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篇1

关键词:POP;广告设计;Ag;平面;整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93-01

POP广告是英文Poin工 nf purchase Adver ising的缩写,意为售点广告。其实POP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宣传形式由来已久,比如我国古代酒家门外悬挂的“酒旗”、层叠垒放的酒坛子等都是为了宣传产品招揽顾客所用。随着时代的发展,pop广告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夺人耳目,pop广告由于其低廉的制作成本和较强的信息传达能力以及很好的亲和力而备受商家青睐,应用随处可见。

Pop广告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立体pop广告和平面pop广告,通常商家为推销某种产品都是从立体和平面多方位的进行推广宣传。可是在我们以往的pop设计课程中更重视手绘方面的表现,如何在教学中使同学们很好的理解和掌握pop广告的设计要点,使同学们更好的注重pop设计从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性呢?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立体pop广告和平面pop广告。

一、立体POP广告设计

立体POP广告不同于一般的摆设装饰品,它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以商品形象诉求为出发点的实用性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的广告目的性。其主要包括陈列展示广告、橱窗广告以及pop包装广告等。立体POP广告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室内立体POP广告和室外立体POP广告两大类。室内立体POP广告是指销售场所内部的各种立体POP广告,如店内货架商品陈列广告、柜台广告、模特广告等。室外立体POP广告是指销售场所以外如商场、超市门前或附近的各种立体POP广告,如广告牌、指示物、橱窗展示广告、悬挂物、灯箱、霓虹灯等。立体POP广告广泛应用于商场超市中,即美化环境、展示商品又为消费者创造了良好的购物氛围。

1.立体POP广告材料选择。立体POP广告所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从材料的属性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纸质材料和非纸质材料。纸质材料是指各种规格、质地的纸张以及以纸为基础原料的合成材料。纸质材料基本上可分为纸张、纸板和瓦楞纸三大类。其中除了常用的白板纸、铜版纸、胶版纸、卡纸、牛皮纸、黄板纸之外,许多新兴的特种纸也为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绿色环保的再生纸、透明抗张的玻璃纸、立体富丽的铝箔纸和表面带有各种凸凹花纹肌理,色彩丰富的艺术纸等。非纸质材料是指金属材料、木料、塑料、纺织面料等。了解和掌握各种立体POP广告材料的规格、性能和用途是设计好立体POP广告的重要前提。

2.立体POP广告结构形式

(1)承物式立体结构。承物式立体POP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承载商品功能的广告宣传形式,它大量的应用在柜台展示、POP包装、和地面立式POP广告当中,如开窗式、提篮式、陈列式、异型式、仿生式等。例如,超市收银台前放置的口香糖和各色糖果的承物盒,既有包装的作用又起到了展示推销的作用。

(2)悬挂式立体结构。悬挂式大多是对商场或商店上部空间及顶部做有效的利用,悬挂色彩鲜艳的吊旗或造型各异的吊挂物。其立体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独悬挂和连续悬挂展示两类。例如,春节期间,商场顶部悬挂的各色吊旗就很好的烘托了热烈的节日气氛。

(3)纯广告体式立体结构。纯广告体式的立体POP广告是用来完全传达商品信息或制造销售气氛的,以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例如,麦当劳门前站立的麦当劳叔叔、冷饮专柜前放置的巨型可乐瓶模型等。

二、平面POP广告设计

平面POP广告主要包括手绘POP广告、店面广告、吊牌、各类展板、招贴画、广告宣传单以及促销赠券等。在平面POP广告设计中同学们除了机绘部分外要多加练习手绘部分,因为手绘POP是商品近景推广的重要手段,是彰显个性的重要阵地。在平面POP广告设计中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准确性。平面POP广告要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广告的诉求重点是什么,色彩和形象都要简明扼要,在文字表述上删繁就简,做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把商业信息最快、最准、最新的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平面POP广告还要求设计者准确的把握消费者的类型、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做到目标消费人群针对性强,使广告设计制作有的放矢。

2.艺术性。独特优雅的POP广告和优良的商品相得益彰,有助于提升商品的格调和商店的品味。在画面处理上要注意整体视觉中心的均衡性;在形式内容上注意出奇制胜,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简短准确与幽默性。

篇2

摘要:实施课程微信群教学策略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明显支持性。交往教学、社群建构主义和学习空间及混合教学理论是其理论依据。应将课程微信群教学视为整体教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教学程序并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信学习;课程微信群;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35-02

