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园”的概述
“生态园”是一个融合了知识性、娱乐性、生态性等为一体的复杂而系统的园林工程。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满足美学要求,还要以和谐为准则,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空间法则。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规划设计原则,融艺术性、科学性、生态性各种设计工作的进行,协调彼此关系,使经济、生态、休闲等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园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物,以环境美学为原则,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空间组织规则,借助各种景观设计艺术处理方法,最终目的是在协调彼此关系的基础上,吸收当代设计原则精华,结合休闲者的审美要求,形成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生态园林。
2.生态园设计及审美趋向
2.1.生态园设计原则。作为现代化的生态园,空间形式上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突出主题,具有与现代生活、休闲生活特征相吻合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就要遵从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开拓创新、兼顾效益和景观设计等原则。因此,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在设计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不断地开拓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突出地域性的生活习惯、物质手段等,融入生态园文化的时候需要在切实保护、原滋原味挖掘本土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的改进改良创新。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相结合,以高科技为依托挖掘当地的文化沉淀。
2.2.审美趋向。审美趋向主要包括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在审美情趣上要注重生态园时代特征,追求雅俗共赏,高品位与通俗化的有机结合,向大众提供了欣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作品,从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培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在审美方式上,就是既重视注重思考意义理智的快乐又注重身体上感受到的愉悦。从而开辟了绿色生态植物观光园以及农耕文化的知识科普体验,民俗文化,介绍养生之道,供休闲者思考其人生意义审美价值。
3.国内生态园分布状况和豫北地区生态园现状
3.1.目前,我国生态园的开发主要呈现的布局和形式特征:首先是相对未受破坏、未受污染、受人类干扰最少的自然区域或偏僻无人的地区;其次是具有综合特点的、可与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第三是还有一类涉及范围更广泛,是生态旅游理念与当地特色景观相结合的产物,如一些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林业、牧场、果园、海洋、草原以及都市。
3.2.豫北地区生态园现状。豫北地区在历史上几经变迁,豫北的园林建筑逐渐浓缩了自然与人工的结合,社会文化与地理特征的结合,民俗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经过长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既有南国的清丽淡雅,又有北国的雍容华贵。目前豫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园共有十一个生态园,分别是:跑马地生态园、隆兴情生态园、四季同达生态园、青青生态园、花果山生态园、大自然生态园、龙泉生态园、永记生态园、五月生态园、濮上生态园、百杨生态园。豫北地区的生态园主要都属于第三种园林,是生态旅游理念与当地特色景观相结合的园林。
然而在建设生态园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投资者缺乏市场观念、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选址及布局的不合理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园”旅游季节性强和与本地风俗人情结合不密切等问题。因此,豫北地区大多数生态园的建设是在现有农业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环境、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区位距离与交通通达性、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条件,政府主要引导和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改造成为休闲观光园。
4.豫北地区休闲市场的设计要点
豫北地区休闲市场的设计要点主要围绕在豫北地区生态园类型进行分析。其类型主要分为:第一是观赏型为主的生态园,这包括以品尝型的生态园、以购物型为主的生态园和娱乐性为主的生态园等;第二是农业休闲(包括农林牧副)为主的生态园,这包括以餐饮娱乐为主的生态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园,还有以保护珍稀品种(动植物)为主的生态园林。
4.1.观赏性的生态园。此类生态园的特征是自然景观美与人工造景相结合,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出极具观赏性的生态园。中国式传统的园林往往强调把人的性格和情感溶入自然,西方园林强调对自然的人工化,体现人的意志。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的表达,以现代的生态原理为指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园园林。
4.2.餐饮娱乐为主的生态园。在经受了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饮食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餐饮的需求已经从“好吃求口味”转向“吃好求健康”,营养健康成新的饮食追求。因此生态园在积极面对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餐饮为主,本着当代人标新立异的偏好,在开发餐饮的同时注重游客参与性。或者是将具有农家乐性质的生态园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农艺花卉园、鱼池垂钓园等休闲园来提高效益。与此同时要倡导环保绿色消费,就是提供种植果园供人们劳动采摘,以发展观光采摘园、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绿色生态观光园、农业教育园、绿色度假村等。总之要突出生态园的特色、规范经营和加强生态园的管理力度。
4.3.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园。生态园的自然环境景观是由地貌、气候、水温、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合的自然综合体,是形成的生态园景观的基地和背景,也是整个生态园景观的核心景观特征,因此类生态园特征是典型的再现自然美。而在生态园里面保存原始天然自然美和清新幽雅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生态园环境景观及其自然景观,对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还是最有吸引力的。所以在这类生态园里积极开展自然生态游、森林生态游、观光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等是很有必要的。
