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武汉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2095-2171

国内刊号:42-1812/G2

邮发代号:38-5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数据挖掘技术不仅要在资金和技术上大量投入,同时需要多种专家共同合作。要趋近事物的本质必须长期反复的进行研究实践,在反复的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方案最优化,数据挖掘过程主要有以下过程:

1.业务对象的确定。对业务进行清晰的定义是明确挖掘目的的首要步骤,挖掘要探索的问题必须明确在无法预知最后结构的情况下,预见探索问题能够有效避免数据挖掘的盲目性,大大提高成功率。

2.数据准备。2.1数据的选择:查找全部与业务目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然后从其中选出可以用于数据挖掘的信息。2.2数据的预处理:仔细分析数据的内容,便于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处理,并确定需要进行挖掘操作的类型。2.3数据的转换:针对挖掘算法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

3.数据挖掘。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合理选择适合的挖掘算法外,其他的所有工作都能自动地完成。

4.结果分析。解析并评析结果。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该根据数据挖掘操作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会用到可视化技术。

5.知识的同化。把分析得到的信息全部收集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上述步骤不一定能够一次完成的,或许其中有些步骤或者全部都要重复进行。总之,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数据挖掘过程成功的关键,挖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是选取不同方法的最终目的。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水利,越来越多的水利科学数据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应运而生。这些科学数据不管是在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在科研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资源。洪涝灾害、干旱、生态与环境的破坏等诸多世界共同的热点问题,这些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都是以获取完整可用的水利科学数据作为主要任务。所以,水利科学数据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许多行业都被需求。水利科学数据量非常之大,因此,从大量繁杂的数据库中挖掘潜在,有用信息是挖掘知识、预测未来、为决策提供支持的首要任务。

水利工程信息化是现在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水利工程管理系统逐渐增多,我国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都得益于水利工程信息化。但是水利工程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其提供的功能多为业务性,涉及管理决策的很少。这种水利工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水利工程数据化管理已经向现代化发展的非常迅速的时期。由于长期的数据积累,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增多,还包括空间类型的数据,人们往往对这些数据处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尤其是对于空间类型的数据。明知这些数据中隐藏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却无法将它们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们是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还是依靠原来的信息系统想解决这些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数据挖掘技术便应运而生,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可能性。数据挖掘的本质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潜在的知识。各类数据得到科学合理的收集与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于水利工程专业可以建立水文、河道河情、河道险工、水土保持、水量调度、防洪、实时雨水情、防洪工程等数据库,选择合适方法挖掘有用数据。

1.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1993年首次提出关联规则挖掘问题,然而,现在关联规则已经发展成为数据挖掘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出潜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量化的数字,描述事务A的出现对事务B的出现有多人影响。关联规则挖掘就是给定一组Item和一个记录集合,通过分析记录集合,推导出Item间的相关性。

2.自顶向下濒繁项挖掘算法。自顶向下频繁项挖掘算法是指从上而下的挖掘手段。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端,因其会在计算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总的来说自顶向下挖掘算法是较为优秀的长频繁项挖掘算法。它可以有效利用事务项目关联信息表、关键项目、项目简约、投影数据库等新概念和方法,是算法实际运行效率得到提高,有效解决长频繁项挖掘问题。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完备性可通过计算计算法和实验进行分析。

3.频繁项双向挖掘算法。频繁项双向挖掘算法是同时进行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算法,能够有效的解决长频繁项和短频繁项的挖掘问题。最主要还是采用自顶向下的挖掘方法,通过此种策略生成非频繁项,要及时的修剪,然后进行合理选集,使候选集生成的规模和数量尽可能减少,算法实际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篇3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审计理念,立足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民生为群众利益服务,立足文明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立足长远为自身发展服务。一是服务中心。审计是政府组成部门,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到审计工作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二是服务发展。应当把审计工作的定位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把服务群众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有效的审计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群众利益;三是服务单位。应当把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与廉洁审计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对被审计单位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原则开展审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掌握政策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各项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四是服务自身。适应上述“三项”客观要求,应当不断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局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旨,注重把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把握,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一是要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公共财政和财税管理的完善,提高预算约束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审计过程中,应通过分析财政收入结构和增减变化,找到财政的支柱财源和薄弱环节,为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财源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及各支出项目的增减变化,找到各支出项目的合理点,为正确分配财政资金,科学安排可用财力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评价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特别是披露和纠正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意见建议;二是强化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审计。坚持以基建资金为重点,对工程招投标、资金来源和使用、工程预决算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努力扩大跟踪审计的覆盖面,促进工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节省;三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决策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牢固树立民生的审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审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审计理念,就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审计实践中,要将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一是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和再就业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其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对医疗收费、教育收费情况的审计监督,以规范涉及群众利益的收费行为;三是加强对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业综合直补和家电下乡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按政策规定得到实惠;四是加强对征地补偿、失地农民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的利益不受侵害;五是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利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以保障资金的正确使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牢固树立绩效的审计理念