一、课程微信群教学含义及其定位

微信(Wechat)是一款兼具通信、社交和平台化功能的实用移动软件。通过微信,人们可以和接收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成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群之间的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由此,也就自然地形成所谓“微信学习”。但是,社会化的微信学习,通常是对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的抓取,这种学习是一种对社会空间中无序存在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组织情境下的明确的目的性、有序性和持续性。

我们认为,对在校学生实施微信教学,不应该将其定位于一般的对零散的碎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将其视为“一种暂时的辅学习”。如果采取微信教学,就应该将其作为有设计、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的教学策略来对待,要考虑微信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间的协同效应,而不应将其视为随机性的、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

在开展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的微信学习方式是利用微信功能建立课程群。实践表明,课程微信群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支持和推进作用。我们将课程微信群教学定义为:利用微信特有的通讯、交往、交流的媒体平台特点,建立课程微信群,有计划地制作、筛选并向群内成员、推送教学资料,采取适当管理措施,缀合师生课外碎片时间,使微信学习与课堂教学等教学策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课程教学成果产出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课程微信群教学是整体教学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在民主、宽容的交往环境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从中获取知识并建构能力。

二、课程微信群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1.教学交往理论。微信活动是人际交往活动,课程微信群是生生、师生间的熟人交往,但这种交往活动是基于教学交往的一种交往。交往教学理论把教学交往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教学之外的交往、为了教学的交往、作为教学成分的交往以及教学就是交往。在这种理论中,师生交往被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微信群是利用学生的媒体习惯所建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交往平台和教学形式。师生间的微信交往,具有熟人交往的一般特点,同时又以教学交往为目的,因此,良序的课程微信群教学交往,可以在教学交往的四个层面上收到良好效果。

2.学习社群理论。课程微信群是一种社群化的教学交往。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为社群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由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对同一个外部刺激,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尽相同的反应。若多个个体构成学习群组,可以彼此分享各自构建的不同的知识及观点,有助于其中的个体更好地建构对认知对象之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而且,在社群学习环境中,个体间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会产生正向压力,能够促进学习者发挥学习潜能,有效构建新知识。借鉴建构主义的社群学习理论指导课程微信群教学,利于学生通过群组互助、团队合作达到深化知识、拓展思维的学习效果。

3.学习空间与混合教学理论。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学习空间和混合教学理论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注重学习空间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进入学习活动方面的作用,学习空间理论还认为,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以灵活地应对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事实上,现实中的学习空间正在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体、网络、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形式转变,形成了多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微信群教学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与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宽广、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三、课程微信群教学程序、问题及方法

为了使课程微信群教学更好地与其他教学策略形成协同效应,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推进教学过程,而这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教学程序。(1)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统筹各教学策略、教学环节的P系,成立课程微信群,群主可以是教师、助教或课程课代表,邀请教学班所有同学入群,也可以根据教学班的人数多少,考虑建立两个群,但教师或助教一定要成为群员。(2)在每次的课堂教学开始前以及结束后,由教师(助教)将事先准备好的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和信息资源导入或发送到课程微信群,学生根据时间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和群内互动,交流互动行为尽量在群聊中进行,也可进行私聊,但不能放在与课程教学关系不大的朋友圈中等待其他人回复。(3)教师(助教)保证定时关注微信群内学生提交的问题、答案及其他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请求,教师要进行回答、评价并给出有关建议。(4)教师(助教)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提醒或提出修改、解决意见。在完成课程微信群学习及其他课外教学安排后,再次回归课堂,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开始新一轮循环。

2.问题及方法。(1)微信群的管理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为保证教学效果,进行课程微信群教学,要注重微信群的管理,其中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规模化、组织化的课程群微信活动,可以一周定时开展两次或根据每周课次的多少进行安排,其他时间可以由群员随机进入群内进行互动学习。要严格地对微信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防止不良、不当内容进群。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网址,这些资源和资料要与教学内容形成匹配或关联关系。要掌控课程微信群教学的节奏和频度,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冷冷清清,群主要采取得当的方法和手段调节气氛。(2)微信群教学方法。课程微信群主要用于教学交往,要融入整体教学进程,促进课程预期学习效果的达成,因此,要关注微信群中每一位同学的参与性,保证群内师生,特别是生生间的一定的网络联系,还可以发展群内“网络红人”,形成群主之外的几个次中心,从而围绕这几个次中心,自然发展成学习群组。小型化、短时化,提高知识吸收率。一般来说,微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内容要短而精,适合短时间内掌握,为此,可以将范式性知识中某一知识化整为零,配合小案例,形成五分钟至十分钟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由于对相对独立而少量的学习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可以较好地引发学习兴趣,因此知识的吸收率会有所提升。问题互答,营造思维的宽松气氛。问题互答的方式就是由教师或学生在群里提出问题,征集解决方案。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也可以增加群内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提问的方式尽量有话题性,能够引起兴趣,强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动机。

