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见习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毕业生见习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形成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服务对象,以实践、实习和灵活就业为主要运行方式,并与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系相衔接的预备就业工作机制,以缓解我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工作要求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针对缺乏社会实践及职业经验的毕业生开展的专项就业援助行动,其依托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实操、管理等预备就业岗位,接纳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的职业见习。见习期间,见习者和用人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参加见习毕业生提供免费人事服务和失业登记管理服务;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见习工资并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政府对见习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费用从当地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列支。
见习工作由州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州人事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人才中心)具体运作并承担完成相关具体工作任务。就业见习供求信息和相关工作表格(附件)可通过*州信息公开网查询、下载。
三、实施对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指*州生源,自愿提出见习申请并符合见习岗位条件及专业要求的未就业或已办理了失业登记手续的应历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上述人员原则上只能享受一次政府提供的见习补贴。
工作中要重点安排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优先参加见习实践。
四、工作程序
(一)宣传发动通过各类媒体信息,广泛宣传发动,使各科室和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见习制度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见习计划中来。
(二)组织开发见习单位和见习基地
1、见习单位申报条件。见习单位应当是具备一定规模、管理规范、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自愿提供各类就业见习工作岗位,并能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管理、技术含量的见习岗位。市本级(含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开发区)今年将确定5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
2、见习基地申报条件。在具备见习单位条件的基础上,一年内为毕业生提供10个以上见习岗位的见习单位,并能从见习毕业生中录用10%以上为正式员工的,可确定为“*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授予由州人事局等六部门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牌匾。挂牌期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并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的可以继续挂牌,今后可长期参加我市毕业生见习计划的实施。
3、见习单位申报程序。通过新闻媒介,公布我市的见习工作政策和申报程序。能够满足见习条件和要求的用人单位,可自愿提出参与申请,向市人才中心进行申报,填写《*州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申报表》(见附件1)。并提供下列申报材料:(1)企业单位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2)组织机构代码证;(3)见习单位简介。人才中心根据申报情况报上级部门审核认定。确定为见习单位的用人单位,须与组织实施机构签订《见习单位参与实施机构开展*州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见附件2)。
见习单位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试运行一期后,经评估合格的,可以认定为“*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三)见习实施
1、见习信息。根据见习单位上报的见习岗位需求信息,由市人才中心统一在*州信息公开网向社会,信息内容包括:见习单位名单、见习岗位、见习人数、见习期限、条件、要求等。
2、见习学员报名。符合见习岗位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应填写《*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登记表》(见附件3),并持下列有效证件到市人才中心报名:(1)身份证、户口簿;(2)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报到证、就业协议书或失业登记证;(3)学历证明;(4)低保家庭提供《低保证》,零就业家庭、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家庭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所在社区居委会提供证明并由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签署意见(农村的提供村委会证明并由乡镇民政部门签署意见)。
3、见习供需对接。见习毕业生报名经人事部门复核后,由人才中心负责建立见习岗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申请参加就业见习报名信息的供需信息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网上双向选择或依托人才市场供需直接见面等形式,按照双向选择、择优使用的原则,帮助见习毕业生和见习单位实现供需对接。见习毕业生与见习单位达成就业见习意向,由见习单位和见习毕业生双方签订《*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协议书》(见附件4),并报实施机构鉴证备案。
五、见习管理与跟踪服务
1、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见习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或期满后被见习单位聘用的,应为见习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在见习期间被聘用的,中止见习活动)。在该单位见习期可作为工龄计算。
2、见习期间各方应按照协议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完成任务。见习单位不得随意解除与见习学生的见习关系,出现违规并拒不改正者,经核实人事部门可取消其参与见习计划的资格;见习学员无正当理由不得提前终止见习。
3、见习期间,人事部门负责对见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督促检查见习单位的日常管理情况,协调解决见习期间出现的问题。
4、见习期满,见习单位应根据毕业生的实际表现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毕业生见习情况进行考核鉴定。出具《*州见习毕业生就业能力鉴定表》(见附件6),作为实践锻炼经历和就业证明,作为今后招聘选用的依据。
5、见习单位应做好就业见习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密切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及时与人事部门沟通研究,共同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抓实做好。
篇2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投身于基层管理和服务于基层工作。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对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服务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可按相关规定进行加分。在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中,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2009年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将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招考250人,选聘6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招募5名(支教、支农)参与“三支一扶”计划。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三)积极开展招聘执业医师到卫生院服务的工作,吸引和鼓励执业医师到农村服务,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信息的收集、整理,积极与辖区内的有色金属、建筑建材、药业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联系,落实企业需求岗位信息,发挥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主要渠道作用,力争挖掘300个岗位,积极推荐高校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各类企业就业。
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市人才管理部门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才管理部门及时给予办理档案管理、人事等相关手续,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好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各项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渠道,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失业人员符合规定条件的,可申请最高为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三、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引导辖区内的有色冶金、电力、金融、保险、建筑建材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力争挖掘100个岗位,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储备。
