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医疗污水处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所医疗污水处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医疗废物范围
医疗废物范围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执行。
二、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的基本要求
(一)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总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分工协作。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器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处置方式按照本过渡性处置方案执行。
(三)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和能力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自行处置,并保证处置无害化,不得污染环境和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四)医疗卫生机构内直接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危险废物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三、医疗废物收集与运送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环境保洁监控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操作与管理,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在实处。
(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三)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医疗废物必须由专人管理,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隔离,按传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四)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要建立封闭式的垃圾处理场所,保证各项设备运转正常。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且须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按要求做好申报登记工作。
(五)生活垃圾处理要做到日产日清,不得积存污物;生活垃圾中不得混杂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清理后,要做好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与消毒。运载途中不得随意扔撒、倾倒、堆放,应当遵守环保和城市环卫部门的规定放置,防止污染环境。
四、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法
(一)传染性或感染性病人的生活垃圾处置: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分钟以上。再用双层黑色垃圾袋装载,集中放置到暂时贮存场所,然后按规定进行处置。
(二)感染性(非锐器)医疗废物处置:废物产生地应当用规定专用垃圾袋盛装,垃圾袋外备有“焚烧”标志,集中焚化处置。
(三)一次性使用医疗废物处置:此类废弃物须经初步消毒、毁形处理,再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扎送焚化处置,也可妥善贮存于防渗透的容器内,待集中回收处置。
(四)锐器废物:要求在废物产生地配置适合的毁形装置并立即毁形处理,然后焚化。
(五)药理性和化学性废物等:此类废物可交还原生产单位销毁,也可焚烧或深埋。
五、医疗卫生机构的污水处理和排放监测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增强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医疗污水不成为环境污染源。凡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20张病床以上门诊部、保健站),现已具备医疗废水处理能力的要确保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外排废水污染物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求;对没有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或废水处理效果与处理规模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诊所,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尽可能实现达标排放,在目前条件下,医疗污水必须采取加氯、加过氧乙酸等临时消毒杀菌措施。
(二)医疗废水的监督性监测必测项目为:PH、余氯、COD、BOD、悬浮物、挥发酚、油类、总磷、汞、砷、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半年1次。医疗机构自我监测的项目为PH、余氯、COD。可按废水处理的周期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每班次至少1次。
(三)为加强对医院废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医院废水排放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医院排放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安装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
六、医疗废物处置的院内监管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领导,制定和建立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等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和污染防治制度,要对每批医疗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和卫生学效果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要存入医疗废物临时处置档案,每半年向县环保局和县卫生局报告一次。
七、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县卫生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卫生监督所在卫生局的领导下,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县疾病控制中心要根据检测计划,每半年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进行检测、评价,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
县环保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要定期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废物进行排放。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传染病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认真落实过渡处置方案,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治和环境保护职责。进一步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防治和环保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按规定及时安全处置废物,严禁未经处理、处置和肆意排放医疗废物的行为,严防因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环境污染或医院感染。
