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1

1上海市某区民营医疗机构的开办现况

1.1医疗机构数量

上海市某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民营医疗机构(指由社会资金筹建的民营门诊部和医院,不包括个体诊所[1])1984年为1家,1994年为3家,1999年为4家,2001年为10家,2002年为14家,2003年为20家,2004年为35家,2005年为52家。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多,且近年来增长速度迅速。

1.2医疗机构类别

52家民营医疗机构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规定来分,其中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3家、康复医院1家;综合门诊部11家、专科门诊部22家、中医门诊部5家。

1.3医师情况

截至2005年底,52家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医师共有472人,其中以55岁以上、中级职称、大专学历者为多(表1)。

2目前医疗机构许可中依据的法律法规

除《行政许可法》外,医疗机构许可中依据的法律法规有:

2.1医疗机构

主要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9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9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细则》)、《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1994年9月2日起实施)(以下简称《基本标准》)、《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1997年7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办法》)等法律法规。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9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1993年1月1日起实施)等法律法规。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5年6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2001年6月20日起实施)、《上海市母婴保健条例》(1997年3月1日起实施)等法律法规。

3存在问题

3.1法律陈旧,缺乏依据

目前尚无一部针对民营医疗机构设置执业的法律法规,只能参照《条例》、《细则》、《办法》、《基本标准》来许可民营医疗机构,而这些法律法规出台实施距今最长有10年之久,当时民办医疗机构凤毛麟角,随着民办医疗机构迅速发展,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符合目前市场发展需要。如随着百姓健康意识提高,体检服务越来越受关注,许多社会办医力量准备开办“体检中心”,但目前尚无此类医疗机构的设置标准,只能套用《基本标准》中综合门诊部的标准,导致这类体检性质的门诊部和其他门诊部在称呼上毫无区别,且需设置药房等不必要的医技科室。

3.2标准笼统,实施困难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民营医疗机构征用卫生地块后开办的甚少,而绝大部分的民营医疗机构是租用其他性质的房屋来开办的,但《条例》和《办法》中对租用何种性质房屋可开办医疗机构均未提及。故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租用房屋基本是工厂、办公、商铺性质,而并非是医疗用房。

医疗机构的选址要求也很笼统,如《细则》第十五条“拟设医疗机构的服务半径”,第十六条“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布局的关系”,均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半径、距离等关系;《办法》第十条要求“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应当具备有合适的场所”,但对何为“合适”未做详细解释。所以目前卫生许可中,只能要求拟设医疗机构与周边的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居民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无具体规定。

虽然各类医疗机构的总面积在《基本标准》中有要求,但具体科室设置除性病、美容、康复有参考标准外,其他科室面积、设施设备甚至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面积比例,病房设置基本要求均无参考标准。造成目前民营医疗机构门诊特别是侯诊区域宽敞舒适,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意识,但住院用房却相当拥挤,出现6~8个床位且没有卫生设施的大病房,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矛盾。

医疗机构人员配备总数在《基本标准》中有规定,但对各类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的比例不做要求,造成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中出现年龄大、职称高、学历低的人员配备不合理、人才梯队不整齐的现象。

3.3限制过多,不利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必将日益加剧,目前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才、设备、医保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已处于弱势[2],且政府部门对民营医疗机构的限制较多。如民营医疗机构未被获准开展招生体检、招工体检等体检类服务;市卫生局文件规定助产技术、节育手术和终止妊娠技术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基本设置在政府办医疗机构内;目前被确定为医疗保险定点的民营医疗机构为数甚少。种种限制在客观上使民营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4尚未纳入卫生规划,办医规模小型居多

虽然鼓励社会资金开办有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但尚未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没有限制性,造成目前已开设的民营医疗机构以投资成本少、赢利快的口腔门诊部、小型综合医院居多的局面。

4建议

4.1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民营医疗机构相关的政策法规,使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其健康发展[3]。如制定体检中心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补充《条例》和《办法》中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租用房屋性质、选址与周边医疗机构、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场地的距离、具体科室设置标准、人员结构标准等要求。

4.2细化区域卫生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应详细设置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重叠和遗漏。在鼓励社会资金开办确有专长的民营医疗机构同时,可引入每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医师数等指标进行宏观调控,以促使民营医疗机构向农村化、专科化发展。

4.3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篇2

【关键词】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4-02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是医疗服务监督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对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补充,是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医疗机构日常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建立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的一项有效手段。贺兰县从2009年开始对全县医疗机构进行不良行为执业积分,现将积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督对象 全县境内所有医疗机构。

1.2 监督方法 每年开展2轮医疗机构不良执业积分管理工作,全县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1.3 监督内容 对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卫生技术人员管理、诊疗科目范围、放射诊疗、传染病防治、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书写现场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填写宁夏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一览表。

1.4 积分标准 按照《宁夏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1]的规定,医疗废物未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收集一次记2分,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一次记2分,违反放射诊疗相关规定和要求一次记2分,使用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一次记1分,门诊日志登记不规范一次记1分,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一次记2分。

1.5 评价标准 按照《宁夏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年度积分接近或达到10分的强化监督,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校验期为1年的医疗机构,其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计超过12分的,登记机关在办理校验时,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积超过18分的,或者在暂缓校验期内,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积超过6分的,认定其不能通过校验,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相关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期为3年的医疗机构,其某一年度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积达到18分的,或者其三年记分累积达到40分的,登记机关在办理校验时,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某一年度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积达到24分的,或者其三年记分累积达到55分的,或在暂缓校验期内,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积达到12分的,认定其不能通过校验,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贺兰县下辖4镇1乡,人口大约22万,辖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辖区内批准设立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36家。县级医疗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5家,标准化卫生室60家,个体诊所57家,社区卫生室4家、厂矿学校卫生室7家。

