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自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建设自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课课程设置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中职学校应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高标准打造符合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整体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队伍素质过硬,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训指导教师;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等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课程教材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实训(实践)课程丰富,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二、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可用来带动和推进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为此,中职学校要谋求优势地位,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强力打造办学特色、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中职教育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牵引,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内容、体系、模式、施教等方面的建设,推广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由此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能够保持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保证。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只有精品课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因此,中职学校的品牌课程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程体系,高标准打造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四)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的重要措施。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中职学校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已任的良好氛围;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推动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可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这比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更为重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创建精品课程,树立教学品牌,是中职学校国家标准示范校检查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亮点,进而通过精品课程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办学质量,将极大地提升中职学校发展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品课程建设应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与需求,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质量和特色突出、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课程,确定加以支持,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并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整体性、综合性课程建设。比如,学校可以将某一门课程作为特色优势学科,着手重点扶持,使其在某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形成中职学校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然后再由其成果带动其他各学科全面发展。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而在这支教师队伍中,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或协调能力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要倡导团队精神,避免单打独斗。因些,中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从系统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一是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握好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二是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技术。三是融教学与教研为一体,将教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四是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编写和制作优秀的系列化教材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和主讲教师负责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主讲教师除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外,应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配套建设,将专业课程教材与实训、实践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技术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教材要反映课程的特色,重视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

(五)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机制。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机制,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学校应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例如: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对优秀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优先推荐申报上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对课程组在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时优先给予资助。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建设不同特色的精品课程,推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兆信.以质量为核心加快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5,(04).

篇2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对我省3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从200*年5月开始开展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在省公安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帮助下,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四个阶段的自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被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为优秀。现将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今年5月接到省教育厅评估通知后,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校务会,专题研究评估工作,从各方面加强了对自评工作的领导。一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自评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步骤。二是成立了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建办,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主任,教务处长、校办主任为副主任,抽调了专门人员,正式开展自评工作。同时,成立了16个项目组,具体负责15项二级指标和办学特色、创新项目的自评工作;各部门也成立了自评工作小组,抓好本单位自评工作。学校确定了校长为学校评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三是抓好指标分解,明确工作任务。校评建办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过认真梳理,将评估指标体系的8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81项主要信息,具体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自评任务,责任到各单位。各部门根据评建办分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进行合理分工,及时将指标和主要信息分解到有关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开始了“清查家底”,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工作。四是搞好建章立制,保证了自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明确要求评建办要定期向校党委汇报,每周至少要向校长专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出台了《评建工作奖惩规定》;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也建立了定期研究、汇报、检查评建工作的制度。校评建办坚持每天上午开早会,通报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评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此外,学校还分别于6月底、8月中旬和10月初对各项目组的自评工作进行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明确整改方向,增强了评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抓好学习宣传,提高思想认识。5月17日,学校召开了接到教育部评估正式通知后的第一次迎评创建动员大会。8月30日,在新学期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领导就迎评创建工作再次做了动员和部署。评建期间,刘瑞榕副校长还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水平评估培训会,并多次亲自主持召开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会议,就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各部门层层动员,广泛宣传评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师生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搞好评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治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络、学生刊物、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评建氛围。校评建办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文件和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到已接受评估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考察、学习取经;邀请评估专家、福州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郑威教授,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到校作自评辅导报告;编写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做到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广泛宣传,使大家对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三)开展自评自查,整改存在问题。评建期间,各部门按照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逐一进行对照检查,深入剖析,找准找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差距和不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整改存在的问题。迎评创建期间,学校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投入715万元,建成了射击馆;投入35万元,建成了物理实验室;投入近20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添置和更新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同时,修订完善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教师干部外出参加会议等制度,并将全校规章制度汇编成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各项教学、行政管理;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抓实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校还与石狮市公安局、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分局建立了包括人才培养、对口业务交流、教官选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挂职锻炼、学生实践锻炼、科研协作等全方位的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互动式教学训练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侦查治安法律综合实训基地和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此外,还开展了校级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和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活动。

10月中旬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进行预评估后,学校党委认真研究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消化、限期整改,并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评估工作纪律,增强评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校师生员工根据学校的部署,又一次全员发动,逐项落实,层层把关。各系部进一步规范了教学档案,加强了专业剖析工作,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后勤部门进一步整治了校园环境,修缮了各项设施。学生管理部门层层动员,分级负责,狠抓学风、校风的薄弱环节。教学管理部门评建结合,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校评建办克服困难,加班加点,精心撰写,对《自评报告》、《特色和创新项目》、《自评依据》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对重要数据进行了多次核对;各项目组对自评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修改。