篇2
1 传染病专用门诊设置有关问题
1.1 肠道、肝炎门诊设置存在医疗资源浪费
20世纪90年代前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上海市肠道传染病一直处于高发期,当时根据疫情要求在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的肠道、肝炎门诊对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的明显增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且处于较低水平。然而,20世纪90年代前为肠道传染病高发疫情防控设置的肠道、肝炎门诊直至目前大部分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造成不低的医疗资源浪费。上海市虹口区卫生监督机构调查资料显示,1996--2005年该区肠道传染病新发病例数之和仅占20世纪60年代的3.13%,肠道、肝炎门诊医务人员人均日接诊肠道病人数仅O,14人,是内科门诊人均接诊病人数的1/60,一级医疗机构则更低,为日均O,06人。说明肠道、肝炎门诊使用率相当低,造成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且用房面积占内科门诊总面积的43.82%。
面临肠道、肝炎门诊设置存在医疗资源浪费问题,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严密考虑。我们认为,长期固定设置并使用的肠道、肝炎门诊要进行布局和配置调整。由于肠道传染病防控作用重要,因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组织对现设置的肠道、肝炎门诊运转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和意见方面进行全面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提出调整、布局、配置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框架,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修正后作出决策。
1.2发热门诊设置效果和安全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少生态、生活平衡相应出现了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相应会出现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特别是以气溶胶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由于难以防范则更易发生或流行。因此,在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对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日常监督中发现,在突发疫情发生期间,上海大部分医疗机构高度重视,认真按规定要求履行职责,发热门诊发挥的防控作用是肯定的。然而在常态情况下,发热门诊发挥的作用处于较低甚至很低水平,不少发热门诊形式上开设,实际上没有医务人员坐诊,形同虚设。这种状态可能存在二方面原因,其一,就诊患者的数量极少;其二,预检分诊未认真实施,部分应分诊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被分诊到其他科室诊疗。上述二个原因若成立,直接引发出二个问题,即发热门诊配置的设施、设备一定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医疗机构内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日常监督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发热门诊所有就诊对象在一个诊室进行,这对免疫功能相对较差的儿童或幼儿来说,交叉感染的风险较大。发热门诊x线诊断设施不少是未按照放射防护要求建立的,存在放射性污染的隐患。此外,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与非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在防控传染病过程中未建立有效的联手工作机制,造成前者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闲置,使医疗资源浪费,后者预检应分诊的病人不清楚分诊到何处,病人自行选择门诊诊疗,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
发热门诊设置对防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在常态情况下按照原设置方式执行存在医疗资源浪费和交叉感染的危险。因此,我们认为,发热门诊在上海市区县级层面的辖区内布局、在医疗机构内设置、突发和常态疫情转换时调整、发热门诊设置单位和非设置单位整合联手等问题应提到议事日程进行专题调研后予以解决。
1.3传染病门诊整合中的问题
依据卫生部文件要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这对提高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能起到重要作用,且符合整个医院的隔离布局。需要探讨的是怎样通过统一整合,使感染性疾病科在防止交叉感染的隔离布局更合理有效,且更有利于医疗资源充分使用。上海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在整合建立感染性疾病科过程中无参照标准,无指导性意见,无技术上支持。因此,有些已整合建立的感染性疾病科整体隔离布局不合理,甚至内部各专用门诊建立各自的小隔离布局而不服从整体大隔离布局,少数医疗机构因把握不准至今也未整合。总之,传染病门诊通过整合未使隔离布局达到更合理,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由于布局未能从整体考虑,各专用门诊各配备诸如实验室、配药、挂号收费等功能设施及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不小浪费。
鉴于传染病门诊整合出现的隔离布局不合理、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我们认为,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或专家进行现场调研、评议,制定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统一整合方案,方案中应包括布局设计图示。方案的制定不但有利于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传染病门诊的整合,也有利于已整合建立疾病感染科的医疗机构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整改。
2 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监测中的问题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标准)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污水连续式处理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次,监测方法为“分光光度法”或“滴定法”。即医疗机构污水必须严格消毒处理,且应按规定的频次、采样地点和方法进行总余氯监测,以确保排放污水卫生安全。然而,我们在日常监督中发现,有些医疗机构不进行总余氯监测或不正常监测,距《标准》每日监测不少于2次的规定甚远;有些医疗机构总余氯监测地点在单位污水外排口,未按《标准》规定对消毒接触池出口的总余氯进行监测,失去了对污水消毒效果监测的作用;有些医疗机构对污水总余氯监测未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采用的是试纸、余氯比色器等简单的比色法,这些方法进行总余氯监测其结果存在很大误差,难以作为污水消毒效果的评价依据。对污水消毒效果的不正确判定,将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造成隐患。
医疗机构污水严格消毒处理后达标排放,是确保社会环境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其中污水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所实施的“总余氯”监测,对确保消毒效果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对“总余氯”监测必须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的监测频率和方法,切不可走形式。由于《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含量,医院管理部门应对有关人员开展污水处理专题培训。
