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设计;学习参与度

当今数学的运用已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各行业都广泛应用着与数学相关的理念。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将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到学习中。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它采用交互式的网络技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也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牢靠的基础,这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平台。下面就针对初中学习阶段如何实施数学研究策略进行理论探讨。

一、数学教学在理论课程中的研究

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信息的全球化发展也与个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但是在运用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多注重信息人才的培养。数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照目前的形式来看,数学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初中学生信息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去了解现代学习观念,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学习中起引导作用,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巩固学生知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初中数学课程本就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已经迎来了多数学生的挑战。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

二、以课堂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目前的教学界认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创设学习情境,通过不断的开拓思维及能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教育专家建议教师采用混合式的课堂教育,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数学教学的关键之处还是要求学生多做练习题,将数学看作学习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小组竞赛交流学习的运用。针对课堂教学的教法创设教学情境是学习的良好开端。

数学教师的授课目的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求学生在训练的习题中找到学习的技巧。通过采用多做题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充分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具教学性。

三、深化初中数学教育课程

数学的课堂教学本就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计算机与因特网的完美结合,全面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更好地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参与度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一步步地迈向全方位教育化。此外,教师要完善多种理论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何开发教学思维,学生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教学。

总之,无论是教育性学习还是理论性学习,都要明确自主学习中心要点,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金玲.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

篇2

教师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39-02

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关注和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设计,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 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1.1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1.2 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2 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3 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3.1 数学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可设计如下情境: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 扣10分,不回答的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1队 对 错 对 对 没回答 第2队 错 对 没回答 对 对 第3队 对 对 错 错 没回答 第4队 对 错 对 错 错

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急切的想给每个对打分,但是有的队答对的题比答错的题还要多,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3.2 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3.3 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1)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3)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4)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3.4 活动情境。

篇3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63-04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设计的需求分析

对于导学案的定义有很多种,“导学案就是教案”或是“导学案是教案的代替品”,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导学案是指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一份学习资料。导学案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如导学案的内容如何设计使之更利于学生学习,体现了导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1]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怎样能使它成为一门学习者喜爱,并吸引学习者主动去探究的学科,是值得探寻的问题。分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透视导学案教学的优势,是设计符合学科特色导学案的基础性工作。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学习资料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是依靠学校发放的一本教材。没有其它的练习册,即没有太多辅助学习的材料,并且由于学习资源更新比较快,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给予学生一些新的学习资料,这些都可以通过导学案呈现出来。

2.学科课时较少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般在初中二年级以上,每个班级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课时较少,影响了教师实施教学的连贯性,学生对上次课知识点的记忆不是十分清晰。而如果在导学案的引领下,那么,再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有效的学习。

3.学科受重视度低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多数地区还不是中考考试科目,学生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它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一门承担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是迫切地要求教师逐渐重视起来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有责任去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二)学习者的特点

1.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被列入中考科目,学生投入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精力较少,上完一次课之后,学生课下很少进行自主复习与练习。这样的学习是不牢固的,并且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又会发现缺少有效的复习资料,无从入手,复习效率较低,又很难抓住重点。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整理导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完成每一份导学案,那它们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

2.自学能力较差,竞争意识强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关注,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电脑里的其它东西,总是想争取自由玩电脑的时间,而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如果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呈现出有引导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找书本或是网上搜索,那他们是非常愿意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而不是一味地在听教师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3.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导学案实施多年来,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信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业成绩。从教学内容结构上讲,明确知识结构,脉络清晰;从学习方法上讲,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2]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的内容设计

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出的特征和导学案教学的优势这些因素,教师可以尝试导学案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策略。导学案的使用或许会给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对它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导学案教学中,新授课的教学程序一般是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尝试解疑;组内合作,互助提高;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当堂达标,迁移训练;完成任务,课堂小结。[3]