四、课程微信群教学效果

课程微信群教学是一条操作性好、有用性强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对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支持程度。预期教学目标表现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知识建构方面,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微信课程群学习对掌握和理解知识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微信群环境的学习活动,使其在轻松感觉下,得以打破思维定式,能够察觉、探究造成问题的不同原因,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通过自组织化的案例分析、问题互答,学生间相互学习,一些日常接触中形成的小矛盾、“小心结”也在无形中化解、消解,同学间的情感沟通也更顺畅。

相比较于课堂教学,课程微信群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的教学形式。课程微信群的教学氛围更宽容、更民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更好,表现更为机智。不仅“教学相长”,而且“生生相长”,学生互相学习、相互支持,通过多元互动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路径,直观地体验和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因此,对达成预期学习成果具有明显的支持性。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24):75-78.

[2]蔡宝来,杨伊.基于移动学习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5,(9):42-47.

篇3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终端

作为职业院校机电类和自动化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近些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主流。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必备品,学生平常大部分时间都聚集和消耗在这些新兴电子产品上,关注度极高,职业院校辛苦打造出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在智能设备面前已经失去优势,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微学习、微视频、微内容和微课程开始走进学校课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关注的热点。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为载体,研究探索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方法。

一、微课程相关理论概述

“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的微型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也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本文中提到的“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将多个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加以改造并有效组织,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通过在线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互动媒介,将知识全方位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具有不分时段、不分地域、不分学习对象等特点,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微课程”更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基础薄弱、好奇心强、熟悉网络”的职业教育学生特征。文中重点介绍了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整体教学设计

1.微课程总体设计

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总体设计,是在原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目的,采用“微课”形式将课程中的认知内容,原理分析内容,拆装演示内容和成果展示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并通过在线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为课程的实际拆装技能训练做好充分准备,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微课程结构设计

“微课程”结构主要由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等环节组成,总体符合职业教育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在于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改革。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更符合人性化学习规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环节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设计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教师将课程知识点转化成问题,使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方法来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要完成课程配套资源的准备工作,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和问题整理,以“微课”的形式按照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制作,并准备好其他课程相关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

课中实施环节主要是在原有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借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将课程实施环节变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灵活互动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相讨论沟通的能力。通过此环节,将课程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式或问题导向式学习。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中进行成果展示、问题解答、互动研讨,教师可以检测倾听、问题引导、评价考核、内容延伸等。

课后反馈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在线测试和问答,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否进行实际操作的资格审查,同时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和创新,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微课程内容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的载体是一套模拟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设备,由8个工作站组成,分别为上料检测站、机械手搬运站、工件加工站、工件分拣站、工件传输站、工件装配站、装配搬运站和立体仓库站。根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目标和岗位设置,结合“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特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内容,设计了该课程的微课程内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微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所示。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微课程内容设计

4.微课程平台设计

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在原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成为可能,使学习者的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在教学环节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将知识点、问题解答、视频演示、考核评价、互动交流等内容放在包括手机Wap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平台上,将实际操作等技能训练和考核内容放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上来完成。微课程教学设计平台首选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支持即时通讯服务、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并能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能创建微课程群进行实时在线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和被动式学习方式,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在线或移动智能终端,将知识点“微课”化,是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在课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和设计者。同时,能实现学生、师生之间的在线学习与考核评价,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动指导,实时学习反馈的新型教学形式,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探索,也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2]刘娟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4(05).

[3]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4]邢燕鹏.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08).