3 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中的安全隐患
上海市小型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而散。由于每家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本市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收运单位尚未做到全覆盖收运。根据市卫生监督机构调查,约有46.8%小型医疗机构只能对其产生的医疗废物送交就近医疗机构代交收运单位处置。这种送交代交行为是违反法规规定的,且送交过程存在不少隐患。市卫生监督机构调查发现,约有95.3%医疗机构对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超过法定48 h送交处置1次的规定,最长达1年余;34.0%医疗机构直接手提医疗废物包装袋运送或直接将医疗废物包装袋用非机动车运送,该运送方式不但易使医疗废物包装袋刺破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风险,还存在医疗废物流失、扩散的危险;19.1%医疗机构虽将医疗废物包装袋置于软质包中运送,但运送过程易发生挤压使医疗废物包装袋破损造成软质包污染。存在人体感染的隐患,若污染的软质包不及时消毒处理,人体感染的风险更大。市卫生监督机构调查还发现,部分小型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采取不合法的自行处置,且因焚烧、消毒等处置技术问题,难以确保处置效果,安全隐患较大,甚至出现未经消毒处理直接将其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
鉴于小型医疗机构处置医疗废物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建立医疗废物收运中转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性措施。因此,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提请市环保部门,结合小型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合理设置医疗废物收运中转站,即采取专人、专用工具将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到中转站暂存后再转运到集中处置场所集中处置,以确保小型医疗机构全部医疗废物依法得到安全处置。
4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疗机构传染病专用门诊设置的基本要求[S],2003
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医疗废物卫生管理,明确医疗废物卫生管理有关工作要求,防止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引起疾病发生、传播和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本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以下统称医疗卫生机构)和取得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下简称集中处置单位)。
第三条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医疗废物的卫生安全履行管理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内部处置流程所涉及各部门的负责人是医疗废物管理的部门责任人,对本部门医疗废物的卫生安全履行管理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等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和管理履行相应的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本岗位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履行相应的职责。
第五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血液中心应当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承担本单位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的监控职责。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采供血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民办医疗机构、护理院(站)中设有20张以上(含20张)床位的,应当设置专职人员承担本单位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的监控职责。
一级医疗机构、民办医疗机构、护理院(站)中设置20张以下床位的,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卫生站、村卫生室(所)应当设置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的监控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履行监控职责,并做好对本单位高危险医疗废物压力蒸汽灭菌、部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地点的物体及医疗废物转运工具等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有关工作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消毒效果监测要求》(附件1)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接等工作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督查和考核、奖惩规定等。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质量指标、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方案和注意事项等。
设有20张以上床位的医疗机构应当标有本单位设置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分布情况示意图及相关文字说明。
第七条设置家庭病床和医疗服务点(站)的医疗机构,按照“谁设置,谁负责”的原则,负责相关诊疗活动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第三章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要求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医疗废物收集和交接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一)各医疗岗位每次医疗活动产生的医疗废物由本岗位医务人员负责移送到本部门设置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按医疗废物不同类别分别置放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二)各部门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的人员将已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按规定要求交接给本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运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