追求质量和效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理念,一是要积极拓展效益审计项目来求效益。通过效益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科学决策,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二是积极改进审计评价求效益。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对不对”,更要评价“好不好”,同时要研究如何做得更好;三是积极改善审计管理求效益。要在各项审计管理中和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讲求成本投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力争以较低的审计资源投入取得更好的审计成果。要注意改善审计的组织方式,加强审计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成本更省。

五、牢固树立统筹的审计理念

篇4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创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 Qiaoxia, HAN Yu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engineering foc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thesis teaching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cul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1 改革的目的及际意义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人员人数已为各行业之首。然而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所占比例较低,同时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如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在这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随着我国建设事业大规模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急需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问题是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相当一部分(约占30%~40%)。因此,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我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规范,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建筑节能规范,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还是比较滞后,节能技术及建筑节能效果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高,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护能耗是同等气候的发达国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墙体改革步伐较慢,虽然墙体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墙材的产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从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实心砖还在生产使用。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立法、技术、管理等措施外,应加强从业人员建筑节能发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应加强未来建筑科学技术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潜能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节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训练相对较少。例如:在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没有对有关建筑节能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中,有关节能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建筑材料实验安排中,保温材料保温性能实验;建筑设备中缺乏对有关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在建筑施工中,未对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房屋建筑学中,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朝向,等都影响着建筑节能,但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应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将建筑节能知识有机的融合于各门专业课程中。

近年来,“参与科学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 “大创”),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学院,学生在历年的大创项目中有一定的优秀成果出现,但暴露出的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学生虽有一些科学创新的积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成为我们应解决的问题。

图1 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如图1)。强调建筑节能导向作用,是为了抓住房屋建筑学教学中主要内容于热点问题――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

2 目前国内房屋建筑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创立了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课程大纲以及借助团队协作项目设计等形式强化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②张亮等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探讨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更新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内容丰富的备课资料库方面的教学改革。③此外,也同样重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转换学习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高巍等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④齐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将 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BIM技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新模式。⑤黄海燕等为服务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及教学实践环节多层次化等内容进行了探讨。⑥

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参与频次和科研参与强度是大W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⑦王锋锋等提出通过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建设师生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⑧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但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切入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业的热点问题和前言领域――建筑节能为切入点,该论文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

3 改革的内容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项目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原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使建筑节能与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内容。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调查,保温材料及节能施工技术认知,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3) 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组合结构的研究等,将会带来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发生更新更快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当今科技热点问题,并将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中去。

4 实施办法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让建筑节能与原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增加规划节能设计和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在墙体及屋面构造设计中增加自保温材料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增加建筑节能专题讲座,引入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讲解绿色建筑的构造做法。在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引导考虑节能设计,同时对自己所做设计进行建筑节能效果评价。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指导书。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形成:保温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认识节能材料到施工现场认知节能施工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对已有建筑设计的节能现状进行调查,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及节能材料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以建筑节能为主的认知实习报告。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筑节能为现为建筑领域的前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设及建筑节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节能设计和构造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到当地调查传统民居建筑,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节能设计及构造,引导学生将这些建筑节能设计及构造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资源,启发学生研制保温建筑材料。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学生分组讨论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认识,要求学生针对当地的气候及资源特点,提出自己对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及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的一些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以节能材料开发及节能构造设计为主,并培养学生开发和应用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中难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竞赛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结论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的对接。

*通讯作者:韩越

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635)

注释

①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②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 张亮.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340-343.

