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何谓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是学生满足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难以预测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道德素养和能力。[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音乐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eople-centered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
HUANG He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Abstract 1980s set off a craze in China land a 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of quality education. 21st century education reform in depth with the music, in the 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core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concept to 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regard, become the focus hotspo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1993年9月《音乐教育者》杂志上,发表了艾奥瓦大学肯尼斯·菲利普斯的《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的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音乐教育观:(1)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2)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3)是学会学习过程;(4)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是学习的基础;(6)是学习艺术。这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有的功能,去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把人带入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它可以起到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起不到的作用,音乐教育所追求的就是审美的价值。
1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达情感。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引起共鸣,因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培养,影响是很大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音乐自身的建构造成的。音乐的语言是旋律和节奏,通过它独特的音乐语言去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人物的感情,塑造人物的形象,这种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欣赏音乐的旋律,表现音乐的节奏。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其一,音乐自身具有审美教育的因素,音乐通过它的节奏、声调、和声、音程来表现它的美感;其二,音乐教育的过程具有审美因素,如教师带有感情的演唱,乐器伴奏的和声,以及各种演唱的视频、设置的场景等,可以营造愉悦的气氛和情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美不胜收。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审美功能以音乐的美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引起感情、认知和思维的共鸣,作用于人的身心,使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人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和美好心灵的陶冶,提高自身的表现力、欣赏力和创造的能力。并最终使受教育者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其三,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人格得以完善,品格得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教学已逐渐向审美教育发展,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起到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表现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审美教育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表现欲望。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思维,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2 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古已有之,“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传统到现在,一直延续过来的。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的“六艺”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音乐教育,并且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教育推崇备致,他指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等。通过先哲的论述得知,两千多年前,音乐审美教育已经受到重视,并加以实践。
随着历史的进步,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西方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从音乐教育目的看,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二十世纪在学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日趋凸显,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为人的发展,为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音乐审美教育步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在当前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情景教学就是一种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颇具特色能够很好体现和实施音乐的审美教,也是体验教学的过程。情景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种教学模拟的场景,师生互动,利用场景和角色的表演,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建构知识。(1)利用自然场景,让学生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感。例如,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春天课外郊游时,学生漫步在田野中,发芽的绿叶,返青的小草,流淌的河水,勾画出一副自然的田野风光。在这样的场景中,同学们会很快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去理解歌曲内容的含义。(2)运用图片、视频设置场景,让学生感受、领悟歌曲的意境。例如,教唱《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时,可以播放长江自然风光的短片,介绍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展现长江三峡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长江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情感自然融入到学唱这首歌曲中。教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时,可以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学生会被展现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吸引,再通过歌曲优美旋律的感化,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歌曲的学唱中。这样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音乐美感的享受。使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感受到的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3)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肢体去感受音乐美的旋律。对于歌曲的节奏,可让学生自己打拍子,学习打击乐,去感受音乐的速度,领悟音乐的美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3 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要求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得到确立,音乐审美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并列入国家教育方针。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全面推进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标准》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在音乐教育中,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不再是以传授音乐知识,单纯地教会歌曲为教学目的。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的观点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音乐自身的特点是通过歌曲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在欢愉的气氛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得到精神的放松。《标准》突出了音乐教育的美感教育,体现了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阐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由此看出,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音乐教学通过教学手段,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新课标将原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四大价值整合为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才能得以实施。