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主管理学校在争论中前行
对于自主管理学校,英国的希尔盖特集团公司(Hillgate Group)和经济事物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持对立观点并引领了公众的争论。希尔盖特集团既认为政府应加强中央集权,国家课程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同时又赞同学校自主管理,它指出在任何国家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中,首要的是给予家长更多的择校权。以斯图阿特·塞德斯顿(Stuart Sexton)为代表的经济事物研究中心则主张学校应当自主管理,他认为目前学校学术水平低下,课程标准和执行情况令人担忧,学校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应迟钝,教师的职业道德下滑,学校运作缺乏充足资金,学校管理混乱且效率低等。而唯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教育提供者(学校和教师)与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也就是说创造一种可行的、接近于自由市场式的教育。
自主管理学校的改革还引发了其他的争论。批判的声音主要针对它所表现出的将公共教育私立化的倾向。支持者主张自主管理,要求政府将预算资金移交给学校。事实上,这些支持者也承认,要求政府将全部预算资金移交给学校确有困难且难于操作,建立恰当的学校问责机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的观点很明确:尽管将资金移交给学校有很多困难,但是将资金移交可以对其更有效和更快捷地使用。
二、自主管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多数公共教育系统都体现出自主管理学校扩大化的趋势,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段时期是整个国际社会动荡时期,社会、政治和宗教方面的运动催生了人们对权力下放的热情。20世纪70年代后,自主管理学校再次引起关注,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的争议:学校单独管理还是联合管理;学校能否代表地方需求并解决问题;学校在规模、义务以及职业主义的影响力方面是否退缩;学校参与管理的愿望如何等。在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时期,除以上因素外又增加了对于传统效率、平等和自由的公共政策选择的一个价值观念:新管理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应对多样性学生和学生多样性需求的最佳策略。此后,自主管理学校的观念在为数不少的国家都得到认同,成为自由、民主传统最本质的部分。
自1998年至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对其30个成员和20个合作国家的“决策中心”和“决策模式”进行了四个维度的调查。决策中心指的是,在国家、州、地区、市、地方或学校六个层面中哪个层面起决策主导作用。决策模式指的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做出决策:一是决策中心拥有全部的自;二是决策中心依靠其他非决策中心为顾问进行决策;三是尽管决策中心有独立决策的权力,但要在高一级权力机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决策。四个维度是:教学组织、规划和结构、资源、人员管理。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决策中心
教育决策: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英国、匈牙利、新西兰和斯洛伐克等国,有关教育的重大决策主要在学校层面做出,荷兰几乎完全由学校自主决策。
教学组织决策: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对于教学组织的决策都主要在学校层面做出。
规划和结构决策:有关学校规划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决策则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逐级进行决策。
资源决策:人员管理和经费以及资源使用方面的决策比较复杂,国家间有很大不同。
2.关于决策模式
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关教育的各项决策中,有接近一半的决策是由完全自主的学校自己做出的,同样也有接近一半的决策是由学校在中央政策的框架内做出的。至于学校通过与其他各方协商进行决策的情况则非常少。另外,与学校规划和组织结构有关的决策很少由学校自主做出决策。
三、自主管理学校的概念重构
布莱恩·J.考德威尔(Brian J.Caldwell)(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前教育系主任)调查了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2500所学校,他发现,自主管理学校最初的“自主管理”的概念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对资源使用的较狭隘视角。现在则有四种方式的资本改变了自主管理学校的概念。每一种资本都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兴趣、取向和愿望相关联。它们是: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精神资本和经济资本。
1.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是指在学校工作或为学校工作的人(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社区相关人员、部分学生家长)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世界经合组织自2002年至2004年对25个国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以“教师所发挥的作用”(Teachers Matter)命名,得出的结论如下:在年级层面看,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比学校间有更大不同;在班级层面,不同的程度比年级层面大得多;在学校层面上看,教师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学生成就的变量。哈提(Hattie)对超过500万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认为最能导致不同变化、带来最大变化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我们需要保证教师队伍是强大的,要保证教师能够起到杰出和独特的正面作用。我们还应关注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迎接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芬兰在这方面捷足先登。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极高,薪酬丰厚,他们通常有教学专长,能在国家课程框架下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所有的教师均具有硕士学历,申请教师资格的要求很高,以至于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二的申请者能够获得资格。另外,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对于芬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大有裨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吸引了大批有潜质的国际学生。