④ 高巍,何爱琴.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2(20):322.

⑤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 黄海燕.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1):157-160.

篇5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加强建筑业的经济管理势在必行。建筑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考虑建筑业内、外部因素,分析建筑业的优势和不足,考虑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威胁,为建筑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正确合理决策的方法。建筑经济管理促进了建筑业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当下管理模式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很多建筑队伍对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在应用的时候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一些建筑业的领导管理层意识不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经济成本的控制缺乏预见性,限制了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常在建筑工程出现问题后才采取解决措施。或者只关注眼前的情况而忽视建筑工程的发展动态,管理理念与实际情况脱节。有的建筑业管理者只看到了显性成本,而意识不到因设计变更等造成的隐性成本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管理理念与协调能力。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要顺应建筑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树立先进的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二)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理应属于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精深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与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又要具备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知识。但是,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兼职建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意识不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另外,管理者自我学习意识淡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不足,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建筑经济管理的要求。

(三)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来维持各项工作的运转。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周期愈来愈快,同时建筑经济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辅助管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部门,部分企业却设立了过多的成本管理部门,组织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责权到人,出现大批人员闲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状况;缺乏切实的成本监督体系,或者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发挥监督的职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出的成本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二、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建筑行业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学习与应用建筑经济管理先进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好成本的测算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判,将不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对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对建筑工程投资、施工、竣工以及收尾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合理预算建筑工程的显性、隐性成本。其次要树立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管理理念,不仅要考虑建设期的经济性,还要把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考虑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产品的经济性。最后要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单个的项目有个良性的运作,继而带动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要保证建筑经济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重视经济队伍的建设并把管理队伍用起来,用到实处,做到人尽其才。首先经济管理人员要对市场状况和经济形势、建安工程造价状况、政府税收情况、相关法律法规、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做出充分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其次作为管理者,积极学习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掌握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设置专业的建筑成本管理部门全程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强化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明确监督主体,采用先进的监督方法,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进行调整,并且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充分落实。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度标准制定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改革建筑工程审批机制,精简审批程序。关注转化职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并行发展。建立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三、结束语

当下我国的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以及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建筑行业管理者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以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成.刍议建筑经济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15(09)

[2]尹书.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4)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部推出了《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和《 建设领域应用软件测评通用规范》等多个信息化标准。

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意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可以预见在今后数十年内,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正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工程质量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适用性和建筑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工作,建筑工程质量一直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相继出台,面向市场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一大批在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方面堪称上乘的建筑项目在各地陆续建成,全国单位工程优良率逐年提高,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取得的进步。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仍面临极其严峻的工程质量形势。首先,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次,在民用建筑工程特别是住宅工程中,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已经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另外,一些已建成的工程还存在着结构安全隐患,例如使用不合格材料或者施工质量达不到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等,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包括建筑工程可靠性检测、建筑工程专项检测、建筑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三个项目类别。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也一直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检测部门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效果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是现代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支撑环境。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管理模式的规范性、操作使用的简便性和技术实现的先进性。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要严格把握好施工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环节。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的部分。而检测系统的完善程度又决定了其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检测的过程通常要用到检测系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等。广东省中山市大多数检测单位都在用粤建三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软件系统。

2.1规范性和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在建设信息系统前,必须按照 ISO/IEC 17025 和《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验收)评审准则》( 以下简称新《 评审准则》)等检测机构的基本管理要求,来规范自身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模式。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应是检测机构自身规范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过程。

2.2实用性是信息化的目标

近年来,各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都在逐步向社会化和中介化发展,因而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是改善检测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尽可能将检测机构的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以最为简洁实用的操作方式来实现。

2.3先进性是信息化的保障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开放性,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能够适应检测机构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信息社会技术持续进步的要求。

3.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前景与设想

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建筑工程质量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全球信息化的大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传统的质量检测管理控制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里的成功应用又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1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所涉及到的数据量大而且不停地在变化,管理者往往感觉难以及时把握,若要随时掌握动态的数据并加以汇总处理,更显得十分困难。计算机可以发挥其处理和运算的优势,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处理,大大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