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受着今天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学生的成长特点,积极给予思想上的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把这种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修海林.音乐审美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篇3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会让人身心轻松,甚至与人的心灵相切合,尤其是在心情烦闷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来缓解人的情绪,这也就表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阶段,而音乐教育并不同与其他的学科教育,音乐教育除了具有教育性特征之外,还拥有审美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以及审美力为主要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音乐与审美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音乐教育改革中一定要以审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
一、音乐与审美概述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它并不等同于其他的艺术教学,比如,美术等。音乐主要是依靠人的听觉来使人与音乐之间达到某种契合,音乐的独特性也为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便是进行音乐内容的审美,只有当学生在完全深刻的了解音乐之后才会拥有的感觉。审美功能是只有人才可以拥有的,只有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前提下,才可以对其进行审美,并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音乐审美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所以对不同的音乐进行对比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在对音乐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律的高低以及音色的变化来进行审美感受,因此,审美也就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成为音乐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能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可以达到感官上的刺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敏性以及协调性,再加上以审美为核心所开展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处于心灵放松的状态,在学生思维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的。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需要以心理特征为出发点,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对事物审美感知的基础之上来不断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进行感官上的反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官能力,并且通过音乐还可以得到愉悦或者是悲伤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对
1.建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转变以往较为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是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改革必须要以学生内心需求为标准,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的基础之上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以注重,并把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贯穿于审美体验中,基于学生审美心理与审美特征,开展审美教育。2.提升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课堂中的引导者,也是美的传播者,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提升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音乐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师德的提高,并对出现的最新教育理念要及时地进行吸取,以此来为音乐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必须要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潜在才能的发掘放在首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以往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在参考国内外成功的音乐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来不断地对音乐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3.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我国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音乐教育方式进行实时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第一,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部较为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让学生找到不同的版本,通过对不同版本作品的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来对不同的音乐进行近距离的感知,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音乐创作或者是音乐演出,以此来为音乐审美增加其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而言之,音乐能够让人愉悦或者是悲伤,而音乐教育会对学生情感抒发以及人格塑造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审美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一部分,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改革有着促进作用。
作者:姜薇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育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教育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促使音乐教育能够获得成功,就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音乐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的多元性;其次,要明确多元文化对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并将其理念传递给学生。为了有效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音乐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学习多元化音乐知识,并能够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音乐素养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帮助自身班级的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多元文化音乐的魅力,逐步深入、深化,发扬多元文化教学精神,传扬民族音乐文化财富,在学习掌握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者扮演主渠道的角色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音乐的传承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类别。无意识的音乐传承有民间活动、劳动人民的自娱自乐等方法,虽然起到了传承的功效,但是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在传承的过程中丢失重要的文化部分,这必然导致有意识的文化传承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教师在有意识的文化传承教学中,所教学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表面的运用经验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音乐传承精神、传统文化遗留理念,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过程中都能够进行系统、深刻地学习。因此,音乐传承就能够步入到良性循环之中。其传承主要原则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核心。每种民族音乐都具有其核心内容,在传承过程中,其核心内容即为传承的主基调。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必须把握其主基调;第二,快捷。我国音乐受教者具有人数多但时间短的特点,这导致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应当具有一定的快捷性,通过较为民族音乐文化快捷的传播,使其音乐传承能尽可能地范围广、时间长;第三,稳定。在传承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只能运用多元文化音乐辅助其传承,切不可在辅助过程中被同化、改变。因此,其稳定性十分重要。
