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解

篇1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是把钢琴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正确地认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钢琴教学水平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是钢琴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两者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从教学方式到教学目标都应注重于提高学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方面上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才是钢琴上的技能与知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在音乐和教学上的综合素质,能运用所学的技能、知识去完成未来的教学工作,远比要求学生完成高难度曲目的演奏重要得多。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

高师钢琴教育相较于表演专业的钢琴演奏专业有其自身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理念,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二者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都没有很好地予以区别。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演奏专业,他们很自然地将自己所经历的那一套演奏专业的教学方法延用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上,偏重于提高弹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希望学生能演奏高难度的曲目,而忽视了钢琴教学和教育学科的结合,在教学目的上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就像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赵先生指出的:多年来师范院校老是向音乐院校看齐,在培养方式上重一专而轻多能,有的学生虽然能弹奏一些较高程度的独奏曲,但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即兴伴奏,结果是既不能上舞台,也不能上讲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想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就已经是不可能的。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也影响到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学目标。

钢琴演奏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演奏技巧和能够将这种演奏技巧与音乐准确结合并传达出来的能力。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两方面的,在专业技能上需要掌握音乐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而在教学能力上需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进行课堂讲授及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此音乐教育者需要具有较广泛的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各门类的相关知识,具有能准确生动地分析和讲解音乐作品的能力。从对象所需具备的能力不同,我们在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授课的重点不应该是帮助学生将一部作品的演奏和表现技巧提高,而应该通过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将背景知识和钢琴弹奏相结合,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相关综合知识,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条理明晰,明确学习的思路和进度。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知道必要的教学技巧和专业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在平时的钢琴授课时,通过要求学生重点细致地练习一首,同时布置多首类似的乐曲让学生作为视奏的练习曲目,通过对重点曲目的教授,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去理解辅助曲目,并在理解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加强自我教学能力,同时扩大对乐曲背景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样重视培养学生将曲目和背景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相联系并实践的能力。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篇3

从前有研究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养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计划等八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完整,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展开。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顺序基本上采用从基础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的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序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结构使学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现厚基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基础”的弊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欣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最佳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知识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采取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表演型人才”培养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别。

5、重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大学为192学时,华中师范大学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今后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是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活。如江汉大学不再采取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养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体现基础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体现。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基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能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有所掌握,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体现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基础。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新课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知识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此外,对各类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也还需加强。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覆盖面窄及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体现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已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体现。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注重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民族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上与基础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距。(4)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类课程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体现,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体现,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掌握基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交叉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变化。另外从我国基础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体现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该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基础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这20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密切学科联系的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两者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创造意识,同时也能改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体现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体现出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许多教育者不关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所有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认识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准备。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很好衔接。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学生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知识,对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基础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实用。因而,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学生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还需学生和教师共同了解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篇4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其他院校或者中小学培养师资力量,由于高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形成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必将导致投入社会的契合程度,这一程度也正是检验高师音乐学教育质量的砝码,所以高师音乐教育质量提升与否,最关键的是要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需注重高等教育有促进人自身发展及提升人生命价值的作用,尊重个人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升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1.生源情况

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对象为学生,学生素质的优劣是导致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接受知识多少的基础,由此学生来源成为了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根本。然而由于招生对于专业的模糊设定,使得考生和家长只注重“考上学”却忽视了自己所选专业的针对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有所迷茫,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师资情况

高师音乐教育的传授者是教师,教师在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的学习经历、工作经验以及教法、观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高师的师资力量的来源大致途径有三:一是从专业的音乐学院引进毕业生;二是在本校选择最为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者是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三是从其他院校引进教授或国外专家。从这三种师资来源的途径基本充斥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特别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来源是高师师资来源的主力军,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其中也存在了一些因素影响着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3.教学设施情况

如果说前两点是影响高师音乐教育的软实力的话,教学设施情况就应该属于音乐教育的硬实力了。教师教学要应用相关的教学设备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教学设备作为保障,课堂的教学也很难进行下去。