3.2质量信息沟通。质量信息沟通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各质量责任主体间的信息通讯和沟通、专家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前提,利用信息技术将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

3.3质量文档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相关的一些文档,如工程管理资料、工程图纸、工程测量资料等,量大而且一般以纸面的形式保存,查找、保存及重复利用非常困难。利用信息技术海量存储、快捷检索、复制传递便捷的特点,能有效地进行质量文档结构化管理。

3.4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现场采集到的大量质量数据,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可以完成工程质量安全的事前控制,把握区域质量安全控制的整体状态。

3.5质量控制决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模型技术,辅助高级决策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可以辅助质量管理中的决策层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3.6质量集成控制。包括质量控制硬件设备跟计算机的集成,如一些质量检测的设备和工具,直接跟计算机连接,传输数据和资料;项目控制计算机软件的集成,如投资、进度、质量等系统的集成,实现控制数据抽取、信息的共享。

3.7质量监督管理。工程建设各个责任主体的数据、行为、资料、档案、图像甚至施工现场实时监控影像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方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随时掌握动态,了解质量状况,节约人力、财力和各种资源,提高监督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4.结语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建筑行业,提高建筑业的知识含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愿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加入建筑行业质量控制平台的研究行列,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时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理念及其表现》.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研讨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2-07

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要求

中国2001年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契机。2001年之后,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营业额连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践行了“走出去”战略,如图1所示。

近年来,国际工程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处理国际化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外语能力、专业技能、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二、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路径

(一)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着力打造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以合同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经济(东南大学校级双语实验课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三大核心课程为依托,以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为辅助,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工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工程市场分析能力、掌握国际工程法律和合同体系、熟悉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熟悉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了解国际工程惯例和文化、了解国际工程研究最新动向为宗旨。

(二)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的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启明教授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工程招投标体系、FIDIC合同体系和关键合同条款。这一时期,对外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未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承包商承接的国际工程以劳务分包、分包和少量的总承包为主,市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因而,课程教学偏重合同拟定和管理过程,对市场分析、承发包模式、风险管理等问题关注较少。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国内承包商实力不断壮大,但是国际市场的承发包模式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争夺激烈。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邓小鹏博士讲授,课程内容逐步扩展到国际工程市场分析、风险管理、承发包模式、现场管理、文化管理等。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一些国际工程内容被转移到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课程中,如FIDIC合同、国际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国际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由注重知识讲解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之后,中国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良好,进入ENR225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地区。同时受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非洲多国发生与战乱、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国际工程市场风云变化,业主对工程的需求趋向总承包、EPC、PPP等模式,金融和政治风险加大,市场波动较大。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袁竞峰博士讲授,课程教学在继承以往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并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为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实际感受,增设了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由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艺馨博士主讲,主要介绍国际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并采用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三、双语教学模式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实施

为顺应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不仅应强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让学生具备国际环境下的市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2011年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开放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双语教学定位于“学科教学”,旨在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因此,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搜集和获取相关国际工程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材选用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4个问题:(1)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又不缺乏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2)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3)教材应充分考虑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4)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校原版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用语地道,但与国内的教学体系相符度较低,而学校或地方自编教材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往往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不利于师生交流。因而,应尽量选择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兼容中西方特点的教材,并能在条件具备时自编讲义或教材。

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直接可用的双语教材,也缺乏符合东南大学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鉴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教学难度、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中采用了国外、国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由李启明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为中文教材,Murphy O. J.主编、THOMS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为英文教材。选用的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十多年来在国际工程教学中的积累,并体现了国内外国际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选用的英文教材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出版,能够反映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惯例、方法和理论。这两本教材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反映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又坚持了本土化原则,并能体现最新研究进展,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编写了适用的双语教学讲义和幻灯片,编写了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外文参考书目、文献,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补充性资料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了国内外教材结合的最佳途径。

(三)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采用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过渡型、保持型、沉浸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缺乏外语环境,语言能力以母语为主的群体;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目标是使学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交流;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对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针对国际工程管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共计72名)进行了英语能力调查,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通过了CET-4,超过60%的学生通过了CET-6,英语能力较好;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较高,因此,采用了以保持型为主,沉浸型和过渡型为辅的教学模式。

