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篇1

地学旅游资源当然不缺少科学价值,这种价值主要通过地质学、地史学、古生物学价值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的一点是,那些能够成为旅游开发对象物的地质遗迹或景观,本身必定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观照兴趣,并从中获得新鲜强烈的美感体验,为此愿意付出时间、体力、金钱的代价;与之相联系,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也会强化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美感体验,使地学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得到保障乃至放大,这或许是现代地学旅游和古代地学旅游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一、地学旅游资源的地学特征

(一)天然性

这是地学旅游资源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调适并创造条件回归自然,地学旅游显然正是这样一种恰当的形式。“迪斯尼”、“嘉年华”之类的人造景观固然使得人们趋之若鹜,但它们并不能代替和屏蔽人类亲近山水自然的愿望。无论是奔涌的江河、深切的峡谷、笔立的峰林、幽深的洞穴、神秘的天坑、静美的喀斯特地貌,还是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或雅丹地貌,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亿万年来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地质奇观,也是最能打动心灵、带给人美感体验的事物。身处其间,通过实地体验、科学认知与审美观照,旅游者获得身心的极大满足,使隐含在内心的“人―地关系”系统寻找到新的平衡,并从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美好、生活的乐趣,这无疑是地学旅游带给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科学性

所有的地学景观和现象,都揭示着地球和古代生物演变的轨迹,从中可以读出地质学、地层学、地相学、地史学、岩石学、矿物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乃至天体物理学……等诸多的信息。借助这些实物景观遗存和信息,人类对自己生存其上的地球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举一反三地对宇宙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通过地学旅游过程中的科普教育、背景知识快速充电、景区现场认知等形式,这些平素与旅游者相距较远的地学知识也得以部分地普及到大众中间,从而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显然,地学旅游资源以自己的方式承担着较为明显的科学普及使命。

(三)多样性

地球演进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史前地质演变分期的多期性、大地构造的复杂性、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性、地质类型的多样性、演变结果的繁复性、呈现形式的多种多样,导致地质现象和地学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表现形式各异,在演变过程中各种内因与外力的交互作用下,在影响因子的参与下,千变万化、气象万千。没有哪个板块和大陆与其他板块和大陆演进与变化的过程相似,也没有哪个地史分期与前后时期相同;与之相联系,没有哪个地方能囊括所有的地质变化、包含所有的地质类型、穷尽所有的地质变化。“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地质演变亦是同理。但恰恰是这种多样性,激发着人们探寻与比较的热情,从而推动了地学旅游的发展。

(四)新奇性

地学旅游资源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是外在于人类生活的另一种资源,它作为地球演变的痕迹、遗迹和结果的物化呈现形式,常常超越人类的认识和常识而静立天地之间。人类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和自己生活其上的地球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各类地学资源和景观对人类来说始终保持着它的新鲜感、自然的野性、不可思议的由来、超出人类想象的创造性和奇观异景特质,这些都足以对人类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人渴望在自然之中、地学奇观之中去感受那种新奇和超拔,由此获得知识的累加、视野的拓展、心理的满足。

(五)神秘性

对于人类来说,仍有许多自然之谜有待破解。幽深的洞穴像地心引力一样对人类产生着永远的牵引;所有的大峡谷都让人有一探到底的欲望;天坑、地缝的神秘莫测同样让人心驰神往;神龙架“野人”、长白山天池“湖怪”之类难卜真假的传说,也吸引人们想一探究竟……类型多样的地学旅游资源以自己所包含的神秘特性,刺激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探险欲,吸引人类源源不断地前往一看究竟。

二、地学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

(一)壮美

人类的创造力值得赞美,但大自然的杰作更为神奇。地学资源中的绝大多数,不管是地层结构、岩石特征、大地构造、古生物遗存、地貌形态、洞穴岩溶现象,或者江河湖泊、植被资源、气象环境等自然资源,若与人工建筑相比,大多具有雄阔壮美的特点。长江三峡的壮阔神奇、华山的险峻超拔、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丰富多样、青藏高原大江大河与高山大川交错的景象、黄果树瀑布奔流而下的气势……无一不具有雄伟开阔、壮观优美的特点。壮美作为审美中境界开阔、能够激发人类内心崇高情怀和赞美情绪的审美形态,与人类情感中追求阳刚、崇敬伟大对象物的一面相契合,历来受到人类喜爱,是人类审美体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借助地学旅游资源开发,使人类在游览过程中获得开阔豪放、俊朗透彻的美感体验,不失为开展全民性审美教育别开生面的载体和途径。

(二)秀美

高山大川与小桥流水总是相对应的,也是人类都喜欢的。地学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不以壮美取胜而以秀美见长。洱海、泸沽湖、抚仙湖等高原湖泊的迤逦风光,更多体现出秀美的特点;张家界的峰林风蚀地貌,让人叹为观止的奇峰怪石,体现出的也是秀美特色;而桂林山水,更是秀美迷人地学旅游景观的杰出代表。秀美应和着人类情感中柔和的一面,让人类心理体验细腻、平衡而完善,同样是人类喜爱与追求的美感体验之一;也因此,很多曲径通幽、风格柔美的地学旅游景区,同样会引得游客趋之若鹜。

(三)奇美

超凡脱俗是人类赞赏和追求的精神境界之一。作为地球演变的见证,很多地学景观常常具有匪夷所思、非人力所能为的特点,并因此而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与追捧。云南石林景观宛如神来之笔的天工创造,让人由衷赞叹;羊卓雍湖奇异的颜色,让人叹为观止;新疆魔鬼城雅丹地貌的科幻迷离、怪异惊魂,非身处其中难以体验: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和穿洞天坑等处天坑密布、坑洞交错的奇特景致,令人头晕目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如处天外,堪称真正的世外桃源,身处其间,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这些皆是地学旅游资源中奇美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他一些地学旅游景区,虽资源禀赋各异,但也往往有非凡奇绝之处令人称奇,并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心灵中见证奇迹、寻幽探秘的愿望。

(四)幻美

幻化神奇、虚中有实的美感体验,满足着人类对“仙境”、“幻化”的体验与印证需求。岩溶地貌中的大多数,在资源本身的特质支撑和得体的创意开发配合下,往往具有亦虚亦幻的特点,如织金洞、阿庐古洞等洞穴。洞穴之美既取决于本身的幽深神秘,也取决于钟乳石、地下暗河等资源禀赋,再加上灯光、背景等映衬,给人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觉,格外悦人耳目。而一些丹霞、雅丹、喀斯特地貌景观,除了具有壮美、秀美、奇美等特质之外,因为观赏时间、角度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同时呈现出幻美的特点,让人心醉神迷。

