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完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业绩管理;制度;绩效考核

一、业绩管理的定义

根据对业绩管理的一般定义可知业绩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成果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业绩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可以说业绩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它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员工业绩,以达到提高企业整体业绩的目的。由此可见,企业的业绩管理与企业能否获得更高的绩效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业绩管理也是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企业业绩管理的现状分析

综合我国企业目前业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一)员工对于企业的战略了解较少

目前,笔者通过对国内的几个企业的调查访谈发现多数员工对于公司整体的战略走向还比较模糊,也就是说公司的战略没有分解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的行动中。企业战略还主要停留在高层经理的层面。员工缺乏把个人工作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意识,就使得业绩管理制度难以起到理想的行为导向作用。

(二)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关注程度不够

目前业绩考核制度并没有让员工感觉与他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考核制度对员工的行为没有导向作用,使得员工的绩效与企业发展相统一,同时也对员工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由于缺乏与员工充分的沟通,绩效管理更多是暗箱操作的绩效考核。

(三)业绩考核不是公司工作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中,业绩考核还不是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文件,但是实施整套绩效管理系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目前许多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销售为核心,以品牌提升为目标,业绩考核仍不是公司高层关注的重点。绝大多数的企业的业绩管理体系在形式上较为完备,但每年的业绩考核仅仅在召开有关的工作会议上才有所体现,根本无法通过考核来形成对下级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合理判断和过程的有效监控(赵慧,2008)。

(四)仅有的一些考核的影响力主要是在薪酬方面

目前业绩考核的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薪酬分配问题,仍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这样使得绩效管理的初衷,即把原先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改变为帮助、辅导和督促关系背道而驰。考核影响力集中在薪酬方面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使得员工乃至经理层容易对考核制度产生抗拒心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薄弱

人力资源部在我国企业内部并不是处于一个强势的地位,人力资源部的权力有限,主要是在薪酬方面的权力,并没有大到可以监督其他部门协同实施绩效管理的程度。其他部门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配合力度也十分有限,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往往取决于高层的态度。

三、业绩管理的重要作用

业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业绩管理是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员培训、岗位调整、薪酬调整等方面工作的重要参考。业绩管理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评估和绩效改善等管理环节的运对系统内管理要素进行整合,发挥业绩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最终创造超越目标的绩效。同时还可以通过业绩管理改进及员工个人发展系统的完善,提高员工绩效,完成企业目标,最终提升企业效能,超额完成目标。一个企业只有建立并实施高效的业绩管理系统,才能帮助最高管理层对整个企业的运作进行实时监控,才能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预警系统,使企业得以及时应变。罗彪、季红梅(2007)认为业绩管理对企业的业绩的提升有直接的帮助作用。赵慧(2008)也指出业绩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完善企业的业绩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四、完善业绩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简化业绩考核体系,不求全只需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目前企业现有的业绩考核体系量化指标过多,这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各种业绩数据的记录十分周全细致,并需要处理大量的考核表格,而目前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相应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能力。因此,为了使得整个业绩考核体系更符合企业的现状,应将业绩考核体系进行简化。应当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制定明确清晰的业绩管理制度(赵慧,2008)。对于管理层,由于其对公司生产经营结果负有决策责任,并具有较为综合的影响力。对应这样的特点,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参照原有考核体系,采用量化成分较多、约束力较强,独立性较高,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方式。对于普通员工,由于工作基本由上级安排和设定,依赖性较强,工作内容单纯,对生产经营结果只有单一的、小范围的影响。对应这样的特点,对普通员工的考核,应采用量化成分少、需要上下级随时、充分沟通,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绩效衡量方式。

(二)企业整体以积分提成制度为基本的考核制度

由于目前公司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建议在销售积分基础上,以积分提成制作为考核的基本制度。不论是行政人事还是财务、业务管理等,业绩考核与公司总体销售情况密切挂钩,从而建立为销售服务的企业文化氛围。销售积分制的核心是解决了目前企业出于增长期的不确定性管理难题,以不变应万变,基本实现绩效的量化管理,是全面推行绩效管理的第一步。对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积分提成标准制定,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会议讨论协调,经过充分的沟通才可制定。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就是一种能够把业绩管理体系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的有力工具,它结合了结果层面和过程层面,以及内外部影响和长短期因素等,是值得企业应用的。

(三)把考核的工作集中在中层管理人员,采取工作任务法对下属员工进行考核

原有绩效考核难以成功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理层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因此,在此后的业绩管理推行过程中,应该以各部门的经理为执行的核心,人力资源部只是起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

(四)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于绩效考核认识的培训,使中层管理人员始终保持着绩效管理的意识

首先要使经理层了解绩效管理对于公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经理层管理工作中保持绩效管理的意识。其次是与经理层充分的沟通,以原有考核指标为参照。

(五)把绩效管理执行效果作为对经理层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对于经理层的考核当中,把经理层对下属的业绩考核执行情况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此提高经理层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对于原绩效考核文件中对于经理层以下的员工,把所有的量化指标简化为一个“应付责任”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以序列法表示。考核方法的原则是“简单分类,导向为主”。

(六)人力资源部对各部门主管的绩效管理的实施给予监督

人力资源部门要把部门经理对于考核管理的执行能力与实施效果作为对经理级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七)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

要改变绩效考核仅与薪酬挂钩的观念,以奖励为主要形式,以沟通为核心目的,获取员工对于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的支持。采取多种奖励方式结合,如精神奖励、培训、晋升等。提高柔性管理的频度,降低硬性考核的频度。

五、未来业绩考核体系展望

未来业绩考核体系将逐渐采用平衡计分卡系统,使考核指标逐渐丰富,考核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深。同时,未来的业绩考核实施的关键在于人,从传统的产品导向,转变为知识导向,同时以销售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特别是中基层的管理人员在素质、技能和执行力上的强化,都至关重要。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数据记录制度,即对于所有的量化指标的数据都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使得最终的考核结果都有据可查。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确保企业业绩管理的重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建立一个企业运营指标系统对所有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生产要素进行监控。总之,未来的业绩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充分完善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慧.如何改善企业集团业绩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08(8).