4.4.保护珍稀品种(动植物)或特殊地区为主的生态园林。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很多珍稀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在急剧的减少,因此此类生态园的开发不仅对于保护特殊的地域(雨林、极地、草原等)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物种资源,科研育种工作都有着帮助,保护价值极高。因此这类生态园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植物为主。
5.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与审美
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生态园”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回归自然、民俗文化保护、现代旅游度假休闲等多重需求,它是以“生态园”这种新兴的园艺景观为资源载体,融观赏、休闲、娱乐、饮食、度假、体验于一体的新兴游憩形式,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紧密结合的切合点。因此,在豫北地区生态园设计时,要尊重生态园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挖掘和升华文化内涵,主题与休闲环境巧妙结合,现代都市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特点,以及审美游憩的需要,抓住时代特征,雅俗共赏,高品位与通俗化的有机结合。
将生态园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从抽象的角度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画面,形成一整套象征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符号系统。突出生态旅游理念,使公众对生态园产生一致的认同感。通过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符号设计,使观众对生态园的经营风格和战略理念产生联想。选择符合审美规律和统一的审美表现手法,营造出值得信赖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诱导消费者产生认同。
总之,“园以景胜,景以园异”,生态园是生态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环境美学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当代旅游新趋向。 豫北地区生态园既体现了豫北文化内涵,有体现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尽管在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对自然环境、设计规划、景观审美趋向、民俗风土在内的众多因素美学意义上的解析,它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7
篇2
关键词:被动房,规划设计,节能建筑,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北部,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也是青岛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主要区域。被动房目前在世界各类节能建筑中具有领先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园区政府将被动房产业作为园区发展战略之一,在园区约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约60万平方米的被动房,本文对规划区域内的被动房建设做了相关设计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规划建设简介
1.1 被动房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被动房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明以来,出色的节能效果很快得到了各国建筑师和主管部门的认同与重视,在欧洲各地都出现了以这种标准建造起来的建筑物。截止至2010年,仅在德国就有13000 多座被动式节能屋投入了使用(2012 年全世界有37000 座),当前已建成的被动式住房大多数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气候和日照时间并不极端的地方,其他国家也逐渐开始实施,形式有独栋房屋、公寓、学校、办公楼、游泳馆等。特别是多层建筑,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国海德堡市(Heidelberg)火车总站南侧的新城区Bahnstadt,总面积达到116公顷。这个城市发展项目将全部采用被动式建筑标准建设,2009年开始地面施工,项目开发期为15-20年,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被动式建筑群。2010年5月,欧盟颁布了一项关于建筑节能的指令,该指令明确规定从 2020 年开始,欧盟境内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被动式住房的标准。随着被动房理念的不断推广,欧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也逐步踏入这一研究领域。
由世博会引入的德国汉堡之家是中国第一座经过认证的被动房建筑,实际上,中德早在 2006 年就开始了建筑节能的交流,德国能源署与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后双方共同编写《中国建筑节能手册》。2009 年,中德双方共同完成了中国被动房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1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我国发展零能耗建筑的历程。根据中德技术合作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秦皇岛市的“在水一方”和哈尔滨市的“辰能・溪树庭院”两个示范项目。2011年4月,这两个项目正式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科技项目计划。2012年,有5个项目加入“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从示范区域来看,严寒地区1个,寒冷地区3个,夏热冬暖地区1个。从建筑类型看,除住宅之外, 2个是学校,1个是政府办公楼。截止目前,国内被动式建筑累计示范项目总面积达17.23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线提供很好地借鉴,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促进节能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
1.2 建设内容及园区现有条件建设分析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北部中德生态园内南侧,抓马山北麓。规划建设山景住宅区与创意智库区2个组团,共14个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47.71ha。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3万O,区域平均容积率1.2,绿地面积约18.4万O;各规划面积详见表1
表1规划建设内容表
中德生态园从2012年起开始筹建,目前处于园区一期开发建设期间,整个园区的市政管网建设比较薄弱,项目选址处周围无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尤其因为该处是山区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且海拔较高,市政供热管道较难到达,在此处建设被动房也充分利用了被动房靠自身的技术及构造措施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优点,同时节省供热管道的投资。
(a)项目规划用地范围(b)项目鸟瞰图
图1 被动房项目规划示意图
2 社会效益分析