2.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的是学校、家长、社区、商业和工业之间存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伙伴关系或网络关系。事实上,所有的个人、人、组织和机构都给予学校管理以支持,并且反过来也相应地得到学校的帮助。
近年来,家庭、社区、学校的合作关系正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这种关系建立于下面这种假设:学校以及学校为确保学生获得成功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社区成员的支持,反过来,社区成员的活动也因此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良性循环带来的社会资本的提高可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James.S.Koleman)研究发现,来自于社会资本程度高的学校的学生所获得的成就远高于来自社会资本程度低的学校的学生。他还发现,在一些有较强社区网络关系的教会学校,社会资本与学生成就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研究表明,父母和社区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高于学生成就(包括学生行为、学生出勤、学生保留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社区成员也带来了专业技能、特长、热情等,潜在地促进了学校教学,提高了学校的智力资本。
仍以芬兰为例,地方当局向学校和课外活动提供扶持资金,学校反过来向当地社区居民开放学校设施,而且向当地社区成员提供廉价的成人教育课程。在芬兰,以向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为共同目的,地方委员会、学校以及成人教育提供者共同协作,在实践层面诠释了“社会资本”对于自主管理学校的意义。
3.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指的是道德目标的力量、价值观、信仰以及态度等协调一致的程度。在一些学校,精神资本有一定的基础。在另一些学校,精神资本指的是学校成员和社区人群间共享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万·盖伦(Van Galen)发现,学校社区的成员如果有共同信仰的话,就很有可能共同参与学校活动。当他们对学校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共同的信念时,他们会感到与学校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会为学校的改善和提高以及学校的进步而积极行动。万·盖伦还发现,当学校和社区受共同价值观和准则驱动时,学生中很少出现违纪现象,更容易获得较高成就。马洛兹(Malloch)认为,有些精神资本就是我们对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内在理解。他说,经常使用的社会资本和人力(智力)资本的一些术语来源于像“忠诚、信任、团队合作、使命感以及其他有关道德的字眼”的意义扩展。当这些字眼消失的话,社会和经济不会发展而会倒退;当这些字眼得到丰富的话,社会和经济则会繁荣。
4.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指的是学校所能获得的货币资源。针对人们对学校资本与学生成就关系方面的困惑,胡佛大学的艾瑞克·汉纳谢克(Eric Hanushek)提出,对学校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对于学校教育成果的影响(除了少数案例外)很小。他的结论是:单从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来看,资金的投入并不会产生任何系统性的回报,学生的表现与其关系并不密切。从以上所述的建设学校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方面的阐述上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关系。增加对学校资金的投入,能够使得学校确保获得和保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质上是通过提高学校的经济资本来提高学校的智力资本。
在澳大利亚,经济资本的大量投入使得自20世纪70年代后自主管理学校平稳发展,在肯耐特(Kennett)的保守党执政期间,自主管理学校运动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学校所获得的自主管理的运作资金从10%跃升到90%,而且到布莱克斯(Bracks)的工党执政时期,这一数字不仅被维持下来还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学校层面,教育系统和整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共同的价值观,智力资本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而没有共享的信任和其他的道德准则,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也不会达到。目前,自主管理学校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学校需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建设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精神资本,并将它们联合起来才能实现目标,而不同形式的资本被联合的关键在于是否将学校重心放在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 Brian J.Caldwel.Reconceptualizing the Self-managing School.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Vol 36.
[2] Jim M.Spinks,Brian Caldwell.The Self-Managing School[M].Falmer Press,1988.
[3] Daniel J.Brown.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M].Routledge,1990.