2.2 积分情况 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均未出现在校验期内累积记分超过规定标准的情况。2009年有111家医疗机构被记分,占医疗机构总数的81.6%,累积记分310分。2010年有91家医疗机构被记分,占医疗机构总数的66.9%,累积记分227分。2011年有74家医疗机构被记分,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4.4%,累积记分226分。2012年有35家医疗机构被记分,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5.7%,累积记分128分。

3 讨 论

贺兰县自开展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工作以来,强化了对医疗机构监督措施和手段,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逐年降低,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有所提高。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办法是建立新型的医疗执法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是公开执法信息,减少对执法工作的干扰和影响,也是卫生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将日常监督管理中积分情况和医疗机构年度校验工作结合起来,这对规范贺兰县个体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部门在医疗机构监管中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各级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对《宁夏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的理解,提高医疗卫生执法能力和水平。对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监督员进行相关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对传染病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技术规范、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

完善《宁夏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及时修订与现实情况不相一致的条款,使不良执业积分管理体系更加全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7号)、《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经研究,将于近期开展年度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验申请

各医疗机构于月日开始向医政与行政审批服务科或卫生监督所提出年度校验申请,其中民营医院、门诊部向卫生局医政与行政审批服务科申请,个体诊所、医务室向县卫生监督所申请,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向各辖区卫生监督分所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资料:

1、《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一份;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年度业务开展情况、工作总结及安全医疗报告;

4、填写医疗机构业务科室及从业人员一览表(见附表),并提供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注册证书或备案材料复印件。

二、校验对象

年月日前开办的各类医疗机构为本年度的校验对象(含因负责人变更、科目变更而新发证的医疗机构)。

三、校验标准

校验标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7号)、卫生局《关于调整<诊所(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医务室验收(校验)基本标准>和<诊所(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医务室验收(校验)评分标准>的通知》(永卫〔2004〕68号)的要求进行,其中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按年制订的《年度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公共卫生考核评分标准》(永卫发〔2007〕151号)进行。

四、校验方式

校验人员实行现场检查评分,80分(包括80分)以上为合格,通过校验;80分以下为不合格,为暂缓校验。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防保站人员要按照《年度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公共卫生考核评分标准》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检验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首次校验不合格者定为暂缓校验,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

五、校验组织

由医政与行政审批服务科会同卫生监督科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校验。

六、校验时间

篇4

一、检查范围

辖区内所有经营骨科植入器械的经营企业。

有关使用骨科植入器械的医疗机构。

产品包括: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类代码为6864骨板、骨钉、骨针、骨棒、脊椎内固定器材、聚髌器、骨蜡、骨修复材料、人工锥体、人工关节、人工颅骨等Ⅲ类骨科植入器械。

二、检查方法及内容

1、按照《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其《补充规定》(以下总简称《细则》)标准要求,对骨科植入器械的经营企业及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整治辖区内违法经营骨科植入器械的企业行为。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合法性、产品合法性、购销渠道合法性及购销记录规范性等。《骨科植入器械经营企业检查表》见附件1。

2、对相关医疗机构近两年使用骨科植入器械的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追溯骨科植入器械供应商的合法性及产品合法性。《使用骨科植入器械医疗机构自查表》见附件2。

三、工作安排

专项检查从2012年3月中旬至9月底完成,企业自查、市局监督检查分阶段实施。

1、企业自查整改阶段(2012年3月—4月30日)。

通知各有关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按照专项检查要求,对照《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有关医疗机构的调查可同步进行。

2、全面检查、集中整治(2012年5月1日—8月30日)。

各监督队负责组织对辖区内骨科植入器械的经营企业全面检查,检查率应达100%。检查中发现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期间省局将会同市局进行抽查,并对各市的专项检查工作进行督导。

篇5

 

按照中央和市委、区委政府要求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工作部署,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的通知》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要求,昌平卫生健康监督所为全面推进“双随机”执法工作,将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控和放射卫生等专业全面纳入“双随机”监管抽查内容。为进一步提高监督员对“双随机”工作的认识、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我单位监督执法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2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2015〕58号)精神,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5〕58号)要求,推动卫生健康综合监督随机抽查,落实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制度,强化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监督,提升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依法实施原则。严格执行卫生健康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行为,推进随机抽查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公正高效原则。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监管效能,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优化市场环境。

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实施随机抽查事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行“阳光执法”,保障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执法信息系统,立足卫生健康监督专业特点、执法队伍现状、区域实际等情况,分步实施,逐步推开,有序推进,务求实效。

二、工作职责

2021年将根据市卫生健康监督所针对国家2021年监督抽检计划的要求,及“市抽”设定“双随机”抽查规则及补充规则,使用北京市卫生监督平台,进行“双随机”工作。

昌平卫生健康监督所负责双随机抽查工作的规则制定、统一抽取,任务发放,工作协调,工作考核工作,各专业科室负责本专业“双随机”检查内容的指导及国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执法科队完成辖区范围、职责范围内的“双随机”检查工作。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段玉林