(四)全力做好准备,迎接专家评估。评估临近期间,学校把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软件和硬件上做好最后的准备。校评建办对各项目组汇总上交的材料进行了最后的审阅,并成立了校内专家组,对各项目的自评材料进行了交叉审阅;总务处对教室、宿舍等设施以及校园环境进行了最后的修膳和整治;政治处对校园环境和相关场所进行了布置。学校调整了评建办人员,成立了专家秘书组和接待组,从各部门和单位抽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熟悉学校工作情况的教职工担任评估专家秘书和接待员。12月17日,评估专家组进驻我校,正式对我校近三年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以赴,积极迎评,做到:提供材料,及时准确;访问师生,随叫随到;考察现场,准时畅通;学生测试,规范应考。师生员工以诚实、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评估,保证了专家考察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收获和成效

(一)进一步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迎评创建期间,通过学习讨论教育部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促使广大教职工对过去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进行认真反思,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办学规律的认识,从而增强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了较为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尤其是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小组的教师干部结合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评估指标的内涵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确定的“立足福建,服务公安,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公安一线高等应用性警务人才”的办学定位准确,符合高职高专学校为地方经济、行业部门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学校根据福建省对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提出到2010年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福建省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职民警训练基地、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跨入国内同类专门院校先进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切实可行,发展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学校以此次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入手,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先后启动建设了一批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加大了高职高专示范试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并论证设立了“反恐反暴专业”,初步形成了警察指挥与战术、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等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投入力度,把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把课程建设的普遍开展与扶持打造精品课程相结合,探索教学训练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2003《警察查缉战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今年《刑事侦查学》课程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赔偿法》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我校申报的教改项目《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教育部评比。三是在认真调研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对当代公安业务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公安业务工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对公安类各专业计划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调整了课程结构比例,建立了以培养公安通才为基础、专业各有侧重的“公共基础课+公安通识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各系部认真开展教学法研究,根据课程的内容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讨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动力和活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研究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公安实战中鲜活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已尉然成风。在省直机关工会组织开展的省直院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中,我校推荐的《福建省毒情分析》多媒体课件获得二等奖。

(三)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迎评促建,学校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坚持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公安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立足点,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主阵地,突出警察职业训练特色,建设了各类实训基地。评建期间,学校先后建成了侦查治安实训基地、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原有12个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16个专业基地和12个学生课余实践基地。依托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践操作和校外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学校成立的由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公安实践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我校与公安机关合作办学的纽带,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和内容。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与公安机关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在科研方面,通过以评促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1项,社科项目3项,获得课题资助经费21.9万元,实现了我校获省级重点项目立项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今年12月7日,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管理检查组对我校科研工作进行检查,对我校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评选2002-2004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先进单位的民主投票中,我校获得全票通过。

