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调研报告

篇1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篇2

更好的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现就调研情况如下:

一、茶叶基地建设现状

茶叶在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茶叶经济在我县具有生态立县的独特自然优势。目前茶叶基地在我县已初具规模。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有88个村产茶,种茶农户达3.5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12万人。年来,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1587吨,其中名优茶占42%,实现茶叶产值4亿元。茶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1975年比较。种植面积增加118353亩,增长2.7倍,产量增加12769吨,增长23.3倍。农民收入增加16000万元,增长16倍,茶叶产值增加30617万元,增长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品牌优势形成。通过多年来茶叶科技人员、企业、茶农的努力培育创新,以采茶毛尖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优茶出炉,创品牌竞争拼搏。2006年采茶毛尖荣获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叶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提升。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提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采花毛尖科技园。

四是茶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主产茶区茶园管理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茶树修剪机、鲜味采摘机、茶园耕作机、名优茶制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茶叶加工环境改善,设备更新配套,符合国家食品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县每年新建茶园都在万亩以上,年和年在2万亩以上,由于农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园质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难达到高标准建园的预期经济目标,5-7年后,必将形成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二是科技兴茶与科技推广体系的矛盾。从年以来,乡、村农业科技网络遭重创。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广人员减少和从事推广人员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造成指导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到位,难以深入田间、车间,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深度开发。

三是基地规模和农村劳动力的矛盾。全县规划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按农村人口人平拥有1亩多茶园。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区不宜种茶,主产区每人茶园面积在2亩以上,多达4亩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残,茶园荒废严重,老茶现象多,资源浪费。

四是茶叶初制厂布局与茶农卖茶的矛盾。茶叶纳入食品管理,对加工条件和经营资质提高了要求,在整顿工作中,取缔关闭了一批小茶厂,边缘地区茶农卖茶难。

三、对策的研究

根据县委、县政府茶叶发展总体思路,提出生态立县。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实施三大一特发展战略。即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企业,弘扬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标准,提升茶叶基地质量,坚持建园质量标准,加强管理所有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有机茶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符合有机茶、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等多功能于体,技术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叶生态园区。成为集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融包装、质检、储运、旅游观光于一身,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业初、深加工企业。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建全茶叶技术县、乡、村网络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功能,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向培养一批,高薪聘请一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改善茶园的硬件设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茶叶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茶农收入。

篇3

关键词:大健康时代;六堡茶;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15-06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rapidly developing large health industry,W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Liupao tea companies and reseach experts detailedly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upao tea economy,and proposed the viewpoint that Liupao tea economy has created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health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ational normal economy based o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the cultural heritage exploration,key ele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Moreover,it emerged a variety of typical models for reference.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billion yuan industry of Liupao tea in the big health opportunitie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and construction of Liupao te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ere strengthened on the base of certification and standards. The tea industry was led to reshape the glorious histor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ot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own and the combin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were traced to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Mult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liupao tea processing were showed in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mountainous area. Tea expo exchange platform was held and “Internet plus” was used to promote the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of tea and so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It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at tea economy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cultural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wn construction,which were both wealthy and strong town.in the study,it was a goo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structure reform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Key words:Big health industry;Liupao tea;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y;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六堡茶是广西具有1500a历史传统黑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依托高海拔、低纬度、光照足、温差大、气候湿润、水质优良、无污染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六堡茶“红、浓、陈、醇”品质特性及特殊保健养生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1]。六堡茶是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黑茶类第3位。

近年来,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和黑茶热消费的兴起和升温,梧州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影响力,现已形成基地种植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文化普及大众化的格局。六堡茶现已成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农业富民依托特色产业,以及梧州及广西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3]。

目前,受国家经济政策和新常态经济整体环境影响,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变化和挑战,茶叶行业总体泡沫化消费逐渐去除,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新一轮行业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从投资、消费、出口都倒逼茶叶行业经济推行“供给侧改革”,加速茶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在茶叶需求市场传统和新兴消费市场共存的之际,供给侧改革为六堡茶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提供有利发展机遇[4]。通过调整茶叶结构和产能过剩,发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综合效应,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寻找、培育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六堡茶产品真正契合市场需求,做到产品结构合理和有效供给,与未来的消费需求吻合,做到无缝对接。

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茶叶企业转型成功就意味着抢占更大消费市场。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的兴起和升温,健康关注生命的全过程、生命全周期,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未来茶叶消费者更追求茶叶性价比,六堡茶产业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六堡茶作为广西的名优特产,要抓住这一品牌名片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出六堡茶的发源地、原产地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六堡茶文化,努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品质的创新和服务质量升级,塑造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务实而又有竞争力的商业网络,加速推进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经济新常态。梧州市政府、企业、研究院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品牌文化引领,在种植规模、黑茶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茶叶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现多种发展可借鉴的模式和典型案例。

1 抢抓大健康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百亿六堡茶产业

以打造六堡茶百亿元茶产业为目标,通过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规划实施和制定标准等工作,六堡茶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内资源优化配置,相互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共享,共同为培育百亿茶大健康产业更高、更远发展夯实基础[5]。

1.1 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 (1)广西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公司、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天誉茶业有限公、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集团化经营模式。同时梧州市与深圳世纪贤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六堡茶产业基金,签署《关于六堡茶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和君集团对接共同发展壮大基金。组建茶叶集团和设立产业基金为六堡茶产业提供坚强后盾。(2)成立六堡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梧州六堡茶研究院牵头梧州学院、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六堡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单位在六堡茶历史文化挖掘与打造、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原料加工、新产品研发、产业链构建以及营销等进行资源共享,科技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为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成立梧州市茶业商会。旨在打造一个茶叶企业共同学习、交流平台,抱团发展,宣传梧州茶行业的新形象,推动六堡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1.2 规划先行,标准制定,促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1)梧州市把六堡茶产业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先后出台《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5》《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全力促进茶产业规范发展。(2)六堡茶首个国家标准――《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于2017年1月正式实施,也是广西茶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此外,梧州还制定和实施《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广西地方标准,有力地加强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6]。

