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建设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建设的核心

篇1

在“启慧教育”的浸染下,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致力于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因此,将学校现有的大小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形成“启慧”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启慧五大学科课程群(语言与文学、数学与创造、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社会)和启慧六系列活动课程(人文素养系列、品德素养系列、科学素养系列、健康素养系列、生活素养系列、艺术素养系列)。

本文以学校校本化课程中的武术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为例,以期更好地培育出“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

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武术课程方向

1.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武术课程教学,可以使广大学生热爱武术,自觉参与并养成终身武健身的好习惯,从小尚武崇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和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教师讲解、传授、示范,学生参与练习,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为手段,使学生内外兼修、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以培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建设

武术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树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明礼”。武术教育注重“德”与“礼”的培养。二是习武技,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激发生命潜能,还有利于学生直面挫折、主动进取、个性品质的形成。三是弘武魂,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丰富爱国主义内涵,还能培养忠于民族、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为此,我们将武术课程建设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外健内慧”智慧少年的重要途径。

2.武术校本课程实施任务,重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习武、练武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武术活动。而且,我们会通过对武术历史的学习、武术名人的了解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武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练习、对练等内容的教学,认真传授武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武术的正确姿态和“精、气、神”,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创设各种情境,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具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建立个人与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合作与竞争意识,教会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敢于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武术校本课程实施分层要求,重在凸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初步了解武术历史和现代武术名人故事,了解学习武术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初步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简单组合,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发展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激发武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让学生初步领略“精、气、神”的意义。

二年级:了解武术历史和古代、近代武术名人的故事,了解武术健身、养身、防身的基本常识;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单组合以及基本功串联;力求学生动作规范,用力准确,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习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感受“精、气、神”的气势。

三年级:了解武德精神的内涵,学习武术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基本功串联,学习武术套路(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使学生的动作规范,用力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养成习武、练武的好习惯和安全意识,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武德,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年级:了解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历史与成就,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之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本功串联,以及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学习少年拳第一套。力求达到动作熟练规范,神形兼备,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具有习武、练武的浓烈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团结互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

品质。

五年级:复习、巩固一至四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少年拳第二套和组合长拳第一套,学习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掌握武术“三基”要领,提高动作质量;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我展示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自然而然地在个体动作中显现“精、气、神”的

姿势。

六年级:复习、巩固一至五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棍术的基本棍法和套路,学习太极拳,学会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全面学会和掌握所学武术内容,武术动作规范、准确、健美,并彰显武术的“精、气、神”;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展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以“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实施

学校的武术课程建设走的是一条“全员普及”与“提高训练”相结合之路,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全员普及,夯实课程基础

为了保障武术课程的有效建设,学校开展了武术课程体系研究,编写了武术校本教材《中华武术》,明确了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低段要求初步掌握武术基础技术,中段要求掌握武术基本功,高段要求掌握武术套路与武术器械的运用。学校将武术纳入课程计划,各班每周开设一节武术课,让所有学生了解武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坚持做自编武术操,让武术成为学生日常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在阳光体育节中,我们还设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武术集体奖项和“功夫小子”“功夫达人”等个人表演奖项,营造出浓厚的武术课程氛围。

例如,在教学“基本功成套串联―仆步穿掌”时,教师要先向全体学生讲解动作方法:两脚并立,双摆掌。(1)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自左向上,经头向右方劈落,右掌与眉同高,左手回收至腰侧。(2)上体继续右转,右手收至右腰侧成掌,左手自左经上头部,向右前方下落成按掌,高与胸齐,掌心向外。(3)上体向左转,左掌收至右胸前,同时右掌经左掌背向前上穿出成穿掌,手心朝上,并右腿直立,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立,目视右掌。(4)左脚向左侧落步,右腿屈膝全蹲成左仆步,右掌内旋使掌心朝外,上体左转,左掌贴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掌,成左仆步穿掌。(5)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左手上挑,右手下落,两手成左高右低斜直线,眼看左掌。并强调两臂要挥圆,臂的摆动与身体转动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连贯协调。

武术的全员普及,对学生体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2.社团活动,助推课程发展

为了让更多喜爱武术的学生在武术功底、身体机能、意志品质与武德修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通过武术社团活动助推武术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武术社团活动主要以学生武术提高训练为主,尝试课程间的横向关联,将中华武术与文学、艺术等进行整合,编排出高质量的武术表演项目,如中国少年说、红旗飘飘、大王叫我来巡山等,在市、区各级各类表演中均获一等奖。

