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2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轻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大学生,刚从应试教育中脱胎出来的,一旦被抛入一个自主学习、生活环境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之中。根据对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这一现状的了解,社会环境的导向、学校教育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忽视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缺乏目标和追求、成长压力大、心理问题增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问题。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为基础,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为200。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对四个年级学生随机编号,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大小为200,并由本小组成员拨打电话于被访同学预约,并监督被访同学填写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文。

一、大学生对轻生者的态度

35.5%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同时加强防范,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育;而33%的大学生认为,自杀行为是一种行为极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9%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很傻和很愚蠢的事情,是一种逃避责任和消极悲观的做法;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此理解和赞成。

占总体84.5%和79%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差以及生活压力大事造成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52%的大学生认为轻生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50%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和就业压力大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轻生者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时,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无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己“自己是毫无用处的”这样的想法,尤其当他们的某些行为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候,更加坚定了他们这样的想法;另有38.5%和30.5%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感情受到挫折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需求

1生命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接受过生命教育,但是开展的课程比较少,所得到的知识不够全面,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2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只是在其他课程中略有涉及;1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仅有16.5%的大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过生命教育。由此可见,高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想接受但没有明确的途径指引他们。

2现有生命教育所取得效果

高校现有生命教育课程收效不大。38%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见效甚微,没有达到应有目标;20%的大学生表示根本没有起到作用;3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准;仅有9.5%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3期望生命教育开设课程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集中在用电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消防安全教育上,该部分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4%、61.5%和57.5%;其他,比较集中在逃生教育、生理卫生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上,分别占到了50.5%、48%和40.5%;而期望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对较少,只占到了被调查者的24%。

三、结论与建议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三位一体,三管齐下,共同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校里得到,因此,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系统开始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真正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显著,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社会对其的密切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效果。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对有需要的给予支持,使他们明确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洁,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报,2010年8月。

2.肖海兵,大学生轻生现象及预防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陈浩李娟,大学生轻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年

篇2

关键词:生命文化;道德;科学

一、生命文化是对生命的观念和态度

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人首先具有自然的生命。但人在实践中逐渐产生意识后,会反过来思考怎样认识和对待自然的生命,从而形成了对生命的观念和态度。于是人又具有了一种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生命。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命提供了得以生存的资源,但同时又会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伤害和毁灭人的生命。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用顽强的生命意志与自然界抗争,显示出生命文化的力量和意义。

生命的观念和态度是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关注生命,保护生命。这种共同的生命观念和态度,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能把人们的心灵凝聚在一起,并采取共同的行动。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汶川地震、王家岭矿难和玉树地震发生的时候,全国人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动。灾难发生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抢救生命”,对每一个遇险的生命“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期待生命的奇迹,为生命的获救振奋,为生命的遇难叹息,更为救援官兵和志愿者的壮举感动。面对灾难和死亡,人们深深体味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和生命态度。