2.1 项目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分析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完成建筑工程总量超20亿立方,约占世界年建筑总量的50%,建筑节能任务艰巨。被动房产业是建筑节能领域中的集大成者,其产业链涵盖节能技术、建筑材料、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带动系数高,被动房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次被动房建设工程项目,通过与德方合作,引入德国技术、标准、施工管理与认证全过程体系。在学习掌握德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气候特点,居住习惯的被动式建筑,同时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
目前有50多家被动房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入到被动房联盟组织中,园区规划了3000亩土地作为被动房产业用地,中德生态园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被动房产业在青岛的发展。
2.2 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我国建筑普遍存在能耗大、排污量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且具有夏季空调用电量大,冬季采暖能耗高的特点。相比于此类房屋,被动房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等特点。本项目通过各项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主动式能源消耗的依赖,项目整体可实现节能90%以上的目标,远高于我国建筑节能65%的标准,节能效果显著。项目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技能减排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对国内民用建筑的统计结果,2011年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建筑年采暖能耗为24公斤标准煤。本项目通过采用被动屋技术项目建成后,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为15.7公斤标准煤,每年可以比普通住宅节约标准煤47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63吨,以目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每吨二氧化碳交易额约2美元进行测算,本项目可年实现碳汇收益34万元。
2.3 项目技术可行性与标准适应性分析
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在取暖和制冷方面有极大需求,因此推广被动房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被动房并非尖端复杂技术堆砌的产品,而是倚重于优化的建筑节能设计与细节处理、高效与适用的节能技术、严格的建筑质量控制来实现。国内被动房产业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自主研发探索,国内被动房技术发展迅速,也涌现出一批符合标准的被动式建筑。本项目在调研国内外被动房发展状况基础上,与德国权威机构签约,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引入德方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项目高标准完成提供了保障。在技术经济性方面,我国节能建材与设备成本也随着应用量增大而逐步下降,使得被动房造价大大下降。由此可见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晚,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节能工作的基础和监管能力、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水平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水平要求较低,提高的进程比较缓慢。且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对能耗判定以建筑构建或设备的单项能耗为基础,缺少对整个建筑物一次能源消耗的定义与判断,难以评估一个建筑的实际能耗水平及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引入德国被动房标准进行建设,可为后续我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节能标准做基础。由此可见本项目符合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要求,项目标准是适用的。
2.4 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节省及示范效应分析
本项目采用被动房技术,可节省区域供热设施与管线投资约16788.9万元。按照供热能力50万平方米预测,可节省供热站投资,约3000万元,总体可节省区域基础设施供热配套投资约19788.9万元,减轻当地政府区域开发的资金压力。
本项目为中德生态园中德技术交流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引入德国先进被动房技术、标准及理念,打造国内最高标准的被动房建筑。项目贯穿被动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评价、资格认证全过程,是国内被动房示范标杆项目。中德生态园还将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产业链。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为我国被动房发展奠定技术及标准基础,进而引领建筑节能新标准,推广建筑节能理念,推动我国被动房产业发展。
结语
被动房在欧洲已经发展了20 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法律法规、设计、施工、产品供应等各方面齐备的体系,其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解决的问题将对我们未来推动建筑节能向更深层次迈进,提供有益的帮助。中德生态园进行大规划被动房建设,将带动被动房产业链中的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当地乃至青岛地区建筑节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肖丹. 建筑发展新趋势―被动式建筑[J].科技信息. 2013,21:176
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小城镇;问题;价值
1 引言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关键所在,好的生态景观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城市的景观开发也已基本成型。而小城镇则像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也许,年轻人,年轻的景观设计师们一展拳脚,实现胸中抱负的地方,正是这些亟待规划与创新的小城镇!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
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
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
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原生态注重以“恢复”、“再现”原始自然状态的思路,来优化小城镇景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景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原生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联侦.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景观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3.
[4] 赵奕.原生态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5] 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8,(2).
