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市场中,信用无处不在。据统计,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已占到整个交易的80%以上,而纯粹的现金交易已越来越少。即使在个人支付活动中,信用支付方式也已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信用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就是信用风险。信用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它是以信赖为基础的流动资产的投资、融资行为。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经营的风险是无法估计的,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一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由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资金无法有效运转,甚至面临经营危机,濒临破产倒闭。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时期,供大于求已成为各行业的常态,为了打开市场,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采取了赊销这种方式。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约有80%的企业采取了赊销的,这个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
应收账款的账龄以及超过信用期的逾期天数将直接影响追账的成功率。表一是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及超过信用期对追账成功率的影响的统计:
表一:账龄与追账成功率关系
账龄 信用期内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1—30天 30—60天 60—90天 90—180天 180—360天 超360天
追账成功 93
73
69
63
60
56
50
率(%)
表中数据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应收款账龄越长、逾期天数越长,追账的成功率越低。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实际已成坏账但未作坏账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此判断,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成立,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相比,这些外资和合资企业更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信用管理更为重视。从应收账款来看,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的应收款平均天数为100天左右,而国有企业则为220天以上;从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情况看,只有大约2%的国有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而在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10%以上。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应收账款工作的好坏,据调查,信用管理较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信用管理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实际达到8%以上。
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表面上看是不良的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状况所致,然而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信用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矛盾,企业缺乏信用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急需补上信用管理这一课,才能迎接人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原因,但归纳起来,可从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方式的影响和企业信用管理自身出发进行分析,找到原因。
1、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方式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是造成目前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对信用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因素:
(1)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随着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而优惠的付款方式是一种普遍运用的策略。
(2)重市场、轻管理。一些企业领导只注重销售业绩,而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
(3)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任期责任考核等原因,特别是有关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主要领导往往注重短期的“经营”业绩,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4)企业内部市场、销售人员的利益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往往只和销售业绩挂钩,促使销售人员重“销售”而轻收账。
(5)客户的有意欺诈行为。客户伪造资信资料,企业分析和管理能力不够。
另外,还有企业产品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不合要求,收账能力不足,收账成本受到限制等。
2、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授予客户的信用在主观的决策控制下运作,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系统,没有统一的信用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2)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信用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的客户信息往往被销售人员据为己有,并作为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资本。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缺乏的客户资料收集和整理的。
(3)将财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视作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不齐全。许多企业认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更多的是事后控制,并不能承担信用管理的全部职责。
(4)应收账款控制和销售管理分离,造成应收账款的控制责任不清。许多企业没有将收账的责任落实到销售人员,或销售人员没有得到收账技能培训。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所作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系统实施。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和制度,通过国家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那些恶意欺诈的行为严惩不贷。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账款中账龄超过1年的,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所以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以促进培育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防止出现随意处理应收账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2、明确认识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必须将信用管理看成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并通过使员工认识到,增加有效销售、减少坏账损失、使公司利润最大化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因此,有效的信用管理模式必须由企业的主要领导倡导,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各部门成员具有统一的认识并建立在全局的基础上。
3、正确地实施角色定位
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业目标等来设计适合自身的组织结构。然而,无论企业组织结构如何,信用管理都和企业的财会部门、销售部门和供应部门有关。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不同、管理目标不同、人力资源的特长不同,使得在信用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差异可能会阻碍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即使拥有世界上商业信誉最好的客户,如果销售部的销量不足以赢利,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只允许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并不能适应企业市场运行的需要,而只通过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并不能算是有效的信用管理。
销售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没有收到货款之前,销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只有将全部货款安全收回,销售工作才算完成。因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销售人员必须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供应和采购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供应部门不只是企业花钱的部门,为了增加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升企业自己的信誉,取得供应商更优惠的信用政策,供应部门除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外,还必须具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筛选的能力,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提高合同履行质量及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很多情况下是由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造成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很大的原因在于供方的产品质量存在,从而造成买方拒绝履行合同。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除了采取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外,企业还必须提高合同的履行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生产管理,提高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履行合同质量不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篇2