二、生命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生命文化还表现在哲学、伦理学、宗教和艺术等各种意识形式中。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思考是从道德层面,通过对“人性”的思考来表达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是做善人还是做恶人?这是古代哲学家试图回答的问题。做什么人的问题,其实就是文化生命的问题。人的生命可分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是人的先天本能,生下来就会哭,饿了就会吃,是不需要“教”,不需要“做”的。而文化生命则不同,它是后天“教”出来的,是一个人超越自然的本能,学习做人的道理,通过一步一步地修养、锻炼和提升而成的。历史上的哲学、伦理学、宗教和艺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做什么样的人”这个共同的主题,进而形成了生命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传统。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的进步,以生命为直接对象的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应运而生。生命哲学着重阐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在的生命。生命是不断向前涌动的、创造的、自我更新的力量。世界由无机物进化到植物、动物,最后到人类生命的产生,达到最高的阶段。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制度都是生命本身外化的产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生命自身之内。生命伦理学认为,生命是神圣的,要敬畏生命。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生命文化的本质在于:使敬畏生命得到个人和人类的承认。现代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深化和提升了生命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三、生命文化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生命是活动的。生命的活动就是生活。生命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以习俗、礼仪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文化在生活中的表达是直接的、情感式的,不需要思考就会迸发出来。比如看到生命得到抢救,我们立刻就会大声欢呼;看到生命被大自然夺去,我们马上就会感到悲痛、就会流泪、叹息;看到新闻报道中某地有歹徒用刀砍杀小学生,凶残地夺去一群可爱鲜活的小生命,就会顿时感到愤怒。对生命获救的欢乐与赞美,对生命失去的悲伤与惋惜,对生命被残害的愤怒与声讨,这些都是生命文化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生命文化不仅表现在理性、观念方面,还表现在情感方面。人的自然生命使人具有自然欲望,但人还有超越自然欲望的社会情感。一个人的生命是不能孤独地存在的,他的生命是在生命共同体中,也就是在社会中孕育、产生和成长的。在个体生命的相互交往中,逐渐产生了人的生命所特有的社会情感。这种社会情感对人的陶冶和影响,是人从自然生命提升为文化生命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生命的关怀、同情、保护和帮助,对伤害生命的反对、痛恨、愤怒和谴责,就是生命文化的情感表达。

生命文化中的情感,也就是道德情感,或称道德情操。它蕴藏在人的心灵之中,蕴藏在人的精神生命之中,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它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对生命的爱。

四、生命文化中的科学态度

生命文化不仅体现着对生命的道德精神,而且还应该包含对生命的科学态度。诚然,生命文化和生命科学是有区别的。生命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然科学,它是研究自然生命的规律的,比如基因学、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都可以称为生命科学。而生命文化则是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阐发对生命的态度和情感的。二者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但生命科学与生命文化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我们讨论生命文化中的科学态度,不是说要大家都去学习和研究生命科学,而是说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如果用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就有可能导致对生命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对待生命只有道德精神而缺乏科学态度是不全面的。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我们要力求做到道德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生命文化和西方的生命文化存在着差异。中国的生命文化重道德精神,而西方的生命文化重科学态度。举几个例子来说。美国的小孩睡觉全是俯卧,趴着睡,不像中国的小孩仰卧,躺着睡。为什么,美国人说这符合科学,小孩趴着睡可以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而仰着睡就有被东西噎着的危险。他们关爱孩子,同时又讲科学。美国的孩子生下来就自己睡一张小床,大人从来不抱。小孩学吃饭,让他自己用手抓着吃,大人从来不喂。为什么,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符合科学。中国人爱孩子,从小就抱孩子睡,喂孩子吃饭,结果培养了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所以对生命的关爱也要讲科学的态度。

五、生命文化中的生命教育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需要靠教育来实现。生命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来扩展。

在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从现实来看,青少年和大学生对待生命的观念和态度,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每年都会发生不少学生自杀的事件。校园暴力,校外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生命教育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生命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获得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二是进行生命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观;三是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保护生命安全的技能和方法,如防火、防震、防意外事故、逃生、救助等。

中国人对生命价值和态度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赞美、歌颂、尊重、热爱生命的篇章,又有轻视、蔑视、藐视、忽视生命的陋习。我们要弘扬生命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培育热爱生命的情感,提倡对待生命的科学态度,进行切实有效地生命教育,使全社会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篇3

生活究竟是幸福的,还是艰辛的?生命到底是喜悦的,抑或是凄苦的?其实生命中的悲和喜,全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因为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才会有生活的千姿百态,才会有生命的流光溢彩。

生命是一株绿色的树苗,只有你勤浇水常照料,让充满关怀的阳光给予它温暖,让饱含喜悦的雨露给予它甘甜,这课生命之树才能发芽开花,结出硕果累累。

生命是一枝含苞欲放的蓓蕾,只有你多留意多赞叹,用满怀感激的甘泉浇灌它,用蕴藏期待的微风鼓励它,这枝生命之花才能在阳光下怒放,在风雨中盛开。

你尊敬生命,生命于是变得高远;你热爱生命,生命于是变得辉煌。你对生命充满感激,生命于是显得丰盈充实;你对生命满怀期待,生命于是显出绚丽多彩。

生命有时会很凄凉,有时会很悲怆,有时会很艰辛,有时会很痛苦。面对生命中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方显生命顽强本色;遭受生命中的挫折坎坷,仍然不放弃希望,才能真正展现出生命的光彩。