篇2
客户关系管理(以下简称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7年正式提出。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世界经济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的重心从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及成本逐渐转移到了对外部客户的经营与维系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实施CRM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与企业需求下,各大高校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应运而生。笔者所在的成都东软学院也开设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作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计48学时,3学分。但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客户关系管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特点与问题。具体表为:
(1)教学重心呈现两极化。当前,对于CRM的研究有着较大分歧。一种认为CRM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主要功能在于客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另一种则认为CRM是市场营销发展到当前的一种必然产物,是一种商业策略与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与实践。
(2)由于《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3)《客户关系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概念较多,且有一部分与市场营销学重合,学生容易混淆。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我院TOPCARES-CDIO教学理念与现代企业对CRM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并将具体的实践体会写于本文中,以期与同行交流。
2、基于T-C模式下的教改思路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之前仍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以在教改过程中,必须兼顾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通过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前,应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相关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其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第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创新机会。
3、T-C模式下的CRM课程实施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课程设置。在CDIO构思(Conceive)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认为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顺序和内容,而应该与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进行知识的打碎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为1+4,“1”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主要介绍CRM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4”是CRM的IDIC模型,即:I-identify(客户识别)、D-differentiate(客户区分)、I-interactive(客户互动)、C-customize(客户定制服务)四个方面,让学生对CRM有更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3.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本课程拟在学期初的第一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在之后的每堂课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的相对集中,便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相互督促。
3.3考核评估。传统高校的课程考核多以学生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来进行评分,缺乏全面性。因此,笔者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小组参与程度、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既有对学生的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具体比例为:平时考核(考勤、课堂表现)占20%,实践考核(案例分析报告1次、情景模拟小组答辩2次、个人作业1次)占40%,期末论文(《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方案》)占40%。
篇3
关键词:新教改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思考主体目的核心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因此,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标新教改改革,寻找探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新课改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字面意义上的课本改变和课程改变,相比较之下课程的改变,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还注重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引导。因此,新教改下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核心、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思考和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变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广大教师实施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主要是把握课程的教学能力、学生接受新课改的心理和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配合、融合与提高以及效果显示的综合指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生学法的指导上。
一是学生要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发展性,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二是学生要在自身思考中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更新理念,改变由单独文化升学追求向多元素质结构方向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要经常性地受教师指导并向教师请教,了解教师在新教改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掌握自我个性、特长及素质文化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体现着教师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性和探究性;同时学生也体现出学习的适宜性、实践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科学性。
二、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排除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单纯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动手。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掌握基本科学方法;③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发展和需要是课程结构改变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现以单科考试到学分管理,模块学习的改变;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并且相应地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在所增设的课目中,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思想发展、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综合性地突出整体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篇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手段。基于前人对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定义的理解、概括和总结,文章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组织、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习题的选择、解析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琴.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直观生动