一、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信用管理决策机构。这一机构主要由企业经营层中的有关成员组成。决策机构应聘请部分熟悉进出口业务及相关法律的法律业务工作者、涉外银行中熟悉国际贸易结算的行家、有关涉外部门的专业工作者参加,以提高决策质量。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审查批准企业的信用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审批高风险的大额交易事项;审批处理重要信用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等。
(二)信用管理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的专职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负责建立、管理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制订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应收帐款进行跟踪监控和追收等。
(三)业务部门。企业的市场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认真执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还必须积极配合、支持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及时、主动地向信用管理部门报告、反馈有关信息。
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
(一)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
1、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对外签约是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外签约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项业务的信用风险程度,而资金付出事项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预付定金、预付货款、交纳信用证开立保证金等业务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其中,风险较大的签约或付款必须经过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
2、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目前,许多外贸企业存在着某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某一业务人员包办的现象,这就使本来属于企业财富的客户和订单大量的被个人所拥有,一旦这些业务人员恶性"跳槽",不仅可能使企业的订单和客户流失,而且会严重影响由其经办但尚未了结的交易的正常进行特别是货款的正常回收,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外贸企业应高度重视发挥信用管理部门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的制约作用,其要点包括:
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未经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不得采用D/P.D/A,O/A等结汇方式;对信用证项下的业务,未经信用管理部门对信用证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备货、发货。
3、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业务处理程序因企业而异,但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环节应作为业务处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规定: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及与客户相关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财会部门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门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高风险的交易事项、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应经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信用证项下的交易,应由业务、财务、信用管理部门对国外来证加以审查;由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帐款采用恰当的方
式追讨。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实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应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充实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分析制度;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制度;风险交易决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付款方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应收帐款管理制度; 等等。
(二)在内部经济责任制中加大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企业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在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中,应设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应收帐款周转率、逾期应收帐款控制比例。
3、在责任会计中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在考核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业务业绩时以货款到帐作为确认业务收入实现的标志。
4、在应收帐款管理中引进利率杠杆。在考核业务部门或人员的经济指标时,对规定的信用期限内的应收帐款占用,可不计息或实行优惠利率;对逾期应收帐款,则按较高的利率计息,逾期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5、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人中超过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在企业确定的一定期限内(如3年或5年),如发生属于个人责任造
成的坏帐净损失,则以风险准备金抵补;如未发生损失,期满后,将风险准备金退还个人,并按银行同期同档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三、注重风险报酬,完誓信用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
外贸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的风险承担者不仅面临着经济责任的压力,在精神上、心理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外贸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外贸企业的特点,对风险承担者给予必要的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对企业的风
险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与信用管理相关的其他管理人员如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可采用结构工资的形式予以体现,即将这些人员的工资分解为若千部分,风险报酬则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且比重不宜过低,而这一部分报酬的实际取得则应根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的考核结果加以确定。又如对直接从事购销业务的人员采用见利提成分配办法的,可将交易事项按其信用风险程度分为几个档次,其信用风险程度愈高,则分成比例愈高。又比如,对一些高风险的特殊交易事项,可实行单项风险抵押经营,即由与此项交易相关的信用风险承担者向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交易成功后,除退还风险抵押金外,将风险抵押金视同风险投资,从该项交易的盈利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风险投资的相应报酬,其水平可数倍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如因个人责任原因形成信用风险损失则以风险抵押金抵补。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中心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现代企业应是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企业并且必须自主筹资、用资,使企业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资金的筹集和有效运用的管理活动,是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它既要理顺企业资金流转程序,确保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又要理顺各种经济关系。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而且,加强财务管理,对于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就可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就能提高企业绩效。
(2)财务管理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全面、系统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健康,产销是否通畅,经营是否得当,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促使企业迅速予以调整。
二、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利息支出偏大,销售利润率低,亏损面增多,资本金利润率下降,净资产增幅慢,资金紧张,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烟草行业一些企业前期投资决策轻率,对投资项目缺乏管理,对长期投资核算不规范,有的动用资金炒股票,有的企业尽管帐面上有利润,但资产质量不高,对外投资效益不好,资本结构不合理,重大的资产变动、处置没有充分听取财务意见,企业组织结构变动没有尽快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等。企业面临许多压力,有许多矛盾和困难,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工作不扎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扭转亏损效果不理想,筹措资金管理、资金配置运用管理、经营风险管理没有系统的运筹。因此,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既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又是企业摆脱当前困境,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选择,也是增强企业财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财务管理在资源分配、管理控制、业绩评价中起主导作用,能够对与决策有关的诸多要素进行评判,从而在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
三、经营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金运营的核心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也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然后通过实物商品的出售,使转移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实物商品不断转动,实物商品的价值形态也不断发展为品牌商品。在经济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通过资金的形式来反映,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资本运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实现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融资。