篇4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审美教育;生命教育

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政府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8%。这标志着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也相应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年轻化社会的样貌,也存在着相应问题。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给我国社会生活提出挑战。国家也启动了应对人口老年化的战略研究。这些研究既涉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涉及其精神生活。因为倘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能保证充实快乐,长寿对其又有何意义?我们不仅要让辛苦一生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还要让他们健康从容地安享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的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审美教育问题。

一、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1]它也是一种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2]一般认为,审美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用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智力发展。但实际上,审美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老年人同样需要审美教育来调节身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到闲散的休养状态,社会角色发生质变,即从国家建设者变为社会旁观者。他们惆怅于地位的失落并怀旧于过去的美好。他们常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消沉与退缩,常因无法重新定位而“捆绑”在别人身上生活,关心国家的时事与政治,儿女的事业与婚姻,孙辈的养育与教育,抱怨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医疗、待遇,还有牵涉家庭中的代际矛盾。如对上述问题不加干预,长此以往,不仅使其负面情绪日益严重,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其晚年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为此,需要给予老年人一种更适合的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而且也是老年人对自身缤纷精神家园的积极彰显。[3]其审美教育更侧重审美感受,期望通过实践性审美体验使其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命的崇高,珍惜生命的历程,丰富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孤独、体会幸福。老年人的幸福感充分体现其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是判断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4]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二、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

老年型国家都很重视老年人再教育。我国也通过法案保护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推行近二十年,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问题。教育受众面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教育理论支持,整体收效不明显。开展老年教育须了解其学习期待,并以此确定教育侧重。老年教育不同于适龄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不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重,而以充实人生为主。这种体验式教育不注重结果而重视过程。这种学习期待更倾向于审美教育,因其可帮助培养情趣加强生活感悟进而指导老年人从容健康安度晚年。这种强调回归生命本身的感性“大美学”教育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

1.对生命的理解

老年人面对的难处会更多,如养老问题、疾病问题、子女相处问题、心理焦虑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重组问题等,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衰亡问题。因此需帮助老年人积极理解生命从而摆脱死亡阴影,这样才有助于其身心健康从而让其生命的最后时光活得放心、舒心、幸福、美满,特别是使生命的最后一段也有意义与价值,此之谓“超越生死,夕阳更红”。[5]﹙1﹚对待疾病的看法。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形态普遍发生退行性变化,动作迟缓,耐力下降,容易疲劳,抗病能力降低。他们在漫长的退休空闲中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时刻担心死亡的到来,很容易发生群体心理失衡。因此,需要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疾病。疾病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保健可降低疾病发生,但一旦疾病发生,也不要消极对待,要积极配合治疗。有时,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更重要。目前,社会上很多老年人热衷养生保健。这种珍视健康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犹不及,有些老年人为疾病整日过分焦虑,患得患失,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还有些老年人过分依赖养生保健而排斥科学治疗,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2﹚对待死亡的看法。人人都惧怕死亡,但也深知死亡不可避免。需要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客观看待死亡,从而更加珍惜有生的日子。“向死而生”的心理疏导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是为死所做的必要准备,还帮助其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加积极地审视自身的价值且更有意义地安排余下人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人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并非同步。生前创造的精神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自身的生命长度并超越死亡。老年人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注重精神生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忘记死亡的威胁,享受生命的美好。