2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致力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梧州茶厂创建于1953年,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技术积累的侨销名茶厂家,拥有4000m2陈化茶窖和“中国六堡茶第一仓”的美誉600m2木板干仓,见证了梧州茶厂悠久历史地位和x予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六堡茶加工企业。“三鹤”牌六堡茶是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著名的侨销茶,荣获多项国际金奖,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为传承、丰富和发扬六堡茶品质特色和文化起到示范、创新的作用,成为集制茶、品茶、历史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2.1 不断丰富六堡茶产业文化内涵,用追求卓越的文化质量提升产品质量 (1)总结吸收传统六堡茶制法精髓,坚持原生态原产地自然与人文共同成就六堡茶,传承和发扬“毛茶分筛拼配初蒸h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篓凉置陈化”的加工工艺,保持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色,开启六堡茶的独特生产工艺。传统的大箩六堡茶制作工艺复原:称茶-蒸茶-双人舞踩笠-打笠,创新实际生产传统蒸压工艺“双人舞踩笠”表演,让六堡茶爱好者体会到古法六堡茶制茶工艺情境,感受六堡茶独特的魅力[7]。(2)“中国六堡茶第一仓”陈化茶窖、老木板房干仓等天然恒温茶窖的陈化环境,配套建成地标性的风格典雅、文化氛堡茶陈列景观建筑成为展示六堡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彰显企业的制茶实力和品牌形象、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有利于茶文化交流和产品销售。

2.2 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开发,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以企业为主体,探索和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梧州茶厂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体系,使企业成为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六堡茶供给侧质量品质和效率,使六堡茶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消费需求是供给侧改革无缝对接的重要基础。

与广西大学、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承担的《六堡茶微生物群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首次分析优势微生物与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系,探讨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性、功能性以及槟榔香品质评价的研究。和梧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承担“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成功探索六堡茶金花关键控制技术、“旋转式蒸茶机”,对六堡茶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自动控制,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8],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六堡茶一级品率90%以上,有力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并形成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六堡茶发酵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重视生产经营,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创造卓越品质的“三鹤”六堡茶。标准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茶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质量管理提升的重要保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以及体系运行的工作系统,沿着标准的规范轨道加强质量管理是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9-10],是提高企业诚信度和顾客满意度的有效保障,是梧州茶厂建设一流六堡茶龙头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企业参与多项六堡茶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引领六堡茶产业向标准化迈进。先后参与制定《六堡茶》出口标准、《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和《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11],通过了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用最规范的程序、最卫生的手段全面加强六堡茶安全质量管理,使生产经营有序、高效和持续发展,将六堡茶传统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结合,让原料购进、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记录详细、有据可查,对梧州茶厂实现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2.3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始终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创建“创建工人先锋号,争当工人先锋号标兵”活动为载体,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员工事业心和责任心,重视生产现场管理,准确把握六堡茶翻堆周期及水量添加,严格执行筑堆、开堆、解块等生产工序,清楚蒸压工艺中脱模、清洁模具技术,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次品率从3%下降到0.1%以下,每批发酵六堡茶均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要求,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包装,增强产品的美观度和文化品位,多方诠释“三鹤”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

3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带头重塑六堡茶历史的辉煌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六堡茶龙头企业代表,边销茶指定生产企业。充分挖掘六堡茶的发展潜力,面对经济新常态,瞄准日益增长的健康产业需求,向健康、养生产业发力,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以实事求是,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不断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的立世之道,为企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赢得了信誉,使茂圣、中茶茶业的品牌保持较高的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3.1 坚持“传承百年精髓,重塑六堡茶历史辉煌”的理念 为了重塑昔日辉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凭借“中茶”品牌优势及其辐射全国和全世界的销售网络,必将对重塑六堡茶产业辉煌增加信心。茂圣茶业公司源头整合六堡茶资源,从当地茶农收购近10t六堡老茶。同时进一步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标准化茶园面积,建设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12],茂圣有机生态茶园――八集山庄于2016年获得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

3.2 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转型发展 茂圣茶业公司主动与市内自动化研究所合作,自主研发传承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离地发酵六堡茶生产线,实现渥堆工艺的科学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操作,工艺的改良保证质量和卫生,缩短传统渥堆发酵时间,生产效率提高3倍。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揭密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研究确定与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物质,提出主要质量指标和鉴别指标,证明六堡茶的安全性。科学揭示六堡茶具有明显的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保健养生功效。这为科学阐明六堡茶具有独特原料、生态环境、工艺的地理标志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对六堡茶品质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功征服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世博会。公司已取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技术,13项外观设计专利。

4 溯源六堡茶原生B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产镇结合、文旅结合发展

苍梧县充分利用好六堡茶发源地、原产地的优势,在产业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的环境下,注重六堡茶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推广,以文化推广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理念逐渐在六堡茶企业中植根,将六堡茶的历史典故、人文特色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上,有效地提升六堡茶内涵,巩固和培养六堡茶的终端消费群体品位,促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拥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12家,出口外销量都在400t以上,产品在东南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广受欢迎。

4.1 夯实基础,保护原产地、原生态、原品种优势特色 广西苍梧县六堡黑石顶农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苍梧县六堡镇塘坪村黑石顶,公司拥有的黑石顶茶园是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贡品茶的发源地,是苍梧唯一保存清朝时期的青石堆砌成梯田式老茶园,目前茶园里老茶树比比皆是,最大的树冠直径有3m多。黑石顶为黑石矿化而成,崇山峻岭云雾独多,且昼夜温差大,溪涧水长流,保证所生产的六堡茗茶如金般品质[13-14]。

黑石顶茶园现种植有有机认证茶园133hm2,按照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采用太阳能诱虫灯、黄蓝板等物理方法来诱杀茶叶害虫,林茶间作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生态平衡,茶叶经检测达到有机质量认证标准。公司所精制加工生产的原生态、野生原种六堡茶花茶,外形色泽亮,香气浓,具有独特的茶香、花香、蜜香等滋味,广受市场欢迎。

4.2 挖掘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摄影、诗联、著作等文学艺术形式挖掘、记录六堡茶产地的地域风情、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围绕六堡黑石顶生态茶园、六堡镇自然风光风情以及六堡茶文化进行创作,收集整理六堡茶资料,组织全国各地诗词名家到六堡茶生产基地采风,拍摄主题宣传片,创作反映六堡茶文化的作品,打造“印象六堡茶园”系列民族歌舞剧,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六堡茶文化旅游注入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2012年举办的“六顶杯”六堡茶诗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地区)和美国等近400位作者1078首(篇)以六堡茶为主题的诗词、对联作品。连续举办的五届六堡茶摄影大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六堡茶》《六堡茶大观》得到业界和社会人士的好评,六堡茶的文化效应正在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认知和认可六堡茶。

