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概论

篇1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5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买家是

A.中央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2.衡量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是

A.贸易条件

B.对外贸易依存度

C.贸易差额

D.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3.决定汇率长期走势的因素是

A.经济实力

B.利率水平

C.国际收支

D.汇率政策

4.许可方将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权转让给被许可方在一定的地

域或期限内享用,但不得将上述权利转让给该地域第三方享用。此许可属于

A.普通许可

B.排他许可

C.独占许可

D.分许可

5.属于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有

A.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

B.莎科特一萨顿模型

C.法尔维一基尔奇考斯基模型

D.波特钻石模型

6.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外资依赖程度的指标是

A.债务率

B.偿还率

C.负债率

D.速动比率

7.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计算得出的是

A.净贸易条件

B.收入贸易条件

C.单因素贸易条件

D.双因素贸易条件

8.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

C.资本国际化

D.国际生产关系

9.导致“谷物法”被废除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重商主义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0.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常办事机构是

A.总理事会

B.理事会

C.部长级会议

D.秘书处

11.援助国政府或多边机构根据一定的计划,而不是按照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向受援国提供的援助称为

A.技术援助

B.项目援助

C.方案援助

D.财政援助

12.世界银行认为,最能体现“三E原则”的招标方式是

A.两段招标

B.公开招标

C.国际限制性招标

D.谈判招标

13.招标机构对每封投标书中的交易条件和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该程序是

A.评标

B.开标

C.定标

D.资格预审

14.国际工程承包的银行保函是银行应

A.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B.申请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C.受益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D.受益人的请求向业主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15.技术合同中,要求受让人接受并非技术进口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属于

A.合理的国民待遇条款

B.合理的约束性条款

C.不合理的区域性条款

D.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16.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二者的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

A.实用新型

B.发明

C.外观设计

D.专有技术

17.下列各项中,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托马斯·孟

C.大卫·李嘉图

D.罗伯特·蒙代尔

1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是

A.经常账户

B.资本账户

C.金融账户

D.净误差与遗漏

19.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也被称为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普通提款权

D.特别提款权

20.为平衡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最简便的政策措施是

A.汇率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外汇缓冲政策

21.在短期票据市场上,信用、流动性的交易手段是

A.国库券

B.商业票据

C.银行承兑汇票

D.大额银行定期存单

22.以下属于新贸易理论的是

A.绝对成本论

B.要素禀赋论

C.技术差距论

D.里昂惕夫之谜

23.当事人双方同意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连串付款义务的金融衍生工具是

A.票据发行便利

B.金融期权

C.金融互换交易

D.金融期货

24.出口国的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加大产品的出口,以争夺国外产

品市场的特殊手段是

A.外汇倾销

B.出口信贷

C.出口补贴

D.商品倾销

25.在信贷的基础上,一国企业先从国外厂商那里进口技术和设备,然后以回销产品或

劳务所得的价款,分期偿还外商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价款的国际技术贸易方式是

A..许可证贸易

B.补偿贸易

C.国际工程承包

D.技术服务

26.职工报酬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

A.货物项目

B.服务项目

C.收益项目

D.转移项目

27.由几个承包商共同承揽某一工程项目,各承包商分别负责工程项目的某一部分,他

们共同对业主负责的承包方式称为

A.联合承包方式

B.合作承包方式

C.单独承包方式

D.分包承包方式

28.中国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属于国际服务贸易中的

A.跨境交付

B.境外消费

C.商业存在

D.自然人流动

29.外汇管制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中的

A.人员移动壁垒

B.资本移动壁垒

C.产品移动壁垒

D.开业权壁垒

30.关于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贷款人受国籍限制

B.经营对象是市场所在国货币

C.借款人受国籍限制

D.借贷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法令的管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记入贷方的有

A.金融资产的增加

B.金融负债的增加

C.货物和服务的进口

D.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E.对外提供的无偿援助

32.按照参加分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以分为

A.垂直型分工

B.水平型分工

C.区域型分工

D.混合型分工

E.垄断型分工

33.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包括

A.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B.具有更大的针对性

C.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D.具有更大的歧视性

E.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4.联合国发展系统的三大筹资机构包括

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B.联合国人动基金会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联合国粮食计划署

