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划设计行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划设计行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城市燃气;规划设计;用户数量;城市发展

燃气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城市燃气规划和设计对促使燃气资源合理应用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对此,还需要作进一步调整,以减小问题造成的影响。下面,详细讨论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若干设计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天然气源不足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十分快,很多城市对城市燃气的需求都不断上升,而起气源不足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该行业的发展。一些城市原本的输气管网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发展需求,这也在无形中给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现阶段,一定要重视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的气源问题,超前预测天然气的用户数量。

1.2燃气规划不科学

在现代社会,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燃气规划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以至其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规划中的设计理念不够先进,实际设计中缺少对安全性和突发事件的考虑;另一方面,主要是燃气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在规划的过程中缺少对燃气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对燃气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城市燃气管理提供科学保障。

1.3输配管与城市发展不适应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燃气的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一些竞争对手,以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和发挥。但是,目前,我国燃气市场基本上是独家控制的,很难形成市场竞争,也难以实现统一的管理,从而给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一旦有公司退出,地下管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呈现出来,难以科学配置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城市燃气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2.1遵循城市燃气规划设计原则

在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政府部门一定要全面了解城市的整体规划,并要求城市燃气部门做好设计规划内容,严格按照规定设计。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做到以下3点:①严格遵循当地的城市规划原则,具体的燃气总体规划需要建立在燃气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的基础上。②根据燃气气源的实际能力分配供气。③根据气源能量能力设计供气规模。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地下管网的输送能力,根据城市燃气供给情况合理设计。

2.2提升燃气改造和利用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燃气的改造能力和利用能力,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燃气管网,合理升级和改造城市原本的燃气管网。在这个过程中,要淘汰一些已经不合格的管网,然后重新规划和设计城市管网,再结合新的管网布置形成一套全面的管网系统,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统一规划燃气供给公司,使其形成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此外,要合理改造和利用现有的燃气设施,要认识到燃具都是根据燃气成分设计的,燃气改变后,会导致密度等相关参数产生变化。那么,在燃气互换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性,确保不会发生意外事故,影响其整体发展。

2.3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在城市燃气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业务不规范的情况。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务操作规范流程,但还是有很多时候会出现操作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燃气系统的运行安全。因此,为了保证城市燃气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其规范性,一定要重视业务的规范化设计。作为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工作人员的操作,将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全部排除,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4重视技术人才培养

在城市燃气规划设计中,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系统维护队伍,以此来维护燃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此,燃气公司要加大人才储备力度,积极培养在职员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各部门的员工要全面了解基本的岗位责任和系统运作模块,并熟练应用,从而全面、高效地完成工作,为燃气行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5强化气源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城市燃气使用的安全性,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天然气供应体系。现阶段,我国城市人气供给情况还无法真正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一定要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供给体制,减少对单一化资源的依赖性。同时,相关部门还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地下储气站等,有效解决燃气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建立多气源供给相互贯通的天然气格局,不断提升燃气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我国燃气事业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3结束语

城市燃气规划设计是保证燃气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方式,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因此,为了保障城市燃气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采取全面的规划策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供气体系,从而真正提升燃气使用的稳定性,为人们的生活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作者:肖俊龙 单位:胜利油田万和石油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小刚.城市燃气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煤气,2011(01):55-59.

[2]陈显冬.燃气规划中市场需求预测的若干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62-69.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优化法;产品管理小组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77-02

一、概述

目前,对工业产品及一般消费品的规划设计已形成了完善的流程体系,企业可以根据大量积累的产品设计理念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跟踪、完善。但在同样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电信行业和广电行业,由于这些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别性及特殊性,一般行业的产品设计概念就无法完全适用于此。特别的,相比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其领域内的增值业务产品的规划、设计,广电企业由于体制、发展以及人才的原因,新产品、新业务的发展经验不足,在新产品面向市场后用户接受度不高,离市场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客观上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机遇的丧失。因此,本文将在总结企业多年来在广电业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阐述通过确立以用户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念,结合广电产品特性,进行产品的规划设计及改进优化。

二、新产品规划设计流程

1.整体规划阶段。整体规划阶段着重于新产品发展整体规划设计,主要通过企业中业务规划与技术支撑部门的协作,成立新产品规划设计小组完成各项工作并取得相应成果。在此过程中,业务规划部门主要负责收集内外部市场信息,分析研究本地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同时进行初步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组合分析,结合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业务发展计划,形成年度新产品总体规划草案,规划总体新产品发展方向与目标,制定总体预算与初步的产品计划。技术支撑部门负责收集内部的网络、技术支撑等信息,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寻找技术与业务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发展前景调研报告和新产品年度规划,以及年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报告及本企业技术发展规划,供企业决策层评估,以便完成新产品年度开发总体规划审批。

