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导向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导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导向

篇1

关键词: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 国民经济 导向作用

政府在国家经济波动方面的影响,通常可以通过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三个主要的方向来实现,而通过与相关原理和公式的应用,就可以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运用来实现对国家经济的调节作用,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将我国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

一、宏观调控概述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显著的阶段,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的变动,通过市场来是实现对一切经济活动的解决。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说,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发展的最好状态,通过市场来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守夜人。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缺陷,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产生,更是使得自由市场的理论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当市场机制发生特殊状况时,就充分体现出政府的作用,也就是宏观调控。根据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国家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时,通过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衡性,当经济受到影响而发生衰退或者是膨胀时,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或者是紧缩性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平衡。

二、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1.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相应的经验。

如今的国际市场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且日渐明显,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在2008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这次危机也充分说明,通过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控制,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迅速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坚持保增长、调结构的基本政策思想,有效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回升。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在短时内通过政府快速、大规模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引导,从而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所产生的经济趋缓的局势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也增强了国民恢复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从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出发,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来适应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此来促进经济拉动力的增强。

2.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推动力。

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市场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为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在通过政府宏观调整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宏观调控的手段的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局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是组织措施的有效执行,才能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转化为现实的政策与措施。综合的说,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发挥,既要保证全局的利益,又要能够兼顾局部的利益,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宏观调控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促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模式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为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的保障,以此促进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规范化。

2.通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有关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广泛听取其他派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建议,重视党外人员发出的声音,只有民主决策,群策群力,才会使我国宏观调控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操作上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及时迅速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方向,更好地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

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配合

我国在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须要保证其与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相适应,对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发展进行适当的鼓励或者是限制,以此促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也需要制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相适应的措施促进信贷结构的完善,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而商业银行也需要按照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贷款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构建也需要向着市场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其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优化,才能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影响;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环境;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在调整速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对调整速度的影响近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Douglas O. Cook(2009)分别采用两阶段和综合两种动态部分调整模型,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在宏观经济繁荣时调整速度较快。原毅军,孙晓华(2006)的研究得到调整速度与上一年GDP增长率正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值率负相关的结论。黄辉(2009)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影响调整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整速度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现象。本文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基于部分调整模型,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进行调整速度对比研究。在目标资本结构的回归中不考虑宏观因素。这样改进可以避免双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不显著性。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1.研究模型

接受Nerlove的部分调整模型(partial adjustment model)的构建思路,构建下面的资本结构部分调整模型(1)

Lit- Lit-1=?姿(L*it- Lit-1) (1)

其中,L*it和Lit分别表示公司i在第t年末的最优资本结构和实际资本结构。?姿为调整系数,表示在一个年度内公司的资本结构向目标水平调整的快慢,并间接反映调整成本的大小。

根据屈耀辉(2006)等人的研究,目标资本结构可表示为公司特征向量与行业特征向量的线性函数

L*it=?琢0+■?琢jYjit+■?琢sDs+■?琢tDt+?滓it (2)

其中Yit是影响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一组相关变量,Ds和Dt分别为行业和时间虚拟变量。

将(2)式带入到(1)式整理得到本文的回归模型(3)式

Lit=?姿(?琢0+■?琢jYjit+■?琢sDs+■?琢t)+(1-?姿)Lit-1+?滓it(3)

2.变量设计

(1)资本结构变量。本文分别使用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两种资本结构进行研究。

LEV Bit=(LDit+SDit)/TAit

LEV Mit=(LDit+SDit)/(TAit-LSVit+LSit*P)

LEV Bit表示账面资本结构,LEV Mit市场资本结构。LDit表示长期负债,SDit表示短期负债,TAit表示账面总资产,LSVit表示流通股账面价值,LSit*P表示流通股市场价值。

(2)目标资本结构拟合变量。根据已有文献对目标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用的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用主营业务的自然对数表示,目前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资产有形性(TANG),用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表明有形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NDTS),用固定资产折旧除以总资产表示,经验研究研究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公司成长性(GROW),用托宾Q值表示,公司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公司盈利能力(PROF),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税收因素(TAX),用所得税除以利润总额表示。考虑行业特征因素,用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HAB,HAM)表示。

(3)宏观经济变量。仿照Douglas O. Cook(2009),本文选用GDP增长率来定义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定义为本年GDP减去上年GDP再除以上年GDP。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的具体情况是,13年的GDP增长率数据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为中位数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按照GDP增长率的二分位数再进行划分,将样本分成四个部分。取GDP增长率最小的三年1998~2000定义为为宏观经济环境衰退;取GDP增长率最大的三年2005~2007定义为宏观经济环境繁荣。