积极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强化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的意识,做好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
对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管理部门。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在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我市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可以通过“红河州青年创业发展基金”,对部分青年创业者提供3年期3万—5万无息、无担保、无抵押、借还型启动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好开办个体工商户的各项优惠减免政策,停止收“市场管理费”、“个体管理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为高校毕业生办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开辟绿色通道,在5个工作日内发照,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的,提前至1个工作日内发照。对在经营中确有困难的企业,减免年检费用。
认真实施省政府鼓励创业的“贷免补扶”计划,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在市场内增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收集各类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利用招聘会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特别是重点服务对象给予就业推荐。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要积极与高校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得到落实。依托*省个私经济协会创业导师库,积极向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推荐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
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管理,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六、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市人民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路子,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确定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600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七、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登记认定工作和就业援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残疾人家庭毕业生,在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对离校后未就业而又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人才管理部门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
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其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我市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
篇3
一、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工作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7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5个;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10人;力争将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所的职能作用,全面掌握我县企业空缺岗位,积极主动收集县外、州外好的企业用工信息,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推荐各类求职人员到企业就业。
2.按照省、州就业援助政策文件规定,扎实推进就业援助政策落实。
3.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尽量按照其求职意愿进行推荐就业。
4.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主动与财政、农行联系。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目标:全年建立4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促进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013级藏区“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6%。
工作措施:
1.准确掌握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及专业,并针对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建立4个见习基地,通过见习让他们学习工作经验,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种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工作目标:全年完成品牌培训100人;职业技能培训540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40人;创业培训50人;扶持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400人。
工作措施:
1.与县内各大企业、宾馆饭店联合起来开展在岗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就业技能。
2.结合我县旅游业、开展乡村旅游,厨师,挖掘机,手绣制作,汽车驾驶员,酒店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培训和农劳品牌培训,让广大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3.通过各乡镇调查掌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对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
二、项目资金
(一)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安排州就业专项资金40万元)
1.农民工在岗培训资金,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解决,不足部分在争取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解决。
2.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印发各类政策的宣传手册,让各类求职人员、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3.小额担保贷款资金80万元由农行、信用社承担。
4.残疾人培训18万元由省、州、县级资金安排解决。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安排6万元州就业专项资金)
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6万元由州就业专项资金安排解决。
(三)加强技能培训
1.技能培训所需资金,在州局下拔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解决。
篇4
【关键词】就业见习;战略;对策
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和共同制定了《“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并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拓展和规范一批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进一步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通过努力,提高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就业见习活动是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而推出的又一项政策。几年来黑龙江省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的指导黑龙江省就业见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我们对黑龙江省及其他省份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做了调研,黑龙江省调研两版问卷共发放问卷820份,涉及黑龙江省内13个地市,回收743份,问卷回收率为90.6%。在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四个层面为黑龙江省就业基地建设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一、基于政府层面开发黑龙江省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优选就业见习基地,搭建人才与岗位的良好沟通平台
首先,政府在选择就业见习基地时应严格按标准进行选拔,保障见习单位能够为见习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解除见习生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其次,在选取见习基地时也要考虑本地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未就业毕业生的专业分布情况,要保证未就业毕业生都有见习的机会,通过见习的毕业生要符合本地的产业需要,符合企业相关的用人标准。最后,在人才与企业之间要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要扩大信息的渠道,扩大就业见习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度,同时也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来挑选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有效匹配。