3.提高训练,彰显课程特色

学校在武术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术提高班,进行武术业余训练。一是抓好训练常规,从队员的武德礼仪、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训练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二是努力打造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悉心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选送到各省市专业武术队深造训练,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三是通过组织队员参加全国、全市的运动会,彰显学校武术品牌。

武术特色品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为“启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可借鉴的实施途径,有助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三、增加课程实施效果和师生评价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先后走出了世界武术冠军、全国九运会冠军刘艳艳,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汤露,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袁梦洁……近几年,我校参加的各级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为20多次,单项金牌216枚,银牌196枚,铜牌92枚。2014年,学校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015年,学校输送的武术队员徐鹏以19.26的高分获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全能冠军,为重庆夺得唯一金牌。学校也成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重庆市首批体育(武术)特色学校、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武术特色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学校、重庆市武术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功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为今后更加扎实地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篇2

【关键词】 核心课程 数据库系统 课程建设

一、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依据行业专业定位,进行课程定位

认真进行行业企业调查,根据任职岗位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承担的能力培养目的。

1.2与企业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进行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础参考文件,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来完成。要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依据,以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以往的学科限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1.3 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推行课堂讨论式、自学指导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其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1.4优化教学内容,改良课程结构

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确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研讨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内容选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强化实践环节,将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结合,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5不断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好的课程离不开好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整合和利用企业资源,不断加强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课程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完善n程评价和管理。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的一次性决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增加过程性考核,应用考核,校外实训考核,记录学生综合成绩,不忽略任何可以肯定学生的环节,利用平时收取作业、课后讨论、上机考试、期末考试、校外实习等多种手段,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和管理体系。

2. 课程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利用网络,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增加课程趣味性和可扩展性。一方面可共享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测试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为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研究方案及落实措施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成立由校方专业课教室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在双方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由学校主导,采用倒推法,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和分阶段项目实施方案,并参考实训机构的考核与评价办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标准。

2.课题组全体人员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和案例要尽可能引导创新,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前进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在创新环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持有一颗好奇心,经常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能发挥学生特长的作业,通过完成任务来让学生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上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导向式教学,引入微课。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分工协作形成数据库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3.外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效果好、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齐全的课程教学小组。

4. 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考核应发挥导向、检验、评价和反馈的功能,考核方式改革必须和教学改革同步。目前,专业课程绝大多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试卷考试所占比例为60%-70%。此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对自身职业技能提升不够重视,考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不足。

与院领导、系领导开会商讨,构建注重过程考核和注重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监督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过程化考核的指导和管理,使考试起到应有的反馈、调整和修正作用,完善课程评价和管理体系。

5.建设《数据库系统》课程资源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字化学习体系:主要任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试卷、习题库、案例资料等)。资源库中资料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比如设计有新意的实践:如果要设计一张二维表,而表中数据超过1亿条,应该怎么设计和处理才能保证查询速度?在使用索引的基础上,能否对表结构进行更改?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兴趣和热情。

参 考 文 献

[1] 张松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2(10):158-159

[2] 岳爱臣.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教学建设与改革2007(3):43-44.

[3] 王建玺,周改云.基于过程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6(5): 234-235

篇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post need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ak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exploration on the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ogistics talent need, it summarizes the post group as required by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skills, determines the course set meeting current and futur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of 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Key words: logistics specialty;post requirements;post ability;core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00-02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而每一次的改革,又会进一步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为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有必要结合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对专业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应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及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整体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确定人才市场对物流岗位需求的类别并对能够满足物流岗位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转化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最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课程。

2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步骤的落实

2.1 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通过对江苏人才网()、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分析汇总,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包含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营销服务。三是国际货代人才,由于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航海贸易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沿海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2.2 物流行业岗位群分析 目前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分成企业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四个方向,通过以上对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整理,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类的职业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三类的岗位群:①企业物流岗位群,包含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岗位;②第三方物流岗位群,包含物流营销、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等岗位;③国际货运岗位群,包含单证处理、货运、报关报检和客户服务等岗位。

2.3 物流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物流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对岗位群进行分解细化,我们对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和进取能力四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主要由采购生产管理能力、仓储运输调度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营销商务沟通能力组成。

2.4 物流行业典型岗位任务分解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针对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的特点,我们把物流目标岗位群分解成运输、仓储、配送、采购和国际货代共5个职业领域,对其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逐一的分解,并罗列出物流专业中所对应的支持课程,并对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岗位群的各项岗位任务分解和汇总,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将最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运》四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加以建设。详见表1。