2、罗彪,季红梅.企业集团业绩管理转型思考[J].企业管理,2007(10).

3、罗彪,季红梅.从业绩管理工具演进看企业集团业绩管理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篇2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构想,其中甚至不乏远见,可是,为什么最终能够实现目标、赢得领先地位的成功企业并不多?这其中的差异究竟在哪里?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并不缺战略思想,他们缺乏的是有效执行战略的模式,想法人人有,可是要将想法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企业能否建立真正实效的模式。

我们发现,成功的企业必定拥有强大执行力的营销组织,而失败的企业,则必然是由于营销组织无法有效执行整体战略。让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比较容易,但是要让一群人把同一件事情做好则极为不易,人越多,想法就越多,行为方式也就越多样化,自然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要素,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到人身上,如何让一群人按照同样的规范和标准做事,并且最终达到相似的结果,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制定规范化的营销管理制度,为整个营销团队建立一种明确的工作标准,从而使团队在工作中对营销模式和关键业务达成高度一致,从而迅速提升战略执行力。

有部分企业认为,企业不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而是需要个人对业务的灵活处理。在他们的思维中,规范与死板是同义词,一旦规范就意味着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应付多变的竞争环境。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只有规范才能够真正提高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粗放的销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销售已经不再依赖个人技能,而转变为一种可以被管理、被复制的过程。如果上司与下级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同,总部与区域对战略执行的理解不同,其结果只会造成各人自行其是,结果如何实难预料。同时,由于人的技能有差异,如何使企业跳出对个人技能的依赖性,不至于因为人员的变动而造成市场的动荡和损害,这些都不得不依靠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企业应该根据整体营销模式和关键业务的要求,制定出系统的关键营销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来明确业务运作过程中的工作标准,并对工作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从而保障营销模式和关键业务的正确执行。企业必须注意,制定营销管理制度时不能大而全,什么都想管反而什么都管不好,而且营销管理制度必须与战略目标相关联,充分反映出关键业务的要求。

篇3

关键词:离婚自由保护

当面对不断升高的离婚率、更多的因父母离婚而受到伤害的儿童以及因离婚而陷入贫困和痛苦的一方当事人时,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应该建构一套有效的制度和程序,以确保将离婚给当事人的伤害降至最小程度,并切实保障离婚后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及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不因离婚而陷入贫困。

一、对离婚自由进行适当限制

(一)自由的相对性特征

“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个人的自私的自由。此时,自由是一种状态,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自由又是一种结构,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凭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的人的自由。从而认为这种自由只是正义的代名词,是与正义的同一。”[1]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社会中的自由要求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不损害其它人和整个社会的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社会正义,或者说自由的限度或外延是社会正义,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就是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社会正义,人类必须对自由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或者说要准确把握自由的内涵和外延。

(二)离婚自由的相对性表现

离婚自由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婚姻法自身的约束。

首先,婚姻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离婚自由是对结婚自由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婚姻自由的保障。无论结婚自由还是离婚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和离婚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指明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范围,划清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因此不得滥用离婚自由这一权利损害配偶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

其次,婚姻法在属性上虽是私法性质,但亦应该看到婚姻家庭主体之间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主体间的利益价值运行规则,人身依附关系、伦理关系强烈,家庭成员间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婚姻法具有强烈的“公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所以2001年修正《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对离婚自由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和必要的调整。

最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对婚姻自由的理解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离婚自由的相对性、地域特性、特殊性更为强烈。所以2001年《婚姻法》第五十条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婚姻家庭法作出允许变通的规定。

(三)正确理解离婚自由应有之意

真正做到离婚自由将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离婚自由在婚姻法中的应有之意应为:

1、离婚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为基本前提,这是由社会主义婚姻的本质(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结合)和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离婚的目的是为了埋葬死亡的婚姻,是为了解除双方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而不应该因为离婚而加重痛苦或造成新的折磨。

3、离婚自由体现的是社会正义,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一方特有的生活困境,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其他成员创伤式的精神伤害。

4、结婚意味着爱情的结合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承担,离婚也应该反映爱情的破灭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应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2]

二、离婚具体法律制度的相关构思

(一)离婚原因立法宜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

婚姻法关于离婚原因应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即以婚姻破裂为离婚的惟一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双方当事人就离婚达成合意即可申请离婚,由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领取离婚证。如仅就离婚达成合意,就财产的分割没有能达成协议的,由婚姻当事人单独向法院提起分割财产的诉讼。

2、婚姻双方当事人均无证实对方有过错或因犯罪行为造成婚姻破裂的义务。

3、“婚姻破裂”的标准确定为配偶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经法院调解无效。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婚姻当事人无需向法院说明离婚理由,法院只审查确系婚姻当事人一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可确认。

4、不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而剥夺其提起离婚的权利,否则在当事人双方均有过错的情况下,这一死亡婚姻将无法解除。

5、应当尊重婚姻法对离婚权的限制,如在女方怀孕、哺乳期内,男方不得提起离婚诉讼等。

(二)确定共同财产分配的按需分配原则

离婚财产分割方法是离婚自由利益衡平机制的重要一环,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离婚官司就是分财产官司”,而现实也表明多数离婚诉讼的财产分配左右着当事人对待离婚的态度。

