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视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转变,属于新兴经济发展视角之一。循环经济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可持续发展,所以可以将绿色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程度作为基本指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思考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入手,让经济发展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环保观念相互结合,保证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化,所以循环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以及“资源化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工作人员必须在生产的源头上考虑如何节省资源,提升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可以通过改造生产技术、实施生产清洁的方式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控制性原则,理念是让生产工作者可以多次使用相同物品,或者让同一物品在多种环境下使用。也可以将再利用原则视为延长产品寿命的一种原则,通过这一模式来减少资源整体使用量以及废弃物品的排放数量。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原则,让废弃物变废为宝,转换为可以二次生产的原材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产出新的产品,将新产品再次投入到生产或者是市场中,通过资源二次利用的方式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1]。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

从循环经济视角的角度入手思考宏观政策可以起到的作用。循环经济模式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中的基础性思考模式与追求模式,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对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进行调整与掌控,将二者相互结合,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制定宏观发展的经济政策,让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

2.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思考宏观经济的作用。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一要求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同时也符合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相互协调,提升宏观经济政策所需的可持续性,保证社会发展质量[3]。

3.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循环经济可以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很少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相关从业人员更多的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经济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减少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4.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式

宏观经济政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指标不会偏离国际整体发展趋势。让循环经济与环保发展理念相互融合,从二者的交集中寻找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方向,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速度[4]。在 2010 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如表 1 所示。

三、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入手进行分析可发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比较片面,不能对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宏观经济虽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循环经济的整体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采用的政策与手段也与循环经济的基本需求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循环经济这一辅质的政策不能完全融入到宏观经济政策中。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可以推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目标,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可以将激励政策与惩罚政策相互协调。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以纵向的拓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将其调整为市场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来说,需要转变我国政策偏移力度,多关注环境与资源,形成长久的发展机制。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境及资源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政策清单。采取多方相互协调的模式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纯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16.

[2]赵君.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公司环境责任的法制化[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7.

篇2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 宏观经济 扩大内需

在市场营销理论由产生到发展、再逐步成熟的百年历程中,对于市场营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主要是从微观层面着眼进行认识并展开研究的,而如何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其重要性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在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以保持增长、扩大内需为目标的这一重要时期,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作用,是确保经济增长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

把市场营销放在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它所具有的含义。在这里,它不仅是一项属于微观层面的、由特定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所从事的具体业务活动,而且是一项必须从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的战略性措施。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它的实施主体是那些能够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并且在涉及行业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行业主管机构,甚至是比这些机构层次更高的能够统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计划与决策部门。

从宏观层面着手推动市场营销工作,是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市场营销管理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领域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使命并不在于实现某个具体企业或者某一类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形成先进的营销理念,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源放在保持经济增长与充分扩大内需这一现实要求之上加以有效组织和合理配置,挖掘各行各业的经营潜力,不断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能够达到高度和谐。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更加重视营销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发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并把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好。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以开发与发现市场需求为前提。生产增长和销售增长属于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扩大内需。为此,有必要从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中解脱出来,向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迈进,认真解决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所引发的生产增长而需求不足的难题。

与宏观经济发展任务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内容

首先,要站在宏观经济层面运用并发展营销观念,在各种资源的安排上采取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范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方法,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真正做到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市场选择科学合理、地区之间分工协作、行业之间相互促进、各种资源有效配置,找到一条使经济潜力得以发挥、适应时代特点并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增长途径。在当前就是要把营销工作的重点放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应对上,关键放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上。

其次,在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精神的引领之下,建立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营销伦理道德体系,实现营销管理思想变革与创新,强化各个行业营销基本准则的实施与监督,并以此指导微观层面上各类企业的经营行为,使广大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及其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微观经济活动运行的质量与效果,并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主要方面实现诚信经营,重新树立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心,加大企业各类品牌的监管力度,使之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做出战略选择与目标市场判断。

再次,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科学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认真分析并准确判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组织微观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行,促进地区经济、行业经济等中观层面的协调发展,系统地研究汇率、利率、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率、就业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对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力,科学地预测这些经济变量对于市场营销中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构成要素的影响。把决定宏观经济走向的主要因素:如价格水平、消费水平、信贷水平、投资规模等与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加强对于营销渠道中促销动力的研究与探索,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时市场营销渠道的基本特点。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市场营销具体措施

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市场营销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改变传统的“引导投资――启动市场――发现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发现需求――启动市场――引导投资”的经济增长新方式。要重视两类不同性质的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控制那些生产过剩行业的投资需求,引导投资向瓶颈产业中的关键领域进行转移,比如转向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强对于消费需求的开发与引导,建立有利于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消费需求形成机制,大力培育广大消费者的教育文化需求和科技创新需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世界经济金融形势,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实现这些具体的需求,在行业选择、产品生产、价格制定、渠道选择、促销方式等方面形成科学的体系,并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加大对于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的把握。