3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

3.1 树立“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的课程构建模式 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要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区域经济及物流特性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全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岗位上岗实际操作水平的应用型物流人才。[3]

3.2 开发优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选用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物流专业设置的方向,统筹安排各科教材的内容,避免内容重叠,结合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资料作为辅助教材。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除常规的课堂知识讲授,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软件模拟操作实训;结合校内的物流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岗位实习,增强对物流工作岗位的认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3 以参加技能大赛、暑期下厂实习等活动为契机增强师资建设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暑期下厂实习的机会,亲自体验和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积累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娟玲,岳朝晖.高同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篇4

关键词:教学团队;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37-02

一、引言

建设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阐述了教学团队组建方面的案例与规划,对于教学团队组建的功能,团队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未作较详细的分析。对此,本了如下的两点工作,首先明晰了教学团队的组建功能,提出了目前教学团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其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例,阐述了团队建设的相关举措。

二、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功能

(一)体现专业水平,体系高度综合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体系,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专业教学团队实质是复杂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综合体,代表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营造氛围,人才培养至上

大学应当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氛围。目前,社会中存在部分不重视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广大教师以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理念,探索在新形势、新社会环境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其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并自觉自发地形成人才至上的理念,融入平日的学习中去。以期营造人才培养至上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纠正目前社会中的不良倾向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三)思维碰撞,探讨教学难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各式各样的难题。通过建立团队协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讨论与实践,激发教师们产生对于教学难题的新的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促进团队成员一齐攻克教学难题,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并提出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摹课等新兴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五)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六)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三、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四、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

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

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

五、结束语

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并让学生得益于此。任何教学改革都将围绕这个核心目的展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建设性的作用。本文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及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期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不断探索中更加完善,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更加良好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岗位核心能力;Java;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31-02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以后简称“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代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技能所需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以培养软件工程师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而开发的一门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类岗位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改革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就业本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编程技能,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1 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路

1.1 课程现状

传统的高职“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多数以书本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件方式为主,重理论、语法讲解,轻实践、思维养成,有些学生连程序调试运行都不会,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较为抽象的程序设计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也不够深刻。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上课效果很差。导致的问题是:教师讲不透,学生难接受,学完不会用;学生觉得所学内容没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小程序的层面上,不会用于实际,积极性不高。

1.2 改革思路

由于高职生的理论基础比本科生差距较大,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弱,但高职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动手,为了扬长避短,我院“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该课程改革具体思路如下:(1)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3)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实施教学过程;(4)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情境;(5)以形成性考核为抓手,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2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1 职业岗位分析

Java是当前三大主流开发语言之一,我们可以按Java技术的应用领域来分,其应用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中型的客户端应用;互联网应用;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学生经过该课程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进入软件开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部门从事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及技术支持等工作。

2.2 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单元的所有项目,学生能够独立搭建典型的Java程序的开发环境;会应用Java常用组件进行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会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分析和设计程序;能使用Graphics类进行图形的绘制;能应用Java抛出、捕获和处理异常;会使用JDBC进行Java数据库编程;能进行Java的程序的调试等工作。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和数组的使用方法;理解Java语言的对象、抽象与封装、类与类的继承及类的多态性的概念及特性;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方法;理解输入输出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文件的随机读写方法;熟悉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的相关知识和Java的事件处理机。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及沟通的能力;养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编程风格。

2.3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课程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紧紧围绕以Java应用开发岗位需求为中心,根据Java应用开发岗位要求和核心职业能力来筛选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内容。全部课程设计了七个模块、27个能力训练项目、32个任务、81个技能点,创新了“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将知识融入到项目中去。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如表1所示:

3 教学组织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围绕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学到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从七个方面组织教学,具体如下:1)新课导入与项目展示;2)项目任务描述;3)任务分析;4)任务实施;5)相关知识点;6)技能拓展;7)指导与评价。首先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形式引入新课内容;其次,演示本章项目、给出项目的任务描述,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然后,教师利用本章相关知识以演示的方式详细讲解每个任务的完整实现过程;接着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输出项目作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项目作品进行点评,并对本章知识进行技能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技能拓展任务。

4 课程考核方案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体现课程考核的客观公正,本课程的考核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式主要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分为三部分,平时考核(20%)+ 实操技能(45%)+ 期末考试(35%)。平时考核从学习纪律(5%)、学习态度(10%)、学习效果(5%)三个方面来考核;实操技能是按课内练习(10%)、实践任务(15%)、综合实训(20%)三部分来考核;期末考试主要采用上机实践考试(35%)的方式来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5 结束语

总之,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改变了Java课程学习与岗位要求脱节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Java应用开发岗位工作程序为流程的新型课程体系。这种将知识融入到项目中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马宏琳,张继新.《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6):22-24.