篇4

我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数十年之久,虽然其存在时间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相比时间较晚,但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时间,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开设最为广泛的专业门类之一。伴随着专业扩展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容,在每个省份中城市建设的不断前行带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与开设,但由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匀速常态化发展,市场数十年的膨胀也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此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也将随之顺势的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将伴随市场的新常态化而产生必要的整体优化调整,这也是由本专业自身的高度应用性属性而决定的。

由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加之各地域间不同的市场需求,传统优势各有区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各地区高校间的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上各有侧重。有很多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而制定具体专业的教学重点:如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与研究型之分。对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如何在新常态经济下走出适合区域高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建设之路,则更应该依据专业所在省份自身的区域性特点从而制定符合所在区域的专业课题体系与教学侧重点。

突显地域特色

海南省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自身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环境气候、植被种类,还是民族风情、经济产业结构等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突出地域特色角度来说,应该借助海南本土的独特地域特色,比如海南独有的黎族少数民族建筑装饰风格。针对黎族浓郁的建筑形制与装饰手法,将其进行课程分解,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逐步融入专业必修课程中。例如黎族建筑外观设计,均可以在讲授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与海南地域民族特色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课程具有自身特点,作业成果展示效果的变化也会立竿见影的显示出来。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传统知识点的讲解,又增添了新的环节,学生能够在触手可及的环境中感受地域特色明显的设计课程所带来的直观效应,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这些本土元素,感受来源本土应用本土的转化效果,会更加提高学生毕业后在海南本地工作的实际竞争力。如果说学生的毕业前景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牢牢把握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将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条件。

海南地域环境中拥有众多可以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有利元素,尤其可以作用在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当中。例如酒店设计课程,海南地域内的五星度假酒店在全国处于领军位置,其中对于海南传统少数民族黎族的装饰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诸多成功的案例结合进入酒店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黎族元素不仅作为一个点,更加是一条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主线。这种连贯的结合,不仅会使课程内容高度的贴合实际,而且非常便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环艺班43名学生就在2015年5月的专业考察课程中,选择了黎族传统村落――三亚古城――三亚亚龙湾希尔顿酒店――保亭槟榔谷,这样一条以黎族为主的考察路线。这其中也兼顾了酒店的考察,为下一学期进行酒店设计课程进行了前期的预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已经对即将设计的对象具备了直观的第一印象。相信这种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与课程考察结合的方法会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突显地域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必要的支撑模式。

服务区域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即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服务,本身即带有高度的服务特质,并在市场划分中从属于第三产业。因而,欲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需要在突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的定位。既从本土挖掘地域特色元素构建课程体系变革,又从教学内容整体上向服务海南本地区市场需求倾斜,从而搭建完整的优化体系。

海南省的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产业二者均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其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服务型行业的走向定位,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旅游产业对于地域特色元素设计应用、地产行业对于区域性特色功能设计,均有着明显区别于内陆地区的刚性需求。这些,正给予了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走向――即突出海南地域特色。将极具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嫁接本土同类素材,进行生动的案例演示,结合便利的考察条件,充分发掘本土教育服务本土区域建设的能动性,既带活了专业课程教学,又对当地建设发展起到地方高校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加令学生受益于这种地域特色性专业教育,对本地化的就业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角度看,植入海南地域特色教学元素,明确服务区域建设目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优化的推动作用将会是极为明显的。比如模型设计课程,无论从黎族特色旅游景点设计还是特色地产建筑外观设计制作,都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实践兴趣,并极大的贴近生活环境。从制作过程的材料收集、素材整理、案例考察和应用分析等,均可以最大化的接近实战,并有更高的机率将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具体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增设较多的、灵活的例如综合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及时的根据海南市场大的动向与需求,进行课程重点的调节。当然,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度与相当的实践能力。不过,致力于本土地域特色发掘的方向,已经天然的为教师提供了绝佳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地域便利,也为指导学生大四阶段的实习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高度丰富的经验,并具有极高的本土接受价值。

结语

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本土黎族传统文化等区域性特色人文类项目的科研投入与关注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此类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提供了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重要的理论基础。海南地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所在地域,将地域特色元素进行应用推广势在必行。提高教学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大化的挖掘本土应用价值,那么突显地域特色也必将成为海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作者简介:张 引,男,吉林长春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本论文为以下科研项目成果:

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5-29 。

篇5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构建‘课证融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GZGZ7611-319)和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XJG-11-55-5)的部分研究成果。

2006年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提出: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把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证融合”的含义

“课证融合”即融“证”入“课”,以“课”为主,将职业技能理论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职业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实现 "一教双证"。

二:外贸函电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及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与外贸业务各个流程相关的信函的写法,而现实是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1.函电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1)外贸英语函电教材五花八门,但内容大致相似,其中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内容陈旧,有些甚至是搬用一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不适合21 世纪外贸的新形势;教材范例多但不够系统。其次,很多教材的编撰者是英语老师,没有外贸工作背景,与外贸实际操作脱节。