(一)知识框架

1.目的

一般的导学案第一部分都是会直接明了地陈列出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然而,学生通常不会注意到这部分,反而是为了应付教师,直接完成后面的习题,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导致学习上的退缩。笔者设计的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境,分析导出任务。任务的设计需要具有层次性,同时,关注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习。运用流程图把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和先前学过的知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并且这个知识框架是以一个具体的操作案例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策略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利用自己熟练掌握的思维导图软件或Word里的流程图把知识点呈现出来,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陈列,这样会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后,首先创设情境,结合实际的案例,告知学生本节课将要完成的任务。以Flash课程中“形变动画”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要完成“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过程(如图1)。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一起来思考,达到了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此时,导学案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给出的框架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

4.注意事项

导学案主要应用在课上,注意不要把导学案设计成题案,完全都是知识的检测与练习是不合乎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和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的课程导学案。

(二)基础检测

1.目的

这部分内容设计,着重于测验学生对新课中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与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是否能够联结起来使用。

2.策略

如前所述,初中学生有非常强的竞争意识。如果教师简单地把这些知识点在书本上给学生画下,他们未必愿意主动去记忆,如果教师把这些知识以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当中,让他们自主完成,无论是通过课本查找,还是通过网络查询,都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能够快速地记住这些知识。题的内容必须囊括本节的新知识点以及必要的先前学过的知识点。题的形式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最好不要有论述题,论述题会让学生感到有困难,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导学案内容

下图2是导学案的基础检测部分的内容。

4.注意事项

这部分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宜,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出现学生通过查找课本也无法得到答案的难题。因为导学案是在课堂上使用,这部分内容自然也是在课上完成,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这部分仅呈现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的题目即可。如果想检查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可以在复习课上进行精心的设计。

(三)问题解决

1.目的

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的共享。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独自完成一个作品是有难度的。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操作性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个步骤发生错误,会影响到后面步骤的完成,动画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互通有无,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2.策略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时常难以完整地记住教师讲解的每一个步骤,而如果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分享知识,就会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进而提高完成作品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以往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有些学生却被困在那里,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就会感到挫败感,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教师不想看到的。因此,这部分的学习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细心地观察和考核,把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3.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的问题解决部分的内容如图3。

4.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任务是与前面第一部分教师分析本节课内容所引用的例子是同一个。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熟练地记住动画的制作原理,去完成一个新的作品是有难度的。本着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即是模仿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能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前面讲解的例子即可。

(四)创新设计

1.目的

在强调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特别擅长某一学科的学生,这一部分的设计将会有利于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的发展。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基于本节课知识点,并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策略

内容的设计着重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囊括本节课所学习的动画类型和之前学习过的动画类型。活动进行的时机是在第三部分的协作学习之后,有能力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完成动画设计,如课堂时间不充裕,可以课后完成。即这部分的内容不做硬性要求,依据学生能力来完成。

3.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的创新设计部分的内容如图4所示。

4.注意事项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但教师对题目的设计也必须用心考虑,既能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对积极学习的学生必须给予充足的指导,可以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协助学习。

(五)评价

1.目的

由于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程度都不高,往往把它看作一门副科课程来对待,这大大影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的发展。为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快速发展,必须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程度,对学科负责、对学生负责。因此,导学案的最后一部分起到学习契约的作用。

2.策略

在三方共同监督的同时,导学案的最后一部分笔者添加了学习者评价,是想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时刻跟踪。自我评价的同时重视组内互评,用以敦促小组协作学习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家长对学生的监督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近况。教师可在其中看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的步调。

3.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的评价部分的内容如图5所示。

三、结束语

经过以上对导学案五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与分析,可以收获到信息技术导学案的一些优势。运用导学案教学可以达到边学习边检测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与其它学科导学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内容非常少,没有大篇幅的练习题,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它的内容精简,趣味性强,形式多样,并且是最新的;学生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复习。

目前,导学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但在教学改革的一些试点院校已经被尝试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并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当中。因此,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在今后的应用定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占正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0):30-31.