副组长:国民、崔宗强、胡帅

下设双随机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胡帅,办公室设定为宣传信息科。全所各科室积极配合完成每年双随机工作。

三、国家双随机工作

国家双随机任务由卫生监督平台统一接收、分派工作。监督员使用手持机现场操作完成双随机监督任务。

(一)国抽人员安排

监督员共计:62名监督员,有执法证件人员:55人 无执法证新进人员5人 ,工勤2人。

参与双随机占比71.81%(国家要求70%以上)。

(二)国抽双随机工作总体要求

1、2人一组执法记录仪视频留存。公共场所、饮用水、学校卫生视频移交一科整理收集,医疗卫生、传染病、放射卫生移交二科整理收集。2人一组执法记录留存(监督小条、采样记录等)。公共场所、饮用水、学校卫生视频交一科整理收集,医疗卫生、传染病、放射卫生交二科整理收集。整理核对无误后统一移交档案室存档。

2、需要检测的单位(公共场所、饮用水、学校卫生),根据总体日程安排进行,如需要调整,由信息科总体调整安排,不得自行修改时间。

3、不需要检测的单位(医疗卫生、传染病、放射卫生),由抽到的监督员在科队内协调自行完成监督工作。

4、学校卫生需要检测教室环境等检测外还需要检测饮用水(有二次供水及集中式供水的单位)。

(四)国抽双随机职责分工

按时完成国家双随机工作,公共卫生监督科、医疗卫生健康监督科完成本专业双随机业务指导培训及发现的相关问题、线索要及时通报、协查。

宣传信息科负责工作计划、任务下达、统筹协调、监测数据平台录入、质量控制和双随机信息公开工作。

各执法队负责双随机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测、处罚工作。监督信息平台录入率、及时率、正确率100%;行政处罚平台录入率、及时率、正确率100%;

四、北京双随机工作

(一)工作原则

1、地点分配原则。全区共分为9个区域进行双随机抽查:

第一区域:东小口分所管辖区域;

第二区域:回龙观分所管辖区域;

第三区域:执法一队管辖区域;

第四区域:兴寿延寿分所管辖区域。

第五区域:北七家小汤山分所

第六区域:沙河分所管辖区域。

第七区域:南口分所管辖区域。

第八区域:综合执法一科(专业职责工作)

第九区域:综合执法一科(专业职责工作)

人员分配原则

定期维护执法人员名录库信息,结合区域特点设置随机抽查基本单元,基本单元内人数不得低于4人。每月动态调整人员执业范围、在岗情况、管辖区域等。“北京卫生监督工作平台”的人员执业范围设置应与国家“卫生健康监督信息平台”保持一致。可多项选择人员执业范围。

所有监督员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双随机工作,不进行混编。在各自专业及辖区内,按时开展双随机监督检查。

2、人员匹配

 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及托幼机构,每月定时从随机抽查单位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中分专业,随机抽取抽查对象和执法人员2人,随机进行匹配。

医疗机构检查实行分级分层随机抽查,一次抽查应覆盖该机构涉及到的全部专业内容。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从执业范围标记为医疗(含中医)、传染病、计生(含妇幼)的人员中随机抽取2人,完成医疗机构、传染病、计生、放射有关的全部检查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执业范围标记为(含中医)、传染病、计生(含妇幼)的人员中随机抽取2人,完成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计生有关的全部检查表。从执业范围标记为放射的人员中抽取2人,检查放射有关的廍检查表,二医疗机构3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三级医疗机构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同一医疗机构有多个放射诊疗许可证的,以日常监督检查补充覆盖。

3、双随机处罚原则

双随机处罚工作依据谁发现谁监督谁处罚原则进行。处罚所得款项计入作出处罚的科队,不统计在管片科室中。每月法规科负责双随机处罚案件数及金额的核查及统计,宣传信息科负责将统计结果与本月其他处罚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及通报。

(二)抽取专业及比例。

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控和放射卫生等专业抽查比例原则上为每月不低于5%。

学校卫生在每年的学校寒暑假停止抽取。

如遇大型活动保障或抽取单位已经完成100%覆盖等情况,视情况调整抽取比例。医疗机构完成全年100%抽取,公共场所力争全年完成100%抽取。

(三)动态维护单位库

按照确定的随机抽查事项,动态维护随机抽查单位库信息。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及托幼机构单位以“北京卫生监督工作平台”管理相对人数量为基础,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放射诊疗单位以“北京卫生监督平台”医疗机构数量为基础,每年12月底标记完成下一年度不列入随机抽查单位库的高风险单位。确定为高风险单位的,每年至少检查3次,三次均合格者取消风险等级标记。高风险单位情形包括:

  1.投诉举报3次以上(不含控烟);

  2.监督抽检检测不合格的;

  3.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4.国家级、北京市级相关部门转办或督办的;

  5.中央或本市新闻媒体曝光存在违法行为的;

  6.列入医疗机构重点监督监测台账管理的;

  7.各区结合区域特点确定的高危违法行为。

新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应在三个月内完成首次现场监督检查之后,自动进入随机抽查单位库。

2021年昌平卫生健康监督所已完成高风险单位的标记工作。

五、双随机工作信息公开

及时公示随机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抽查任务完成后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宣传信息科负责双随机监督检查情况在区卫计委网站进行公示。法制稽查科负责将抽查结果处罚信息通过区卫计委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信息包括抽查未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无法联系(检查时单位已关闭等情形)等4类。未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已责令改正和无法联系的信息应当在抽查任务完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信息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