夫妻财产制度及其离婚时分割方法的演进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正义理念的逐步实现。从妻子离婚后一无所有的财产并吞制到可以拿回部分嫁妆价金的统一财产制、从夫妻各自所有的分别财产制到离婚时有权获得一半财产的共同财产制,直至结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离婚时有权分享增值的分享财产制,更多的国家对家务劳动给予与职业劳动等同价值的评价。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均外出工作,是否有经济收入,对家庭所作的贡献视为相同,因此,即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行分别财产制,根据离婚时公平财产分割法,一方仍有权分得对方的财产。中国2001年修正《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所得的共同财产离婚时适用均等分割原则,以及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等原则,但这些貌似公平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所引致的后果常常使当事人感觉不公平,违背正义的理念。因为尽管对夫妻共同财产平等分割的原则隐含着保护无社会工作、承担主要家务劳动一方的利益的理念,但这只是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对家务劳动付出的回报。但是,从事家务劳动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补偿,也无法分享因其贡献而提高了人力资本一方的预期利益。

笔者认为,中国婚姻法应当采用公平财产分割法,公平分割财产的机制就是要在离婚时,主要不考虑婚姻期间财产的状况和财产的来源,而重点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因此,各方面条件处于弱势的一方,不仅可以分割一半共有财产或分享对方增值的财产,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比例:

1、分割财产时首先区分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区分的标准有(1)当事人约定,婚姻当事人就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性质进行约定的,从其约定;(2)取得时间,结婚之前取得的为个人财产,结婚以后取得的为共同财产;(3)财产性质,专属于婚姻当事人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其余均为共同财产。

2、对共同财产的分配不再与过错相联系,分配的标准是以当事人当时或未来的财产需要和收入能力为基础。分配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夫妻双方各自的就业能力、商业机会;(2)夫妻双方各自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3)夫妻双方各自的身体状况、年龄差异;(4)个人财产的数量和质量;(5)婚姻持续的时间和各自对家庭的贡献。

(三)确立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原则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而需要离婚的家庭,现行2001年修正《婚姻法》没有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角度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从程序和实体诸方面设计,保护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的离婚过程中受到最小的伤害。

1、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进行。

与诉讼离婚相比较,两愿离婚更不利于社会对婚姻的挽救,婚姻登记机关只要审查离婚合意是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同意离婚,发给离婚证,并不问双方当事人对离婚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有没有尽到责任。现实中,有很多的当事人为了尽快达到离婚的目的、或为了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甚至迫于对方的压力等原因,会主动放弃代未成年子女向对方索要抚养费或足额生活费的权利,表面上是自愿的,但其实质是违反婚姻法精神的,将未成年子女置于危险困境的边缘,极易导致未成年人陷于贫困和痛苦之

中。强制通过诉讼程序离婚,法院会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减少其因父母离婚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的可能性。

2、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暂缓离婚。

可由法律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凡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要离婚的,配偶双方必须先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由受理离婚诉讼的法院进行审查,在配偶双方没有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之前,离婚诉讼中止进行。

(四)建立配套的离婚辅助救济制度

法律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应当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离婚救济制度通过损害赔偿强制过错方补偿无过错方的损害,抚慰受害者的精神,达到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目的,实现法律正义;通过离婚扶养费、补偿费和经济帮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离婚时的弱势一方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保障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综观各国立法,离婚救济制度有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扶养、离因补偿和离婚经济帮助等多种形式:

1、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项古老的离婚救济方式,早在实行过错离婚主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属夫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3]尽管现代盛行无过错离婚主义,一些国家仍将离婚损害赔偿作为重要离婚的救济方式。因为,过错可以不作为是否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但法律对确因一方过错所引起的离婚不应无所作为,只有追究有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才符合法律的正义。

但是,近年来,对在无过错离婚的背景下是否还应采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思与讨论。有学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背离了无过错离婚原则,加大了离婚成本,有使纠纷时间延长、扩大当事人之间的鸿沟,延缓当事人走出阴影之嫌。[4]这种反思在制定法律上得到了反映,如2000年修订的瑞士民法典亲属编取消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了易于操作的离婚扶养制度,对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生活困难者与遭受损失者通过离婚扶养予以保护和救济。

2、离婚扶养

综观现代各国的离婚扶养制度,原则上是基于需要,不考虑当事人的过错情况,是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原配偶提供的必要的救济方法,以公平和补偿为理念。离婚扶养与夫妻之间的扶养性质不同,离婚已解除了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双方自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即已消灭。但对于因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或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一方,则通过离婚扶养的方式,补救因离婚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补偿当事人一方因结婚所产生的对婚姻信赖利益的损失。设立离婚扶养制度意在确保离婚自由的同时,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婚姻关系中弱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社会负担。所以有学者认为,离婚扶养请求权是因夫妻身份而生之扶养义务在离婚时的延伸和表现,或者说是离婚导致的婚姻生活保持请求权的丧失之填补或救济,是对离婚不良后果的有效弥补。[5]离婚扶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逐渐摈弃过错理念,不拘泥于形式平等。

3、离因补偿

离因补偿是指离婚时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财产,以弥补对方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离因补偿重在公平,保障离婚当事人不因离婚而造成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减少离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离因补偿的请求权人无须负担他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只要负责举证离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种损害即可,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裁判。如法国民法典第270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配偶得向另一方配偶支付旨在补偿因婚姻中断而造成的各自生活条件差异的补偿金。补偿的数额,依受领方的需要以及给付方的收入情况而定,但一般应当考虑离婚时双方的生活水平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此种情况的变化。

4、离婚经济帮助

离婚经济帮助是指离婚时对生活困难的一方,另一方有扶养能力的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困难方一定的资助的制度。离婚经济帮助是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来一直沿用的离婚救济方式。