(二)运用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创造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此,对参加就业见习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就成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一项基本要务。在我们调研中发现,许多地区为大学生精心准备的见习岗位,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空置,这说明目前现行的大学生见习活动的激励性还不够强,许多大学生担心在见习后面临再次的失业。政府可以为见习生提供远程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在见习单位实践的同时能够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见习单位中可以形成帮带的机制,几名见习生跟随一名师傅学习。并且在正式的见习工作前向相关部门做出见习计划,对见习期间见习生的具体工作作出安排,相关部门定期的从见习单位和见习生获得反馈信息,以保障见习生在见习期间真正获得了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参加见习的大学生中建立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不仅带动相应的见习单位,也带动整个社会创造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
(三)就业见习前置化,实现大学生见习与大学生创业的有机结合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流,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国家出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优惠条件的一系列政策。大学生见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离校尚未就业且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相关行业的见习机会,让他们在见习企业获得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以提高他们创业成功的机会。同时,这也为见习结束后见习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例如,上海市启动了“大学生创业见习资助项目”,2009年组织带教见习企业300家,接受创业见习人员1000名,使他们在见习中通过一系列创业培训提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竞争力。见习期满后,优秀创业见习人员在申请科技创业基金时还可获得加分。
(四)建立企业和见习生双层面的激励体系,形成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这项政策能够在企业和大学生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和持续的影响力,建立就业见习活动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针对企业和见习生双层面的激励体系。对企业,政府应出台一些扶持相关企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如可以给予参与见习基地建设的企业特殊补助,企业每吸收一名毕业生就业见习,政府直接给予企业一定金额的补助,然后企业自行负责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另外对于参与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扶持其发展,比如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对企业进行公开表彰,这相当于给企业做了免费的宜传,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广告支出,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应。对于见习生,政府应从物质和精神双方面来增强就业见习岗位的吸引力,保证见习生补贴和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到位。同时为参加见习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其在见习岗位继续学习的机会,注重见习生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发展。
(五)运用绩效管理方法加强就业见习监督体系的执行力度
就业见习政策能否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见习活动方案的执行力度,包括对见习生的补贴、保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以及就业见习相关部门和企业自上而下各层人员对于就业见习的执行和保障。因此建立就业见习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相关人员和见习单位执行情况的考核有利于就业见习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绩效管理体系是一套有机整合的流程和系统,专注于建立、收集、处理和监控绩效数据。它既能增强组织的决策能力,又能通过一系列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来帮助组织实现策略目标。通过绩效管理的三个环节来实现对各层各类人员工作绩效的客观衡量、及时监督、有效指导、科学奖惩,从而调动全员积极性并发挥各岗位优势以提高整体绩效,实现整体目标的管理体系。目前有很多绩效管理的方法如常用的MBO(目标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360度评价法等等。政府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绩效管理方法实现对就业见习单位的绩效考核、对于见习生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就业见习单位,可以为其减免一定的赋税,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其对见习生的培养力度。对于表现优异的见习生,也可以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措施。
二、基于企业层面开发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企业对于见习生的开发和运用,属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为大学生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在人才开发的同时实现了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在此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4P模型来进行企业层面策略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如图1)。
(一)素质管理:战略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和人才的共同发展
(1)素质获取管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选拔适合企业的见习生;(2)素质保持管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建立见习生的激励机制;(3)素质增进管理,即通过对见习生培训和职业生涯开发,不断提高见习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让见习生按着就业、职业、事业、创业和志业的基本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来发展;(4)素质使用管理,即通过为见习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见习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由此可知,战略指导下的就业见习素质管理既提高了见习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又提高了其企业服务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实现了企业与见习生的共同发展。
图1 人力资源管理的4P模型
(二)岗位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岗匹配
4P模式的岗位管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管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兴趣。当见习生处于适合自身的岗位时,他们将获得极大的内在激励,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见习岗位上实践自我,同时也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概括起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见习生的岗位管理:(1)岗位设置管理。根据企业的战略并结合见习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的再设计,已达到整合资源发挥竞争优势的效果。(2)岗位轮换管理。为增强见习生的工作弹性和工作适应性,可以进行见习生之间的工作轮换,以实现技能的多样新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绩效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实现见习生的潜能最大化
4P模型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管理闭环。见习单位可以按上述的绩效管理的闭环来对见习生进行绩效管理。首先运用KPI等绩效管理工具建立绩效计划,确定预期完成的任务,让见习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其次,为见习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得以完成预期的目标。再次,对见习生绩效进行公正和客观的考评,定期进行,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工作进展情况。最后,绩效反馈与发展,见习单位对于见习生的绩效实施情况予以定期的反馈,并且应及时与他们通过面谈或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绩效并制定下一步的绩效计划。
(四)薪酬管理:设计具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激发见习生的积极性