六、其他要求

充分利用现有执法信息系统平台(北京市卫生监督平台、国家监督中心平台),积极完成国家、市级各项“双随机”工作,坚持将“双随机”监管运用到日常监督工作中去,努力探索适合昌平区监督模式的工作特色,加强“双随机”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3月31日

附件:抽查事项清单

 

附件1

 

昌平区公共场所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序号

抽查事项

抽查依据

抽查对象

抽查比例

最低

抽查周期*

随机抽查方式

抽查主体

实施日期

 

1

公共场所卫生抽查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公共场所经营者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021.1.1

 

2

学校卫生监督抽查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及管理规范》(GB31177-2014)、《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书写板安全卫生要求》、《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 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公共浴室卫生标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

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021.1.1

 

3

托幼机构卫生监督抽查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招收0-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幼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021.1.1

 

4

生活饮用水单位卫生情况抽查

《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生活饮用水单位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021.1.1

 

 

 

 

 

 

 

 

 

 

 

 

 

 

 

 

 

附件2

昌平区医疗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序号

事项名称

抽查依据

抽查对象

抽查比例

最低

抽查周期

抽查方式

抽查主体

1

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工作规范》、《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

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9第8号》、《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4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产品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02)、《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1一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10.2一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一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一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一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一2009、《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YY0572-2005、《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一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一2012、《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5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志标准》(HJ421-2008)、《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6

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室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7

母婴保健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8

婚检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9

产前诊断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各区卫生健康委

10

孕产期保健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

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1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监督检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证明监督检查(医疗保健机构出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及人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内的医师和助理医师、中医医疗机构、医师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3

外国医师来华短暂行医;香港、澳门医师在内地短期行医;台湾地区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依法执业抽查

《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医师在内地短期行医管理规定》、《台湾地区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管理规定》

在中国境内短期行医的外国医师;在内地短期行医的香港、澳门医师;在大陆短期行医的台湾地区医师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外出会诊依法执业抽查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医疗机构内的医师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依法执业抽查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内的乡村医生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资格考核、依法注册、依法执业抽查

《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

医疗机构内的护士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7

港澳药剂师、护士、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在内地短期依法执业抽查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内地短期执业管理暂行规定》

在内地短期执业的港澳药剂师、护士、医务化验师、职业治疗师、视光师、放射技师、物理治疗师、脊医;澳门治疗师、按摩师、针灸师、诊疗辅助技术员。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考核、依法注册抽查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

医疗机构内的医师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19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抽查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0

血站依法执业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

血站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各区卫生健康委

21

医疗机构开展精神卫生执业活动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2

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诊疗活动抽查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各区卫生健康委

23

医疗机构使用、储存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情况抽查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4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抽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5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抽查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办法》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各区卫生健康委

26

医疗机构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情况抽查

《处方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7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抽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8

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9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抽查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0

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筛查情况抽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1

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用血情况抽查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2

医疗机构开展性病诊疗活动抽查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3

开展院前急救情况抽查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4

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验室检测情况抽查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5

医疗机构开展技术临床应用情况抽查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6

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监督检查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7

发生医疗机构人员购置使用药品牟取利益的行为的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医疗机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8

医疗机构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情况的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39

放射诊疗机构抽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附件3

昌平区生活饮用水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序号

事项名称

抽查依据

抽查对象

抽查比例

最低

抽查周期

抽查方式

抽查主体

1

自备水源供水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

自备水源水单位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

2

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

二次供水单位

5%

每月

按主体随机

篇6

【关键词】地下代孕,代孕立法

2011年底,《广州日报》报道了番禺一对夫妇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并另找来两位代孕妈妈,诞下8胞胎的故事,一度又引起了人们对代孕的高度热议和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地下代孕已经成为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代孕没有具体规定,仅有卫生部规章明文禁止实施代孕技术。鉴于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层次极低,使得代孕几乎处于法律真空的状态,而地下代孕市场的畸形蓬勃发展,又导致代孕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法律、伦理问题。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法律总有其相对的滞后性。但是法律不能对存在的社会现状视而不见,消极面对并非上策,立法规范必然是其唯一的选择。

一、关于代孕的定义

何谓“代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都未对其作出一个明确定义。

讲到代孕,首先必然要讲到人类生殖辅助技术。人类生殖辅助技术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分为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各种衍生技术。[1]试管婴儿就是运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结果。代孕必然要使用人类生殖辅助技术。

其次,关于代孕种类,百度百科归类为四大类:

“1、、卵子均来自夫妻双方,借用孕母的子宫;2、来自丈夫,卵子由第三方捐卵志愿者提供,用试管婴儿的方式,由孕母怀孕生育;3、、卵子均由第三方志愿者提供,用体外授精的方式(人工授精或者是试管婴儿),由该孕母怀孕生育;4、由第三方志愿者提供,卵子由妻子提供,用试管婴儿的方式,由孕母怀孕生育。”

按前述第3种方式,即代孕生育子女与代孕需求者夫妇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此种情形。因为该对夫妇完全可以通过领养的方式,更节省成本更提高效率。故代孕生育子女应当是由代孕需求者夫妇两方配子或起码具有一方配子孕育而形成。