[2] 石世刚.“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5):15-16.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构成基础 重要性

“构成基础”课程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三大构成”,是美术教育、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学中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是其教学大纲中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今后从事美术教学和艺术设计工作从业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从理论基础知识来讲,绝大多数学生为了迎接高考,升入大学,只专注于素描和色彩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加之很多省的素科考试都没有考设计科目,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设计,也没有一点设计方”是开启学生进入设计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设计知识方法的开始,是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设计思想、认识设计理念、提升设计审美意识的开端。教师应该以社会发展、材料更新、哲学思想、设计理念等知识为出发点,向学生传授造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探讨造型的联想与再创造,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造型技能,尽量打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撇开空洞和抽象的教学方式,运用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科技作为多种授课条件,制作画面直观且内容丰富的PPT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头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学生共同研究物体的造型,启发学生更为富有创意的想象力,为今后平面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习方法来讲,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了解构成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阅读参考教材、查询互联网等方法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充实自己在构成中的知识,并将不明白的问题再放到课堂上让老师进行讲解,或者大家互相讨论,增强记忆。另一方面,带学生进入材料市场,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与肌理效果,通过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观察物体的造型、色彩、纹理、大小等;从触觉上感受材料的质感,是棉质、木质还是纸质等;从听觉上区别材料是钢材、木材、陶瓷等;从嗅觉上区别材料的品种和品牌。第三,直接进入设计公司,参观各种造型展板的制作,同时向设计师学习设计制作的流程,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等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告诉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也是相同的。

从训练方法来讲,传统的手工绘图、手工工艺制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对这种全手工制作也已经失去了兴趣,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训练方式,电脑软件的学习与应用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布置课题练习时,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突破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方式,做一种新的尝试,可以将手工工艺与电脑制作相结合,先用电脑制作出大概的造型后,再转入手工正图的练习,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学习过电脑设计软件,学生在感知电脑软件运用能力不足时,才会体会到手工制作出来的效果其实并不比电脑差。后期学生电脑软件运用相当熟练之后,也可以先用电脑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然后确定新造型的材料表现,这就避免了学生一开始就盲目的寻找材料,而找到的材料也未必适合自己所构想的造型设计,然后再将就加工成作品,这个过程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如果学生先运用电脑设计,就可以随意改变不满意的设计,不断的完善新造型中的各项设计要素,直到满意为止,做出模拟的三维作品,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了解空间的造型关系,既节省的时间,又摆脱了材料与加工的限制,能够更好的使学生专注于空间造型的创意上,这样更能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电脑软件,只有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在进行新形态的创造时才能得心应手。

从实战练习来讲,学生学习了构成基础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构成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海报设计、招贴设计、书封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等专业上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多参加与之相关的设计比赛,特别是活跃在当下的比较多的公益招贴设计,虽然此时学生的作品想法还比较幼稚,效果也相对简单,但应该多从实际的比赛中探索专业知识,分析别人获奖的原因,是在创意还是在构图还是在色彩等方面,从中获取的专业知识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更为牢固,更为清楚。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运用,学习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学生的主动性也会提升,如若获奖,学生有较大的荣誉感,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光彩的一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学习。例如,在装饰公司,居室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也较为突出,立面造型中点、线、面的分割装饰,空间中的小装饰、小摆件都是运用到最基础的构成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构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来讲,任何设计工作的完成,都不会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要面对与上级的沟通、与设计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与设计有关的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团队理念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以学生进入校园学习,初次接触设计课程开始,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通过小组作业的方式进行练习,在单个人的作品中往往存在创新不足的现象,让多名学生讨论课题的练习,相互之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后,再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题的练习,从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构成基础”课程是学生认识设计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设计观念和设计意识的起点,是挖掘学生设计潜能的开端。因此,学生作品的效果并不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往往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为关键的。通过“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今后设计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设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例题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新学知识的联系,帮助其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并且通过例题的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例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通过例题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联合,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技能一并传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解题意识,增强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合理利用例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可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框架。另外,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逻辑要求比较高,学生可以通过例题更深一步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全面理解掌握数学概念。使学生明确将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久而久之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也有一定帮助。