(1)资金筹集。资金筹集是企业投资和用资的关键过程。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在新企业还是经营中的企业,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数量。由于资金的缺少和生产之间的矛盾,企业不得不广泛开展筹资活动,筹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加强筹资管理,准确预算资金需要量,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并且加强筹资活动管理,合理利用资金需要量,正确运用财务杠杆效应。以取得筹资的最佳效果。
(2)资金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必须先掌握好投资规模,选择投资方式,掌握投资方向,在确定投资,并保持资金流转顺畅,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投资,企业应将取得的一定收入在利益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另外,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果想获得更高的投资报酬就须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在企业投资的过程变化中,我们更要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搞高企业投资的决策。
(3)融资企业市场和销售业绩不断提升,融资可以使企业在资本收益方向面将低成本,并增强企业的财务会计有利性。在融资过程中企业财务会计也由现金平衡转向损益平衡,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维持合理的企业资本管理和财务会计融资决策基本准则,制定合理的资本政策结构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使融资成本达到最低。另外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选择有效的融资策略,并以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融资过程中更加增强财务管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融资成本降到最低。
(二)成本管理的核心作用
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资金筹集成本、到生产经营耗费、建设工程造价,新产品新工艺设计的成本与效益预测等等,无不涉及成本费用的支出与控制问题.它直接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经营效果,所以它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成本管理的核心作用在于:
(1)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管理,企业效益的高低与生产经营耗费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强化成本核算势在必行。而成本核算工作又是以定额管理、计量管理、原始记录等基础管理工作为前提,基础工作跟不上,成本核算则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以强化成本核算为龙头,带动其他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和提高。
(2)发挥成本管理职能,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反映耗费大小、效益高低,而更重要的是事前的成本控制,以较低的耗费换取较高的效益。因此必须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包含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成本费用支出的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细化、量化成本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实行成本目标管理和成本否决制度,使财务管理在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四、如何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
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的新观念
首先,要树立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这是企业经营者和全体职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都是因为资金短缺、周转不畅,企业的“血液”流动不起来,严重地制约和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致使许多企饮囚为资金而纷纷停产和破产。企业在经营中要盘活资金,解决资金沉淀问题,实现资金常流动,必须使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避免企业内部的多头开户。并且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把有一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另外,企业要研究营销策略,避免企业间的“三角债”,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使企业的资金活起来。
其次,要树立新的成本效益观念。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成本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全体职工都要增强成本意识,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要在生产经营中不断研究、分析、比较,找差距、挖潜力。在国内要把产品与先进水平相比较,在国际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较,找出差距,寻找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努力克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劳动生产率低、消耗大,资金使用率低等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成本竞争策略,积极参与竞争,以降低成本为基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企业要树立负债的风险观念。企业负债经营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近年来企业的负债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0%,个别企业还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这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或自有资金,企业负债也要使资产和负债有一定比例。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有胆有识,既不可负债太多,风险加大,又不可不敢去贷,坐吃山空。企业的经营者要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负债风险意识,努力增加资金自有的比例,降低资产负债率,避免负债风险,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
最后,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集团公司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等于抓住了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各个方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
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人员相当于企业的“当家人”,要想把这个家管好,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第一,在资金管理上定制度,通过全面预算,严格对资金流量进行控制,实行一支笔的审批制度,调整好资金调度,把好资金关。第二,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定制度,要把企业的成本、费用、资金、利润、货币收支、劳动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更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全面分析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保证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第三,在成本费用管理上定制度。企业制定一套科一学规范的成本核算方法,规定费用列支标准和审批权限。对预提、待摊、固定资产折旧、坏账准备等规定列支范围和计提比例。第四,在产品销售管理上定制度、规定好产品的销售方式、结算及折扣、折让比例、资金回笼等事项,与销售部门达成协议。第五,定立财务分析制度,财务部门要定期作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利用掌握的材料及时进行调整。
(三)通过监督促进财务管理
企业有了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便要按章执行,建立个财务监督机构便成为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工作,使企业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财务约束相结合,把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纳人法制化轨道,如加强对各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加强对企业原材料、没备等资产的购销活动的监督、加强企业及相关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监督,加强财务报表的监督、这样,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有法可依、有童可循、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更进一步保证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要强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还需要有一批财务管理过得硬的专业人才,凡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都要掌握,如财政、财务、会计、金融、税收、审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要熟练掌握,才能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为此,要通过培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业务素质,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积极创新,摸索出更多更好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经验,引用科学手段加强财务管理。
综上所述,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经营者和全体职工都应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效益观念、成本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调动好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世香.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战略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2004.
[2]李心愉.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经济科学,2005.
[3]李秉成.论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体系[J].上海会计,2005.