篇6

【关键词】核心课程 专业建设 “三对接”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20-02

随着社会各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急需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既能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又能进行各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操作,而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的需求,还要经过1~2年的培养后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对接,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为企业增加效益。这样的毕业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就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课程建设上下工夫,以培养出与企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人才。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

1.核心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多,实践课时少

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学生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各项基本业务了解甚少,对于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理解肤浅,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企业所需的业务拿到实践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教学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前进,但各高校始终在努力摸索出一个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培养学生的模式还多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听不听,或是听没听懂好像与教师无关的现象时常存在,教师只是讲,而且只是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注重考试知识点的传授,至于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涉及甚少。

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高校教师多数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是典型的理论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业务很不熟悉,不能将外贸企业所需的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现在单一的理论型教师也很想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但由于外贸企业事务具有流程性、保密性的特点。想要真正深入企业学到知识难度很大。

4.民办高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民办高校学生入学考试时分数较低,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初高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毕业去向,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习缺乏主动性。上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通常表现为现背现考、考后全忘的特点。学生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某一门课程,或是系统知识的概念,学一样,忘一样,知识之间难以进行整合,导致很多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 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路

面向社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中心任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结合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

1.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业务以情景模拟再现的形式引入课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授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过程,通过和外贸企业联系,了解它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对产品的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充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引进实践型教师,有效进行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分开,实践课大量引进外贸企业技术型人才,其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理论知识可以不强,但业务水平高,能够将企业的实际业务传授给学生,特别是能够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等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开足、开好,让学生能够在校门内接触到业务知识,省去毕业后培训的环节。

3.创新学生考评体系

改变传统的卷面考评机制,一张试卷就可以评定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能将学生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对接。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卷面+产品介绍+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商业谈判等各种考评形式的综合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 结束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点,为我国外贸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课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想实现“三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总结经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以期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 改革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作为MBA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目标是使广大MBA学员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决策能力,并能通过信息技术使用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员都发觉教和学均非常困难,除了目前缺少比较合适MBA教学的参考教材外,广大教师在新理念与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课程要求、安排课程内容与进行正确的案例教学方面尚缺乏比较深的认识,因此使得教学内容过于老套,案例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学的枯燥,理论与实际差距比较大,缺乏实际应用效果。顾结合自己在MBA《MIS》课程教学中的体会从课程改革背景和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以及案例教学三个方面谈谈目前新时期下的MBA《MIS》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广大教师更好的开展MBA《MIS》课程建设和教学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改革背景和目标

(一)改革背景

1、商业环境变化带来的管理挑战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如网络化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以及绿色低碳经济等,这就要求MBA学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信息时代的管理者、数字化企业的领航人。

2、内部组织环境带来的管理挑战

从供应推动到需求拉动、自助服务、实时工作、基于团队的工作、任何时间地点的信息工作、外包与战略联盟、层级结构的瓦解,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信息系统组织和首席信息官(CIO)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3、MIS课程本身带来的挑战

MIS特点是技术进步快,本身又缺乏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体系,因此要不断关注当前的前沿技术和领域,如当前流行的“移动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等等;同时本课程目前缺乏适用的教科书、教学案例也大多来源于国外,缺少经典的本土案例,对学员的吸引力不强。

4、学员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学员目前大多来源于80后,他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新,思维活跃,专业背景各异,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学员认为这是技术课程,缺乏兴趣和信心。

(二)改革目标

改变现有课程体系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信息管理的需要,强化本土案例的设计,建立将学员被动接受转变为学员主动学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使学员对IT有个基本的认识,掌握MIS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了解MIS的应用,紧跟IT前沿,学会应用MIS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建设

MIS是管理学的分支,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课程内容建设要关注应用IT技术可以解决什么管理问题,因此内容体系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其中案例是贯穿在各个知识点里。

(一)概念基础

MIS的重要性、MIS与组织的关系、MIS的职责。通过对沃尔玛、戴尔、海尔、招商银行等运用MIS典型案例分析,讨论MIS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从而达到对MIS的认识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MIS规划

信息资源管理与规划、信息系统规划。通过对典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和方法,掌握系统规划的常用工具和系统整合方法。