二、影响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质量的因素

1.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需要人才的矛盾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倾向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目标和目的,但在专业特色和针对性上显得不够明确。

首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要求和工作实际要求。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人才,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一般分为歌唱、欣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内容,任课老师需具备为学生弹伴奏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置了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以及《和声学》等,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对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却忽视了与其他课程的互相结合,以至于学生在毕业之际都无法填好即兴伴奏中的和声,无法编写好合唱的伴奏,甚至在知识的运用上还出现了矛盾。

其次,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做好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了让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全面发展,除了学习有关音乐的课程以外,还设置有文化课,如英语、政治、思想修养、军事理论、计算机课程等,在这种繁重的文化课学习的背后,透露出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时间练琴或做专业作业。同时,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也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让必修的理论课程与选修实践性课程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综合性发展的特点。

2.高师学生学习态度与教学目的之间的矛盾

高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脱离不开在考前以技能为主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仍然以考前专业优劣,来评价自己在校的优秀程度,并不理解音乐学专业培养方式和课程安排,导致音乐学专业学生进校之后无所适从,除学习学校按排的公共文化必修课外,专业的技能课基本上都是集体课,使进校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被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弄得连连受挫。另外,高师音乐教育中所设置的课程都有其教学目的和预想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就会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按排以及课程的要求,以便解决在本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一些同学进校以后对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仍然认为学习技能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3.高师教师所具有的素质与高师学校发展之间的不衔接

如前所述,高校师范院校所引进的教师途径基本有三,在三种来源中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劣势。其一,音乐学院设置的各专业主要是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的专门性人才,课程设置注重“专”、“精”,从专业音乐学院引进的毕业生,专业水平在入学初期已经很强,入学后学校仍是以专业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所以往往会忽视音乐综合理论的学习。另外,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缺乏高师教育所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在投入教学工作后会有较长的适应过程,特别是以表演为专业的毕业生,仅对技术层面的内容熟悉,对于技能以外的理论课程却很难胜任。其二,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以范围广、知识面浅为特点,再加上高师音乐教育难于摆脱效仿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重视技巧而轻视理论,最后不但技巧没有达到要求,理论的底子也很薄弱,留校任教或者其他师范院校来校任教的毕业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三,从其他院校引进教授或国外专家由于不了解本学校本院的实际情况,造成曲高和寡的景象。不可否认,国外专家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鲜的养料,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有一个新的尝试,但由于对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短时期内对基础教育并不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有时反而会阻碍或者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4.学校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最为重要的后勤保障,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室、电脑、图书、音像资料、没有多媒体、没有钢琴以及其他乐器,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由于这几年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进校教师人数的增多,教学场地变得较为狭小。学校的设施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能影响到对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却是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保障,所以说,完备、实用的教学设施,丰富详实的图书资料和影像资料,是高师音乐教育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5.评价人或团体评价标准的不同

不同的评价机制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有不同的看法,学校教学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价一般以各科分数和在校表现情况予以评价的;而用人单位则是以能否快速适应或者承担具体分配的工作作为评价体系的;社会上个人则是以自己的经验为恒定标准来评定的,由于评价的标准不一所以也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社会个人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不了解,给出片面的评价。

三、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质量的几点策略

首先,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设置实践课,并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必修课的合理布局,以便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其次,学生进校后开设讲座,让学生明确自己所选报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与相关教师和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确立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明确每门课程设置的原因,并能勾画出毕业以后就业的方向和目的,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自己面临的现状有所疑虑,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再次,引进以音乐教育为专业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技轻理的局面。另外,让师生一起学习中小学新的教改政策,了解中小学课程课标,并时常到中小学听课、学习,以便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为培养出的学生能尽快投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最后,社会个人或团体应去除偏见给予客观评价,只有社会、个人、团体能够客观、全面的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评价,才能反过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进锁.高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研究》2010(01).