代孕母亲本人能否向代孕需求者夫妇提供卵子?笔者认为,如果代孕母亲和代孕生育子女具有血缘关系,代孕母亲也有可能日后要求血亲相认,难免会影响到代孕需求者夫妇的感情和家庭稳定。同时,也难免被个别人利用以“代孕”之名,行“借腹生子”或“包二奶”之实,从而违背代孕初衷仅是为了解决女性不能亲自生育的问题。

综上,笔者认为代孕的定义应当为:运用人类生殖辅助技术等现代医疗技术,将代孕需求者夫妇双方的配子,或代孕需求者夫妇一方的配子和第三方志愿者的配子结合后,培育成受精卵(合子)或胚胎移植至代孕母亲的子宫内,由代孕母亲怀孕并生产的过程。代孕生育子女由代孕需求者夫妇抚养,和代孕需求者夫妇形成亲子关系。

二、我国地下代孕的社会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无形增大等原因,不孕不育病患比例明显增加。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一年不孕不育发病率为10%,两年不孕不育发病率为15%,10年内无子女占25%。”且“不孕不育呈年轻化”发展趋势。[2]多数不孕不育夫妇往往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离异、婚外恋等家庭问题。

1988年,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培育的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目前,80多岁高龄的张教授还能经常收到不孕不育家庭的来信。对这些家庭来说,无法生育的痛苦如巨石一般压在他们的心头。一方面是代孕有着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法律对代孕又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地下代孕市场畸形发展异常火爆 。打开百度搜索“代孕”两字,我们立即看到大量的代孕网站及代孕广告充斥眼帘。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了解大众对代孕的市场需求,代孕真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AA69代孕网的创始人吕进峰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采访,坦言自网站建立以来,虽遭多次查封,但是客户却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各地。至采访时,在AA69代孕网的操作下,共有3000多个孩子通过代孕的方式出生。

在地下代孕市场,代孕中介、代孕母亲、代孕需求者夫妇、医院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代孕中介。

许多代孕中介通过网站招徕业务,这些网站大多打着:“合法代孕”“正规”“爱心”的旗号,标榜自己的专业或合法。然而从代孕网站对自身及联系方式语焉不详的介绍,也暴露了代孕中介们半遮半掩的尴尬。

代孕网站一般都高薪聘请健康代孕妈妈,但是怀孕会使孕妇生理发生极大变化,孕妇血压升高,心脏病、糖尿病、肝病等疾病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如果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发生此类情形,代孕妈妈的权益根本无法得以保障。代孕本来就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这种行为法律不予支持,自然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可言。

代孕网站往往打着捐献卵子的广告,有些代孕中介甚至声称可以安排大学生捐卵。如果代孕需求者夫妇对捐卵者性格、相貌有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和中介讲明。但是,捐献卵子本身就存在风险,有可能会造成出血和感染,甚至会损伤捐献者的生殖器官,以至于影响将来生育。

一旦代孕母亲成功产下代孕生育子女,按照代孕中介们的操作,所有和代孕有关的资料均全部销毁。但如采用志愿者提供配子而孕育的代孕生育子女,20年后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孩子、或者不是第一代而是第二代的孩子,有可能相遇、相恋并成婚,酿下家庭苦果,也未必只是出现在电视连续剧里的桥段。为防止出生缺陷、遗传病及血亲婚配等情况,对代孕生育子女的随访就很重要。但是代孕网站全程暗箱操作,根本无法做到。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代孕的规定及学术界关于代孕的观点

我国目前涉及代孕行为的规定主要是卫生部颁布并于2001年8月1日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2006年2月7日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库校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五)款第3项则规定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库的机构,如果“存在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实施代孕技术”等情形将导致该机构校验不合格。很显然,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并没有关于代孕行为是否合法的明确规定,但从上述现行部门规章的规定上看,我国对代孕行为却是持否定态度的。

目前,我国法律学术界对代孕行为是否合法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对代孕行为合法性持肯定态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前述《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属于部门规章,而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仅将法律、行政法规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标准。且上述两个部门规章亦仅是针对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并不涉及代孕母亲和代孕需求者夫妇甚至代孕中介。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民法基本原则,代孕母亲和代孕需求者夫妇及代孕中介有权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代孕合同,并遵照履行。

另一种观点对代孕行为合法性持否定态度。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代孕行为的合法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序良俗的考量,构成《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款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即因违公共利益而属于无效合同。梁慧星教授就认为“母协议”属于公序良俗违反行为中的危害家庭关系行为类型。基于公序良俗原则的强行法性质,该法律行为自应无效。[3]

四、我国法律亟需对代孕作出立法规范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既让我们看到了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给治疗不孕不育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又看到代孕打破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秩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道德、伦理等社会问题。如果过度人为操纵,将使生命失去神圣感、生育失去神秘感。难免充斥着商业交易,在伦理和法律的纠缠中,我国的地下代孕以打球的方式游走在法律的真空。监管的缺乏,客户真实需求的存在,使代孕变成了一个灰色地带。

面对地下代孕市场的客观存在,我国法律是选择全面禁止代孕,还是选择对代孕具体立法,使其得以合理引导和规范呢?将代孕非法化能否禁绝一切代孕行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对于代孕,法律应当对其有条件地允许并严格审核,一律禁止并不合适。首先,繁育后代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和需求。我国儒家思想讲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之大事,不仅关系着家族血脉的传承,更被人们视为自身精神的延续;其次,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碰到个别情形比如独生子女遭受意外不幸死亡而父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足也显现无疑。现代技术进步已经为弥补这样的缺憾提供了可能。最后,如果法律没有给人们提供合法科学而严谨的通道,那么地下代孕会更加泛滥更加无序!前述“8胞胎”事件就暴露了我国立法的滞后,本是为了解决无子问题,却在滥用的情况下,变成制造后代的“生育机器”。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在本案中暴露无遗,如果不加以法律和道德约束,很有可能就此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会有其它更多人效仿。到那时,因为缺乏监管,代孕必将导致家庭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混乱,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五、对我国代孕进行规范的立法构思

