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开设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开设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开设课程

篇1

第一方面,简单地说版式就是指版面的样式。那什么是版面呢?比如书本、街头看到的广告和灯箱、超市里带包装的商品、网页界面以及报纸杂志等,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有文字和图片?让我们视觉兴奋的是这些文字和图片的颜色。版式设计的范围涉及到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刊物、书籍(画册)装帧、挂历台历、招贴画、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唱片封套和网页版面等平面设计各个领域。现代传播媒体―――电视、网页、多媒体、电子读物等。版面设计与版式设计、编排设计的关系?版面设计又叫版式设计、编排设计布局,是将平面设计中的各种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按照创意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或者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手段进行艺术的重新组合、调度与安排。文字与图形合理的排列是编排设计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方面,学习字体版面设计的重要性,两高一基。字体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不仅是一种编排的学问;更是一种技能,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字体版面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必须具有的技术知识和艺术修养的高度统一。字体版面设计是专业设计课程的“奠基石”。在字体版面设计工作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呢?我们企图达到的效果是:把千头万绪的文字信息实现条理化,使版面具有美感和秩序感。版式设计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能够提高自身被注意的价值。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塑造出商品或媒体独特鲜明的形象和性格。

第三方面,让版面优美的六个策略,具体形式美如下:

一是大小对比。大的物体给人以强有力的感觉,小的物体缺乏重量感,给人以远离、渺小的感觉,大小差别大,会形成一种绝对的优势,把人的视线引向大的一边,大小差别小的话,给人以协调、稳定、舒畅的感受。

二是疏密对比。版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形与空白的关系,来合理安排图像,一般在画面里不要把形象塞得过满,如果失去版面中的空白,会让观众感到窒息,因此有意识地利用疏密对比,能创造戏剧性的效果,或提供一个视觉休息的地方。

三是明暗对比。每个人都用一生的时间感受白昼与黑夜、月亮与太阳、冬天与夏天的交替轮回,这些都可以说成是明暗对比,明亮的造型和黑暗的造型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就会使人感到时空的存在,这种对比能表现出从背阴窥视明亮的地方,或从明亮的地方窥视黑暗的地方。

四是对称与均衡。对称结构依据的是镜面反射原理,画面中间隐约有一条轴线,以此为中心形成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轴线两边的视觉趣味中心和分量是旗鼓相当的。均衡犹如一个人走钢丝,需要伸直双臂保持重心平衡,均衡感更多靠的是感觉。就好比称一样,一端是实物,一端是砝码,砝码虽小,却能维持彼此间的平衡。版面设计中的均衡关系主要靠形状、色彩、肌理、大小等因素的搭配变化,通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画面的平稳状态,主要通过视觉来感知。

五是节奏与韵律。节奏,指在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在造型艺术中,条理性和重复性为节奏准备了条件,节奏具有机械的美,如心脏的跳动、钟表的摆动等,而韵律,则是情调在节奏中所起的作用,是在节奏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比节奏要求更高一级的渗透着情感的一种律动,如音乐、诗歌、舞蹈等,假如一部电影没有远景和特写镜头,那将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大海的波浪、重叠的树林、起伏的山峦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摄入魂魄的韵律美。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术设计 课程开发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高速传递、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越以往任何时期。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年,就意味着在毕业时有三分之一的所学知识已经过时,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安排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开发创新的能力,形成优秀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如此看来,能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相对不变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学体系中,艺术设计类基础学科,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的教与学还处于较尴尬和无序的状态。教学方向和思路由任课教师个人把握,与后续课程的连接不明显。这就导致了原本可以应用终生的知识和规律、能千变万化的法则变成了不得不走的形式和过程。在各系部的基础课程作品展览中,作品不是风格差异明显,就是千人一面或五花八门,学生在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中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在对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调研中,他们的教学管理架构与课程经理制度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兴趣,也与笔者先前对教学的思考不谋而合,对统筹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下面是笔者对课程开发的几点设想。