(三)MIS应用

ERP、CRM、SCM、E-Business。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实践和模拟,让学员了解这些系统可以管理企业哪些问题,并讨论带来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学员讨论的是这些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哪些影响,而不需讨论这些系统是怎么实现的。

(四)MIS运作管理

MIS治理、MIS投资和运营绩效分析、外包、风险管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使学员了解CIO在MIS运作中的重要性,并理解MIS运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具体含义,需要做哪些工作。

(五)IT前沿

网络营销、Web2.0、商务智能、移动商务、物联网、云计算。通过典型案例来看这些前沿技术和理论给我们的生活和管理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目前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促进学员进一步思考。

三、案例选择和设计

案例是某个特定时间特定点发生的“现实情景”的抽取,其中包含一系列管理问题。案例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它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进行选择和设计。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将学员置身于案例情景中,从实践中学习,建立本领域的知识,帮助学员学习如何识别真正的问题并提出有用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枯燥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一)案例选择

目前MIS课程缺乏好的案例教材,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选择案例大多来源于国外教材,缺乏本土化,给学员的参与和理解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选好案例特别重要。实际上,现代社会IT技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案例,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编,这样更切合于我们的实际,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比如讲MIS重要性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从目前火爆的选秀节目中,来探讨其运作背后是什么在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让每个学员都能够有话可说并积极参与,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让学员深刻体会到IT技术是如此强大,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再比如有的学员对《MIS》课程不以为然,教师可以选择针对这部分学员比较擅长的领域设计案例,设计一定的陷阱,让学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分析,让学员发现原来自己的看法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让学员改变自己的观点,重新审视这门课的重要性。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案例收集渠道,总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实践经历、网络、媒体和借鉴别人的成果,再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改编。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工作学习中不断的积累。

(二)案例设计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然后选好案例,接着设计好学员课前可讨论的问题,设计好课堂上讨论的教案,包括内容、时间和方式,最后是讨论后的总结或补充,鼓励学员课后继续讨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预先考虑学员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也可以通过课间和学员交流来了解学员关心什么样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四、案例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MBA教学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是由学员的特点决定的,对于学员来说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但我们也看到对案例教学理解的一些误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讲述概念和理论,然后用故事举例说明;第二,教师讲故事,然后总结结论;第三,学员阅读案例,然后上台报告心得。所以还需要对案例教学思路和方法做到正确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来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提交一段简历(加照片),了解学员知识结构背景、尽量记住学员的名字;

2、明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3、选择和设计好案例;

4、布置学员提前阅读;

5、小组讨论,提交报告。

(二)课中教学阶段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2、认真听学员讲,向学员提出问题,避免给出结论,鼓励不同看法,鼓励学员间的争论;

3、控制过程,注意平衡分配话语权;

4、对大家的发言做点评,最后做总结,给出额外补充资料;

5、鼓励引导学员课后继续讨论。

(三)课后总结阶段

1、记录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成绩;

2、批阅学生案例分析报告;

3、约谈并鼓励发言少的学员。

当然这是一个总体的框架思路和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灵活运用和变通,但我们可以通过审视这三个阶段从案例教学误区中走出来,为进一步做好案例教学做好准备。

篇8

1.1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几方面内容,需要政府、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交流传递。这种“高效的交流传递”是以科技和金融所提供的技术及资金为基础的。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将会在无形中促进知识创新、带动服务完善、推进制度规范;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程度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成熟,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保险、基金、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的涌现拓宽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因此,作为创新城市建设中两个基础部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创新保障。

1.2科技与金融融合能够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科技产出指标可以具体细化为发明专利、学术论著、国家级获奖成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出自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一般都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性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商品化”的阶段,才能完成从一般科研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如果缺少充足的金融资本的注入,科技研发将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研发阶段所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

2.1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增强2012年,重庆GDP11,459亿元,增速达到13.6%,排在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6,1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3亿元;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48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前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2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重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重庆财政科技投入达19.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04%,R&D经费支出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5%,至2010年达100亿元,占GDP比例为1.2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159.8亿元,R&D/GDP达到1.3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三位,西部第二位。与此同时,科技平台建设也随之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企业技术中心205个;资源共享平台入网大型科学仪器价值1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科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强,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夯实的科技基础。

2.3金融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总体金融环境良好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总部经济和庞大的金融资源。目前,重庆市已形成了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调控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配合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重庆优质、高效的金融环境已逐步构成,为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奠定了扎实的金融基础。

2.4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为促进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可以很好地扶持、引导、保障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例如,重庆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的科技项目或者初创科技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