(1)教学的初始阶段和一些教学的难点(如国际工程市场的准入制度、国际工程投标和标价计算、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等),主要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讲解以中文为主,仅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词典,积累和整理有关词义的信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术语语感为主,强化英语的渗透力度,英语使用比例为15%~20%。

(2)教学的中间阶段和教学内容中的易理解部分(如国际工程市场分析、国际工程惯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际工程承发包模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等),主要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了一定专业词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为主,对教学中简单的内容以英语讲解并采用全英文幻灯片,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最新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堂英语使用比例达到40%~50%。

(3)教学讨论环节和一些与国际接轨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标),主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发言,并指导学生就选定的课题(2011—2012学年的课题有中国承包商在特定地区的市场拓展分析、国际工程EPC或PPP项目的分析等)准备课堂研讨和汇报,在课堂上主要使用英语报告和交流。在授课环节,由于特定的授课内容(如合同和招标),学生的专业储备较好,能够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术语词汇量也有了提高,接近全英语的授课水平,英语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在32个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库搜索、教师咨询等途径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应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工具,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整理资料,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双语教学法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横向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课堂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包括:(1)课堂互动,如英文提问(让学生英文回答问题)、英文讨论等;(2)课下互动,学生在预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法。

2.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向学生命题,学生根据命题分组拟定方向进行资料搜索、分析,形成英文报告、课堂英文汇报,通过双语研讨完成对特定选题的分析和论证。2010—2011学年中,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国际工程中的文化沟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教材中不曾提及的一些文化分层现象,并结合国际工程环境对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中雇佣外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2012学年中,第二次研讨内容是“新兴国家国际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数据库等不仅研究了南非、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通过研讨和团队合作,完成了“金砖国家”建筑市场的分析报告,效果良好。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与讨论的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案例、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书面报告完成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导出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讲解能够降低内容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规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介绍利比亚战乱和中铁的沙特麦加铁路项目,解释国际工程的风险问题,向学生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在投标和项目决策时如何预测和降低这些风险”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分析,提出融资、设计、合同拟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地考察,尽快实现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世界银行或中非基金政治风险担保降低风险等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加了较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并不全面,因此,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试形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考核等都计入成绩总评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设置包括:

(1)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课堂研讨30%,以小组成绩作为组员成绩(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包括课堂英文汇报、书面英文汇报、汇报改进情况;(3)个人论文30%,考核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严谨程度、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国际工程知识的应用等)和创新性(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4)期末考核30%,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案例题、论述题和分析题构成,中英文各占50%,学生需要阅读英文资料分析问题,也需要用英文论述观点。

四、 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国际工程管理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2010—2011学年35名学生,2011—2012学年37名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一)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反映了学生整体上对课程的认可度,涵盖了双语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中有升,说明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个人的语言能力、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满意度

双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直接说明了教学的成败。两年的数据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支持,超过90%的学生欢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大的肯定。通过课堂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完成、课堂研讨、个人论文等多种方式构建的课程英文小环境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环节的满意度

研讨环节是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满意度说明了学生对研讨环节的认可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研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项得分直接说明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讨环节连续两年得到高分,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五、 问题与建议

通过2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使双语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也制约了未来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尽管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已经充分分析过教材问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立足点是中国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而国外原版教材均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目前急需既能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工程惯例,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将这样的教材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联合海外的华裔教授和熟悉国际工程的外国教授共同编写,希望保证语言的纯正。

(二)学生接受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的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展开双语教学有较大帮助,但是,学生的差异仍然存在,对英语部分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专业词汇手册等工具书,也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提出了挑战。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就是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加强。

(三)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不一,对专业相关性较低(如国际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较强(如国际工程标价计算)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存在困难,在双语环境中更加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查阅资料等工作。

(四)语言学习可能影响到专业学习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以外语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个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外语的工具作用,而不是一味学习外语,否则将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一种有益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的应用和英文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在未来国际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步骤,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语教学的同时,尝试结合开放型和研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学习、研讨与报告、互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建设一本适用性较好的双语教材;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

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国际化展开工程教育的新尝试,由于教师能力和经验有限,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仍在不断摸索中,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需要继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管理专业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闭应洲, 陶一凤.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1): 109-112.