篇4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问题;措施
目前,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的好与坏决定了企业的进步,因此,积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实质性作用。其中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现阶段有非常多的企业纷纷跟随时代的发展,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构建信息化建设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发挥其作用,仍旧停留在形式阶段,未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从这一发展趋势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管理应用信息化建设仍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新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与时代接轨,应用信息化建设具有代表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企业采取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信息化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互联网与其它设备的整合,往往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载体便可以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交流工作,工作时间也会缩短;另一个方面,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提供帮助。从全局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总体信息化建设;二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包括物流存储部门的建设,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企业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的整体,且实现部门之间的对接。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供决策作用,从传统观点分析可以了解到,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带来帮助,尤其是对各个数据的应用以及信息载体的应用,能够对企业在某一阶段的运行效果加以评价,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与保障。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受到外部宏观因素与内部微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中应用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笔者经过整合将其概述为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不足,员工参与性过低
大多数企业领导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对信息化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将工作重点放在内部管理中,甚至还有部分领导认为信息化系统可有可无有,这样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司管理漏洞的发生,各种现象的出现。举例说明:比如有的企业财务一套账、业务一套账,其账单的真实性无法进行核查。从员工角度分析,大多数员工已经过习惯了固有的工作模式,如果在这一发展格局上推行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那么很多老员工不适应,其磨合的时间比较久。
2.企业流程设计存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水平中,很多企业为提高应用效率,往往会对流程加以设计,然而很多企业在流程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导致流程设计的比较理想化,而自身的水平跟不上,这样一来则会导致企业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系统软件定位不准确,无法将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加以应用。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整体运行中很多企业管理者想将所有的软件都应用其中,但是因为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对系统的利用率比较低,导致信息化资源浪费。
3.缺乏专业人员,操作不规范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很多信息化操作人员都是其它部门的管理人员,这一类人员仅仅对信息化系统有所认识,缺乏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并不规范,尤其在上软件之前,并没有将基础资料进行规范操作,还有部分操作人员并没有在上岗之前进行培训,导致所录入的数据不规范,甚至不正确,这样一来则会导致数据的利用率不高。所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企业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选拨懂业务、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在当前企业管理中信息化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其中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受到制约。在此发展背景下,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结合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管理的现状,提出几点措施与建议。
1.企业做好定位工作,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方案
要知道,企业在发展中之所以采取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便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之前,笔者认为,企业领导者或者相关负责人需要结合企业的内部发展要求,市场发展现状,对自己进行定位,满足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还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要求,尤其在购买信息化软件或者售后维修的时候,需要做好各项调研工作,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软件。另外,企业还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从自身现状出发,要清楚明白哪一些系统是必备的,哪些软件是必备的,哪些软件的功能需要更新与完善,在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发展趋势下做好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避免公司在设计流程的时候过于理想化,否则则会导致企业系统出现失败的现象。当然,企业为真正满足信息化的有效应用,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手册,要对企业进行统一规范与处理,真正将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在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业务部门的牵头中提高预期效果。值得注意的一点事企业不可盲目开展信息化工作,需要跟随企业的发展要求,保证各项硬件设备的有序应用,真正打造高效的信息化体系。
2.做好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实现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企业的发展中,信息化也得到完善,然后在上文中笔者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缺陷,笔者认为在新时期需要制定智能化体系,需要做好信息交流、信息存储等,因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会采取比较简单的信息存储器,这种方式并无法真正提高其管理效率。所以相关负责人需要从自身做起,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工作,可以从财务制度出发,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做好信息化处理工作,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信息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招聘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水平
毋庸置疑,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且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推动性,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所采取的智能设备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工作更加快捷与方便。然而,在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中,始终离不开人才,只有保证人才的有效应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有序发展。其中企业需要招聘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并且要保证所招聘的人才懂业务、懂管理、懂技术,能够对信息化技术有所认识,且在日常工作中一额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工作之中。还有一点还需要保证对人才的培训与教育,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优秀信息化人才到公司开展讲座,或者派遣企业人员外出学习,将新经验,新的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带到企业,带入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的应用实现了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可以完善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然后因为受到企业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比如系统闲置、缺乏专业人员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影响信息化的有序应用。在本文中,笔者从三点出发,分别是:企业做好定位工作,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方案;做好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实现信息化发展;招聘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水平,从多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期望为企业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丽君.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策略探讨[J].财会学习,2016,21:191-192.
[2]顾艳.信息化建设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市场,2011,02:78-79.
[3]刘岩.以项目为核心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2:151-152.
[4]梁秋霖,陈佳.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安装,2011,09:12-14.
[5]蒋洁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J].中国石油企业,2011,10:15-17.
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食品企业;管理
0 前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抓住了发展的第三次机遇,综合利用内外资源,取得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大发展来说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通过在社会主义中加入市场的元素,成功的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今经济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年年增长,经济市场中其企业发展也享受着经济市场带来的巨大福利,而在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间逐渐在产品质量价格上掀起了一场战役,作为社会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存活,除了不断促进自身经济利润的增加,还必须不断加强成本核算,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的输出,才能促进其食品企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成本核算管理