[6] 袁也.对于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篇4
【关键词】公园设计;生态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
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部分,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而位于施甸县的玉湖公园是全县的亮点公园,但是公园原有部分植物长势不好,景观层次单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通过对公园现状的认真分析,2011年春天玉湖公园实施了绿化改造工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利用植物造景,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1 规划总体要求
1.1 规划的背景 施甸县的玉湖公园为引领施甸县居住休闲度假新模式,创造性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集生活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商务会议区、动植物园、水上乐园、娱乐健身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园。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区。
1.2.2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营造诗意的居住休闲环境。
1.2.3 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做到安全、高效、可靠: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系统、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工程设施。
1.2.4 高水平的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增强规划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在公园各景点的组织上,可采用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园重心,利用园路、溪水、山丘等造园要素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呼后应,过渡自然,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
2.2 坚持以人为本
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注意与周围环境配合,与邻近的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2.3 注重创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2.3分区设计
2.3.1休闲区设计
该区域东起新广花路,西至铁路桥。此区域靠近居民区,北接秀全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沉淀,设计主要考虑到周边市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和河道生态的展示示范,设置文化广场和市民广场等,广场又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充分体现以人为体的设计理念,展现花都最休闲的地方。
2.3.2生态体验区设计
生态体验区位于新街河河道的中上游,考虑到原有砖窑厂和其他旧厂区等,以及原有水塘的河堤现状,主要对原有的砖窑、石灰窑等进行改造,形成集遗观览、历史博览功能的艺术体验区。南面自然山林中设置国花雕塑公园、康体游乐园等,并在整个公园制高点设置标志建筑,供人们登高远望,浏览一河两岸的美丽风景。
2.3.3步行桥景区设计
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方案利用防洪堤的放坡要求,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2.3.4滨水主活动区设计
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该区域东起迎宾大道以东300米,西到凤凰桥,作为花都的门户,一方面是景观和视线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公园方向的人流量较大。满足这一功能要求,在迎宾路两侧设置公园入口广场,广场是使命聚会、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设置观演台,适合与大型的节假日庆典活动。同时,在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为了开阔视野和大气的空间效果,新的设计拓宽原有水面,沿规划路边设置绿道,由2米自行车道和3米人行道组成,并沿途设置亲水平台、休息坐凳、景观灯柱等景观,丰富河堤景观带。
2.3.5生态标本园区
生态标本同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于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2.3.6生态培育区
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2.4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2.4.1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4.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窄问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2.4.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要注意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如水杉、池杉、菖蒲等,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2.4.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结合生态公园规划实例分析,提出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从中打造一个优雅休闲的亲水性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完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郊型;公园设计;生态
Abstract: Suburban park design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land protection land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reasonable planning use. Using th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s far as possible reflect a natural park landscape appearance, construction has regional, and reflect the local culture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park green space.
key words: Suburban;Park design;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推进加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许多原来的城市郊区都逐渐并入城区,挖山填塘、毁林断溪成了普遍的运作方式,如何让城区边缘的丘林山地式公园的改造,结合规划的绿地系统建设既最大地保护城市生态,又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原生态植被,既使公园绿地各具特色,又降低公园建设工程造价成了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下面以江西省赣州市栎木坑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下简称公园规划)为例,谈谈城郊型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原生态利用问题。
景观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园林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地循环过程作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地前提条件。园林景观规划作为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力争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维持景观的完整性。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地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和谐关系。
城郊型公园的规划用地往往含有低丘山林地、水塘、农田等等。栎木坑公园的规划用地亦如此。【图1】
【图1】栎木坑公园的用地GOOGLE图
栎木坑公园位于城区东面的城乡结合部,贡江左岸【图2】。区位优势独特,非常适宜建设生态型休闲健身的专类公园。如把城市路网的规划结合公园的规划(尊重利用原始地形、地貌)一并考虑,在城市控规的道路竖向设计中进行优化,避免大挖大填,可以为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提供一个好的案例。
【图2】栎木坑公园区位图
一、栎木坑公园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拟建的栎木坑公园位于赣州市城东,距市中心约2.5公里,规划总面积54.229公顷,最高峰海拔147.81米。
(二)土壤植被
规划区内大部分地方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场地在正南角与西北角有少部分区域为丹霞地貌,土质贫瘠。
大部分区域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林相丰实,植物品种多,少数地段为常绿针叶林,多为马尾松,间植有少量阔叶乔灌木。
(三)水文气象
赣州市(栎木坑公园)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1441.7毫米,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为41.2℃,极端最低气温-6℃,月最高平均气温29.6℃,月最低平均气温7.9℃。
二、栎木坑公园规划用地现状