[2] 沈学东, 王淮亭, 吉顺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33(A1): 45-48.

[3] 宣永梅. 暖通空调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6): 81-84.

[4] 白雪莲, 刘猛, 罗庆. 建筑节能导论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05-108.

[5] 向小林, 罗云明.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外语能力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2): 25-28.

[6] 吴凤平, 王辉, 王文萱,等. 国际工程承包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72-74.

[7] 李启明, 邓小鹏, 吴伟巍, 袁竞峰. 国际工程管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Capability-based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YUAN Jing-feng, LI Qi-ming, DENG Xiao-peng, LIN Yi-xin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篇8

关键词:园林 行业 事故 防范

前言

而近几年来,城市绿化安全隐患问题已经开始突显。绿化安全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均警醒我们不能有半点松懈。绿化工程的安全性与市政工程管理的协调性密切相关,市政工程的管理行为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城市绿化灾难性的损失,形成跨行业影响。

一、法律法规影响事故的原因

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也需要完善。据统计,我国自建国以来颁布并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规约280余项,内容包括综合类、安全卫生类、伤亡事故类、职业培训考核类、特种设备类、防护用品类及检测检验类等。但专门针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业的却没有。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暴露出不少缺陷和问题。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是:工程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部份法律法规还存在着重复和交叉问题。绿化工程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缺少法律法规知识;缺少相关的绿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标准,造成各责任主体单位忽视了绿化工程的安全生产问题。一些人为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安全薄弱环节没能及时被发现并排除,也致使发生的安全事故无据可查。近年来随着一些城市开始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绿化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如屋顶载荷能力、防水层渗透问题、栽培基质问题、栽培植物选择、防风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所只有实际问题出发,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是防范事故发生的根本办法。

二、政府监管因素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和方式需要改进和加强。一是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执法检查监督的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安全检查的方式还主要以事先告知型的检查为主,不是随机抽查及巡查,许多地方流于形式,部分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未能深入分析本地区安全生产形势,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差,政府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存在盲点;三是,未能合理组织利用建设系统各种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未能形成安全生产监管的合力;四是,安全检查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损失赔偿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综上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以防范事故的发生。

三、 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行业,特别是园林行业整体素质低下,建设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目前,全国建设行业从业人员有389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建筑业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为3 137万人,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80.596,占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总数近1/3。行业整体素质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在3000多万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比例占到80.5%,有的施工现场甚至90%都是农民工,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低下,而职业技能的培训却远远不够。据统计,农民工经过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只有74万人。二是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技术人员仅占5.3%,管理人员仅占4.9%。三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素质低,远远达不到工程管理的需要。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使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专业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基本安全知识的掌握。

四、安全技术与管理问题

4.1 安全技术方面的的问题

绿化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相对落后。近年来,科学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和施工危险性大的工程增多,给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出现,都使施工难度、危险性增大。同时又缺乏指导性的绿化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技术方案,例如临时用电、机械设备、吊装等专业性强的技术方案,缺乏专家评审,没有审批,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完全评经验,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

4.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上。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非国有生产经营单位大量增加,企业总量、就业、各类运输工具等大量增加以及农民工和非法劳工大量地增加,由于大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施工进度,轻视安全生产,蛮干、乱干、抢工期,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普遍。各方从业人员过分注意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自身的安全,致使在对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出现有章不循、纪律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和违反劳动纪律事件处罚不严,加之当前各级机构改革使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发生较大变化,有些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致使安全生产监督力量更加薄弱。绿化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突击性的安全大检查上,缺少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总结

综上对事故原因之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绿化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因素较多,要加以有效防范需综合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施工企业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各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安全管理的行为。一些施工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和投标方面,倾全力找关系投标、中标,对安全重视不足。现场项目经理更注重施工进度、质量和经济效益,把安全工作当作陪衬,作表面文章,重生产,轻安全,拚体力,拚设备,从主导思想上搞错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建设工程项目出现工人死亡,许多管理人员认为“是运气不好”,片面强调妨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客观原因,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2)保障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尚未完善。一是一些建设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游离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科技进步在推动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缺少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安全评价、咨询、技术等方面服务。