二、例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就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进行例题的选择,只是为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或者是例题教学设计过于枯燥,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1.例题选择不切合实际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选择例题讲解时脱离学生教学实际,放弃看似简单无意义的例题,直接选择综合性比较高的例题,美其名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跳阶段教学,放弃基础直接选择综合性例题,不亚于为拔苗助长。例题选择过于复杂学生看不懂学不会就会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2.教学设计单调

教师在进行例题设计时不能根据题型变化来适当的调整讲题方式,学习方程用这个方法,学习函数还是用这个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降低其参与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氛围比价沉闷,降低教学质量。同时,部分教师对例题教学模式认知错误,认为例题讲解就是例题讲解,只要向学生讲一遍解题过程就万事大吉了,不能根据例题来进行各种知识点的联系,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对于题目也不提前进行研究,缺少对例题的研究挖掘程度,使学生在解题时易形成固定思维,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降低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为大部分教师都会进行事先备课,从例题选择以及计划的讲解过程都有了一个定性的思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按照备课内容来进行讲课,与学生实际反映不能良好的结合,整个课堂灵活性比较低。另外,在讲解时完全由教师主动,学生只是占据一个被动的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忽略了学生的想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体现。

三、初中数学例题教学设计改进措施

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例题教学设计,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对例题来进行精选,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例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要明确课堂目标,在目标确定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精选例题,保证学生可以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必须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继续选择具有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功能的例题,或者是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做好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以此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发散思考。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择例题“小圆A直径是大圆B的半径,同时知道小圆A和大圆B之间的面积差为9.42平方厘米,求解两圆A、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或者是“正方形ABCD内存在一最大面积的圆O,已知这个圆O周长为6.28分米,那么正方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正方形内除圆O以外剩余的面积是多少?”。这两个例题的选择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再创作,不但包含新知识圆的面积,同时还包括了圆的周长以及正方形相关知识,增加了几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同时,例题中穿插其余知识相关知识点还可以降低学生审美疲劳度,有效避免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丧失,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增强例题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因为都是概念定理,对学生的要求为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技能的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枯燥,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容易降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例题选择时,应该增强例题的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其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认真听讲。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入手,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例如“小A和小B在学校操场玩,小A看到红旗迎风飘扬说我知道旗杆有多高,小B很怀疑表示不相信,然后两个人打赌,就看到小A让小B站在与旗杆水平的地方,测量了阳光底下旗杆和小B的影子以及小B的身高,然后几分钟以后小A就得出了旗杆的高度,问小A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得出旗杆的高度的?”,这个例题的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去思考分析问题。并且因为生活实例的选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数学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数学例题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师生之间构成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探寻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求证:如果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如果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求证外角平分线平行于其中一个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积极去思考还有何条件可以证明为等腰三角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想要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应该认识到数学学科具有的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精选例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例题讲解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1(09)

[2]梁买荣.例题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例题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2)

[3]马超三.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04)

篇6

关键词:绘画;艺术设计;素描;色彩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出现了“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设计的语言,19世纪的“国立包豪斯学院”,主要是培养于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实用与合理相共存的现代设计家,所以又被称为“现代设计家的摇篮”。

现在,各高校相继成立了设计学院等专门性的教学机构,把“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但有些高校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在对待绘画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重专业轻基础,认为有无绘画基础对设计影响不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弥补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绘画。由于这种片面的思想也使一些学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的思想倾向。

由于这一错误思想,违背了设计艺术性的这一原则,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绘画基础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作用和特点:

一、绘画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视觉艺术统称为美术,绘画和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