2.通过外来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促使民族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音乐与文字有所不同,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为音律、音调等,虽然各个国家之间的表现形式或有差异,但音乐中的韵律却是人人可领悟的魅力。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一步消除了不同音乐之间的隔阂,并使得民族音乐取得进一步发展。首先,通过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参考对比,民族音乐中的不足得以凸显,便于取长补短。其次,受教育者通过音乐教育接受新的音乐文化知识,可以保证自身所接受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再次,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手段多样,可以使多元文化音乐获得最大范围的传播。最后,通过因材施教的音乐文化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可以最高效率和最高质量完成学习工作。因此,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的共通性,并巧用其共通性外来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用更为突出,使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得以提升,为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锦上添花。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在创作二胡作品《光明行》过程中就参考了小提琴技巧以及西方曲式风格。正因为如此,《光明行》才能够成为优秀的二胡作品。刘天华先生也因为不断通过多元文化音乐学习,使自身很多的二胡作品成为了经典。许多音乐教师通过其音乐作品的教学做到了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功效,从而使自身的学生能够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看待二胡作品,真正做好了二胡作品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3.巧妙借助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工作可以促使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提升
每个国家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特定音阶、音律、调式以及旋法,而且各个国家的音乐都有其闪光之处,学生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领悟其中的糟粕和精华,以升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例如,《梁祝》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但是从《梁祝》演绎形式可知,虽然其弹奏乐器与曲风多从属于国外,但其乐风、音韵、神韵都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因此,总体而言,它仍被归属于民族音乐文化中。在音乐教学中讲解本首乐曲,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加深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
二、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不仅在于辅助民族音乐教学,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与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归属感,并将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因此,在自身的音乐教学之余,教师要能够深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学习,并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为合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肩负起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重担。
参考文献:
[1]邹爱民.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篇5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在线教育;大学生创业;音乐教育
1艺术类高校在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艺术类高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要求,一对一的面授小课是专业学习的基本条件[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我们要从人才输出的角度着眼,在传统的一对一技术型小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在线教育的高清教学影音视频的实时传输,可以实现教学立体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1传统模式的“教”和“学”
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例如钢琴教育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乐曲演奏要领的讲解和演奏教学示范为主,对教育输出,就业导向并不明确,存在轻素质、重技艺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下降,依赖性强,缺乏个性化见解,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明确。传统模式的“教”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学,学生们不能选择上哪个老师的专业课,导致学生不能博览众长,教学形式固定单一。艺术类高校传统模式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模式的“学”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由固定的老师上课,必须按照课程设置的固定教学周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才能拿到学分或者成绩。
1.2在线教育的“教”和“学”
在线教育的“教”和“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5],在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更胜一筹,只要在每学期前学生将相应的课程根据学分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修完规定学时,随时考试获得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重新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重修。学生能够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共享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可反复观看学习,相同教学内容的比较性、可选择性的学习方式,其巩固性学习效果更胜一筹。特别是“名师”效应的在线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专业性的学习机会。共享的在线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成本,但缺少讨论环节,不能及时反馈线上的专业信息。在线教育平台后台维护的客服人员并不是教课的教师,不能代表教师反馈学员的提问。
2核心素养下的在线音乐教育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调民族性,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而在线音乐教育正是在常规性教育的基础上,面对问题,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行为表现。核心素养下的在线音乐教育是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在培养方面要运用现代技术及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教育实践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高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给学生传授相关的钢琴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的方向着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驾驭教学的能力。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在传统优秀基础教材的基础上,研发适应时展的教材,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分享,从而优化教学内容[6-8]。
3在线教育创新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在线教育的师资质量经过审查报备后方可经营,不能任凭其自主发展。要明确在线教育行业的职责,加大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准入门槛。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定期进行监督管理和行业考核,完善线上教育制度评价机制,提高线上教育的质量和管理。
3.2与高校合作
明确在线教育行业的定位,促进在线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首先,在线教育行业要优化行业内的教师资源,提高对师资质量审核的门槛,明确在线教育师资职称等级制度或制定在线教师满意度量化标准,开放在线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在线评论。其次,加强相关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让各行业的教育专家加入到监管体系中。最后,在线教育行业要与高校合作,高校要为在线教育行业平台提供稳定的师资力量。
3.3与媒体合作
要扩大音乐教育的受众群体,将线下音乐教育向多屏互动受众端发展,例如可以与新媒体、网络、电视等教育平台合作,将艺术展演、艺术作品、音乐教育课程等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线上传播,展开全方位的长期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开发、推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线上融合业务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支撑体系,确保在线业务的售后维护、服务保障。
3.4增加国际化语言功能
纵观目前在线教育行业的教育内容,从语言的国际化应用方面并未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在线教育平台只是将教育眼光放在国内的基础教育环节,虽然线上的基础教育内容足以让在线教育短时间内增加访问量和经济效益,但对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的多元化方向来说,在校大学生、政府企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同样需要在线教育,有的需要出国深造、有的需要语言培训,有的为了出国旅游更方便沟通。由此可见,线上教育的多语言使用功能比线下教育有更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在线平台进行深造,既节约时间,又节约成本。增加国际化语言功能,能够将本民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国际化、多元化、立体化。
4结语
篇7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 ,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