(3)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工业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施工进度,轻视安全生产,蛮干、乱干、抢工期,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严重。

(4)安全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

(5)绿化、景观工程项目建设中少有安全评估及管理制度。

(6)高等教育中与建筑安全、特别是与园林施工安全有关的技术教育和安全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很少。企业的三级安全教育执行情况较差,工人受到的安全培训非常少。

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共青团;探析

一、基层企业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团干部谈心、召开团员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随着原有团员的年龄不断增大,团员队伍逐步萎缩。团员青年人数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共青团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另外,在28至35岁的青年主体,共青团组织暂时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二)现代青年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现代青年人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受外部环境和网络上大众传媒影响,逐渐形成了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发展而又务实求真的多元化性格特征。他们希望企业为青年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个人价值得到他人尊重和认可。同时,追求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注重实际,崇尚时尚,希望拥有较高的物质收入和生活质量。另外,他们反感形式主义的东西,希望团组织能够代表青年利益,为他们提供具体而实际的帮助。而企业共青团组织受传统体制影响及资源、手段的局限,在日常开展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中内容单调、说教色彩重,缺乏吸引力。

(三)施工单位流动、分散、任务繁重的现状,不利于对团员进行组织管理一是基层项目部经常流动变换,不利于培养团员骨干。一项工程三、两年结束后,项目人员就会分散到新的工地上去。团的工作难以实现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一线施工任务繁重,青年无暇参加团组织的活动。一线作息时间缺乏规律,常需加班加点。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参加团组织的专项活动。而团在施工生产中开展的活动,独立性不强,难以体现团的地位。青年职工大都随工程队分散在沿线各个工地,不利于集中管理,给团组织开展活动带来困难。

二、做好企业团工作思考与对策

企业是共青团的传统工作领域,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意义重大。国有企业共青团的工作基础较好,但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存在团组织机构被撤销或合并、专职团干部数量锐减、团的工作缺乏活力的现象。我们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把企业共青团工作放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去思考,放到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去谋划,放到企业青工的新变化下来部署,推动团的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

(一)争取领导支持,重视和发挥青年的力量。第一发挥作用,才有地位,实际上这也是解决共青团在企业中地位问题的关键之一,而企业领导对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了青年的力量,重视和发挥出了青年的力量,积极落实了共青团的地位,团工作才有走向飞跃的坚强后盾。主管领导的支持程度,对团活动的时间、资金、规模、效果都产生影响。团干部要学会围绕单位中心工作,针对具体存在问题开展工作。第二,开展团的工作要争取业务部门的参与。比如,团组织可与工会、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等部门联合组织青年“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在活动中,团组织要甘当绿叶,协调好与各科室、各工程处、各项目部的关系,使基层团的工作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开展团的工作要争取与地方部门联手。与地方团组织联合授予青年“青年突击队”队旗,联手创建“青年文明号”工程,扩大施工单位在地方的知名度,为实现项目滚动发展,拓宽建筑市场做贡献。

(二)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团的工作。第一,把工程处、项目部的中心工作作为团的工作重心。当前,项目管理日趋规范,各种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团组织要为促进项目管理做出贡献。第二,把工程的急难险重任

务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年智力、体力优势,组建“青年突击队”,遇有紧急、特殊任务时,带领突击队员请缨作战,在施工主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把“创新创效”作为团的工作着力点。基层团组织要带动青年成为单位创新创效的主体。通过实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为搞好团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第一,选配好专兼职团干部。团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团的作用的发挥。配置基层团干部,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原则。把对团的工作有热情的青年选拔到团干部的岗位上来,为团组织注入活力。第二,在职团干部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现任基层团干部要端正认识,要做实事,出实绩。“在其位,谋其政”。不断学习、实践、探索,学会吃透上级政策,分析把握好所在工点的施工特点,青年思想状况,机动有效地开展好团的工作。第三,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管理。可经常到基层了解团组织的工作,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要建立和实施一套合理的选拔、培训、约束、激励机制。