初中阶段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基础知识中,各种物理概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概念是构成物理学科最基础的细胞,教师只有保证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技巧,深刻透彻地理解各种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终实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将死记硬背视为法宝,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概念教学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各种各样的技巧和策略,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来开展概念教学,以更加轻松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初中阶段的物理W习会涉及到力学、热学、光、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这样难免会让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从而在学习其中概念的时候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这使之以系统的方式存储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概念学习负担,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概念分类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发现规律,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物理概念主要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对物理现象的定义,像是机械运动、磁场、电磁感应现象等概念就属于这类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需要进行定性理解即可;二是描述物体或物质的属性的概念,像密度、质量、电阻等都属于此类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物质的特性,是对物体或者物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方式;三是描述物体的物理状态的概念,包括速度、温度、能力等都属于此类概念;四是引起物体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的相关概念,如力、压力、压强等;五是描述机械工作性能的概念,包括功率、效率等这些描述快慢和能的利用率的概念。这样将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对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会大有裨益。
二、重视概念的引入环节
物理概念是一个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知识点,概念本身往往包含很多的内容,本质特征常常比较抽象。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概念之前最好设计一个引入环节,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直观地展示或者直白的描述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概念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中来引入概念,如在讲到“力”这个概念时,可以请来两位学生靠在一起互相推对方,让学生感受彼此所承受的力,或者用拍巴掌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又或者,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引出概念,如,在讲到“液体压强和流速”的问题时,可以准备两个纸杯叠放在一起,然后向纸杯的上方吹气,这时候会发现在上面的纸杯会被吹的飞出去,而下面的纸杯则安然无恙。通过这个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再进行接下来相关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就会轻松很多。
三、积极利用实验手段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实验往往承担着揭示概念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这是因为实验活动相较于其它的讲解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准确,可以轻松地将概念的本质和规律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这样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浮力”这个概念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用弹簧测力器挂一个重物,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测力器显示的示数,接下来再用手托着重物的下方,这时候再观察测力器的示数会发现变小了很多,分析下来是由于手向上的托力导致的测力计示数变小,接下来,再将重物放入水中,这时候学生观察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像刚才一样也变小了,这个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变小的原因是因为重物下面有托力,而这个托力不再是手的托力,而是“浮力”的托力。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关于“浮力”的概念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它的本质和内涵,这就给接下来再进一步讲解奠定了基础,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有裨益。
四、巧用概念记忆技巧
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准确牢固的记住概念内容是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如果教师能够教给学生一些巧记概念的技巧,将会大大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记住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歌诀、顺口溜等有趣而又轻松的方式教学生记概念,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规律的时候,就可以把折射的规律变成一段顺口溜:“空气饺(角)大于玻璃水饺(角)”,经过这样一编制,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折射的规律,又比如,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为了清楚地记住惯性性质和特征,我们就可以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这样一段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很快就能牢牢记住这些内容,并且记忆的过程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可以说是一个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
概念是整个物理学习的基础,打好概念基础对学好物理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减轻学生概念学习的负担,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来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要努力将“地基”夯实,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构建物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观泉.物理概念教学三步曲[J].中学物理,2010年16期
篇6
而最能体现美国人民看热闹精神的活动,当之无愧的是纽约的新年夜。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个又一个的节日,带动着购物和下释放的神经。玩到了新年夜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在充分的前戏中野够了一年的压抑,就等待那最后的释放。
纽约的新年夜,有很多个玩法,参加跨年马拉松,中央公园看烟火,听音乐会,而这些玩法的火爆程度,都完全不足以与在时代广场等待大苹果的降落媲美。
时代广场的新年夜,按照不爱凑热闹的人的说法,大约就是一群人傻乎乎地从下午就开始占位,在寒风中靠相互的偎依取暖。百万人忍饥挨饿尿拉在裤子里等到半夜,就为了最后疯狂地倒数计时,当计数清零的时候,时代广场顶上的大苹果缓缓落下,人们又开始疯狂地欢呼、跳跃、接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这个水晶球,直径达3.66米,重5.4吨,表面镶嵌有2668颗沃特福德水晶,由32256盏LED灯,足够炫目。
整个曼哈顿岛上有八百万人,而跨年的这一个晚上,小小的几条街道里就要塞入百万人,这是极度的不可思议的热闹,足够疯狂地热闹。即便如我曾经拥有在北京挤高峰期公交车的傲人战绩,可这样的活动足以让我意识到,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会有人口密度太大的问题。而我所认识的美国土著,稍微冷静一些的人提及这个活动就退避三舍,除了那些浑身流动着鸡血的年轻人对此推崇备至。
但时代广场新年夜,就是这么霸气,作为荷尔蒙的麦加,不去是对不起自己内心的躁动。
按照网络官方指南,要参加晚上12点的活动并赶上个好位置,大约下午出发就可以了,赶在核心区域被封闭前即可。可我彻底地低估了美国人民,当我精心计算了时间,自以为巧妙地赶往时代广场时,人生观被乌泱泱的人群瞬间击溃。不过下午五点左右,涌向时代广场方向的人流已经浩浩荡荡,只能随着大流往前蠕动。当人流的速度越来越放缓的时候,终于可以远远地望见今夜的中心,而这片最核心的地带,已经被纽约警察用铁马隔离开来,隔离区里失去了自由的人们激动而自豪地享受着宝贵的束缚。因为,的人因为舍不得付出排队的时间,就只能享受眺望的待遇。而在时代广场新年夜的现场,与中心舞台的距离,与未来吹牛谈资的资历成反比。
我所在的这一街区,人还不多,人流还在慢慢地汇聚,几个全副武装的警察靠着街道边待用的铁马,轻松地闲聊着。
为了将近百万人稳妥的管理起来,纽约警察提前根据曼哈顿的街道情况设计好了小方格,以舞台中心向外辐射,每一个小方格里的人站满以后,这个方格就被封闭起来,不再放人进入,而接下来的下一个街道作为小方格开始接力收纳游客。方格与方格之间留有应急通行的通道,以备不时之需。而那些东西走向上无法看见热闹的街道,没有被划为留住游客的小方块,但也隔离起来作为补充通行的通道,同时也作为警察、医疗队等休息与备勤的空间。一百万人就这样被一个个小方格隔离起来,在各自的方格里自娱自乐,互不干扰,但万一出事,还能通过预留的通道有机地互相联通。