中国经济在近来的几十年间,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浪潮,首先是在经济制度上的改革,由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是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一步,通过承认市场大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活性的发挥,使得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得以发挥,各种经济成分都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开展经营与竞争,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发展的几十年间连续翻了好几番,另外便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不断与各大国家开展经济贸易,由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经济贸易交往更为密集层面更为深入,使得各种经济因素不断涌入市场,大大的提升了经济市场的活力,其次在便是在国家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科技,在经济竞争中技术水平的高低在经济竞争中成败占据了重要的比例,这一系列的发展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发展面临这更大的挑战,要在经济竞争中存活下来需更多更好的管理模式与技术,首先便是对外开放几十年来不断增长的外资企业,国内企业不仅被动的要求质量得到提高,而且面临着更为强大的对手,使得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次便是经济转型下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由于对传统企业的摒弃,使得企业面临着极大的转型压力,而且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间不断掀起价格战争,于是使得不能运用好经济预算管理,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面临灭顶之灾,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良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不足
(1)成本统计存在相对的模糊化
现今经济的发展态势中,企业竞争更为激烈,这也使许多企业意识到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由其是对于成本核算的管理,这使得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现今食品企业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存在许多的漏洞,其中一个便是在成本核算上的模糊化,由于食品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零散的生产成本,因此在对成本进行统计时往往会进行相应的模糊化处理,笼统的将各种成本合并到一起,这便使得在最终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难以对这一成本进行较科学的统计,从而会使得此项成本长期存在,而且即使在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的背景下也不好对此项成本进行降低,便大大的损耗了食品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
(2)部门分工不够科学合理,核算部门难以发挥最大作用
当下经济发展中许多企业都保留着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使得企业对其依赖相当严重,而食品企业在这一方面则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生产逐步采取现代化生产模式,而且在现今几乎所有大型食品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然而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管理弊端依旧存在,很明显的一个就是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还尚未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的程度,这又使得核算部门的工作难以较好的开展,其他部门在进行生成以及管理时,核算部门必须药油较为精准的成本数据,而由于上游工序的成本模糊化,导致其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也难以统筹兼顾,最终使得成本核算难以有较大的作用,这对于控制生产成本来说是具有极大的弊端的,要促进食品企业的长期发展,便要不断纠正这一弊端。
3 促进食品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
(1)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食品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我国,许多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取在发展前期往往不受重视,但是其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生产与生活需求,食品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食品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这便是促进信息收集加强食品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作用,由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种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
(2)促进食品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现今企业在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优势上纷纷改革生产技术从何大大的降低了前期的生产成本,同时有跟多的企业不断的涌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竞争,这便使得经济发展中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食品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前期的产生费用,而且减少了不必要成本的支出,这对于促进企业利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手段,除此之外,在成本低于其它企业的情况下,企业在价格上拥有者巨大的优势,对于促进食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食品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3)有利于促进食品企业的成功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经济形势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企业在这种转型中成功与否基本上决定了其在日后竞争中存活与否,拥有较大优势的企业在转型上是拥有更大优势的,在成本核算上占据优势便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食品企业在成本核算上占据较大的优势的话,日后进行改革的话也能后在较低的市场价格下存活,成功渡过改革转型时期,同时成本的控制能够使食品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兴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上去,进一步加快其转型的步伐。
4 结语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要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生活中企业等经济因子的合理发展,从何为经济的进步提供内在动力,现今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勇敢的迎接挑战,通过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新型科技的发展,依靠优良的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15(10):5-18.
[2]姜爱玲,王鲁焱.战略成本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运用[J].时代经贸. 2013(S9):90-94.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 企业; 信用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网络化进步,尤其是电子商务等网络经营环境的日益成熟,使得企业参与互联网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多,且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企业与互联网的关系越发密切,而且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等多项业务。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管理问题,并及时调整信用管理策略,全面提升“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水平,保持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筹资、融资所需的信用。所以,“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同时能够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全面提升现代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
一、企业信用管理概述
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有关信用管理政策,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协商和管理,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综合评估,以此来保证企业的信用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控制企业信用风险。“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的根本是管理客户信息,针对客户建立信用数据库资源,并获取客户的征信评分等有关交易数据,最大程度的保证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性,且可以通过可靠的信用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效果。 “互联网+”时代,企业将信用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新高度,且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信用信息可以被查阅,对企业构成的信用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企业需要加强信用管理,重视微观和宏观上信用信息的统一和运用。企业为进一步解决客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通过构建客户信用档案,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利用信用信息达到良好经营状态的重要保证。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问题
1.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经营效益和投资成果,而针对客户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潜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利于企业有效控制信用危机。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必然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数量不断增加,存货成本增加,负债水平上升以及坏账呆账损失增加等。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过分关注业务水平发展情况和业绩水平增长状况,对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不高。
2.社会信用信息开放程度有限
由于信用信息的不对称,社会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不高等,工商、税务、技术监督以及海关等部门获取的信用信息比较分散,且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低,收集难度大,必然造成企业能够获取的信用资料有限,另外,商业机密等法律保护条款下,使得信用信息的获取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可开展的信用管理活动受到限制,造成了信用资源的浪费。社会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不佳,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发展缓慢,相关的信用档案资料建设不充足,难以满足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信用管理的效果,且企业无法借助于准确的客户信用评级信息确定合作方案等。