2.金伟.加强高师音乐教育质量提高高师教师素质[J],《艺术研究》2007(07).

篇5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方法改革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应从基础教育改革和实际出发,增强课程的综合实用性。

一、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音乐听觉的敏感度低

高校学生应提高培养自身敏锐音乐听觉的意识,音乐是用来表达艺术形象的。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只用眼睛看而不用耳朵去听,只是依靠眼睛看曲目,没有用耳朵去感觉钢琴音乐,无法正确判断音准、音长、音色,还因较少地去接触优质音乐会,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所以对判断音色优劣的敏感度差。

(二)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

大多数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理论的学习和了解,往往在弹一首非常简单的音乐曲目时,在音符节奏方面有大量问题,在刚学一首新曲子时不能用统一的速度练习,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钢琴理论知识重视度不多。

(三)练习钢琴机械重复问题严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即兴伴奏,在钢琴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是身体各个部位协调的过程,重复练习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只有不断地重复练习题才能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但现在学生即兴伴奏现状却不乐观。重复练习要合理地运用,如果单单只是机械地重复练习,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麻木,只有有思想的重复练习也会对钢琴知识有所提高,对作品的成功演奏也会有所帮助。

(四)对即兴伴奏课程的忽视

现在高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花费多数时间去练习专业钢琴曲目,而忽视钢琴伴奏的练习,对于一些声乐钢琴伴奏曲目只会弹正谱,而即兴伴奏却不知从何下手。钢琴伴奏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中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钢琴课上应对学生进行键盘和声内容的系统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教学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所以高校应加强钢琴伴奏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二、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钢琴课程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型

钢琴教育和其它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还体现在课型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只有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比较呆板,课型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教学改革和钢琴教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育形式。目前教学改革重视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这种教育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努力探求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不能只采用“个别课”的教学形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加入小组(二人、三人、五人等)、集体课等,加入这些课型之后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深入拓展钢琴教学内容

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不是从小时候开始练习钢琴,也就只有极少的学生从小练习钢琴,差不多都是进入中学艺术班后,才开始系统学习钢琴知识,没有基础的钢琴知识,学生真正学习练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缺乏,演奏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理解分析钢琴作品的能力相对比较优薄弱,而钢琴学习是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目,需要一个长期知识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高校在钢琴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指导学生能按照乐曲的说明去弹琴,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弹奏。还应强调抓好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即兴伴奏的弹奏和自弹自唱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老师在授课时,应增加一些集体授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并且找出一些例子,做好示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带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学生在欣赏钢琴作品演奏的同时多多鉴赏钢琴演奏的技巧。高校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需要,因材施教,老师的教法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使钢琴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的问题,为增加教育投入提供了源泉,从而促使了高校的整体发展,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还提高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大大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更多的人能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这些积极作用同样在高师音乐教育的产业化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歪曲的理解,很多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在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的科研力能力普遍不强,所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不多,个别院校还没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不多,甚至有的学校暂时还没有。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在学生规模方面,学生人数都是近乎千人,人数是比较庞大的。在学费方面,除首都师范大学的师范类学生免交学费以外,其他的总体平均收费为6000元以上,这是普通专业类学生学费的2倍甚至几倍。而这几点问题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其他相关问题的出现。

二、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在给全社会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意识到它相应产生的一些弊端。

(一)音乐教育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随着音乐产业化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虽然这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教育质量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其一,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各个专业的人数还是每年的总人数都会有所上升。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而是以降低文化素质的要求,降低其门槛和标准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因为音乐类学生入校的文化课成绩本来就已经比普通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要低,这样就出现了在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也不过硬的普遍情况。而其他一些艺校和培训机构,则更是不设置入校门槛,在实际教学中也只考虑学生对于职业的需求,把专业技巧等同于音乐教育的全部,却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毕业后只能成为一个从事音乐的工匠。其二,虽然有了大规模的生源,很多院校却没有配备足够的师资,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另一原因。其三,基础设备匮乏,如钢琴,它本身的成本较高,大量的扩招致使学生没有相对宽松的学习条件。