一、设立课程开发组和课程负责人制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管理架构由教学管理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系主任、专业带头经理(类似专业负责人)、课程开发小组、课程负责人组成。教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院长、注册主任、各系主任、学院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各系教师代表。他们的职能是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审查及批准新专业、课程的建设和现有专业、课程的修改。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均来自企业,是学院与企业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成员主要对新专业的建设计划和现有专业的修改提供咨询意见并对有关的建议给予认可。笔者认为,如果在笔者所在学院推行这一框架,可由教学管理委员会与系主任共同确定课程开发组和课程负责人。基础课程的开发组必须由专业教师与基础教师共同组成,课程负责人由基础教师担任,全程统筹、记录和监管授课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同时,负责收集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向课程开发组反馈,以便于教师做出调整。课程开发组的工作必须在教师授课前两至三个月完成,课程负责人主持召开课程工作会议,将教案以及说明交由教师,以便于教师开始授课准备。授课前一个月,再次召开工作会议,检查教师的准备情况,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酌情调整和修改。开课后,每个月由课程负责人组织授课教师与开发组共同召开研讨会,时刻把握课程进展情况。本学期的基础课程结束后,以会议和提交报告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与总结,课程开发组对教案进行适当的添加、删除等修改,以便在下个学期使用。每学期,课程负责人代表课程开发组和授课教师向教学管理委员会汇报总结,并与其他各系部相应负责人进行课程交流。

二、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开发流程

我们可以把课程开发过程归纳成四步:第一步职业分析,第二步目标分解,第三步构建课程,第四步课程评鉴。在这个工作流程中,职业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是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第一任职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掌握高职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智能结构,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实际上这也是课程目标的选择。目标分解是构建课程前的准备工作,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形成相应智能结构的教学分析,实现由社会需求向教育功能的转换,建立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这些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目标进行分解,产生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块和理论知识教学模块,这是构建课程的基础。构建课程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工作,通过对各个技能训练教学模块和理论知识教学模块按其性质、功能以及内容和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的整合,构建课程门类,并按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各教学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技能熟练程度,确定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完成课程建设。课程评鉴是在课程教学实施了一个或几个周期后,检查课程内容与课程目的是否统一,课程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否统一,因而它是对课程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排除教师、学生、设施条件及管理上的诸多因素影响。课程评鉴的目的在于对课程价值做出判断,以便对课程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三、课程开发组研发课程的方法和原则

第一,课程开发组的人员必须是工作经验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基础教师,这样能更紧密地与专业对接。同时,基础教师也应该加入相关设计课程的课程开发组,这样能保证知识的后续使用和拓展。用教师这条纽带和线索帮助学生将所学课程串联起来,首尾相连,构建一个坚固稳定的环形知识结构,再引导学生自我开发和拓展,不断扩大容量、建立分支,从容接受毕业后工作岗位的挑战。

第二,课程开发组研发的案在具备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翔实、多元的原则,推行精细化管理。笔者学院艺术设计类教学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仅从正式划分出服装系部已有7年时间,追溯到前期更有将近20年的历史。笔者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时已经能基本掌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能准确预估学生的学习常态和动态,因此,案应精确落实到每一堂课和每一个知识点,并无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之嫌。教案由各知识点组成,每个知识点都应包含课时安排、课件、讲授内容、参考资料、训练方法、实训项目、交流和考核方式、课外拓展、教学目标及范例和教学反馈等几个部分。系部不同专业方向的同类课程也应由课程开发组统一安排。整个教案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进行管理的质量标准,系部和课程负责人依据教案来考察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第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创意教学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训考核方式。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认真探讨和分析了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学工厂”和项目教学模式、义安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大学的CDIO(做中学)教学模式、共和理工大学的问题探究教学法。虽然这些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由于基础课程的特殊性(既是知识的思辨学习,同时也是技能性学习,与专业教学有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独立性),所以单一套用一种即使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创意教学才是最合理的教学途径,即打组合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以箱包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透视知识点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设想。在以往的教学中,透视知识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实训中表现物体时加以运用即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主观理解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现在,我们可在理论讲授部分采用问题教学法,由课程开发组设置多个问题,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让学生提前了解。当然,问题不能是简单的“什么是透视,它的规律是什么”等这类让学生放弃思辨的低级问题,而应是视频、图片(例如目前流行的3D动画等)、文章等形式,既能反映一定的透视现象,但又必须经过反复思考、归纳、提炼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可分成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在网络教学空间提交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发现来获取知识,而非传统的通过教师指导,死记硬背。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掌控,学生搜索和阅读资料,建构解题方案,共同探讨,群策群力。在实训中,除了常规的物体绘画训练,还引入了模拟专业项目。例如,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包体,为透视现象中的包体添加配件图案等。然后,针对完成情况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在网络空间提交学习报告,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标志着真正的进步。所以,学生问题的提出也将是考核的重点。