E.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35.我国进口税则的栏目包括

A.国民待遇税率

B.最惠国税率

C.协定税率

D.特惠税率

E.普通税率

36.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有

A.标的的无形性

B.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C.统计的复杂性

D.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E.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37.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包括

A.绝对优势

B.产品异质性

C.相对优势

D.产品同质性

E.规模经济

38.按照征税的目的划分,关税可分为

A.进口附加税

B.财政关税

C.保护关税

D.差价税

E.特惠税

39.通常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因素有

A.利率水平

B.国际分工的结构

C.贸易政策

D.经济的互补性

E.物价水平

40.世界银行贷款的种类有

A.具体投资贷款

B.部门贷款

C.结构调整贷款

D.技术援助贷款

E.紧急复兴贷款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契约式合营企业与股权式合营企业的区别。

42.简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重要作用。

43.简述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44.简述中国对外技术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则。

45.简述国际工程投标在制定标价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改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

(5)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

(6)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篇3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四、小结

篇4

一、良好的班级秩序是形成良好班级风气的必要前提。一个混乱不堪的班集体会使学生作风散漫,作风散漫就会导致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违纪违规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必然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可见,班级秩序是班级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分工负责制。要培养好一个班长,放手让班长去管理,让所有班级委员各司其职。班主任的工作是指导他们去管理而不是代替他们去管理。其次是订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和管理制度。这个纪律制度应根据班级自身特点,在全班同学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班委会在贯彻执行学校各项规章的同时,执行好本班的各项规定并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再次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认识。主要是进行法纪法规、行为规范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每个同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和谐的关系包括生生间的团结与互助和师生间的信赖与关爱等,她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能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沐浴着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便能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和谐的氛围又能使学生愉快地获得知识,迅速地发展智力。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想,除了在班会课上进行教育以外,还得靠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老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使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可以向你倾吐真言的人。多一些公开表扬,少一些当众指责;多一些春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些润物无声,少一些喋喋不休。还要注意教育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一个教士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哪里?”

上帝带着教士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口大锅,一群人团团围坐,他们每人手持一把汤勺,但勺柄太长,盛起汤来送不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美味颇丰,他们仍旧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

接着,上帝又把教士带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和那间一样,也是一群人围着一口锅就餐,每人的勺柄也是那么长,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用那长长的汤勺互相喂着吃。“这就是天堂。”上帝说。教士这才恍然大悟。

教士悟到了什么呢?当学生多角度领会寓意后,自然会接受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级,不就是我们的人间天堂么!

三、昂扬奋发的学习氛围是班级内部环境建设的理想境界。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秩序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自发的学习要求,能形成外在、内在的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从而促使各科成绩的不断提高,进而使我们的班级教育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篇5

[关键词]酒店公关管理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一、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现状

经笔者调查,我国现代酒店对公共关系管理,常见的几种看法是:一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要搞好酒店的“表面礼仪”工作;二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酒店公关部门的人员到外“攻关”——请客、送礼来走后门、拉客户。三是种是有人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宣传促销、促销商品等。当然,更多人是正确把握了公共关系的概念、本质,认为: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就可以了。

二、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成因分析

首先,我们从公共关系的含义来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想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一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二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三是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种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其次,从酒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来看,首先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传播性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宣传,创造气氛;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教育引导,服务社会等。其次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决策性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建议,决策参谋;发现问题,加强管理;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创造效益,寻求发展等等。

第三,从酒店营销工作本身来看,酒店营销不仅是酒店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酒店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样,尽管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通常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酒店公关却是每一位酒店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思路

1.以人为本,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要搞好酒店的公关工作,在树立公关意识的前提下,我认为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最终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酒店公关的内因。所以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关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应必备公关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会策划、实施等较高素质。由于这些高素质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对酒店管理者来说,从制度上进行策划和调控,不断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善于把握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公关媒体是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畅通,就意味着信息在他们之间可以共享。如果在某地的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种媒体效果良好,形成公关主体应用媒体的首选、公关客体选择媒体信息必不可少的参考,那么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某种媒体效应。在此基础上,若又有名人介入,则其知名度通过名人光环就会更加灿烂,因而就可能会形成名人效应。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善于在众多媒体中选择具有“媒体效应”的媒体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对酒店公关人员来说,利用名人效应更是事半功倍。所以,要搞好酒店公关,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灵活操作,才能较好地把握公关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3.准确影响主要公众。一般而言,每项营销活动都要找准对象。就酒店公关而言,找准主要公关公众极其重要,否则,公关活动就会对牛弹琴。因此,公关工作特别是具体酒店的公关活动更要准确地影响主要公众,影响关键公众,尤其是影响他们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说酒店的公关活动有效果。而这一切都必须精心策划,用心运作。