(二)社会公平的实施问题

教育本应属于一个社会公益的事业。但在产业化的浪潮下,很多高校对“产业与经济挂钩”片面理解,其收费失控,超过了普通家庭所承受的能力,尤其音乐类教育,本身比其他专业的投入要大,一个音乐类学生从开始学习专业到入校后的各种费用,都比其他学科的学生付出的经济成本要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学生就会被隔在音乐的大门之外。这样的后果不是教育本身所要产生的,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人群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减少,恶性循环后则是社会上不同类别的人群接受音乐教育的比率大小严重不平衡。

(三)有可能导致政府对音乐教育投资的减少

教育培养人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前的教育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而教育产业化的一个结果就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与整个经济增长之间的百分比相对下降。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投入和操控仍需要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砥柱。再加上当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大幅度提高,音乐教育事业则更应该成为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产业化的一些错误导向不应该成为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理由。

(四)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一,大量扩招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育质量相对下降,音乐人才相对减少。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音乐人才的数量和实际的社会需求依然存在着差别。音乐类学生在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却不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行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其二,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中小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事专业表演的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择业方向开始转向基层教育,而高师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的技能技巧和表演能力都薄弱于专业性音乐院校的人才,在应聘的过程中往往竞争不过对手,对口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小。其三,办学体系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由单一的师范性办学体系转向了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学专业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但是,这些相对于社会对音乐才人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来讲,仍显得有些单薄与滞后。

三、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如减少教育投入,造成种种乱收费、高收费,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坚决纠正,绝不能任其蔓延。

(一)继续加大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力度

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走一条自主特色的产业化道路。高师音乐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状况,对我国音乐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能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和阻碍而对所取得的成果就忽略不计,甚至全盘否定,要继续坚定地把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进行下去。

(二)充分利用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这把“双刃剑”

近几年,随着国人对教育的关注日益提高,教育不公和效率低下已被公认为我国教育最大的隐痛。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产业化”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或者是错误理解造成的。教育产业化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是一种教育目的或方向,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良性发展才是实行教育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我们知道,运用一种手段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关键在于人如何运用这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手段就能有效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如果运用不当,它反而会阻碍目标的实现。而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也正是这样。因此,只有正确理解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的深刻内涵,清楚地知道其利弊,才能充分地利用好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这一手段。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音乐人才

人才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随着音乐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与深化,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也变得多样化、综合化。只有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在音乐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应该把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增加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师资和基础设施配置。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很多音乐科目不能以大班集体上课的形式授课,而仍以传统的一师一生的口传心授式教学更为适合,所以,随着学生数量的激增,学校相应地应该增加教师的数量以及一些硬件设备的配置,如琴房的数量、各个专业的专门老师、电化器材等。在招生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实际的社会需求,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全能型的音乐人才,而不是只局限于钢琴、声乐、舞蹈等科目。比如,在实际的中小学里面,学校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弹奏贝多芬乐曲的钢琴老师,或是一个只会唱意大语歌曲的声乐教师,而是一个兼顾合唱指挥、乐队编排、舞蹈编导等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体系,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任务的关键。

篇7

目前,高校在钢琴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建材建设未走向正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发展,必须对当前的高校钢琴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国目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为目前高等院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之路指明了主要的方向。

关键词:

钢琴教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钢琴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能,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全面的音乐修养。传统的钢琴教学只注重对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全面培养。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各种舞台、演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输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音乐人才。