第四,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希望教师与学院能共同创建、打造出无界化和经验积累与分享的教学环境,促进学院教职员工和跨系级项目的开发。通过教学理念的分享、技术的分享和成果的分享,确保学院的教学系统能有效地利用全院历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使师生受益。在基础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设立全院各系部统一参加的仿真企业项目。例如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设立为学院网站进行色彩配置设计的项目,要体现每个系的教学特色和理念,要求以小组形式参赛,每个小组必须包含不同系部的同学,指导教师也由不同系部的教师组成。小组设计的作品在每个系部都设立展区进行展示,参赛者要进行演说和答辩,最后由全院师生投票评选。整个参赛过程在网络教学空间中完整地呈现。教学无界化、项目无界化可以使不同系部的教职员工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强化师生的专业能力,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强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同时,建立知识库,纳入全院所有由课程开发组制定的教案和项目解决方案,方便不同系部的师生 学习和分享。

参考文献:

[1]马树刚.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职业,2011(21).

[2]梁南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篇3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课程 教学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探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也不例外。因此,在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显得尤为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该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网络实验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作出探讨。

一、明确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把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在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专业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的中高级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及至网络工程师等。那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更深入的认识,能解决网络管理中的基础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因特网接入方式,会按要求划分IP地址,会使用常用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用Windows Server 2003 组建符合目标的局域网等。

二、精选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是必要的。以往所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材和许多专业教材一样,先理论后实验,实验总是安排在本单元理论学习之后。这样就使得课堂和实验教学内容脱节,还导致了所讲内容空洞、枯燥,不轻易被理解和把握。另外,在体系结构上也存在不妥,大都以知识点为主线,相邻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主线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学习时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有条理。所以,笔者着力编写校本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将其分为三大模块,主要由网络常用软件应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及应用和网络互连基础构成,各模块又分别由计算机网络概述、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以太网组建、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广域网、TCP/IP协议、因特网技术和网络安全等25个项目组成。将学生熟悉的网络常用软件放在第一模块,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掌握基础模块后能更好地学习后续两个模块。本书适合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将理论基础与实验编在一起,以实验为主线,将基础知识融入实验项目,做实验时遇到新的知识点再及时讲解,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吸收新知识,并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的应用环境。

通过学习,希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局域网、广域网技术,掌握常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使用,会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从做网线开始,最终能模拟组建一个典型的小型局域网,并熟知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三、准备好网络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验室也需要不断完善。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是组建局域网的必要基础设备,“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校自2008年构建专业网络实验室以来,教学效果就有很大提高,笔者在教学研究上也有了新的心得。因考虑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组网技术)也需要实验室,将设备分为6组,以便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这使得分组教学得以更好地展开,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操作基础和设备维护,建议让学生做实验之前,先在适用的实验模拟器中完成实验。我校选择了目前较适用的模拟实验软件VM Workstation、Packet Tracer等。 转贴于