(五)超拔之美

这是一种地学旅游资源特有的审美形态,它综合了壮美、秀美、奇美、幻美等诸多审美形态,带给旅游者一种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独特审美体验。旅游者身处黄山、张家界等景区,就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审美体验;而在其他一些地学旅游景区,当登高t望或俯仰凝视之际,同样容易产生某种被震撼、被感动、被电击的感觉――面对冈仁波齐、卡瓦格博等雪山的时候,每每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仔细琢磨,这常常是由对象物、也就是地学资源本身的神奇超拔、出神入化所引起的。大自然和地学旅游资源的超拔之美让灵魂在震撼中得到升华,从而实现物我相洽相忘的超然境界,这也是地学旅游资源在游览之后能够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重要原因。

三、地学旅游资源重视美学价值的当代意义

(一)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工业化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疏远甚至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地学旅游的开展、特别是对地学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重视和发掘,实际上是人类回归自然、尽力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的体现。人既需要经济发展、生活富足,也需要诗与远方。对地学旅游资源审美价值的重视,说明人类已开始将关注点从自身转移到自然,在审美移情活动中,逐渐地把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构建新的“人―地关系”系统,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应该坚持下去的。

(二)进行别具特色的美学(美育)教育

审美的日常化、生活化、自然化是当代美学发展的趋势。在地学旅游活动中,通过对地学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关注、提炼、表达,并以恰当的方式将其作为日常美学教育的内容,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对地学景观的审美观照中,辅之以精当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解说和说明――譬如通过导游讲解、自助解说、景区区域性广播说明、图文展示、自媒体搜索、有奖竞猜、游戏等,均可轻松实现地质美学教育的目的。

(三)提升地学旅游景区的内涵与品位

地学旅游景区的价值、观感、评价不仅由地学资源本身所获得,也通过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发现、景区优美环境营造、旅游者舒适游感等因素获得。一个重视资源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的发掘和实现的地学旅游景区,通常会比不重视此项工作的景区更具有品味和竞争力,也更能获得旅游者的好评。四川九寨沟景区本身的资源禀赋已属难得,堪称世界一流,同时管理者在游道设计、观景点设置、景点说明、服务保障等方面特别注意九寨沟山水美学价值的凸显,从而让旅游者获得与资源特异性相匹配的审美体验;黄山景区将黄山迎客松和俊秀奇峰作为营造景区审美视觉体系的中心元素,以此引领景区的建设,同样带给了自己不同凡响的声誉。相比而言,拥有不差上下的资源禀赋的张家界景区,在这方面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篇2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旅游;综合评价;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19001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创造相应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和条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来为国家和政府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文尝试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张家界为实例,对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实际分析和评价。

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边界的武陵山脉腹地,北临鄂西山地,东望洞庭湖滨,西接云贵高原,南眺雪峰山脉。张家界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6%,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几大自然保护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1%,植被覆盖率达到97.9%,植物有93科517种,珍贵树种有珙桐、银杏、金钱柳、香果树等。鸟类有6目13科41种,畜类有28种,昆虫有14目69科208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麝、等,简直是大自然的基因库。各种景观也是引人入胜。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16峰、16洞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天门山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0%,动植物资源种类相比之下,比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多,是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动物园和药材库。再加之几大国家自然保护区,让张家界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是指通过某些标准来衡量某一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或全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以此来确定该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重要程度[1]。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立足于对整体价值的评估,但单一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达不到科学、合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比较评价指标两两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每一层次因子的权重,并通过权重组合,计算所有指标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

2.1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子[2]的选取,对于整个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的时候,既不能太主观,也不能完全采用单纯的定量指标。因为单纯的定量指标不能完全适用于旅游评价,如涉及文化背景、美学观赏价值的评价只能是基于评价者的主观感知。为此,本文在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参考国家和一些行业标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的问卷调查,将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分为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旅游资源影响力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3大类[3],在此基础上,又向下分了14个具体的指标,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的评价体系(表1)。

2.2 确定评价体系中因子权重

2.2.1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然后参考标度对照表[4](表2),用数值1、3、5、7、9分别代表两两比较,前者较后者的重要程度相同、稍强、强、明显强、非常的强,2,4,6,8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倒数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为上面的互反数。通过向专家咨询,得出各因素间的标度值,据此来构造判断矩阵(表3)。

2、4、6、8 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

2.2.2 求判断矩阵各因子权重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可以求出每一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5],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具体的过程如下:

本文4个判断矩阵计算出的结果如下:

对于矩阵A,最大特征值λmax=3.0940,特征向量WA=[0.7172,0.1947,0.0881]

对于矩阵B1,最大特征值λmax=7.3525,特征向量WB1=[0.4516,0.1395,0.1395,0.1395,0.0318,0.0318,0.0662]

对于矩阵B2,最大特征值λmax=4.1170,特征向量WB2=[0.1175,0.0553,0.5650,0.2622]

对于矩阵B3,最大特征值λmax=3.0000,特征向量WB3=[0.4286,0.4286,0.1429]

2.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当一致性指标时,说明矩阵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标RI可以查表(表4)确定。

对于矩阵A来说,计算得CI=0.0470,CR=0.0904

2.3 各因子权重排序及分析

将计算得到的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6]各层因子进行总排序[7],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的权重最大为0.7172,说明了在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中,资源要素价值应该是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旅游发展的最基础的的支撑。在各评价因子层中,资源的奇特度和动植物资源的权重最高,依次为0.3239、0.1100,说明吸引游客的主要是当地奇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然而,基础服务设施权重最低为0.0108,说明其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所制约,今后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结论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

对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与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3.2 通过层次分析法

本文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阐述了旅游资源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77-180.

[2]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4(6):100-102.

[3]吕建树,刘洋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4]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5]王力峰,王协斌,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435-439.

[6]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1996,26(2):171-175.

