续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力。第三,中央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力度,2010年,国内消费将替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有效降低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回落和央行加大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将使得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将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流动性适当

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与2009年相比将有明显回落。但2009年以来,众多大型在建工程和基建项目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使得2010年的新增贷款必须维持合理的规模。因此,可以合理推论:2010年货币信贷将保持合理增长,更体现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从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看,2010年信贷增速下降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在有限范围之内,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将保证金融市场流动性适当充沛,并且2010年外汇占款在货币供应方面的贡献将有所上升。

同时,2009年以来存款活期化趋势愈发明显,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在2009年9月份超过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并连续刷新历史高点(即M1和M2增速倒“剪刀差”现象)。预计这一情况或将在2010年持续,这一现象表明市场流动性仍处于适度宽裕状态。主要理由是,从历史数据看,在流动性宽裕的2006年,M1和M2增速倒呈现的“剪刀差”现象在2007年央行逐步采取从紧货币政策后才扭转。

(三)央行可能增强货币政策微调力度或适时调整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为了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央行也将会根据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适度微调。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微调的频率和力度均较以前有所增强,其灵活性也在凸显。2009年下半年,央行共发行央行票据2.4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860亿元;并且,央行于7月初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以优化操作期限结构。2009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取得了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管理流动性和保证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稳固回升的良好效果。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是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主要方式,并且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在频率和力度上加强其灵活性。

2010年,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央行将会慎重采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刚性政策。但如果银行信贷投放数量或节奏偏离央行信贷调控目标,或者通货膨胀风险加大,以及在经济复苏势头不可逆转或在面临国际金融环境较大影响时,不排除央行会进行适时调整。

二、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发展和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因素复杂多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互交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中国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提供有利因素:

其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信贷规模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从而促使2010年银行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更体现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其二,在央行延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2010年银监会将加强资本监管,这强化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意识,资本金相对不充足的中小银行将更多地选择表外项目中的银行承兑业务,有利于扩大票源和活跃市场交易。

其三,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执行期间,虽然央行将加大动态微调来引导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但预计加息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和频度均有限,这使得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金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

(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加大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

自2009年年中起,央行已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引导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从而使得票据市场融资规模出现回落。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释放出加大政策微调的信号。从2009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对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的加大将为银行票据业务的开展带来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目的是管控市场流动性,引导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这必然促使银行减少票据资产资金配置,使得票据市场仍可能维持回落调整态势。

第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主要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其市场化的利率交易方式必然会参考SHIBOR在内的主要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当前,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因素复杂且预测难度较大,从而为银行票据交易利率的定价带来挑战,票据业务市场风险加大。

(三)开展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客观需要

2009年,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超常规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我国经济复苏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2010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生产,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关键。2010年,票据业务仍将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银行角度看,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当宽裕和宏观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危机风险的环境下,银行开展票据业务能够在增加信贷投放效益的同时控制风险,从而增强盈利。就企业而言,资金成本较低、办理手续相对便捷、流通转让市场宽广和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等优良特性的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获得低成本资金的较好选择。事实上,2009年票据融资的超常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为票据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机遇和业务发展挑战

2009年10月28日,由人民银行开发建设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顺利建成并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了电子商业汇票交易新时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是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存储、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

相对纸质票据而言,电子票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革新商业汇票的操作模式;二是将财务公司定位为票据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扩大了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三是将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从6个月延长至1年;四是明确了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以及赎回的操作方式;五是在票据融资交易和票据结清业务中,引入了票款对付(DVP)方式。电子票据在上述方面的创新必将为票据市场发展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深远影响,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一体化建设,票据市场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利率定价能力的提升。

2010年是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投产运行的第一年,其诸多创新必将为票据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

三、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展望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发展和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因素复杂多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互交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根据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票据市场发展状况,预计2010年票据市场运行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票据市场或受政策影响延续调整,波动性增强

从2009年票据融资规模变化情况看,先后经历了一季度的迅猛增加、二季度的增速放缓和下半年以来的规模下降三个阶段。同时,上半年票据承兑量和贴现量较下半年更为活跃。从客观上说,票据融资规模在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的超常规发展后于2009年下半年出现调整回落。