3.信用体制不健全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相应的信用担保机制等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且不同部门的信用体系之间的独立性,都造成了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现状。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主要与我国对信用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尤其是整个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极大的制约着信用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所以,社会信用体制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效果,有效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社会风险抵御效果。促进企业信用机制可以在其长期稳定发展过程提供保证。
三、造成“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互联网+”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并未获得充分的完善,信用体系的发展缓慢,极大的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整个社会对信用意识和观念不强,容易出现不讲信用而谋取利润和利益的情况。其次,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并不健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确立信用服务的重要地位,并努力提升我国信用信息公开效果,以此来全面提升社会对信用的重视程度。最后,道德约束力不强,人们对于自身信用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对讲信用的做人做事风格认可度不高,道德层面的约束缺失,也是导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2.企业忽视客户信用状况影响
“互联网+”时代,企业注重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客户信用状况的了解,对客户的信用档案资料等疏于整理,以至于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加大,不利于企业科学管理和利用客户的信用信息,导致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客户信用状况的影响,增加应收账款回收的难度,造成库存商品的滞留,增加了库存成本。所以,“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客户信用状况的思考和监督,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防控来自于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从而保证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保证自身经营收益不受影响。
3.信用管理沟通受限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独立性,以及管理层对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都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时效性弱,无法准确的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从而导致企业无法采用相应的客户信用政策,导致企业存在授信不当的情况,不利于客户按时履行约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尤其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成本有所增加,存货周转率等受到影响,必然不利于企业合理控制经营成本和经营收益。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沟通渠道不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客户信息的掌握整体呈现滞后性,对客户信用信息的评估呈现延迟效果,不利于企业充分及时利用客户信用等级信息开展合作交易活动等。另外,针对企业客户信用信息的评估主要以人的经验为主,对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程度有限,采取科学分析和评估信用资料的手段较少,导致企业信用管理整体效果不佳,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四、“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对策
1.完善工商部门等社会信用体系
“互联网+”时代,企业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效果,充分发挥信用管理的重要作用,而且信用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在政府部门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了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开通了查询系统,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更多的信用管理信息,从而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效果。获取更多有效的客户信息,及时的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为企业争取到更多优质客户资源,从而促进企业全面提升经营效果。工商管理部门、海关部门等应当积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用资源的互通利用,并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带给企业以更多的信用管理便利。
2.企业重视掌握客户信用状况
“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互联网数据信息掌握更多客户信用资料,并不断完善客户信用资料,指导企业做出科学充分的信用评估,给出企业有关信用评级等,为企业与客户之间展开交易活动提供一定的信用保障。一方面,管理层应当重视掌握企业客户信用档案资料,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及时更新和管理企业信用信息,促进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获取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重视掌握客户信用状况资料,不仅为企业储备更多的客户资源,同时有助于企业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发展深度合作关系,维护好优质客户资源,从而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互联网+”时代企业信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强客户信用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更新,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掌握客户信用状况资料。
3.强化信用管理沟通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加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信用管理;风险;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买方市场逐渐形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竞争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手段应运而生,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交易趋势。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启蒙期、发展期。初始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信用思想朴素、信用管理形式简单、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很小。企业信用管理必然伴随着企业赊销和信用风险的诞生而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内贸企业中没有信用管理的概念。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际贸易中开始出现赊销行为。信用证结算、付款交单、承兑交单和挂账等信用结算形式已极为普遍。90年代初期外贸出口赊销的盛行,这就是信用管理初始期。启蒙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外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平稳、内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上升、内贸企业开始尝试试用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信用需求逐渐进入到经济交易的主体企业――内贸企业中。进而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对外贸出口赊销的严格控制,赊销行为逐渐减少和萎缩,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需求下降,由于国家对外贸出现赊销的惨痛经验教训使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仍然重视,在这个时期,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仍然是企业资信调查的主力军。而这个时期更显著特点是,内贸企业开始对信用管理提出要求。内贸企业竞争开始加剧,商品过剩态势越来越明显,内贸企业向下游客户赊销开始出现,信用风险在内贸业务中逐渐增大。为了防范风险,内贸企业朴素信用管理意识上升。内贸企业信用管理主要集中在追讨账款上,很多内贸企业在这个时期专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尽心管理,这个时期,启蒙期企业信用意识仍是朴素、自发和零散的,没有对信用管理形成系统认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层次很低。从2000年以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进入到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内贸企业还是外贸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而且,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已经由单一、零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用管理的层次和地位明显上升。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建立完善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 。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一项实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由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谢旭教授创造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全过程的管理,它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所以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应该积极推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为了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所以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积极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三)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信用管理外包的道路。
大中型企业可以积极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己的特点,可以积极探索信用管理外包的道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企业应该做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人才是企业不断推进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所以各地企业应加强同高校的产学合作,一方面要接纳并用好这批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的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各个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五)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必不可少的,信用保险是为了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使企业有更大的信心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着: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月
篇8