二、样本选取与估计方法

选择沪深两市1996~2008一般上市公司的数据,不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剔除PT,ST公司。经过数据整理,获得分布于十二个行业的715家公司的9295个样本观测点。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由于模型(3)把目标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内化其中,模型右边包含因变量一阶滞后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把模型(3)右边所有变量的二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括号里的数据是T检验值,表中***、**、*分别代表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1中LEV(-1)的系数就是1-?姿。可以看到,在账面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575(1-0.425),在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为0.592(1-0.408);在市场资本结构下,宏观经济衰退时的调整速度是0.606(1-0.394),宏观经济繁荣时的调整速度是0.656(1-0.344)。

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表现出顺周期性,与Douglas O. Cook(2009),黄辉(2009)的结论一致。本文只用宏观经济变量划分样本,没有把宏观经济变量作为目标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避免了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与显著性,使研究结果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原毅军,孙晓华.宏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39~42

篇5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Shao Wei, Feng Cheng(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and tries to fin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nnovation of macroeconomics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croeconomics,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students.

Key words:macroeconomics; reform in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1.引言

?S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都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专业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的教授多以理论传输为主,使得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分析问题思路狭隘。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宏观经济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本文基于“创新导向―项目核心―创业目标”这一理论,希望可以总结出更加适合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2.宏观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

创新创业理念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近几年在我国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高校只是照搬发达国家,不能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导致项目成果与我国现实不符;而一些普通高校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发展滞后。创新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结合不紧,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普遍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及创新的重要性。

2.2 教师缺乏“多样性”

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组成单一,通常是在高校学习毕业后留校,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创业就业经历。即使部分高校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但仍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常常只有对课本的讲解,或者偶尔结合实际问题,但往往只有教师“讲”,学生的参与很少,在期末考试时,经常可以发现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地解答,而与现实相结合的灵活的解答题,学生们就会乱答,失分严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装备理论知识,更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3 经济实训平台不足

高校经常在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时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教学。高校中拥有经济实训场所的学校较少,有些学校即使拥有实训场所,可能也只是一些被淘汰的老旧设备,无法进行操作。学校对校内经济实训资金人力时间投入不足,对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理论,实践活动大多成为一种“形式主义”,阻碍了学生和教师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4 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多是已经沿袭多年,学生们不能得到个性发展,也就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有些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比较全面,但由于多数没有评价标准,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技术手段国内外经济现状”,其实施成果究竟是好是坏就难以判断,学生们也很可能浑水摸鱼仅仅为了达成学分目标。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等人才。

3.解决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点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拓展学生们创新思维,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同学们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中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出以下建议。

3.1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拥有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时,要充分与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宏观经济学充分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这样无论是教导还是学习,都可以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能用已经教授的经济理论解释的我国当前发生的经济现象,分小组让学生自主分析,并选取适当课时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听讲并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甚至可以将此作为学生期中考试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2 培养全方位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团体,高校为招收多层次的教师可以提高工资水平,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社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拓宽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视野。同时从教学评定、经费赞助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老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与将要授课的内容相关的网络热点热词,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3.3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仅仅只有书本教学已经不适合现如今对多元化的人才的需要了,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多层次人才为目标,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条件更好的学校可以设立专业实验室,打造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使同学们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企业高管、创业杰出代表等向学生们分享自身事迹,将高校与行业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校内平台,也为其创造良好的校外平台,多方位地向同学们提供服务,科学合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人。

3.4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创新创业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在授课时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使同学们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到其中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将实践经验与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考试考核方面,也不应局限于课本习题,可以选取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定学分与奖学金时,可以将同学们的专利、创业、论文等纳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4.结论

篇6

在研究股市波动周期时,投资者以及研究者们往往十分关心股市的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在投资实务中,基本面的情况往往会为投资者们对股市走向的判定提供非常重要的指А6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如何理解和验证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无疑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西方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的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都发展的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因而股市得走势和波动一般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基本面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而言,因为市场化的程度仍然相对较低,而且投资者通常而言也不够成熟,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投资甚至是投机行为,因此股票市场的波动可能更难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上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国内学术界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比如舒建雄(2012)就探究了中国的股票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不过由于该研究的时间窗口在2011年及之前,所以其结论对于当前的市场是否还具有足够的指导意义,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最近几年来,中国经历了领导集体的换届、反腐政治以及伴随经济增速企稳略降而开始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金融市场来看,也经历了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金融市场(如股市)的进一步改革等变动。这些变化都反映了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在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是否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显然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政策意义上,都是一个更加值得探究的话题。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股票市场数据,进一步研究了在最近几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指标周期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以2013年3月领导集体换届为节点,本文利用计量模型研究了在这之后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本文的计量结果表明:首先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确实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关系;第二,在2013年之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指标波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的变化。部分指标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经济转型期间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证证据。