2001年修订《婚姻法》在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时应对困难一方给予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增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强化了经济帮助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离婚救济制度体系,它反映了我国有关离婚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由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发展为保障离婚自由、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与法律公平。不可否认,这一离婚救济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立法观念仍显落后,一些法律条文只注重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未充分考虑实际结果的公平与平等,这就使表面上公平平等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身处弱势一方的利益难以得到救济。如修订后的离婚经济帮助仍然存在条件苛刻、帮助时间短、适用范围窄,受助者难以得到真正帮助的问题。其次,各种相关规定仍过于抽象、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关于离婚时对家务劳动的补偿规定就几乎是形同虚设。[6]再次,程序公平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如损害赔偿的取证难就是由于举证规则没有从受害方的视角为他们着想,其结果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难以真正实现其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引起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何将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衡平理念实质性地体现在我国的离婚制度和保护妇女离婚权益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制定出一套不拘泥于形式平等,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周密严谨,操作性强的离婚衡平制度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与完善

(一)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1、婚姻案件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分析

婚姻纠纷属于民事关系纠纷的范畴,但与其他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普通民事案件又有所不同,因为婚姻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主、财产关系为辅,财产关系大多带有强制性,且权利义务的对等互动要求低。[7]由于婚姻关系的特殊性,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制度已作了某些特殊规定,如权的特别限制、必须的调解程序等,然而这些特殊规定并不能完全适应婚姻案件审理的需要,因为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普适性与婚姻诉讼的特殊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普通民事诉讼的对抗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冲突,但由于当事人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自然属性、人身和伦理属性,使他们之间的争议不仅需要运用事实和证据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此处理案件时要考虑合情合理合法,要考虑他们日后生活的和睦相处,以对抗式诉讼处理婚姻案件,容易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案件向极端方向发展,造成当事人之间互不相让、彼此敌视。

(2)普通民事诉讼的公开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一味强调公开原则,对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许弊大于利,尤其在我国“家丑不可外扬”传统文化影响下,婚姻纠纷本来就是不可示人的私事,在大众面前论争,会使双方受到很大的伤害,一旦公开审理,双方为了面子都想胜诉,其行为可能会走上极端,结局可能会只剩离婚一种了,婚姻关系改善几乎不再可能。

(3)普通民事诉讼对审判效率的追求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在一般民事诉讼中强调“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是正确的,但对于婚姻案件强调效率未必有益。有时,婚姻诉讼的发生是出于当事人的一时激愤,对这类案件除了依据事实和法律处理外,时间也是很好的方法,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所以对婚姻案件宜拖延不宜速决。[8]

2、建立婚姻案件专门民事诉讼程序

制定专门的婚姻诉讼法或者民事诉讼法中的婚姻特别程序,建立专业化的法官和法庭。

(1)离婚案件的审理不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前提条件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一般而言,在离婚诉讼中导致双方当事人无法就离婚诉讼达成协议的情形主要包括有是否同意离婚、子女由谁抚养、抚养费用的确定、夫妻财产如何分割以及共同债务的承担等问题。有的就其中一个问题争执,有的就多个问题争执。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普通的离婚案件不属于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

(2)离婚案件的审理不设最长期限。

就离婚案件个案而言,没有审理期限的限制,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要求承办法官高度的自我约束。

(3)强化法院审理期间的调解力度。

调解是离婚诉讼法定的不能省略的必经程序,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调解原则,从受理案件开始到判决前为止,审判人员都可以依职权主动进行调解。[9]同时,调解不仅是审理离婚案件的程序性要件,也是判断应否准予离婚的实质性要件之一,只有当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时,法院才可以准予离婚。

(4)对离婚案件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判决,实行一审终审。

离婚诉讼审理的对象是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关身份关系的判决应当确定一审终审原则,避免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否则对社会、对他人均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1、实施自由离婚制度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关系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结婚、组成家庭是婚姻当事人减轻社会对个人不利影响的堡垒,离婚使得婚姻当事人抗击外部对己冲击的能力减弱,如果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及时弥补所丧失的婚姻家庭的这一功能,对于平衡其利益、慰抚其精神,尽可能减少离婚事件给当事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使当事人不必因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长期忍受配偶的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初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从而真正实现离婚自由。

2、加快发展与离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离婚后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对离婚后造成的一方陷于贫困,可以通过离婚辅助救济途径解决,如果不能使生活困难者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国家应当承担离婚后的社会保障救济责任,即离婚后生活困难的或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的一方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

如英国现行的法律在处理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上,强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考虑,因为英国离婚的人群当中大部分是收入较低的平民,在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付比较高的抚养费几乎是不现实的。相当一部分英国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家庭,失去了必要的在社会上竞争劳动岗位的能力,或者说她占有的社会资源与其他人相比要少得多。如果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妇女离婚后就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她也不必因为担心离婚之后得不到生活保障,而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继续迁就下去。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婚姻家庭的立法有深远意义。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建设绝对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步发展,因为家庭物质生活的内容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这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的立法,以对离婚之后的弱势一方提供更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

注释:

[1][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王瑞昌译,《自由与传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5-106页。

[2]梁冰、王道强:“论‘离婚自由’的‘必然性’和‘相对性’”,载中国法学网,/shownews.asp?id=12503,2005年7月4日。

[3]《法国民法典》,罗洁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4]罗丽:“论日本的离婚抚慰金制度”,载《法学评论》2002年卷第2期。

[5]陈小君著,《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6]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7]曹诗权著,《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篇4

所谓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就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所有费用都按照核算的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并且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成本控制进行强化,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实现最大化。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新要求