2.对于世界的理解

老年人退出了正常工作舞台,解除了物质束缚,摆脱了功利性追求,重新以赤子之姿直面生命与生活。[6]他们以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来接受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其而言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绵延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启发。[7]其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正确体认生命的可贵,建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从而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对生命的超越。[8]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就是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是平衡生活与生命的教育,也是协调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教育。﹙1﹚对待世界变化的看法。老年人退休后易与社会脱节,不能及时接收外界信息,进而不能理解外界行为,对待问题常存偏见。且对新鲜事物不解易引起其情绪波动,很难保持其健康心态积极地生活。为此,需要帮助老年人认识到世界变化属于常态,正因变化世界才进步。老年人也要参与社会生活并适应新变化。当今时代是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方式都可帮助其获得最新资讯。老年人逐渐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客观积极地面对变化,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形成满足感与自信心,感觉仍与世界保持同步,从不曾被遗忘。这种心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2﹚对待周围他人的看法。闲散的家居生活使老年人的日常社交圈子也相应缩小。他们既渴望开展新的人际关系,又担心不能很好融入新社交圈。因而,他们会格外在意他人看法。周围人一句无心的话常令其心情郁闷,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客观地看待周围他人的看法。老年人已经走到人生最为从容的时刻,可以更好地体会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再需要过多在意他人看法。老年人需要客观分析他人所给建议,如果是建设性建议,不妨接受;但如果建议不适合自身情况,也无需过分在意,更不要让他人的嘴和脑影响到自身的判断。生活中常存在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过分在意与他人比较并且在不断比较中确定自身价值。这种比较会涉及子女的财富地位,自身的身体状况,孙辈的学习成绩,退休后的价值效用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劣等。这种比较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睦,还会影响社会风气。为此,需要审美教育,使得老年人放下功利价值回归理想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精神的慰藉。他们内心丰盈了,自然不会因周围他人看法而影响自身生活。﹙3﹚对待自身定位的看法。人到暮年,不免回忆,时而满足时而落寞。老年人常困扰于自身的定位,不知该如何总结一生,很多夙愿未酬,心中不免遗憾;往昔地位悬殊,心中难免不平。他们对自身定位常有两种态度:一种觉得不认输不服老,觉得不该早早离岗,许多岗位上的人还不及自己,还有余热不曾发挥;另一种则觉得一事无成,一生碌碌,不再被需要。两种定位都不正确,一种过于自大不可取;另一种妄自菲薄也不可取。老年人应认识到从退休起,人生就进入另一个篇章。过去辉煌也好,蹉跎也罢,总之已属历史,要珍惜的是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通过对于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可见老年人的审美教育实质上是种生命教育。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死困惑,减少和消除由死亡带来的精神痛苦,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使自己生活得幸福、有价值,也造福更多生命。[9]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从生理性和自然性的生命个体化为家庭性和社会性的生命个体,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审视生命、珍惜血缘、促进家庭和谐,最终帮助他们超越肉体生命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

三、老年人审美教育的实施建议

老年人经历过人生沧桑,更注重精神追求。当代新媒体时代给老年人的生活带了冲击,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观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审美教育既包括审美实践技能﹙书法、音乐和绘画等﹚又包括审美体悟,都从不同层面上帮助老年回归生命的本真以更加感性的方式理解生命,发现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改善其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使其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审美教育不仅仅涉及老年人本身,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子女,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需要遵照“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的多元模式来开展。首先,老年人本身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人生暮年的生命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发展,扩大社交圈子,克服孤独感与疏离感,客观面对生死疾病问题,发现自身生活乐趣,找寻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打开生命中最后也是最从容美好的一章。其次,家庭要注重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并与其及时沟通,保持家庭气氛和谐,时刻关心老年人使其感觉到被需要,并且体会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再次,社区团体要注重社区内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为其积极提供审美实践技能方面学习和审美感受交流的场所,使其艺术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国家政府要重视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在审美教育目标设定、审美教育课程建构、审美教育活动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作者:张知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2]何玉龙.浅谈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35—39.

[3]王仁.老年学习的真谛: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者[J].成人教育,2016,(1):1—5.

[4]黄克岐,魏春华,林良才,陈月华.老年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4):49—56.