(四)全面总结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更加全面、详实、客观地总结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校领导、校评建办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各项目组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就该项目所涵盖的学校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撰写了观测点自评概述和依据说明;各系部自评小组从专业剖析入手,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11个方面的建设经验和成果,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负责撰写《自评报告》、《特色与创新项目》的同志认真对照评估指标的内涵要求,结合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收集、查阅大量丰富而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报告的框架、内容进行了精心构思,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建设、特色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能较好反映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和办学特色的质量较高的《自评报告》和《特色与创新项目》,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评估期间,经过专家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并投票表决,认定学校的特色创新项目为: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实战三位一体,培养公安一线现代警务人才;学校创新专业和教学训练模式,促进警察技战术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对学校办学经验得失、特色创新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总结与回顾,既增强了我们搞好公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使我们看清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迎评创建工作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是先导。正确认识评估工作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评估才能见到实效。我校对评估的认识,也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开始评估时,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和“草率应付、侥幸过关”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党委认识到要抓评估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习讨论、大力宣传、层层发动,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全校上下认识逐步提高,思想趋于统一,从评建开始时的“要我评估”转变成后来的“我要评估”。广大教职工普遍认识到:“评估就是学校的发展”。评估是对我校办学过程的全面审视,是推动学校上台阶的绝好机会,是学校发展史上难得可贵的机遇。通过评估,使我们更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制定发展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事业发展。大家把评估视为自身学习和提高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激发了干劲,明确了目标,总结了办学经验,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环节,制订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决心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平时工作是基础。评估是对以往工作的集中检查。通过评估,虽然能够解决一些平时不易解决的问题,但把所有的问题寄希望于一次集中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仅靠评估这几个月的临时突击,可能起到“临阵磨枪,不利也光”的功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时,基础工作打扎实了,评估工作目标才能更高,效果才能更显著。学校制定实施“十五”计划以来,始终都把人才培养列为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定位,明晰了办学思路,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02年以来,学校通过采取“引进、培养、使用”的各项措施,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了师资的整体水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发挥示范试点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品牌的专业;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扶持打造了《警察查缉战术》、《刑事科学技术》、《国家赔偿法》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成果初显成效。学校先后投入了10293.1万元,建成了图书馆、学生公寓、办公楼、射击馆等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所有这些,都为此次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员参与是保障。学校是一个整体,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评估不仅要评教学,而且要评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牵涉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我们认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事。因此,评估工作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人人应当参与。在评估中,师生们人人总结成绩,鼓舞自己,人人查找问题,鞭策自己,通过评估这一特殊的工作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建期间,我们努力做到软件与硬件一起上,教工与学生一起抓,行政工作与思想工作协调开展,集中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支撑保障体系工作成绩,加快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前进。

(四)自查自评是重点。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建期间,全校上下普遍认识到如果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就谈不上改,更谈不上建。事实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专家们驻校考察,是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整改。同时也认识到,当前学校要发展,面临多方的困难与挑战,有些困难需要借助评估强大的外力推动,集中迸发出我们内部的能量才能解决。因此,各部门都能按照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自评自查,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不夸大成绩,不回避矛盾,认真总结经验,查摆存在问题,整改突出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4;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31-01

当前,要构建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美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衔接,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互相联系的具有特色的现代美育体系。文章主要从美术教育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一、完善美育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要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挖掘地方优质资源,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学校美育课程,比如书法、剪纸、砖雕、皮影制作等课程。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美术教师“联片结对”帮扶活动,解决城市和农村薄弱学校技术落后、资源短缺的难题。

二、改进美育教学方法

因地因校制宜,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美育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多种媒介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体验和交流活动,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以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应用,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各类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运用慕课等方式,提高美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注重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广泛汇聚各方教育力量,激发专业人士投身美育的热情和智慧,为提升学校美育品质注入活力。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对祖国丰富的艺术宝库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美。

三、丰富美育教学活动

注重学校美育实践,经常开展以班级或年级为主的书画笔会、地方特色艺术等群体性活动,把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态度表现,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注重培育学生艺术爱好,结合体育、艺术“2+1”项目的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确保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美术活动,培养一项美术爱好,掌握一项美术特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学生艺术节和艺术展演,促进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美育活动。学校每年要结合美育课程教学,举办综合性、多样性的美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资源,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之夜”;中职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列入教学计划,继续开展“一个一百进课堂”(百幅名画赏析)活动,着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注重拓宽美育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社会及民族特色资源,加强学校与文联等专业协会、艺术演出团体、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的合作共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美育学科专业教育。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家进校园、民间艺术普及等工作,各相关部门、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提供条件,支持学校课堂教学延伸,实现校内外美育资源和设施共建共享。同时,加强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禁止任何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

四、健全美育评价机制

注重实施自评公示制度,学校全面落实艺术教育自评工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学校自评工作情况并进行公示,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学校对整改情况进行专题上报。实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县教体局对所报情况以年度报告的形式进行公示,重点报告和公示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实践活动情况、经费投入以及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重视推进“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到2018年,力争创建8所“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要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年度考核内容,积极开展美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领导在评优时予以倾斜;轻视美育教学及活动、美育条件不达标、美育课程开设不足、落实美育政策不到位、学校艺术素质测评总成绩连续两年最差的,对学校负责人进行约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纠正,当年不得评为先进个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应将美育课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对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上课或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落后的,美育教师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教育系统在表彰先进时,加大对美育教师的表彰力度。通过健全美育评价机制,促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健康发展,从而提高美育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专业评估;模式;河海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3]史静寰.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二一 教学质量 评估体系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编号SZ132127),主持人:杨同军。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意见稿)》明确地提出,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估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培养规格的界定,又对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现行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的分析