(一)把握医院成本管理关键点,强化重点领域管控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的投资行为做出了新的规范,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着重强调了重大项目投资的具体细节,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如果要进行重大投资,必须要对这一投资行为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在采购方式上应该选择集中采购,并可运用政府采购,以规范医院投资行为。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及管理成本三大板块,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对医院的资产使用效率进行提升。

(二)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也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反应,要求医院实现会计信息化,并且在年度财务报告、新会计科目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年度财务报告上,新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报告进行审计;在会计科目上,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规范。这样就可以在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发挥了全程监督的作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关于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的分析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到位

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医院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且匮乏,学历普遍较低,许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懂得计算机技术和有管理知识的人员较少。在医院里,成本核算的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工作量大,加之会计人员欠缺,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更少,这就导致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协助决策等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来。

(二)医院各个部门没有相互合作

从而无法达到共赢。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仅靠财务科室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各个科室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然而,大多数的医院在这方面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当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担当者。各个部门沟通不力的主要表现有:按照相关规定,有时科室的名称应该在系统中进行更改,但是临床、医辅类的科室往往还是用原来的名称进行登记。这就是财务科与其他科室没有有效沟通的表现。成本核算系统疏漏,表现为财务科与网络办公室协调不力出现的科室名称管理混乱。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标准来衡量公用成本的分摊,从而使得成本管控存在盲区。现在很多医院不能辨别公用成本和间接成本,就只是简单地按照科室所占面积和科室人员的比例要进行分配,这种方式虽然方便简捷,但这不仅不能给导向人员节约成本,还缺乏激励机制。

(三)成本核算效益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把科室每个月的收入额除去成本费以后,剩下的资金作为员工的绩效奖金。这种奖励虽然带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引起了负面影响。其一是,由于医院科室收入越多,奖金就越多,所以,有些医生就只注重收入不提高医术的水平,不为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给患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从而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其二是,医院片面地认为利益最大化,所以,就舍不得花钱置备先进的设备,不重视科研研究的费用支出,从而医院的发展就停滞不前。其三是,行政科室成本控制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的现象。

四、改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配备的构建。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增加医院的会计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他们的财会、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其成为职业能力强且具有综合能力的员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力。

(二)实现成本核算管理效益最大化

重新定义绩效奖金分配体系,针对消耗比值降低的科室适当给予奖励。此外,医院核算人员应该转变工作侧重点,提高成本动因分析、边际成本计算等的重视程度,推动“数字运营”式成本核算管理的实现。

(三)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全程控制

医院可以将作业成本法、联合方程收支配比法等方法对医院成本进行分摊,提高医院公用费用分配的精细化水平,强化成本分摊控制,推进全成本核算的实现,使医院相关费用公开化,促进成本费用的透明化。此外,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医院应该充分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对医院具体核算项目进行优化,可以采用HIS系统,对医院科室名称、数据结构进行统一,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性提高,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效率。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不管是哪所学校,从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其它一些专职学院,都会有一个管理制度,而每所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会不一样,但是却出奇统一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制度都是针对学生进行编写的,极少一部分会提及教师的所要遵守的一部分规章制度。大家都知道,一般都认为老师是为学生好,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所以,在一个老师为学生好的情况下就会不设立其规章制度。在中国,即使老师犯了错误,也是在为学生好的前提下才有的,而此时大多数人都不会追究,有的父母还会感恩戴德,毕竟老师还是管自己孩子的。然而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与矛盾,虽然在我国尊师重教的情况下很少会有将矛盾升级成语言攻击或者肢体冲突。不过大部分学生将不满都会埋藏在心里,慢慢累积,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的误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想听老师所讲的课程,教学与学习质量不但不会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所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一、管理制度的不明确和不重视

每个学校学生从开学到毕业,基本上都不会清楚学院内的管理制度是怎么一回事,一般都是学校老师口头上不许这样做也不许那样做。极少一部分学校会在开学第一天和学生讲解学院历史与规章制度,以及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宗旨。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牌,但所存放的地方不明显,有的干脆挂在学校办公室里,学生们更无法看到学校所谓的制度管理。这些情况导致了学生对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缺乏认知,更别提这些制度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没人指正修改。管理制度随意设置,没有任何意义,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遵守,只抓学习不讲德行,就算学习再好毕业了也不会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想要学校更好的管理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当然需要学校宣传,开学期间应普及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分门别类将管理制度用心和学员讲一遍,比如在食堂该遵守什么,图书馆该遵守什么,教学楼该遵守哪些等等,诸如此类都应耐心讲解,然后就是将存放制度牌的地点告诉学员,宿舍管理制度在哪里,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哪里,一一告知,深入人心。

二、管理制度的不公平和不人性化

学校管理制度一般都只是针对学员的,很少有对老师的,这就产生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不公平管理制度。比如说学生迟到了一般就会受到处分或者体罚,而老师迟到了却以工作为借口,并且绝大一部分老师会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类老师的有不小抱怨,影响学习心情,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并没有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惯例,反复恶性循环。极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是以命令口吻来完成的,比如说在一个草坪花坛上有些有些管理制度是这样写得“严禁踩踏草坪,严禁摘取花朵”,这样词语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有的学生心中想着你不让我踩草我偏要踩,你不让我摘花我偏要摘。像这类死板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词语在大多数学校每个角落都会有,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改成“为了您和它人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请不要踩踏草坪和摘取花朵,谢谢!”,像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我相信同学们会更容易接受。

三、管理制度的落后与单一

有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历经很多年都没曾更换过,然而随着时展,每个人心里的想法都在改变,而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校园类,这些制度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所以制度不服人心,也不利于管理,故而需要根据当代时局进行改进。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学院管理制度上只有严禁不许和处分这几个字眼,很少有学校的管理制度上提到奖励方面,这就打击了学员对遵守管理制度的积极性。而所谓的管理制度也成了处罚制度,而管理制度的奖惩方式应当建立起来。