1、代孕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如前文所述,代孕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同时代孕又涉及亲子关系,故笔者认为代孕立法必须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统一原则。坚持此原则,可以对代孕所引起的一些伦理问题的解答带来提示,比如近亲属之间不能代孕,以防止代孕出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身份尴尬。如加拿大女子吉娜发现自己不能生育,婆婆苏珊挺身而出,自愿为吉娜当了代孕母亲。苏珊后来顺利生下了自己的孙女伊娃。生命的到来虽然令人惊喜和期待,但是伊娃是该称呼苏珊奶奶还是妈妈呢?

(2)必须坚持禁止代孕商业化原则。代孕技术的使用必须是为了帮助无法亲自怀孕的女性,获得后代的一种非常规方法,是自然生殖的补充。如果一旦允许商业化,则富人无疑是最主要的受益者,他们可以凭借经济能力,让穷人代孕而承受身体伤害。代孕母亲的子宫则可能沦为商品用于出租,代孕生育子女则可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公然出售。禁止代孕广告和商业性代孕中介。金钱给付应当是和代孕密切相关的实际支出的费用。

(3)必须坚持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代孕生育子女既不同于自然生育子女,也不同于收养子女,以法律的形式对代孕生育子女的权利给予明确保护。对于由代孕需求者夫妇一方的配子和第三方志愿者的配子结合生育的子女,应保证对其随访制度,在婚姻登记时审核代孕档案,以避免日后代孕生育子女及后代近亲结婚的可能。

2、代孕立法涉及的各方主体

(1)行政主管部门。如英国的人类受精与胚胎研究管理局(HFEA),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类生殖科技管理局,我国也应设立法定主管机构,负责对实施代孕手术医疗机构的许可和监管;规范、卵子和胚胎的储存;对代孕个案申请的审核。

(2)代孕需求者。对代孕需求者夫妇应作严格的限制:必须是处在合法婚姻关系内的夫妻双方,且因为妻子的子宫无法亲自孕育后代;严禁由于防止超生、保持身材、害怕生育危险等问题而申请的代孕;必须至少由夫妻一方的或卵子与他人的或卵子结合等。

(3)代孕母亲。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和思考能力、心智成熟、身体健康的女性。代孕母亲必须清楚地了解代孕给自己生理、心理带来的一切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后果。

(4)专属授权实施代孕手术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医疗技术条件,符合《人类生殖辅助技术规范》规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5)代孕服务机构。代孕服务机构应实行严格准入制度,须经卫生部注册登记;代孕服务机构区别于现在的代孕中介,不以盈利目的;代孕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全程参与代孕过程,帮助代孕需求者夫妇和代孕母亲进行洽谈沟通,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法律专家意见;做好代孕档案记录和随访工作。

3、制定详尽规范的代孕操作规程

对代孕需求者夫妇、代孕母亲的资格进行严格限制、制定审核程序,并对其个人信息资料存档;如果涉及第三方志愿者提供配子,则第三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也应存档;对于代孕需求者夫妇和代孕母亲在资格初步审定符合条件后,由代孕服务机构为双方提供必要的心里辅导,对双方在心里辅导期的表现给予评分;期间,对于代孕所需的相关费用列明清单,提前告知代孕需求者夫妇;代孕需求者夫妇、代孕母亲在代孕服务机构的参与下签订相关协议,并和专属授权实施代孕手术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前述协议也可以进行公证;协议签订后,代孕需求者夫妇应将补偿费用交付代孕服务机构保管,并按阶段支付给代孕母亲;最后,专属授权实施代孕手术的医疗机构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培育受精卵或胚胎,植入代孕母亲体内。

4、代孕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

我国目前主要有两部法律《婚姻法》和《收养法》规定了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依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目前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三种:生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和非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养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一个借助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受孕并且由代孕母亲生育的小孩,依据我国传统法律,在出生时可能最多同时拥有三位母亲和两位父亲:代孕母亲、基因母亲、代孕需求母亲、基因父亲、代孕需求父亲。谁是代孕生育子女的法定父母?

英国坚持“分娩者为母”的原则,代孕生育子女出生后,首先要将代孕母亲(及配偶)登记为婴儿之母(父),然后由代孕需求者夫妇向法院申请亲权令收养子女,突出对代孕生育子女的权利保护。[5]如果代孕母亲生育的子女系代孕需求者夫妇的配子结合后孕育,按照英国法律,明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也需要通过收养方式来确认亲子关系,从我国传统观念和感情上,会令代孕需求者夫妇无法接受。退一步来讲,即便代孕生育子女只是具有代孕需求者夫妇一方的基因,考虑到孩子的顺利成长,一般父母也不会愿意孩子知晓此事实。

故笔者建议,立法时可考虑规定在孩子出生时,代孕需求者夫妇即取得法定父母的权利。那么目前法律规定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适用代孕需求者夫妇和代孕生育子女,比如抚养、赡养、继承等。