篇5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需从短期转向长期

2009年我国高强度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高度宽松的信贷高增长,是中国经济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的主要动力。目前看来,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中国经济已扭转了此前的下滑趋势,实际产出正逐渐回到潜在产出值附近,2009年全年高达9.1%的GDP增速,已经从数字上证实了这一点。毫无疑问,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之所以在世界各国率先复苏,主要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2009年广义货币量接近30%的增长,2010年接近20%的增长率,迅速将经济拉回到正常轨道上。按照政府的政策逻辑,面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巨大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可以适当矫枉过正。但中国经济度过难关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或许也是最大的困难,将在于如何顺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向,即从应急性的短期政策转向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问题。

在探讨中国的事情之前,可以回顾一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应该说,起初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性质上来看,既不是政府财政收支危机,也不是国际收支的危机,而是发源于私营部门的金融交易和金融创新的危机。可以发现,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由于资产负债表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大量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方迅速缩水而负债方不由市场定价而固定不变,这导致了众多金融机构与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实际经营中账面上的巨额亏损和家庭财富的巨额缩水,引致金融机构贷款的大萎缩、企业投资的崩溃,以及家庭消费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和金融交易崩溃。可以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主要传导机制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这或许就是这场危机发生以来最本质的因素。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乃至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的机理完全一致。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欧美发达国家救市的基本脉络。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规模是私营部门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必须由政府力量大举介入来克服危机。事实上,在明确了这场危机的本质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财政部增发国债购买有毒资产,政府直接注资于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美联储印发钞票,财政部出台的公私合作计划等等,这些措施的基本逻辑就是用美国的国家信用为担保,用发行债券和印钞所获金注资于金融机构,注资于金融市场,以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有毒资产从金融体系中剔除,帮助金融体系恢复正常交易,并借此推动经济的复苏。中国基本上遵循了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同的路子,在稳定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短期来看确实促进了GDP的V型回升。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考虑到经济刺激政策总是有一定限度,经济的增长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政府的宏观刺激政策等,政策的逐步退出将是最终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日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连续实行了几个经济刺激计划,希望通过公共建设项目和贷款计划来迅速振兴经济。但从1996年到2002年,日本经济依然停滞不前,人均GDP只实现了0.2%的微小增长,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最终并没有提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着眼于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计划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因素重视不足,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转换成通过服务业和消费来拉动,导致刺激经济的政策实际效果意义不大。一般来说,经济复苏初始阶段最大的推动力通常是政府,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私人资本必须取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恢复和增长。探讨中国什么时候撤出经济刺激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将下一步的政策取向转移到保证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上来。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如果货币流通量年增长率超过20%,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反映到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上面。如在2009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M1和M2分别增长了32.35%与27.68%,2010年即便在货币政策已经明显转向的情况下,M2仍增长近20%,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另外,在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初期,M1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M2的增长速度,但随后两者在2009年9月出现了M1速度大于M2速度的剪刀差。2009年12月底二者的差距已经扩大到4.6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国民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和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化的双重危险。实际上随后价格指数的持续上升也初步证实了上面的推断。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如三季度后CPI指数分别达到4.5%和5.1%的高位,居民生活消费品和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全社会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化。另一方面,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2009年二季度后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出现暴涨局面,尽管国务院分别于2010年4月份和9月份出台措施加以抑制,但目前效果仍不明显,包括大中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在继续上涨,资产价格泡沫的蔓延似乎已经难以轻易抑制。

应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中之所以出现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失当的问题。2009和2010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推动力量是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可能持续太久,这是以往的经济危机给各国提供的经验教训。只专注于短期目标并通过注入流动性救市而忽视长期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向国民经济注入流动性的短期政策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采用增加海量投资和贷款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使用的,最终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看到,鉴于中国一直采取依靠资源投入和净出口(出超)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无法解决经济长期增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内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的不平衡,等等,这些长期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实现持续发展饶不过去的坎。鉴于此,中国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必须尽快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取向。具体而言,应重视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如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内需,通过发展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重新认识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等等,以便保证中国经济未来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工具

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各种组合而言,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紧或者双松组合是力度最大的,也是经济金融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实施的。例如当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往往选择双松政策组合,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以及增加货币供应量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必然选择,相对而言,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最大力度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尤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宏观刺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市场的扭曲,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资产价格膨胀与通胀预期加强之后,如何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方式退出,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