四、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建议

在研究制定管理制度上,绝大部分都是由学校老师提出的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考虑的,却忽略了管理制度所对应的大部分都是学员。学校老师制定了专属管理制度,存在大量漏洞,而这些漏洞往往只有身为学生的他们才会意识到,所以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多收集一些学生们的意见,然后在这些建议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管理制度才会让人信服。教学管理制度其实是开往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与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存在弊端的标准。在我国,不论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还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很难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还是要看管理人员是否站在所被管理人员身上着想,而不是管中窥豹,单一用死规矩去约束别人。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其实是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出社会是否能适应企业。学员们终究会步入社会,而借鉴企业管理制度能让学员尽快的适应社会,少走许多弯路。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共同借鉴,得出一套既适应学校也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这样能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价值。在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与阻碍,而管理制度关系着学院与企业及国家的发展,不管如何困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作者:张琼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韦巧燕,李瑞贵.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32-34.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制度 构建管理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企业虽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但同样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各企业在财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财务管理概述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上所实施的管理,它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内部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出现会导致出现资金安全风险,投资风险加大,内部运营迟缓和企业效益差,职工工资得不到保障等[1];另一方面,它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外部形象以及在本行业竞争中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市场信息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财务管理是必须进行的,只有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引导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融资问题和财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愈发彰显。

(一)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我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较为成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符合现行市场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促进作用,确保企业经济水平的提升[1]。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则能够对企业发展形成规范作用,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财务管理更是关乎企业的日常运营,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又与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带动的,企业一般科技含量高,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大,因此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进行有效引导,以促进企业健康的有序发展和进步,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通过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这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的快速、规范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有较大帮助。

三、企业构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企业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体系的顺利实行需要相应管理制度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和知识化共同发展的阶段,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首先需要构建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和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相关,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以及财务管理的灵活性等,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保障安全,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性[3]。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要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不仅如此,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还要具有全面性和对企业各方面的约束性,充分彰显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强制性。其次,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财务管理制度的特点设立监督管理系统,制度的构建和落实必须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督才能保证制度落到实处,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企业可以设立以财务总监为中心的监督管理部门,并设立相应分部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财务监督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机构要负责组织和监控整个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工作,向上级对实际情况进行汇报[2]。这样上级相关部门就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运转,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推动企业财务在管理制度的扶持下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的重要执行部分,对财务制度的落实和企业资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有必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是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进行汇总审核,每一笔资金的安全使用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效益,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借工作之便对企业资金进行转移或者是其他途径侵吞企业资金,这都会给企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训,并落实相关监督制度[4]。同时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挖掘专业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强化新型财务管理制度的观念,使员工熟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他们驾驭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让员工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科学分析[3]。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高效性,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构建完善的财务人员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企业的发展情况由于经营现状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因此在构建管理体系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审核,比如:企业拥有的信息渠道以及现金数量等,不能完全参考别的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数据对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时更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只有保证在了解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5]。同时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也加剧了企业发展的难度,因此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将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尽量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掌握及时的市场信息,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部门,要对行业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行及时细致的了解,为企业的投资提供科学的数据保障;市场决策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的科学决策影响着财务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就要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在市场竞争中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杜绝只顾利益,不顾风险的意识;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确保企业资产的合理规划[6]。

四、结束语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快速实现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并对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武亿敏.如何全面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04).

[2]石景全,于晓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

[3]张立娟,赵凤珍.浅议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内容及原则[J].知识经济,2009(15).

[4]李威.浅谈企业如何构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0(05).

篇7

摘 要 会计管理制度是医院进行统一财务规划所必需的一项基础规范,其对医院的会计核算乃至整体的财务管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不断深入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对医院管理要求也日渐提格,与之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完善,以确保其在医院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完整体现。对此,本文对我国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医院 会计管理制度 控制 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用相对较少的卫生资源维持了我国整体健康水平,随着不断的推进完善,至21世纪,医疗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而言,仍不能实现与医疗改革进度的同步发展。

一、当前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医院实行的主要会计管理制度改变了过去对于会计科目要素的划分方法,将医院收入分成医疗收入、补助收入等,将医院支出分为财政专项支出、医疗药品支出等将医疗和主要药品的陈本分开核算。这对于医院的整体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

(一)医院内部控制方面

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需要医院内部有各项强有力的控制管理措施,然而根据当前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医院往往会受到市场利益的驱使,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做医院的最主要经营目标,在这种形势下的医院控制管理政策直接改变了员工的价值观,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够完善,开始出现各种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医院人员的招聘雇佣方面,关系成为了主要雇佣参考内容,相应素质技能培训也显得形式化,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也没有切实的推行,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工作效率。

(二)具体行为规范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更多的外资医院、民营医院应运而生,而当前实行的会计管理制度大多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多元化。长久以来,医院沿用的应用程序已经落后,制约并阻碍着医院财务状况更好的反映出来。而且现在医院大多面临着有限资金的如何再次优化投资,若不能实现合理开发就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而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对投资核算没办法进行最细化的分类整理,严重阻碍了医院的资金优化管理。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时医院的投资主体得不到对医院财政内容的最有效监督,其所依靠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全面,致使资金的流动不够稳定,影响投资主体的稳健收益。

(三)管理制度构成方面

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要能够覆盖整体全部的会计内容,切实规范每一个小项的会计行为,并在整体会计目标的约束下,多分支的会计制度要能够相互依存并相互联系。但不容回避,我国医院当前的会计管理制度大多缺乏科学会计管理制度应有的要素,无法构成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同时很多医院不能紧随时展,没有建立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的模式,更没有与之相应的自动化管理体系。在管理层次上,大多数医院治执行了大层次上的会计制度管理规范,缺乏相对完善的内部财政核算办法,导致医院经常出现财政数据不清晰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制度的完整性。