(2)外贸英语函电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教师一要具备普通英语写作教学能力,二要精通熟悉外贸业务,而目前兼具这两种能力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另外教师与从事外贸行业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士沟通甚少,这对教学工作很不利。

(3)外贸英语函电是英语写作和外贸业务知识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和陈述性,对范例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学生对范例的理解及模仿因为缺乏具体的工作环境变得空洞、不够系统,结果导致职业能力缺失。

2.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加大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

通过从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以及其它方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外贸业务往来信函等第一手资料,编写案例集,与外贸企业合作编写符合工作实际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弥补当下许多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可操作性不强及范例不够连贯、系统的缺憾。

(2)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选派教师到外贸公司参观学习,顶岗锻练,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邀请外贸专家来校讲座,聘请外贸从业人员与教师共同执教。

(3)加强双语教学。在教学中将涉及的商务专业词汇,合同条款、保险条款、信用证、单证等内容尽可能用英语表达,使学生尽可能多输入外贸商务知识,且英语阅读和口语能力也得到提高。

(4)教学手段多样化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可以演示部分函电素材,如电报、传真、电子邮件、单据、合同、信用证等,同时,教师示范起草、填写、修改等操作,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联系实际。如讲到电子邮件,教师可通过网络向学生介绍用MSN、网易等常用邮箱收发邮件;又如讲到装运一章时,可以上网搜索国内外海运公司网站,查阅真实素材,给予学生很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推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再次,该课程涉及大量的需要将写好的函电通过网络传递到虚拟业务伙伴处。师生间可以通过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习题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课证融通的教学方案设计

1.设计的总体思路

贯彻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生外贸函电基本知识的时候,创设工作情境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角色下分工合作,完成业务往来信函,强调信函之间的联系,每笔业务的连贯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外贸企业业务员实际岗位及相关的职业考证相融合,体现“课证融通”的思想,努力培养外贸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设计:

笔者分析了所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的考核标准后尝试把考核标准纳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将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现以外贸函电这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外贸函电教学中融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让学生既获得了阅读、翻译和写作英语商务信函能力,又帮助学生完成了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下面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这种新兴的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是2007年由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发起,“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中心”认证,是对国际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考试结果可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参考和国际商务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评价依据。该考试旨在统一测试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英语水平。做为一种尺度参照性标准考试,该考试从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口语四个模块客观地评价被测试者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考试范围涵盖语言和商务两方面的内容,商务方面涉及国际商务中的常见业务,突出国际贸易实务。考试要求:1.阅读模块能读懂商务信函、广告、备忘录、便条、通知、通用商务单证等商务材料,能运用有效的阅读技巧,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并能够归纳推理。阅读速度不低于70词每分钟。2.翻译与写作模块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100词的商务写作任务。涉及简历、备忘录、商务信函、通知等应用文体。内容完整,格式正确,语言准确,语意连贯,能够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翻译简单的商务信函、产品说明等材料,译文正确。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要求,笔者将外贸函电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核内容相整合。教师在讲授课本教材的时候,根据证书考试的内容和就业需求改变教学方法,以“动态”的方式有的放矢的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见下图:

外贸函电教学内容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核内容 课证融通后的学习要求

建立业务关系

建立业务关系

掌握有关建立业务关系的常用语句,能书写一般性的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

询盘、报盘、还盘 询盘、报盘、还盘 掌握常用有关询盘及答复的语句,询盘尤其是首次询盘及答复的信函书写要求和方法;

能写出简短、清楚、切题的询盘和答复信函;

掌握还盘信函的书写形式和要求,发盘及还盘的常用语句和常用谈价技巧,正确书写其信函。

订购与确认 订购与确认 掌握有关订单、支付的常用语句;

掌握定单、合同信函书写形式和要求。

支付 支付 了解外贸业务中的几种付款方式,信用证在外贸业务中的意义及其种类;

掌握不可撤消信用证和修改信用证的书写要求和方法以及常用语句;

掌握信用证付款方式来往信函的基本内容及写作。

包装 包装 了解包装的种类及作用;

掌握买卖双方就包装问题交换的信函内容及写作。

装运 装运 了解外贸业务的主要运输方式;

掌握买卖双方就货物装运来往信函的内容及写作;

掌握装船通知的业务思路以及信函的结构安排;

掌握催促发货的技巧和常用的表达方法;

保险 保险 了解外贸业务中的一般保险知识;