4.3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名镇,实现产镇一体化 苍梧县六堡镇以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名镇建设为契机,将城镇环境建设、六堡茶种植、加工、营销与历史特色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游客参观六堡古圩镇、古码头、茶排古道、黑石村、黑石崖、黑石顶老茶园、诗词文化长廊和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六堡茶文化的历史感。(1)在六堡镇镇区入建设口牌坊和六堡茶文化广场,形成牌坊、廊亭、茶艺古朴典雅的展示区和景观群。镇内对道路景观进行打造和茶船古道修茸,兼具古镇历史特色、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防汛能力、景观欣赏、茶文化浓郁都得到同步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国最大的六堡茶文化特色一条街,集六堡茶旅游商品销售、茶旅文化演艺、茶产品体验于一体的营销产品中心街区。(2)以六堡镇六堡河两岸的茶叶种植基地为中心区,规划建设茶文化旅游区,融茶园独特风格建筑、现场茶叶摘采、加工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体验、乡村休闲、餐饮功能于一体,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等大健康产业,拉长茶产业链条,打造茶叶特色人文旅游乐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六堡茶品牌价值,实现茶产业、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芊河茶业有限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茶叶种植基地,有力地支撑苍梧六堡茶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创建。

5 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多元展示六堡茶文化内涵

梧州山区丘陵多,生物资源丰富,多有灾甘达74.8%,为六堡茶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价值优势以及特色优势,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六堡茶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些地区山高路远,家家户户世代种植六堡茶,茶叶已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偏远市区,交通也不便利,成本偏高,以及多数茶农自身制茶工艺、设备和场地限制因素,农家六堡茶销路不畅,甚至囤积在家里,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入。

5.1 发挥传承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优势带动茶农闯市场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在产品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本身资本、技术等有限,加工量小、开发程度低,而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收购销售,利用六堡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发挥六堡茶古法工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理念优势,集结会员共同闯市场,使茶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升六堡茶文化品味。如像六堡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谭爱云成立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成立“石濡菲创新工作室”,带动茶农共同闯市场,发家致富。

5.2 坚守传承古法制茶,创新六堡茶文化内涵 古法六堡茶民间基础深厚,它扎根于民间,原料上采用六堡茶群体种,使用传统六堡茶工艺制作,可谓“根正苗红”的六堡茶。早在清朝时期,主要以收购茶农的毛茶销往东南亚,大筐茶、小箩茶销量可谓相当可观。目前,农家茶仍占据一部分市场,传统的小茶坊、茶农和茶商喜欢买农家茶回去自己收藏、发酵。古法制作六堡茶工艺简洁明了,即为鲜叶-杀青-揉捻-解块-堆闷(发酵)-干燥-汽蒸渥堆发酵-蒸压入箩-晾置陈化。“罨”、“蒸”、“h”是古法六堡茶独特工艺,罨堆与反复热复揉、蒸和h的结合,经过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茶气足,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滋味醇厚,回甘强烈,可以感受到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品质[15]。

苍梧县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凭着对六堡茶的钟爱和敏锐商机,把地地道道的六堡茶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拥有相当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渠道,茶叶生意已遍布大江南北,在马来西亚、韩国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公司还以六堡茶为原料,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做成六堡茶菜肴,天然的茶香、茶色,更具有去油腻、除腥味、爽口感、增色泽等功用,茶与食材同食相得益彰,助推饮食业、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六堡茶还是六堡茶宴,都是通过让游客和客商亲自体验六堡茶的制作过程,品尝六堡茶菜肴等方式,展示六堡茶历史文化,繁荣茶乡经济。

5.3 村企结对合作共建茶厂,共同繁荣山区茶叶经济 长期以来,一些较大茶业公司很少能够满足从茶叶采摘、发酵到陈化的生产需求,同时向茶农收毛茶进行再精制陈化的传统。为了解决茶农六堡茶生产、销售问题,苍梧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村企结对合作共建,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促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引进梧州茶厂、天誉茶叶有限公司、芊河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六堡茶企业,在村里建设“六堡茶初制加工厂”,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保证六堡茶原料基地的稳定性和地域性,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优势,以工带农、以企兴村,发展规范化有机茶园基地,进一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六堡镇主产区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hm2,年产六堡茶400t。

6 搭建茶业博览会交流平台,“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社会服务

一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举办茶文化节,搭建茶叶产学研博览会和交易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展会和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弘扬茶文化,拓宽推广渠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六堡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自2008年以来,梧州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茶文化节,2014年更是升级成为全国性茶叶博览会之一,茶文化节和茶叶博览会有力地推动了梧州茶叶产业的更大发展。同时,梧州六堡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二是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以及网络购物的普及,茶叶企业开始探索电子商务运营渠道模式。以天猫、京东、苏宁平台以及商城平台对接为基础,将宣传、电商建设合并在一起,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前期推广费用和交易成本,借助政府的强大支持和自身体系的巨大聚合力,让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的产品之间做到高效对接,通过及时沟通茶叶产销信息,线上鼠标“触网”交易,线下通过物流网络茶叶便翻山越岭地抵达顾客手中,在减少茶叶流通环节,公平交易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优势,解决茶叶“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茶企、茶农信息获取能力、致富增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带动周边物流业、金融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如梧州茶厂的天猫旗舰店――三鹤旗舰店上线,茂圣公司等也推出网上销售业务。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信息化。以市农业局、六堡茶研究院和茶企建立茶业联盟、专家团队,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为服务平台,针对茶业产、经、销不同环节,为茶企、茶农提供茶叶市场动态、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网络信息操作快捷简便,内容丰富,时间灵活,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优势,激发受众的关注度和兴趣,免费为茶叶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长期稳定的服务合作体系,有效提升了茶业行政管理效率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7 结论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体环境下,面对大健康产业市场兴起和“互联网+”发展态势,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榫济新常态下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出现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植于原生态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产镇结合、文旅结合,以及“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信息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发展模式,实现山区茶叶经济、文化内涵与特色生态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既富民又强市,取得显著的成效,对山区茶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韦静峰,文兆明.广西六堡茶,广西农学报[J].2008,23(3):45-47.

[2]龙志荣,邱卫华,邱瑞瑾.古韵六堡茶适逢产业春天[J].广东茶业,2012(3):11-13.

[3]龙志荣,马士成,邱瑞瑾,等.六堡茶成为广西茶叶黑马的剖析[J].福建茶叶,2014,36(1):45-47.