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 ,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 ;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应包括两个要点 : ①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②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 ,而是表现在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 ,以及得到启迪、感染、陶冶、净化、顿悟等教育效应方面。
二、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并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 ,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展示美的结晶。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 ,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他教学手段 (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2.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 ,采用体验的方式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 ,进入角色意境中 :可通过表演 ,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 ,或为作品创编伴奏 ,或通过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1)借助形象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
的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①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来描绘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审美体验。 ②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 “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 ,一时间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 ,有效地创设了一种 “叫卖场景 ”,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音乐 ,学生心里直接产生了美的心理体验 ,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③其乐融融的场景烘托。如在教学一年级《长鼻子》一课时 ,在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大象的各种图片,丰富了学生视觉的感受 ,并以它作为音乐学习的补充材料 ,拓宽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这一课上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 ,就被这浓浓的氛围所吸引。④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 ,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将音乐与真实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 ,在多种感官的综合运动中获取音乐的信息和审美体验。
(2)审美创造 ,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 ,才能达到音乐教育 “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的目的 ,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出自于兴趣 ,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必然乐此不疲 ,在无数次的循环反复中 ,必然产生了情感 ;兴趣源自于乐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 ,无数次乐趣的积累 ,必定形成浓厚的兴趣 ;而乐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喜爱音乐 ;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来体验音乐的美感 ;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乐曲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 :老鹰、鸡妈妈、小鸡 ,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 ,乌龟、小白兔、小猴子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篇8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现实特征
1.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2.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3.音乐课缺乏创新内容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4.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中学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音乐教育的教育性与审美性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音乐中的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驰、节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都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二)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愉悦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为更好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打基础,使学生在歌唱、奏乐、欣赏、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抒发其情感,发展其个性,并从中接受教育。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三.充分发展音乐教师科研水平
音乐教师应该强化科研意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以科研促使创新,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篇9
关键词: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课程内容;音乐教育意义
音乐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重要举措,在提升审美能力、开拓思维和陶冶情操等方面扮演着有力的角色,并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承担着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传承等主要职责,然而大学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制约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并系统的表现在传授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传承文化等方面,而系统化、体系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推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音乐教育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作为年轻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自我认知等良好品质,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多重潜质,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拥有培育人们审美能力,发掘和创造美的能力,其立足的根源便在于音乐教育包含着对乐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系统的课成教育,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聆听音乐,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并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修养。音乐文化的魅力不仅蕴含在高超的艺术表演技巧和美妙动听的乐曲之中,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则是蕴含生活哲理、陶冶情操的力量源泉。例如,古曲《高山流水》蕴含着尊重知己、相知可贵等良好的情谊,提醒珍视亲朋好友的良好素养。而音乐基础知识则将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念,借助乐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源源不断的将传统的文化知识、道德情操等,输送给当代大学生。
(二)音乐教育培育音乐鉴赏与创作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快速成熟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和错误观念的双重影响,而加强对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广大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对美的鉴别鉴赏能力,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有助于广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并以此逐步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技巧的双重教育模式,其中理论教学方面将培育学生对美的感受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鉴赏,在深入了解各个音乐学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独立且健全的人格;而在技巧教学方面,深入发掘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度,并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作为方向,不断为音乐的发展注入时代的活力,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风格。
(三)音乐教育承担音乐文化传承重任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相类似,音乐教育同样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在培育新时期音乐学子的过程中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发展音乐教育是提升经济创新产出、优化就业结构、传承文化的强有力补充,也是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音乐教育产生的初衷便将进行广泛的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目标,重视时代特征,汲取传统音乐的优良营养,在“教书育人”中实现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的。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音乐教育注重培养技能人才,但缺失新型人才理念