四、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延伸课堂

2010年,我校在“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的研究中提出:要将各类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各章节的要点、作业及优秀学生作品等放到校园内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提出问题、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邮件为学生答疑和批改作业。如今,我校新改版的校园网,经过规范性、艺术性的网页设计,配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效果,动态网页和读者独特的互动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校园网已成为重要的网络教学资源,也成了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列为我校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该课程对实训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对实训设备的依赖性较强,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做好实训外,还应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推荐更多、更好的学习网站,如技能大赛网、服务器管理网、小型局域网搭建之类的网站,让学生的功夫下在平时的课堂内外,激发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五、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征是:“协议”满篇,很空洞,不如其它课程具体,但“协议”的学习又是这门课不可或缺的,因为很多网络设备都离不开“协议”的支持。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协议学习产生兴趣,探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整合教学资源,采取适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有许多实训任务,虽然学生对这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训感兴趣,但仅限于此,对实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则一无所知,就更别说运用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那就是课堂的导入: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知识点讲解——实训巩固——知识拓展。其中,“情境导入”是重点。虽然有的实训很难创设真实的情境,但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情境更逼真,教学效果的改善是必然的。另外,现在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以多媒体为主,但板书也是重要的辅助形式。对于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等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其产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IP地址、子网划分等公式推导需演绎的内容,则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2.讲课时多用生活中的类比事件,使复杂的新题目变得易懂,同时增加趣味性。比如,讲“协议”和“层”的概念时,举“两个不同国家的商人合作(假定他们只会本国语言)”的例子,明白双方之间的通讯是需要规则的,上层的通讯需要相邻下层协议的支持才能完成。再如,讲网络层的路由选择和拥塞控制时,用城市中的交通新题目作类比,让学生容易理解。尤其是拥塞控制,通过类比很轻易就能理解“网络中的Packet包太多”(城市中的车辆太多)是导致“拥塞”的原因,然后采取一些算法来控制和解除拥塞。

3.让课堂多些“争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有争议的知识不妨抛给学生展开讨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专业实训课的评价机制已与文化课的评价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除学期末的笔试(也可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代替)外,还应采取单元项目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有更多体验学习成就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上机成绩由60%的平时单元实训和40%的期末综合实训构成。另外,还应推荐他们多参加专业类技能考试,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9-03

工作室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后几经发展,伴随包豪斯的解体,包豪斯教员、学生在欧洲、美洲的散布以及经日本向整个东南亚的传播,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及其教学模式已经遍布现今众多高校。

从国内高职工作室的定位来看,是立足学校,联系本地企业与相关行业,服务于学生、教师及合作企业的产、学、研、创的实践平台,但其中组织和服务教学的功能却大打折扣。工作室要么成为工艺与技术的实验场所,要么成为少数学生参与项目的工作场所,而没有发挥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作用。

究其原因,一是狭义地理解了工作室的涵义,过于拘泥于工作室的物理空间,认为它是特定的场所,是师徒传习的场所,从而使工作室限于承接项目,使教学进度与项目进度发生冲突。二是僵化了高职技术应用的层次,漠视艺术设计工作强调“创意”的本性,割裂了艺术设计完整的“创意+实现”工作过程,是历史的倒退,这一点早在包豪斯时期的工作坊设立原因中即被证实。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强调通过课程体现工作过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建构个人“工作经验”。工作室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为达成上述目的,解决课程“文化含量薄弱”和“技术纯粹化”问题的一项实验性探索。

一个主题

在高职工作室课程中设立主题,一是为了突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创造性以及服务社会的特征,二是为了解决课程“文化含量薄弱”和“技术纯粹化”的问题。

东西方对于“设计”的涵义大都解释为酝酿、计划、设想、预算等,被认为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与“人为事物”相关的一项活动。美国杰出设计大师查尔斯・依姆斯(Charles Emas,1907~1978)认为:“设计是一种进行方式”,具有特定的创造性和过程性,不但可以指一个设计的过程,也可以指某项过程的设计结果,还可以指一件产品的总体样式。

这种从语义上对设计的理解,揭示了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造物活动这一本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设计活动具有很强的商业和服务社会的属性。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好的设计应是上升的销售曲线”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商业价值。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商品的竞争力,也能为商品自身增值。一部小小的苹果手机在全球掀起抢购狂潮和随之而来的业界同行的竞相效仿,足以体现出成功设计的巨大效力。除了商业上的价值,近一段时间以来,设计师的工作开始涉及生态及物种多样性保护、反战、反种族歧视、宣扬人文关怀等更多非商业性领域,设计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设计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日益彰显。