总之,笔者认为,合理控制和使用应当是我们对待代孕的正确态度,只有通过法律加以规范,严格控制,合法的代孕就会成为造福人类的生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1年

[2]中国人口协会,《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2010年

篇7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提高了新农合保障水平。2015年参合率为99.5%,人均筹资为470元,各级财政补助人均为380元,个人缴费人均为9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二是做好了大病保险与新农合基本保障、重大疾病救治相衔接,贯彻执行市卫生局和财政局印发的《2015年抚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意外伤害住院保险补偿办法(试行)》有关要求。三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抚州市卫生局《关于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控制的通知》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制定了具体的费用控制措施,规范了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明确了部分医用材料补偿规定。四是强化了监管,对2014年度定点医疗机构年度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

2、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活动和建设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活动是2015年我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县卫生局将两项活动纳入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一方面指定专人负责,采取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将责任落实到机构、科室和个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宣传引导,让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积极参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在活动开展中,为了规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我局印发了《__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行为规范》,要求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为了注入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我们抓好了乡镇卫生院文化建设,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卫生院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3、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人群健康体检,规范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推进中医药保健服务,综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截止至2015年3月底,全县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7.34万份,建档率达84.5%, 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2.93万人、0—6岁儿童保健管理3.68万人、孕产妇系统管理0.071万人、高血压病人管理2.7万人、2型糖尿病人管理0.66万人、重型精神病人管理0.15万人、老年人中医管理1.21万人,儿童中医管理0.95万人。

4、落实妇幼卫生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要求各医疗保健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十个严格”的规定,并要求每个医疗机构对《出生医学证明》的使用情况实行季报告制度,落实了《出生医学证明》开具的终身承诺制度;二是深入实施妇幼安康工程。以妇幼安康工程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艾滋病母婴阻断、免费妇检、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治措旆。2015年1至3月份,共有309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助,补助金额9.27万元,免费补服了叶酸989人,共为乙肝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56人次,接种率达100%,全县婚检总人数1734对,婚检率达到93.1%,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2%;三是开展爱婴医院的复核和创建工作。为倡导母乳喂养,根据爱婴医院创建和复核的要求,在全县助产医疗机构开展了爱婴医院的管理工作。

5、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一是组织了全县乡村医生学习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及《__省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二是实施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为积极稳妥解决全县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__省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生活补贴工作

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截止2015年1月1日,年满60周岁且从医满20年生的 名乡村医,开展了2015年度省级乡村医生养老生活补贴申请工作。按照《__省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试行)》的要求,为对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为全县 名乡村医生开展了2015年省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申请工作。三是开展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调查工作。为了解我县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情况,3月份对全县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做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确保了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1、继续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一是做好大病保险与新农合基本保障、重大疾病救治的衔接。推进大病保险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大病保险经办服务,推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二是继续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机构和病种的覆盖面,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三是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落实《__省新农合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定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重点加强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监督检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四是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规范新农合药品字典、检疗字典、疾病字典,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服务能力。

2、大力推进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针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整改,逐一落实。同时,以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卫生院的交流与学习,不断加强建设,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满意群众,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进程。

篇8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项目规范、成本测算办法和作价原则对全省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管理和监督。市及市以下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对本辖区内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由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部、省属驻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授权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应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以下简称《项目规范》),严格按照《项目规范》规定的项目名称、内容提供医疗服务。

第六条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应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价格,逐步实现按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冲抵医疗服务总成本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第七条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本着公平合法、诚实信用、质价相符的原则,自主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第八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

(二)反映医疗服务市场供求状况,有利于医疗机构开展公平竞争;

(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进步;

(四)保持医疗服务项目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有利于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五)鼓励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社区卫生服务及中医、民族医的发展;

(六)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的相对稳定;

(七)与毗邻地区医疗服务价格相衔接。

第九条制定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应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分别制定指导价格,适当拉开差价。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成本测算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测算办法进行成本分摊和测算。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成本费用的审核。

第十一条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时,对于纳入医疗服务项目内的卫生材料、诊断试剂,应按平均消耗计入项目成本;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构成,需要单独收取的特殊医用卫生材料等,可按照医疗机构公开招标后的实际购进价格加一定的加价率计收。需要单独计费的特殊医用卫生材料目录及加价率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卫生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成本、价格监测体系及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及成本构成要素的市场监测,为适时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第十三条集中制定或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价格主管部门应组织举行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j也。

第十四条为适应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的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在《项目规范》的项目外,申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按照《山东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

第十五条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批准可以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是指满足患者在服务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特殊需要而开展的服务。

特需服务应由患者自愿选择,特需医疗服务的项目目录、项目名称、内涵、说明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按照价格管理权限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

第十七条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物价机构,配备物价员,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实行医疗服务价格计算机管理,使用省物价局、卫生厅指定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软件,统一规划,统一收费。

第十九条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公示制度。价格主管部门应通过指定媒体及时公布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医疗机构应在其经营场所公示医疗服务项目名称、项目内涵、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计价单位和实际执行价格等内容。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内容等应由价格主管部门监制。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应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清单或查询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专门设立提供查询服务的机构、人员或设施,免费向患者提供价格和费用的查询服务,推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度,逐笔填写每项医疗服务价格和每种药品销售价格。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制定的实际执行价格超过政府指导价的;

(二)医疗机构自立项目开展医疗服务、收取费用的;

(三)医疗机构不按规定在其经营场所公示其主要医疗服务项目实际执行价格等有关内容的、不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查询服务和费用清单的;

