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管理模式;管理问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前言

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合理使用大大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推动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但是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使用还缺乏透明度,管理混乱等,如何让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实现真正的合理使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管理模式

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管理模式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与分层型。

集中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筹资与支付。集中型管理模式又分为控制型与投资型,控制型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残疾人社会保障金进行投资买国债,国家政府将一部分资金控制起来;而投资型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残疾人社会保障金投资到证券市场。集中型管理模式的代表是英国,在英国不管是什么行业与地区,全国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管理的模式。

分散型管理模式主要是把社会残疾人保障基金分散到各个行业与地区,由企业老板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劳工联合机构给予办理,而不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政府只是实施立法,监督,协调的作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代表是德国,他是把雇主,个人,政府补贴,社会捐赠以及投资收益分别交给各个社会残疾人保险基金负责。

分层式管理模式是指政府与各机构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划分社会残疾人保障金管理权限,分别承担职权范围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筹资与分配。分层式管理模式代表是美国,因为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种类差异进而分层次进行管理分配。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社会保障金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力后盾,在历年开展的残疾人事业建设示范活动中,国家各级政府就残疾人的就业,康复,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形成统一的规范,使得我国残疾人事业飞速发展,但是从公布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使用与分配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管理与事业发展不同步。部分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支出项目比例太低,使得残保金的保障效益降低。在对全国的各个城区残保金使用审计调查可以看出,从2009年至2011年,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用于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日常机构费用,康复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支出平均每年的增长为8%,在一定的程度长保持着高速增上的趋势,但是支出缺乏合理性,用于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占总支出的20%以上,而对残疾人的个人创业贷款、补贴与对口经费支援占比太小;在对经费结余的统计分析中发现,经费结余资金太多,每年累计的结余是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年支出的好几倍。由此看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金使用效益,保障效益有待提高。

2.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金支出的合理性与使用规定不相符,管理策略的滞后已经赶不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中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金有明确的规定,这其中包括对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的奖励制度,就业培训经费,残疾人个体贷款与补贴,就业必备设备经费,社会保障经费以及机构必需的经费开支方面。调查显示,在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分配的过程中还包括了国家政策尚不明确的康复费用,创业费用,残奥会经费与残代会经费以及对口支援费用等等,其中康复费用尤为显著。在残疾人事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康复服务工作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主要支出部分事实上就是康复经费。

3.残疾人社会保障金预算项目不符合管理规定,残疾人社会保障金是政府预算之外的专项基金,虽有文件对其实行预算管理,但是如何合理的、科学的预算科目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与政策,对于预算的合理性不能实施有效干预。在每年的审计调查中发现,个别城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财政预算批复,虚假的康复费用与不明经费等预算科目,这些预算项目在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使用法规中找不到法律依据。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使用在预算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预算制度,现行的制度主要是着重于对资金总金额控制,预算编制不统一,没有细化管理,预算不准确,预算不具备刚性约束。从审计部门的调查状况可以看出,残疾人保障金项目预算编制粗糙,预算项目不明确,不具体,不具科学性,项目预算没有细化,仅有大类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目的性,只能做到资金总金额控制;在对预算的执行也不严格,大量的经费滞留在服务机构之中,从而使得残疾人保障金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并且还有项目经费没有预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形成预算虚设,执行超支的现象。

4.服务机构与财务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办法。为了更好、更深入的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服务社、助残协会,日间助残服务站等为残疾人服务机构,但对各个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财务制度以及管理办法。从审计部门的调查可以看出,助残服务机构的费用是由劳动服务所集中统一管理分配,具有独立核算权利,但是管理方法与模式又不统一规范。机构只注重创建助残服务机构,对各机构的后续管理滞后,配套管理缺乏,没有内部管理与监督机制,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

5.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存在缺陷:首先,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编制与人手的原因,在机构内部没有专业的会计,并且岗位互串,一人多职的现象严重;财务审批程序过于简单,事后补签,先斩后凑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资金的预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涵盖残保部门的财务收支事项。其次,残保金的预算没有规范化,资金相互挪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预算工作流于形式,通常是事后核算,资金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对资金的收支考核也仅停留在表面,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率没有进行考核。再次,对资金的管理不规范,经费支出不清晰,不能做到专款专用,没有明细账单与票据,无法判断资金的正常使用情况。