4P模型的薪酬管理一方面要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见习生的薪酬管理不仅仅包括补贴等物质层面的支持,还包括如何给见习生提供个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就业能力的管理。这种无形的激励形式对于以80、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来讲更具意义,他们渴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得到重视,并且获得自我实现。当他们能够从见习工作中获得工作成就感时,必将激发他们工作潜能,并且期待自我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三、基于高校层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高校整体的发展战略能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战略制定中引入市场化组织的策略,在此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7S模型(见下图2)引入适合高校的战略工作体系中。
图2 麦肯锡7S模型
(一)“硬件”要素分析与应用
1.战略(Strategy) :加强学校自身品牌建设,形成办学特色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中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显,很大程度是由于学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学校特色型品牌。参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后,高校应加强同市场的联系,根据大学生在见习活动中所反映的问题调整办学目标,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型品牌一旦建立,将会为高校带来持续性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2.结构(Structure) :成立高校就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地方人才交流中心、企事业单位代表、学校相关部门组成的就业工作委员会,由就业工作委员会推动就业见习活动的全面开展。就业工作委员会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战略规划、办学特色以及人才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学校内部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就业管理体系,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的推动难以全方位的促进学校的就业见习工作,它需要全校上下形成联动的机制。就业指导部门发挥协调和纽带作用,对外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就业见习活动的反馈研究企业的招聘需求,接受就业市场对办学的意见;对内宣传就业见习的信息和政策,反馈企业的需求信息和聘用意见;帮助和教育学生转变观念,加大就业见习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度。
3.制度(System):建立就业见习、就业实习、和创业活动相结合的机制
就业见习和就业实习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推行的制度,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毕业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后者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见习和就业实习的结合可以推进就业见习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加企业和学生之间互相磨合的时间,大大提高学生在企业的留用率。而大学生如果能在创业之前进入见习基地参加见习,则将提高创业大学生对于相关行业的了解,增加其创业成功的筹码。因此,将大学生见习、实习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这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见习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软件”要素分析与应用
1.人员(Staff):设置专人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数据库
高校应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参加大学生就业见习作为其未就业的备选方案,并且帮助大学生明晰就业见习后的职业目标。同时可设置专人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数据库,对毕业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参加就业见习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其留用比例,从而为更好的宣传就业见习活动,提高就业见习的影响力度而做准备。
2.技能(Skill):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是高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一个导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多,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也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增加大学生对于市场的敏感度,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大学生更好的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做好能力上的储备。
3.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ision):形成全员推动就业见习活动的内部机制
共同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它可以激发全体人员工作热情,以使他们为实现毕业生就业战略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的推动和宣传力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战略规划的时候,花大力气来开展宣传强化活动,从而使所有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领导和教师都能深刻理解它、掌握它,并能积极运用它为就业见习工作服务。
四、基于学生层面开发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人力资本的构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市场社会中,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已成为决定个人获得职业地位的重要因素[1]。人力资本是推动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人力资本的存量越高,其在社会竞争中所获得的核心竞争力越高。因此,见习生要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构建。在大学生见习基地期间,积极的向见习单位的人员学习,并在见习岗位上进一步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见习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使自己能够早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社会资本的构建
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概括起来,社会资本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信息、影响、社会信用和强化等四个方面[2]。第一,社会资本帮助大学生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求职成本;第二,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关键决策上,获得自身社会网络结构中具有强影响力的个体的支持,从而提高成功的机率;第三,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自身的信用品牌,获得持续的信用价值;第四,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增加其对自身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助于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社会资本能够显著的提高个体的竞争优势,在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后,见习生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扩大自身的社会网络结构,在现在的见习单位内增加自己在同行业的社会资本,并且利用社会资本的可增值性,在现有社会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扩充自己的人脉关系。整合自己已有和潜在的社会网络结构,使其能在恰当时候发挥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三)就业见习生应加强个人心理资本的构建
所谓心理调试,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3]。首先,见习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长期和持续性发展,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前,为自己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见习生应加强自身意志力的磨练,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将见习作为自己正式工作前的准备和缓冲,珍惜毕业后参加见习的机会,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大学生应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进入见习基地是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所迈出的第一步,所面对的工作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可能造成见习生在短期内一定的心理困扰。见习生应该利用积极的心理调试方法,提高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保持自己更健康更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社会[J].2008,2.