刺激政策只有短期的效果,中国经济必须要回到可靠的增长基础。从货币政策的运行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行框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鉴于人民币汇率事实上盯住美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给中国货币政策退出的方式和节奏形成约束,这导致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大打折扣。人民币钉住住美元,导致中国在早年立法消除主动超发货币的制度漏洞后,人民币又将面临被动超发的新挑战。如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金融危机后在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下经济触底反弹,但目前仍未有改观的10%左右的失业率和充满变数的房市表现,仍然使美国未来的经济复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历史经验表明,失业率对美国选择何时加息更为关键。鉴于“无就业复苏”的现实,美联储在启动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货币政策上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水平,且短期内至2011年下半年可能不会调整利率水平,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甚至可以判断,这一政策基调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目前美联储采取“数量型放松”工具微调货币政策,例如通过诸如“定期存款工具”(term deposit facility)和逆回购协议的方式,回收市场上庞大的存量流动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联储推出的“定期存款工具”只是个技术性工具,更大的问题在于它对银行资产的担保实际上难以退出。总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使美联储目前面临政策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如过早启动退出政策,可能会延缓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导致经济二次探底;而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晚,通胀又可能失控。综合起来分析,目前美联储更倾向于使用某些非常规工具和手段,而非更具效果的利率工具。对中国而言,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环境下,需要做的是考虑与美国货币政策适度脱钩,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启动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政策,如2010年1月份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提高了存款机构准备金率;目前已经二次加息共50个基点;对部分放贷银行征收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高3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引导市场预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现新的监管工具箱,实行针对银行的差异化监管;等等。这些举措均预示中国正在逐步退出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引导市场预期,合理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信贷投放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同时还应注意,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退出还只是局限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一些价格型政策工具如利率工具等使用的空间仍有限,汇率工具尚未大规模使用,这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阻碍。尤其是如果不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在货币汇率政策上进行适时调整,当下的各种宏观政策将难以真正实现紧缩效果。

目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各国的贸易战和汇率战也处显端倪,中国需要立即引入汇率因素作为重要的政策变量使用。考虑自身因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借助于出口拉动,这个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在成为问题。同时资源逐步枯竭,劳动力成本也逐渐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走过刘易斯拐点,以及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减弱。考虑外部因素,各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因素将难以保证中国出口继续增长。中国在退出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向内的对策给以支持,而汇率则是个重要的工具变量。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可成为紧缩政策的一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东亚货币在此前十多年一直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一历史教训应该被充分吸取。

目前,我国需要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需要改变人民币以美元为锚的取向,加大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汇率完全不干预。我国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的做法,允许汇率在长期内大幅度变化,允许长期内升值,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对每日的超常浮动进行干预。如果短期内变化太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以影响汇率,稳定市场。当前需要作的就是选准适当时机,开始启动人民币有序、渐进的升值进程,推动人民币恢复缓慢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启动也就意味着短期性反危机政策的全面退出,并向长期结构性调整政策的成功转型。

三、“十二五”开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的实践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时间太长,便容易引发资产泡沫,这已在许多国家得到验证。以往的经验还表明,即便通胀相对稳定,产出实现增长,也不能防范资产泡沫破灭给经济带来的重大冲击。目前,我国价格指数也在节节走高,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日趋严重,这对于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已经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即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这意味着此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拉动总需求的短期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实行了一年多后,在GDP增速已逐步改善前提下,将逐渐有序退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步骤上,鉴于目前我国人民币钉住美元,中美利差的变化将影响中国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具有几个特点。首先是临时性经济刺激措施正在逐步停止使用,但政策的退出时间仍不确定。目前,美国在危机时的临时性刺激经济政策不再扩大规模,但量化宽松政策呈扩大态势。继第二轮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实施的基础上,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仍有可能启动。其次,货币政策仍然主要依赖于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尚未完全启动。第三,美国正在削减财政赤字的规模,并逐步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恢复正常,以便减轻此前的膨胀局面,还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正常的局面。鉴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和关联性,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和变化,有的放矢,循序推进。

具体来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四个因素,即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情况、国内私人投资的启动情况、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政策退出的情况。从目前观察到的世界经济复苏迹象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对2008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进行评估后考虑退出,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

首先,采取措施使宏观经济政策向正常化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财政政策暂且可以按兵不动,但应考虑调整政府支出结构,进行适度的结构性减税等。而对于货币政策,这个阶段应将“管理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作为核心内容。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和控制资产泡沫,有助于确定清晰的政策目标,形成市场稳定的政策预期,避免导致预期紊乱及对市场的冲击。我国在政策实施中需要避免一个问题,即由于政策目标不清晰,导致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可能的信贷紧缩而大规模提前发放贷款,引起信贷在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的分布更为不均衡。具体而言,在操作层面,当前货币政策应当设定一个清晰的信贷增长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并切实遵守,以便推动货币政策真正向稳健回归。目前看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重点在于货币政策的选择,而其中关键的指标在于信贷规模增长。鉴于2010年M2增长超过年初设定的计划,综合各方考虑,2011年我国必须严格要求,将M2增长控制在15%左右,以便促使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回归,减轻宏观经济层面的压力。