本文接下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之前的文献进行简要的回归;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数据以及基本的计量模型;第三部分展示本文的分析结果;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讨论。

数据描述与计量模型

参考茅倩如(2011)与舒建雄(2012)等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了上证综指的逐月指数作为股市指数波动的变量,也即本文研究中主要的因变量。历史研究表明上证指数与深证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8以上,因此选用上证指数可以很好地代表整个国内股票市场的走势。由于本文主要关注最近时间段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因此选取的数据窗口区间为2008年1月到2017年3月。而宏观经济的指标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CPI(消费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出口指标等相关的月度变量。其中出口指标不仅选取了出口值的绝对水平,也选取了出口值的每月环比增长值,因为增长变化率与CPI和PPI指数类似,更能够代表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与上证综指的选取一样,这些宏观经济的指标同样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的月度数据。对于数据的简单描述见表1。

从表1直观上也可以看出,在2008年到2017年初的这段时间里,上证综指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其相对变化幅度要大于CPI,PPI等宏观经济指标。这与我们实际中观测到的这一时期内股市的几次非理性大幅涨跌也是一致的。至于长期而言股市的波动是否与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关联,则需要本文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本文将主要进行下述计量模型的估计:

为了检验Y与回归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经济转型前后(本文中选取政府2013年3月换届前后作为政策以及发展环境转型的节点)是否发生了变化,本文采用邹至庄检验(chow-test)的方法检验在2013年3月前后,(1)式中的系数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的检验方法参考Chow&Gregory(1960)。

估计结果

本文首先对于(1)进行估计,利用的软件为Statal4。为了控制遗漏变量的潜在问题,本文逐渐加入回归变量,对于全样本(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的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本文选取的总体样本区间内,CPI、PP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股市表现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而出口值的水平以及出口值的变化则与股市表现没有显著的关系。具体来说,当CPI上升1个单位,上证指数会上升74.69个单位;当PPI上升1个单位,上证指数会下降58.46个单位;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1个单位,上证指数会上升105.7个单位。这些关系都是显著的,而出口相关变量与Y的关系并不显著。此外,在第(5)列加入所有回归变量之后,我们看到回归估计的R方为0.317,这表明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可以解释上证综指变化的31.7%,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了,不过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还有接近70%的上证指数波动不能由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解释,说明在这一时期内股市的波动仍然有很大程度是不由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情况而决定的。

那么在2013年本届政府上台前后,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呢?对此问题,本文首先分别选取2013年3月之前与之后的样本进行了(1)式的回归估计,从而直接比较系数的变化。但是仅仅对于系数进行比较并不能允许本文作出统计意义上的推断,因此本文还需要对这两个回归进行邹氏检验。这一计量检验等价于估计以下模型:

结论与讨论

篇7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据我们预测,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4%左右,增速较上年也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9%和9.7%左右,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增长。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5年仍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6%左右,因为GDP增长速度较上年减缓,第三产业增速也略有减缓。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5年将达到8440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9%和20.4%左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 54%,这一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预计2005年各种价格水平将仍然呈上升趋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2.4%和3.4%,投资品价格指数变动率为4.8%左右。虽然价格指数上涨率略低于上年,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

2005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将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5年为5.5%左右。

2005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60790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和12.7%,基本与上年的增长水平持平。

2005年多数有关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会略有提高,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较快增长。国内对进口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会低于上年,同时出口增长势头不减,对外贸易仍将是十分活跃的一年。预计2005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8.6%和29.4%,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5年中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应对国内外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健康增长。

二、政策措施建议

(一)注重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创造条件

目前除了投资与消费、居民收入差距、二三产业的结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重工业成为目前工业增长的主导,也是造成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重工业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循环特点,因而也具有较强的惯性。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会加深经济波动对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重工业增长一旦启动,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但是一旦重工业增长陷入萎缩,又会形成螺旋式下降趋势,启动起来十分困难。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问题交织起来,在中长期中会造成供给能力没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支持,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二)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转向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方式,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简单地单纯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在实行过程中更要认真谨慎,密切注意执行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政策实行收到实效。