掌握买卖双方就保险问题交换的信函内容及写作。

索赔与仲裁 索赔与仲裁 了解索赔及仲裁程序、方式等知识;

掌握索赔及仲裁信函内容及写作。

参考文献:

[1] 林熔,工学结合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探究[J],新课程研究,2009年8月(中旬)

[2] 边虹霞,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4月

篇6

[关键词]基本教学原则 色彩构成课程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德芳(1958- ),男,河北唐县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内与家具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与家具设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8-01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的各项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它是指导教学各项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及依据。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基本教学原则的确定与有效实施,对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指导性和调节性及保障作用。

一、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色彩构成课程是高校各类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各类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高校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注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侧重专业理论和专业设计的提高。但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基础课程单元之间、基础课程与相关的专业设计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如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以单纯、纯粹的色彩渐变、对比、调和等基础训练为主,缺少与相关专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另外,教师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教师对基本教学原则缺乏深刻的认识与正确的理解,不能科学、辩证地对待教学各项活动,片面追求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表面形式,忽略了课程教学特点,以个人主观的意志代替教学原则,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

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色彩设计原理、色彩设计方法和规律及技巧;在基础色彩设计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色彩设计实践训练,将基础色彩设计能够合理地运用到相关专业色彩设计中去,培养学生色彩设计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艺术素质,为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与基本教学原则有机结合的要求。在教学中,遵循基本教学原则,将教学原则融会贯通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之中,对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指导性和调节性及保障作用。

3.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是社会和企业根据实际需求选拔人才,要求毕业生与企业“双向择业”,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和特点。所以必须改革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设计与相关的专业设计实践环节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符合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4.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质量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即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原则、经验等。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教学原则的贯彻与有效实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教师应该努力地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文化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基本教学原则”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教学原则的贯彻和有效实施,应该结合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把教学原则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与实践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即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注重色彩构成课程的单元教学,进行一些单纯的、纯粹的色彩构成的渐变、对比和调和的基础训练。基础设计单元之间、基础设计与相关专业设计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教学目标不明确,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因此,应该遵循“教学整体性原则”,将教学整体性原则融会贯通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之中,注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单元之间的连续性、交叉性和系统性。使教学整体性原则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指导性和调节性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设计应用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及表现。缺少基础理论、基础设计与实际设计应用的有机结合。所以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基础技能训练与装饰艺术色彩设计、平面色彩设计、室内装饰色彩设计等专业设计实践环节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应用问题。

3.启发创造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色彩设计灵感,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结合大自然客观色彩的启示,进行装饰图案的色彩秩序构成设计训练”等。这些具有创意的色彩设计课题,能使学生从大自然客观色彩中吸取艺术灵感,开拓新的色彩设计思路,改变过去等待答案的学习模式。创造性思维训练,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应该过多干涉,教师应该进行启发与引导,师生一起研究和分析,共同解决色彩设计训练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异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最好的发展。如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内容题材的色彩设计训练课题。如风景、人物或动物的色彩设计训练;也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情况,来选择不同内容的色彩设计课题,如有的学生专业基础好,可以选择专业的室内色彩设计训练课题,提高专业综合设计能力;有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可以选择基础的装饰图案色彩设计训练课题,提高基础技能与表现。

5.师生协同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思想交流,活跃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们心情舒畅地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色彩设计训练。教师可提出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鼓励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6.教学最优化原则。这一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制约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教学。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和作用。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个教学原则,更不能使某个教学原则绝对化。在教学与实践中,要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某一个教学原则所能承担的。因为每个教学原则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因此,只有综合地运用各项教学原则,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和作用,才能有效地、顺利地解决教学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有效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基本教学原则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和有效实施,应该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专业人才为宗旨;应该结合教学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教学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使基本教学原则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真正发挥出重要的指导性和调节性作用;使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与实践达到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笔者在多年经济法教学中发现,由于老师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讲授经济法律法规,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遇到案例分析时,常常无法下手。这充分表明,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弱,如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升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以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3)认真执行学期中的听评课制度。听评课要从帮助该老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单元,进而如何更富有成效地上课出发,因此,听课者要专门挑出授课者的欠缺和不足。

篇8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不具备良好的课堂实践条件;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材的选用未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因此,在强化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幼师生基础素质水平对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与设计,也要注重引进和借鉴国外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材,对本院当前所使用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完善。