篇3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现代旅游开发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因为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产品拥有市场的法宝。可见,正确认识和评价区域旅游资源条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受到重视,而地方知识、地方技能、地方价值观遭到忽视。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因此,保护现有富含人类历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观资源迫在眉睫。

2.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其他资源经过开发,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可以输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游资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这样便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地域垄断性。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联系,人为割裂其环境联系,势必会影响到旅游资源所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实性,使资源的价值降低。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第三,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可能的,如微缩景观、园林建筑等,但由于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仿制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应在当地进行,对于搬迁、移动资源,建设仿制景观应审慎对待。由于当地开发,旅游者必须离开常住地前往资源地才能完成旅游活动,因此,使得旅游地的一些服务设施、行业纳入到旅游业之中,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质量除受旅游资源质量影响外,还受到交通、住宿、接待等服务行业的影响。

4.旅游资源可重复开发性

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相反,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长期反复利用。旅游者通常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一些旅游商品除外),所带走的只是关于用旅游资源所开发出的所利用产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游资源可重复利用。开发过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的开发中,或更深层次的开发中,仍可作为资源来对待。如在原有的观光旅游地,原来用于观赏的悬崖,在配套一些相应的设施以后,可用于开展旅游攀岩活动;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许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

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开发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游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发展、平稳、衰退的发展规律,因此,当旅游产品处于平稳或衰退期时,应积极开发新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变化,因此,同一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必须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深度开发,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为观光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为特色旅游、专题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活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今后一段时间,高科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为深化旅游开发及旅游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科技的应用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并能使旅游资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旅游资源的观赏性

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虽然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迹、民族风情,以及美食佳肴等,都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构成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观赏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品质,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观赏性较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资源。

篇4

摘要: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策略兰州市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急剧下切穿城而过,造就了相对齐全的地貌和植被类型,并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历史上,兰州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最为强烈的地区,曾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和“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条铁路和西兰、兰郎、甘新、甘川等8条公路干线,将兰州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成都等周边省会城市和莫高窟、九寨沟、沙湖、青海湖、麦积山等著名景区紧紧地联系起来,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以及皋兰、榆中、永登3县,国土面积1.3万km2,2002年末人口300.9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6.78亿元,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仅次于西安居第2位。但同年旅游收入仅7.63亿元[1],远低于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均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在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和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1资源类型多样新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将旅游资源按等级体系由高到低依次分为3大景系、10大景类和98个景型[2]。对照这一系统,我们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归纳(表1)。可以看出,兰州市旅游资源3大景系齐全,10大景类中占有7项,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3个景类;人文景系包括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3个景类;服务景系包括旅游服务1个景类。在98个景型中有46个,其中,属自然景系的12个,属人文景系的31个,属服务景系的3个,分别占26%、67%和7%。进一步细分,全市共有256个资源单体,其中,属自然景系的有70个,属人文景系的有152个,属服务景系的有34个,分别占27%、59%和14%。可见,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1.2空间分布有序兰州市旅游资源遍布5区3县,但又相对集中于市区[3](图1)。全市可分为特色鲜明的7个旅游区:城关综合旅游区,以五泉山、白塔山为代表;七里河民族风情旅游区,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族居住区和清真寺为代表;西固工业旅游区,以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兰炼、兰化厂区为代表;安宁高教文化旅游区,以师大、交大、农大等高等院校为代表;红古观光农业区,以草莓和西瓜种植基地为代表;永登生态怀古旅游区,以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鲁土司衙门为代表;榆中和皋兰生态旅游区,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隆山和什川生态旅游区为代表。从市区来看,城关区既是兰州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又是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有五泉山、兰山,北有白塔山、徐家山,南北滨河路绿色主轴带上依次分布着中山桥、亲水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等景点,同时,市博物馆、西关大清真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特色景点也分布在该区主要交通干道上,全市涉外旅行社、三星级以上宾馆也主要集中于本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从市域来看,兴隆山、吐鲁沟、青龙山、什川、鲁土司衙门等景区环绕市区分布,且都在一日游的车程之内,从而大大拓展了兰州市的旅游空间,有利于塑造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1.3美学特征突出兰州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可用5个字概括[4],即“伟”、“幽”、“秀”、“古”、“浓”。“伟”是指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境内大部分地区以石质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线条伟岸粗犷、视野开阔;丘陵层峦叠嶂、此起彼伏;“幽”是指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林海苍茫,曲径通幽,生物种类繁多,品种珍稀[5]。“秀”是指兰州市倚黄河而建,黄河不仅供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河上大桥飞横,两岸柳树飘摇,增添了不少南国秀美风光。“古”是指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西汉时设金城郡,东汉时为“丝绸之路”重镇,唐以后为西北“茶马互市”总站,清时设甘肃行省,成为甘肃省会,漫长的人类文明在兰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浓”是指回族风情浓郁。兰州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以回族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深刻。2002年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达126967人,其中回族9836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7.4%[1]。84座极富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寺遍布市区,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建筑语言。每到礼拜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身着民族服装,纷纷到清真寺祷告,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牛肉面、羊羔肉、手抓等穆斯林餐饮久负盛名。因此,整座城市体现出浓郁的回族风情。图2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1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和特尔菲法等[6]。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11],选取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3个评价综合层,文化价值等10个项目评价层和历史文化价值等11个因子评价层,建立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图2)。依据评价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其中,rij表示对于Rk而言,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i,j=1,2,…,n),一般用数值1,3,5,7,9标度两指标相比前者相对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它们之间的过渡情况,后者相对前者的重要性用标度值的倒数表示。通过专家学者对所发放调查问卷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旅游相关部门专家3名,高等院校专家6名,科研机构专家2名),得出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从而得到判断矩阵。RkR1R2……RnR1r11r12……r1nR2r21r22……r2n.......Rnrn1rn2……rnn

2.2权重及结果分析对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各评价层指标的权重值(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综合评价层面,资源价值权重最大,为0.639,说明资源价值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尤以文化价值最为突出。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循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根植性脉络,努力展现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环境要素权重次之,为0.243,说明环境要素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景点组合状况和环境容量大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大,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接待条件权重最小,为0.118,说明其对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再好的旅游资源,没有一定的接待条件做支撑,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因此,不断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开发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兰州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3评价及结果分析在确定了旅游资源中各因子的权重后,采用专家征询法为所有的景点按5个等级赋分,81-100分为“很好”,61-80分为“好”,41-60分为“较好”,21-40分为“一般”,0-20分为“差”,得到每个景点的评价得分。然后利用公式T=∑WiFi计算出每个景点的资源评价值(Wi表示i评价指标的权重值,Fi表示景点i的评价得分,T表示资源评价值),并将得分在40分以上的景点列表显示(表3)。由表3可以看出,评价值在40分以上的旅游资源只有24处,数量偏少,得分整体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24处主要旅游景点中,属人文景系的18处,属自然景系的6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价值明显高于自然旅游资源。从行政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关区,达11处,其次是七里河区和永登县,各有3处,再次是安宁区和榆中县,各有2处,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各有1处。这一空间分布格局导致其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突出城关区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自然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具体而言,黄河两岸集中了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园、白云观、西部欢乐园等5处,南北两山集中了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兰山公园、华林山烈士陵园等5处,其余景点分布则相对分散。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黄河和南北两山为重