[4]龙志荣,马士成,梅宇,等.六堡茶产业市场形势分析报告[J].广东茶业,2013(3):23-27.

[5]马士成.六堡茶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6]马士成,周耀昌,龙志荣,等.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茶叶,2014,(9):6-7.

[7]姚静健.六堡茶工厂化生产的起源及其演变[J].茶叶,2013,39(1):43-44.

[8]温志杰,石荣强,何勇强,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09-1011.

[9]张梅,屈广滨.六堡茶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J].企业发展,2013(2):51-52.

[10]吴平,林健美.自愿性产品认证对茶叶质量保证作用的研究――以六堡茶为例[J].广东茶业,2014(1):22-28.

[11]何志强.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J].中国茶叶,2007,(4):32-33.

[12]覃秀菊,邱勇娟,陈佳.促进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4):5-6.

[13]卢一叶.苍梧县六堡茶种植区土宜性调查与改良培肥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36-38.

篇4

“会所”英文为“Club”,音译即为俱乐部。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世界上第一家会员制俱乐部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咖啡馆里。由于参与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于是决定组成一种联盟,事实上这就是私人会所诞生的最初。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这种俱乐部为相同社会阶层的人士提供了一种私密性的社交环境大受欢迎并逐渐流行开来,发展到今天的全球俱乐部景象时,会所已经成为中产阶级和相同社会阶层人士的聚会、休闲场所,而“会所”的会员身份,也演变成财富的象征与身份标签。

—百度百科

片段:

一茗:奢侈品营销第一站

2008年的一个雨夜,依靠建材行业打拼并得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朱桂锋到福建武夷山旅行,在大红袍的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与寺庙里管理大红袍的师傅相谈甚欢。他们从大红袍的源头到禅茶文化再到人生理想,一直聊下去,时间也从前日中午聊到次日清晨。在这不足24小时,朱贵锋拟定了跨界经营涉足茶业的发展方向—“要把中国的历史名茶一网打尽,全部拿过来一起做。”

此后半年,前建材商朱桂锋走遍了全国六大茶类的全部茶山,甚至一个星期坐了十几万公里的飞机;签订了16个原生态历史名茶核心基地的合作协议,其中最大的基地2000亩,一部分“直接买断”,另一部分由当地茶农直接专供给朱贵锋的一茗茶业,其他区域完全自建基地。

“一茗”的“一”:纯、满、初,万物之始。“一茗”取自《易经》和《茶经》的缩写。《易经》是文化,《茶经》是依托,而“一茗”则是希望。

2009年,“卖茶叶的”的朱桂锋用两年的时间与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科研攻关,将零农残技术引入茶叶行业;在整合资本的同时,选中了毗邻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的金宝街开始筹备开设旗舰店。

2011年11月11日,金宝街的“一茗茶业”新店开张。英国茶叶协会主席威廉·戈尔曼说:“一茗茶业在这里不能说是一个商店,而应是一个茶人之家。它无论是从理念、设计以及整体规划、布局都非常的完美,这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来自东方的奢侈品。”

“一茗”旗舰店营业面积1600平米左右,一层是茶叶展示,二层是会员专属会所的包厢,仅地面大理石的铺陈,“一茗”一家店面就消耗了当时全北京城可以买到的所有山水纹理大理石大理石,耗资200万,历时十个月。

截止到2012年,朱贵锋的一茗茶园所产茶叶已基本实现零农残,其标准已远远高于欧盟标准;金宝街旗舰的硬件投入为2000万元,占迄今全部投资的十分之一;2012,朱贵锋在一茗茶业的投资额已经高达2个多亿。

片段:

天驿古茗:

点对点的牵动式营销

作为天驿古茗的新任培训经理周霞凤,每天都很早到会所上班,她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来会所的客人讲解关于茶叶的知识、介绍武夷山的风景以及关于大红袍和武夷岩茶的文章典故。到这里来的大部分客人都是老板吴汉林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而周霞凤这个新设立的岗位,其目的就是为了会所拟定的会员制推广做基础的信息采集和输出端口。在与客人的交谈中采集高端客户对茶、尤其是“天驿古茗”系列茶品的口感、汤色乃至包装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同时普及、传播茶文化的知识和“天驿古茗”的品牌理念。

这里说的“天驿古茗”系列茶品在此前的多年,始终作为福建武夷山古茶道茶业有限公司的主推品牌。2010年“天驿古茗”从武夷山1000多家茶企中脱颖而出,成为惟一入驻上海世博联合国馆的武夷岩茶品牌。同年,“天驿古茗”大红袍成功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2011年随着天驿古茗品牌的整体升级,全面启动“长尾营销”模式,打造“国礼级大师茶”的同时,北京前门中心商业街的首都宾馆内,天驿古茗会所作为“天驿古茗”的直营店开业,占地120多平米,年租金40万。

会所的老板吴汉林和天驿古茗的老板同是武夷山人,却一直在北京从事酒店行业,因为和天驿古茗两位老总的私交和本身对茶的喜爱,开设了这个书画形式的会所,的合作模式是直营。相比加盟式的合作,直营模式在茶行业的货品陈列方面通常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陈列公司的所有产品。因此,在销售力的方面要远远强于加盟店。在诠释公司的理念,展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规范方面,直营的合作往往更为直接明了,而加盟方式对品牌的表现力度相对要有所欠缺。以上的种种考量,促成了吴汉林和天驿古茗的合作。尽管合作的具体细节,仍然被人们所猜测,但开业10个月以来,吴汉林的投入以300万计却是不争的事实。

吴汉林说他开设天驿古茗会所的初衷仅仅是想拥有一个兼具茶和书画的私享式的交友场所,友人们(更多是商界同仁们)可以在会所共享情趣、爱好,并建立人脉资源。而选择“天驿古茗”是基于对茶源头的了解和对茶品质的认可:45000多平方米的精加工基地和两个配套加工基地;以第二代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为核心的技术团队;武夷山本地350余年历史的慧苑坑百年老枞基地及400多年历史的下梅上岩古茶园;自主开发和茶农合作形成10000多亩的茶叶生产基地……再加上世博会上浓重的一笔,“天驿古茗”背后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吴汉林和新老朋友的谈资、话题。

作为会所,吴汉林初步拟定的会员年费制分为5万、10万、20万三个档位,虽然吴汉林坚称目前推行年费制度仅仅是腹案,但周霞凤的存在已经在预示这一举措的势在必行。同时,吴汉林利用此前经营酒店的业内资源,和国资精英俱乐部协作,北京天驿古茗以特邀理事会员的资格参与国资精英俱乐部的活动,同时做互动式推广,吴汉林称之为“点对点的牵动式营销”。据悉,国资方面目前已经在网络上开始了对“天驿古茗”的宣传造势。

茶源可寻,人从何来?