除了街道空间外,在时代广场新年夜控制区周边的大楼豪宅里的富人们,如果要安静潇洒地邀请朋友聚会和观赏跨年夜活动,也要报备好名单与请柬,同时提前进入大楼内。而为了防止人群中出现骚乱,纽约警察还出动了骑警,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在旁边守候,万一有情况警察立刻纵马过去处理。再头脑不清醒的人,在这大马面前也马上矮了半头。除此以外,网络上还特意提醒,参加活动要自带食物与饮料,但不要带含酒精的饮料。这条规定是有严格的法律作为后盾来执行的,在纽约,成年人可以买卖酒精,但不允许公开饮酒,如果带酒出门,酒瓶也要用不透明的袋子套住。在时代广场这样开放的空间里,不饮酒倒也能避免诸多公共事端。
到了晚上活动结束以后,警察就开始毫不留情地清人了。一个个小方块中的人群又依次被释放出来,通过公共交通送回八方。警方清人不仅仅要方便清洁工进场,给纽约一个清洁的白天,也好让最核心区域那些过足了瘾,但又最长坚守超过12个小时的人们有机会尽快地释放自己。
一百万人,就这样聚集在一起狂欢,然后又有条不紊地回家。这个仪式从1907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纽约数百年的城市记忆中,有过各种灰色的过去,而时代广场的新年夜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快乐回忆。
当我日后组织大型马拉松、晚会等公共活动时,对时代广场新年夜的整体管理又增添了一分敬佩。国内的活动组织,也能基本学会类似的分割控制等管控方法,虽然系统控制上还很幼稚,无法完全保证各个模块充分的协调配合,但也基本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国内活动组织在控制了秩序的同时,又会因为过于强调控制而极大地限制参与者的自由,从而损失了一定的快乐,无法充分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分享。如同时代广场新年夜一样,既让最多的人群享受到了快乐,又能井井有条地疏导人群进出,确实是相当高超的综合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 客体依恋;自我概念;回归分析;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4-03
伯恩斯(Burns)[1]认为:个体如何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他还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是高度不同的[2]。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被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到一起;反之则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受到自我概念极大的影响。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中心内容之一。恋爱关系可以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在整个青少年期的发展过程中,恋爱经验是不断变化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已具有恋爱经验大学生的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以及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12月,由研究者在某师范院校中招募已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07名,女生102名;恋情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下者32名,3~6个月42名,6~12个月28名,12个月以上105名,有2人未报告;恋爱次数为1次94名,2次64名,3次及以上45名,有6人未报告恋爱次数。年龄为21~24岁,平均21岁。
1.2 工具
1.2.1 成人依恋问卷 由关系问卷中文版(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关系问卷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包括36题,其中18道题测量依恋回避,18道题测量依恋焦虑,为Likert 7点量表,计算其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该量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77。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心理治疗医生Williams于1965年编制,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于1978年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量表的Cronbach系数α=0.869 4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0.965 6,且证明有很高的效度[4]。量表共有70道题,形成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除了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概念越低外,其余各项得分越高表示他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经历 成人依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学生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依恋回避(3.74±0.34)分,依恋焦虑(3.87±0.56)分。
2.2 不同依恋类型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 比较恋爱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05)。比较恋爱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及以上者,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2.3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测评结果
2.3.1 不同恋爱持续时间、恋爱次数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恋爱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持续时间不同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上,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自我总分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4,2.91,4.29,2.87,3.76,P值均
2.3.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在亲密关系体验上,女性依恋焦虑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
2.3.3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以依恋类型作为自变量,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4 成人依恋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外,与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负相关;依恋回避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均无相关。
2.3.5 依恋类型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见表4。
以性别、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等5个分指标预测自我概念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调查表明,拥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高于40%,而矛盾型(即倾注型)占20%;男生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在依恋回避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与
李同归等[5]对成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自我概念的整体情况男大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说明具有恋爱经验的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更敢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6]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关注的群体与以往研究不同有关,也可能反映了社会期望对有恋爱经验的男女自我概念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除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种非安全型的被试。这说明安全型被试对自己各方面的感受均好于非安全型的被试,更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能以此采取积极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依恋回避而言,依恋焦虑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此外,恋爱持续时间也能预测自我概念,恋爱持续时间越长自我概念总分越高,个体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4 参考文献
[1] BURNS RB.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Longman, 1982:58-76.
[2] 刘岸英. 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 心理科学, 2004, 27(10):248-249.
[3] 李同归,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心理学报,2006,38(3):399 -406.
[4]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71-78.
[5]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46):47-49.