[2]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M].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刘红委,牛殿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01.
作者简介:
篇5
一是认真谋划民生工程。
根据市民生办下达的任务,区人社局立即制定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局、镇、街道社保所业务人员召开会议,分解任务,学习业务流程,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任务有效落实。
二是加大宣传,“量身定制”扶持岗位。
通过招聘会、工作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动员区内企业积极开发扶持岗位,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三是对接申报企业,确保民生工程落实有声。
篇6
青海省海东地区出台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规范管理,其合法权益,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基本素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的提高,海东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一、适用对象。 为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的临时聘用人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临时聘用人员指地、县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因单位人员紧缺或承担阶段性工作任务,以合同形式聘用从事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性、辅助管理、工勤等工作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育卫生见习生、计生协管员、新农保协理员、纯农牧户和城镇困难家庭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岗位人员。
二、聘用岗位和条件。
1、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技术类是指被聘用于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人员;二是辅助管理类是指聘用于辅、事务性工作岗位的人员;三是工勤类是指聘用于后勤服务工作岗位的人员。
2、编外聘用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品性端正;二是具有海东户籍或属海东生源;三是应聘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对口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四是应聘从事辅助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五是应聘从事工勤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六是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特殊专业技术和技能岗位的年龄可适当放宽;七是身体健康,能胜任所聘岗位工作;八是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聘用条件按省上相应的政策规定执行。
三、聘用原则和程序。
1、原则。编外聘用人员实行总量控制,应在核定的数额内由地、县分别通过公开考试招聘,其中地、县临聘人数原则上不能超过总编制数的10%(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安置人员除外)。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面向区(县)内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的使用实行限额管理,坚持谁聘用、谁负责,谁聘用、谁出资的原则。涉密、财务等关键性岗位不得聘用编外人员。凡有下列情况的,用人单位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提出编外临时聘用人员的书面申请:一是本部门、本单位编制偏少,编内人员难以完成现有工作任务;二是因职能增加,暂时未能调整编制,急需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三是专业技术岗位现有人员满足不了工作要求,需引进特殊人才的(亦可按《海东地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试行办法》办理);四是有特殊任务,需增加工作人员。
2、程序。一是凡在限额内确需使用编外聘用人员的,以地直、县为单位,在本单位(县)规定限额内,将拟聘人员数、资格条件、岗位要求等,报经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局审核、地区编办核准并报行署批准后,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通过公开考试择优聘用。二是招聘编外临时聘用人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根据各用人单位设置的工作人员岗位、条件等基本情况,通过制定和报批招聘方案、招聘信息、报名和资格审查、组织笔试、体检和考核、确定拟聘人员、公示等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按省上相关招聘原则和条件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关于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通知》(青人社厅发[20xx]18号)执行。三是招聘的编外临时聘用人员,试用期2个月,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由用人单位与招聘的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照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
四、管理和待遇。
1、管理。一是编外聘用人员劳动合同原则上一年一签,特殊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也可两年一签或三年一签。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聘人员,并在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后7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如需续聘,按相关规定程序签订续聘合同,办理续聘手续。编外人员在合同期内的日常管理由各用人单位负责。编外人员应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二是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编制、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对全区编外用人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地、县人力资源社会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人事和社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地、县编制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用人数量的核准和监督工作;地、县财政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经费支出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地、县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工作的综合监督工作。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对编外聘用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编外聘用人员的考核管理应与在编正式职工一视同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编外聘用人员进行年度考核。重点考核德、能、勤、绩,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由单位主管领导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并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后,填报年度考核登记表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审核备案,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省上相应管理办法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四是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应拿出不少于20%的职位,专门用于招聘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五是海东地区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时,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育卫生见习生,经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认定后,按省上有关规定在笔试总成绩中加5分,对按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考核连续3年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再加2分。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中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的另加2分。五是编外聘用人员的评优奖惩原则上与在编正式职工同样对待。
凡编外人员中工作表现的,由聘用单位给予必要奖励,如有违法、违纪以及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由用人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相关规定解除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六是每年由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牵头,编制、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定期对编外聘用人员工作情况及聘用单位聘用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凡不按规定违规进人、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拖欠工资待遇等损害临聘人员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将按有关法律及政策严肃查处。因管理不到位或政策不落实而导致编外聘用人员群体性上访或出现违法行为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地、县政府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工资和社会保险。一是工资待遇。编外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其工资待遇根据所聘岗位、职责任务确定。编外聘用人员的初聘工资标准不低于省上制定的海东地区工资标准。工资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和用人单位自筹解决。