3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3.1改善软硬条件,优化旅游环境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到目前还未开展过全面而系统的旅游资源普查,也尚未编制全市层面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丰富的旅游资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首先应在旅游资源系统普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黄河风情线为纽带,沿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将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明肃王墓等东线景点,石佛沟、永靖刘家峡、炳灵寺等南线景点,关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苦水玫瑰基地等西线景点,青龙山、引大入秦工程、景泰黄河石林等北线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其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等级,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宾馆、饭店并不要求豪华,但必须使旅游者感到周到、方便。增加中川机场的航线航班,打通兰州到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绿色通道,开辟到周边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交通专线,提高兰州旅游的宏观可进入性。第三,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目标,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打破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官员化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景区建设和综合治理,改变一些景点仅开门售票而不提供任何服务的现象,并在主要景点景区设立现场投诉点,及时处理游客各类投诉事件。加强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3.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

兰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都市,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水融、交相辉映,是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首先应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如曾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250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化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都一度引起过世界的轰动,而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代表马家窑文化的最早打击乐器彩塑陶鼓、对解读断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汉简、宋代青瓷堆塑瓶、鲁土司的盔甲等珍贵文物,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可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将其充分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其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重放异彩,体现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建设一批新的景点。吸取黄河母亲、水车园等景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合理选址,精心设计,早日建成丝路博物馆、兰州大剧院、中华国心园、兰州科技馆、黄河文化馆、黄河奇石馆、兰州国际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多重文化和整体形象。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兰州为我国的地学和物理学研究中心,在沙漠、冰川、冻土、高原气象、重离子加速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一直居国际前列,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可结合沙尘暴防治、南极科考、航天试验等主题,开发各种形式的科技旅游项目。第四,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兰州的《丝路花雨》、《西出阳关》和《大梦敦煌》等歌舞,太平鼓、刻葫芦、泥人等民间艺术,《读者》、《丝绸之路》等优秀刊物,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兰州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外向型旅游业的发展。

3.3依托黄河风情线,彰显城市山水风韵

兰州“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国内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黄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南北高山耸立,河中岛屿罗列。因此,有山有水、山静水动、山高水长成为兰州最为突出的景观特征。紧临黄河两岸规划建设的南北滨河路,作为城市东西向的主干道,一方面将各具特色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通过数座跨河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城区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南北滨河路两侧宽十几米的绿化带,以及沿路修建的中日友谊亭、儿童公园、平沙落雁、丝绸古道、黄河母亲等景点,构成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的风景旅游带,是目前国内最长和最有代表性的滨河风情线。因此,应紧紧围绕这条黄金旅游带进行景点布局和建设,彰显城市的山水风韵。一是加强黄河风情线的景点建设,以独具匠心的公园、小游园、亲水平台、雕塑小品、路标路牌、灯光广告丰富风情线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性化的书报亭、休息桌椅、公厕等设施,展现风情线“万木笼荫遮玉路,长天黄水剪鳞波”的美妙画卷。二是注重水景与桥景设计,保护水质,疏浚河道,积极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如有惊无险的黄河漂流、豪华气派的游船观光、惊险刺激的水上体育运动,以及古老而传统的羊皮筏子摆渡等,从而将“一河两带三绿廊”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三是继续加强南北两山绿化,形成“青山锁大江,白浪下长桥”的壮观景象。并对皋兰山、兴隆山、九洲台、徐家山、五一山、白塔山等绿化较好的山体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建楼堂馆所,美化周边环境、使其成为会议、娱乐、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

3.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

“好酒还怕巷子深”,尽管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源、客源和地缘优势,但由于宣传滞后,很大程度影响了兰州市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为此,首先应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出版印刷精美的中英文旅游手册、导游地图,录制发行主要景点的风光片,经常性地举办旅游专题节目。组织精干的创作班子,将兰州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优美的风光,通过小说、话剧、电视、电影介绍给广大的国内外读者和观众。其次,大力培育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能使旅游者全方位地感受到节庆活动的美好与快乐,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播和异域文化的吸收。因此,积极培育反映兰州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独特民俗的节庆活动,对提升兰州旅游形象大有裨益。第三,组织专门的促销队伍,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机构的交往,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主要旅游景点设立促销点、广告牌,以扩大影响,招揽游客。第四,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博览会,拓宽会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者、参展商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不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州统计局.兰州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55~63.

[3]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2,178~241.

[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评价[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85~290.

[5]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9~243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8-71.

[7]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38.

[8]ChoiWM,AndrewChan,JaniceWu.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ssessmentofHongKong’sImageAsATourist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9,(4):361~365.

[9]陈传康等.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21-130.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如旅游开发、旅游经济、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心理、旅游公关、旅游美学等等,基本上都存在不严格、不清晰、因而“不可靠”的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开始于描述世界的概念的形成。在逻辑上,“是什么”的问题,先于“为什么”的问题。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在对对象的描述、分类、整理、比较、和量化的概念框架中进行的。因此,新学科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常规学科,严格的、清晰的有效的概念构建是其不可逾越的基础工程。

(一)概念有两种描述词语,一是指涉及某一类事物,具有一定性质的一切事物,如学校、旅游等;二是指涉个别事物,如马克思、非洲狮等。普遍性概念要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需要经过三个上升的环节:

1、构建直觉定义。定义开始都是直觉定义,其基础是我们对于某种特殊现象的感觉。根据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儿童在开始组织世界时都是直觉定义------虽然,大多数人在成年时仍然沿用这种直觉方式,但它能满足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

2、构建抽象定义。直觉定义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要求,所以要经过进一步发展,就是要上升为抽象定义,如在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即抽象概念:正义、幸福、价值、真理、自由等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抽象概念;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作为一个人,他在开始学术研究时,是凭直觉去把握对象的。他凭直觉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要研究的东西”。然后,他划定对象的边界,并给它起一个名称,于是,产生了直觉定义和抽象定义。