当代设计面临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境域中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趋同,文化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本土文化因失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或濒临消亡,或正在当代时尚潮流的夹缝中寻找生机和发展途径。面对本土文化的式微,各国纷纷出台保护政策,采取保护措施。归纳起来,基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博物馆式的保护,主要针对已经或濒临消亡的本土文化,如国内各地出现的民俗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博物馆等;另一类是生态式的保护,主要是将本土文化中的民间习俗、工艺技巧、戏曲、表演等与商业或宣传活动结合,组织大众参观、欣赏、参与,达到了解、认识、接受的目的。使艺术设计与本地文化结合,可以利用设计活动创造性的特性,拓展以保护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如文化遗产旅游活动与特色旅游纪念品结合的体验设计、民俗活动与主题草根漫画结合的民俗旅游体验设计等,都是艺术设计与本地文化结合的可探索的方向。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可以说,面向“造物活动”的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将设计的创造性、实践性及服务社会和本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目标体现在课程中,才能使该专业不至误入片面性、表面化的发展轨迹。“服务本地文化的当代设计”这一主题,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得以确定。

三个类别

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仍然多以“三段式”为主要结构,从基础到应用,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虽近几年各校都有所改革,但由于长时间受思维惯性、师资条件、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改革类似“新瓶装旧酒”,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三段式”的结构。在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对专业课程开发的依据早已提出了根据“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这一过程通过其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的独到之处构成了一个职业。可以说,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

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 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达到使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的目的,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这类课程主要面向一、二年级学生,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综合了技术传授、本地文化认识及对设计的初步认识和体验。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这类课程可以在值得研究或有较大价值的本地文化中选出一两种资源,并根据具体课程讲授技术的要求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第二次筛选,确定本次课程的微观主题和最终任务。如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虚拟三维场景设计》课程,其最终任务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符合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三维虚拟场景,并完成制作,提交最终成果及关键工作步骤。整个课程实施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明确课程任务;其次,学生通过博物馆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访谈、资料文献查找收集,对该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产生初步认识;再次,对三维虚拟场景进行设计,这一环节包括场景布局设计、外观设计、单体建筑和物品设计。此环节的课程是在对本地文化资源认识基础上的设计,是一种风格化的再设计,而不强调本土文化保护、发展的可行性方案的提出。在完成场景设计后,将以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三维虚拟场景的制作。期间涉及的技术问题将通过教师演示、辅导以及学生间的交流解决。这类课程内容的来源可以是已完成的实际委托项目片段的简化,也可以来自于教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或与该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竞赛。必须有一个基础的要求,即要真实、完整地体现一项艺术设计工作完成的过程。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实践的逻辑,以工作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的完成获得工作能力。

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 在完成任务驱动课程的学习后,将开展以项目为引导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按照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对于具有实践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艺术设计类项目,应重在用设计的眼光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与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相关的问题。因此,同样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在此类课程中将在第一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做出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生活习惯的设计。如以本地民俗为资源的手机游戏设计、以本地传统手工艺图形为资源的电子贺卡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任务下达、技术规范与进度的明确、对项目背景资源的搜集与背景资料整理、设计方案、制作成品、提交产品等。在整个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传授者,而是成为项目进度的控制者、设计方案的建议者和产品质量的监控者。在课程中,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展开工作,各项目组之间分工、交流、探索、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每学年一到两次此类课程的螺旋式递进和循环,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以培养。

假期课堂 这里所指的假期课堂是利用假期时间集中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开展、国际交流课程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体验设计实践。参与企业项目,能让学生体验真正的工作状态,有利于他们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初步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校际和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接触学校以外的更多资源,有利于拓展眼界,提高设计能力。这类课程实践在国内外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中已有开展,无论是通过假期参与企业项目,还是国内外校际的由教师或行业专家主导的应用实践型或探索实验型课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种教学模式

一般而言,“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活动并在一定的环境下,围绕特定教学目标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或范式”,通常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分别为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目标、教学环境、结构及操作程序。国内外高职主要教学模式有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德国“双元制”模式,其本质特点是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在企业中接受职业培训结合,并且两者连接紧密;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对每一个职业或岗位建立相应的模块,完成每个模块的培训就完成了组成该模块的若干单元学习任务。在国内,“五阶段职教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上述国内外主要的高职教学模式都在实际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以自己的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经验,而不是教师将他所理解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符合当代高职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要求。