其中: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工资标准按省上相关规定执行。编外聘用人员与正式职工同样实行通讯费、交通费和烤火费补助制度,其补助标准不能低于一般办事员标准。编外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在编人员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二是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编外聘用人员在聘期内的工资实行按年增长机制,其增长幅度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社会保险。编外聘用人员在聘期内按规定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并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费用按规定分别由聘用单位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四是编外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执行同等的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考评等人事政策,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编外聘用人员的培养及职业发展。
编外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由当地人才交流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管理。人才交流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编外聘用人员的档案、党团关系、职称评审、考工定级等管理服务工作。五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育卫生见习生服务(见习)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经参加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进入我区事业单位工作的,其服务和见习期限计算为工龄,不再实行试用期。
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探索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基础,以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就业模式为动力的“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的就业服务新体系,对推动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三大难题”,构建“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于破解这“三大难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影响极其广泛。当前,我国高职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求职猛增,岗位有限,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高职生的就业难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是广大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再次,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这使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机导致了快速上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失业。作为非熟练甚至是半熟练的高职毕业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空前的。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优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怎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应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需要大力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长效制度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网络技术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服务往往表现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成功人士经验论谈、毕业生相关政策和程序宣讲会等等。即使多数学校开通了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但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因而也未能充分实践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的人才市场与有形的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形成就业信息畅通,信息准确丰富、数据更新迅速的就业信息网络化的目标。
二、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联手大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共商大计。国家出台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想方设法制定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学校奔波与校企之间忙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家长也是广开门路、千方百计地为子女谋求职位、岗位,毕业生本人更是为提前接触社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而摩拳擦掌、四处奔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出谋划策。
第一,政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全国已有27个省级政府出台具体实施办法。2009年人社部、教育部、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计划2009年~2011年,组织100万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为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国家还决定实施“双证书”制度。为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商务部共同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类高校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名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另外还出台了包括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毕业生、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措施。
第二,学校与企业加强协作,开辟多种渠道、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让企业充分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推介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到就业季,学校不仅为长期合作的企业敞开招聘大门,而且主动出击,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国大学生就业相关网站、各大行业协会及往届学生就职企业,广泛搜索企业招聘信息,发函邀请企业洽谈,介绍本校教学特色、学生专长,与用人单位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标准,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强化实践环节,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各高校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从就业机构设置、就业人员培训、就业服务内容和方式改进等方面不断学习和探索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人才中介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积极整合资源直接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趋势渠道。人才中介机构加入到毕业生安置工作中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见习的机会、促进校企互动、推动高校加速市场化进程、开展联合办学等,在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人才介绍、推荐工作和人才信息咨询三个方面为大学生更顺利就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时,就业培训机构“以就业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为宗旨专注于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以及职前培训,有效缓解了国内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指导不足的现状。团中央、大学生联合会、各大中央媒体、有关政府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密切配合,联手发起和实施了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为内容的,携手高职院校共同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引进国际通用训练课程,结合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模式,实施大学生实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解决大学生经验和社会阅历问题,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企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调整和角色转变,以期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最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构建“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提高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进行宏观调控。