一、高等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

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钢琴水平差异性较大,“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和“学生实际学习差异”之间存在着矛盾。学生钢琴基础薄弱,乐理及相关理论知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而学校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只能听之任之,缺乏整体的教学部署,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最开始的“一对一”的模式,到之后单纯的“小组”、“集体”的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弊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虽然考虑到了每个学生水平的差异,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可以随时指导,点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浪费了教学资源[1],在现在的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学生越来越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现在高校钢琴教学的现实情况。单纯的“小组”或者“集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它仅仅将所有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来传授知识,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同学,如果内容比较困难,进度很快,那些零基础的学生可能因为无法理解上课内容,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慢慢懈怠;如果内容非常基础,进度很慢,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又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三)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理论知识缺乏

目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过于注重提高个体专业技能,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理论知识的教育[2],这其实与高校教学培养人才的宗旨相违背的,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历史、基本理论不熟悉,只是为了应试而每天反复练习。

(四)教材建设尚未走向正轨

关于钢琴教学方面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实际教学脱轨,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目前使用的教材没有特定的标准,老师们的选择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难以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无所适从。

二、高校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另外一个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内容改革

1.重视学生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为社会输入优秀的音乐教育的师资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之一,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注重以提高钢琴弹奏技能为目的,还应该要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自己对音乐、钢琴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有效全面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2.重视钢琴教学法的学习

当今中国的钢琴专业人才,最为普遍的工作就是从事钢琴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应当利用钢琴教学法系统地对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法的教学适用于刚入学的不同水平基础的学生,所以应当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开设,对于那些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钢琴教学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把握住钢琴学习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知识和内容,有助于指导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对于那些入校就已经有相关方面的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了解的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使他们的演奏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3]。

3.重视钢琴艺术史和作品赏析的教学

从1404年古钢琴的诞生到如今,钢琴艺术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作为钢琴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历史应该熟记于心。钢琴艺术博大精深,仅仅从平常的课程专业学习上了解的钢琴艺术史只是皮毛,所以学院应该专门开立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向学生们系统地介绍钢琴的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优秀的代表作品和著名的钢琴家等等。开设钢琴作品赏析这门课,向学生对优秀的作曲家的风格、作品进行介绍,鼓励学生主动对作品进行对赏析,通过对钢琴艺术史的介绍和作品赏析,可以让学生对钢琴的发展历史、钢琴艺术有全面地深刻的了解,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4]。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可以展示学生综合的音乐性思维和音乐的创造能力,突出了高校钢琴教学这一师范性特征。在钢琴的教学过程当中,加入即兴伴奏可以培养学生音乐的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兴伴奏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外活动和艺术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突出的贡献。在教学中应加入即兴伴奏的有关内容,增加分析旋律、配置和声、伴奏织体等实践指导,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伴奏音型、织体、和声、调式、曲式风格等处理能力,通过多听、多练、多积累,最终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5]。

(二)课程体系改革

1.因材施教,建立“阶梯式”教学方式

建立钢琴“阶梯式”教学模式,即对高师钢琴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集合体。将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和“集体”、“小组”模式相结合,将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开,根据不同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组,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初级组,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弹奏法,布置简易钢琴水平的作业;对中级组,重申基础知识和弹奏要领,强调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改正办法,其次布置中级水平的作业;对高级组,教学重难点放在演奏技巧的磨练和乐曲表现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艺术涵养,开拓音乐视野。采用灵活分组,及时调整的形式,定期进行考核,实行淘汰末尾制度,调节各组内人员结构,进步的学生继续“向上一层阶梯”学习,退步的学生“原地踏步”学习,并将“向上一级阶梯”作为学习目标。关于钢琴艺术发展历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一些以理论性、知识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可以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教师们可以多媒体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介的手段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钢琴艺术,引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增加了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避免了传统教学“重技轻文”的现象,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对于有着扎实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和演奏的积极性[6]。