2010年,央行在延续适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加大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并可能会适时传达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年内,预计央行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可能会采取调整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政策进行力度更大的调整,但国际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央行货币政策即使有调整,但仍然要兼顾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带来的消极影响,力度将会有限。因此,作为极易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票据市场,在较长一段时间都会相应做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在揣测央行货币政策动向中对票据业务会采取较为谨慎的经营策略,并加大票据业务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作用,从而增强了票据融资规模波动的可能性。

(二)票据市场供需均衡性更趋合理,回购式交易将有所上升

2009年,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表明(此处数据不考虑年初1月和年末12月),2009年2月至6月,代表买方意愿的买断和逆回购的报价总金额合计为31900亿元,是同期代表卖方意愿的卖断和正回购的报价总金额14968亿元的2.13倍。其中,买断报价总金额合计为20478亿元,逆回购报价总金额11422亿元,分别占买方报价的64.19%和35.81%,代表市场买卖力量对比的买断卖断报价金额比为1.84:1。下半年,票据市场买方意愿随着票据贴现余额增速放缓出现减弱,主要表现为买断票据报价金额连续下降。2009年7月至11月,买断和逆回购报价金额合计为18425.8亿元,其中,买断票据报价金额为10309亿元,只相当于2月至6月买断报价金额的50.34%,占买方报价金额的55.95%,较2月至6月下降了8.24个百分点,代表市场买卖力量对比的买断卖断报价金额比缩减为1.36:1,表明市场买卖力量均衡性正趋于合理化;而同期逆回购报价金额达到8116.8亿元,占买方报价金额的44.05%,较2月至6月上升11.61个百分点,尤其8月份逆回购报价金额达到5143亿元,占当月全部买方报价8158亿元的63.04%,成为主要的买方交易方式(见图1)。

2010年,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动态微调力度的加大,为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提供了较为均衡的市场环境,同时结合2009年“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可以合理推论2010年票据市场交易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票据市场买卖力量正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二是回购式买入票据成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宽裕资金的消化和创收方式,其占交易总量的比率将有所上升。

(三)票据市场利率将有所上升

2009年,票据市场利率可分为低位区间徘徊和震荡回升两个阶段。上半年,从“中国票据网”报价利率变动走势看,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市场交易利率呈现在低位区间(1.1‰-1.3‰)震荡整理的运行态势。下半年,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微调对市场流动性收紧作用增强的影响,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利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走势。11月,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年利率上涨幅度均超过了50个基点,其中,票据买断利率于11月达到1.9622‰,较年初上升了约70个基点(见图2)。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的因素更为复杂,但总体来看,拉动票据市场利率上行的因素占据主导,票据市场利率延续震荡上行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央行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执行的同时,将加大力度管理市场流动性,银行资金头寸相对2009年宽裕程度将有所下降,票据买入意愿下降;二是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步走向全面复苏后,我国将逐步步入“加息周期”,年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或将成为现实将推动各类利率上升;三是公开市场操作仍是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方式。为满足加大货币政策微调的需要,2010年央行票据到期和滚动发行量将明显高于2009年,央行须提高央票发行利率才能循环发行央行票据,这必将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并传导至票据市场。

(四)电子商业汇票的创新效应将在市场得到初步显现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开创了电子票据交易时代。2010年是我国买入电子票据时代的首年,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系统的创新特点必将引起票据市场主体的重视,从而产生较为初步的创新效应:

一是电子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将有效拓展。首先,各家金融机构会认识到电子汇票系统的对票据市场的革新意义,从而主动融入电子票据时代,上线应用该系统的金融机构总数将会明显增加;其次,部分条件合适的企业也将会考虑采用电子票据以获得较纸质票据期限更长的流动资金,同时降低交易风险和提高交易效率。

二是据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有效拓展。首先,银行为满足流动性管理,企业为获得期限较长的流动资金,会尝试使用期限在6个月-12个月的电子票据作为交易工具;其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使用电子票据的企业信用进行连续记录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最后,电子票据交易效率优势和安全性更强优势将提升电子票据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

篇5

2007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据IMF测算,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了一半。但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导致的信用膨胀、资产价格上升、本币升值和经济过热等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巨大通胀压力。更为关键的是,国际金融风险可以在瞬间传递到这些国家的资本和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对亚洲、拉美、欧洲以及独联体四个区域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做一总体分析,然后详细分析印度、俄罗斯、巴西和罗马尼亚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