目前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的控制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的最大问题。这要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上不仅要紧盯住CPI指标,还应将资产价格变化情况考虑在内。即货币政策不仅仅应该关注通货膨胀,还需要对股市和房市的资产泡沫作出足够反应。尤其在抵押贷款市场较为发达,“金融加速机制”效应较为明显的经济体中,货币决策应更为重视房价变量。因为资产价格对经济运行和公众预期变化更为敏感,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可以作为一种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早期和直观预警。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货币当局对于资产价格是否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有不同看法,似乎倾向于暂时不予考虑的态度。这种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思维,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时中央银行对其放任自流,泡沫破裂后再进行救援。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可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英国、冰岛、迪拜等国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的冲击巨大,格林斯潘式的“事后救助”策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鉴于此,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框架内,应该重新定位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对象,考虑将资产价格因素纳入政策范围之内,使货币政策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积极发挥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谨慎看待股市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功能,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的股市功能进行探讨。

股票市场随着中国改革起步,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成长,有过悲伤有过怨恨,有过兴奋有过喜悦,更有期盼和希望,正是这种多元情感交织才能演绎成今天中国之股市,也正因为有多元情感,才需要上升到理性的思索,对当下的股市功能进行审视。

一、积极发挥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

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之所以是首要功能是中国目前的现状决定。股市创设之初,由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特殊的中国股市,为国有企业筹资、脱困、改制服务,长期以来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使命,筹资功能成为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股票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功能是否过时,是否退居次要位子,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还是第一位的,必须坚持。理由如下,第一是股市特点决定,股市融资成本较小、筹资额大、无需偿还长期使用、回报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第二是中国的现状决定,建设任重道远,企业的融资筹资渠道较少,国民的投资意识还在成长之中;第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断增多,资金需求量大,筹资资金主要还是在本国境内。要发挥好股市融资筹资功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修正,首先应当严把股票“发行关”,警惕包装上市,严打伪装上市,不能把股市变成上市公司的“提款机”、用了白用、花了白花、拿了白拿、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次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的内在质地,提高上市公司的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真正夯实上市公司这一证券市场的基石;第三坚决遏制再融资饥渴症,严格控制再融资时间、规模和使用方向。

二、着力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

回报是投资者永恒的权利和追求,是股市长期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保障回报是股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股市长期的任务和监管部门的目标。

目前,中国股市的回报方式有股票转让收益和股份分红收益。股票转让所得是主要方式,投机占绝对地位,股市的波动,政策的干预,是新兴市场的主要特征也是共同特征,同时是股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要引导和规范,使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引导上市公司追求长远发展目标,对股东负责;对交易行为要管理,避免虚假交易,严禁过度投机,着力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

三、谨慎看待股市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功能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密切程度不高,谈“晴雨表”为时尚早,2006年一年上涨多少倍,2008年3月份一个月下跌多少,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晴雨表”功能不明显或者根本就谈不上。

准确判断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极为重要,对宏观决策和对股票市场的治理规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股市的飞涨而低估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因为股市的下跌而否定宏观经济基本态势,既要看到关联性更要看到差异性,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和解决,股票市场的问题主要从股票市场自身去寻找和解决。

四、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

股票本身并无价值,虽然股票也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但其价格的多少与其所代表的资本的价值无关。股票的价格只有在进入股票市场后才表现出来,股票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与其票面金额不同,票面金额只是股票持有人参与红利分配的依据,不等于其本身所代表的真实资本价值,也不是股票价格的基础。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有可能高于其票面金额,也有可能低于其票面金额。股票在股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是由股票的预期收益、市场利息率以及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目前,中国股市基本上是投机市场和政策市场,股价远远不能反映股票的预期收益,更不能反映市场利息率,只能反映投机程度、炒作程度、资金的供应量、股民的心理预期和供求关系。因此,要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在股票的发行阶段,不能任由市场决定发行价格;在股票的交易中,要严格监管股价的异动,防止资金雄厚的机构大户操纵股价,过度投机。

五、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

股市配置资源的功能远未自由实现,目前只是通过发行审批部门进行调控,审批谁上市谁就得到资金和资源,因此,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进行审批制度的改革,实行许可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和国民经济规划以及国家行业发展政策,对上市公司实施许可上市。

2.严管上市公司的质量。制定严格的上市公司标准和复审上市公司质量,惩处弄虚作假上市行为,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监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3.对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其他相关机构以及证券从业人员进行监管,保障股市的公正、公开、公平交易。

篇7

经济发展政府干预

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起源于市场失灵的存在。理解市场失灵的先决条件是要理解市场成功,即通过理想化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能力。市场失灵往往成为政府干预的理由。一般认为,假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是低效率的,人们可以而且应当使之得到改善。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的作用是制定交通规则、颁布法律和促使合同与所有权的执行,而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在于提高效率、增进平等和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提高效率