4.把握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公关危机。一个酒店遇到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是指那种突然发生,公众舆论反映强烈的、威胁到酒店整体形象和声誉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作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关部门,必须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当事方,酒店应迅速反映,隔离危机。与此同时,应快速收集信息,启动酒店“应急”方案。二是应对酒店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分析。无论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内部员工、政府公众、广大消费者,还是相关团体等,作为酒店公关部门都应认真客观分析,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使舆论向有利于酒店的方面发展。三是酒店在危机事件中应采取有效地媒介策略。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核心是“说真话”。因而,我认为酒店在危机中,作为公关部门应让酒店与公众间的真实信息渠道畅通,避免更多误解和流言的产生。最后是酒店也应认真自查,寻找危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提高全员公关意识,努力打造全员公关效应。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想酒店每一员工在思想上都树立公关意识、从行为上为酒店公关,必须:一要从酒店管理制度上进行策划,在酒店管理活动上精心落实。譬如说,新进员工必须参加公关培训;每年对老员工,搞一次公关检查与测试,不合格者必须停工学习,通过测试才能重新上岗等。二要从酒店文化上进行策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无得到保障,而且更要关心员工是否对酒店信任、是否对酒店有信心和依恋感,从而将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员工以酒店为家,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宿感。三要从酒店对客服务工作上进行策划,强化员工公关行为及其效应。鼓励员工将公关思想付诸实际工作,打击公关行为副面影响,树立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海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谈公关人员素质[J].探索与评论,2003(05)

[2]孙杰军:酒店公关策划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5卷第6期

[3]王燕星:公关危机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从三鹿集团遭遇的公关危机谈起[J].中国乡镇企业,2004(07)

[4]杨俊:公关危机新探[J],秘书,2009(02)

[5]张培:浅析“全员公关思想”在酒店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24):207

篇6

关键词: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商榷

2007年版“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已经于2007年秋季使用于高等学校2006级学生的教学。这套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凝聚了众多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专家的智慧和力量,确是一套高质量的理论教学教材。本人作为一名从事高校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本着使这套教材精益求精的目的,对《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有关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概论》143页)这里的问题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即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的货币是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说是处于商品的流通过程,从表面上来看,或者从形式上来说产业资本家付出货币,购买到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并非是一般的商品,因为除了购买到生产资料以外,它还购买到作为劳动力的特殊商品,正是由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属性,即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产业资本家才去购买,或者说产业资本家之所以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正是看到它具备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能力或属性。因而,正是由于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特殊性从而使这一流通过程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一流通过程属于形式上的商品流通过程,但从实质上来说它却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显而易见,教材中的表述是欠妥的。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概论》144页)这里的问题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扩大再生产比简单再生产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说法呢?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原理既适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结果。只有首先满足简单再生产的要求,然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联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其特征是扩大的再生产,但是,不管如何,不管在何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依赖于简单再生产,没有简单再生产,就根本谈不上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相反,这是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根据语言学的规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那么,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修辞结构来表达的话通常来说用并列结构就可以了,原因正如上述,一方面简单再生产比扩大再生产具有优先性,另一方面,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扩大再生产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特征,二者各有自身存在的特征和意义,因而不能一般的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所以,教材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的“偏正结构”值得推敲。