自1832年起,应英国议会的要求,英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本国商人的商品赊销活动,而且法定的银行信贷年利率不得超过5%。为了减少因赊销产生的信用风险,赊销货品的商人学会仔细挑选赊购货品的买主。但是,这种做法还远提不上是全面控制来自赊购客户的信用风险,也没有“科学管理方法”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并不是随赊销方式出现而诞生的。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随着征信行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征信服务最早出现在英国。
181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首都伦敦成立,机构名称为Perry’sOriginalBankruptandInsolventRegistryOfficeinLondon,它提供企业征信服务。英国早期出现的征信机构还有Stubbs&Company(1836)和Estell&Company(186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征信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始建于1847年。分期付款式的赊销方法最早出现在1850年前后,美国的一家缝纫机制造厂率先使用此方法推销“蜜蜂牌”缝纫机,采用的是零售信用方式。美国的珠宝行业是最早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的。1878年,美国第一家专门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成立,为购买珠宝的消费者提供现金信用。
1906年,美国的联合信用局(ACB,后于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CDIA即ConsumerDataIndustryAsso-ciation)在纽约成立,该组织把分布于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征信机构联合起来,提供的征信业务覆盖了全美国。若对企业信用管理方法进行技术上的细分,它可以被分为4大类,分别是:(1)企业信用管理,即防范、控制和转移来自企事业法人客户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2)消费者信用管理,即控制和转移自然人类客户的信用风险;(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即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和信用工具投放信用风险的方法,以满足每一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4)企业信用制度,即在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立企业守信制度。
二、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断代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迄今未发现有西方的相关研究。有证据显示,最早的信用管理教材是在美国问世的。早在1924年,为了解决“人们进入信用领域而没有准备”的问题,时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的西奥多尔•贝克曼出版了《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部大学教材,是作者在调研了征信机构服务的基础上编写的。另一种说法是,企业信用管理方法是由征信机构研发出来的。例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邓白氏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向其员工和客户提供一门名为《财务和信用管理(CreditandFinancialAnalysis)》的函授课程。这门函授课程销售了60余年,一直受到欧洲信用管理专家们的赞扬。因此,企业征信机构也有可能是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催生婆”。
早期的征信机构千方百计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征信产品和服务,例如了解赊购客户的声誉;取得赊购客户的背景资料;评估赊购客户的信用价值并推荐信用额度。比较赊销商品的厂商和放贷的商业银行,征信机构能用更宏观和独到的眼光找到信用风险的来源,发现和控制信用风险的经验更丰富,也非常有意愿与客户们分享其见识和经验。因此,征信机构更愿意系统地和有逻辑性地向赊销商品的厂商提供消弭信用风险的经验,开发出信用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健全与否为断代标准,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应该形成于20世纪初期。西奥多尔•贝克曼教授出版的《信用和追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该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的专著,它标志着企业信用管理的操作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
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尚未有对企业信用管理全过程实施信用管理的提法,只是针对企业面临的赊销客户筛选和逾期应收账款处理这两个信用管理的薄弱点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鉴于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是在征信机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1)以尚不成熟的4C理论(1910年提出)为基础理论依据;(2)只强调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两项基本功能;(3)提出了信用管理功能的实现须得到外部技术支持的理念,但限于征信和追账服务;(4)未采用量化分析方法;(5)经典著作未能从企业信用经理人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征信机构服务的角度编写的;(6)特别重视客户财务数据分析。
在操作方法和设施方面,在那个年代,信用经理人使用普通办公家具,客户信用档案全部是纸质的,信用管理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罗伯特•科尔和朗•密施勒二位教授合著的《消费者和企业信用管理》一书应该是标志性著作。这也是一部大学教材,它的第一版于1960年问世。此外,美国全国信用管理协会(NACM)和美国邓白氏公司也在不断努力,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了流行至今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以5C和5C1S理论作为理论基础;(2)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5项基本功能;(3)强调赊销风险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操作;(4)客户信用档案使用以普通版本企业征信报告为基础的成套信用信息;(5)大征信行业十多个分支提供外部技术支持;(6)追求量化指标的研发和使用,例如1956年FICO评分出现,1968年Z-Score方法出现;(7)赊销企业和征信机构均具有经济全球化意识和能力,征信机构支持跨国公司的信用风险控制,基本实现了全球无差异化的企业征信服务;(8)征信相关法律建立健全,信用标准逐步配套;(9)个别国家出现不太健全的信用经理人从业执照考试。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化。由征信机构开发的信用管理专业软件也被大量使用。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从西方学习和引进企业信用管理方法的,而且直接引进的就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我国第一部企业信用管理专著是由林钧跃和谢旭编写的《企业赊销和信用管理》,该书于1999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后十年中,中国市场上先后出现了若干部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著作,它们无一例外地运用或诠释了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2005年9月,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制和印发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继而中国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聘请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的十多名专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一套四册的《信用管理师教程》。该套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称得上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旧中国在1932年就出现了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但从上海师范大学于2005年做过的一项对它的详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机构提出或引进了企业信用管理理论。
三、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及其特征
自21世纪开始以来,经济全球化造成市场环境的诸多变化,信用工具的设计和赊销方法的复杂性在增加,由此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新型的信用风险。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对国家和企业的诚信度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劳工的保护形成法律和标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必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ISO26000于2010年颁布)。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受道德约束的利润。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诚信道德意识的提升,反逼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升级换代,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呼之欲出。自2008年以来,经过前几年的探讨,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雏形已经显现,它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信用制度”取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新市场规则规范;成套信用信息的完整和规范;增加征信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种;提高量化指标的精度和研发新的量化分析方法;近20个国家信用标准颁布,信用管理工作标准化在推进;信用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企业可以要求信用经理人持证上岗;响应企业社会责任各项要求;企业应对政府的信用监管;信用管理外部服务增加等。在设施建设和工具研发方面,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拥有海量信用信息的数据仓库形成;成套的企业信用管理软件推广使用,包括在ERP系统中安装插件;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工具配套;便携式远程信用管理工具出现。
四、总结
篇9
一、我国企业信用基本概念和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人诚实守信、注重信用的优良品质。目前信用问题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过渡到经济学的角度,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一个企业的信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由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看出,信用问题影响着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信用管理分为广义概念及狭义概念两部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提供给服务者的信用及为客户提供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模式。狭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及决策实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指定的各项信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引导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和评估、债权问题的保障、信用额度的规定问题等部分,以确保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和回收管理[3-4]。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各大企业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功能低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缺失,使我国的信用支付作用减弱;我国各大银行的“惜贷”行为致使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企业的高额贷款拖欠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生产;我国企业的市场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诸多企业造假卖假、工程质量低等现象泛滥;企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诸多企业存在投机心理、逃债、废债心理和逃税现象[5-7]。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的滞后