2.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整合钢琴课程

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主要分为钢琴和即兴伴奏教学,这两种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重叠,这种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钢琴教学这一现状对其进行整合。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要将钢琴课程和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作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之间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成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将钢琴基础乐理知识和演奏技能训练分别落实到新的钢琴课程教学中,在新的钢琴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贴近高职幼师生整体素质水平,合理化布置音乐基础知识、器乐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能和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采用利于幼师生接受的知识传授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作为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2.2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现状优化教学软硬件

本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配套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陈旧的教学设施也无法激发幼师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发展中要注重相配套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本校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设施建设中可以采用数码钢琴教室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数码钢琴教室的网络化安装管理等优势功能,更可以有效实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完整体系。现阶段本校应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教学方式有效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这对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与即兴伴奏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2.3促进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的结合

高职教师要认识到钢琴即兴伴奏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高职院校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要打破偏向理论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校幼师生整体素质特点积极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教学使幼师生具备即兴创作和演奏的能力。高职教师在钢琴即兴伴奏实践教学之前应设计和编配一些儿童歌曲,要求幼师生在教师弹奏过程中要分析其中的伴奏音型等因素,幼师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钢琴即兴伴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使幼师生可以通过钢琴的基本练习、视奏练习以及儿歌弹奏练习等方式,帮助幼师生培养出优秀的即兴创作和演奏的能力。

3.结语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焊接

0 前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专业的发展,决定了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教学改革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来保障。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核心。通过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以及对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过程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宗旨,以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改革、技术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共同承接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参加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交流,凝聚成专兼结合稳定的专业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1.1 调整教学团队结构

构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团队教学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兼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教师梯队。通过建设,使得团队教师100%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双师比例达100%。

1.2 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明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

(2)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为主线,以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规定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工考核项目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将专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确定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融理论与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3)《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不同的任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实施,强调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

1.3 加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优化课程整体设计,选择更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并分解成与其工作岗位更为接近的教学任务;完成《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及课程教学网站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生产过程中的案例。完成《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教材的编写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通过《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以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1)以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为平台,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其主要功能就是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相关标准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教学团队成员将在与企业合作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行业标准的应用能力,并能有效地把工程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把焊接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将在现有焊接培训的基础上,在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上又将开辟新的领域,并把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成果与学生能力提高相结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培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

每年不少于1人次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兄弟院校组织的职业教育研讨会,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具体程序、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把握、学校实训资源的配置及学校课程网络化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组织中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总结提炼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

(3)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教学研究课题,提高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团队参加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将包括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中心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等。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内涵和形式,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更好开展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按照学院《关于实施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的意见》,针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采用“1帮1”以老带新制度,作为助教参与指导老师的项目化教学,转变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提高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下厂实习,通过下厂实践,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工程经验,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好的服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

(5)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评聘合作企业中技术能力强、技能水平突出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同时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开展日常教学规范、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促进兼职教师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生产技术、最精的操作技能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库,构建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3 结束语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永恒课题。通过以上的措施,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设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团队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团队教师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韦小波.高职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8(10):15-16.

篇10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框架研究

1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必要性

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也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极不均衡,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结构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口语能力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的最大薄弱点和亟待提高的一环。2017年,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测评处的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外语能力测评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于大学新生急需提高的能力看法高度一致,基本全部集中在口语技能上,外加表达自如等与交际有关的技能上。同时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员工的调查结果都显示,毕业后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也急需提升听说方面的一些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口语课程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高低,随着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也急需变革传统模式,以适应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科技新时代,满足国家社会对具备良好英语口语人才的需求。目前的语言教学界,似乎出现了语言教学与课程设计研究脱离的现象。语言教学,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都相对独立于课程设计的研究。课程设计具有决策、实施、检测与评价、研究和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意义。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一方面是中国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也是英语课程教学理论的完善与进步,最终可以为一般二语口语课程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研究可以为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提供标准和方向,反作用于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实践,推动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现代化,改善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费时低效”的客观实际情况。