一茗茶业金宝街旗舰店的大堂经理李娓娓带着客人从一层开始参观,16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楼下主要做商品展示,楼上是专门为会员接待的商务会所。李薇薇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普洱茶茶区,包装严实是普洱茶的一个特点。一般是357克,合7两7钱,象征人圆月圆……配套的日本铁壶,用它泡茶,第一可以提高水温,第二是沸点更长久,第三可以净化茶的水质,泡茶茶会更鲜活,铁是老铁,带雕纹的则是新工艺……台湾乌龙,有着独特的奶香型……一茗的大红袍专区都是由专门的制茶大师负责制作……金骏眉 ‘金’代表一种档次,‘骏’取自人名梁骏德,‘眉’取自茶叶本身的样子像人的眉毛……”

在一茗一层的展示厅,几乎所有的商品上都印刻着“一茗”的LOGO,LOGO的设计独特,看上去更像是一幅画,充满了中国水墨的印染味道。李娓娓的侃侃而谈吸引了那些无意中踏入一茗的客人,她更像是一个博物馆的讲解员,详细阐述这些刻录了“一茗”字样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在李娓娓带着客人寻访一茗茶业的同时,天驿古茗会所的周霞凤缓缓地把斟好的茶用杯垫推送到客人面前的时候,她的话题就从这杯茶开始:“武夷山脉绵延五百公里,是世界三大茶乌龙茶、红茶、白茶的产茶地,在历史上非常重要……武夷山的茶叶特别有名,红茶和乌龙茶就开始出口,那里有个下梅村……县志里记载,康熙年间,武夷茶市集下梅,旺季时来来往往的竹筏有三百多艘。直到咸丰道光年间,才慢慢移至交通更为便利的赤石。赤石村靠近武夷山风景区,可下梅还藏在不远的山里,留存着前朝的风韵……清朝末年,外国人发现中国茶的好处,就开始逐渐在中国购买茶叶,而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所限既不需要他们的工业产品,更不需要钟表,所以中国人光卖不买,导致英国的白银外流……可以说经过这样的推算,中国近代的其实起因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天驿古茗的基地就在下梅村……”

几乎每个高端茶会所里都在寻找像李薇薇和周霞凤这样的高级市场人才,专业的茶学背景、姣好的容貌、娴熟的茶道技艺、对品牌文化深刻的稀释和认知看,让李娓娓们的存在在高端会所里变得不可或缺,她们既是企业品牌概念的输出渠道,同时在举手投足中又传递这中国茶中澹闲洁、韵致高洁的气质特性,或许她们不会是营业额最高的业绩保持者,但李薇薇们所起到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

如果会所所有的人员都能保持李娓娓们的业务素质,那么才能构成打造真正高端的另一重要服务软体,甚至成为一大卖点。就像“海底捞”服务到牙齿的周到和体贴,可能它不是中国最好的火锅连锁店,但一定是火锅店里服务的五星级表率。按照朱贵锋透露给媒体的规划,一茗茶业2012年计划在北京的高端商场、五星酒店开设“店中店”大约20家,全国开到50~60家,这是“最保守的扩张速度”。2012年初时的一茗茶业已经规划了包括北京、江苏、西安、南昌、太原在内的五大区域,宜川、苏州等地也已经在推进,现在商已经发展到10家左右。“我们最保守的计划是,在两到三年之内,要做到两到三百家。”如此的突进速度,一茗茶业的招商部总监高怀山对于会所服务人才的缺失感触至深。“现在企业招人是个普遍的难题,对于加盟商而言,除了硬件投入之外,第一要务就是人员。一茗会派遣培训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但如果要求所有人员都要达到客户的满意估计很难。有时候觉得不错的人,干了一个月两个月就流失了。”这种情形及时是在北京也屡见不鲜,“即使是‘一茗茶叶’现在在本地招人也很困难,很多来北京谋生的后备力量本身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在北京,想派出去,员工不乐意,所以我们的招聘一直都在进行,不是做广告,而是真的缺人。‘一茗茶叶’在北京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可我们也很需要帮我们管理的人。作为我的工作范畴,我的更大精力在于一旦有合作,就要把加盟商扶持好,要大家受益,不是一下做二十家倒闭十家,也没有意义。”城市大,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但同样意味着人员流失的机率也大大增加了。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在媒体采访中曾明确定义了顶级茶会所的概念:会员专用、主题鲜明、客户群稳定、服务贴心……而她特别强调的便是服务,“要让会员觉得受到最高的礼遇,感觉到顶级茶会所的精致与贴心”。

对于高端会所的管理,是否可以引进酒店式管理集团的介入才能成为解决高端会所人才缺失,管理水平不均的终极出路呢?酒店管理公司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为他人的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策划工作,通过酒店管理方案,协助酒店管理,还有一种是投资型的酒店管理公司,作为总公司,下辖几个酒店,负责总的经营管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介入,让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期国内酒店的“招待所模式”和国际化接轨。

迄今为止,茶行业内尚无类似酒店管理集团式的专业会所管理公司的存在,直营茶会所尚能依靠背后的企业提供人员培训,而加盟店和自主的茶会所则显得更为被动。究其原因,一为培训机构的整体缺失。另一方面是中国茶行业基于历史原因,和其他行业相较发展相对滞后,品牌意识也是最近几年茶企真正壮大之后才逐渐建立和完善。加之行业集中度较低,据统计,仅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就3000多家,其他茶叶产地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却屈指可数,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而全球茶叶产量最高的中国,最大的茶企年销售额也不过1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六七万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1000家左右,在总体实力上甚至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因此导致专业的培训没有可以信服的标准参照甚至成功的品牌案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为茶叶大国,又是茶的原产国,至今为止连基本的国家标准还是一片空白,普洱茶、绿茶标准仍在制定中,铁观音尚未进入制定程序。茶叶行业本来极具优势的历史、文化、产地、传统工艺等可深挖资源却被严重稀释和浪费……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专业的茶行业管理公司的设立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目前由劳动部门牵头,中国华侨茶叶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针对行业内既没有职业经理人,又没有专业的茶叶经营管理师的缺憾,开设了相关培训,甚至面向家庭设立“茶艺养生师”的专项培训,一方面为茶会所提供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又利用家庭影响,培养嗜好中国茶的潜在客户。或者出现真正具有中国意义和标准的高端茶会所管理团队是千里之行的终点,但毕竟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每周二下午两点到四点,和静园茶人会馆里一片宁静,这是和静园例行员工培训——茶人时间。所有的员工坐下来,安神定心,在欢喜的气氛中一起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修炼心性,提升修为。所谓“大道无形,小而生发,同修太和,内外养静”,这是指真正的茶和茶人,最终必然超越茶技、茶艺、茶道等种种形式上的东西,达到“手中无茶,天地皆茶”的境界。