2.概念及可行性分析阶段。概念及可行性分析阶段着手于新产品概念及可行性分析,由业务规划部门主导,技术支撑部门配合,以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为目标,分阶段完成各项任务。首先,业务规划部门收集并汇总来自各个渠道,包括市场、技术、客户、合作伙伴、厂商等的新产品创意,然后整理形成初步的新产品概念,通过概念测试初步筛选结果,完善更新产品概念书。其次,业务规划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调研,确认目标客户需求特点、市场潜力、产品价值定位、竞争分析、业务资费建议、法规政策、风险等信息,做好产品市场分析。之后,技术支撑部门从网络支撑等技术实现复杂与难易,潜在影响、技术领先度等,来评估技术可行性与风险,估算技术投资预算,完善产品技术方案。在此过程中,市场营销部门在用户市场调研过程中也需参与市场分析,供业务规划部参考。最后由业务规划部门整理新产品的前期可行性分析,形成和完善新产品开发可行性方案,完成新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

3.设计与开发阶段。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新产品成型的重要阶段,关系到产品落地后是否能充分表现出设计意图和功能实现,需要市场营销部门的参与和监测。在此过程中,技术支撑部门作为产品开发的主体,承担联系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技术支撑部门通过制定新产品技术白皮书确定产品功能和技术方案,并组织制订产品业务规范、技术规范;控制网络、终端配套时间节点,组织相关部门实施网络和终端环境实现;对产品按设计文档进行验收测试,完成产品相关说明文档;组织进行试商用的业务平台和支撑平台计划和建设,进行功能、计费等测试,完成试商用技术准备计划和建设。期间,物资部门控制项目设备到位时间节点,配合物资、技术部门实施项目设备物料采购,完成设备采购、调试;业务规划部门执行项目管理,控制产品开发时间节点,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新产品开发实现,按照产品开发计划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形成产品原型;市场营销部门制定测试初步方案及新产品试点方案,完成测试市场准备。最后,由业务规划部门梳理项目整体进度和时间节点,协调控制开发、设备、网络、终端、支撑系统、市场准备、客服流程环节进度,并形成项目开发进度总结报告。

4.测试与商用准备阶段。新产品的测试与商用准备阶段,以市场营销部门为核心,辅之以业务规划部门和后台运营支撑部门,为新产品的全流程测试和正式商用做好运营准备。市场营销部门在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完成后,第一时间制定设计产品的用户测试方案,确定用户测试各环节的时间节点,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新产品测试;测试过程中,组织相关部门,收集数据,完成新产品测试总结报告。期间,可向业务规划部门提出改进意见,由其根据用户测试评估结果,完善新产品开发方案,改进新产品。在过程中,运维保障部门需评估商用准备的需求,制定产品商用相应准备方案,形成商用准备检查表,确定产品商用移交标准;完成产品规模商用所必需的相关技术,系统、流程等技术与支撑类准备工作,并制定系统运营支撑标准规范。市场营销部门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制定新产品市场规划:新产品营销方案,包括品牌,资费、渠道,传播、促销等策略与总体计划;新产品销售目标、策略及计划;新产品上市促销及传播策略与具体计划等。同时,客户服务部门制定业务受理、服务保障、投诉处理、计费等业务支撑流程与规范;组织培训相关业务部门如客服,区域公司等业务人员,进行内部培训等,形成客服服务流程与产品培训机制。

综上,在新产品规划设计四阶段完成后,即宣告新产品即将进入商用阶段。经企业决策通过,确认新产品运营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即可由市场营销部门正式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三、新产品本身及上线后的问题

1.整体规划阶段,缺乏用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理念受限于自身技术条件,很大程度上还是技术导向型产品,缺乏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开发。

2.可行性分析阶段,缺乏用户参与,对用户使用行为的研究分析不足,同时会受到技术实施能力的影响,导致产品实际需求与“修正”后产品实际的差异。

3.整体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市场、业务、客服、运维等部门参与度不足,缺乏产品经理与业务支持骨干参与,导致产品在初始阶段就存在先天不足。

4.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不能对所有产品进行用户调研,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用户反馈,实际开发出的产品往往与最初的产品设计理念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技术部门在产品研发进度、设计方案修正等方面透明度和预知度不足,造成产品设计与需求的背离。

5.整个设计流程中,规划部门与技术部门的沟通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传导机制。

在新产品上线后,还存在产品后续管理上的问题:

1.产品上线就基本定型,对用户使用意见的收集缺乏有效的渠道,产品的后续改进流程不系统、不规范。

2.产品上线后,规划部门、技术部门对产品的关注度降低,缺乏产品管理小组在产品周期内给予持久的支持。

四、面向用户的产品规划设计及优化

面向用户的产品设计及改进流程是指以用户为中心,实现设计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实现用户需求最大程度的掌握,实现设计系统对需求的快速响应和产品改进。此流程会改变传统产品设计流程中内外部要素沟通不畅,上线后产品僵化的问题,除了要加强体系内各主体的自觉意识外,还可以通过对现行的产品流程优化和启用产品优化组织两种手段加以解决:

1.流程的优化。优化后流程注重用户在整个产品从设计开发,到上线测试,乃至商业运营中的体验感受,注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意见和建议。在新流程中产品的各个发展阶段,明确了主要进度控制和实施部门,采取部门负责制与产品管理小组相结合的产品管理模式,明确了流程的控制主体。通过双架构的产品管理,可以有效将产品管理小组的优化要求直接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将用户对上线前后的产品使用感受及时反馈各系统组织,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改进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起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联系渠道。

2.启用产品优化组织。新产品试商用准备完成后,企业应依托以市场营销、业务规划、技术支撑和客户服务四部门为基础组成的产品管理小组,强化产品管理小组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管理和优化职能。企业应将产品经理的职能提升到对产品的全面负责,在产品管理小组的组织框架下,由产品经理协调产品优化与改进工作。同时,由产品管理小组建立定期产品报告制度,周期性对产品的各项性能进行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改进建议,由相关对口部门组织优化实施工作。

企业除了运用以上两种流程和组织优化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常规化的产品优化流程对新产品规划设计及改进提供更多支持。企业在产品商用测试准备阶段,以及在产品优化阶段进行的定期调研和改进中,还可以特别加入以下环节对产品优化加以改善:

1.在新产品商用准备阶段测试过程中,在新产品商用准备阶段前加入用户和相关部门测试环节,产品测试通过后方能进入后续商用准备流程。

2.在产品优化阶段定期调研和改进过程中,在产品进入市场后由产品经理牵头,产品管理小组协同,按季度进行调研和反馈信息汇总研究,给出产品优化建议,并进行优化措施的报批和实施,通过该流程的不断循环达到产品持续优化目标。

五、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现代企业新产品规划设计及改进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广电企业如何面向用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及改进的方法。通过在产品设计过程用户的充分参与以及上线后的产品管理小组,持续对产品品质、体验和服务进行优化,并给出了持续优化方法,以达到保持产品活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小亦.电信产品的规划管理[J].电信技术,2010,(10):51-53.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技术,信息技术,关键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行业。近年来,智能建筑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图像处理和显示技术,弱电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建筑行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已成为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然而,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尚未成熟应用,因此,本文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理论、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和理解,完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理论研究,为建立科学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图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智能建筑,智能建筑采用的弱电技术就是所谓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根据在建筑中不同的应用范围,弱电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于楼宇控制,电气火灾保护等大型公共设施,可视为弱低压电能;另一类用于信息源交换信息,如电视和计算机。顾名思义,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是利用弱电技术实验楼宇控制和消防等各方面的智能技术。现阶段,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已经涉及计算机,电子控制和图像显示等先进技术。所以说,弱电技术带动智能建筑的创新,在智能建筑中应用也越来越广。

2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

2.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使用信息接入、信息传输技和信息处理技术,改进流程,提升质量。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也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智能建筑采用信息技术,巨大的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实现远程办公、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2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中的一大技术,它能迅速地提升处理能力,迅速地加强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包括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让人们得到更直观全面的信息。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可以呆在家里完成各种办公事务。网络在只能建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满足各种业务之间的信息交互。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智能建筑,成为智能建筑技术一项重要技术。

2.3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通信技术正向数字化,智能化和高速化方向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语音,数据,图像等快速交互,实现高速的信息资源共享。 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形成通信网络系统,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基础。通信技术实现建筑物的信息交换和传播,提供便利的通信和控制管理需求。

2.4 图形图像技术

图形图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用于智能建筑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图形图像信息技术,即信息可视化。另一种是图像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和图像的压缩编码技术,为图形图像信息采集和浏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智能建筑,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追求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受到大众广泛欢迎。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工程实践,影响建筑智能化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提出一些智能建筑行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第一,不贪大求全,只求经济实用。作为一个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配套专业,智能化系统工程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基于建设专业特点和使用要求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到其 功能,治理和管理的要求,项目投资及其他因素,突出重点,确保主要功能,选择适用的各类专业子系统,系统集成水平,标准级和规模经济。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工程设计开始,做好全面的智能建筑规划,设计,配套工作。

第二,紧跟主流技术,走成熟可靠路线。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工程设计应着眼于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主流,建筑智能化工程和研发是不一样的,只有一次机会,项目不允许反复变化,还受到项目周期和进度的约束。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新技术的应仔细挑选,要使用可靠,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为原则,选择成熟可靠的产品和设备。同时,考虑产品的兼容性以及厂商的技术支持服务能力。

第三,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功能和性能局限性,并非“万能”,寻求所谓的“最好”的“新”“最完整”的概念是不切实际的看法。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尽量简化系统,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使投资更加合理。