(三)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运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按照本单位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各部门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转运到本单位指定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并将转运的医疗废物交接给本单位负责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的人员;
(四)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的人员将本单位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交接给经环保部门许可的集中处置单位的收集人员。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有关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医疗废物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收集医疗废物使用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应当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
凡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如卫生巾、尿布等),均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输液器)和医疗用品(如手套、压舌板、吸痰管等)使用后,均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
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房、传染病留观病房、传染病门诊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包括生活垃圾在内的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第十条医疗废物中含有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由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人在产生地点经压力蒸汽灭菌或用化学消毒剂处理后,再按感染性废物的管理要求收集处理。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指定部门或专人对废弃药品进行统一管理和毁形处理,但本规范第三条规定的废弃药品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设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
(一)医疗废物产生较多的门、急诊应当在各自的门、急诊单独设置分类收集点;医疗废物产生较少的门、急诊,可按照距离最近原则,同层楼面合并设置分类收集点;传染病门诊在各自的门诊单独设置分类收集点;
(二)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手术室等医技部门应当单独设置分类收集点,医疗废物产生较少的其他科室的分类收集点可参照前款医疗废物产生较少的门、急诊要求设置;
(三)普通病房以同层楼面按病区为单位设置分类收集点;传染病病房应当按同种传染病病区为单位设置分类收集点。
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卫生站、村卫生室(所)等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可与暂时贮存场所合并设置,但应当符合本规范规定的相关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内各部门设置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相对独立,设有相应的分隔设施且易于管理;
(二)方便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
(三)有标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和有关文字说明;
(四)放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的盛器应当为脚踏开启的封闭硬质盛器。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因连续工作不能及时将工作中产生的医疗废物送到部门设置的分类收集点的,按照以下方法和程序处置:
(一)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临时分别置于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内,专用包装袋应当置于硬质盛器中。
(二)工作岗位产生较多的损伤性医疗废物可直接置于利器盒内;工作岗位产生较少的损伤性医疗废物,可临时置于硬质盛器中。
(三)工作完毕应当及时将医疗废物送到部门设置的分类收集点,临时收集在硬质盛器中的损伤性废物置于利器盒中。
第十五条在家庭病床和医疗服务点诊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在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由开展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按照以下方法和程序处置:
(一)感染性废物置于专用包装袋内并封口,系上中文标签,置于专用盛器中,损伤性废物临时置于硬质盛器中并加盖;
(二)当日能将医疗废物带回医疗机构的,直接交本单位负责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的人员处置,临时收集的损伤性废物应当及时置于利器盒中;当日不能带回处置的,应当要求病人或病人家属待诊疗活动结束后,将涉及的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分置于专用包装袋和硬质盛器中,封口或加盖后暂时贮存于病人家中的安全处,次日由负责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并按要求取回处置。不得交由病人或病人家属自行处置。
第十六条救护车、流动采血车、献血屋内应当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专用盛器。对救护活动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先分别置于专用包装袋内和硬质盛器中,再暂存于车内设置的专用盛器;对采血活动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先分别置于专用包装袋内和利器盒中,再暂存于车(屋)内设置的专用盛器。
救护车上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应当由随车救护人员交接给救护病人送达的医疗机构急诊室处置,救护车交接的损伤性废物,应当及时置于利器盒中;流动采血车、献血屋每天工作完毕后,由专人于当日将暂存的医疗废物交接给所属的采供血机构处置。
救护车、流动采血车、献血屋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转交前应当封口并系上中文标签。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的人员应当做好以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工作:
(一)每天预先将无破损、无渗漏和无其他缺陷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利器盒置放在收集点的相应位置;
(二)在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应当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混合或交叉收集,专用包装袋有无破损或渗漏。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向有关部门责任人进行反馈;
(三)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达到专用包装袋或容器的3/4时,应当将专用包装袋或容器严密封口,系上中文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产生日期、类别、备注等;
(四)医疗废物每次转运后,对医疗废物收集点和使用的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洗,并记录消毒清洗的时间和人员、消毒剂的名称和浓度等,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的消毒方法》(附件2)的规定;