3重庆创新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成效

3.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在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逐步搭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基地,聚集了海装风电、远达环保、中冶赛迪、长安新能源等龙头和重点企业;随着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重庆,逐步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

3.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经济研究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重庆已有79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由此带动工业增加值856.2亿元,占GDP比例10.8%;在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各类科研院所98家,“十一五”期间,成功组建以重庆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其中国家子联盟4个。

3.3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迅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和航运交易所七大金融要素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1,900亿元。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多层面的金融保障和金融工具,例如:科技保险、高新技术领域软贷款、科技贷款贴息、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等。同时,重庆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开始逐渐凸显,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广泛分布,证券、期货、保险、信用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金融机构逐次成立,既拓宽了科技融资渠道,也提供规避风险的保障。

3.4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目前,重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例如: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科技专家参与贷前评审机制”实施框架,现已应用于银行科技项目信贷评审中;科技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授牌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政策与资金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初步搭建和正在完善“投、保、贷”动态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联动机制,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企业互动的运行模式创新设立多个险种。

4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建议对策

4.1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营造者、引导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力度和聚集公共资源等在内的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金融、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动作用,从政策层面保证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政府需要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资金池,创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资金的作用,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聚集公共资源方面,应加强与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创新体系。特别是在聚集创新型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发挥市场在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工具,同时能够分散融合过程中相应的公众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市场提供有盈利前景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等方式来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做大创投规模、完善基金链条、拓展科技担保品种、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推进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篇9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小组合作;培训指导;小组评价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重要的人力资源,它使教学建立在广阔的交流背景上。学生通过交往与对话,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智慧,拓宽了学习内容与渠道。”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否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的效果如何,将是课堂教学是否有实质性改善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要求。

学习小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划分好学习小组是学习小组建设的基础

1.学习小组人数的确定

以四人为宜,人数过多小组长负担过重,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能够有效地组织或开展学习活动,便于互帮互助。

2.桌椅的摆放形式

我们年级采取的是较为固定的桌椅摆放形式,即一张较大的桌子四人对坐,展示时站在本组的展板前即可,讨论时学生面对面即可。

3.小组内学生等级的配备

在小组内学生等级的配备或安排上,采取异质分组,每组按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按优、中、下组成,确定一名优秀的学生作小组长,两名中等生和另一名潜力生作组员,各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要旗鼓相当,不可差距过大,否则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就会出现诸如讨论不积极、展示不主动等现象,挫伤小组的积极性。

4.男女比例要适当

每组都要有女生,一般而言,女生举止规范文静,能按照老师要求去做,作业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而男生活泼好动,思路灵活,讨论积极,作业书写相对潦草。这样搭配,男女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科学习时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二、学习小组长的选拔和任用是学习小组建设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小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小组的小老师,是一组之魂。小组长应具备以下素质:

1.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制订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小组相关职责等。定期组织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并提请老师对本小组工作做指导。小组长要协调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形成小组合力。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协调师生关系。协调好各小组长之间的关系,参与同其他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2.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组长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小组内的各项制度,小组长首先要遵守。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按质完成。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小组长要带好头并发动组员积极参加,时时处处带头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要求组员做到的,小组长首先要做到。

3.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长要维持好小组活动纪律,组织组内成员相互监督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组织组内互帮互助,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及时向老师汇报组员的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并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实施。

三、抓好对小组长的培训指导是学习小组建设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好组长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潜能的学生,而且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

1.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负责检测本组成员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检查组员作业及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评价。还负责纪律、卫生工作,组内成员的人际和谐,反馈本组一周以来所有存在的问题等。

2.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

如何与老师、家长和小组成员沟通,如何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等,教师有必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和细节,大胆放手让小组长发动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

3.每周召开小组长与学科尖子生工作会

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温暖。

4.给小组长加营养餐,开小灶

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而且学有余力,加营养餐,可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更好地提高自己、服务同学。

5.帮助小组长培养好2号(副组长),副组长负责小组内的课堂常规,辅助组长工作,组长不在组内时,由副组长组织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6.教师要适时维护小组长的权威

老师要在课堂上宣布每个组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长的指挥与安排,为小组长有效开展工作搭台铺路。

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创造条件,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借鉴。

四、加强对小组学生的培训指导是小组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师要手把手地培训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学会小结归纳等,做到语言准确规范,条理清晰。

1.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合作学习的问题一般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会搜集、整理、加工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如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室、社会调查、广播电视传媒等渠道收集资料。