有些时候市场失灵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失。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而不是增加生产来赚取同样多的利润;有些企业的生产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导致低效率的生产和消费。要消除这些弊病,只有政府能起有效的作用。又如,即使公共品由私人提供,一般也不是充足的,所以政府必须介入公共品的提供。同时政府还得制定规章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控制坏的外部效应。可见,要使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良好,必须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否则孤掌难鸣。

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发展中国家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中二元经济的大量存在。二元经济不但存在于部门之间,而且在部门内部也非常严重。二元经济的现实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功效不高。市场力量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无论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都比发达国家的效率低。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反应不仅缓慢而且不灵敏。这主要是资源的流动性比较低造成的。除了二元经济以外,造成资源流动性低的另外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技能缺乏多样化,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效率比较低。因此,价格信号的刺激难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试图通过价格刺激来影响投资与生产结构的做法难以获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可能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促进公平

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难以接受的高度不平等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据萨缪尔森的解释,市场机制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收入决定于遗产、偶然事件、工作能力和要素价格。而且商品追逐美元投票,并不重视人们的需要和效用。富豪人家的猫可以用牛奶当饮料,而牛奶却是穷人家孩子保持健康的不可多得的食品。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市场失灵,相反却是市场机制正起作用一一商品流向拥有美元的人们。如果一国花费在宠物食品上的费用大于帮助穷人上学的费用,那就是收入分配的缺陷。

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结构必然会与最终需求结构一致,而最终需求结构又决定于分配结构。很明显,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越有可能倾向于迎合较高收入阶层和富裕地区的需要。在配置投资性资源时,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就有可能导致“不平衡”发展。

三、外部效应的存在

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导致私人成本与收益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背离。例如,私人企业很自然地仅仅关心投资对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对通常所说的“外部效应”,即他的经营活动给整个经济的其他部分所造成的副作用给予什么关注。

现代意义上的外在经济(或外部经济)的一般含义是指在竞争市场经济中的巿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因而产生“市场故障”,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不能靠自身达到有效率的状态。具体地说,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中,一个生产者,对其他生产者有外在经济(正的外部效应),他不会把他产生外在性的活动,扩展到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的这一点上,后者的数量相当于他的边际产出的市场价值加上对其他生产者产出的副作用的市场价值。外在性又包括不通过价格的技术外在性和通过价格的金融外在性。无论是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都要求政府干预,产业才能取得社会有效的产出水平。

四、支持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

除了促进效率和公平以外,政府还要承担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经济的宏观职能。因为宏观经济的波动除了削弱前期经济增长的实绩以外,还不利于低收入阶层福利水平的提高。西方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利用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影响就业、产出和通货膨胀水平。政府的财政政策表明政府有权力征税和花费,货币政策也包含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由此影响利息率和投资以及其他具有敏感性开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这两种工具,政府就能影响经济中的总开支水平、经济增长率、就业人数以及物价水平。

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国家还需要为其幼稚产业提供保护。幼稚产业需要保护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起步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较落后,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难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市场本身的容量就比较大,同样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我们还需要通过自给自足实现经济自主。

五、国家政策目标要求政府干预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和文盲比较多,大量自给自足的农民及其家庭被排除在市场经济之外,将这部分人带入货币和市场经济,需要做特别的努力。即使对那些生活在货币经济中的人,关于市场和产品的信息也是不足的,因而许多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了解甚少,工人对就业机会也了解不多。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制度不发达是共同的特点,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市场有缺陷,而是因为社会使其肩负国家的目标,即使市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个目标还是无法实现。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会在一个时期内出现像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相对集中现象,自由经济增长持续以后,收入分配才开始出现均等化。但是,缓解贫困之苦无论是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一般被人们看得十分紧迫,以至于难以等候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干预被认为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财政理论与政策一当前若干重大问题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篇8

中国经济不会“过热”更不会“滞胀”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1.9%,引发经济过热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首季度的高增长率既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随着去年二、三、四季度基数的不断走高,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和累积,全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趋势,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剧烈。他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应该在9%以上,其中二季度10.5%,三季度10%,四季度9%以下。

“中国经济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紧迫性问题。不是经济过热,而是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不确定风险下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

美欧经济形势不见大的好转,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下滑,股市、楼市表现低迷,CPI涨幅攀升……5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外界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滞胀”的担忧。

工业是反映经济增速的代表性指标。年初以来,中国工业增速从20.7%开始逐步回落,5月份回落至16.5%。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继5月份回落1.8%后再度回落1.8个百分点。在公众担心的物价方面,5月份中国CPI涨幅突破3%的警戒线,达到3.1%。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担忧:如果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取消、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会明显增大。

“增速的适度回落与物价的温和上涨,不能代表我们的经济出现了滞胀,而是说明经济的运行渐趋平稳,回归正常区间。”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解释说。