当前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致使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关于信用的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章节都提到了国民的信用问题,《刑法》中对于社会的诈骗行为也有明确规定,但整体上看,我国对于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现在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问题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且缺乏强制性。
企业的信用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且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不够严谨、经济效益欠佳等状况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弱、企业信用基础差等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出现“赖账”情况,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信用的缺失。诸多政府行政部门主张建设的公益事业前期资金主要由各大企业出资,政府给予企业口头承诺或书面担保,建设完成后,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偿还出现逃避行为,致使我国财政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干预经济行为及政府相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良好信用。
信用制度的奖罚体制不明确。建立和发扬优良的信用品质,是我国政府当前应探讨的问题,需由合理的奖罚体制为激励方式,但我国目前缺乏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和奖励、对不良企业严厉惩罚的体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等级高的企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对信用较差的企业也有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国应借鉴引用该做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出现不良变化,较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单纯为提高销售业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较多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均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少量地处理企业内部信用事件性质的事务,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国的企业信用恶化的状况;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较多企业无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办法和技术,造成诸多企业项目纠纷;企业信用管理重点偏离,反馈机制较弱,当前我国企业针对事件的反馈工作进行出现障碍和缺陷,诸多具体的业务严重缺少反馈,制约了我国信用管理政策的修订;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三、构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信用内部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我国的各大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总经理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信用工作。信用管理工作需派专人负责和监督,协调完善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的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在成立的开始阶段,应该把两部分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是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手册。第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担当起信用管理工作中基本内容的培训。
制定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销售,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同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缩减其所承担的风险,需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管理成效,企业信用管理政策的建立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企业需制定信用管理的总方针,确定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总方针;第二,企业要确立信用管理指标中的五大项:年度赊销总额、年度坏账率及企业月度坏账率、赊销期限、账款逾期数及DSO的指标。DSO指企业中的所有赊销业务数据,包括业务的每笔款项平均收款时间,DSO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指标。
制定客户资信评价标准。关于企业用户的资信评价,国际上一般会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问题转变为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该过程的依据主要为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上将该过程的评价分类细化为几种相关参考样式,在已有的数据中找寻并将其分类并建立相关判定模型来评价客户的资信。但企业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不能仅使用某个单一数据,而应根据影响财务状况的多种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现状。以上方法的关键步骤和运行难度主要集中于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即如何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培训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中的信用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对于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综合知识,而且对其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国的教育内容仍缺少信用管理专业,社会上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鉴于此,企业需协调各方面力量来培训信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的信用风险方面对各部门人员的信用培训需要统一认识。
发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企业要在各部门职务分离的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着力点包括:业务部门牵扯到的客户应交由信用管理部门管理,成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档案,严格规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运行。第二,在业务程序的控制过程中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下几方面应作为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财务部门核算交易成本环节;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与客户的合同;企业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及风险事项需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三,实现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由专职人员和部门负责客户资信管理工作,使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更加趋于连续性和流程化,从交易的前中后三方面进行客户信息搜集和评估。第四,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促进有效销售。
(二)构建企业信用外部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本质是一种社会机制,其能够结合企业信用的相关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阻止无信用行为发生,保障社会秩序及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企业信用制度的职能发挥和作用提现是大同小异的。笔者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经验,认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在环境有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企业的信用立法。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确保当今企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我国企业的立法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出台与我国企业相适用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如出台《企业信用法》,严格规范企业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及建立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指调查数据与数理统计的结果。现代的征信数据形式多为电子数据氏的调查数据累积,征信数据总体上分成两部分,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如企业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就是一种被量化的征信数据,其能够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主要指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数据,同时也需要经过数据量化的过程。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被调查对象的性质特征将征信数据分为企业征信数据和个人征信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较多企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较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发展和完善,将政府或者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到信用中介机构,从而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信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较多采用公司制的运作方式,但由于信用中介机构目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市场需求量较低,业务量较少,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政府应先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投入,并在地方政府中成立下属部门,专门用来负责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监管。基于世界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与其国家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其信用行业的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加之企业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贫乏,因此我国在加快企业信用制度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发挥我国政府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势作用。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及银行的手中,若我国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居民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信息的权威性面临考验。
篇10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