第一,政府在加快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繁荣第三产业,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创造和培育岗位和职位的同时,在政策、经费、项目、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大胆尝试创建“政府出资金、企业出项目”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双赢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校地联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区;鼓励社会机构面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中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廉租公寓;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
第二,国家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扩宽就业面,鼓励大学生参军或者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切实的帮助。比如,2009年广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引导基层就业、鼓励吸纳就业、扶持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改善就业服务、健全就业保障政策等六个方面31项政策,每年投入的资金达14亿多元。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尽管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公共就业服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机构职责定位不明确,公共就业服务垄断且管理不到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化但又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政策指导与监管力度的地区性差异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以及一站式服务等模式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和阐释、明确各类公共服务部门职能、明确具体公共服务标准、规范各类招聘实体具体细则等方面做好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延伸就业服务过程,拓展就业服务形式,提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创新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第一,注重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学校要倾听企业、行业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成功企业家、行业专家、权威人士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设置和课程制定,及时了解企业的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用工需求等信息。其次,以“互惠互利、各方受益”为基本原则,构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绿色桥梁。即企业与高职院校联手,合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组织熟悉创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态势的专家、企业家成立大学生创业创业指导小组、大学生创业企业家咨询委员会,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改变以往大学生创业就业缺乏专业指导、实战力薄弱的不足之处,形成有规模性、导向性的服务平台,让成功经验被不断复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社会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筹集社会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适度资金支持和项目孵化,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给予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创业活动,使大学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公共关系、风险竞争、法律契约、开拓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次,积极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建立校友企业联络人制度、组织就业与创业校友论坛、开展校友导航等形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新平台。
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协调各个部门,发挥学校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图书馆、团学组织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学生的创业就业欲望和能力。
篇8
根据市局关于抓好改革落实工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重点改革举措落实工作。现结合实际,将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X年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及经验做法。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X项)。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联合农业局、教文体局,出台制定了《新华区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X月份,各级各类人员开展技能培训X人次,其中,燕赵工匠X人,培训农村劳动力X人,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X人,开展其它职业技能培训X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X人。上诉各项指标,除燕赵工匠外,其它按超进度推进。
二是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按照市局文件规定,X年我局已组织五批创客进行了创业培训,经过人社、工信、财政、工商、地税等多部门联合审核,目前已入驻X个项目,带动就业X余人。X年至X年X月份,区财政将各项房屋补贴、暖气补贴等共计X.X万元拨付到基地账户,保障资金支持。强化对创业孵化基地及“双创双服”活动的宣传,开展宣讲培训大会,推介创业项目,为创客们讲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创客们的法律意识,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落实就业扶贫各项政策。
我局对就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由区就业局和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依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局自身职能,同时与区民政部门进行对接核实信息,依托乡政府支持,安排专人入户采集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经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信息核实,我区目前已无需要就业创业帮扶对象。
二、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就业。
X年以来,为切实帮助各类求职者实现就业,我局召开“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新华区X年秋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会X场,到会企业X家,提供就业岗位X余个,X余人前来参会,达成就业意向X人。在“就业援助月”中,三级就业服务平台通力合作,组织就业援助活动X余次,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X户,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X人,帮助X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开展,X市新华区中宇小学和新华区司法局被批准为新华区就业见习基地,对接大学生共计X名。利用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入户进行摸底调查,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对需要就业帮扶的大学生整理成册,提供就业信息援助,目前我区共有X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登记,实现就业人数X人,其中享受就业信息帮扶的共X人。就业率达X%。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能够确保改革工作按时间节点落实到位。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中央调剂金制度、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等制度。
四、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
截止X月底,经局立项监督会议审核通过,共向X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共计X.X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要求,核实规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使业务统计数据一律从业务经办信息系统中产生,同时对技能提升补贴审核有关问题进行了情况说明,相关系统做了调整。目前,已有X个人享受了技能提升补贴X.X万元。
五、按照国家和省安排,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率政策(X项)。
严格按照省、市政策要求落实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焦炭、火电六个行业降费率的政策。