[6]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9
1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问题表象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进行定性分析判断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二是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不到位;三是物理情景混乱;四是表达不规范.这些问题的产生显然与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密切相关.这些困难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好像总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其原因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去分析.
1.2成因分析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时,往往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很少涉及建立这一概念的前因后果;只关注学生做练习,而忽略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物理概念.
在学生方面,学生往往只重视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却忽视了对物理概念正确的理解,概念不清不牢.这样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丰富的物理含义隐含在许多数学符号中,以致越学越困难.
1.3解决办法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教师不断变换提供给学生的感性素材,创设合适的变化情境,能够成功地消除相关前概念的影响,进而实现科学而严谨的物理概念的构建,这一概念教学的操作方式就是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认识物理概念的本质.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有关教学设计.
2案例
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的概念教学结合变式教学的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的部分内容,对“惯性”这一概念,他们无论是在课本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过一些接触,但是仅限于知道这个词.至于“惯性”到底是什么,很多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有的会认为这是“习惯”的一个近义词,亦或会在某些物理问题的分析中借用“惯性”这个概念做出错误的解释,例如为什么汽车超速很危险?一种典型的错误解释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车子更难停下.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惯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惯性可定义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它反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教学策略[HT]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用变式教学法通过以下流程来实施.
2.1为学生提供感性素材,让学生通过变式来进行概念构建和消化
在帮助学生对“惯性”这一概念进行构建时,教师可遵循从定性到定量的顺序有梯度地将相关变式材料提供给学生: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当你所乘坐的公交车突然刹车时,正处于站立姿态的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这说明什么?
生:人的上身会往前方倾斜,甚至摔倒.这是惯性的表现.
师:再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体育课上,你在进行铅球训练时,以一定速度助跑后,拿有铅球的那只手往前用力一推之后,那只铅球还在你手上吗?
生:铅球以某一速度飞出,这也是惯性的表现.
师追问:脱手而出的铅球速度上有何特点?
[HJ2.4mm]生答:铅球会保持脱手那一瞬间的速度.
师:请再设想这样一个场景:让身形较为苗条的你和日本职业相扑手,来一次迎面相撞,谁更容易摔倒,为什么?
生:当然是质量较小的我们更加吃亏,那些相扑手像一座座肉山一样.质量更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更容易保持,所以惯性大.
师:战斗机在进行空中格斗前要扔掉副油箱,这是为什么?
生:质量减轻后,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也可以说它的惯性变小了.
师:一只气球以1 m/s的速度向你迎面飞来,你敢用头顶吗?
生:敢!
师:换个铅球试试呢?
生:……
一系列变式素材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答如流,貌似他们对惯性的概念已经彻底掌握,其实他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所提供的素材只是帮助他们建立“惯性”的概念,而且这些素材很可能被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所同化,换言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彻底实现概念的更新,因此有必要进行第二步教学设计.
2.2提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一阶段,教师围绕与概念相关的变式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惯性”的概念.
例题1通过惯性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相同速度行驶的火车和汽车同时刹车,汽车更容易停下的原因在于汽车的质量较小,惯性相应较小;但是如果有两辆相同的小车同时刹车,速度小的那个小车更容易停下,是否说明速度越小,惯性也越小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能得出结论,小车停下的时间不是直接对应其运动改变的难易程度,因此不能从耗时长短来说明惯性大小,即惯性与速度无关.
例题2如图1所示,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中的水和气泡都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突然给瓶子一个推力,使其向右加速运动,请问气泡的移动方向会朝哪儿?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答道:气泡的惯性作用,导致向左运动啊,这不和汽车加速时人要往后倒差不多吗?这充分暴露出前概念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教师要因势利导,就把水瓶类比为汽车,但是类比为乘客的是什么呢?是瓶子中的气泡吗?气泡是什么,是瓶中水没有填满区域的空气.那么汽车中也有空气,那才是汽车中的“气泡”,能够和乘客形成类比的是瓶子中水.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与空气相比,水的质量更大,它的惯性也更大,在瓶子加速时,水因为惯性会往后挤占空间,则气泡向前.
例题3有一小车上放置一个注满水的容器,通过细线的作用,有一实心铁球P和木球Q悬于水的中部,初始状态静止如图2中的甲图所示,现在,小车以一定的加速度向右加速,问连接球与容器壁的细线会呈现怎样的姿态,在乙图中做出选择?
篇10
关键词:概念 概念学习 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 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营销策略
- 下一篇:城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