(四)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团组织只有把全心全意服务团员青年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共青团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时常针对青年团员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进行认真调研,搜集整理青年团员就企业改革发展政策、规划、形势、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建议,并认真进行分析、归纳,并及时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团员青年的合理要求,时刻把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工作难点和生活需求作为自己的事情去考虑、协调和解决,才能有力的把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周围,团组织才更具有威信和号召力,助手和突击队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五)企业团组织开展工作方式要丰富多样。第一要加强团员青年岗位成长服务。从企业团组织工作性质来看,帮助团员青年学习知识、掌握我公司工程管理技术、参与企业管理是服务青年岗位成长的基本途径。具体地说,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青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学习本行业本岗位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知识;二是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青年的业务学习提供优秀的师资及必要的时间、场地和经费等保证;三是为了帮助和促进青年掌握技术和业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练兵比武活动;四是鼓励青年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企业管理,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在促进企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中成就自我。第二要加强开展特色活动服务。企业团组织活动主要以业余为主,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团员青年的所想所喜,创新性的开展些特色活动,才能增强团员青年的向心力和参与性,才能为企业团组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把企业青年牢牢地凝聚在团组织周围,实现共青团服务青年、指导青年发展的工作目标。

(六)深入思想,掌握需求,留住人才。团组织应从关心和沟通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其思想根源,发现问题,讲解企业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人才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和渠道,以及在施工型企业中更是需要知识型和高技能人才,列举一些优秀和先进人物的工作历程与事迹,说明在施工企业中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抱负和理想,化解其心理障碍和矛盾,从思想上稳定青年、留住人才,使青年充分的感受到企业重视和需要人才,让青年看到前途和曙光。青年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着强烈的感知和适应需求,团组织应针对青年个体和青年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关于技能培养、学习深造、职称评定、考试鉴定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尽量将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地域等类型的青年群体进行细化。

篇10

原标题: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是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本文就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加强建筑业的经济管理势在必行。建筑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考虑建筑业内、外部因素,分析建筑业的优势和不足,考虑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威胁,为建筑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做出正确合理决策的方法。建筑经济管理促进了建筑业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当下管理模式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很多建筑队伍对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在应用的时候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一些建筑业的领导管理层意识不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经济成本的控制缺乏预见性,限制了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常在建筑工程出现问题后才采取解决措施。或者只关注眼前的情况而忽视建筑工程的发展动态,管理理念与实际情况脱节。有的建筑业管理者只看到了显性成本,而意识不到因设计变更等造成的隐性成本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管理理念与协调能力。由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要顺应建筑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树立先进的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二)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理应属于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精深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与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又要具备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知识。但是,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组成种类复杂,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兼职建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意识不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另外,管理者自我学习意识淡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不足,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建筑经济管理的要求。

(三)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经济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来维持各项工作的运转。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周期愈来愈快,同时建筑经济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辅助管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部门,部分企业却设立了过多的成本管理部门,组织设置不合理导致无法责权到人,出现大批人员闲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状况;缺乏切实的成本监督体系,或者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发挥监督的职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出的成本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二、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建筑行业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学习与应用建筑经济管理先进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好成本的测算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判,将不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对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对建筑工程投资、施工、竣工以及收尾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合理预算建筑工程的显性、隐性成本。其次要树立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管理理念,不仅要考虑建设期的经济性,还要把整个寿命期的经济性考虑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产品的经济性。最后要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让单个的项目有个良性的运作,继而带动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要保证建筑经济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重视经济队伍的建设并把管理队伍用起来,用到实处,做到人尽其才。首先经济管理人员要对市场状况和经济形势、建安工程造价状况、政府税收情况、相关法律法规、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做出充分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其次作为管理者,积极学习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掌握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设置专业的建筑成本管理部门全程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强化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明确监督主体,采用先进的监督方法,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进行调整,并且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充分落实。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度标准制定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改革建筑工程审批机制,精简审批程序。关注转化职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并行发展。建立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三、结束语

当下我国的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还不成熟,存在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以及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建筑行业管理者转变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以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成。刍议建筑经济的现状和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