目前,教学质量评估理论在我国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估理论需要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实施的教学工作评估,强调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学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侧重于对学校教学工作静态的规范性评估。二是以高职院校自身为主体实施的内部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称为内部评估。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检查,查漏补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但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于:

1、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被弱化。

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将重心用于应付外部评估,缺乏对学校的内部评估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由于不够重视,故而形成内部评估的目标不明确,评估方法简单,没有真正发挥评估的咨询、诊断、矫正、提高的作用。

2、教学质量评估理念有待深化。

现行的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指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些脱节,尤其是在“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背景下,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教学做合一等先进理念还未完全融入评估指标,远未发挥内部评估的激励、导向、促进作用。

3、教学质量评估成效差。

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只是针对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师素质行为等开展检查,重视的是教学表象,发挥对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作用不够,教育教学规范的建立没有形成长久机制。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现有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没有达到完善,评估的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面对变化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加强办学内涵和实力的提升,必须有着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作为支撑。为此,我们提出建立“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即建立一种以“三年一次整体办学质量评估、二年一次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一年一次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为模式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实力,培育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目标明确的发展途径。

二、“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一)“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系统性很强,是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学生质量等各环节的立体评价。只有全面评估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各内在环节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客观性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科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估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各项评估指标都要经过客观论证,内涵界定明确,各指标体系之间既相关又不重复,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3.实用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确立之后,要体现科学、实用特性,特别注意评估指标要实用,粗细繁简得当。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够量化的便予以恰当的定性。个别的不能确定标准的内容,则不列入指标体系。

(二)“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

1、三年开展一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估。目前,以新建高校、新增投入、扩大招生为特征的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已接近极限,截止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329万,在校生总量达960万人「2。高职院校规模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下滑的问题。因此,只有充分加强整体办学质量评估,走质量提升道路,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内部整体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建立基础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中确定办学思想、教学改革、教学投入、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等多项评估指标和具体评分标准。评估过程中,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作为主持单位,协调教务处、学生处、各系部、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协作单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毕业生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对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这种评估每三年一次,在学生三年学业完成后进行。

2、二年开展一次专业建设质量评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建设水平,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加强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做好专业评估,是高职院校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和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核心和关键「3。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主要对专业定位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色或创新等进行,重点围绕专业发展定位、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教务处首先组织各系部对本系部所设专业进行自查,并收取各系部自评报告,取得专业建设评估基础性资料。其次,通过说专业,说课,专业教学成果检查,学生专业技能测试,深度访谈等形式或方法,对院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或验收检查。最后,按照《高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内容及等级标准》,重点从专业设置、专业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得出量化结果。这种评估每两年一次,在学生接受完专业教育之后,顶岗实习之前进行。

3、一年一次课程建设质量评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的主要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等。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保证正常教学效果,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打造优质和精品课程。为此,可以将所有课程分为合格、优质、精品三个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课程建设评估也要分层次来进行,合格课程的评估以系部为单位,遴选本系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课程评估小组,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学院组建专家组,邀请兄弟院校名师、行业企业专家对优质和精品的课程进行评估。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每年进行一次,在学年末组织实施。

三、“三二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保障措施

1.从组织机构上抓好教学质量评估落实。教学质量评估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必须有组织机构的保障。可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作为领导和决策机构,主管教学院领导组织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各系(部)负责人及外聘专家,同时吸引企业、家长等社会力量,确定学院教学质量评估的总目标,建章立制,协调各部门在评估体系中的工作关系,审定评估方案及评估结果等。发挥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作用,抓好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等工作。各系(部)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单位,成立系部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小组,负责对本系(部)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

2.加强评估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充分实现评估的促进、监控和诊断作用,学校就要把教学督导制度、听查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充分地运行开来,保障各环节的信息联系与搜集,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同时,学校还必须对直接从事教学质量评估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熟悉评估的各项工作流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本着真正发挥评估对促进学院发展的态度进行工作。评估的过程要体现公开、公正原则,在相关的监督机制的领导下,提高评估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3.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反馈机制。评估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教学评估反馈机制的建设很重要,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应包括整体办学水平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等评估反馈机制的认真落实。各类教学质量评估单位通过各种反馈通道,将采集、分析和汇总的信息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馈。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通过研究分析,针对问题,召集有关系部研究讨论,并督导制定整改措施,实现教学质量调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