第一,目前总的形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重新反弹或经济“硬着陆”两方面的问题,财政政策的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对当前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渡;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进一步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第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问题,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特点,以及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的需要,我们应该注意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应该有效发挥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解决或改善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使此轮宏观调控能够在解决当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同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三,虽然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将继续适当发行的国债资金用于“三农”、西部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但是从长期看公共财政对“三农”、西部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正常的规范的财政预算中的转移支付来解决。总的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应该逐步继续减少并停止发行此类建设国债,而把所需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增加投入的事情。我们应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而避免政府资金孤军奋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和西部开发问题,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

第五,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累计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未来还本付息任务沉重,还本付息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因此防止出现财政状况恶化,避免财政风险也应该是在今后实行财政政策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缓和价格上涨压力方面,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货币政策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

篇8

摘 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内经济的变化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内外均衡往往难以实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预期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因此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同时辅以汇率政策,只有内外兼顾统一才能使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内外均衡 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运行必须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最早提出内外均衡矛盾,他指出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根据西方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搭配理论,要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就必须针对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搭配运用各项政策,使每种政策工具都应用于它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政策目标。

一、中国内外失衡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外失衡格局。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失衡以及“高出口和双顺差”为特征的外部失衡。

内部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总量失衡主要体现在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物价水平却没有保持着理想中的稳定。结构失衡体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长非常迅速,而同期的消费率则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内居民的高储蓄无法被投资完全消化掉;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形势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并存,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导致外资的进一步流入,国际收支顺差随之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目前已出现严重的长期性的外部失衡。

二、内外均衡矛盾及政策搭配的文献综述

国内经济学界对于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矛盾及政策搭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有了较多论述

谢平、张晓朴(2002)认为在国际资本进出越来越自由的情况下,中国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定汇率的目标面临着严重冲突,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意见;张斌(2004)则认为,要缓解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人民币升值更为有效。

2.人民币汇率问题

许少强(2006)探讨了均衡汇率的决定及其效应,以及内外部均衡冲突对均衡汇率决定的影响;张晓朴(2005)认为我国内外部经济失衡表现在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制度选择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失衡等三个方面;曹垂龙(2006)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额贸易顺差的消除作用较小。

3.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研究

姜波克(1998)提出了开放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采取政策搭配的方法,分析了宏观调控工具创新对增强政策搭配有效性的作用;李圣君(2002)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二者的搭配问题,并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三、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依靠内需的基础上。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在启动内需、扩大社会中需求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在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应该更多地偏重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选择

(1)扩大政府消费支出,促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首先,适度扩大政府消费支出是目前增强内需的重要举措。考虑到居民消费在短期内难以增加的现实,扩大内需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政府身上。其次,增加政府支出、建立促进内需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由于居民的未来支出往往具有很强的刚性,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从增加政府支出、建立扩大内需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着手。

(2)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中国目前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区域导向性强,产业导向性弱。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是,资金真正匮乏的中西部地区难以得到外资的“垂青”,而且外资主要集中到了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行业。因此,必须对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整个引资政策进行调整,以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进而减轻资本账户顺差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

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将带来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从而减少了经常账户顺差,而且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然而,依靠升值调整内外部失衡的效果难以预测。一方面,中国的进出口对汇率变化似乎并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如果试图单靠人民币升值实现贸易平衡,人民币就必须大幅度升值。但是,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经济将带来冲击: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会受到损害,升值之后国外的廉价农产品进口会增加,这将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因此,汇率政策要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通过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人民币升值在缩小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同时,不会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这样将能使中国经济实现外部平衡的同时也实现内部平衡。

注释:

①姜波克.国际金融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参考文献:

[1]艾光.关于"双顺差"背景下实现中国内外均衡的思考.时代经贸.2007(6):5.

[2]姜波克.国际金融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经济研究.2006(2):4-15.

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4-02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GDP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a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1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6,(7):103-104.

篇10

新增信贷总量达到8.2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

首先,2012年信贷投放规模达到8.2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比例,分别达到了2.46万亿元、2.4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图1)。

信贷投放时序特征与宏观经济走势一致性较强

2012年第一季度 GDP增速勉强守住8%,第二季度降至7.6%,第三季度创下近年来的新低7.4%,宏观经济增长持续趋弱。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

2012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就未达成“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计划。其中,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738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少增2882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为7107亿元,虽然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730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1818亿元,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增长其实为负。

进入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信贷投放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4~5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6818亿元和7932亿元。其中,4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少增612亿元,但票据融资却同比多增2012亿元,也即非票据融资类的贷款是较上一年同期减少了2624亿元;5月份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多增2416亿元,但票据融资却较上一年同比多增1752亿元,在多增贷款中的占比达到了72.5%。