3、构建操作性定义。科学研究需要更清晰的概念。为此,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性定义的要求:从抽象定义变为操作性定义,方法是“采用测量它的操作方法”来界定对象,一般是使用变项和量度,使用条件描述法、指标描述法、行为描述法来使概念具有操作性,就是确定它实际上测定的就是它应该测定的东西。于是,就完成了一个有效概念的构建。

(二)一个有效概念至少要满足两个功能:

1、分类功能。概念至少要能满足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分类功能,将事物分类--二分法、三分法--多分法。不论几分,都必须坚持统摄原则和排他原则,即“非此即彼”。

2、比较功能。概念要满足事物的比较功能,即“大小”、“高低”、“强弱”等等。

只有清晰性、有效性的构建概念,概念的可靠性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在类似的情境研究中产生相类似的结果。只有这样,新学科的研究得以真正开始,形成学科共同体,不断深化对现象的认识,最终形成学科范式,使新学科从前科学成为常规科学。

在中国,旅游学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催生的早产儿,基本概念构建的不可靠成为学科发展的后遗症。

二、中国旅游学科中“旅游资源”概念的“可靠性”问题分析

2003年,颁布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旅游国标》)。我们以《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概念来进行讨论分析。在《旅游国标》中“旅游资源”明确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这个“旅游资源”概念,因为《旅游国标》的权威性得到最广泛的使用。但是,问题在于,要理解这个概念,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旅游吸引力”?什么是“旅游开发利用”?什么是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联合攻关,并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就只知道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因素”。简单地说,这个权威定义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旅游资源”。

很显然,《旅游国标》的制定者,作为人,他是凭幻觉(非直觉)去把握对象的。凭幻觉对自己说,“万事万物都可能是我要研究的东西”。所以,他不可能划定对象的边界,因为它设定的三个附件都是无边界的。于是,他只是在“资源”前面加上“旅游”二字,算是给它起一个名称“旅游资源”。因此,这只是一种成人的投机取巧,旅游资源的定义没有达到“儿童在开始组织世界时都是直觉定义”层面,因为直觉定义也是“有边界”的,否则,它就不成为定义。所以,这个“旅游资源”概念存在三个缺陷:它不是直觉定义;它无法上升到抽象定义;它更不可能上升到操作性定义。

也就是说,《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概念离科学概念的构建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由于不成其为有效的概念,所以,它就不能完成概念的功能:

我们仅以概念的分类功能来分析它的不可靠性。在《旅游国标》中,编制者提出了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分类”和“性状分类原则”两个分类方法:

按“标准分类”分类。即根据“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来分,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如一栋主体建筑;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如一栋主体建筑与周围的配套建筑。b=a+a,,那么,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可以分为a类和(a+a)类两大类。这是先无中生有杜撰一个不存在的所谓标准,然后按该标准进行分类。不仅如此,此标准还让人啼笑皆非。

按“性状”分类原则分。那么,什么是“性状”呢? “百度”一下,我们知道:性状(traits)是遗传学名词,指生物体的任何可以鉴别的表型特征。生物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征,有的是行为方式,等等。研究性状主要是为了发现遗传规律。

再看《旅游国标》按“性状”分类原则分类的结果:“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可以分为: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

显然,《旅游国标》的“性状”不是指遗传学的“性状”,而是指“性质与状态”两重含义。那么“旅游资源”的性质是什么呢?按照《旅游国标》自己的定义,旅游资源的性质,是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效益等属性。假如按照“旅游吸引力”性质来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产生“哪种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可以分为产生x吸引力、产生y吸引力、产生z吸引力等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旅游国标》的制定者先制造一个与遗传学“性状”似是而非的语词,让读者认为是一个新标准,然后回到一般用法“性质”上来,又再采用“偷换概念”的小把戏,把“旅游资源的性质”偷换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性质”,于是,旅游资源顺水推舟地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8大类,旅游资源分类就成了“地分成地文景观、水分成水域风光......”多么顺理成章啊!为了规避“什么水、什么地才是旅游资源?”这个基本概念问题,《旅游国标》的制定者真是煞费苦心。

我们按照《旅游国标》的分类方法对青岛崂山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进一步揭示这种分类方法的荒谬性:

按“标准分类”分类。青岛崂山可以分为“大山和大山与许多小山”、“大动物和大动物许多小动物”、“大建筑和大建筑与许多小建筑”等n多类,绕口令!

按“性状”分类原则分类。第一步分类,把青岛崂山砍成块:它是山,属地文景观;山上有河,它是水域风光;山上有各种动植物,它是生物景观;山上有古墓,它是遗址遗迹;山上有房子,它是建筑与设施;山上有人卖矿泉水,它是旅游商品;山上有道士讲经,它是人文活动。第二步分类,把8大块砍成31颗肉丁;第三步分类,把31颗肉丁剁成155粒肉沫。景观学变成物理学,旅游资源可分为分子,再分为原子,再分为中子。

到此,相信问题已经得到说明,所以《旅游国标》中的“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部分,限于篇幅,就不再分析了。参与过旅游规划编制、评审的同仁,相信都有这样的经历:评审会举行时,评审专家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编制者弄巧成拙一头雾水,东道主东张西望不知所云:都以《旅游国标》为依据,殊不知,问题恰恰出在《旅游国标》上:不知道什么是“旅游资源”,又怎么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呢?