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主张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的创设应模拟工作场所,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三年的校内学习浸润在浓郁的工作环境之中。这就需要在设立工作室时,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在行业中的实际分工状况,设置摄影工作室、原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数字平面工作室、录音工作室等,而不是按照专业来设立相应的工作室。真实的工作情境除了物理环境上的真实,同时,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工作室管理制度上有所体现。教学活动,特别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和假期课程,需要在符合工作进度、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在工作室管理制度上,工作时间、机器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室内部交流、申请进入及退出工作室方法、奖惩方法等都要参照该行业相关工作方式制定和执行。这种校内工作室可由1~2名教师主要负责,主要承担与其负责的工作室相关的课程教学,课程以外的时间工作室面向学生开放,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在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创造性地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技术与手段等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一个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工作室运行特点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教师作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组织者,开展课堂教学,承担校内外项目,组织参加设计竞赛,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创业。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是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一种总结,可以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操作程序总结为入室水平测试、制定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下达与工作目标明确、完成工作任务、考核与评价五个步骤。入室水平测试是为了了解学生开始工作室课程前的已有水平,并以此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工作计划一般按照课程开展阶段的实际要求制定,该计划应有一定的可变动性,但整体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工作任务下达与工作目标明确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任务的进度和要求,并为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主要作为任务顺利完成的管理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考核与评价阶段,除了根据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并作为考核的重要资料之一予以提交。

可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它的建立与实施必然成为更多高职院校的选择,但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必须与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为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兼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文化内涵的人才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刘文卿,侯金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5]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6]彭艳,王波.工作室制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艺术设计,2010,(2).

[7]叶劲松.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两有三实“型设计人才[J].美术大观,2010,(12).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画教学;高校;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1-02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现代设计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一样。”①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更多西方文化以及新的艺术流派和新的设计技巧的冲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是否要开设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成为教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一个热门议题,不少人在反思、探索、争论,其中不乏较为极端的观点,如认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需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课程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学科等,都在怀疑和否定中国传统绘画,以及埋怨传统的基础训练方法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现在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和专业化,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灵感太狭窄,对设计思路产生局限。

一、中国画课程在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是非常严重的现象,中国画教学作为基础课程更是少之甚少,从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中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1、中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装饰基础、摄影、标志设计、计算机专业基础。

2、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体构成、摄影、设计基础。②

3、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平面色彩构成、空间形态、创意表达、设计史。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并不多。目前,大多数综合艺术院校只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设置中国画课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不开设中国画课程。近年来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国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可在专业课程的压力下它仍然难有立足之地,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作为选修课,占不到总学时的1%,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本民族的绘画艺术了解甚少,令人担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的目的

我们知道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学习绘画大都是从素描开始的,都是从几何形体、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到全身像这样一个过程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本国的绘画。其实“素描”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术语,是西方绘画比如油画、水彩、雕塑等打基础的一个课程。而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是以毛笔为工具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很多的艺术生不知道什么是国画,也不懂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对中国画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毛笔都不会拿,身为中国人连中国画都不知,谈何艺术,谈何设计,更别说能有自己风格的设计作品了。所以在中国,艺术专业学生常年受不到中国画的学习,与中国画之间生出很深的代沟,在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种民族的、传承的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解表现在设计方向上,只能是一知半解,盲目随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起步比西方晚得多,也不及日本、韩国。当设计发展到现在,我们怎样使设计作品更好、更有特色、更与众不同,势必要以本土文化作为后盾,而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中国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语言对中国艺术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是现代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审美,为了设计有有源之本,为了使传统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材料、风格及表现技法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理念中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中国绘画中汲取传统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扩展艺术领域的视野,拓宽设计思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出较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如何开设

基于现在的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认识不足、文化底蕴较差等原因,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中国画教学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那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中国画的教育呢?笔者由于一直在高校从事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探寻关于中国画教学如何适应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把教学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做为此文探讨的内容,虽然这些方法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中国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课时分配

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设立的,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中国画课程课时量有限,加之学生对中国画的概念都比较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增大。在面对有限的课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要相应做出调整,在课时的分配上,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课时量。比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对国画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所以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增多,为60-80节为宜;而其他设计专业的课时最少为32课时,还有必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大中国画课程的比重。