从4月、5月的数据看,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投资和消费也处在历史同期的较好水平上;出口增速反弹甚至好于市场预期;其他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也延续着回升向好的势头。

庄健表示,受货币信贷投放较上年回落、重要商品库存充裕等因素影响,实现全年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是有基础的。无论是从实体经济还是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状态来讲,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并不存在发生“滞胀”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由政策支持的高速回升,转向市场驱动的、相对平稳但更加可持续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张立群说。

当前经济工作仍需高度重视“稳增长”

在近日于长沙召开的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我们不仅要大力解决那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的紧迫性问题,这些都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王建认为,总理的讲话凸显了中央对“稳增长”的高度重视,透露了下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倾向宽松的信号。在稳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中,中央仍然将“稳增长”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一切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中国下一阶段不存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问题,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仍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庄健表示。

去年以来,中国一直强调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前~段时间,无论是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密集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等的调控举措,都似乎发出了“宏观政策从紧”的信号。

“但现在,从已公布的统计数据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因素来看,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仍是‘松’的基调。”王建说,中国正面临严峻形势――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危险在加大,乐观的声音越来越少,刚刚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和道琼斯指数都很不乐观,美国华尔街分析师认为,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甚至面临“向下”的转折点。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5月份美国工厂订单环比下降1.4%,为14个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报告,6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了12.5万人,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状况持续疲软。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最新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上涨趋势,从5月份的62.7降至6月份的52.9,超出市场预期。

在长沙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好的,但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必须坚持处理好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稳定政策,扎实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重点防范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

在6月底于北京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克服短期困难,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缓解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调结构’无疑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之一。接下来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是着力解决中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收入分配改革、节能减排、体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张立群指出,这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经济增长保持在8%左右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下一步国家应抓住有利时机,腾出更多精力、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

今年以来,中国对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比如信贷投放量正逐步回归正常,同时对一些存在泡沫的领域比如房地产市场果断出手。庄健指出,政府进行调控,目标还是在不影响就业、经济内生活力的条件下,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调结构应该成为长久之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宗瑜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许多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要求中国通过结构根本性调整,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复苏和增长。

他指出,国家统计部门及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应该收集并定期公布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建立结构调整的定量评

价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数值及数据;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数值与数据;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数值与数据;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数值与数据。

分析人士指出,在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及“元气”还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虚拟经济的泡沫放大及商业银行规模快速放大,加剧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而这会进一步刺激并诱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

文宗瑜表示,当前政府宏观调控要高度警惕并防范金融企业滞后的运营困难及其金融风险、防范先泡沫后滞胀的经济运行风险和房价超长期持续上涨而导致的房市“崩盘”风险。潜伏的风险决定了宏观调控既要在“稳增长”上着力,也要在“防风险”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

下阶段是否会再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为期两年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再过几个月就要到期,届时中国是否会再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此,王建分析指出。中央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刺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有很多危险性。

他表示,宏观调控未来方向肯定要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过于着眼于短期目标肯定是不行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领域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现象已相当突出。在这个背景下继续加大投资,虽然可以在―段时间内依靠新一轮投资扩张拉动增长,但到了产能释放期,原来的矛盾不仅不会缓和,反而更加激化。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也倾向于认为中国不会再出台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他表示,此前的刺激政策在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效果同时也带有很多负面作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快速增长,一些已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突出。

经济学家们认为,今后,中国应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城镇化进程等为持久扩大消费提供根本支撑,为经济稳定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在长沙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也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人们注意到,一些酝酿多年的重大改革在今年开始破题。根据国务院同意的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今年要加快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提出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中国国务院今年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36条”,配套措施正抓紧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指出,这实际上是对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接续。

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金宏”工程“小金宏”工程

一、“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与内容特点

⒈“小金宏”工程建设背景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宏”1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一期重点工程中的十二大业务系统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建的第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交换、主要宏观经济管理业务领域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将对宏观调控与协调机制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其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经过4年时间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部制改革要求发改委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同时,要求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改委的基本职能。地方统计信息与数据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金宏”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地方“金宏”工程建设脚步没有跟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宏”工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对政府的监督过程中,他们要求开放更多的资源以增强政府的透明性,更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大量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

为了推进“金宏”工程的地方建设,各地发改委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小金宏”工程建设,为本地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其建设过程以宏观经济管理建设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共建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推进共建部门之间相关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撑,为用户及时提供动态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经济信息资源。

⒉“小金宏”工程内容与特点

⑴“小金宏”工程内容

“小金宏”工程是在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各省市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执行国家发改委下放到地方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主,协调地区相关部门协同建设,通过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搭建宏观经济分析平台、建设必要的业务系统,以提高地方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为实现与国家“金宏”工程的配套和衔接打下基础。