篇6

关键词:985高校;专业设置;自评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1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也在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处于不断的探索当中。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我国985重点院校,如何根据自己长期积淀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设置适合本校发展的专业体系,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2007~2008年度我国985高校参评的自评报告发现,各校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倾向。如:大部分高校都声称本校各学科并重、专业优势明显,重视交叉、前沿、社会所需专业的发展等。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985高校自评报告中专业设置的总体思想定位、具体专业设置、新增专业、特色专业的情况,采取非介入性研究法,[1]对我国38所985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词频统计,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专业设置的总体思想定位

以2007~2008年度39所985高校自评报告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总体思想定位,呈现出以下特点:各高校在自评报告中对各自专业设置多以求全求宽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高校专业设置总体思想定位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通过对上述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将同类、同级、同性质词频进行归类(如将基础、优势、特色归为同类,将多学科、文理归为同级,协调发展、渗透归为同性质),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我国985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总体思路定位表述基本相同,即为“以学科(基础、优势、特色)为主、多学科(各学科、文理)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且,有56.4%的高校声称要多学科、文理协调发展。这种求全求宽的专业设置思想在综合性院校自评报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这种专业设置思想务必会导致对本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发展的影响和淡忘。在一个国家,巨型、一流的大学毕竟是少数,即使是985高校仍然应该有各自专业设置的特点和特色。如师范院校、农业院校,本该有自身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特色专业并予以重点发展,而不该减弱本已多年占领的优势领域,去和其它综合院校竞争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

2. 具体专业设置门类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2]学科则是专门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学科划分在先,专业设置在后。本文通过统计39所985高校自评报告中各院校具体专业设置情况,以各高校设置学科门类数所在总的985高校中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并且,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各高校具体专业设置数在总的985高校中所占比例,结果见图2。

分析图1可知,有33.3%的985高校专业设置达到9门,即学科设置涵盖文、理、工、管理、医、经济、法、哲、教育学等9大门类。且有61.5%的985高校学科设置在9门以上。进一步分析图2可知,有51.2%的985高校专业设置在50门以上,有15.4%的高校专业设置在100门以上。如此来看,我国985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实很齐全,但是各高校是否真正能驾驭这么多的学科专业,有这么多教育资源、教育设施供教学使用,是值得考略的。如若想将每个专业都办得有质量、有特色,那就更不容易了。

3. 新设学科专业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转变,以及院校合并、重组政策的实施,高校开始轰轰烈烈地新设本科专业。尤其是在985高校,这种趋势更加明显。通过统计,对我国985高校自评报告中自2000年以来新设专业设置的依据进行关键字词频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对上述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也将同性质、同意、同级词频进行归类分析,如将支撑、依托归为同意,将基础、特色、优势、交叉专业归为同性质,将前沿、新兴、社会发展需求归为同一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985高校新设专业的主要依据是社会需求,以及以本学校原有基础、优势专业为依托,而形成的交叉、新兴专业,它们占到了79.5%。

但是,这些新设专业在师资、设施、制度等方面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像在高校自评报告中说的一样完善,是值得深究的。据笔者所能了解到的范围,部分新设本科专业在师资、教学设置、教学资源、制度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是比较残缺的,尤其在师资、制度体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只是从几个学科专业拼凑了几位教师、招收了一些学生,然而不过是多门学科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学科,然后起个机构名称而已。这种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更为显著,限于篇幅,本文暂不探究。真正的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关键是有机融合,即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依存于几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和渗透。[3]

4. 特色专业分析研究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校特有或优于其它学校的专业。通过对2007~2008年我国985高校自评报告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特色专业都是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做了重点规划。

二、问题讨论与研究

上述研究只是对我国2007~2008年度39所985高校自评报告的基本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只呈现出我国985高校在自评中的一些表面现状,出现这种现象有诸多背后的原因,现将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我国985高校自评报告中对专业设置的描述呈现程式化的特点