(二)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的中国画教材基本都是针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出版的,不适用于非专业学生,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更是没有。统编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须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广度、深度、侧重点以及国画和设计的关系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三)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不能沿袭以往纯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还按照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教学的话,必然造成教学目的的偏移、教学脱节、学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败,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中国画课程被消减或取消。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理论讲授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技法示范与实践相结合、临摹技巧与设计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上,利用多媒体观赏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画的知识,并对所临摹作品的历史背景、画家、技法特点、作画步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授。对各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专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侧重点,使中国画的课堂教学方法更灵活。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园林专业可以把山水画作为重点讲授,把山水画意境和构图融入到建筑中去;动画专业可以汲取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来表现物象,通过列举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的故事》、《功夫熊猫》等说明中国画与动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临摹的方式,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再由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指导。教师阶段性对学生作业讲评,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对每节课进行小结,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会针对艺术设计学生专门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中国画艺术以线造型的特点和中国书法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性,并根据高校艺术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设置白描、书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基础课程比较合适。教学内容从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及历代名家书法入手,以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线描为突破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以临摹敦煌壁画课程为例:(1)理论讲解:8课时;(2)示范与实践:8课时;(3)勾线:8课时;(4)裱纸、做土底子及蛤粉底:8课时;(5)设色:8课时;(6)画面调整、完成作品:8课时。按照这样的安排内容进行教学,既结合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又有理论实践,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而且易于掌握、易出成效。通过实践证明,一般学生即使原先一点国画基础都没有,经过32学时学习,出两、三件高质量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通过临摹传统绘画,学生不仅掌握了国画的各种不同技法,而且培养学生对中国画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五)开设中国画工作室

开设中国画工作室,可以给对中国画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来更好地研习中国画,并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来丰富课外知识,借助中国画学习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中国画并更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六)办作品展

定期办课程汇报作品展,展示学生作品,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自信,通过展览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七)提倡学生更多的写生考察

让学生多去各地文化古迹参观考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去敦煌、永乐宫、景德镇、西安、河南等地写生考察,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开眼界,会收获更多,相比课堂上的图片文字感受更真实。

中国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符号,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是必然要求,应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中国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中能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使中国画课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有源之本。

注释:

①[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7第一版.

②张小纲.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张小纲主编.学业·产业·就业——产业转型期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一)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依然不多。和其他专业相比,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依然很少,目前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全国美院和少数的工科院校,造成了人才培养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学科设置理念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学科设置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众所周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不仅仅涉及到室内设计,更是已经延伸到了室外设计中去,然而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在开设该专业时将环境艺术设计狭隘地理解为室内环境设计,课程设置也更多地集中在室内设计上,由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各种艺术类院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能力,但是缺乏基本的建筑学的知识从而使得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养不高,难以满足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高要求。

二、改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必要从这些问题产生的源头等方面认真分析,从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科理论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应该说,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建设依然相当滞后,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标准、行业准则以及人才职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都是困扰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向成熟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的研究力度,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结构,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一环,未来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从市场发展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上来加强和完善课程设置,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高素质,因此要改变过去单纯以艺术类院校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格局和课程设置,开拓人才培养阵地,加强在综合性大学及建筑类大学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以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手都抓的课程设置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建筑学等技术类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加强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课内外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学生实训基地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切实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涉及建筑学及美学两大类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分配好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实际出发,找出两类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妥善安排建筑学和美学两类学科的教学布局,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

(四)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和放松对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绝大部分来自于各个艺术类院校,缺乏建筑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或者有建筑学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不足的一大原因,因此今后高校应加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聘任标准,重点是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优先聘用拥有建筑学和美学方面双重教育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培养方案,吸引部分相关企业该专业的专业人员到校任教、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项目等,同时应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增强该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篇8