[5]段瑞雪.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0):41—43.

[6]杨晨.缺失与回归:我国老年生命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21.

[7]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3—1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生命意义感

中图分类号:B8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81-03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各维度显著相关[3]。弗兰克尔[4]认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是人们想要达到目标的决心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过程,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一旦他遇到一点挫折,他发现的不是挫折给人带来的意义,而是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自卑心理、忧郁焦虑等心理,这些心理都能成为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

生命意义感也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5]。有研究显示,缺乏生命意义感与精神病理有大致的线性相关:意义感越低,则精神病理的严重程度越高[6]。

Crumbaugh[7]将生命的意义界定为是一种能给予个体存在方向感与价值感的目标,借由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Steger[8]将生命意义定义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感和对自我重要性的感知。Baumeister[9]也提到人要觉得生命有意义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目标、正当化、效能以及自我价值。他认为,肯定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个人独特的使命及目标,是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生命是有意义的主要条件之一。

很多研究者都提到生命意义和个体存在的价值感之间的关系。那么生命意义和自我概念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自我概念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我评价: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我们“自尊感”也称自我价值的认识[10]。如果我们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就认为我们有很高的自尊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我们就会有更多否定性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陈秀云[11]的研究就发现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对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有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积极看待自我的人也能更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的意义。

自我概念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透过经验以及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而来,所以有其可塑性[12]。弗兰克尔[4]认为由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情境不同,所以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都是独特的,人的整个一生就是由一系列独特的人生境遇所组成的,因此,不同的人看待生命的意义也是独特的。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人的生命意义会随着年龄、身份、角色、时空的转变而转变[13]。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儿童对自我概念的发展要早于对生命意义的觉察[9,11,14]。如果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有关。那么是否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呢?

本研究旨在考查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是否存在相关。如果存在相关,考察是否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科在读学生为被试。随机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205人,女生216人,大一157人,大二116人,大三90人,大四58人,文科212人,理科209人。

(二)研究工具

1.自我概念量表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Fitts编制,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林邦杰进行了中文版修订,量表共70 道题,包括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批评9个维度。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8471—0.9008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3[15]。

2.生命意义量表

原生命意义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PIL)是由Crumbaugh和Maholic在1964年依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所编制。台湾学者宋秋蓉[16]对其进行了中文修订,包含20个题目,分为生命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未来期待5个维度。本量表在信度方面,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为0.847,适用于大学生人群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为0.870。五个维度解释了总方差的90.32%。肖蓉等[17]人针对大陆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也表明,PIL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其内部结构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1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检验

对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和生命意义各维度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道德伦理自我和未来期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之外(r=0.022,p>0.05),其他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和生命意义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自我批评维度和生命意义各维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二)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回归分析

以生命意义为因变量,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全部进入回归方程显著(F(8,412)=70.648,P

三、讨论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未来期待和道德伦理自我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外,其他自我概念中各维度和生命意义感各维度间均呈显著性相关。 其中自我批评和生命意义感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越积极,生命的热诚也就越高,生活更有目标,在生活中的主动性就越强,对生活越少逃避,对未来更充满期待。

相关分析结果符合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也和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比如,王亚杰[1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显著相关。杨牡娟[1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生命意义感呈显著相关。陈秀云[11]用自编的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家庭氛围的学生的生命意义总分及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氛围融洽与否影响生命意义感体验。江慧钰[20]在探讨人际关系和家庭气氛与生命意义之关系时发现:家庭气氛融洽的学生,其生命意义相对较高,即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会受到其家庭气氛融洽与否的影响。

未来期待和道德伦理自我的相关不显著。表明对自己有高的道德伦理评价的大学生和对自己有低道德伦理评价的大学生,在对未来的期待上没有显著差别。关于这一点,其他的研究还很少,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从理论上说,道德伦理自我和未来期待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能有间接的关系。比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道德伦理属于超我,其受到早期父母养育环境及文化的影响[21]。而一个人对未来的期待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预测的最显著的三个变量。