我国985高校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院校,由于“综合性大学”这个身份和位置,为它们提供了条件去广设、增设学科专业,使之向着综合化、巨型化发展。另外,重点院校的高校自评报告在评估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4]为了在评估中获得好成绩,各重点院校在撰写本校自评报告,如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时,其评价指标、方法等基本上是简单套用外部评估的模式,实际上是外部评价模式的延伸,只是做了个别的变动。这就导致高校自评报告形式化、程式化色彩浓厚,不能全面、真实体现本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特殊性不强。

2. 我国教育政策倾向对985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国家每年投入到高校的资源比重差异很大,而国家对高校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在评估中获得的成绩,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校评估中占到很大的比重。自评报告作为国家进校评估的主要依据和资料来源,高校定会在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中不惜弄虚作假使之做得无比华丽。尤其对985高校来说,它是我国政府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了这个称呼,这类学校就有条件和义务将专业设置得尽量齐全,以便在评估中获得好的成绩,换来高额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声誉。因此,评估导向促使各高校学科专业向着宽而全努力,以求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维持自身发展。

3. 我国传统文化对985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完整性、统一性的过分强调,影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样强调求宽、求全的思想。尤其对我国985高校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显著。为了在院校评估中获得好成绩,取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学校往往盲目扩充、增加专业,导致各类高校专业设置整齐划一、覆盖范围广,忽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以至于形成了各高校争相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巨型院校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蒋坤洋,吴华溢.高校办学定位自评文本的非介入性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26(4).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年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年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80-02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于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旅游心理学,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锻炼有突出作用,因而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目前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为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酒店的各岗位培养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1]。根据这一职业岗位群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

2.教学模式单调,以教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该门课程本身涉及到较多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如果一味采取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动机弱,惰性增强,不愿思考。

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4.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

二、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2],因而,我们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分析和旅游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导游、旅游相关企业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旅游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特点,明确职业能力的构成。

2.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破传统的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模块为载体,项目和团体心理训练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三大模块九个任务,通过旅游项目活动的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利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把旅游心理学教学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将逐步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5.改革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完成情况和理论考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6.将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的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心理素养,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有职业,更要让学生将来有事业,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3],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三、课程设计创新的主要体现

1.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的内涵及发展趋势;重点掌握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具备旅游服务人员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个性完善的能力。

2.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者是如何做出旅游决策开始,一直到送走游客做好后续工作为止,教学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旅游者心理”篇重点突出游客作为旅游决策者的中心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影响游客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它们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时发挥影响的过程。安排了游客的知觉、游客的态度、游客的个性和游客的情绪四章内容。“旅游服务心理”篇以“优质服务”为中心,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掌握怎样做到尊重服务,怎样实现优质服务,并结合有关原理对旅游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安排了饭店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和旅游其他服务心理(旅游交通服务心理、旅游购物服务心理和旅游投诉心理)三章内容。“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两章内容[4]。

3.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

4.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的理论过多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5],具体来讲项目引导教学将通过六个步骤展开教学:(1)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旅游活动中的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4)确定项目;(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实践课程中团体心理训练开展的步骤如下:(1)导入课题;(2)布置训练任务;(3)分组进行拓展训练;(4)交流感受,分享体验;(5)学习心理知识;(6)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5.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模式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1)任务驱动教学:整个教学内容由三大模块九个任务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2)项目引导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会和掌握完成部分工作的心态、要求、过程和步骤[6],同时掌握一些处理不同情境的应对方法和技巧[7]。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让其在特定仿真环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3)团体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团体合作共同完成训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交流总结,对于学生的人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积极作用。(4)案例分析法:将各种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其从中体会不同的服务方式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最好能将同一事例的不同处理效果对比着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5)参观与学习:带领学生到景区景点、酒店参观,体会游客心理,让学生对于如何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6.构建全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作业课堂汇报演示、实训报告、策划方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为主。课程考核强调理论实践并重,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拟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各占50%的比例。

四、总结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从2008年就已经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从2010年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已成功将课程建设的思路贯穿到日常教学,事实证明:从课堂效果、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学生各项能力所得到的培养来看,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崔英.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5.

[2]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6.

[3] 汪科达.创境激趣探疑导学[J].时代教育,2010,(1):238.

[4] 余永霞.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全国商情,2010,(7):88.

[5] 罗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饭店管理原理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56.