四、加强管理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残疾社会保障金的使用范畴。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规定。为更好地推进残疾人服务,深入到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后续的康复服务等,从而达到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之需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全国统一策划,管理,统一开支范畴。以建立残疾人工作模范城市的需求为基本思路,对目前残疾人保障的开支状况,修订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制定资金使用细节,跟进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资金使用范围,从而达到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服务与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2.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结余实施统筹安排,增强残疾人创业的政府扶持力度。就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障金有效使用率偏低,结余现象严重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创业贷款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有必要加强残疾人保障与监管机制的建设,专门从事安排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结余,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无息贷款或担保贷款;对现行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统筹管理制度,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确定统筹比例,减少地域差别现象的发生,解决对口支援走形式的现象,充分发挥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保障作用,使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科学预算残疾人社会保障金,加强刚性约束。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可以参照社保金的预算管理办法,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使用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具有可行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金预算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科学的设置预算科目管理,以有效的制度确定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预算项目,额度,标准以及开支渠道,为预算提供执行依据,增强其预算准确性。结合残疾人服务的特殊性,细化各个项目支出预算,提高其准确性,可行性及合理性;严格控制会议,招待等非事业性的公用经费支出,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彰显预算的风性约束,使残疾人社会保障金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极致。

4.规范助残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加强残疾人服务的后续管理。首先,修订与完善各组织机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机构内部的控制,核算,报销制度,资产管理,银行账目管理,档案管理都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形成机构与财务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其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控制内部管理,确保残疾人的使用规范化,管理有效化。再次,建立残保金明细账,精确预算,仔细核查经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做到有账可查,有据可查,杜绝一切事后建账的现象发生,做到开支透明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回良玉.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J].残疾人研究,2012(01).

[2]朱逸杉.ZHU Yi-shan美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况[J].残疾人研究,2012(02).

[3]张金峰,高圆圆.障碍、贫困与老年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35(02).

[4]强调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J].中国残疾人,2012(07).

篇2

关键词:社会组织;中山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9-02

一、中山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12月,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 656家,其中社会团体409家,占总数的24.7%;民办非企业单位1 247,占总数的75.3%。2011年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 497家,其中社会团体37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 122家。2010年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 289家,其中社会团体31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73家。2009年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 116家,其中社会团体29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823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山市社会组织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主要分布在行业中介、教育、体育、科技、劳动、民政、卫生、文化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与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超过2.6万人,2011年社会组织总收入近六亿元,2011年底社会组织总资产已超过十三亿。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在占比例较大的民办非企业中,教育类占81.7%,劳动类占5.9%,体育类占3.8%,民政类占3.6%,科技类占2.8%,卫生类占0.8%,文化类占0.7%,其他0.7%。和我国大多数城市一样,以教育类为主。

二、中山市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

1.社会组织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部分职能

推进政社分开、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组织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措施。要做到小政府大社会就应让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承接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而行政机关则需完善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

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能力上有着良好的基础。中山市的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涵盖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家政服务、社会求助等多方面的社会工作。其中花苑社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花苑社区拥有十多支社区文艺健身社团,囊括了合唱团、舞蹈队、摄影协会、粤曲社、书法协会、乒乓球队、篮球队、腰鼓队、武术队等,除此之外还有慈善超市、老年人义工队等社区公益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另外社区还有社区培训中心,每年寒暑假期培训中心都会组织一些热心的退休教师和志愿者为社区里的青少年提供各种培训活动,培训中心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因为任课教师都是志愿性质,所以每个报名者只收取很少的用具用品费用。

2.社会组织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行业协会商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力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例如神湾镇的菠萝协会、禾虫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方面就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菠萝和禾虫作为神湾镇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历来都有种植护养的历史。尽管这两种农产品知名度很广,且价格不菲,但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与调节,供过于求、互相压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成立于2004年的菠萝协会及禾虫协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仅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工作,还就市场供需等问题与会员商讨并针对每年清明节前后为菠萝上市高峰的特点,通过引导农民错开催花期,从而确保神湾菠萝在一年四季都能在市场上供应。

禾虫,作为神湾的另一特色,由于宣传力度加大,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是收获旺季,产量有限与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得禾虫的价格水涨船高。禾虫协会针对禾虫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的特点,为了保证了禾虫价格的稳定,通过引导会员调节好上市时间及数量,错开高峰期从而避免一天上市数量过多。据了解,由于行业协会的作用显著,要求加入协会的神湾农民在日益增多。