一、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当前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希望设计人员能够一专多能,比如又要会平面设计,又要懂得室内设计,甚至还要懂视频剪辑,这些要求已经横跨了几个专业。我院开设有三个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以往这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方向分得十分明确,互不相干,导致有些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后遇到了问题。有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影视公司就业,本来以为就是做视频编辑相关的工作,没想到还要为公司设计网页,学生以前没有上过网页设计课程,所以就犯了难。发现了上述的问题后,我们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网页设计课程,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要“多能”,更要“一专”,专业方向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学制短,基础教学时数受限制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较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是不现实的。在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广泛甚至跨专业的知识要求时,我们在改进课程设置,支持学生“多能”的时候,同样别忘了“一专”,那就是要注意调整课程设置的极限。如果课程设置得太杂,就会抹杀专业性,出现“杂而不精”的情况,同样是不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的。所以在兼顾课程多元化的同时,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保证基本的专业方向性。我院的三个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共同的课程不少,看起来似乎什么都学一点,其实在专业的方向性上是很明确的,比如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技术、视频后期处理等主干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保证扎实完成的;而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图像处理技术这些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调整的时候就必须在满足“一专”的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多能”的课程。

(三)要进行课程整合由于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的课程为例,当前就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体现在全盘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2、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但是这样带来一个问题,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上述的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整合成为《构成基础》这门课程,并把课时量适当压缩,放到大一上学期完成,这样就不用穿插在各个学期了,加强了课程连贯性,使课程的设置更趋合理,学生也容易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综合运用。

二、课程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校的时候都是比本科的成绩差的,文化基础差是普遍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

(一)必须保证一定的文化基础课艺术设计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跟文化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人,而如果文化水平不高,那么肯定做不出好的设计。因此必须保证文化基础课程的扎实进行,尤其是语文。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其它诸如职业道德、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也一定要开设。让学生在学校既要学技能,又要学做人,学校要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必须打好专业基础高职院校招生门槛普遍不高,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入学都不用通过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对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望而生畏。但是学生畏学教师不能畏教,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别指导、多做示范、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放弃这些基础课。设计离不开审美,具备最基本的美学修养,是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客观要求。艺术设计的目标就是以使用功能和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教学中开设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都是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的。通过对基础美术理论的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课,那么学生就无法学到审美的知识,无法掌握审美规律,只是一群单纯会操作软件的人而已,不懂得什么是美,更谈不上去创造美。

(三)课程设置要偏向技能高职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当前艺术设计主要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电脑早已成为设计创作的工具,所以相关设计软件的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加强技能教学,要注重开设一些设计软件技能课程。在开设设计软件技能课程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上机操作,例如可以把一门软件技能课程的实践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软件技能课的开设时间及相应阶段的思考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将这类课分批开设,在一年级开设,延续到二三年级。优点是上完一门软件课,即可以利用一年级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二年级所涉及到的专业设计课知识来指导软件课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不至于产生艺术和技术的脱节。缺点在于软件技能课由于是二三年级分批掌握,会导致二三年级学生在制作设计作品时仍然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方面仍然薄弱,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如果此时参加社会实践,承接实际设计制作任务,则尤显软件技能知识之缺乏。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软件技能课和艺术设计课在时间上进行协调。

(一)在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如windows、office系列等等,掌握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开设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为下学期软件课打下基础。这样技术课与艺术课因时间相距近而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地用电脑技术来进行艺术设计。

篇9

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急功近利,单一的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主张摈弃基础理论教学,执此观点者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来高职学院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又有何区别呢?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具备高于非专业人群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理论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打开学生的眼界,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不要开设艺术理论课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理论课程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56年,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院校中央工艺艺美术学院成立。中央工艺美院教学体系在一段时期内带有浓重的美术教育色彩。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种类,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为精英教育型。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因此在一些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发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2.专业调整与开办情况1998年7月由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挚业目录和专业目录》正式颁布,设计类的专业种数由15种缩简为5种。原美术学院差不多全部开设了设计类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部、广州美术学院和鲁迅美学院也已开设了设计类的6个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部设置环艺系(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设计学院(设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摄影五个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艺术设计系(设环境、视觉、数字媒体三个争业)等等。

3.主要瓶颈与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师资缺乏,传统绘画课程、徒手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类文化、理论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使用现代化设备体现时代化技术的课程,同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课程太少。现阶段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育借鉴的“l+3”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即在人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Ik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二、加强职业教育设计教学的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把握工学结合发展方向在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时要实行工与企业紧密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车间施工和日常教学。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教师指导专业委员会组成的的专业建设指导部门,充分听取企业、机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发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和改革。

2.完善的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项目课程开发,使实践处于教学实践的核心位置。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人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工作室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艺术的力量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