一 新兴市场经济体概述

(一)亚洲新兴经济体表现出色

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亚洲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是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拉动了投资,良好的投资收益又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由于在国外工作人员汇款和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菲律宾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工业部门的反弹促进了韩国经济增长,低利率和激增的国内需求带动了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泰国经济尽管受到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但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来看这种影响在逐步削弱。

这一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汇的急剧增长。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而言,贸易顺差是外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外汇的快速增长可以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但给本币升值、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供给带来很大压力。同时,贸易顺差国也需要警惕全球经济形势逆转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冲击。

(二)拉美新兴经济体受到美国经济影响

2006年拉美经济增长达到5.5%,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但2007年和2008年这一局面难以为继,预计2007年为5%,2008年为4.8%。美国是拉美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国家,同时在美国工作的拉美移民的汇款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出口和汇款必将受到影响。石油和原材料出口国如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受到供给能力的限制,出口增长速度将从2006年的高峰回落。加勒比海地区激增的宾馆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大削弱。

拉美国家同样面临外汇激增的问题,各国央行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例如,哥伦比亚要求投资于证券的外汇的40%储蓄六个月而且不支付利息,阿根廷对普通商品出口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收效甚微,外汇过多的弊病在拉美国家全部表现出来,这一问题将会继续困扰各国政府。

(三)欧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失衡孕育着金融风险

欧洲新兴市场国家新增生产能力和建筑业的繁荣促进了投资,波罗的海国家银行宽松的跨国信贷金融环境以及可支配收入增长刺激了消费需求,作为它们主要贸易伙伴的西欧,其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该区域的出口,上述因素共同促进了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较快的速度增长。IMF预计该区域2007年增长率为5.8%,2008年为5.2%。

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商品进口超过出口,欧洲新兴市场每个国家都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经常项目赤字,经济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其中拉脱维亚2006年贸易赤字占GDP的21%,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比例也在10%~16%之间,2007年贸易状况继续恶化,2008年也不存在好转的迹象。IMF对欧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及经常项目/GDP的预测见表3。经常项目的赤字可以由资本项目的流入抵消,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吸引外资投资于可贸易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状况,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他国家并非完全如此,大量的外资流入了房地产部门和证券市场,这导致了房价和股票价格的快速上升,给经济安全增添了隐患。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状况和该地区目前的状况类似,经常项目严重赤字、房价高企、本币升值以及资本项目具有大量盈余,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这一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很容易波及这些国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快速撤离新兴资本市场,股价迅速下跌,本币也随之贬值。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它们同样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为了维护经济的安全和稳定,预计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在2008年会实施软着陆的经济措施,如加强银行监管,紧缩货币信贷,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等等。

(四)独联体经济快速发展,但受到多重因素困扰

由于独联体国家具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动了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国民收入,收入的提高促进了消费,在工业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成了拉动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不过,这也揭示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独联体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其经济增长同世界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事实上,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独联体国家的冲击超过任何新兴市场经济体,该区域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IMF预计该区域2007年增长率为7.8%,2008年为7.0%。

外资快速流入构成了独联体国家的巨大隐患。独联体国家本币持续升值又保持较高的利率,因而国际资本纷纷流入这一区域。事实上,一些本国银行对外资的流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俄罗斯一些银行从国际上借入美元,然后兑换成卢布,从高利率和卢布升值中获取利益。这种金融游戏的效果之一是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给通货膨胀增添新压力,效果之二是加快本币升值,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之后,这种外资比真正的外资逃得更快,从而加剧金融风险,这也是独联体受次贷影响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通货膨胀是困扰独联体国家的重要问题。2006年独联体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达到9.4%,预计2007年很难低于9%。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但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事实上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石油美元收入使得一些国家有能力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加剧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

自主生产能力不足影响独联体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独联体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脆弱,消费领域的商品也不能同国外商品竞争,因而,独联体国家大量进口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出口增速。这一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削弱该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利于长期发展。

二 印度:经济强劲增长,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2007年印度经济分析

2007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达到9.1%和9.3%,增长速度超出预期,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印度存在较高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证券市场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密切,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1.工业增长势头强劲,但将受到高利率等因素影响