第四,重视系统可用性和可靠性。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时间久,且24小时不间断运行,大楼内的安全,人身安全任务事关重大。此外,在要求较高的场合,应该有其他技术支持和应急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智能化子系统要求各不相同,往往集中在公用机房。每个子系统基本确定后,统一协调规划,避免施工治理杂乱无章。重要机房消防设施也应该是规划和设计。统一安排布置在各种设备,均匀整齐,同时也便于以后使用和管理。

第五,适度超前。通信自动化是智能建筑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这一领域快速发展,需求迫切,有一些提前考虑,提高设计标准,预埋件,预留孔,预埋管线,易于后期施工。智能弱电系统管道,线槽施工属于配套设施,采取主动沟通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设计,安排适当的布线途径,高度和位置,避免图纸设计时间和疏忽,造成冲突的施工,返工和浪费。

第六,弱电线路设计注重稳定性和可靠性。弱电系统的电路设计,推荐采用更可靠的连接选项。 应该专注于工程设计,产品的质量和野外条件下,相同的电路联动控制设备不宜过多。此外,在主回路上电缆和电线的密度常被忽略,导致干扰等风险。

工作中难免出现遗漏,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专注于设计的协调和合作,使智能化工程技术与建筑更好的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虽然智能建筑技术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仍有很多因素阻碍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①虽然有多项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然而,由于智能建筑行业涉及的技术多,创新周期短,所以国家规范标准很难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②精通智能建筑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小,无法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③智能建筑行业出现的盲目追求功能齐全,没有重视配套技术发展,导致智能建筑技术没有实质的进步,功能和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要提高建筑的规划设计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使得智能建筑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4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是实现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更更大程度地依赖信息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也会引起建筑行业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体表现在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多的应用于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逐步完善智能建筑办公,通讯和安全等功能,实现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最终达到所有的智能建筑设备的有效监控和管理。②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发展。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宽带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都在快速发展。③智能建筑网络系统逐步向“三网融合”方向发展。实现弱电技术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确保信息畅通。④多媒体技术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实现图像,数据,语音的综合应用。⑤智能建筑技术安全管理,将逐步采用人体识别和智能卡技术,包括指纹和视网膜识别等。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和通信网络等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技术将是建筑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交通安全管理是在对交通事故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认识到它的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些标准化的规范,来对交通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方法,之后通过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各个要素做出有效的协调、组织和控制,以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安全管理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协调,决定着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交通安全管理具体功能的构成要素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技术层面主要包含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手段,社会层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出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社会功能,具体的构成如图所示: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具体应用

2.1在车辆不停车稽查系统中的应用

从技术设备以及工作原理方面来看,该稽查系统是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第一,车载的标签;第二,高速远距离超高频阅读器;第三,后台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当车辆进入被监测的范围之后,超高频的阅读器在行驶车辆的电子标签当中就可以把车牌号读出来,比如把该车牌号定为A1,同时摄像机会对车牌图像进行实拍,之后传到交通管理中心,再由车牌照的自动识别系统对车牌号A2进行识别。接下来系统把A1和A2做比对,如果根本没有和A2相同的A1存在,一定就是假套牌车以及其它一些违法的车辆,随后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声音,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对该车辆进行缉拿;如果A2和A1相同,还要看一看A1是否在交管部门的黑名单当中,这样还可以识别出该车辆的一些违规记录。该系统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一些违规车辆的稽查效率。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对违法车辆的查处进行服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扩展到其它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2物联网技术在车辆中的应用

像专用的微波短程通讯技术,能够为车辆的物联网管理提供更加高速的采集方法以及全环境下动态监管的方法。在车辆内安装射频电子装置,能够让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和动态的运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2.3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警员进行定位

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警员定位。警员定位软件的利用,能够更加方便的找到警员的具置,进一步加大公安机关对警员管理方面的管控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进行优化。在外出办案的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对警员进行定位,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各种任务,尽快把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另外,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方面,一旦发现某一区域发生交通堵塞或者是交通事故,都可以借助物联网的技术,对最近的交警进行定位,合理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对警力资源进行调度,来对交通进行疏导,把处理交通堵塞以及交通事故的时间缩到最短,尽快对交通进行恢复。

3、结语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下面本文对建筑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行相关论述,并借此展望一下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1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 覆盖面广泛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这一系列技术的掌握,在初学阶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 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于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1.2 专业性较强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即除了拥有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水平并能够解决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应对各种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难题。

1.3 知识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

随着现代沟通手段不断发展,远程通信也逐渐进入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应该有所掌握,以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操作,从而使工作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

1.4 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吸收到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加显著。

2 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首先,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会使这一专业的教学成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导致优质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非常的稀缺,在就业市场上,这一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高校做好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使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

其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会向复合型人才发展过渡。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积极展开对管理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的涉猎和学习,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会成为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趋势。

最后,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会逐渐向国际水平靠近。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在行业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建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一些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借鉴和参考,我国建筑行业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会有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水准迈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3 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如何采取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需要针对各种技术的特点来选择其具体应用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各种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从建筑工程技术所具有的特点展开论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相关探讨。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在自身发展中,会继续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出来,通过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业内良性竞争机制,会使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建筑工程技术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高校对这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和建筑工程技术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这一行业在未来能够在更广泛的空间里促进建筑施工领域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苏俊,王昕明,赵志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2).