2.培养口头表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尤其要对不会表述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示范指导。当全班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时,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述、善表述,还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表述。如果组内展示时全员参与测评时要额外加分,以示鼓励。

3.学会讨论

讨论是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在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例如学习烙饼问题,先让各小组讨论展示了烙3张饼的各种方法,从中找出了一种最优方法,并且总结出了最优烙法的要点,然后再引导各小组进一步探索4~10张饼的最优烙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示范、画图展示,教师在小组展示的关键处适时点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实现“发散思维―讨论展示―点拨达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探究,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质量高起来。

4.学会互助

小组内部,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爱好、家庭背景不尽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接受异质的组员,能够互相合作,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对别人的成果展示提出质疑或建议。以友善的态度帮助他人,以欣赏的态度赞美他人。让学生明白:只有以诚相待,不计较个人得失,互相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五、学习小组评价工作也是学习小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小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而且小组评价机制应多元化,使各小组在评价中各得其所,明确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小组全面发展。

1.对每组的展示当堂打分

从声音洪亮程度、组内学生的参与度、展示的精彩度等,给予综合评分,其他组根据补充和质疑的精彩度相应也给予打分。

2.每堂课评出最佳小组

给予一枚贴图奖励,组内累计5枚、10枚、15枚,可分别兑换不同等级奖品。

3.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制定班级的阳光家园个人晋级评价体系

根据每个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及课上的精彩表现,给个人累计加分,具有升级功能,并且和组内的晋级、展评相结合。

4.针对组内表现不佳的学生,有配套的奖励机制

每节课、每次作业有进步,个人和组内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

5.结合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排序评比

篇10

关键词: 课程设置; 阶段;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5-pppp-0c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y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Web Site Development

- Suitabl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ENG Li-ming, GAO Tian-zhe

(Panj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Panjin 124010,China)

Abstract: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et of curriculum which is scientific, rational and strongly applicative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major developing of vocational computer and adapt to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First, the investigation is made to career needs and according its result the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is generalized. Second, the cours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is specializ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adjusted. The goals are to optimize students’ knowledge system and promote their theory level and actual working abilit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is tested after several semesters’ practice and the feedback of enterprises. It’s also a reference to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similar colleges.

Key words:curriculum; stage; teaching goal;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相对而言,高职的计算机专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萎缩的态势,如果从高校自身办学因素的角度分析:粗放型、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办学上很有特色、比较成功的各院校高职计算机专业均在课程上具备着很强的针对性,这也正是“特色”所在。

我院计算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进行着思考与调整。近年来,根据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及对相关企业与毕业生的座谈、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应用,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或宣传自我,通过网站推销他们的产品或公司,网站的设计和维护在IT行业中占据着很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也较大。因此,我们拟定了以“网站开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 课程整合

以“网站开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该体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开发所需的“前、后台”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站建设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小规模项目从设计到制作开发的全部环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迅速融入开发团队;缩短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为社会培养网站设计和开发的合格人才。为此,根据本专业的现有课程,结合该领域的发展需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必修课程:

1)核心课程:HTML/CSS、,通过这两门课使学生掌握网站程序开发技术,达到熟练组织前后台代码的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C#、SQL Server数据库,这些是完成程序设计与开发的必备知识技能。

3)必修课程:办公软件、C语言、PhotoShop、Flash、JavaScript、网络基础与应用、Java基础,通过这些课程一方面充实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软件、硬件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与思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实际就业中,即使学生不从事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这些知识与技能也是其日常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辅助课,为日后学习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体上,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上三大部分。分阶段进行,详细制定每阶段的教学目标,各阶段内容自成体系,又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掌握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知识,并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最终确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

2 课程实施

我院整体上实行“2+1”的教学模式,实际校内教学时间有两学年,第三年可根据情况选择在校内外实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重新修订了各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将课程分散到不同阶段有序进行,并进一步制定了每学期乃至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往开始新课程时,都是由教师立即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而此次经过研讨,并认真考虑后,决定给每门课程都加上一节“入学指导”课,即在开课之初,教师便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目标等信息清晰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方法、不同阶段的重点、难点及自己应达到的目标。教师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这样做更便于课程的展开,也加强了师生间的配合。

2.1 第一阶段

1)目标:理解文件、文件类型、程序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思想以及基本的图像处理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能满足独立应对日常计算机办公的需求。学生要通过一级B考试,和“CIW平面设计专家(PhotoShop)”的认证考试。