2007年印度工业生产保持旺盛的增长趋势,除6、7月份以外其他各月增速都在10%以上。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强劲需求,需求直接拉动了投资的增长。另外,国际产业向印度转移也将刺激印度工业发展,2006~2007财政年度外商直接投资为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50%。不过,印度工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印度政府不断提高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投资,本币不断升值也削弱了工业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印度开发区的建设同当地居民发生了正面冲突。

2.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2007年印度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前8个月累计出口9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1382亿美元,同比增长33%;贸易逆差468亿美元,同比增长65%。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的旺盛,不过,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也很大,印度炼油厂所需原油的70%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赤字逆转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3.多管齐下抑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印度的难题,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竭尽全力。2007年1月31日印度央行上调隔夜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7.5%。2月13日,央行又宣布将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0个基点。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宣布2007年禁止小麦出口、降低建材进口关税以抑制通胀。3月30日,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胀,央行将回购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至7.75%,同时也将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了50个基点至6.5%,8月4日再次提高50个基点。截至10月6日,印度通货膨胀率(周同比批发价格指数)为3.07%,成功地将通胀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这是印度综合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应,其做法可资借鉴。

4.国际资本流入带来多重压力

篇6

从经济层面来说,实体经济主要表示物质、流通等方面所开展的经济活动,例如交通通信业、建筑行业、工业等等。正常情况下,经济核心就是价值系统,其中包含两种类别,分别为物质价格系统与资产价格系统。经济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金融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建设,金融体系逐渐完善,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良性互动,进而才能够有效调节金融经济与实体经之间矛盾,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奠定金融经济的基础

货币在是社会经济活动内产生,金融经济不管在国民经济发展内起到何种作用,都需要依托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所发生的变化,全部围绕实体经济作为核心。虽然,金融经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偏离实体经济,例如存差扩大、货币空转轻问题,但是就金融经济本质来说,金融经济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条件。

2.金融?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内作用十分突出,例如支付结算、资源利用等,金融经济在不断完善成熟过程中,经济运行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合理对经济资源进行划分,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就全球范围发展情况来说,金融经济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更加繁荣。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经济承担着重要作用[1]。

二、当前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逐渐完善,特别是近几年,这信用环境及司法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及规章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缺陷,现阶段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还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金融风波的传导引发市场波动

现阶段,商业银行正处于股份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农村信用社也正在逐渐进行改革。金融体制制度在进行改革过程中,有效增加了金融机构生命力,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升,有效对风险进防范,有效推动金融快速发展建设。但是这并不表示,金融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金融风波必然会造成市场出现波动情况。

首先,商业银行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正在逐渐落实扁平化管理模式,贷款审核制度越加严苛,风险责任更加明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发展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对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外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对企业资本充足率造成严重影响,造成商业银行出现金融波动,企业没有充足资金,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

2.苛刻的融资标准制约企业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由于自身行业较为特殊,所以基本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上面,商业银行基本上通过信贷维持,或者是推出政策,进而造成企业信贷规模大幅度减少;其次,原材料采购价格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点不足,企业利润分化情况十分严重,企业资金数量大幅度上升;最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投资模式,进而造成资金短缺情况十分严重,自身积累资金十分有限,商业银行所制定的融资标准十分苛刻,无法满足企业信贷实际需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贷款数额,有效加剧了企业在资金上面所存在的矛盾。

3.无序的金融市场削弱资金供给

截止到目前为止,企业在运营内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和金融市场之间有着紧密关联。金融市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虽然有效完善,但是金融市场基本上还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各种类别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建设,有效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垄断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进入到无序竞争状态之下。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渐落实过程中,逐渐体现在金融市场内。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规章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漏洞,外资银行逐渐进入到我国金融市场内,我国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越加关注,所以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多问题。金融市场处于无序运行状态下,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破坏,金融市场为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资金资金数量大幅度减少[3]。