篇9

论文摘要: 近几年,随着独立学院的崛起和发展,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个独立院校面临着规模迅速膨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学质量带来严峻挑战。其中工程力学课程的开设也就面临新的挑战。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严谨、推理严密而又广泛联系工程实际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它是我校光电专业、金属材料专业、高分子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机械原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一系列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3】。我校作为独立学院为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传统的板书对于复杂图形的讲解很困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精美的课件,引入生动的动画,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大课堂容量。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大,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教学行为中的主体

教师的目标不是把课讲好,而是让学生学好。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灌输给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不停播放课件,边播放边照本宣科地读课件,大部分学生听得则是昏昏欲睡。在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提倡老师将板书、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与课件播放相结合真正实现“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

(二)教师要制作富有个性化的课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虽然有现成的课件可以使用,但再精美的课件不一定适合自己。通过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保留每位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教师在授课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和做笔记的时间,要尽量使课件思路敏捷,文字简洁。同时,教师平时要注意素材收集,方便灵活应用。作为教师应是上课之前要备好课件,下课之后还要根据上课的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课件精益求精。这样的反复过程,不但提高了课件的质量,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要提倡学生做笔记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记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听得懂,但在课下无从下手复习。记笔记时应该对讲课的重点内容做记录,对老师强调的难点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要记录。至于基本的概念在教材中直接做标记即可。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在屏幕显示中要经常穿插一些其它的教学方式,如板书、课堂讨论、习题等,使学生能得到适当休息,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工程力学课程考试的改革

基于工程力学课程通过教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试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例如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资料分析、书评、课堂表现、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一)小组研究项目

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老师讲课时都会讲到的内容,当课程讲到一半或快结束时,就可以出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建模、计算编写研究报告等,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类题目不宜过大,给学生的时间大约是1个月左右,老师定期指导,才能够保证质量。

(二)论文

对于工程力学中比较新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写小论文的形式结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还可以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甚至是可以采用综述性质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某个问题的研究前沿。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   (三)期末考试采用多种方式结合

在对工科各类专业学生所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多采用笔试考试方式实验教学多采用实验操作演示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实例分析多采用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30-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70%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规范教学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教学大纲符合标准化、现代化要求。按照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的任务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制定出了符合我校特色和适应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的完整的、规范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工程力学教学规范,从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讲授、批改作业、命题、考试等全过程实行全方位把关,保证教学各个环节规范合理,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加强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启发和学生沟通交流,还要给学生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精讲精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当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着重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转化条件”。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次要的、烦琐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课程的理论部分精讲,例题仅讲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由于学时减少,不能用大量时间来多练,因此,力争做到少而精。

四、结语

通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还需对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力争使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尽早建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1.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考核评价;职业素养;课程类型;评价环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总体存在着重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与实际职业素养脱节的问题。

职业课程考核是评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检查。考核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根据近几年突出职业技能类课程逐渐增多、课堂组织形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单一模式的情况,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我们对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科目和独立设课的教学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们根据课程性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不同,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明确课程的类型属性,具体分为:考试、考查、实训和考证,考试课程与其他三类课程的比例大致掌握为1∶1。各课程在开学前一个学期末制定好课程考核采取的评价环节,平时表现(出勤和课堂表现)、阶段检测以及期末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课程在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时,明确阶段检测的次数、内容、类型和分数分配比例。

考核评价的成绩架构是考核的成果反映,根据不同的考试方式确定成绩评定。考试课考试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设置平时、测试阶段、期末测试进行综合成绩汇总。考查课考试、考查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或百分记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训、考证课成绩考核实习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实训成绩考核方式用日常观察考核、笔试口试、报告、现场操作、答辩及专业导师鉴定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式。

我们在公共素质类学科的考核评价实践中,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善,教学过程围绕怎样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例如,表达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方面。高职层次的学生设立两门课程,考试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别采取考试总评和实训等级制,从而使教师获得了更多地教学空间,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进一步优化。

语文学科采用“平时素养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强调“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个学期学习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出勤占10分,课堂表现占20分,阶段性考核占30分,作业与实践活动占10分,期末笔试占30分。这种评价方法,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专业学科而言,采取“互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细化,评价设置了详细地步骤和采分点。按项目模块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每名学生根据对该模块单元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明确自己的程度,如实地填写该单元的学习自评单,如果分组项目由小组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教师和专业导师评价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综合学生、小组及教师或专业导师的成绩比例为3:4:3,确定学生该模块定量成绩。“彼此互评”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增进同学情谊,“综合评价”可以实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