(五)做好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工作。
第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的人员将已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转交给转运人员时,应当填写医疗废物交接单(附件3),交接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医疗废物来源或产生部门;
(二)医疗废物类别及包装袋(盒)数量;
(三)医疗废物重量;
(四)交接时间、地点;
(五)交接时需说明的情况。
交接单填写后应当由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交接单一式三份,医疗废物产生部门、暂时贮存管理部门、医疗废物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各保存一份,保存时间3年以上。
救护车、流动采血车、献血屋内暂时贮存医疗废物的交接单制度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转运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包括运送车和盛器),专用转运工具应当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外表面须印(喷)制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文字说明。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废物转运的人员,在将医疗废物装入转运专用工具前应当做好以下检查工作:
(一)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否使用专用包装袋、利器盒;
(二)检查每个医疗废物包装袋、利器盒上是否标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三)检查医疗废物的包装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
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向部门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提出改正要求,经改正符合要求后方可转运。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内转运医疗废物的时间和路线应当相对固定。转运路线应当以人流物流最少或较偏僻为原则。转运时间应当避开诊疗高峰时段。转运过程中转运者不得离开转运车。医疗废物应当转运到指定的暂时贮存场所。
第二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专人在每天转运医疗废物工作结束后在指定地点及时对转运工具进行消毒和清洗,并记录消毒清洗的时间和人员、消毒剂名称和浓度等。
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的消毒方法》(附件2)的规定。
不得使用未经消毒和清洗的专用工具转运医疗废物。
第二十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及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
门诊部等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相对固定的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设备(柜、箱)。
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卫生站、村卫生室(所)等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可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
第二十四条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和下列要求:
(一)选址应当距食品加工区10米以上。因条件限制选址靠近生活垃圾存放场所、人员活动区和医疗区的,应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设有各自的通道;
(二)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上锁,暂时贮存设备应当固定,不易移动;
(三)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密闭,墙面、地面平整,不得存在洞穴或缝隙,可开启的窗应当安装铁栅栏和纱窗,出入门安装自动关闭纱门;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和处置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运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将医疗废物交接给暂时储存和管理人员时应当称重,并填写医疗废物交接单,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类别、袋或盒件数、重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交接单保存时间3年以上。
(二)不得在非暂时贮存场所堆放或存放医疗废物;不得将医疗废物自行运出本单位;不得接受非本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严禁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三)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贮存时间超过时限集中处置单位仍未前来收集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报告。
(四)无关人员未经同意不得出入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严禁在暂时贮存场所内进行与医疗废物管理、处置无关的活动。
(五)病理性医疗废物应当在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的低温或者防腐条件下暂时贮存。低温贮存要求参照国家环保总局《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规定执行。
(六)医疗废物每次清运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场所和设备、设施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洗,污水应当排入医疗卫生机构污水处理系统。每次消毒和清洗后应当记录消毒清洗的时间和人员、消毒剂的名称和浓度等,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消毒方法》(附件2)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将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转移给集中处置单位时应当执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交接制度。医疗废物转移联单由集中处置单位提供,交接时双方填写后签名确认,按照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时间3年以上。
第四章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第二十七条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好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清运工作。
集中处置单位的收集人员在收集医疗废物时,发现医疗废物包装或标识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要求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及时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医疗废物运送过程中,应当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医疗废物应当置于周转箱内使用专用车辆运送;