三、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路径

金融经济涉及到社会内各个方面,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积极互动,相互合作,调节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保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设。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管理上面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对金融生态环境关注程度,进而逐渐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完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帮助金融机构拜托传统运营负担,逐渐提高管理水准,提高金融可持续发展建设,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资本比例,增加股权数量,提高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进而对市场风险;其次,逐渐对金融经济信用环境进行完善,构建针对性措施,促进信用中介组织构建,构建诚信机构,为金融行业稳定发展建设提供高效稳定运行环境。结合,金融经济发展生态规律,对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保证金融债权,保证金融资源合理进入到市场内;最后,结合科学发展观,推动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为金融行业发展营造外部环境。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模式应该不断进行完善创新推动干部考核机制市场化建设,有效降低金融资源市场化控制,对金融市场运行环境进行改善[4]。

2.拓宽融资渠道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应该构建信息沟通机制,实际上也就是构建银政机制,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金融政策规划,对金融产业进行规划调整,调整结构。及时发现金融政策修改内容,解决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及问题进行解决。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借助金融机构专家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并且对服务障碍进行清理,金融机构不断降低融资渠道,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其次,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到经济管理部门所开展的活动内,转变经济活动运营观念,对信贷政策进行完善,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在保证企业运营情况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5]。

3.强化金融市场监管

首先,提高对金融监管工作重视程度,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提高对金融监管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对监测工作重视程度,密切关注金融机构流动,及时发现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发挥出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市场内作用;其次,对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对金融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对金融市场深入规范处理,根据金融有关政策及法律,对民间资金流动进行引导及监管,有效对非法金融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安全隐患进行打击,并且对金融体系机制及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推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建设;最后,调解金融监管之间矛盾,推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已经构建的金融监管部?T之间,应该积极沟通交流,备案制度共享,有效提升金融监管效率及质量,减少金融机构运营压力[6]。

篇7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篇8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式 认识 思考 当前 分析

一、前言

充分的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于改善我国经济市场环境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状态良好,逐渐从经济低谷中走出来,在拉动我国内需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好转,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贷款难等问题。发挥出经济金融的发展优势,解决经济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当前经济金融形式分析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实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增站速度的逐渐回升。很多人提出了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而也有的人则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股票市场走势下降的问题,悲观的认为我国的经济展现出来明显的后劲不足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虽无前者的过热,但也无后者的过渡低迷。我国的经济金融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复苏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CPI同比增长为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为18.3%,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为45%。从以上数据信息中能够发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1]。

首先,我国最高决策层对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具有良好的把握以及判断,能够正视经济金融负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经济金融管理中积极的实行财政政策,并且湿度放宽货币政策。

其次,开展刺激性消费,推出新能源、新材料的进农村活动,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将农业投资的范围扩大,并且注重民间资本的整理。

最后,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市场潜力增大,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以城镇化为基础释放出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劳动力充裕的大环境下,保障劳动力充分就业[2]。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分析当前经济金融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一)贸易顺差的影响

贸易顺差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作用下,将在2016下半年度中延续了上半年度的扩大趋势。国内很多经济出现了流动过剩、通货膨胀指数上升的对冲压力,最终导致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升高。在经济金融市场上利率提升的背景下,将会加剧美利差的扩大和资本流入的负面影响[3]。

(二)居民经济受到影响

从对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能够发现,居民对于经济金融、就业判断的指数期望下降,并且与经济增长出现反向意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到了经济预期的影响,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并且相比于上一年度的物价满意度逐渐降低。

(三)国际上的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国际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导致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发展目标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共同的面对经济发展危机,并防止经济下滑。很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基于扩展性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这样的财政政策不适于国内财政经济发展,将会导致经济增长复杂化。如欧洲因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复杂化,并且引发了欧元危机。

四、经济危机后的经济金融改革建议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新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提升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需要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市场中形成完善的汇率机制。该种汇率机制的实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短期的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情况下,将会促使人民币升值。如果在汇率制度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国际收支情况不会影响到汇率,在人民币高估时,未来人民币将会面临着贬值的风险,出现严重的资源外逃情况。相反,在人民币低估时,未来导致时资本流入,人民币会升值。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汇率机制,在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方面意义重大[4]。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创新是时展的基础,在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需要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以及创新环境的推动。在国家时经济金融发展环节中,金融创新是改善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商业银行在利率信息掌握上比较超前,但依然不能够判断出利率的走势,同理,商业银行的大客户也不能够对利率走势进行判断。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创新。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实现以市场利率化促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现金融创,能够借市场利率化之东风,发挥出商业银行的潜在优势,革新其财务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保值金融产品,根据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推出风险防范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产品,逐渐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得以应用[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式进行介绍,分析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建议。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宗轩.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和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2.