1.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素描是艺术创作和表达设计创意的一种绘画形式,体现了作者的设计思维、审美理念和艺术个性。素描与设计艺术关系密切,是艺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任何一件作品,它都是在两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才出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作者再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个性通过绘画基础造型来体现的,就是所谓的打草稿,都是用的素描的绘画形式表现的。所以作为基本功,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对物象的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设计是作者对人文社会文化的提炼和艺术个性的思维理念创新的结果,同样,素描是记录设计创作构思的工具和手段。是作者使用的媒介,使用这个媒介几个优点:(1)是文字和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它可以形象的把作者的构思意图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2)具有备份的功能,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作品;(3)通过造型活动不断提高作者的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没有绘画基础何谈艺术设计,没有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即使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无法得以体现。素描是体现设计构想的基础,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素描水平的高低影响艺术设计的品位。素描思维的训练,设计意识的培养,要遵循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考前,同学们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模拟。进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大学里的知识是全新的,是以启发性、创作性的设计思维为主,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理念和独特艺术设计风格。把个人的艺术修养,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判断融入到素描的创作中,更深刻地体现素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作用,这一训练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设计者通过素描的形式把自己创作的构思表现出来,还需要用色彩去包装。这样就必须对色彩有很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所以,色彩是学习艺术设计者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只用通过色彩训练才能把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这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与学习手段。

(2)对色彩的掌握是设计师运用色彩语言根据设计课题的不同自由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

(3)设计色彩训练要使学生对色彩的形成有深的了解,体会到不同光色对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认识人的感官与色彩的关系,认识作品与色彩的关系,设计作品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诱惑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塑造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4)设计色彩训练是使学生体验感性色彩,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学习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定量化、理性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5)色彩具有符号的功能,训练设计色彩能使学生将最终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产品的质量固然重要,设计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产品的外表视觉效果,利用色彩渲染产品使其更具有诱惑力和感召力。因为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对色彩很敏感,色彩的魅力举足轻重,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轻柔的色彩墙饰,能给人舒适感、完全感和美感。

二、绘画与设计的关联性

作为艺术设计和绘画同样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部分,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源于绘画。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它满足和完善了人们的生活。只是随着分工的细致和学科教育专业性的划分,形成了两种学科专业。绘画艺术活动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它对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形式语言以及实践活动的都是通过绘画艺术来指导的,它丰富了设计的艺术性

篇7

关键词: 数学作业现状 分层作业 分类评价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这不利于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学习。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如果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一、对学生数学作业现状的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前,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的过度关注,使初中教育教学过程过早功利化,教育过程隐藏了许多危机,初中教育中过度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课外作业的沉重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沉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量多,缺乏精简性;

2.作业的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

3.作业布置随意性大,缺少针对性;

4.作业没有弹性,缺少层次性;

5.作业评价注重结果,缺乏情感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安排作业这一教学环节,致使作业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学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对作业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形如抄袭、重复写、应付完成数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练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形成严重学习障碍,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

二、学生的分类与作业的层次要合理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又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

I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

II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

III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再分为A、B、C三组:A组为竞赛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B组为提高组 ,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为基础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

实施合理的分层十分重要。因此,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测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想象、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

当然,学生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作业设计应就近取材

习题的选择应以课本中的题目为基本素材。这些题目贴近教材和课标,贴近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可防止学生舍近求远搞题海战术。

2、作业设计应循序渐进

所选题目应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难度上逐层深入,题型上从单一到综合,阶梯上升,对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要求。

3、作业设计应有的放矢

在习题的选择上应针对教材中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学生易错和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达到有的放矢。

4、作业设计应体现启发性

所选习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对分层次后的作业要正确的进行评价

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生的教育是无时无刻的。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也应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传递师生感情的重要纽带。”

在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不只是对作业进行分类的评价,还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语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根据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像批改语文作业一样,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或一段评语,语言应极带感彩,以情服人,既饱含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意,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为看似简单的评语也许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震撼,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评语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初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途径

初中生进入到高中数学学校阶段,他们会发现高中数学学习比初中更加深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对于思维认知还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所要求水平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数学学习就成了广大高一学生课程学习的障碍。如果高中数学教师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初高中数学学习进行强化衔接和引导,高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息就会使其高中学习生涯不能够有效得到延续,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深思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思路和途径,以便于拓展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空间。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初高中数学不同教学特点要求衔接