3.下引内容紧接上文:“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概论》144页)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内部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三大交换关系,即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同时也要满足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当然,第二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用自己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相交换从而满足两大部类各自的需要的,即一方面第二部类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得到了补偿,另一方面,第一部类通过出卖自己生产的生产资料交换回消费资料从而使得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需要得以解决。通过上述的两大交换过程,可以使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至于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以及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在上面的表述中已经涉及。当然,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部分关于生产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表述内容的缺憾,可以通过和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的表述进行比较的方式能够对这一问题看的更清楚。撇开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因为在教材的表述中,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内容的表述是无可挑剔的。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显然这是指消费资料的简单再生产,既然已经满足了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说教材上对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同样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与此相对,教材上对生产资料简单再生产的表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那么我们随之要问,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补偿呢?没有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补偿,也就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没有第二部类的简单再生产,同样也就没有第一部类的简单再生产。这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我们揭示的基本原理。

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成果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比较困难,英语更是他们的弱项,有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放弃了英语学习。

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对学生的特点不够了解;教学中存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倾向;学生学习习惯差,尤其不会及时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监控;教师教学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存在脱节现象。

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会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目内容的掌握。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等掌握程度,但他们都能获得通常意义上的A等或B等。

为实施掌握学习的思想,布卢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他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的教学目标,然后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单元中都包含一小组课,它们通常需要1小时~10小时的学习时间。然后,教师编制一些简单的诊断性测验,这些测验提供了学生对单元中目标掌握情况的详细信息。达到了所要求的掌握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的学习。若学生的成绩低于所规定的掌握水平,就应当重新学习这个单元的部分或全部,然后再测验,直至掌握。

采用掌握学习这个方法,学生成绩是以成功的完成单元的学习而不是以在团体测验中的等第名次为依据的。虽然学生的成绩仍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单元数或成功地学完这些单元所花的时间上。学生中间仍然有竞争,但竞争采取的形式是力求首先完成一组单元的学业,或者比试谁更快学完最高额的“选修”单元。然而,按照某门课的实际标准,最终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A等或B等。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我们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

可以把学生以入学成绩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A层次和B层次。

要求A层次学生掌握3500个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并掌握其主要词意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能正确运用。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的英语对话和陈述,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看懂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实用英文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应用文。

要求B层次学生掌握2500个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能正确运用。能听懂日常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读懂信函、产品说明书等简短实用的文字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难度中等偏下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

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A层次学生采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命题进行检测,B层次学生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命题进行检测。

2.“3+1”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1”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学英语的实际情况,“3+1”通俗地说就是“向前走三步、就地踏一步”,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单元教学、阶段教学和学期教学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3+1”:就是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导入教学,通过任务型教学的三个环节“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完成实际的任务并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然后安排1/4的时间进行同类任务的应用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完成同类任务中达到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单元教学“3+1”:现行高职课本基本上6-8课时一个单元,教师每教学完一个单元给学生提供一次做形成性诊断练习的机会,形成性诊断练习也是以应用练习为主。

阶段教学“3+1”:每个月英语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英语应用能力形成性检测,建立月考制度。月考应紧紧围绕本月教学内容,检测的题型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的题型相一致。

学期教学“3+1”:每学期拿出3-4周的时间专门进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课内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学期所学内容有一次全面巩固提高的机会。

3.教学目标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相关教研室可实行教学目标管理,教学目标可分为单元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并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分解目标。

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教研室要善于把学期教学目标分解到阶段教学和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之中,通过“3+1”教学模式中的阶段形成性测试和单元形成性练习的结果分析,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密度, 使既定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把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生: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和检测的分析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摸清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并对教学内容和情感策略做有针对性的调整,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做法,使多数学生都能处于学习激进状态,进而使A、B两个层次的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

我院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达到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监控,同时使学生养成了及时复习的习惯,建立起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重拾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彻底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状态,整体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后的2005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的通过率目前已达到了85.1%(学生刚参加两次考试,在校期间还有三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已远远超过了当时改革方案既定的70%的目标。

下面是教学改革后的2005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和此前成绩最好的2004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的对照表。我院大学英语开课时间主要以第一学年为主,而2004级和2005级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都是在第一学年末的六月份,而且2004级学生和2005级学生在生源基础以及普高生生源和三校生生源比例方面基本相同,所以这样的对照表有很强的可比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英语三级、B级考试成绩对照表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分析,善于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去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子,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提高通过率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点上,否则就会再次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这一原则,在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试题内容,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浙江省教委高教处:浙江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三级考试大纲[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改革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1.财物管理不健全

一是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不健全。一方面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另一方面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