2)课程及主要内容: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C语言程序设计:Turbo C;PhotoShop:图像处理、图像类型;应用软件:介绍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常用的各类软件与技巧,如安装卸载、压缩、下载、音频、视频播放、邮件收发等。

办公软件课的重点放在Excel上,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织数据的基本特点,为数据库的学习做准备;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熟练进行文档的编辑及处理,今后能胜任办公文档处理与编辑工作;Turbo C是本学期的核心课程,学习目标是充分理解顺序、选择与循环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并熟悉C语言的语法特点,能够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PhotoShop课程中要着重讲解“.gif”、“.jpep/.jpg”和“.png”三种图像类型的特点与应用,为网页制作课程奠定基础;应用软件则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阶段并不完全将课程平行开展,只有“应用软件”课在每周以类似讲座的、较为轻松的形式一直持续。首先在前五周只开设办公软件课,并结课;从第六周至学期末开设C语言;从第十一周至期末设置PhotoShop。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高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与高职有着极大的区别,而第一阶段正与第一学期对应,要以打基础为主,这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这种方法可以在不缩减课时量的前提下帮学生逐步适应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内容,并能很好的完成学期任务。我们称这种分阶段完成课程内容的授课安排方式为“小学期”。

2.2 第二阶段

1)目标:能够熟练创建静态网页、初步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与操作。

2)课程及主要内容:HTML/CSS:(静态)网页制作;C#: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思想;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创建与操作;Flash:动画相关概念与基础。

HTML/CSS是本学期的核心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对象,要求教师将“Web标准”作为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并以此指导全部实践操作,此外,在作业布置与考核方面要结合PhotoShop进行,以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与能力(详见辽宁高职学报2008年第12期《高职院校网页制作类课程教学初探》);C#是在上一学期的C语言基础上讲解,并将重点放在面向对象的思想上,为此后的网站后台程序开发做准备;SQL Server数据库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之一,但将内容落实在基本操作上即可;Flash作为辅助课程出现,不作为重点,与上学期的“应用软件”课程地位类似。

本学期可以说是内容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学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和内容上都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中,部分课程仍以“小学期”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比如SQL Server,只是在时间间隔上大幅降低。对本学期教学效果的把握关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第三阶段

1)目标: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与特点,逐步熟悉各类技术的综合运用。

2)课程及主要内容::比较前沿的动态网站开发技术,熟悉其原理及特点;SQL Server课程设计:学习并实践数据库设计与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网络基础与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组成,掌握基本的服务器搭建,认识各类网络软、硬件产品等;JavaScript:基础知识与应用。

是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分配了较大的课时量与教学内容;SQL Server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据库的理解与应用,并提高操作水平,尤其以“SQL语句”的掌握最为关键;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辅助课;初步接触和了解JavaScript在网页特效方面的应用。

2.4 第四阶段

1)目标:理解“三层架构”的思想,能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的开发,熟悉各个流程与环节;对比了解JAVA与.NET的异同。

2)课程及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实践;AJAX:基本原理与应用;JAVA:JAVA程序设计基础。

经过几个学期的积累,在开展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BS系统的“三层架构”思想作为重点介绍,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与掌握,最后利用所学相关知识独立完成实训项目开发;在之前的JavaScript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接触AJAX技术,达到能够了解基本原理并掌握基本应用即可,在以后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将JAVA课程作为辅助课出现,仅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内容即可,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此外,为了尽可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还在课程考核上与相关认证、资格考试相结合。并在全部四个学期结束后,为愿意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提供了校内实习的机会,得以与教师一起参与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实践经验与能力。

3 不足与展望

以上即我院计算机专业在新时期为适应市场并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做出的大胆改革与尝试。这种变化是建立在细致的调研、考虑及广泛探讨基础之上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比如一些课程的考核时间不能保证与全院统一要求相适应,又要在学期中调整实践课的上机安排,为教务处、实训中心等相关部门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需要继续完善与协调,但此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也有能够在未来将其调整到理想的状态,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白金牛,李惠萍,王培吉. 下利用动态网页技术生成静态HTML页面的方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1):79-81

[2] 熊建英,姚磊岳,胡剑锋. 纯C#技术下HTML页面动态生成的实现[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0):61-63

[3] 郭广军,谢东,李魏豪. 基于CMS 的网站系统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1(11):2500-2502

[4] 刘瑜,陈.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及实现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24(1):68-71

[5] THEWS D. Build Your First .NET Windows Service[J]. Visual Studio Magazine,2005,15(2):20-22

[6] DAVIS A. Write a better Windows Service[J]. Visual Studio Magazine,2005,15(1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