篇9

一、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㈡护理服务理念明显转变,工作内涵得到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我市从1997年起在区县以上医院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基本实现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坚持实施“三基三严”为重点的护理人员素质训练,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以及突发事件病人的抢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护理服务不断向社区、家庭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得到发展。

㈢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护士执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实施护士执业准入制度,连续11年共计11000余人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有5500余人获得执业护士资格,并及时进行了执业注册和再次注册,定期对达不到规定教育学分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依法执业。多数医院建立了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垂直管理体系和护理质量控制及评价,制定了完善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及考试考核,保证了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㈣医院感染监控有力,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成立了市医疗质量监控委员会和市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自2004年7月1日起对全市区县以上50个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目前博山、周村等区县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进行了集中处置。制定了《市护理质量考核实施细则》、《市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市医疗废物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市区县以上医疗单位的护理质量、医院感染、医疗废物处置等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发督办单,限期进行整改,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㈤学术竞技活动开展活跃,“白衣天使”风采得到展现。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2005年与市妇联、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全市护理操作技能大比武,经层层选拔,有42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决赛,其中7人获得技术标兵,35人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在重大疫情面前,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展现了新时期白衣天使的风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心肺复苏和心脏紧急救治、抗生素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各类技术骨干培训班16期,15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和培训,有160余人次和50余个单位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切实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适应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我市护理事业2006-2012年发展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法加强护士执业监督管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实现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巩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探索发展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教育,以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医疗废物的危害

(1)医疗废物的产生量:由于医疗废物具有全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所含有的微生物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废物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处理不当,会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公害源,更严重可成为疾病流行的源头。

医疗废物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而且废物中的有机物不仅滋生蚊蝇造成疾病的传播,并且在腐败分解时释放出的氨气(NH3)、硫化氢(H2S)等恶臭气体,生成多种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占社会交叉感染率的20%。

(2)国内外医疗废物的危害现状:感染性废物中的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肤上的切口、破损或刺破的伤口,通过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另外,体液也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所有面对医疗废物的个体都是高危人群,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

(3)目前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存在的危害:常见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有:焚烧、化学消毒、压力蒸汽消毒、辐射消毒、卫生填埋等。如焚烧过程中还释放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的金属“飞灰”和酸性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医疗废物填埋处理需占据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由于医疗废物有机物含量高,难分解,势必造成环境、土地和地下水源受到二次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医疗废物的监管措施

目前,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与实现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处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从源头控制医疗废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目标还有距离。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如城市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协调配合。

(1)领导重视、政府投入,是有效监管医疗废物的重要保证。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和场所。医疗机构应加强自身医疗废物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避免多头管理,无序管理。建立内部检查、考核机制,制定有效的奖惩办法,及时督导落实。

(2)依法加大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要求各医院要专门设置有盖、坚固、封闭的容器收集医疗废物,对废物严格分类收集,按要求规范处理,确保医疗废物不混入生活废物。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焚烧设施,对可焚烧医疗废物进行密封式焚烧处理;医疗废物要做到日产日清,当日产生的废物必须在2日内进行处置。医疗废物根据材料性质将可焚烧处理和不可焚烧处理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污物、粪便处理方案不合理的不批准设置医疗机构,应在设立医疗机构时严格考核处理方案,进行监督检查,医疗废物的处理,不仅需要医疗机构自身守法,也需要监督部门的监测和监督,居民的参与。这些可推动医疗废物的合理处理。通过社区居民的监督可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高各界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关注,促使采取相应措施。

医务工作者要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上有关规定,“污物的消毒处理”,即医院的废物可分为生活废物和医疗废物两大类,必须严格要求做到分类放置,分别收集,分别处理。

从事医疗废物运送、贮存、处置、收集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法律,专业技术, 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并要持证上岗。

根据国务院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周期中各环节的管理。对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 处理至最终处置进行全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每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这是医疗废物无害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医疗废物要与普通废物分开,并按类收集,专业人员操作,实现废物收集容器化、封闭化、运输机械化,安全化。每个待处理的医疗废物包装容器都必须贴上或印上生物危害识别标志,包装容器上还应注明医疗废物产生地和清运者的名称。其次,持有医疗废物运输许可证的单位方可运输医疗废物,而且必须将医疗废物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最后,处置单位应该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医疗废物焚化站,其应具有完善的焚烧处理的运行配置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落实相应的法规及政策。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健全管理机构,依法强化管理是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中一条成功的经验,目前国际上医疗废物管理状况如美国于1998年11月1日通过了《医疗废物管理法案》(MWTA),日本于1991年颁布《医疗废物处理法》,1988年英国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废物收集处理法案》等,鉴于其他国家已取得的成效,我国医疗废物的管理国务院于2003年6月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于2003年10月颁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使医疗废物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联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根据各地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协商,尽快出台适合目前发展情况的可操作性医疗废物管理细则,保证有效的执法监督。同时卫生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等应与医院感染部门密切配合,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研究与编写医疗废物监测技术和制订医疗废物排放标准,加强卫生、城建、环保、环卫部门合作,明确医疗废物处理主管部门职责。如何在短时间内完善医疗废物监管,保护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将成为未来几年卫生部门和环保等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5)加强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是管理医院废物的关键环节。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做到法规与宣传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医患双方的环境意识,齐抓共管,建立群众参与的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保证医疗废物监管的规范化。明确分类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查、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条例、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