伴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力资源状况也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不断适应并作出新的调整,其中综合型大学教育便首当其中。首先,传统音乐教育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却对更具创新型的“新型人才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新型人才理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应对人才转型与经济转型脱节而产生的。其次,经济新常态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需要,原有的大学音乐教育培养计划远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导致音乐教育陷入单一重视技能的发展局面。音乐教育、人才理念与经济转型三者欠缺有机统一,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明晰,缺乏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培育鉴赏能力、创次年能力等重要职责,其发展的深层次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人才要求。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暴露出与培养目的欠缺吻合的弊病,尤其是办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存在“错位”的问题。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往往依赖专业型大学的作用,相对忽视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部分综合型大学具有培养音乐人才的比较劣势。同时,综合型大学过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但缺乏相对系统的德智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具体的教育形式对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却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音乐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注重“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还是职业培养方案都体现出相对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而在实际发展环节上,音乐教育重教轻学、重技术轻理论等弊病去却违背教育模式发展的初衷。音乐专业学生虽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但缺乏理论总结与经验传授能力,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我国教育缺乏相对完善的音乐教育体制机制。
(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与区际差异
教育资源配置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最终又会反向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在区际音乐教育发展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在传统的大学教育还是音乐教育上,资金配置与就业环境较中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致使音乐教育存在地区性发展差异并具有差异累积效应。在城乡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农村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于音乐教育的认可度低,广大农村居民寄希望于通过高考改变孩子的命运的理念根深蒂固,并由此引致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便陷入资金投入相对缺失、宣传力度与青睐度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的尴尬局面。
三、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与基本策略
(一)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侧重点
深入发掘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点,尤其是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将有助于为大学音乐教育指明前行的方向,提升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培养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为此,应该重点锁定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以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体系。1.更加重视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更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帮助。为此,需要更加清晰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将培育人的审美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作为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的主攻方向。2.推行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并且存在的鲜明个体差异,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独特思维和音乐理念,为此需要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将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内涵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科学的创新,以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注重学生爱好与课程教育的相结合,更加注重“快乐学习”在提升学生素质和水平方面的价值。与此同时,要逐步变革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单一的技法传授或基础理论教授等教育模式,形成多层次、科学、立体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3.倡导更加自主的音乐教育方式大学生对课程教育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和培育创造性思维容易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需要逐步破除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性,推行更加自主的教学方式。为此,应该注重音乐课堂的互动流,深入发掘大学生的对课成教育的需求状况和青睐程度,尊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想法。同时,鼓励并支持大学生音乐团体,帮助具有想法的大学生筹备相应的校园团体组织,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交流氛围,搭建起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策略
针对现阶段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难题,在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教育培养体系,均衡音乐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对策建议,努力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1.树立新型音乐人才理念新型音乐人才应该是兼具音乐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音乐文化传播能力的综合体,其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文化推动着与创造者的角色。应该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在音乐教育环节所固有的“填鸭式教育”与“被动式管理”,更加注重新型人才培养里面,将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传播等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逐步建立更具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更具时代性的音乐教育体系针对音乐教育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特点,要不断为音乐教育体系注入新的血液,需要从音乐教育课程安排、内容选取、教育方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相应且必要的教育变革。逐步打破综合型大学音乐教育相对固守而缺乏创新的发展局面,以时代特色引领校级教育改革,并以音乐教育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教育体系。适时适度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科学的制定音乐教育方案,建立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相适应的教育培养体系。3.均衡配置音乐教育资源综合型大学需要承担起推动教育均衡化的职责,以自身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配备与打造,作为推动音乐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专业型的音乐教育学院在培育音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中西部综合型大学借助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政策环境等,在发展音乐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此,要逐步焕发出综合型大学在推动音乐教育资源环节的价值,借助自身具有的音乐专业设置、设配配备和师资力量等,提升地区音乐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子威.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21):186.
[2]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2-53.
[3]李茵.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J].音乐创作,2013,04:185-187.
[4]屠锋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探讨[J].通俗歌曲,2015,09:163-164.