[2]唐孝政.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季荣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解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4]姚艳红,赵冬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5]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6]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08).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施工 应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不断应用和发展,已成为一种产业化趋势。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达到三维园林漫游实现化。不同的视线,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完美的表现出来。计算机与园林施工过程紧密的结合,使得园林产业在视觉和感官上都提升了一个高度。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对园林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园林行业的结构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园林施工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园林施工建设中逐步突显出与国外园林行业在施工建设中的明显差距。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相关辅助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园林产业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特点。

2、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发展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园林行业的需求越来越深入化。而计算机作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工具,在园林施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在发达国家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图形输入输出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各行各业取得了深入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提高园林施工中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施工成本。我国目前就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情况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运用逐渐成上升趋势,计算机辅助软件种类也越来越多。对园林施工有很大的帮助。

国内园林施工设计软件已经开始运用方案设计模块、喷绘设计模块、种植设计模块、造价估算模块等先进的软件技术。在完成道路设计、园林设计、行道树绘制、以及各类树木的绘制等工作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在提供数据图库的基础上,还能提供不少的服务设施符号,工程施工符号,比例尺等等。传统的园林施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中软件的运用大大减轻了园林施工中繁重的制图工作。

园林施工者通过风景设计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模拟植物的生长以及达到整体园林效果的显示情况,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软件的广泛运用,能更加快捷、美观的改变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

3、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园林施工中普遍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很多方面

3.1、网络信息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关于园林的信息资源相对传统的书籍资料来源要相当的丰富,园林绿化科研类、园林市场动态类、园林植物保护类、环境保护类、园林自然资源类、园林施工类等等。园林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园林资源,通过检索查询,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服务获取更多的所需的信息。园林施工中,从植物材料选择到基地建设,从工程技术图绘制到价格估算都能用到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广泛运用加快了园林施工中信息共享率,从整体上对园林施工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可以找到参考依据,有利于园林施工者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园林施工进行更加合理化,系统化。

3.2、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达的同时,对园林行业在施工中的运用有很大帮助。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中,人们通过嗅觉、听觉、甚至视觉都可以感知到不同的环境,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感受多角度的,身临其境的观察园林环境、感受园林环境中事物的发生、感知园林环境中不同事物之间的作用。这种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设计对象。园林造景中对于环境的规划性和周围景物的关联性要求相对较高,在动工之前就必须要明确、清晰的对周围环境有一个判断和选择,确保完工之后能符合要求。通常情况下,设计之前,都会用三维效果图、动画图来对整体效果进行一系列的演示。但是这些传统的演示方式都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但共同的缺点就是都不能将人得视觉视点融入其中,不能得到全方位的观察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线,真实性的看到不同的设计效果,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具体美感。能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是传统技术无法达到的。

3.3、3S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

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利用3S技术可以对园林施工中园林的绿化建设进行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和不同植被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等。借助计算机将GPS信息转化成数字编码,并对其绘制成精确度高的测绘地图。3S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运用,能对园林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帮助。

4、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发展趋势

园林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其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甚至是服务对象上,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时期,都存在着很大变化,展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发展趋势需要了解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趋势

4.1、风景园林市场的社会资本化

风景园林建设施工在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全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属于大众化共享的公益事业。我国未来园林建设施工的发展将是在政府引导的大前提下,多方面渠道,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种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进行风景园林建设。

4.2、风景园林规划理念的多元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风景园林规划和施工缺乏很多现代化的设计项目种类,导致广度不够,深度也没能得到更多扩展。未来风景园林行业会从传统的园林施工设计转变为现代化景观规划设计。未来园林施工设计的发展,会在传统的美学理论、环境美化理论、绿地空间结合理论等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更多的心理学,生态哲学等新观念。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所以说,园林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明确的,而园林行业的施工建设又是直接影响到园林行业市场的,在未来园林行业的发展中,广泛运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施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不断开发与探索,网络信息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有效应用,3S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都对园林行业施工起到了很大作用。

5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是符合现阶段园林市场需求的,在园林施工中设计者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对所要表现的结果更有把握,达到预见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使工作者在绘制表现图的时候和竣工图误差减到最小,并且设计者通过运用大量的相关的软件,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利用3S技术,让园林施工效果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游览者从观景的任意角度出发都能全面的展示园林风景全貌,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于园林施工,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竞争力,将这种技术作为一种园林模拟施工的技术进行大力推广有利于中国园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同向;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杨葳,梁伊任;基于GIS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革新[J];中国园林;2003年11期