2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

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是基于前人对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进行过的不同角度研究全面总结,将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分为“英语口语课程原则、需求分析、环境和师生决定框架”“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框架”和“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素影响因素框架”,并描述这三大分类的相互关联决定关系,构建得出的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这三大分类有循环性、先行性、决定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课程原则、需求分析、环境和师生决定框架起先行决定作用;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四大要素框架是整个课程设计具体化的四大具体步骤;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的要素影响因素框架对四大要素具有理论指导和技术辅助作用。更为具体地说,课程设计三维结构每一维的所属成分存在的关联对应关系。课程原则决定着需求分析外其他所有成分;需求分析决定着课程原则外所有其他所有成分;AP(ActionablePoints)是最终实现点,其他所有成分都最终作用于AP。语言学成分、教育学成分。教育技术成分影响着四大要素和AP。四大要素层自我循环、不断变化、自我完善,最终作用于AP实现最终课程的实施。四大要素层自我循环组成课程设计的一维结构,课程原则、需求分析、语言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AP作用于四大要素层外,共同组成课程设计三维框架。1)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课程原则、需求分析和课程实现点框架“三维框架”下的“课程原则”是指在课程教学本质内涵原则基础上,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结合时代优势,依据国家纲领性文件要求,对现阶段的英语口语课程的整体特点进行明确并提出具体的课程要求。英语口语课程原则要基于国家纲领性文件进行设计,此外还要结合地方优势、学校办学特色等进行具体设计。“三维框架”下的“需求分析”是指课程设计前测时对AP进行细致准确客观的调研和分析,把握课程各组成成分的客观现状、要求和期望,并对各成分的需求导向进行细化,具体到细致的人、物或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具体参数、时间等方面,并对具体化的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逻辑归纳、分类、转化,形成更为完整的系统需求分析,进而明确课程设计在需求分析成分方面的要求和设计方向。需求分析具体包括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需求。英语口语课程需求分析设计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个性需求。要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课程设计重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口语课程活力和效果。AP具体包括课程环境、教师和学生。“课程环境”是指影响课程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课程教学的物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校舍建筑、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课程教学的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学生”则是课程中有生命和思想的成分,是课程中课堂的参与者。2)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框架英语口语“课程目标”设计是指对英语口语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指导整个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方法是能力,方法是人终身受益的工具。过程是产生价值的媒体,没有过程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英语口语课程目标设计重点在于结合国际、地方及所在高校现状,具体高校具体设计,设计过程中要明确课程中教师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课程环境目标。课程要充分发挥所在高校优势、所在地优势,并与学生课程目标需求相结合。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及经验”指的是英语口语课程内部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包含内容知识、语言能力、教育学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实用知识、语境知识、学习者知识、道德知识、经验知识、个人知识、反思知识。英语口语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网络资源、教科书及语言学学术研究的结合,要努力在学习者最需要或最易于接受知识的情况下提供最恰当的学习资料。具体内容设计时在注重满足学生口语课程内容需求基础上努力通过闯关游戏等增加课程的娱乐趣味性,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作为语言学习的语言学研究意识的启蒙。“课程实施”设计指对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时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具体教学方式的情感偏爱,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法促进互动情境营造的相互配合,用以激感、兴趣,同时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相互支撑,使口语课堂成为口语锻炼的训练场和竞技场。而具体的英语口语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语块教学法等。“课程评价”设计指对整个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评价设计,课程评价设计要注重处理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关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用碎片化的知识建构其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根据需求分析的课程评价方式偏爱结果,灵活使用各种具体课程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修改完善,并努力将移动技术中的实时语音评分功能作为课程评价工具,努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自学模式。3)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素影响因素框架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语口语作为一种语言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归根到底也是课程的一种,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英语口语课程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个指导作用也发生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教育学思想和理论对其他课程成分都有不同角度的说明和阐述。当代教育学理论受新建构主义理论、联通主义影响,其课程观、教学观、教师学生观以及学习观与时俱进,对当代课程教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三维框架内的教育学思想影响课程设计四大要素循环的全过程,并对AP的最终实现也同样起指导作用。英语口语课程中的教育技术是指在英语口语教育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资源和碎片化移动语言学习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物。英语口语课程融入网络资源及移动技术也是当代英语口语课程发展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而且碎片化移动学习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网络资源及移动技术融入英语课程条件越发成熟。教育技术对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最大变革在于使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多模态化,教育技术为多模态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多模态既指包括图片或者文字的信息呈现方式,也指人类视、听等感官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根据多模态学习的认知规律,多模态设计应避免对学习者造成认知负荷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多模态知识表征,并提供主动加工的机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结合,包罗语言世界的万象,而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英语口语课程是英语口语知识传递的媒介,英语口语知识体系是一个知识体系,而语言学就是英语口语知识体系的基础、基石。语言学与教育学在英语课程教学的焦点上相互交叉。《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首次探讨了语言学和教育学交叉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科研的宗旨是服务教学,而且其本身就是创作的表率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