“小金宏”工程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由各地方政府与发改委统一规划,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实施。通过统一宏观经济数据平台和技术业务标准,共享数据资源,利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手段,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权限的相互制约,促进地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催生新的地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其建设内容主要集中于:依据国家现有“金宏”专网和地方政府内网搭建基础网络环境,构建一个应用支撑平台;围绕地方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构建地方宏观经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地方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地方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等;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计量模型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1]。

⑵“小金宏”工程建设特点

①强调地方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突显地方特色。“小金宏”在各地发改委的支持下,围绕本地宏观经济情况对宏观经济进行预警与监测,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与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急需的业务信息系统。与国家“金宏”工程相比,“小金宏”工程以地方经济为基础,从地方宏观经济特色需求出发。

②办公自动化先行,关键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的模式大致是:以各级发改委内部OA系统建设为起点,依据现有网络基础建立有关的业务系统,目前集中于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系统等与经济相关的重点业务系统。

③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目前“小金宏”建设重在整合资源,主要包括3个层次:首先,整合各级发改委内部的办公系统及资源,实现各处室资源共享;其次,整合省、市、县三级发改委相关资源,实现发改委垂直应用系统资源的统一与共享;最后,整合地方发改委与其共建部门的资源,实现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协同与共享。

二、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市级以上发改委都已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协同办公程度与水平不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相关专业数据库建设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较低,本地范围内还未实现对接;各地“小金宏”业务系统建设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等几个项目上(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其宏观经济预警预测能力较低,缺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析工具。下文以北京、上海和浙江为例,对其“小金宏”工程建设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⒈北京市

2006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委托市信息中心启动北京市经济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2006―2007年实施一期工程,2007―2008年实施二期工程。一期工程重点实现对统计局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成对发改委内部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建立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期工程实现对其它主要委办局业务数据的接入和共享,完善形势分析预测系统和经济地图,建立规划计划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系统。目前北京市“金宏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建立了一套数据资源体系(即共享机制)、两个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四个主要应用系统(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形势分析预测系统、投资项目系统、发展预测系统)2。

⒉上海市

上海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系统”的想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年后提出了面向上海市发改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和解决方案,并于2002年9月正式实施。上海市发改委先进的OA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政务、事务、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辅助决策系统,还包括其委内信息、委外信息、地理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用户与系统安全管理等11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原上海市信息委和上海市信息中心还合力建成了市内外资项目确认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价格听证会旁听在线申请、企业投资企业备案申请、外商投资项目采购设备退税确认书办理等多个业务系统。

⒊浙江省

2005年,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省信息中心开始建设浙江省“小金宏”工程。浙江省“金宏”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共享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共享信息数据库建设三大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金宏”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实现:在省电子政务网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平台,研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浙江省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网上办公系统(改版和升级)、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系统办公门户等应用系统;建立了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数据库等一系列数据库。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系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形势分析、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社会发展协调度研究、平安浙江长效机制研究等功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一个项目立项、审批、建设、竣工、投产、终结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宏观经济管理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由价格监管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两部分构成,前者由省发改委直属局――省物价局负责建设,后者主要依托省测绘局已有资源,两部门之间已实现了资源共享3。

三、“小金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盲目模仿国家“金宏”工程

国家与地方经济管理职能的不同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不可能完全一致。各地“小金宏”建设大都是遵循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路径,从部门内办公自动化入手,在提高自身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关键业务信息系统,方便企业和公众办事。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但是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味模仿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盲点。

宏观信息是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总体情况的信息,它是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考查;微观信息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某个具体情况和特征,则是从局部角度进行微观考查。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做大一个国家宏观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国民经济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建设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和市场价格监管信息系统;而各省、市、自治区“小金宏”建设的重点是省级宏观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建设,国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的建设。如果地方盲目复制国家“金宏”工程建设模式,忽略了适合地区发展业务系统的需求,其结果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⒉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多已建成功能较齐全的业务系统。以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部以及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信息化、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社区信息化已逐步走出低谷,进入平稳发展期,并将继续向纵深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及“小金宏”工程建设也均取得比较快的发展。而经济较落后的省市,特别是众多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其“小金宏”工程建设仍停留在内部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基本信息公开阶段,业务系统建设尚未启动,在线服务和在线互动还存在较大距离,地方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极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小金宏”工程建设的信息基础有优有劣、起步有早有晚、水平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导致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⒊资源难以整合,延伸性和扩展性较差