高端:奢侈的背后

一茗茶业金宝街旗舰店的二楼被设置为商务会所,从一楼走向二楼的楼梯转角,镶嵌的玻璃背后都是《茶经》画卷的复刻手绘板,而用三个月创作画长十米的原版已经被一茗妥为珍藏。二楼设八个包房,所有的家具都是红山枝。投影仪和长型条案,湖笔、毛毡、生宣,乃至可以和威斯汀酒店媲美的地毯无时不在诠释奢侈的物化意义。从《高尔夫度假》《中外管理》到《环球企业家》甚至放置在和谐号一等舱的《和谐之旅》等一系列经管、时尚生活类杂志都是作为一茗投放的目标,陈列并且展示。

会员每个小时每人200元的消费,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即使这样高昂的收费却远不及一茗在会所上投资的一个零头。在营销学上,对“高端”两个字有这样的解释:相对于同类品牌,长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品质,同时价格相对较高,定位于消费较高的人群。其买卖不在于商品的物质形态,而是商品所体现的意义,价值,地位。然而,高端的双刃剑也附带着另一个层面的影响:定位于高端的产品相对来说价格高、利润高、产品质量相对较高,但目标客户较少、需求较少、销售量不高(数量相对有限)。

曾有媒体在采访一茗茶业的朱桂锋时,朱贵锋曾暴露他和自己读MBA时的教授们讨论过当时的想法,像卖奢侈品一样来卖茶叶,当时即便是赞成的人,也只是知道如果做成了肯定是很好的东西,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做。也有好多人劝他就做茶业的流通,就像茶业的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他们认为做高端风险太大,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一个新品牌在很短时间内做成奢侈品品牌。

有人用统计学的方法,整理了WBL榜单(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世界奢侈品前100名的排行榜单”)的前50名奢侈品品牌的所属国家、产品类型和产生年代,从三个纬度梳理奢侈品品牌的“亲缘关系”,把得到的一些有趣发现刊发在了媒体上。首先从国家分布来看,来自欧洲的品牌有34个,占到了68%(法国有11个),美国有14个品牌,其他国家包括瑞典、古巴、沙特和阿联酋,日本的凌志Lexus和三宅一生进入了榜单,但在50开外。可见奢侈品的产生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相连,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是奢侈品的发源地。当代拥有最强大经济实力的美国是占有奢侈品品牌最多的国家。可见奢侈品的存有量一定是强大经济发展的产物。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10月16日最新的《2012“黄金周”中国境外消费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黄金周已经成为境外奢侈品市场最重要的赢利周期。在2012年10月1日至7日的七天中,中国人出境消费奢侈品累计约达38.5亿欧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4%。该协会的统计数据也表明,虽然中国内地的奢侈品的税率并非全球最高,而奢侈品价格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决定奢侈品售价的主要因素不是关税,而是消费者的态度。”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指出,全球奢侈品牌在中国的零售价格构成比较复杂,价格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利润保有率,高达50%。而这一因素在北美占30%,在欧洲只占20%。这些庞杂的数字对中国人而言或者太过复杂,但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作为茶叶原产国的中国,却始终呈现“有名茶,无名牌”的尴尬景况,此间更无茶品牌的奢侈品出现。而中国人是否具备高端奢侈品消费的能力只是杞人忧天。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其实,从经济意义上看,奢侈品实质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而奢侈品的通用定义则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无论从那个角度,中国茶都具备成就奢侈品品牌的能力和文化背景,而会所形式的旗舰,则是成就中国式茶业奢侈品的最佳展示窗口。

不仅仅是朱贵锋,专家同样看重茶会所的窗口作用。有专家借助媒体公开表示:“会所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茶的经营模式升级而出现的经营场所。不是作为直接的销售渠道存在,而是以茶为媒介,让人在文化休闲的过程中品饮茶,在讲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茶,在商务交谈中消费茶,是对茶及茶文化的全方位感悟,同时也是企业宣传的窗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企业品牌的好感。”

正是中国茶企对品牌的觉醒,让标志着高端和奢侈的茶会所如雨后春笋。有人说茶会所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有人预测,这种会所热潮的风行,将是茶行业走向高端市场营销的开始。然而作为普通经营者旁观一茗茶业,公司对旗舰店的巨大投入仅数字上就让人不胜压力,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投资?如此庞大的店面开销,会不会成为一件湿了的大衣,脱下来可惜,穿上又是彻骨的寒意?高端茶会所在承担企业品牌窗口展示的功能之外,是不是另一个让资金迅速陷落的陷阱,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星巴克意识到美国人对一杯好咖啡的渴求胜过其他。他们从中看到商机,于是就精选咖啡豆,改进烘焙技术,加强员工训练,改善咖啡馆的陈设、气氛和气味、音乐,甚至调整椅子的舒适度,成功地为顾客营造了最佳消费体验,成为顾客的“第三个家”:家——办公室——星巴克。而作为以茶为第一国饮的中国茶,在高端会所的中也可以寻得一个三点一线的距离:家——办公室——茶会所。

除了窗口,高端茶会所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创立成功的盈利模式,关键一点就是以国外奢侈品为鉴,做足“高端”二字。以茶会友的茶会所既顺应中国人传统的社交方式,同时具备的私密性更极大满足了中国高端受众的隐私需求。而这些高端客户背后孕育的则是团购、礼品以及集团订制的巨大商业机遇。

品质的卓越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自主等模式的茶会所当务之急的环节。就像路易·威登手工箱包, LV的数代传人对Monogram帆布材料进行了50多年的开发研究,才得到坚固、耐磨、防水、美观的纹理与质地,保证即使小小一只钥匙包,在多年使用之后也不变形,仅仅是边缘有常规性的磨损。对茶源头的无农残把控,茶叶加工的工艺传承和保护,将是可以媲美路易·威登的基本保证。