(二)车辆应当标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
(三)车厢内体应当光滑平整易于清洁和消毒;
(四)车厢底部应当设有防液体渗漏装置;
(五)车辆行驶时应当锁闭车厢门,严防丢失、遗撒医疗废物,不得中途丢弃和取出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运送途中发现有渗漏或遗撒时,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清除渗漏、遗撒的医疗废物,对被污染的地面或物品进行消毒。
医疗废物每次运送完毕后,应当及时对运送车辆和医疗废物周转箱进行消毒和清洗,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消毒方法》(附件2)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医疗废物中转站的设置除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外,还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采取防盗和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并设有冷藏设施。
每次医疗废物清出后,应当对贮存设施和中转站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洗,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消毒方法》(附件2)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应当符合以下卫生要求:
(一)焚烧处置场所不得带入或存放与处置无关的物品和个人生活用品;
(二)焚烧作业时,应当使医疗废物处于完好包装状态;
(三)焚烧完毕后,应当对有关设备、容器及场所进行消毒和清洗,消毒方法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消毒方法》(附件2)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
(四)医疗废物处置设备维修、维护前应当做好消毒和清洗工作,并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对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包括消毒清洗运送车辆、周转箱、暂时贮存设施、处置现场地面的污水)应当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消毒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方可排放。
第五章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报告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事故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简要经过;
(二)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类型、数量,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
(三)事故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四)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和处理结果。
第三十四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配合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暂停导致或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的作业。
第三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导致人员死亡或健康损害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六章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三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有关工作人员及开展家庭病床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
(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
(三)医疗废物各处置环节的工作方法、流程、质量指标、职业卫生防护、注意事项等;
(四)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七条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有关人员在接触或处置医疗废物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做好自身卫生防护工作:
(一)应当穿戴工作衣、帽、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进行近距离操作或可能有液体溅出时应当佩戴护目眼镜。
(二)每次作业结束后应当及时按规定对污染防护用品和手进行消毒和清洗。
(三)防护用品有破损时应当及时予以更换。
(四)当卫生防护用品在操作中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及时对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有关人员健康检查,并应当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学科研(教学)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和其他产生医疗废物的机构的医疗废物卫生管理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四十条本规范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利器盒: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要求的盛装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用针头、缝合针、手术刀、解剖刀、备皮刀、手术锯、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损伤性废物的专用硬质器盒。
(二)专用容器: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要求的专用于医疗废物周转的容器。
(三)硬质盛器:暂时存放损伤性废物的防刺破的器具。
第四十一条本规范由上海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附件:1.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消毒效果监测要求
2.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的消毒方法
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交接单(样式)
附件1:
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消毒效果监测要求
一、监测项目
(一)高危险医疗废物压力蒸汽灭菌
(二)部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地点的物体
(三)医疗废物转运工具
(四)与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有关的设施设备
二、监测要求、方法和评定标准
(一)高危险医疗废物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规定的方法和要求,采用化学法、生物法监测。化学法使用化学指示胶带每锅每包进行,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其颜色变化情况判定灭菌是否合格;生物法使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每月监测一次,将其制成的菌片置于被灭菌物品的中心位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投入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其培养基颜色变化情况判定灭菌是否合格。