这一结果也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一致。例如,自体心理学就认为,一个人内在的自体影像影响一个人生命的各个方面[22]。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早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满意关系会让一个人在面对未来生活时更积极且更有安全感[23]。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也认为早期家庭环境塑造了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脚本[24]。阿德勒[25]认为自卑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因素。一个陷入自我批评的人总是负面看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只盯着自己犯的错误。这种对自己的态度会限制一个人的自主性、逃避生活而不能客观地看待生命的价值。根据艾瑞克森的看法,人必须解决自我价值和建立认同感的任务,才能发展满意的生命意义感。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确和巩固个人统一性,他们就可能体验到抑郁,甚至绝望。这种感觉再加上无意义感和自我贬抑,就是埃里克森所称的“统一性混乱”[26]。

基于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确实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那些自我价值感低及自我认同混乱的学生,就很容易感到生命缺少意义,从而导致他们对生活悲观失望。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生的事,而大学生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对自我认识混乱对未来人生茫然的时期。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是大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关键环节。由于自我概念在生命意义感上的显著预测作用,所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通过培养对大学生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的培养来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热诚。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来让学生主动探索生活目标,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使大学生能更积极健康地面对未来。

四、结论

第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第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预测的最显著的三个变量。

参考文献:

[1]周觅.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与趋势[J].咸宁学院学报,2012.

[2]王德全,汪保国,周卫平,等.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9(1).

[3]徐洁,常美玲.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4]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王军,葛小锚.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

[6]Yalom I.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M].New York:Basic books,1980.

[7]Crumbaugh J C.Everything to gain:a gudi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M].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1973.

[8]Steger,M.F.,Frazier,p.,Kaler,M.,&Oishi,S.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6,53(1).

[9]Baumeister R F.Meaning of life [M].New York:The Guildford Press,1991.

[10]勒弗朗索瓦.儿童发展心理学[M].王全志,孟祥芝,樊国富,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12]于璐,宋微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

[13]董文香.生死教育课程对职校护生生命意义影响之研究[D].台北:嘉义南华大学,2003.

[14]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l).

[15]林邦杰.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J].中国测验年刊,1980,(27).

[16]宋秋蓉.青少年生命意义的研究[D].台北:台湾彰化师范大学1992.

[17]肖蓉.生活目的测验(PIL)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18]王亚杰.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9]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0]江慧钰.国中生生命意义之探讨:比较分析与诠释研究[D].台北:慈济大学,2001.

[21]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M].杨华渝,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2]Taggart.M ,Marcella Bakur Weiner.D.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务[M].林明雄,林秀慧,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23]Cashdan S.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M].鲁小华,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4]欧嘉瑞,安妮卡,罗南.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黄佩英,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走自己的路,纵然很崎岖,纵然很陡峭,但依然要勇往直前。自己是自己的,谁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权利。

不能左右天气,但可改变心情。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让我们的心不在压抑,让她解脱吧!让心灵自由自在飞翔,去迎接那绚丽多彩的阳光。

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一种“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对待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完美”,但有“完善”,达不到不代表不能做 ,我们必须以一中尽心尽责的态度做每一件事;不可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漫漫的人生路,波折和坎坷再所难免,跌倒过,失败过,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未来成功的希冀和坚定。对于已经过去的经历,我们除了叹息和悔恨外,则无力去改变。而对于未来,谁敢肯定,它就一定会比过去更糟糕,它就是失败经历的延续?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会成功;过去失败也不代表未来会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的行动来决定的。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不要骄傲。失败和成功都不是最终的结果。它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无论过去怎么不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充满力量。无论过去怎样,它都已经过去了。只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的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无论是光辉的过去还是不忍回首的昨天,都已经是逝去的过往,光荣不可重现,失败不会持续,明天才是应该追求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而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了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工作不在觉得烦躁乏味;选择了乐观积极的态度,生活将充满了阳光 ;选择永不言败的态度,将越挫越勇,直到成功;选择认真严谨的态度,人生将因细致而美丽……这正是:态度决定高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篇7