如果选用茶会所作为奢侈茶品的承载地,那么对于茶品牌的极大化挖掘和文化传承都要有最完备的“大史记”。甚至树立茶人的经典形象,让传承呈现最直观的现实意义,毕竟优雅简洁的夏奈尔女士和精明能干的雅诗兰黛夫人比她们的模特更能诠释品牌的内涵。

这是一个风格的时代,对中国茶会所亦然。无论是简约还是复古,都是风格的展现,风格强烈而突出是高端品牌最致命也是最给力的要素。不要在乎“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和静园貌似没有分别的茶室,让客人在潜移默化中在头脑中铭记“茶”的气息。用这种强势的个性去说服消费者放弃易变的时髦,稳定最基本的客户源,剩下的只是时间。

剩下的就是独特的服务了。笔者曾用几个月的时间等待一个复刻自己的名字的路易·威登护照包,这种量身式的定制几乎是个性和高端的象征。一茗开启了可以针对一个客户的惟一性定制服务,从设计到成稿再到成品,一茗的高怀山说公司筹建的设计师团队正在逐步扩充,只要客户提出要求,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所有如上因素的基础只有一个:深刻了解、认知目标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心理因素、决策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形象认同及价值观的充分理解和把握,这都需要有切实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没有它们做基础,高端只能是虚无的概念。

做到了如上几点,设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端茶会所将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经营者们在此前只需要对一点做好充足的准备,那就是资金。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支持以及对市场的明确定位是吴汉林十个月的高端茶会所的经验总结,“原来我们预计是12个月内持平,但是十个月就已经持平了,提前进入到一个自养的阶段,但回收资金产生巨大盈利,还需要时间”。

“一茗茶业”朱贵锋拟定的2012年销售目标4个亿,在对媒体的访谈中,他说:“应该是丰收的季节了”。

茶会所:除了茶还卖什么?

2012年茶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茶叶的消费量正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快速增长;2012年,“五年后没有品牌的茶将无人问津”和“新兴茶叶连锁十年后全面替代现在的茶叶连锁加盟店”的预言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从既能搭载品牌效应同时又具备销售终端功能的各种高端茶会所上线之初,便在不断印证着这个预言。

除了茶之外,茶会所到底还能买到什么?和静园企业现在下属有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宋庄和静园美术馆、沈阳和静园茶人俱乐部、沈阳和静园茶人会馆。前文说的位于苹果社区的和静园茶人会馆的定位是高端文化商务会所。2400平的会所,身为中国茶艺专家亦是和静园经营者之一的王琼一方面定期推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当下生活相结合的茶品,让一杯茶的能量温润有缘人的生活;同时会所还在原生态餐饮,所有出品从选材到烹制,没有任何人工添加剂、调味剂,做安全、自然、纯粹、也许现在只存留于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味道。

和静园把当代艺术品与茶人会馆之间紧紧的牵系起来,既负担商务功能,又搭建文化传播平台。王琼在采访中用“最深的联系在于对美和各自深层文化的追求。虽然媒介、表现方式都大相径庭,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文化。艺术品与会馆互相照应,互相融合,就像普洱茶需要后期发酵一样,是互相涵养、互相尊重、互相增益的关系”来阐述艺术品和会馆之间的关系。

中秋节的前一日,吴汉林的“天驿古茗”会所就被人预定做联谊的场所,虽然因为节前各人行色匆忙,未能成行,但这场没有任何年龄、性别、职业限制的联谊依然在节后的第一时间举办了。参与者大多对茶并不熟悉,但一杯茶在彼此的传递间,不同领域、地域和成长背景的人自然在如茶的温暖中彼此熟络起来。天驿古茗会所的一个房间是专门作为书画室存在的,里面兼设承载传统书画艺术品的赏鉴和交易功能。多渠道的经营项目和多种服务为茶会所的早日回血提供了可能。

篇5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作用突出。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的组织功能,常年坚持开展老人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班、戏曲票友、广场舞、英语沙龙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元旦、春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等节庆,组织各街道和社区开展了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专题电影展、民间艺术展演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活动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还协助有关单位在街道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举办了多场以廉政建设、人口计生、安全生产、关爱儿童、禁毒为主题的专题文艺晚会和书画摄影展,充分发挥了文化阵地的宣传引导作用。

(二)大型文化活动注重品牌和亮点。今年,我们举办了多场大型文化活动,一是*市第三届外来青工文化节暨*区第六届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大赛历时近1个月,以海选的形式深入社区和工厂,吸引了600多名外来青工参赛,既发掘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文艺人才,也活跃了社区、企业的文化生活;二是*区首届广场红歌会。7月底,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进一步推动文化广场建设,我区创造性地举办了*区首届广场红歌会,红歌会以“老区特区齐唱红歌,东西南北共建和谐”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井冈山、湘潭、延安等8个革命老区的艺术家们与*艺术家同台演唱红歌。除区委北广场和皇岗文化广场2个主会场外,红歌会还在各街道文化广场设了分会场,将红歌会辐射到了各社区,既突出了庆祝建军的主题,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加强了老区与特区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各革命老区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三是与市文化局等共同承办了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舞蹈复赛。该项赛事是我区承办的规格最高的赛事之一,由于参赛节目多、演员队伍庞大,接待任务繁重,舞美、宣传、票务、会务等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要求也十分细致。为了办好这项大赛,树立*和*的良好形象,区政府对我们的各项工作给与了有力支持,成立了以区领导为首的大赛接待工作领导小组,专门下拨了经费,并从区里抽调了大量人手配合开展接待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而紧张地筹备和组织,我们终于圆满、成功地完成了第十四届群星奖舞蹈复赛,得到了文化部、省文化厅和各参赛单位的赞扬和感谢。四是举办了第七届社区艺术节。本届社区艺术节除继续突出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为社区群众搭建才艺表演舞台外,在活动形式上更加丰富,新增了“红树精神”书画比赛、“中国茶韵”茶文化交流演出等,社区艺术节的颁奖晚会还和“旅游文化节”进行了联姻,将社区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和谐互动。五是举办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该项赛事作为落户我区的一项大型国际性赛事已成功举办了5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标准舞、拉丁舞高手参赛,推动了*建设国际化文化都市的进程。六是举办了中国(*)第二届艺培杯双钢琴(含四手联弹)表演赛。每年一届的艺培杯双钢琴表演赛,是我区打造“钢琴之区”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活动在评委、组织、规模等方面向国际钢琴大赛看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42对选手报名参加,其中年级最小的只有4岁,有力地促进了我区钢琴艺术的普及和提升。七是圆满承办了*市第八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的音乐舞蹈专场,并积极组织辖区文艺力量参加“鹏城金秋”其他专场的比赛及社区文化建设论坛征文活动,活跃了辖区的文化生活。