篇6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会议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点含义多样性①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观赏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观类型观赏位置的选择景观举例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瞰庐山、黄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岳阳楼与洞庭湖、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溶洞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适当距离仰视贵州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长江三峡、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观赏黄山石猴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气象景观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名山――雨过天晴(即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观鸟――五月份;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形成原因举例自然景观地质

地貌

景观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的重要原因断块隆升形成了雄伟的泰山、华山、庐山;构造断陷形成了鄱阳湖、青海湖;火山活动形成了五大连池;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蚀形成了溶洞、石林;在节理发育的砂砾岩分布区,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气

与气

候景

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观;气候对地貌的雕塑、风景的形成、观赏性植物的生长与演化,也有影响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红叶适合在秋季观赏等水域

风光水文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许多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生物

景观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色生物景观,都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龙自然保护区、黄山松、青海湖“鸟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文景观的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存,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以雕刻造像为主;古都、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项目内容开发条件评价资源

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资源质量(即自身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地理位

置与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客源

市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与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基础

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主题、功能,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5)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保护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工程建设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政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旅游

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研究者旅游环保

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热(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避开军事、保密设施等。因此,旅游路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

(2)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而桃树是阔叶植被,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篇7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这一核心概念的泛化理解,使人们始终不能统一对旅游资源概念的认识。而多数学者通常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界定,即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依据其形状可分为8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该定义便于不同派系在自身评价体系中依据各自的理解对旅游资源概念进行适当外延与泛化。

二、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虽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针对性研究仍相对较少。尽管旅游资源本身蕴含多种价值,不同视角会突出和强调不同的某种价值,形成各种价值的不同排列次序。但旅游市场价值难以量化,因此现有文献中,前期研究多为定性评价,即经验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基于对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某旅游资源进行特性定位,常常是旅游资源分类和规划的依据,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中“三三六”评价体系和 “六字七标准”评价法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

“三三六”评价体系,即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以及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六大开发条件。

“六字七标准”是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七”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由此可见,在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中,虽市场价值或多或少被考虑在内,但均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传统的资源导向仍是目前评价中应用的主要指导观念。而且针对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评价也多局限于纯定性论证方式,也使实践者对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持有保留态度。若希望通过评价市场价值来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则需要更多的定量评价方法来实现研究和应用上的突破。

三、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定量评价是指针对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评价目的,采用一种或几种数学的、经济的或者社会的数量化模型或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主要因子进行数量化的仿真模拟分析与预测,从而为评价对象的认知、开发、保护与利用提供客观依据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数据指标,便于同类或不同类旅游资源的比较和分析。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有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和多项综合性定量评价。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是评价者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集中考虑某些典型且关键的因子对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或优劣进行评判。这种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明显的优势。多项综合性定量评价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和开发条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目前,国内外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模糊数学法,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于1965年创立,该法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的现象;2.聚类分析法,这是一种数理统计中的多元分析方法,用数学定量地确定样品的亲疏关系而进行客观地分型划类;3.模糊聚类分析法,该法将模糊数学法引人聚类分析,使之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的模糊性;4.AHP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赛蒂教授提出,其基本思路是先按问题要求建立起一个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权重,构建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以确定相关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5.经济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即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理论体系,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享乐定价法在此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6.新技术应用评价法,主要指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中的3S技术、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成果,尤其是3S技术,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开发条件、风景区环境容量、旅游需求预测、旅游经济效益等各种模型,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旅游资源的分类、美学评价、适宜性技术评价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对定量技术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各种定量评价法中,我国学者运用比较成熟的是模型数学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然而,诸如以上各种评价方法更多的是针对资源本体进行的,仍未将定性研究中市场价值的重要性真正落实到指导市场价值评价实践的活动中。当然,综合定量建模评价研究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由于综合定量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与我国目前基础概念框架的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四、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定量评价的角度看,可以大胆预测,经济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判断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评价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相关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提供决策参考,而效益是相关投资人和管理当局关注的重点。其次,用货币作为统一单位来衡量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加明确的经济依据,既有利于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效益―成本最大化,又有利于将旅游服务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增强价值评价的实践性。

但是,使用货币价值评价理论体系虽是一种定量分析,却并不是完全客观的,难于表征和量化,并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论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引入“旅游资源的二维评价方法”,即旅游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属性的二维评价,可以解决目前一维评价所产生的问题。此外,新技术应用评价方法的介入也能使评价更为客观科学。

篇8

关键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53-03

收稿日期:2013-08-17

作者简介:杨小玲(1979-),女,陕西宝鸡人,讲师,从事城市详细设计研究。

一、景区概况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 132米,面积1 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自中国秦王朝起,就已是历代王朝选为皇家“上林苑”、“御花园”之地。 秦始皇曾经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曾在此设立祭天道场。秦圣宫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宫。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 渊源二千年来被人们视为三秦旅游胜地。

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中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景区空间设计。旅游资源观光价值评价:关中民俗博物院27分,广仁寺34分,曲江公园19分,翠华山64分。景区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1)内部交通组织:1)模式单一(关中民俗博物院),模式与线路上的单一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2)可识性较差(曲江公园),公园里没有路标和指示牌,行人不容易辨别方向。(2)管理问题:1)内部清洁(曲江公园),公园内清洁员工过少。2)环保意识差(曲江公园),游人随意坐落、行走在草坪上。

2.吸引人群类型、数量、时段等。游客由于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收入、客源地、教育水平和闲暇时间不同,以及目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对游客的教育水品和对关中历史的了解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客源绝大部分来自本地,且年龄较大,因此客源单一。翠华山的客源绝大部分的年龄在18~45岁,日游客量较大,而且易受气候影响。

3.景区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景区本身具有较高的环境和生态效益,不仅能改善周边的环境,更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景区能带来更多的的经济效益。目前景区的经济效益已经处于颈瓶期,存在问题有景区市场太小,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好,但是资源丰富度较差,旅游服务设施较差,其规模与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导致了市场过小。旅游资源有限,缺少新资源的开发。现有资源已经处于稳定发展期,没有突破点。目的地空间作用,如南五台与翠华山属于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合理协调作用,形成旅游地空间合作。

三、翠华山旅游开发研究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1.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分类: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气候与自然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

翠华山分为地文景观资源。

2.旅游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景观美学:吸引旅游者注意的首要因素,通过景观的独特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学价值分析(翠华山是西北地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国家水利风景区有着宜人的休闲景点)。

观光价值:对旅游资源能够转化为观光型产品的内在属性评价(具有各种地质遗址,结合各种人工景观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与观光吸引力)。

度假价值:对旅游资源能够转化为休闲度假型产品的内在属性评价。气候与旅游舒适性,旅游季节性与适游期(景区位于秦岭山脉,海拔高,湿度相对西安市区较高,温度较低,夏季舒适性高,冬季较为寒冷,旅游吸引力季节性变化大)。

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固定不变的稳定因子,部分可变的动态因子,不稳定的瞬时决策因子(可达性较好,已经开通了专门的公交线路,道路状况较好,景区的主要资源为自然资源,环境舒适度较好,空气质量好,安全性有待提高)。

评价技术。

价值工程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

3.旅游资源定价。旅行费用法,享乐定价法,享乐旅行费用法。

4.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旅游的机会谱: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产品以及能够提供何种类型的产品进行评价。