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独自进行,并以强制性行政指令推进,其结果是不同垂直业务系统之间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条块分割[2],导致“小金宏”建设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其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其在数据库采用以及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常出现相关业务系统端口不一致、难以对接的困难。早期建设一般采用的是note数据库,而现在普遍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例如天津市政府使用的仍然是note数据库,而天津市发改委及其它多数委办局目前大都使用Oracle数据库。这样,市政府与下属各部门之间要实现无障碍公文流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两种数据库的对接需要极大的投入,这不仅仅加大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成本,而且导致许多重要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横向上资源难以整合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小金宏”建设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建设,缺乏纵向垂直与各级发改委资源共享。虽然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金宏”工程目前在重要商品价格共享数据库、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共享数据库和经济文献共享库,价格监管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将地方“金宏”工程纳入其中,其影响还仅限于国家宏观层面。虽然目前各地“小金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监测系统,但尚未统一于国家发改委共享信息平台整合资源,省以下连网又难以达到一定覆盖面,国家、省、市三级还不能做到纵向上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国家无法了解地方政府网络建设现状,地方政府亦无法充分利用国家已拥有的政府网络资源。信息化的潜能不能完全释放,导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家“金宏”工程建设的统一与规范化。

⒋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资金保障难以制度化

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渊源不同,所以工程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目前“小金宏”工程建设主体多集中于各地信息中心,但也有部分地区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北京、天津、浙江三地的“小金宏”建设均由各级信息中心负责,而上海则主要由信息委实施。信息中心属于各地发改委下设的事业单位,而信息委是市政府专门管理政务信息化的机构,两者在性质和职能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执行决策;后者是国家行政机构,其职能为制定决策。同时,大部制改革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化主体的复杂化,在大部制改革中,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下属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办公室今后的职能可能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变化,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地方“金宏”工程建设的混乱。目前工程实施主体职能不清的问题使得各地区“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着多方利益博弈,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不清。国家层面上,发改委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财政部负责电子政务资金的拔付,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政策标准的制定。到了地方关系更加复杂,由于“小金宏”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方发改委“小金宏” 工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小金宏”工程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其宏观数据库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运行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因此其建设周期和资金链较长。目前各地的“小金宏”工程建设往往是短期投资,没有将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资金来源缺乏制度化保障。

⒌注重单个业务系统建设,忽略流程再造与宏观经济职能

一个好的业务系统并不是机械地把所有的数据、硬件和软件放在系统中就得以实现了。目前“小金宏” 工程建设的业务系统往往只是考虑了本单位、本系统员工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受理单个业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业务之间分割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其整体效能没有体现。虽然公众办理单项业务的效率提高了,但对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的业务办理并没有体现效率和便捷,反倒进一步固化了传统分割的体制,进一步加剧了分散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混乱的情形。这样就难以实现从各业务处室根据不同需求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运用――发展到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系统集成整合――再发展到以数据中心形式实现的数据共享;不利于实现电子政务从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向以集中的、整体和无缝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3]。

此外,各地“小金宏”建设还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与机构间的业务,将基于部门内职能的业务系统建设看成是自身工作手段的改良,缺乏整体上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政务服务全流程的变革和创新的理念[4]。宏观经济职能是国家发改委的核心职能,它是“小金宏”工程建设存在的逻辑前提。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态势下,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目前只有北京市建立了专业、实时的经济信息网,提供权威的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数据,而其它各地都缺乏有效的经济数据分析与预测,无法完善本地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2006-2007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况[M]//王长胜,张新红,于施洋. 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6-131

2.赵仲明. 动态善用政务与技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条块结合”[J]. 电子政务,2007(8):24

3.蔡立辉. 电子政务应用中的行政流程再造[EB/OL]. [2008-10-25]. 省略/article.asp?id=64

4.陈拂晓.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J]. 电子政务,2008(2):92-96

作者简介:

篇10

一、2017年、2018年经济增长情况预测

亚美尼亚在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2.7%和3%的经济增长,而俄罗斯在2016年经济下滑了0.8%,但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1%和1.5%的增长幅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受到美国的去库存周期的结束和日本有关的经济政策驱动影响。此外,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趋稳,通货膨胀压力缓解,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也有一定的增加。东南亚地区较其他地区或将实现更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内需和融通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

经济欠发达地区预计在2017年和2018年将分别实现5.2%和5.5%的经济增长,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的7%的经济增长率。低于目标的经济增长将会给医疗、教育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带来威胁。此外,欠发达国家应注重提高出口商品多元化,适当减少初级产品比重,以降低出口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报告指出,欠发达经济体若不能实现经济加速增长,2030年前实现大幅度减贫的目标恐难实现。

二、世界经济放缓的主要因素

报告指出,投资疲软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最主要原因。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显现出投资疲软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全球需求下降企业投资恿Σ蛔愕贾碌摹W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因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缩减公共投资规模。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欠发达,投融资渠道不畅,限制了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疲软或将对中长期的劳动力增长和创新技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生产率增长迟缓。

贸易增长趋缓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全球贸易总额2017年和2018年预计增长2.7%和3.3%,全球需求结构等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均限制了全球贸易增长。而且,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价格,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为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有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等。

此外,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新一届美国特朗普政府宏观政策、英国“脱欧”、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等均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放缓世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