[3] 葛冰;地理信息系统在风景区规划布局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其涉及系统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验收后的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如何有效地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投资效益,促进行业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近年来己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各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将项目顺利建成。

(二)责任的明确性

1、签订严谨合理的工程建设合同,明确项目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促进对合同的履行。

2、工程项目管理的当事人在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要根据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设置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任务,明确组织中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严格履行合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跨度大、时间长。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或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和固定性,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一,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成批生产(建设),工程施工受气候、水文、地工程质量的可靠保证,可以科学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一)智能化建筑概念

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施工单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一方面,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该选用见多识广、精明能干、尽职尽责的人员来担当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质检人员,更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且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质量控制点了如指掌另一方面,每个工程项目都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对项目部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确保做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质量管理体系还应制定一定的质量检查制度,以约束施工人员,通过组织建立和制度的订制,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严格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施工之前,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详细的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以此确保一切工序切实可行。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对比实际工程进度与计划工程进度,找出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三)控制施工工序

加强施工工序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施工工序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的动态,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工序质量。

四、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系统规划理念

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

2、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二)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问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总之,智能化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的建筑业中,智能化的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智能化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智能化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水平,提供周到良好的服务,才能使智能化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需要智能建筑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建筑工程 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的威胁,由此产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通过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开发多种新技术和新能源,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耗能资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双赢状况。建设低碳环保城市是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新的方向,建筑行业作为社会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产业,发展低碳建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建筑,就是建筑材料和设备以及施工和建筑物的使用这整个环节中,尽可能的减少化石能源在其中的使用,提高设备以及材料等方面的能效,从而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降低。根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在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中,大约会释放出0.8吨的碳,而且还有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建筑物的照明、采暖以及空调等方面的能源,使得碳的排放量变得更大。假如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发展低碳建筑住宅有着比较大的潜力。粗略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大约在20亿平方米左右,新增的建筑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是高能耗的建筑,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了能源效率措施。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建筑的三倍左右。在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中,二氧化碳在建筑行业的排放量基本达到了总量的一半左右,远大于工业领域。所以,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二、低碳经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在工程项目中,低碳经济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以及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不断的降低能源需求,利用可以利用的场地的得到可才生能源。但是,在我国建筑行业中,低碳经济的观念仍旧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

要降低能源需求,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被动式”设计,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方式是:依据太阳能和风能以及实际的环境来确定建筑的朝向。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建筑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施工流程。尽可能的利用一些自然的光源来替代人工照明,减少人工照明的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的效果获取建筑内部的稳定性。重点研究和开发使用不同具体状况的墙体和门窗,特别是一些高效的节能技术,开发各种保温隔热方面的材料。在施工的时候,要优先考虑保温材料,对于卫生洁具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节水设备,选择那些防水密封的材料,改变配件结构,对取暖设备进行改进,使用技术性的新产品。利用一些遮阳设施来对太阳辐射进行控制,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净化度,还可以降低建筑的温度,利用一些热回收性能的机械装置。建筑工程低碳经济应用见下表1、表2:

除此之外,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应用低碳经济,要求全生命周期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最低点。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项目管理进行考虑,找出不同的模式,针对建筑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特点,采用生命周期的出发点,实行相关部门引导和监督的模式。对于建筑节能来说,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了整个施工与设计的全过程。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建筑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施工流程。在施工阶段,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副作用;在运营维护阶段,物业管理方面要监督低碳建筑的环境和材料设备的使用状况,整理分析相应的数据;在低碳建筑的拆除阶段,管理部门要指挥相应的监理机构全程监督拆迁的过程,对于规划设计以及到竣工验收到拆除回收,完成全过程的项目评价。

三、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走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筑行业,低碳经济有着比较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低碳经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顺利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银波,谢金宁.我国低碳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2]史召静.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

篇9

1.1依托性

旅游投资项目的依托性较强,主要是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依托。

1.2敏感性

旅游项目因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常常会受社会各方面的制约,既有行业内部的因素又有行业外部的因素。

1.3不可转移性

工业投资可以随意转产,而旅游投资却不能,一旦投资形成,若无人使用,其产品价值就不能转移,因此容易形成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投资退出的门槛较高。

1.4相关性

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极为紧密,旅游产品投产后的运作和企业一样,具有较为明显的需求导向性,换言之,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往往需要经历非常多元化的细分,走马观花式的消费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旅游者市场需求趋向是动态的,与各行业的联系非常密切。

1.5投资大回收期长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尤其是随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旅游活动带来的外部性需要企业来承担,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数额。旅游产品消费又具有不可存储性、非完全排他性以及临时使用性,从而使得旅游项目投资的风险明显增大。一般而言,旅游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一个项目建成后需要长期运营才能实现回报和收益。

2.旅游项目投资的风险

2.1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的变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及整体经济形式变动带给投资者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总的来说经济效益风险主要包括了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市场供求风险、获利能力风险和变现能力风险。