(四)风险评估方面

很多医院对患者的结算问题控制相对较宽松,对于一些逃账现象管理不严,常常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医院可能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市场需求分析就进行的盲目投资,进行大笔资金的注入,为医院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管是哪一种风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没有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系统。

二、完善我国医院会计管理制度探析

(一)完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医院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型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已经全球化,医疗市场的竞争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如何更好地管理医院资金是十分必要的,对医院的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会计管理制度是充分运用资本进行成本控制、保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制度,其能对医院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算、考核,能够综合运用可利用资源,不断强化医院的内部管理,降低医疗成本,进一步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同时对医院的经营决策也有重要依据作用。因此,合理完善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制度完善思路

第一、要建立与国家医改方案相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促使医院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二、在会计管理制度上体现医院的特殊性,强化成本核算和收支绩效管理系统。

第三、科学细化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有针对性、目标性。

第四、完善财务分析功能,提高会计数据的可用性,建立健全财务指标分析体系。

第五、确保医院收支及资产的真实反映,重点解决困扰医院资产虚增以及财政投入固定资产的双重补偿问题。

第六、强化成本核算,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严格实行对预算结果的绩效考核。

总之,对于我国医院会计的管理制度而言,要从多个方向抓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细化管理规则,实现会计管理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三)医院会计管理制度完善措施

1.规范医院会计管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对行业进行整体的会计管理制度规范性改革,并确保改革内容能够适应行业的发展。当前以盈利为目的的医院要及时到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进行相关注册,采用先进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努力提高自身医院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及可用性。医院在建立和运营过程中,要针对投资者的性质采取相应的会计办法,个体化反映出医院资金的运用状况,以期简化会计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效率。同时,对于非营利医院,会计作用同样重要,也要有计划地加强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医院的发展起到监督、指导与核算的作用。

另外,在完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强调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作用,要掌握会计实务的重要程度,对不重要的会计业务简化处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对于会计的严谨性建设也不能忽视,对违反会计制度的行为坚决予以遏制,不给高估资产或收入以及低估负债等错误行为可乘之机,切实保证会计所反映出的信息是真实的、有效的。

2.强化医院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强化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督体系,约束执行力,对会计制度的优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医院会计核算中,如果会计主体偏重考虑了自身私利,那么是会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这样的会计行为是缺乏有效监督的。因此要及时建立起医院财务会计监督检查体系,建立起会计内部监督控制问责制,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及个人进行相应的惩处。

3.完善资本性支出的处理程序

资本性支出,对于医院来讲通常指房产的购置、固定资产的维修改良等,按规定应由医院的事业基金中支出,对医院的当期效益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是中小型医院,要发生这种大型的资本性支出,在医院的事业基金无法完全支出时,就只能在医疗支出中列支,于是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这种会计核算是不利于负责人的经济效益的,且会造成净资产出现忽增忽减的现象,使得考核结果很容易出现误差,同时也不利于及时反映医院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导致支出虚增。因此在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对资本性支出的处理程序,医院可使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的核算,当购入固定资产时可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

4.建立医疗赔偿金

按照医疗风险保障源流,医院要建立起医疗风险金项目,同时建立起医疗赔偿金。现阶段,由于医院的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有纰漏,导致对医疗行业内医疗事故的潜在风险考虑不全面,预警不细微,处置不科学,难免给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风险一旦形成,医院财政的收支失调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医院要根据在自身的情况,在财务支出上要坚持专款有专用,改变过去根据人员比例划分管理费用的旧办法,合理考虑收入比例的结合融入,更科学的划分管理费用。在可能的风险发生时,做好相关的损失分析,做好相应的赔偿准备。在会计工作的不断进行中,科学预算资产的可能损失,并要及时对风险赔偿金进行全面的检查核算。

三、结语

我国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要切实地从实际出发,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需求,同时更要适应医院的体制变化。在变化中力求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挥其对医院财政管理的重要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虹,试论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做好医院会计工作.大观周刊.2012(7).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华夏大地,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目前为止,经济与市场体制也逐渐完善,同样,曾经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抓住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管理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引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实际三资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提高管理效率,强调了三字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尽快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健康发展农村经济所提出的要求。

关键字:

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

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所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这三项,三资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三资管理问题切实关系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实际利益,从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对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有一定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遏制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所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1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转型,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从而三资管理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也越来越高,虽然各地都立足于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管理着农村的三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出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完善众所周知,一个实际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三资管理制度,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而对于已经建立管理制度的地区,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多数都十分粗糙,对于资金,资产等的管理十分不完善,而随着国家经济体系逐渐健全,旧有的管理制度不足以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暴露出各种问题,再加上管理三资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今农村的三资管理缺乏章法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时,数据十分混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负责人对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难度,对整体的发展十分不利。

1.2重视度不够由于思想的束缚,导致农村相关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不了解,从而导致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三资管理,没有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旧停留在就有的思想,认为三资管理仅仅是算算账,管理一下集体公有的资产,没有注意到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账目时常错乱,而且对于土地资源归属权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发生,从而影响农村的整体和谐性,对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

2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完善管理制度为了能尽快的改善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现有的三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扫除旧有制度的盲点,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并且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争取做到不漏,数据真实,并且建立相应的后续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预防某些人挪用公款私用,还要明确每一份集体资产的用途,规范每一笔三资交易,并且管理负责人应该定时的走访地区、抽查账簿等进行核对,最大程度做好“三资”民主化建设———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务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管理权限等民主管理各项规定,最大程度的做到三资管理透明化。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更能加快建设农村的经济制度体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2.2提高重视度为了能更好的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农村相关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知度,并能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度,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督促当地工作人员能认真的对待自己所属的工作,深度挖掘工作内容的含义,并且教育当地村民,使其明确三资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帮助。只有当地村民及相应的管理阶层能了解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三资管理的现状,从而突破当前农村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瓶颈。