2.专业教学与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相互结合,多形式授课

高校的钢琴教学不应只注重钢琴技能的培养,如果一味地注重技巧,学生可能会为了整日练琴,提高技巧,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艺术历史的学习,久而久之,他们的艺术素养却丝毫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多地融入到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实用型的人才[7]。下面根据目前高校的资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情况,列举出一些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艺术实践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钢琴教学内容,不定期开展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吻合的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等等,同时也可以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同学和老师之间共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情谊,对于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这种面对面讨论的方式可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学生为其他专业教学提供伴奏,比如钢琴舞蹈伴奏,声乐正谱伴奏、声乐即兴伴奏等等,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和当地的音乐协会沟通合作,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去参加音乐会,比如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让他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可以学习到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信仰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以钢琴独奏的表演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长时间刻苦训练的优秀成果,老师、同学可以相对客观地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同学之间演奏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8]。

3.选编适用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初的钢琴水平一般都参差不齐,在理解能力和文化理论基础上还有很多不足,在演奏方面又缺乏良好的灵活性和柔软性,学制比较短,一般只有两年或者两年半的时间。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老师应该要主动研究编制出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类别等级分明的钢琴教材。教材中包含的练习曲目应该以中小型国内国外的名曲为主,同时应该区分那些对于钢琴理论、艺术历史的教材应当以集体课上课形式的教材和应该以“阶梯式”小组教学的专业技巧的教材的编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的改革应该要突出它的“师范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创新当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模式。作为高校钢琴教师应该具备不断钻研的精神,组成研究小组,编写出实用性、师范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教学观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社会输入优秀的音乐人才[9]。

三、结语

为了向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能和目标。高校钢琴教学的课程改革应当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钢琴教学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为中小学生音乐的启蒙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59-160.

[2]陈蕾.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43-146.

[3]朴波,马红霞.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体系的定位思考[J].音乐生活,2012,10:62-65.

[4]庞琳.谈高校初等教育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科技信息,2009,18:337-337.

[5]石新竹,徐慧龄.浅析高校钢琴演奏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改革[J].音乐时空,2016,05:147.

[6]闵胜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黃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5(5):81-83.

[7]张霞.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主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06,05:37-41.

[8]赵阿光.浅论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J].中国音乐,2007,03:179.

篇8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35-01

2005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中小学音乐课上实施,短短的几年时间,这一新的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伴随着这种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理念等也开始日益受到教育界专家的关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高师音乐教育,目前之所以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及滞后性,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确定牢固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和培养目标,缺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联系和交流,没有深入透彻地学习和了解新音乐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的教学思想,无法得知改革后的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师资的真正需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首先必须要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一线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只有了解了这种需求,改革才能更具针对性。

一、正确把握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

基础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的是理智的成熟,而且还意味着情感的丰富与发展。只有两方面因素的同时具备,才能成就人的全面发展。基础音乐教育正是对后者进行培养和塑造的一种教育,它利用以音符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音乐作品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而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人格得到健康成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对于音乐教育的性质曾经这样总结道:“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不是音乐家,而着眼于对人的塑造。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贯穿着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它的目的不完全在于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蕴含在学生情感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挖掘美感、发现美感、体验美感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进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父母都非常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并且为此付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大量的研究证明,音乐教育在培养孩子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音乐艺术本身具有非语义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音乐所具备的这种特质,音乐教育也才具备了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优势。基础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大大激发。一旦教师把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调动起来之后,就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提高高师教育人才的各项能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深入研读新音乐课程标准。 跳出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与学的氛围变得更加宽松和融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除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之外,教师在个人的教学能力方面也应不断地提高和创新。主要包括组织课堂秩序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和操作多媒体设备的能力等,另外,还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反应,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掌握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的知识结构

音乐教师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必须做到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同时,要掌握多种专业的技能与技巧,并且自身对于音乐应具备一种良好的音乐感知、表现、创造能力。同时,能够把这些能力的发挥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使得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此外,音乐教师的目光不应局限在音乐学科内,还应广泛接触其他的知识领域,如人文、历史、美术、戏剧,这些知识的涉猎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