(二)监测项目中(二)、(三)、(四)消毒效果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规定进行,判定标准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三、消毒效果监测情况和有关书面资料保管不少于3年。
附件2:
医疗废物管理有关物品的消毒方法
1.运送车辆、周转箱(桶)、贮存设施及其他有关的物品表面、环境消毒:使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喷雾或擦拭,作用60分钟后洗净。
2.地面消毒:使用500mg/l-1000mg/l的二氧化氯,或有效氯或有效溴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拖地。
3.仪器设备消毒:使用0.2%过氧乙酸、500mg/l二氧化氯,或有效氯或有效溴的消毒溶液擦拭消毒。
4.防护用品消毒:耐热的用品可使用流通蒸汽消毒20-30分钟或用压力蒸汽121℃作用20-30分钟,耐湿的用品(包括防护眼镜)使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
5.手与皮肤消毒:使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浸泡或擦拭手部1-3分钟。
6.污水处理:按照《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工艺流程和消毒方法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
附件3: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交接单(样式)医疗废物来源或产生部门
医疗废物类别
医疗废物数量(袋或盒)
医疗废物重量
医疗废物交接地点
篇4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推进;分析
1引言
随着新一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各级政府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为确保医改在基层实际效果不减弱,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更好更快实现全民“病有所医”,有效解决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2006年起,国家逐步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投资建设。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出台《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针对如何加快卫生领域建设项目进度,让老百姓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就近和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笔者结合新罗区卫生领域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解决措施。
2新罗区卫生领域建设项目现状
近年来,该区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的改造提升、设备的配置更新,明显改善基层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技术水平,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现象。同时,加大引进民办医院力度,落实好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关政策,继续协调推进牡丹妇产医院异地建设和龙钢慈爱康复医院扩建工程项目。目前,该区拥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0个,其中区属综合性三乙医院1个、二级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其他区直卫生单位6个。共有适中镇、白沙镇、雁石镇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江山镇、大池镇、小池镇、龙门镇、岩山镇、铁山镇、苏坂镇、万安镇8个一般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设于东城、西城、南城、中城、曹溪、西陂6个街道。区属民营医院5个,引进民营资本经营管理的厂矿医院1个。门诊部13个,个体诊所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村卫生所299个,医务室和卫生站52个。辖区内拥有编制病床1986张。卫生技术人员32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98人、注册护士1335人、药师(士)145人、检验技师(士)14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70人;有其他技术人员89人、管理和工勤人员336人。2011~2016年期间,该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卫生领域建设项目的推进力度,6年累计建设项目数达76个,分别为2011年7个、2012年7个、2013年14个、2014年27个、2015年17个、2016年4个;6年累计完成总投资31549万元,分别为2011年600万元、2012年1585万元、2013年23798万元、2014年702万元、2015年670万元、2016年4194万元;6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补助资金到位3724万元,分别为2011年355万元、2012年1110万元、2013年235万元、2014年475万元、2015年405万元、2016年1144万元。2011~2016年期间,该区卫生领域项目的建设内容不断扩展,包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续建、区急救中心建设和急救车以及车载设备购置、区卫生监督所建设、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建设、9个乡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49个村卫生室建设、3个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环境整治、7个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改扩建、龙岩人民医院旧病房改造、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新建等。2011~2016年期间,该区卫生领域建设项目进展总体顺利,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区疾控中心续建综合楼、曹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楼等71个建设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龙门镇卫生院、雁石镇中心卫生院等5个项目正在主体建设,预计2017年年底完工。
3影响卫生领域建设项目推进的因素
3.1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决策不够合理。(1)主要表现在征集、筛选、储备、申报项目的各阶段,项目业主的业务主管部门没有全盘考虑管理范围内的项目布局、项目成熟度、业主单位积极性、落地政府配合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2)在制定项目发展的具体目标时,对各项目业主单位以小报大、以旧报新和仅有投资意向的项目,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甄别,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就全部列入储备项目库和相关各级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3)无论今后是否能够及时开工建设,往往出现纸面上罗列的项目多,会上汇报的项目多,以不同口径和范围出现在不同领域的项目多,但能够实际开工的项目却少之又少的现象,造成了推进困难和被动局面。3.2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1)部分项目报批手续不完整。