2.1.1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物价上升或是下降导致的市场供需失衡,消费市场的变化影响投资者的收益,通货膨胀风险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密切相关。度假型旅游项目本身档次一般较高,当通货膨胀率下降时,会抑制市场上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从而消费减少,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则会刺激市场需求,对投资者有利,但通货膨胀率过度上升时也会引起各类建筑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劳动力和管理费用上升,这会增加旅游项目的后期建设成本,也具有经济效益风险。

2.1.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利率的变化带给旅游项目市场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度假型旅游项目一般来说规模较大,因此开发时间长,投入的资金大,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一般较长,因此就对资金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投资者需要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利率上升时,资金成本上升,一方面增加资金压力和经营周转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市场需求。利率的变化则使得投资者陷入经济效益损失之中。

2.1.3市场供需风险

市场供需风险是因为市场供需的变化造成的风险,消费者对旅游项目的需求朝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供需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价格的波动变化从而导致投资的实际效益偏离预期收益,这无疑将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风险。

2.1.4获利能力风险

投资任何项目最终都是以投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是如果投资该项目获利能力比较低,则必然导致整个项目开发失败。

2.1.5变现能力风险

变现能力是指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变现的时间和方式变化而造成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收益变成货币或延迟变成货币,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周期长,因此其变现能力较差。

2.2社会风险

随着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造成旅游项目的变化,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这便是旅游项目面临的社会效益风险。具体来说社会效益风险包括了区域旅游业发展风险、公众干预风险、公共配套设施风险、治安风险和交通便利程度风险。

2.2.1区域旅游业发展风险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风险主要是指目标项目所在区域的整体旅游行业发展程度及发展前景。当区域发展相对迅速时,则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目标项目的旅游产品价值,也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如果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滞后时,则会影响项目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价值,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2.2.2公众干预风险

当项目所在地区的居民对项目持有反对态度时,项目实施会困难重重,面临诸多风险。一般来说度假型旅游项目的占地面积较大,受影响的范围较广,容易激起周边居民的不满,阻碍项目的实施。

2.2.3公共配套设施风险

旅游项目集合了度假、休闲、娱乐和消费为一体,如果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务的话,则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营业额,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2.2.4治安风险

治安风险是旅游项目普遍面临的问题,营造一个安全良

好的环境是吸引客源的关键,如果一个项目区域内常发生抢劫、凶杀等犯罪案件,旅游消费者的数量会大大减少,影响到休闲度假型旅游景点的产品价值。

2.2.5交通便利程度风险

交通便利是旅游项目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果项目所在地交通通行能力差,则会大大降低项目的经营效率。

2.3生态风险

旅游项目的生态体系一般来说较为脆弱,如果在项目建设中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或是破坏,并且使得景区遭到破坏,则可能会导致中途停工,带来经济损失。由于度假旅游项目重在为消费者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因此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一般较高,如果开发运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不当,失去了自然特色,则会削弱此类项目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带来风险。

2.4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技术能力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包括了规划、施工及后期管理各个环节的技术风险。

2.4.1规划设计风险

项目的规划设计风险是大多数度假型旅游项目面临的风险,由于这类项目规模较大,投资大,在设计上的要求高,一旦设计出了问题,整个风险将会从建设初期一直持续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及经营的持续性,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影响较大,因此规划设计风险是旅游项目面临的首要技术风险。

2.4.2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风险

由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则会直接给项目带来损失影响工期,不仅带来了施工安全隐患,还带来了资金浪费,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2.4.3施工安全风险

施工安全风险涉及在场的所有人、物和环境,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包括了施工单位的监督机制、施工环境的稳定性以及技术措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4.4工期拖延

工期拖延风险主要包括了承包商自身原因和非承包商两个方面,从承包商的角度来说,如果承包商缺乏此类项目的施工经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错误估计项目特征和施工要求,造成施工组织和规划不合理,造成工期拖延;从非承包商原因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因为开发商缺乏开发经验,设计要求不断变更,或是施工过程中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施工被迫暂停等。2.5运营管理风险运营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项目建成后的实际运营中出现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经验风险、合同风险、销售风险以及运营决策机制风险。2.5.1管理者素质和经验风险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旅游项目需要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若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则会导致对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内外影响因素不敏感,风险估计不充分,防范措施使用不当,从而带来项目运营的风险;

2.5.2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在由于合同涉及的个体和经济活动一般来说较为复杂,相关的合同法律法规上不完善,因此造成合同条款不完整、叙述不严密或是管理及当事人不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错误发生,导致索赔事件发生。

2.5.3销售风险销售风险主要与市场环境和市场情况密切相关,如果在销售中市场定位不准确,所应用的营销手段不力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从而产生销售风险。2.5.4运营决策机制风险运营决策机制风险主要是由于项目建成后管理架构、管理公约、管理费用制定不合理,以及各种决策失误和决策系统的不完善带来的项目运营过程中关键性或是非关键性决策的不合理,为项目的长远发展带来风险。