(一)善待自然

自然界有着本身的不依赖人的价值,自然生命有着各自的生存和延续的权利,“没有一种动物……是带着镣铐出世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抹灭自然生命存在物的永续存在和自在发展的权利,相反,我们要领悟到自然作为“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孕育和养育之情,自觉地焕发出对大自然的感恩、赞美、热爱和敬畏之情,养成关爱万物、善待自然、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恢复人与土地的温情脉脉的关系”。马克思警示人们,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身的生存环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善待和养护自然,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得以延续,使自然界得以持续。我们必须要学会用伦理道德的尺度对待自然物,用伦理道德的态度对待自然界,按照“美的尺度”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二)循环生产

虽然循环经济是一个近来提出的新理念,但是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理论中就己经内含着循环的思想。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对自然掠夺的同时,还对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和污染物,“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使人与自然间的正常物质变换受到干扰和阻碍,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马克思提出了用尽废料的生产理念和“消费排泄物”的再利用。马克思提出了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合理的物质循环,进行废物的再利用。同时,马克思还论述了科学技术对循环生产的重要性。在这里,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利用科学技术将废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的问题。

(三)适度消费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过度消费,造成了自然环境无法修复的损伤。在资本主义下的自然观,自然只是相对于人的有用性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自然环境系统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的价值只在于它对社会环境系统的价值。马克思主张消除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的无节制消耗,确立适度消费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他批判了私有制下的生产的“功利的目的”和“利己的目的”,这种以对财富的占有为目的的生产,必然会造成人的生存的片面化和自然界的贫困化。所以,我们需要确立一种基于环境伦理的合理的消费观念,以人的合理需要为尺度适度生产和消费,这也正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指向所在。

二、西方近代环境伦理理论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启示

在中国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生态环境思想向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我们摆脱危机、走出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生态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是人性的危机、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危机,马克思的生态环境思想为解决中国生态问题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一)解放大自然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获得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自然获得解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人的活动去实践它。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认为,大自然拥有权利,这些权利是人类必须予以尊重和捍卫的。①就像人们为鲸鱼、海豹、海豚以及濒危物种争取权利一样,我们也要为荒野、河流、岩石、生态系统、甚至大自然和一般意义上的地球争取权利。作为成熟的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这种环境伦理应用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从人的利益出发,保护大自然是正确的,破坏大自然是错误的。

(二)构建循环型社会

循环社会和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社会是把自己看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按照系统的规律来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个规律就是生态规律。所以,循环经济中最根本的特征或者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活动遵循生态规律。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也关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重视能源的节约;考虑技术对环境的保护作用,重视技术对生态的修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依靠最小消耗、合乎人本性的合理调节和循环。

(三)提高国人生态素质

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以便于共同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或者生态素质的提高。客观上讲,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还处于初始状态,即有了一定的生态理念与意识,但这种理念与意识没能与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且自制能力比较弱。如果每个人都能养成生态环保的日常生活习惯,千百万人的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势必会改善我们的生存状况,这种全社会达成一致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必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本身的培养教育,这不仅意味着人要接受传统中经济、文化、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而且还要对人进行生态方面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人格教育。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及生命。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人格的人,能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改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作者简介:聂龙飞(1988-6),佳木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篇8