规划用地被城市道路规划网划分为二块用地,规划地块I主要为一废弃的水塘,用地面积约为1.385公顷,另一规划用地面积约为52.844公顷,含有山、水塘、菜地等。规划区内山头植被长势良好,郁闭度高,城市规划道路形成后可能会存在局部的劈山现象。公园内现有居住的农民及一座仓库,东南边有大量坟墓需迁走。
三、规划原则与定性
(一)规划原则
1、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2、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
3、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原生态的自然优先原则。
4、凸显地方特色,简洁、明快、优雅、清新。
5、充分考虑生态性、经济性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公园定位:
因规划区内植被长势良好,还有水塘、坡地及草地,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按照规划城市主干道将延伸至拟建公园的北侧。我们因地制宜,将其定性为自然的、生态的城郊型市级生态公园。
四、公园规划总体构思与功能分区
(一)总体构思
公园的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性质边界的处理来达到疏导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既方便游人活动,又便于管理。规划相地构景,意在笔先: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根据现有峦壑谷溪林鸟环境与地形,组织情趣各异的园林景观。本着“清幽朴野,含蕴意境,博系各景,集锦园中”的构景之意,组织园景。规划格调统一,品味高雅:景点建筑、园林小品宜古宜今,体现返朴归真的自然情趣,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山石、竹等为材料,植物造景符合山地景区的特征,风格自然、朴素、格调高雅与景区主题协调一致。
公园规划中把握特征地形、资源再利用,充分利用场地的现状条件和特殊位置,在场地中保留原有林地、草地、水塘,并加以适当改造,道路是串联景观的纽带,人在草丛、花丛、树丛行走,如入画境,强调以人为本、步移景异、人景相融!植物配置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注重规划的操作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及可持续发展,为使规划真正产生实效,本规划为整个公园的开发建设制定了灵活和循序渐进的计划。各区域、各项目可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方便进行分期、分项目建设、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荷风月色区、柳映清波区、层峦叠翠区入口及山体游路、必要的休息平台及服务设施,休息亭等。
(二)功能分区
公园因道路划分为二大用地范围地块,根据现状地形与山地的变化,对公园划分为荷风月色、柳映清波、层峦叠翠、松林听涛、霏红叠紫、凝碧修篁六大区域。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对生态环境带采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及运行管理,都要始终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水利这一基本原则。
1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1正确认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工程是除水害、兴水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一项工程。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是开发利用资源的工作;而从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水利工程也是人类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节、控制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新的生态平衡的工作。水利与生态相联系就是把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问题相结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2水利工程带来的问题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我们已经或将要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水域环境恶化,生态失调,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二是在流域规划、河湖治理、兴修大量水利工程设施发挥显著水利效益的同时,改变了环境,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1.3生态环境对设计、施工和运行的要求
水利工程技术要求高,建设工期长,一般要经历规划设计、施工、运用管理等几个阶段。但不论哪个阶段,生态环境监测资料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料。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对坝轴线的选择、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模型试验、工程设计、工期安排、工程概算等,施工阶段中对围堰建筑、基坑开挖、混凝土浇筑、砂石骨料开采、截流与导流施工期用水,直至工程建成投产,以及各个建筑物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地调度运用,兴建前后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研究等,都需要提供生态环境因子的各项监测资料和分析成果。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工期长短、投资的节约、工程效益的发挥等各个方面。
1.4生态环境检测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江河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进行的。其针对性强,目的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同的工程进度,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对水流流向、流态、泥沙运动、水温结构、水质、底质沉积物及水体生物、现状与变化趋势等需作综合的监测规划,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5生态系统的划分
生态系统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一条河流、一个水库、一个村庄,甚至一块农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复杂巨大的生态系统,是由许多较为简单的、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所组成。
生态系统是可变的,人类可以设法改变某些生态系统为自己服务。为此,我们应该研究水利工程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它的功能,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建前后的生态平衡条件和演变发展的规律,探讨环境因素的改变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创造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
1.6生态系统的可变性
建设水利工程,一般都遵循“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原则,而且对人类环境大都有所改、善。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这些个关系之间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有时又互为因果、难以截然分开。
2 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要求
2.1规划设计阶段
生态环境应密切结合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基本保证要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工作程序分为选点、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详图等阶段。规划阶段的基本工作包括水库各种特征水位、功能、航运、渔业、环境生态、人群健康、水库移民、移民区的兴建及工业城镇布局规划等方面的设计,而这些都需要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资料作为依据,尤其是要弄清施工前的本来状况,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施工阶段
2.2.1施工布局不能使生态环境恶化
水利工程建设,由于施工队伍庞大,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因此对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应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严防污染大气、水源和流行疾病的传播。施工所带来的噪音、飞尘、烟雾及污水,应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其影响。
2.2.2施工开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低估
水利工程建设期间,需要开发交通、兴建码头等,工程开挖量大,要防止因开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应注意对资源和生态种群的破环。
2.2.3研究河床覆盖冲污及污染物的淤积情况
在围堰布置、水工浇筑、截流等进程中,要了解生态环境因素。如研究河床的抗冲能力时,对河床地质环境、河床河底沉积物等,都要取样监测,不仅需要了解表层的变化,而且还应掌握深层的变化状况,为研究环境因子的迁移转化提供依据。
2.2.4做好保护施工区的景观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规模宏伟,场面壮观,对前来参观的人员,工地应有专门的接待管理机构,加强对外来人员有关生态环境的宣传管理。工区应尽量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第一,保持具有一定的景观环境水平。
篇7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9] 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61-63.