3.旅游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旅游项目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企业的不当行为会导致风险加大,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观念和方法等对策问题,这样才能从全局上产生对策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3.1经济风险防范

3.1.1做好研究规划

在旅游项目实施之前,进行前期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极为重要,针对旅游项目的前期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相似项目前期调研的严谨态度,旅游项目要做好前期完整的项目研究,包括对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聘请专门的研究机构展开深入调查,并且强化审批制度,充分考虑项目的不可行意见。

3.1.2降低投资经济风险

旅游项目的开发需要选择较为稳定的时机进行开发,积极运用各种融资手段来降低投资的经济风险,并且通过挖掘旅游市场来增加旅游收入,综合开发配套旅游产品,增加销售,并且做好项目形象定位。

3.2技术风险防范

(1)项目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发掘当地传统特色,使项目和当地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出其地方独特的品位。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优选,选择满足消费者需求、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成熟的设计方案。

(2)在材料设备选择方面要进行方案比较,必须严格执行选择程序,优先选择已经投保产品质量险的先进产品。材料设备的质量水平关系到项目产品的质量,因此进行产品筛选才能避免设备、材料选择错误而带来的风险。

(3)要加强对施工建设的管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实际施工进度,并和计划进度相比较,如果发现偏差,就应该及时分析偏差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4)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力度,通过督促施工技术、组织、措施、人员、机械的落实,防止质量缺陷发生;通过提高施工人员基本素质,加强其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3.3运营风险防范(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重视开发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强化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加强风险损失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2)聘请专业人士负责合同的起草,经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审查后再投入使用,合同条款要明确、详尽、合法。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范围,避免合同歧义、漏洞和陷阱,并加强日常的合同管理。

(3)聘请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对度假型旅游项目产品的日后运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4)在运营管理阶段,可以采用优秀的营销,充分利用人丰富的营销经验,以避免营销手段不当的风险。(5)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察觉计划的偏离,尽早采取防范措施来避免更大损失的发生。

3.4社会风险防范

3.4.1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

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项目开发中重点规划项目文化,通过文化挖掘,增强项目的社会吸引力。对于旅游项目而言,增强文化认同是降低社会风险的重要措施,要让人们感受到项目挖掘的本土文化潜在的经济利益和价值,从而驱使其对本土旅游文化感到认可和自豪。

3.4.2促进旅游业与当地居民的亲和度

篇10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管、文、理、法、经、艺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主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增设物流方面的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方向模块,2008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交通与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同年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委员会授予《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成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员单位,目前分为物流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和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2014年,首届24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系,经过4年的发展,现有物流工程教研室1个,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1个,RFID技术与应用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实务模拟实验室1个,物流仓储与分拣实验室1个,物流管理商场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约为300m2,具有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输送分拣系统、AGV小车、搬运机器人、电动及手动叉车、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流利式货架、补货货架、高频RFID系统、条码打印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商场收银模拟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eM-Plant、Flexsim等专业物流仿真软件,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设备功能先进,基本能够满足本学科教学任务需要及未来10年的设备发展趋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岗位:物流企业或设备研发企业,从事物流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选型与管理,物流自动化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各类企业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部门,从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使用维护,物流设施设备检测维修,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采购与供应链设计,库存管理等工作;政府和行业管理、咨询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物流方案设计咨询等工作。

二、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设置的专业,黑龙江工程学院秉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建设的需求和方向,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服务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背景,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格为: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及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精神,毕业后适合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物流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从事物流工程领域内的管理、规划、指挥、决策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与物流设备维护,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物流工程领域中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物流行业基层和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划、运营管理以及物流设备的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和管理,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应用型工程师。本标准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当达到了后备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后,可以获得后备工程师技术资格。专业培养标准为:(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能够用于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复杂问题所需的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经济及管理等知识;(3)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4)掌握基本的物流系统组织、决策、管理及运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精神;(5)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运用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6)具有系统的物流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有应用物流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前瞻性,在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政策、法津及法规。

四、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各种能力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1)人文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3)经济管理;4)工具;5)体育;6)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1)物流工程专业基础;2)物流工程专业方向;3)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1)素质拓展;2)科技创新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三个层次。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物流工程专业在本科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社会经济人才需求,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物流等行业,立足黑龙江及东北区域、辐射全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依据学校所处地理及办学传统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本专业总学分190学分(综合教育学分至少1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为129.5,实践课学分为50.5,综合教育学分为10。理论课设置为213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设置为6门,共872学时,通识教育选修课8门,共192学时,专业基础课(必修10门,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选修各3门),共672学时,专业必须课(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各6门),共208学时,专业选修课6门,共192学时。实践课设置为52教学周+8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为10周,专业教育实践为42周,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共计80学时。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物流机械结构与维修、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等。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