(一)音乐有治愈心灵的功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结束语

篇9

事件尘埃落定,我们痛定思痛,该如何伸手拉住更多像琪琪一样的“你”才是此时应该讨论的重点。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因为现代社会的通信技术发展,人情观念越发淡薄,人们更趋向于用电子监控视听设备的“眼睛”观察一个人,也不愿意用心灵的眼睛去相信一个人。因为怀疑便将监控画面散播网络求人肉搜索,店家丢失商品的痛心愤怒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不合理乃至偏激的手段?为何不选择去公安机关报案,而是要通过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去寻找所谓你怀疑的“罪犯”?说到底,还是因为商家不愿信任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与其说是商家迫切找到失物去向的心理,倒不如说是商家的趋利心理:想提升店面知名度博取同情关注眼球,便硬生生地在女孩身上施加巨大的推力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提高明辨是非的眼力可以伸手拉住你。推波助澜的网友们是否更多是抱着“围观看热闹”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不得而知。他们往往喜爱听信一面之词和所谓受害者的哭泣,以瞬间涌上的热血和冲动进行“暴力行为”。试想,如果他们能待头脑冷静后再去采取行动,理清来龙去脉后再去寻求有力证据,证明琪琪是盗窃者,那琪琪的心理压力就不会重到产生轻生的念头。再试想,如果有关机构能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使人肉搜索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得到改善或禁止,琪琪身上所发生的悲剧就不会上演。我们就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你,不会任由网络暴民推着你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坚定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假若能放平心态,寻求合理途径证明自身清白,而非选择自杀来逃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假使无论发生任何巨大的变故,都能不以结束生命作为代价来解决问题。那么你就不会纵身跃入河中,而会考虑用其他更有效的途径来验明自身“清白”。或许,你就不会过早地结束年轻的生命。

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可以伸手拉住你,哪怕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产生理性的思维和举动,都足以制止你走向自杀的脚步。生命是厚重不可怀疑的存在,请理性对待网络传言,理性对待生命和自己的选择。不想再看见这样的悲剧产生,希望我们都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更多的“你”!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调查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和素养,具备年轻的活力和激情,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见诸报端的高校大学生发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等案件却引起社会的震惊,也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和忧虑,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但目前多数院校并没有开展或者涉猎较少,或者是停留在西方哲学中的“死亡哲学”当中,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较好地推动了当代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及分析

本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为92.8%,调查对象以文科专业学生为主,调查过程中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需要说明的是因调查面不够广,样本不够全面,因此有些结论和观点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差,调查分析结果仅作为参考。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主要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态度、人生信仰和应对挫折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4个板块内容。以下列举几项典型问题作为分析:生活态度:“对待当下的生活是否满意”,很满意的占21%,比较满意的占38%,一般满意的占23%,不满意的占18%;生命态度:“是否想过自杀”,总是想0%,很多时候会想0%,偶尔想过4%,从来不96%;生命态度:“你如何看待对于不珍重生命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78%,很愚蠢13%,走投无路不得已0%,不予评论9%;压力来源:“你觉得目前当前大学生压力最大的是”学习问题21%,人际关系25%,就业压力37%,情感问题16%;社会支持系统:“心情不好时,你的倾诉对象是”,父母等亲人17%,老师22%,同学和朋友53%,无人可说4%。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和进行个体访谈的大学生中,能感受到他们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强,敢想敢做,追求上进,但有时思考不够成熟和全面,心理承受力和受挫折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积极的、阳光的,认为轻视生命是一种于己于人不负责任的做法,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是正向阳光的;有18%的大学生对目前的现状不满意,这包括经济、家庭、人际、学业、情感等方面原因,如果没有找到合理的渠道来解决或者提升则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大部分的学生在有心事时倾向于向同龄人诉说,39%的学生选择向父母和老师求助,但4%的学生觉得“无人可说”,这部分同学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就有可能陷入心理危机中;困扰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际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遭受挫折时将更加积极和乐观,能很好地摆脱困境。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专门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报告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等系列形式,将生命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体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指引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教育实际中应将学生生命观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开展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学生日常教育活动。

建设生命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采用全过程育人的方式,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丰富教育的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最美境界。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团体资源,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形式,如心理协会,互助小组等,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他人,并在服务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立特殊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生命教育的坚实队伍,高校学工队伍有一套完备的干预方案和应急预案,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动态,给予特殊学生特殊关注和爱护,缓解各种矛盾,化解危机事件。

总之,教育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关注,生命教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的一环。生命教育需要在理论完善、制度创新、方法探寻和内容丰富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从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死亡教育等几个方面加强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对待生命,敬畏生命、丰富生命、发展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