翠华山为准现代型游憩机会,开发还待发展。

资源—产品关系模式:共生模式,提升模式,伴生模式。

5.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完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2)人工整修重点风景资源和完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3)配备接待服务设施和解决进出交通条件;(4)加强旅游形象宣传。

(二)旅游市场扩散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收入与游力。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出游力成正相关,出游高频假日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群体。

高收入水平的群体有着更多的时间,消费能力,文化需要。

不同区域差异决定了旅游者出游能力和购买能力的大小(西安地区的生活水平相对陕西其他地区比较高,人均收入较高,出游能力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中产阶级的群体里,促进消费的增加)。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闲暇时间与出游力。

节假日的增加和工作人时间的规范化的实行,增加了出游的机会。

假日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旅游着的选择。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年龄与游力:

居民年龄与出游需求。年龄的不同,旅游的需求不同。中国的出游能力较强的年龄段集中在中年和青年,中国社会中年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每月出游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居民的年龄与游憩动机:

不同年龄组的市民出游的动机有较大的差异,都是以自然风光观赏为首要旅游动机。

体力较好的20~49岁的人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年龄大的偏好文史类景点。

文物古迹类景点,50~59岁选择上为首位。

居民的年龄与消费:

30~50岁的中年游客的消费水平最高。

银发市场:

世界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持续到21世纪,老年的市场有巨大潜力。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现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二种倾向:具有安全便捷的条件,曾经涉足的地方,季节性较强;具有健身性的,文化层次较高。

职业与游力:

职业的不同,意味不同的收入,闲暇时间和教育程度的不同,旅游的倾向不同,偏好和需求也不同。

各种职业的人都把欣赏自然风景放在首位。

教育程度与出游力:

出游行为很大程度是一种精神消费,教育程度越高的需求量越大,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也可能是管理层的人较多,提供了公费旅游的机会。

家庭结构与出游力:

在国内,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家庭为组织方式的环城游憩带内的出游占市场全部的40%以上。

家庭出游的决策往往由25~44岁之间的妻子。

(三)旅游产品

目前,翠华山旅游产品大多为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产品,其主要游览内容为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初级旅游消费产品。按照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分类标准,翠华山风景名胜区包含大量初级开发的自然观光益智旅游产品和人文观光旅游产品。

(四)目的地品牌建设和营销

1.策划宗旨。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适应需求变化,并创造需求,完善旅游形象,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品牌形象,促进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现潜在市场,引导旅游消费。潜在市场是未来将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如自驾车旅游、青少年专项旅游等是现在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3.市场定位策略。以第一、二圈层的游客市场为主体,以第三圈层的游客市场为辅助,大大提升第二圈层的游客比例,在继续发展扩大省内及周边市场的基础上迅速扩大西北及华中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要超越观光游的起点,大力发展参与性及体验性旅游,发展中长期高消费产品。

4.营销思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旅游地本身,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市场的需求特征,努力完善旅游形象,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另一方面是制定对外营销策略,以多种方式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

旅游纪念品特色化,可设计各景区的卡通形象,制成各类纪念品,既能增加收益,又能起到推广品牌的效果。

篇9

关键词: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难点,对策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其旅游吸引功能广泛而显著,其魅力是众多旅游者所神往的。因此很多地区都把开发民族旅游作为重点,尤其是西部地区,有着我国众多民族,各族皆有绚烂风情,在这里,民风民俗旅游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西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很多地方在民风民俗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致使许多资源还未被开发出来,而开发出的资源,又还不是很完善。究其原因,除了开发条件的限制外,还在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着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一.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内容

民风民俗资源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特殊人群长期特定生活中形成的,因其与其他人群的不同,故在满足人们基本旅游需求——好奇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传统节日、礼俗、文学艺术、宗教、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居、风物特产。这其中节日、礼俗、文艺、宗教属于非物质性范畴,而服饰、饮食、民居、特产则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

二.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一)广泛性。虽然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但也只是窥豹一斑而已。因为世界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又涉及各族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民族因地域及历史原因在民俗表现上亦或有所不同,并且对旅游者来说,凡能对其形成旅游吸引的事物均可视为旅游资源,所以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二)自在性。民风民俗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包括用于旅游)也会照常进行,故有其自在性.

(三)体验性。当民风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时,审美者往往需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才能体验其魅力,尤其是对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更是如此。

三. 开发难点

由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上述特点,旅游者对民风民俗资源进行审美活动时,与对其他旅游资源审美的特征有明显不同,这就使得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上形成难点.

(一)旅游者有限滞留与民俗旅游资源广泛存在之间的矛盾.

旅游者在一地旅游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尤其是一般观光旅游,大多是走马观花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审美.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美的外在表现是较少的,物化的层面往往不足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当然,可视性的物化层面也有其特定美.比如服饰,建筑,风味饮食,特产,甚至特殊民族的特定生活环境等.但有些更加独特的民俗文化内容,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显得内敛而不容易通过走马观花的方式体验到其美感。因此旅游者想要以较短的时间通过观光的方式对内容丰富的民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审美是不可能的。如泸沽湖母系社会文化,其吸引力的最核心内容是母系家庭结构及走婚文化,但是,旅游者进入该地区旅游,往往只能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走访一下摩梭家庭,尝尝当地的风味食品,听听导游或摩梭人叙述的民俗,而真正的摩梭生活却无法感受到,尤其是其男女的“走婚”更是一般旅游者无法“欣赏”的,就不用说去体验了。

(二)旅游者对民俗自然性要求与旅游开发规模化、商品化的矛盾

旅游者所要求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美感是它的自然之美。然而,其自然表现又不适合规模化地开发旅游。因为一方面大多数独特的民族旅游资源都处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旅游条件有限,为了大规模接待来访者,则必须在接待条件上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自然状态,包括民俗存在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本身表现的自然状态。民俗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往往是因为它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受外界影响较小才得以保持下来。而开发的第一要务是增强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这使得旅游地居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增,强势文化必然迫使当地居民审视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民俗的保持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开发施工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有很多民俗现象都是即时性的,比如节日庆典,婚丧礼仪,宗教祭祀等。这些民俗现象的非经常性表现与旅游者的经常性旅游要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很突出。于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开发者往往把这些活动搞成经常性的商业表演,但是很难让旅游者满意。