随着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初高中数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日益凸显。由于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属于九年义务领域的范畴,这就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基础数学知识的传授,而高中阶段属于进一步学习深造阶段,这使得高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势必使两个数学教学阶段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鸿沟,这不可避免地给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初中生造成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困扰,如果不及时给予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引导,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就成为高一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路上的障碍,就不利于高中生进一步成长成才。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淡化初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存在的严重差异性,而是基于数学课程范畴中的两者共性而去构建它们之间互通互用的知识平台,从而促使高一学生借助于初中数学理论知识以及思维习惯,去层层剥离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思维认知要求,进而消化和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点的传授和应用,最终形成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所要求达到的思维认知和知识能力水平。

(二)高中数学教学发展要求衔接

综合性地对高中数学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会发现高中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上要求很高,要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独立思考、综合应用等能力。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由于自身带有义务教育属性,这使得初中生在学习初中数学学习时缺少独立探究和深化学习思维,相比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来说,初中数学学习就容易得多,其结果势必造成两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存在断层,这就不利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以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逐渐向高一学生揭开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高一学生才能够减少对高中数学学习难度上的不适,也才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活动中开拓思维认知并增强高中数学学习的信心,那么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够逐渐打开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造成的教学困境,致使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引领高中生不断拓宽数学学习的空间和余地。

二、强化初高中数学教学相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接受知识差异,寻找共性

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不可避免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和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也致使两个阶段上的学生思维认知和知识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性,那么,高中数学教师要求高一新生完全适应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数学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就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要从心理上平和地认识和接受两个教学阶段的数学差异性,并以积极寻求两者同从属于数学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巧上等的共性,站在学生学习的思维角度上寻求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点和贯通性,让高一学生在回顾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打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理解、理论拓展、以及实践性的应用等学习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高一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也就潜在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集合》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高一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一新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对其概念的解读,就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既然高中数学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基于《集合》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讲解和挖掘,对于刚接触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是不能够透彻理解和吸收,究其这一学习障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一旦面临抽象性而深邃性的高中数学知识就会陷入思维困境。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寻找《集合》这一数学理论知识点与初中数学理论知识之间的链接性,很快就会发现初中数学中的一元几次方程的解析结果就是《集合》理论知识的基础,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就引领高一学生对初中一元几次方程式解析结果讲起,让学生明白一元几次方程解析后得出的几个结果其实就是一个集合,只不过那几个结果是以分散式的形式展出出来,而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只是把它们集合化而已。这样就让高一学生真正认识到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性,愿意积极寻求不一样的高中数学学习内在客观规律和方法去慢慢化解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难题。

(二)剖析教材和科学衔接教材

相比于初中数学教材来说,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系统跨度比较大和范畴比较广,知识点比较繁多、知识点之间综合性比较强,理论理解比较抽象化和逻辑化,这就对高中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显而易见,刚进入高中数学学习阶段的高一新生来说对这一数学教材难以一下子完全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解析过程中,不要站在高中阶段的高度上去展开,而应以初中数学教材解读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展开,要把高中数学教材向初中数学教材编排和展开靠拢,简化教材中知识点概念的抽象性,要从高一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实践出发尽可能地使教材内容直观化、现实化和可操作化。这样高一新生就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心态保持在不急不躁的状态,根据高中教材知识内容慢慢地拓展思维和思路展开联想,以便于从日常现实实践活动中高中教材知识应用的范例,并从大量的直观性实践活动去总结这些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点的共性且加以概括,这样一下就打开了高一学生对高中数学教材认知的困顿之处。例如:当进行高中《立体几何》这一教学活动时,高中数学教师不先解读《立体几何》是什么,为什么要应用立体几何数学知识,而是先从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解读,并指出平面几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够生动化展示的不足,就借机引入立体几何,适时利用多媒体数学辅助工具以视频形式把现实城市街道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家具安装方面等立体几何的优点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初高中数学教材有机剖析和衔接,一下子拓宽了高一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深化也潜在地引导学生接受了高中立体几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三)优化课程设计达成链接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拓展。高一新生思维和知识能力正处于直观性向抽象性过渡的阶段,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渗透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的影子,促使高一学生对数学课程设计形成共识,并愿意随高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地去探究和吸纳数学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函数》这一数学教学活动时,高中数学教师先以初中二次函数来引出新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借助于初中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进行不同自定义函数的取舍和区间值设定,这一课程设计就实现了直观到抽闲、归纳到分析、以及树形结合的转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高中数学思维认知。