3.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筹集一定的社会基金,发展社会事业,既减轻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又促进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和不断进步。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原本在社会上闲置的零散的资金能被整合到一起并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绝大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利用社会闲置资金投入社会类公共服务事业的,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政府虽然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入占了很大的比例,但仍然不能满足公民在优质教育上的需求,民办教育机构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需求。在中山市投资金额较大的民办学校有英文学校、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广东博文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这些资金的投入,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是有困难的,但民办非企业单位自筹资金,参与共同开办社会事业,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而且这些单位还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资金的再积累,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持续发展的资源。

4.社会组织为社会人才流动和提升提供载体

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通过各种渠道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及其他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人才交流活动等。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招聘了大批人员上岗工作,这些人员中既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又有中等专业人员、技工以及普通工人、清洁服务人员等,这一庞大群体走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通过他们的劳动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减轻了就业压力,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

5.社会组织的自治机制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组织的自治性、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志愿性,以及作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发挥自我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中山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中山市社会福利建设,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如中山市慈善总会才成立短短三年多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筹集善款三亿多元。中山素有博爱之城的称号,这要得益于中山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慈善万人行。慈善万人行至今已经举办了26届,万人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群众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目前已发展成为弘扬红十字会精神的国际品牌,成为弘扬博爱传统文化的一个时代旗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友善精神的有益尝试。慈善万人行不仅是中山市民在每年的元宵前后的盛大聚会,同时更是300万中山人民和100万海外乡亲共同认同的一个民俗和盛大节日。

三、中山市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

一是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不平衡。主要表现是:社会团体少,民办非企业单位多,且民办企业单位中民办教育机构占绝大多数。全市社会组织总量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占了75.3%,社会团体类只占24.7%。二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中山市的24个镇区里,社会团体大多是在石岐区、东区;而民办非企业主要集中在小榄(14%)、石岐区(12%)、东区(11%)。三是服务领域分布不平衡。在那些相对来说政策宽松、易于得到资源而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已经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但在那些存在一定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民参与,而且需要一定资金扶持和专业技术难度的领域如社会保障等方面缺较少。在中山市民办非企业当中,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占到90%以上。四是服务对象分布不平衡。在服务对象上的分布很不合理,为企业家等优势群体服务和为其他中间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则较少。

2.社会组织经费普遍匮乏

由于认知认可度不高,社会观念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等方面的影响,许多社会组织在经费方面相当困难。调查显示,中山市社会团体的经费主要靠有限的政府拨款和会员会费,且多数社团收入会费的难度较大。分布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门从事社会科学学术工作的学术性强的部门学会,当前面临困难最大的就是经费问题,因为这些学会没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又是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活动,所以很难走向市场,也不可能通过收会员费来积累经费。经费不足几乎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问题,有些社团既没有专职的人员,又没有经费,每年的会费都欠缴,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也有的学会名义上虽然有点经费,但要经别的部门同意才能开支,实际上经费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资金的缺乏,使许多社会组织无法更多地开展活动,极大地制约了中山市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3.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低

一是部分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阶层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公信力不高,代表性不强。如有的单位尚未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理事、理事机构职责不明确、责任虚化;有的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财务凭证、会计报表等;有的变更了地址、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等登记事项后没有及时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手续;有的办理年检时,动作拖拉,需要三请五催;有的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很多工作衔接不上,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部分社会组织自律和诚信意识淡薄。一些社会组织单位较少通过网站、媒体向社会披露如年检报告书、重大活动情况、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也较少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服务承诺,不利于接受社会监督;一些社会组织成立至今较少或从未为社会弱势群体或群众,免费(或以成本为最高收费标准)提供公益服务活动,使社会组织的公益形象大打折扣;有的不按章程开展活动,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开展任何业务活动;部分社会组织营利化倾向严重。三是部分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从总体上看,中山市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受到自身能力、资金、人员、同业竞争、成本开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社会组织的收入状况还处在勉强维持甚至入不敷出的境地,不少社会组织净资产少于注册资金,后续发展能力弱,生存压力大;大部分社会组织没有能力去承接政府的委托授权职能。

4.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力量薄弱

中山市为不设区的地级市,全市现有社会组织1 656个,过去几年来社会组织总量年增长率接近20%,社会组织发展迅速,而目前全市现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人员少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形势,尤其是日常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年检、票据使用发放核销以及社会组织日常业务活动的监管、等级评估工作、换届选举等业务工作量非常大,登记管理机关建设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7,(5).

篇3

(一)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