二是在往来款项的管理上不健全。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三是在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上不健全。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2.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不是太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3.会计核算不恰当

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但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4.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一是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三是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究其根源,主要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由于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所以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对策

如何克服或者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

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比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加强接待、车辆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应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第三,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同时,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最后,严格预算开支,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篇9

关键词:水利;发展;管理

中图分ax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划清水利单位性质,做好水管单位分类定性

水管单位的定性长期以来一直不够科学,一直游离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水利工程是综合利用工程,既有一定的公益性,又具有经济开发性。经济与公益混合在一起,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那么既会影响到工程的管理质量,又会影响到水管单位的发展。只有合理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水利经济才能更有序的发展。根据水管单位的公益性将其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及经营性三种:公益性的单位应定位为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单位应根据其收益状况来确定,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单位可定位为企业,有的单位随着水价、电价的增长能够用收入来维持单位日常的正常支出,应该鼓励其转制为企业,而判读企业内能达到自收自支状态,不能依据单位某一年的收支来确定,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单位经营资产及非经营资产的构成比例,对多年来单位的平均创收能力也要作为判断的重要因素。总之,对水管单位的定性要考虑全面、论证科学。

2.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管理机制

首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不顺,水管单位之间权责不明,政府、水管单位、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不够明晰,责任界定也划分不清。有的地方管事不管人,也有的地方管人但不管事,有的事情大家争抢着管,而又有的事情大家都不去管。

其次,水管单位内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人力及分配制度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不能调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在长期治水工作中形成了分级管理制度,这基本符合水资源管理的特点。但目前这种分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的权责也不够分明,对于这些弊病必须进行改革。运用创新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水管单位实行量化管理,确保水管体制改革可以顺利进行,保证水利经济可以健康、良性的发展。

3.改革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来源途径

根据权威调查的数据现实,我国有拨款的水管单位比例为30%,无拨款的水管单位比例约占70%,调查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纯公益性单位被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样看来大部分水管单位不能获得财政拨款,单位的日常用款捉襟见肘,甚至连员工的工资发放也成了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保证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水利工程管理费用的来源途径是必须要改革的。

按照财政制度改革要求: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日常支出应该由同级财政负担;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公益部分日常支出应该由同级财政承担;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运营的水利项目费用支出由水管单位自行承担,政府财政不予补助,企业要增加自己的资金积累,以抵御风险的冲击。

无论地区经济是否发达,都要拿出资金的具体筹措方案,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保证水利经济的稳定发展。

4.培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水管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水费,水价定位偏低水管单位无法收回成本,难以实现良性循环。目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水费收费标准,并且要将制定好的收费标准向省级人民政府报批。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水费价格标准还是有困难的,也不太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这方面要适度的推进,在农业水价和农民减负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市场情况在不给农民造成过大负担的情况下,对收费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

另外,大多数水管单位不能依托行业优势积极的开展多种经营,落后的观念使资金循环变得极为困难,目前我们所处市场经济时代,思路和步调都要再放开一些,不能固化于过去的框架之中,拓展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目前水管单位完成改革的基础保证。

5.进行内部机构改革

水管单位内部机构设置过于臃肿,非工程管理岗位设置过多,使得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全国水管单位职工将近50万,人员过剩,但水管单位还是都缺乏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具有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专业类技术人员,仅仅占到职工总数的4%左右,这是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管理需求的。所以,水管单位必须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对内部机构岗位设置进行调整,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并形成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

6.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大部分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薄弱,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水管单位必须健全制度,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才能创造效益。

7.建管结合,管养分离

多年以来,水管单位都是管养一体,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人员配备不合理。所以对于水利工程要实行管养分离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降低运营成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这种分离可分步骤、有层次的进行。首先,水管单位要是实行管理和养护机构、人员、经费分离,维修养护实行内部合同管理制度;其次,将维修养护部门转变为企业,与水管单位分离开来,但其主要业务仍然是要承担原单位的养护任务;最后,将工程养护业务彻底的从所属的水管单位中剥离出来,水管单位以后的养护业务均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来进行。通过水利工程实行管养分离的改革,使得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真正的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正确道路。

8.做好人员分流及社会保障

水管单位要引导分流人员的重新择业观念,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建立起完善的事业单位保障机制,是企业经营无负担。