3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三资管理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更关系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极大程度的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和权力,为市场经济增添活力,也对农村的民主和谐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推动力量,所以说,加强农村的三资管理对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想要国家抓住机遇继续高速的发展经济,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就需要农村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与三资管理必需加大力度,虽然管理好三资是一件十分任重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提高重视度,就一定能实现目标,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村集体的和谐,为构建和谐射虎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亚芬.浅谈如何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04).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这一残酷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在日常企业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进去,并赋予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使其与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管理制度

所谓企业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企业各项活动予以系统安排、管理的一种制度,主要内容有企业生产、人事以及民主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能够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活动予以严格约束,并以此来科学实现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硬性约束,企业管理制度是用来对员工进行日常行为约束的准则,在这一准则内,企业员工不仅能够进行合理的相对自由的个人活动,还能够为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予以更好地维护。想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管理制度予以规范、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1.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以及最高目标与日常行为的总结,并能够被全体工作人员所接纳的一种文化。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如何做才能对企业发展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化逐步成为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员工的文化理念,从而成为企业无形的规章制度。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敦促,而企业文化则能够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二者互相影响,相互补充,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可以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保障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涉及领域较多,企业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文化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是对企业自身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二,企业管理制度彰显企业文化。所谓企业管理制度指的是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做出明文规定,为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寻觅到企业处理风格、价值理念等企业文化的影子。

第三,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并使企业文化得以深入发展。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企业文化予以深刻理解,并对其中优秀的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进行有机融合的改善措施

3.1营造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突破以往企业管理的束缚,部分企业开始将突破口放在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上,并大胆尝试了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断打造对企业管理有利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第二,构建企业文化时需要以提高企业凝聚力为原则,作为企业的精神源头,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引起每为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大大提升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每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文化的感召下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中。

3.2企业管理应该适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久过程,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独具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只能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但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激发其荣誉感和归属感,所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健全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在对其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企业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上,没有管理制度为支撑,企业文化也是不完整的,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性化的企业文化,科学提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吻合度。

其次,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约束之外,还需要对企业文化方面的认识予以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使工作人员对企业精神能够予以深入认识,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夯实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大力建设与中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及管理理念相符的企业文化,并逐步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的培养,从而较大幅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打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晓琴.基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融合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8)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价值增值;管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80-02

我国的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而财务管理制度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制度,能够实现管理价值增值。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核心制度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规范,企业的活动可以分为供销活动、制造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和人事活动。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就包括供销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等。

但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资本增值成为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管理,企业的供销、生产等活动最终都将通过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来体现和反映,因此,财务管理(含会计管理,下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制度也就财成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核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实现管理价值增值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管理有章可循,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管理价值增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成本费用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实现管理价值增值。2、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收益,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进而增加企业运用资金的经济效益,实现管理价值增值。3、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商誉,实现企业价值增值;4、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加资产使用效益,进而实现管理价值增值;5、完善企业的分析与考核管理制度,可以做到权责明确,奖罚分明,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价值增值;6、进行企业经营分析,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实现管理价值增值。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伴随企业财务自的不断扩大,很多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的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实行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成本管理,班组经济责任制,招标比价采购,实行成本费用定额管理。建立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要内容的比较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财产物资管理及盘实制度,建立了财产物资收发领用的计量验收制度等。

(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存在原始记录和凭证失真,定额管理流于形式、计量验收制度不严格、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稽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2.资金管理制度不严。目前,企业私设“小金库”和多头开户现象普遍;资金使用“一支笔”的职责权限不清,资金使用“一言堂”现象严重;企业的对外投资收益低下,盲目投资,投资风险意识较差,可行性分析不充分,也没有投资跟踪分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周转率较低,存货、应收账款占用较多。

3.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不严。不按权责发生制和受益性原则对发生费用进行确认,故意少转成本费用,虚增利润或虚减亏损;多转成本费用,截留利润,降低存货资产价值;预算体系不完善,对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没有计划,缺乏约束。

4.企业购销环节缺乏信用管理,收入管理制度。大部分企业对购销环节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购销人员权利责任不对等;对客户信用管理不严,造成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较多;收入计量确认时间不准,人为调节利润等现象普遍。

5.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盲目投资,资产闲置;企业改组中不评估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长时间不办理竣工决算,不断增大固定资产成本,虚增利润。

三、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明确财务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如前所述,财务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核心,财务管理可以反映和调控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可以通过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有效制约和检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建立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之一是“产权清晰”企业财务关系的产生、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运作也都离不开产权管理。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在理顺产权归属的前提下,优化资本结构,强化财务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价值增值。

2.理顺财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职权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实行财产委托经营,财务管理既要服务于企业外部报表使用人的信息需求,更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需求。根据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其他职能部门行使监督和检查的权利,同时又要以价值反映其他职能部门的活动并进行价值管理。这样必须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核心地位与价值管理职能,确保财务管理部门价值管理与财务监督职能的行使。

(二)完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要实现管理价值增值,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体系。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这些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基本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包括成本预算与责任制度,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成本分析与考核制度等。

3.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含财务结算中心或厂内银行的管理制度)等。

4.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存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和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管理制度等。

5.企业的购销管理制度。购销活动虽然不是财务活动,但企业的购销活动影响到企业的收支,所以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也必须从财务角度来完善企业的购销制度、包括:采购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如销售人员责任制及收入的确认等)、信用管理制度等。尤其是企业的全程信用管理涵盖企业的采购及应收账款的管理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