在亮点文化活动方面:*年开始举办的“钢琴之夜”和“大家讲坛”现已渐入佳境,逐渐成熟成长起来。区图书馆主办的“大家讲坛”活动,内容涵盖时事热点问题和历史、科普、文化,集普及性与专业性、欣赏性与应用性于一体,雅俗共赏,为“大家”和“大众”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分享文化魅力的平台。*年该活动共举办27期,吸引观众近两万人次,已经成为部分辖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尤其是今年新推出的“广场电影”活动,已放映电影214场,以电影为平台,以外来劳务工为主要服务人群,以记录片、多媒体幻灯片、宣传挂图等多种形式,配合中心工作,宣传时事政治、普及法规常识,成为辖区人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周末的最好去处;

(三)文艺精品创作取得满意成绩。今年我们继续按照“抓普及的同时抓提高、出作品的同时出精品”的思路,完善文艺精品奖励机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创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全区文艺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共荣获市级以上奖项7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项: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中,我区有5件作品进入复赛、4件作品进入决赛,其中情景歌伴舞《邻里谣》获得音乐类作品大奖和创作奖,小品《生日快乐》获得戏曲小品类创作奖、油画《无尽的春日》和《*—滑板》获得美术类优秀作品奖;小品《父老乡亲》参加中国*戏剧小品小戏评选决赛获得一等奖;小品《挂牌》参加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中国石油杯”全国职工小品展演获金牌;小品《谁来买单》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一等奖;歌曲《幸福港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有5件作品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4件作品在*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小品《父老乡亲》、《家园》、舞蹈《马路天使》参加第八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金奖,舞蹈《女儿醉》、歌曲《和谐港湾》、《红树情》获银奖。

(四)文化馆(站)及公共图书馆建设稳步发展。*年我区文化馆、文化站继续发挥着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在辖区内组织开展了数量众多、形式活泼、参与群众广泛的群文活动,为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民间文艺社团在坚持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数量不断增多,基层文化骨干活跃于社区,经常性地为各社团开展辅导和创作工作;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新建了泰然、沙嘴等三个文化广场,侨香文化分馆已获市国土规划局审批立项,前期筹建工作正积极推进中、香蜜湖街道的诗词一条街、科教一条街和上梅林文化广场改建、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中;公共文化场馆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普遍施行了公益性文化场馆开放时间及活动内容公示的做法,每周的开放时间均达到60小时以上,文化场馆的使用率和群众的满意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文化品牌的打造也逐步呈现出“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雏形。区文化馆于*年上半年推出的“阳光工程”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区为外来劳务工及其子女免费提供艺术教育,关爱、扶持外来工的一个品牌性公益活动。

*年区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册,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84.7万册,超额完成市民生净福利有关指标12.5万册的要求。新建社区图书馆3个,辖区社区图书馆总量达83个,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2%;又新开通12家社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业务,全区可“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就近还书”的图书馆增加到23家。全年街道、社区图书馆到馆人数总计达200多万人次,按*区1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享受图书馆服务达2次;全区社区图书馆累计办证达8000个,较*年同比增长50%;年借书册数为40万册,增长33%。区图书馆新馆的各项开馆准备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预计*年春可开馆为读者服务。

(五)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为纪念中泰建交三十二周年,应中国驻泰大使馆和泰国文化部之邀,我们在泰国举办了区文化馆美术专干曹明求艺术展,泰国公主及中国驻泰大使等亲临展会,在当地艺术界及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30多家中外媒体进行了报道,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期间及5、6月,我区先后组团赴港参加了“居港同胞春茗茶话会”及演出香港南区艺术节演出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深港两地的文化交流。区文化馆还应邀参加中国(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举办服装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区美术家在全国的影响。11月,我区举办了*区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及学术研讨会,此次晋京展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区书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和我区书画艺术家的创作实力,受到了北京美术界的关注,其中还有5幅美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2月,我们还组织辖区基层文化骨干赴东莞市进行交流学习,参观了当地设备先进的文化设施,听取了东莞文化发展由弱到强的经验介绍,进一步开拓了我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路和视界。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进一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力度,局机关专门聘请了一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以15个旧村为重点普查对象,在各街道、各股份公司的大力配合下,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地毯式”的搜集整理,共发掘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类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理各类资料照片逾千张,录音资料数百小时。*年,下沙大盆菜、上梅林凉帽带、围裙带编织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氏宗亲祭典则进入了省级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参加国家级的评选,另有一项被誉为“活标本”的已传承了4代的骆氏腹诊推拿医术正在积极的挖掘整理之中。另外,我区率先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和公共文化场馆评估考评体系:一是起草了《*区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章程》,提出了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候选名单,二是召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专家评审会议,再版了*区公共文化服务地图并在文博会、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发放;三是历经2年时间,完成了*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的编著工作,《指南》已经定稿付印,即将于*年初*区人大会议期间正式面世;四是开通了*文化网,按“平台”的分类,将全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信息通过网站为群众公布,为群众提供更为快捷、全面的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工作遇到的问题解决不够好。为了解决基层文化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局机关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通过各种方式向有关部门放映了情况和困难,但目前的收效不是很大。街道文化站的车辆使用问题,艺术团长、书画社长身份和待遇问题,以及社区图书管理员的工资和社保问题,都未能很好解决,对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二是下属事业单位的改革还不够深入。*年我们即开始了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经过2年多的探索,我们虽然在整合辖区文化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但对如何进一步明确单位性质、管理机制、分配激励制度等问题理得不够顺,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

三、*年社会文化工作要点

*年,是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区社会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促进辖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环境立区”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打造三类文化品牌,努力搞好四项重点活动,注重突出五个工作重点,全面提高辖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辖区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满足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紧紧围绕“*大”主线。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大精神这一工作主线,使学习贯彻*大精神与推进辖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加强辖区和谐文化建设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在学习中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改进文化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把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今年工作的抓手。进一步整合、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继续使用好公共文化服务地图,重点推介好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注重利用好公共文化服务网站,努力为辖区人民群众知晓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监督文化提供周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