篇10
一、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自198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1987年国家教委将“高师音乐专业”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明确其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音乐师资。1989年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要求“各类学校重视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并提出在高师教育中增办研究生层次的博(硕)士点”。1992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强调“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加强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996年国家教委在《高等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中强调“高师教育要突出师范性”。2001年、2003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普高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备国际视野……。”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明确了今后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导向。
(二)高师民族音乐教材建设稳步进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民族音乐集成”陆续出版。90年代中期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集乐理、视唱、练耳三者为一体的基本乐科教材。2000年以来,主要面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教材”。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近年来王耀华的“民族音乐学及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教材”出版发行。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高师民族音乐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推动了高师和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壮大发展。高师音乐师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职称结构进一步合理,高师音乐师资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王耀华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杜亚雄教授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张天彤的《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等等。分析、研究了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建立具有高师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师院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2、高师民族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师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4、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相对匮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教育队伍,由于音乐敏感性差、音乐理解力等相对欠缺,学生日后难能胜任教师职责,有些甚至不能完成学业。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使高师音乐教师忙于教学或疲于写论文,不能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造成高师音乐教师缺乏或相对缺乏,制约高师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同样,热爱中国民族音乐必然会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对民族音乐进行探索、研究、学习,是我们应尽的基本责任,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当代各民族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行为方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而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母机,又是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
的桥梁。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当依据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制定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并为世界所瞩目,其关键在于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倡导的音乐教育本土化。提倡以本国民谣为素材。强调音乐的母语教育、全民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师范性、指向性教育。
(二)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急迫性。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冲击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包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越来越少。有的音乐院校甚至几年也不开民族民间课,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越来越贫乏。从音乐院系毕业的有些学生纵然会演唱难度很高的外国作品,却不能唱好一首地道的中国民歌。我国的民族音乐及其教育传承已经从历史上的主流形式逐步被边缘化。《陕北榆林四县民歌现状的调查报告》发现歌手年龄与会唱民歌成正比,而歌手受教育程度与会唱民歌数成反比。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对民族音乐丰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预示着我国的民间音乐将在传承过程中迅速消亡。如果我们不赶着把宝贵的民族遗产继承下来,我们将永远失去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如何拯救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定位民族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加大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兴趣、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挖掘民族音乐素材和技巧,维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艺术的百花园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音乐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走出去向社会、向民间学习,使专业学习与民间传承紧密结合,使学生、老师、艺人三向互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更应加大力度、广度来做这件事,在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上发挥自己优势,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
三、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强化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音乐素养、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专多能”的合格音乐教师。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学必须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以提高音乐素质为核心,以训练音乐教学能力为目的,完善学生的“教师身份”,切实突出师范性教育,超越表现技巧定位,追求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学会”、“会学”、“会教”,以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的要求,同时增加童声、童声合唱训练等内容,改变与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严重脱节的现状。“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因而必须加强我国高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良好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使这些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接受培养的、未来担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具有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本领。建立起以丰富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理念,进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柔化教育专业方向。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高师音乐教育应改变“仅以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内容、以解读专业文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加强音乐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文学科等领域的联系。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口径,柔化音乐专业方向;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增强高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和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增强高师“中乐”主导意识,弘扬民族音乐,改变在音乐理论方面以“西乐”为主的局面,加强民族音乐基础理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以及相应的技术理论课程等民族音乐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进一步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转化;加强本地区、本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编写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乡土音乐教材,使本土音乐和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堂;树立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主体依托的观念,以高师多学科复合和交叉的理论优势,坚持“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具有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学科体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现代教育要求高师音乐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在讲授民族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史时就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在讲授民歌、戏曲时,教师适当巧妙地作示范演唱;在学习民族器乐时,适当示范演奏等。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师民族音乐教师要拓展横向联系,寻找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切合点,以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延伸纵向,扩大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完善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结构。在努力做好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同时,高师学校要不断引进各种民族音乐专业教师。有选择地安排现有的教师去学习和研究(包括提高学历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将相应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水平提高的学术根基和理论支持,使民族音乐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在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高师民族音乐教师必须要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思索、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普高标准》、《标准》思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洗脑”,学习和研究《普高标准》、《标准》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核心内容,以此指导教学工作;同时要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有驾驭高科技的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对学生――未来的教师是一种示范。激发高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自觉地将音乐教法教育渗透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更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
- 上一篇: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
- 下一篇: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