如项目业主单位对繁琐的立项报批程序有畏难情绪,为保证项目建设进度,有时采取边办理手续边现场施工的变通办法;又如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等项目,因地处偏远且投资规模较小,为节省项目费用,与综合楼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联合办理审批手续。(2)地质勘探不详细。有的项目业主单位未主动提前介入,对项目用地了解不深不透,加之设计图纸与现场差异较大,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调整多,工程量变化大,拖延了项目整体进展,同时导致了工程功能无法完整体现。(3)设计图纸不精确。有的项目业主单位将初步设计图代替施工图纸,造成无法完整编制工程全部预算,导致工程预计量不准确,出现了较多的错项和漏项。3.3合力推进项目意识较薄弱。(1)项目业主单位与项目落地街道(乡镇)、委托代建单位交流沟通有限,形成合力推进的整体意识不强。如个别项目业主单位认为项目应由代建单位“包干”,加之项目落地街道(乡镇)无利可图,有责无权,在涉及拆迁协调等问题上不积极配合或不愿意配合,导致代建项目实施不多或推进缓慢。(2)部分代建单位在工程管理及施工技术上经验不足,无法完全领会项目的最初设计意图和基本技术要求,教条进行项目施工,以致出现工程质量缺陷等问题,影响了施工进度计划最终执行。(3)开工建设较匆忙。如部分业主单位未完成征地拆迁,未完善三通一平,尚无法提供施工现场,代建单位便匆忙开工建设,最终延误工期,影响工程总体进度。3.4项目业主单位监管不到位。(1)项目建设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懂项目监管全过程的综合性人才参与程度较低,有关专家虽在部分重要环节进行了把关,但大多数业主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往往由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兼任,部分人员甚至不懂项目运行基本流程,在前期准备上耽搁大量时间,影响了项目推进。懂项目的医院领导较少,部分领导对项目投产后带来的效益估计不足,存在推迟开工甚至取消项目的情况。(2)部分业主单位检查督促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履行合同不够到位,双方签完合同后,部分业主单位忙于业务工作,疏于对合同细则和条款的逐项核查,部分监理人员不尊重监理实际,导致施工效果大打折扣。(3)项目业主单位代表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相关工程项目的资料收集整理不完整,现场隐蔽。资料签证不规范、不完整,有的缺乏影像等关键资料支撑,造成审计结算成本较高,一旦有纷争,可能出现双方争议较大的情况。3.5项目要素保障不健全(1)项目征地拆迁难度有增无减。受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制约,中心城区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困难重重,小部分被拆迁群众抗拒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项目存在拆迁不彻底的情况,导致施工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正常推进。(2)资金需求矛盾较突出。如部分业主单位高估上级补助资金,未充足筹措其余项目资金,影响一些项目的推进速度。又如个别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不能如期使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享受其健全的服务功能。
4解决措施
4.1“火眼金睛”,有效储备成熟项目。(1)业务主管部门完善储备库项目,筛选并储备一批前期工作达到一定深度、投资带动性强的项目,如投资计划下达后即可开工建设的项目,或用地、环保、节能等条件具备且地方资金落实的项目。(2)争取将重点且优势明显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和区不同时期的五年规划或专项规划。(3)积极推进储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前期论证、优化设计等各项工作。4.2未雨绸缪,稳妥谋划前期工作。(1)在项目委托设计方案前,经办人员要心中有数,对待开发项目用地及周边地上附着物和地下综合管线的现状以及室内外场地标高等情况了如指掌。(2)熟悉《项目选址意见书》以及附图中的各项内容,并将其与控制性规范做认真比较,确保各项要求得到合理落实。(3)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前期沟通,在有效把握规范的前提下协调处理需要突破的指标,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4.3统一责权,共同管理合作项目。(1)及时跟踪相关部门各阶段审批情况,有效沟通设计师,代建单位经常召集业主单位和项目所在地政府商议临时出现的问题,确保后期设计和现场施工可以落实。(2)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环境影响、日照、景观等专业单位于设计中期介入分析,减少日后图纸修改,协调项目所在地政府在方案批复前进行公示。(3)严格落实区挂钩领导调度机制,半个月对挂钩项目进行一次现场调度,同时明确项目推进各环节的决定权和项目收益,项目业主单位、项目所在地政府、代建单位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对制约项目建设的因素提出措施并限期解决。4.4齐抓共管,全面监管项目实施。(1)业务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对项目工作负总责,加强项目人才的系统培养,如加强项目业主单位领导班子、具体经办人员的项目知识培训。又如充分发挥专家的权威作用,对重大项目从评审到竣工实施全过程监督,或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人员考察、选择施工单位及施工项目班组。(2)区效能办、区卫计局、区政府督查室、区发改局等定期组织专项督查,确保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及时通报进展缓慢现象并对应追责。(3)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把好各个环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4.5集思广益,全方位保障相关要素。(1)广泛宣传项目实施政策,做足被拆迁群众的政策解读和思想工作。(2)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缓解资金短缺矛盾和政府资金压力。(3)做大做强项目建设融资平台,规范工作流程,努力简化财政内部审核,缩短审批时间,做好支付保障,促进工程建设。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该区作为龙岩市的中心城区,需要服务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质量、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协作,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对卫生领域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把卫生项目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向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乡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全民“病有所医”,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作者:蔡翠红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发改局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R].北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9.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R].北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5.
- 上一篇: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 下一篇: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诊所整改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