二、将水资源变为水管单位发展现实生产力的优势资源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可利用的资源作为保障。水管单位的资源就是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生产力。

首先,要加强水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保证,水利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就是说只有保证了城乡用水、成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得到保证。

其次,要确保水电开发的良性运行,因为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季节性的影响,为了适应调水防汛的需求,部分流域的发电效益受到了影响。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作为水利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电的效益一直未能充分的显现出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水电资源将形成产业优势,也将成为保证水利单位收入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最后,要加速水利工程旅游业的发展,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资源,水利工程本身其实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震撼力,部分水利工程还会体现出一些内在的含义,能体现出历史文化或是民族精神。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水利工程这一特点,发展水利工程旅游业,相信在未来水利工程旅游项目必将成为水利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保证

首先,弥补水管单位事业经费不足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水利经济,开发水利单位的多种经营更是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实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水管单位人员分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提供了有机的载体,水管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现有的企业、实体将成为这些人员转岗的有效的载体;最后,目前的水利骨干企业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抗洪防汛除了依靠军队、人民群众以外,还必须有抗洪抢险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有经验的冲锋舟手,每年各个水利系统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进行防汛集训,为抗洪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尽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都设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不注重题目更新,在提供的论文题目上表现为部分题目或大而空,或缺乏新颖性,或没有紧扣时代的脉搏。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匆匆随意选一些题目。有的题目范围太宽,学生仅是泛泛而论;有的范围太窄,以致毕业论文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有些学生则将选题完全寄希望于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帮助自己定题。可见,由于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加之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比较随意,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论文写作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例如,有些论文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缺乏数据、模型及案例分析;理论分析没有与实际分析相结合,或实践分析没有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前者仅为泛泛而论,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后者则因没有专业理论为基础,使论文研究的深度较为欠缺。

3.存在论文抄袭现象

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对他人论文依赖性过大,存在一定量的抄袭、拼凑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固然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论文抄袭提供了便利,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抄袭论文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较高,许多学校对论文抄袭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

4.论文格式不规范

每年的毕业论文中,总会出现包括引文注释、图表、字体等格式不规范现象,且打印错误也较多。

二、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较少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教育在形式上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高校要真正实现这一转换还有一个过程。学校入学标准的降低,使得过度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的“放羊式”教学管理弊端凸现。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惯于考前突袭,对毕业论文的“应对”也沿袭了这一习惯。部分学生缺乏日常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论文中大段引用各种抽象空洞的理论,缺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而且,随着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陆续毕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时间提早,难度加大,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发生较大冲突。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生基本上要修完4年学业才能本科毕业。在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同时又是毕业生寻找工作单位的时期。许多学生四处奔波,就业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就是今后的工作单位。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与毕业论文主题的相关性较小;二是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时就己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己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而且,在后者情况下,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就业,故不少学生仅是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就业率指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2.教师因素: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増加,造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来讲:一是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在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也担任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近年来,学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因而他们有规范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教育。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个别指导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的指导。

3.管理因素:组织管理上的困难和不规范高校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给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1)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检查督促。(2)学生为撰写论文既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和社会调研收集资料,又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等查阅文献等,时间跨度大、环节多、活动地点变化较大,过程管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这使部分不自觉的学生的论文资料的收集得不到保证。(3)尽管一些学校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制度健全,例如,毕业论文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和论文初稿、一稿修改的记录等,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得不到切实保证,检查力度不大,对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上述的制度仅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毕业论文撰写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把握上,更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1.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2.重视毕业论文选题环节,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把好毕业论文选题制度关,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自己的兴趣而定。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1)毕业论文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通过学科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某些专题研究的兴趣,为日后论文的选题做好准备。(2)不断完善本科导师制。使学生较早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做好选题的准备。(3)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及时了解实习基地的工作需求,努力将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编写和实施细则。选题应围绕本专业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规范化。

3.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中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关键环节要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力度。具体可分为初期检查,即对论文选题和开题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为达到通过检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学校须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

(1)要求指导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2)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实习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问题,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校内指导教师则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阅读相关期刊和书籍,了解社会前沿问题及焦点问题来源、现状和走势,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3)建立和健全导师遴选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政策和措施,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5.加大学校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