篇9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篇10
关键词:大京水库 生态园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14-02
1 引入
生态园是一种区别与传统餐饮的特色餐饮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建立在一种“生活压力加大,人们渴望通过自然来舒缓这种压力”的基础上,顾客想在自然中就餐,必然要有这样的就餐环境,顾客想要一种可以融入自然的艺术氛围,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可以容纳园林文化的餐饮形式。
农业生态园就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它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的农业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根据以“生态园”命名的园区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三类:即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相关的“生态园”。大京水库可以归为第三产业的生态园。以温州生态园为例,已成功建造。即园区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如以生态恢复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旅游业、文化业、生态农业以及适当开发绿色人居产业等。
2 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株洲市的发展,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面向自然的旅游,而大京水库本来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政府也鼓励对其进行整体规划,笔者认为把大京水库规划成一个生态园,既满足了人们休闲所需,又响应了政府对大京整体规划的政策。
2.1 基本条件分析
大京水库地处株洲县东北角,株洲市郊东南,距市区15公里距沪昆高速互通口7公里,是长株潭旅游休闲的“金三角”,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以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盛夏景区温度比市中心温度低10℃左右,被列为株洲市炎帝陵旅游线的起点。景区规划面积3·08m2,京水湖面近1.6·06m2,蓄水量达1.5·08m3。若将其发展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生态园,既可以完善景点的观赏性,又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2.2 区域生态环境
2.2.1 气候
株洲县位于湖南中部偏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达286天,年平均气温16℃到18℃。气候宜人,全年都适合旅游休闲度假。
2.2.2 地形地貌
株洲县属丘陵地区。大京水库规划区内有丰富的植被山林多,景区绿化率达98%。该地区水源环境、气候条件、农田环境较好,没有收到工业污染。原始地形保留完好,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园的潜力。
2.2.3 特色
大京水库景点已经投资2亿元建设,设施较完善。在该景点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科技的应用,该地区人们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也引进了大棚,但是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另外林业发展较好,但畜物业还有待加强。
3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3.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针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农林业生产基础,对农业、林业、水产业综合考虑,利用已有的生产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在使各个季节都有其生物多态性,并能吸引游客的观光。
3.2 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中遵循旅游生态保护原则,对生态园的规划,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要有环保节能意识,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从长久利益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3.3 局部与整体统一
对生态园内的建筑与景观的设计,要与整体主题一致,保证整体都是以自然为主导的风格,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4 大京水库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基本思路
4.1 农业
以生产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等为主营项目,让游人参与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并可欣赏、品尝、购买作物与花卉等的园区。在这里既可以用来作为观光农园又可以作为教育农园,形成产业化模式,所生产的农作物一方面供本区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运到周围城市销售。在暑假和寒假可以将农场分租给游客。少数发达国家,又出现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各个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
4.2 水产业与畜禽业结合
本规划区内有很多池塘。在水面上种植少量浮叶植物或漂浮植物,如睡莲、荇菜、浮萍等;池塘边选择菖蒲、莎草、芦苇等水生植物,进行组合搭配,使整个池塘显的气氛舒适宁静。在水中养殖鱼类,及其它一些水产品,同时该地区群山围绕,很适合养殖可以用来养鸭,其粪便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让游客乘船置身其中享尽自然之美。
4.3 林业
对林业的设计不能过分加入人的主观性,在设计中应避免对生态的破坏,需保证生态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对于生态园区内的植物配置,应结合生态性的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都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植物品种的选择以“适地适树”为依据,以生产性植物为主,观赏性植物为辅,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另外,可在林中种植一些果树,让旅客也能参与采摘工作。总之,对植物的规划,应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托,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其与周边环境(光、温度、水、土壤等)的关系,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园林植物种类进行“乔灌草”式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同时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 上一篇:企业补充医疗方案
- 下一篇: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