三、结语

毋庸置疑, 以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认知为依托而去建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无疑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一种明智之举。只有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机相衔接,高一学生的逻辑性、综合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才能够逐渐得以培养,进而他们才能够领悟高中数学学习内在客观规律和技巧,最终他们的独立探究数学学习和深化数学学习能力才能够得以提升,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玲姿,陈福来.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J].湖南教育,2016,(01).

[2]陈庆菊.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1).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支架  教学设计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目前,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突出强调“面向大众”,并且属于基础教育领域,这就促使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从升学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服务,为每个学生终生发展做准备而服务。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试图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寻找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淡化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此外,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航、不知所措。

二、什么是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就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 所示。

较为最近发展区与学习支架

三、应用学习支架指导教学设计:

1、应用学习支架指导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设计合理性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于问题设计、教学内容要求的把握、教学进程的安排、题目的难度等等问题上,是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超出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那么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是教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主要基础工作。那么如何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判断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这一层面的分析工作,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完成。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非常地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实际的操作水平,判断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学生的具体操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类,区分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此判断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教师就要采取相应得调整措施,使得课堂教学的进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如何创建与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创建的依据何在?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即要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预测学生学习的困难,从而准确预计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这是创建学习支架的依据。在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都要设置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难度范围内,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下,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并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支架”的类型有哪些?

(1)教师示范:示范,又可以叫做演示,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又是最简易、直观而有效的指导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指导和示范影响。新课标中倡导:“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师的示范在于他的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示范不是要让学生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在模仿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3)学案向导: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4)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历来就是学习与教学理论流派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加涅在其学习的分类中,把解决问题视为“最高级的学习”;作为其孪生姐妹的创造力则被视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而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无疑将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改革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教育系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之内,加强各种基础课程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

初中数学课程的时间设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小学的数学学习一般是学习一些基础的运算,对于各种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开始学习是在初中阶段。当前初中课程设置中数学课程还有一些问题,有的学校虽然给数学课程足够的时间安排,但所安排的时间有欠缺,导致数学课程的效率也不高等。

(二)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不一样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统一开展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从幼儿园以及小学开始就已经开始学习,但是随着所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多以及内容难度逐渐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基础。随着学习进度的加深,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减退,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容易导致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较好、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的成绩会更好,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更差。造成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存在分化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不同地区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等。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对数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强调学生要利用实践、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加强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注重形式,轻视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积极参与进来,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数学课程的合理设置

数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安排的时间较多,但只是一味地增加教学的课时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要积极加强数学课程的合理安排和设置,给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在课程的安排上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

(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一门课程抱有极大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课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数学课程而言,加强积极性的培养对于学习效率和主动性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掌握初中生的个性特征,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初中生本身就具有好动、好奇心比较强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限制他们,反而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种数学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快乐,加强对各种知识的领悟能力。

(三)加强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因此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别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施教分层等。目标分层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育,主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以及认知风格进行分类,一般将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成绩也比较稳定的学生。一类是学习兴趣稍微比较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但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一类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评价分层,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传统的横向差异评价,强调纵向自身评价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用不同的尺度和语言进下评价,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分层施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分层提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便于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问题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过于难,导致学生不能回答,也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出现骄傲的心理。分层作业指的是根据分层目标分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

结语

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当前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逐渐转变角色,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情境,主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金文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2] 李永福.谈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