[2]黄思逸.谈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5,11:87.

[3]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34-39+64.

[4]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77-80.

篇9

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青海省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信贷支持力度,且信贷增长对试验园区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2012年,仅海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企业投放贷款299亿元,占全年信贷投放量的95%以上。(二)青海省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压力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受所处地理位置及青海省金融业整体环境影响,尽管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地方性银行等组成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但金融基础仍较为薄弱。鉴于园区内企业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融资方式仍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为主。区域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新兴融资工具使用不充分、外部风险投资意愿不足、融资担保公司能力的有限,园区内仅有的3家上市企业在股市低迷的状态下进行股权融资难度较大,这些因素无形中加剧了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压力,加之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形成“多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2.信息不对称,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在当前柴达木试验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初期阶段,个别企业诚信意识较淡薄,在经营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充分、质量差,导致金融机构对其发展前景、项目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加之项目开发多属于中长期贷款,不可预测的风险点较多,短期内难以测控回报率,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和基层机构授权授信的约束,金融机构在授信过程中要么保持观望态度,要么集中偏好大型企业和短期贷款,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商业性本质与循环经济企业长期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3.金融创新不足,未能满足中小循环型企业融资需求。许多新兴绿色中小企业相较于传统企业而言,科技含量高,生产链长,投资回报期长,在发展过程中“不走寻常路”。然而延续传统经营理念的金融机构,开放程度不高,缺乏对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科技产业等方面的认识,缺少高端专业人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提供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与循环经济产业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4.民间资本游离,制约民间投资进入的积极性。由于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导致数量庞大的民间资本④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刷新货币发行量增长的世界记录,M2总量供应的快速增长也反映了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民间资本不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催化了民间资本逐利本性的显现。尽管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新36条”,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若干意见》,但是由于政策落实的滞后性,投资渠道不畅通,导致民间投资实体经济热情有余而行动不足,民间资本仍大量闲置,或是进入到一些易引发通涨的领域。

金融业支持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加速青海省基础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我国自1990年沪深两市开办至今,已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市场等多种股份交易平台。青海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借鉴美国资本市场中OTCBB、粉红单市场及地方性柜台交易场所⑤模式,开拓基础层次资本市场,充分运用股份交易平台,培育可上市循环企业资源,扶持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2.充分利用国家倾斜政策和专项资金,整合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依托青海省丰富的矿产、光能、风能、野生动物等清洁能源资源,本着“区域小循环”到“全省大循环”建设目标,以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宜的投资优惠政策,推出循环经济产业领域优质项目,吸引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外商投资、民间投资投向有前景的高科技项目,支持中小循环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例如,微软、苹果等国际著名的科技创新企业都曾因PE的“雪中送炭”而度过发展关键期。(二)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步伐金融机构的社会效应具有很强的引导、调节作用。近年来,绿色金融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其意为支持环境保护与改善、能源有效利用与开发,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活动。目前,青海省已确定将格尔木市打造成“金融生态模范市”,应以此为出发点,丰富金融市场种类和层次,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制定“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碳金融交易市场活动,充分发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构建环保部门、一行三会、舆论媒体等多方监管的多层次监管网络体系,对“绿色金融”实施有效监管,全程监督并实施披露循环型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重要信息,从而不断强化循环经济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三)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1.金融机构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灵活、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国家节能和环保标准的变化,将节能减排标准纳入授信评级体系,将企业是否遵循“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指标,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的信贷支持,在贷款评估和审查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借鉴国外及发达省份先进经验,立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辟绿色信贷通道,降低绿色中小企业信贷门槛,拓宽抵押担保范围,积极研发绿色抵押、排污权抵押、知识产权抵押、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金融产品和以环境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3.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剂功效,大力支持循环经济产业、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涉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特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这就对金融机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机构应大力培养专业理财、订制融资方案等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课题组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电商时代给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商平台是金融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要支撑点。比如:网络购物、网络红包、网络转账等。银行需要认识到电商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进而融入电商,为电商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拉近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整个互联网的金融秩序,突出银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