(三)正确、科学地对教学进行评价

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他人的教学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是基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音乐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导致音乐课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科学、正确的评价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地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使教学始终在一种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除以上要求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例如,科研能力、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由于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在评价方式上,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几乎是大同小异。在学期末考试时,专业课的考试都是通过舞台展示来进行,其他课程绝大部分是通过笔试来进行。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教师,不是舞台的音乐家,为了纠正学生对于知识学习所发生的偏差,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就必须对现有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摒弃目前单一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本人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评价内容除了对音乐学科知识进行考查和考试之外,还应把学生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掌握与音乐教育实践同样纳入到考试的范畴之中,并且给予与音乐学科知识同等程度的重视。首先,对于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考试,可以让学生通过论文的形式在音乐教育这一大的范畴内自行选题,阐述自己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或者教学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考查学生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其次,音乐教育专业还应该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可以通过微格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如果学生较多,则可以让学生选择一节课中的某一片断进行试讲,并且,学生要提交所讲教学内容的教案以及课件各一份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运用等教师分别给予相应地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以及对于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控等是否合理。再次,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表现也应该纳入到评价和考核的范围中,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等进行统一的评价。

此外,评价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要加强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改变自身的缺点,进而培养对自身、他人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科学、客观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向黎.新课标与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J].乐府新声,2003,(2).

[2]许洪帅.高师音乐教育应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J].乐器,2003,(1).

篇9

由于高校普遍缺乏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没有把音乐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进行推广和普及,所以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音乐教育的相关投入就相当的少。学习既没有设立相应的音乐正规课程,也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音乐教育与学习的设备,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学习热情就会逐渐消退。由于音乐教育经费少,学校无法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使音乐教学质量和音乐人才培养效率受到严重的限制,音乐教育处境非常尴尬。师生整体音乐素质偏低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音乐教学需要专业的人才授课才能发挥音乐的价值和作用。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普遍缺乏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无法在课堂上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1]。

2.高校音乐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帅)

音乐教师是开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学生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音乐熏陶,高校音乐教育也不可能对高校教育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认知和音乐态度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音乐教学的关键。当今社会,音乐风格不断出新,网络歌手大批涌现,学生在进入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前就已经接触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品种,随着时间的积累,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所以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扎实的音乐功底,掌握专业音乐技能,还要积累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音乐文化底蕴[2]。

2.2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抛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进入音乐殿堂,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心灵的碰撞。同时要加强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灵感,尝试音乐的制作和演奏,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从而爱上音乐。

2.3改革音乐教学考评制度,提高师生认识

要想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水平,不仅要在教学大纲上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同时还应当改革音乐教学考评制度,对于学生主体,不仅要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评分制度,而且要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领悟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创作、演奏等音乐能力进行考核,提高学生个人文化修养水平。对于教师主体,需要接受学生的考评,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分,经过学校审查后评价属实的,学校要对得分偏低的老师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责令其加强学习,以便更好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发挥教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

3.结束语

篇10

(一)“比赛”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为了推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在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举办了“比赛”。从1999年至2012年,历时14年共7届,地域遍及我国中、东、南、北几大区域,各届“比赛”都显现了不同的特征。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比赛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征,提倡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全面。第三届突出的特点是介入了学术研究,大赛期间召开了题为“钢琴伴奏教学与教材建设”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论坛”两场学术研讨会,为大赛实践建构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四届比赛项目主要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目标而设置,评委专家不仅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选、评点和指导,还开办了专题讲座,导入了理论教育特色。第五届强调了通过选手以合作项目方式突出“师范性”特点;突出了对选手间接关联知识的评价,注重对选手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第六届比赛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参赛选手一律限定于本科生,大赛强调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协办,其导向性、权威性非常明显。第七届“比赛”正值十召开,在新的形势下,大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开赛目的。参赛54所院校中有26所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至此,“比赛”臻于圆满成熟,表现了目标明、规格高、地域广、影响大的特征,比赛系列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三)生源来源途径和要求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