(三) 旅游者的体验要求与民俗禁忌的矛盾

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对其他旅游资源的鉴赏有很大不同。尽管不同民俗的存在大多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并且这样的环境常常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美感,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审美的对象,但民俗资源美的核心在其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这也是旅游者更看重的。免费论文参考网。而精神层面的内容在旅游者来说又是不可能仅凭观光的方式就能获得足够美感享受的。旅游者必须要亲身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品味。但是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很多民族都有自己民俗的排他性,隐秘性。因此常常有很多民俗内容是不会轻易展示在外来旅游者面前的。如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一般旅游者既无法看到,更无法参与体验,只能是凭导游的口头叙述,或向当地人打听而已。又如彝族人的祭祀仪式,真正的祭祀是禁止外人观看的。现在的毕摩,苏尼等的表演,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俗意味了。

四.民俗旅游开发的解决思路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难,实际上既有其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原有开发思路的原因。特点我们没法改变,但思路可以调整。原来的思路往往只注重开发而轻保护,或是完全把两者对立起来。事实上通过客观的分析民俗资源,因地制宜,是可以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的。免费论文参考网。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市场结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

(一) 典型民族村寨

这是在某些原有的典型民族聚落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旅游开发,增加旅游接待能力,主要以自然展示来让旅游者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开发方式。这种方式照顾到了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自然性,能让旅游者体验到更真实的资源美感,但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地方开发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如果不进行较大力度的开发,则很难满足旅游者在生活方便上的要求,而一旦进行开发,又势必对资源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所以在开发的时候难度较大,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对资源造成破坏,必须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和全局观念。在规划时充分体现以保护促开发的理念,引入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方法,严格进行功能分区,把旅游接待区和民俗展示区分开,同时激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并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使其认识到民俗的价值,自觉地保持和展示民俗文化。

(二) 民族风情园

这是将民风民俗移植在距离旅游市场较近或是可进入性较强的地方以现代化手段仿造的人工建设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把资源人为的移动到了旅游者身边,极大的方便了旅游观赏,同时也降低了开发建设的难度,并且不会涉及保护的问题。免费论文参考网。但这由于是仿制,虽然形式逼真,却是形似而神非,是完全商品化的体现,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旅游市场效果难以保证,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

(三)民族文化演艺团体

组建专业的演艺团体,利用专门的演艺场所,以文艺演出的方式集中展示民风民俗内容的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性强,内容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变化,而且专业水平高,美感效果好。但是市场面不够广泛,有销售难度。在非旅游热点地区不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梁.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商业出版社(北京).2003.8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0.9

篇10

关键词:江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哈尔滨江北湿地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北岸,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3部分,与老城区隔江相望,总面积为12.5万hm2。范围是西起哈尔滨市与肇东界,东至滨州铁路桥,北起改线前进堤,南至松花江北岸,与哈尔滨市区隔江相望。

江北湿地属于典型的城市湿地。城市湿地作为地域传统景观,历史悠久、变化缓慢、反映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文化、美学价值,有明显地域特征、易于可识别结构的景观;往往拥有独特的视觉美学、历史文化与生态多样性特质,能激发人们的历史感及空间美感,是最具魅力的景观。此外,作为湿地本身,在调节湿度、消除生态病害、重续中断的生物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江北湿地开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1 湿地生境破碎化

因缺少合理的规划,城市化进程加剧,功利性目的驱使,使得湿地生态破坏。以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因其历史悠久,自然和人工景物优美,离繁华闹市区近,交通便利,而备受开发商青睐。上坞、月亮湾地区建起大量的围堤大坝和一幢幢别墅、休养所。私建、滥建不仅破坏了太阳岛的自然景观与水土风貌,大片湿地、草原、沼泽水系被侵蚀,同时也严重地污染着地下水体。

1.2 湿地退化明显

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湿地呈明显退化趋势,大片湿地被破坏、开垦。苔草湿地其主要构成植物修氏苔草(Caxes cyperoides),褐叶鞘苔草(Cnrex minuta)等在遭受大面积破坏后,尤其是根部被拔起,在干旱、风力作用下逐渐形成沙化现象。从2003年起,哈尔滨市频发沙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河漫滩湿地、草甸湿地被破坏、沙化所致。

1.3 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松花江中,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加剧,使太阳岛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2 江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2.1 加强湿地立法

湿地建设、管理加强、立法先行。由于江北湿地大部分位于城区内、近郊或交通要道两旁,由于大面积的功利性建筑,使得湿地水文和生物学特征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湿地的保护与建设中,需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此外,为了湿地恢复措施的顺利实现,还必须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立法的角度来约束对湿地的破坏行为,完善湿地保护机构,强化执法力度,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通过对湿地的面积保护,进而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水文和其它方面的功能。

2.2 加快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确保自然湿地面积

湿地的功能和结构由湿地的面积大小决定。湿地水体的面积和容积要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护湿地面积不再减少。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人为改变和消除限制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利因子,加快己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合理的湿地治理措施,控制各类干扰,维护湿地生境的生态安全。

2.3 建立江北湿地的旅游保护规划及功能分区

现有相对尚未遭到破坏的湿地对于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通过分级管理、层层落实、功能不同的原则,严格保持现有湿地生态系统。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针和经营原则。结合该区环境现状,本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完整性和自然性,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和水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科学研究的原则,将本区划分为西部重点保护和恢复区、中部生态旅游区、东部生态文化展示、旅游开发3个区域。

西区:生态功能重点保护与恢复区,位于四环路江桥以西500m、向西7km、宽3km、面积2 104hm2,功能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极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此外,松花江哈尔滨段新建松浦大桥以西,冰雪大世界以北,前进堤以南等近百平方公顷植被覆盖相对较好,不连续分布有芦苇等耐水植物,有极大的保护价值,不宜进行大面积景观开发,也应作为哈尔滨湿地的生态“保育区”。中区:生态旅游功能区,本区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展生态资源的恢复性建设,开发生态科考、科研、观光、教学等生态旅游。东区:太阳岛生态文化功能区,本区以生态文化为主旋律,设计策划以太阳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建设生态文化娱乐休闲区,拟采用对外招商引资方式建设,并在现太阳岛东北部的湿地环湖景观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哈尔滨地区湿地面积大,情况复杂,有许多问题亟待科学研究解决。当前,应重点做好有关湿地的结构、功能的调查,湿地污染现状、原因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湿地生态需水研究,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湿地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