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宏观预调微调政策,国内经济开始探底企稳。进入2012年第三季度,7~9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5401亿元、7039亿元和6232亿元。其中,8月份、9月份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和153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票据融资净转出2169亿元,商业银行新增信贷投放动力趋强。进入第四季度以来,虽然人民币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略微少增,但10~12月份票据融资继续呈现净转出态势,分别达到了732亿元、369亿元和1911亿元,进一步佐证了企业融资需求趋旺、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趋向(图2)。

信贷投放支持宏观经济出现结构变化,“短多长少”特征轮换

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同时,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2012年1~3月份,新增短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为49.3%、52.0%和56.8%,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9个、8.5个和2.2个百分点。同年1~5月份,票据融资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较上一年同期高了9~30个百分点。而在同年1~7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却分别较上一年同期低了7~39个百分点。

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发力,第三季度以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束了连续四个月下滑的态势,10月份达到50.2%并重回荣枯线之上。同时,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获批,投资明显企稳回升。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也逐步加速,“短多长少”的新增信贷格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改善,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显现。2012年8~9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分别提升至40.6%和46.0%,分别较上一年同期提升了3.8个和11.3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以来,10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投放中的占比56.1%,是继1月份占比(57.0%)之后的第二高位,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图3)。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脱媒走向深入,将挤压商业银行业务空间

自2012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贷款投放在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左右,9~10月份分别达到了37.9%和39.1%,由前两年约为50%以上的水平又跌落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除了人民币贷款、股票融资外,构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渠道中,企业债券融资活跃,并在年内7月份占比达到2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图4)。金融脱媒进程的持续加剧,一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对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形成挤压,此外,还导致存款分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将商业银行盈利带来压力

2012年6~7月份,央行先后两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又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盈利压力。2013年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利差收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将直接拖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增长。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将对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将获有效支撑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将拉动信贷规模增长

首先,自2011年10月份宏观调整政策基调放松以来,人民币贷款的单月增速就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也将与宏观经济的回升节奏保持基本一致,并基本维持与2012年较为类似的运行轨迹,预计最高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在最低投放的月份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左右。

其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稳增长”仍是当下政策的重要目标,“稳增长”的主要途径仍是突出“投资拉动”的作用,并将继续启动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国家仍将继续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东中西部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中西部且有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加上历经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区域协调性增强。上述政策利好、产业利好及区域利好,均为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信贷投放不会猛增快涨

首先,即使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回升,但GDP增速也仅是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国家扶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娱乐、动漫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当前阶段还暂不能完全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信贷增长的大局。因此,从宏观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面及新兴的信贷投放支撑点上分析,商业银行2013年新增信贷出现猛增快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银监会近期宣布不会延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月1号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资本市场融资压力日趋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资本约束条件下适度发展高资本消耗的贷款业务,统筹处理好信贷投放与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面临盈利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业务创新需求强烈等新议题和新要求,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努力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占比的战略导向,也是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

实现跨越信贷转型发展,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以资本集约为导向,主动调整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首先,从我国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现实看,未来银行信贷可能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城镇化推进、低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农业现代化将萌生出巨量的新兴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将注重新增信贷的权衡取舍和既有存量的“进退”调整。一方面,识别好、摆布好、运用好信贷投放格局;另一方面,还将权衡信贷存量的“进入”与“退出”,更加注重银行信贷投放的主线、专长与风险偏好。

其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高收入阶层逐步崛起,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与国际接轨,将推动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商业银行将因此注重发展个人信贷业务,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力。

再次,商业银行将注重抓住近期重启的资产证券化机遇。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可能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有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隔7年后的再度重启。商业银行也将借此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信贷结构、腾挪出新的投放空间。

用稳定性更强的存款资金来源夯实信贷业务发展基础

首先,“存款立行”的古训仍然适用。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及资产业务发展和结构情况,实施主动负债操作,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来源,实现负债资金的整体成本最优。

其次,新的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最低须达到100%。其中,流动性覆盖率目的是用来衡量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商业银行也将因此更加注重存款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偿付压力。

最后,关于存贷比的刚性要求,是对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现实约束。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存款为代表的稳定资金来源来支持资产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的匹配均衡关系。

用综合化经营手段破除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加剧,融资表外化手段频繁运用,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将注重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注重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推进实施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利率市场化会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将注重加强利率定价能力,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率定价体系,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能力。

积极寻求金融市场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注重综合化经营框架下收入及利润来源重心向非存贷利差领域转换。

参与并融入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寻找新的信贷投放支撑点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稳步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加速的趋势较为明显。全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多项改革协同推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商业银行将会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服务模式,把握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丰富金融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