六、我区目前不涉及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和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工作。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加大对重点人群就业服务的帮扶力度。继续举办招聘会,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和有用人需求的各类单位搭建就业平台,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二、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我区劳动者素质,为促进就业提供强力保障。
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第二次地区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民生工程,确保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和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9月26日-29日,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冯志亮带领地区人社、妇联、经信、教育、农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对地区两县一市就业工作进行了调研。采取听县(市)汇报、召开座谈会、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和劳动保障站所、企业实地了解情况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今年1-9月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四联工作机制开展情况、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在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就业952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6%(其中:少数民族6307人,占就业总量的67%);女性3796人,占就业总量的40%;稳定就业 5315人,占总量的56%;灵活就业4205人,占就业总量的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9%;年度实现困难人员就业140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94%。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2265人(其中:20XX届返乡报到1576人,实现就业1310人,就业率83%);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次,完成年度计划的108%;登记失业人员3384人(其中:女性1716人,高校毕业生307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9%。
2、职业培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地区组织各类职业培训3.1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其中:创业培训2405人,创业成功1221人,创业成功率5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2.3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7%;三定培训1.42万人,高技能人才培训87人,完成年度目标的87%;职业培训后就业1.86万人,培训后就业率60%(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后再就业10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后再就业1.64万人)。
3、20XX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XX年返乡大中专毕业生报到1576人,其中:男性526人,女性1050人;维吾尔族1093人,汉族375人,回族102人,其他民族6人;研究生26人,本科生879人,大专生576人,中专生95人。实现就业1310人,就业率83%(其中:外地就业284人,本地就业1026人,包括:事业单位139人,企业聘用264人,自主创业3人,灵活就业498人,见习岗位118人,协警聘用98人,特岗教师73人,三支一扶45人,卫生系统定向安置40人,大学生志愿者18人,参军6人,考研4人,村官3人,消防聘用1人)。
4、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情况。
7 月份启动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以来,全地区共开设培训班237期,涉及各类重型机械操作员、a(b)照驾驶员、民族特色餐饮、电工、瓦工、钢筋工、焊工、钳工、计算机操作、刺绣、厨师、导游、酒店服务员、车辆维修等17个工种,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162人(XX市完成2596人,XX县完成 924人,XX县完成2642人),其中紧缺工种开班62期,共培训3022人,实现就业2836人(其中:XX市开班40期1919人,XX县开班 4期208人,XX县开班18期895人)。第四季度计划组织a(b)照驾驶员、电工、钢筋工、铲车(挖掘机)、砌筑工、计算机操作等培训班109期 5760人。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是扎实开展实名制登记工作。从乡(镇、街道)、县(市)到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都建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系统,毕业生返乡报到登记从下至上逐一到服务窗口进行登记,签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维稳和促进就业承诺书》。同时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点对点服务方式,普遍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心理、就业期望值和就业认知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和分析,切实摸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择业需求,为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活动提供依据,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二是加强创业扶持指导。在实名制登记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引导返乡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培训需求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实施了创业培训和创业实操,为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能力。截止目前,全地区有创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89人,创业成功2人,因银行停办小额担保贷款,使得许多有创业意愿的大中专毕业生因资金不足,创业还停留在愿望中。三是多途径帮扶就业。充分利用就业见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多种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组织了340名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考试,从中选拔了50名优秀毕业生分赴基层就业岗位;拓展毕业生见习基地范围,全地区共28家就业见习基地吸纳118名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落实了见习生活补贴。同时在各类选拔过程中,广泛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了解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对需要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将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开展以定向定岗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四是召开供需见面会。县(市)积极与企业对接,获取最新用工信息,通过吐鲁番日报、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就业服务网、led大屏企业用工信息,鼓励毕业生进企业当工人。在8月、9月连续开展网络招聘服务月活动中,地、县(市)共组织专场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35场次,43家企业提供4000余岗位,推荐就业 900多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70人。活动期间,印发就业政策宣传资料24000余份,开展就业指导2000余人次。五是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就业能力。各县(市)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维稳教育中,均采取了多种形式通报XX县626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告诫学员不信谣、不传谣、不上当,教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斋月期间不封斋,不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同时,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统一编入工作队、联防队、宣传队,男生会同工作队和联防队开展入户排查、巡逻、值班和其他活动,女生开展了手拉手、面对面维稳工作宣传和整理相关资料等工作,既让未就业毕业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又补充了基层维稳力量,同时也加强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管理和教育。
(二)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县(市)都能根据地区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和紧缺工种培训方案,给乡(镇)分解了任务,细化了培训要求,提出了具体目标。截止9月底,除XX县因为特殊时期加大安保任务少量开展培训外,XX市和XX县都加强了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围绕各类重型机械操作员、a(b)照驾驶员、民族特色餐饮、电工、瓦工、钢筋工、焊工、钳工、计算机操作、刺绣、厨师、导游、酒店服务员、车辆维修等工种开班237期,培训6162人;紧缺工种开班62期,培训3022人。二是创新培训方式。7月以来,由于农民忙于捡拾棉花和葡萄采摘销售工作,各县(市)充分利用空闲有利时机,加大了特殊、紧缺、实用工种的培训,并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到 三个贴近:即培训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培训机构贴近农村基层、培训时间贴近农民生活。XX市结合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农民种植温室大棚技术需求,与培训单位沟通协商,制定了委托培训设施农业种植技能协议书,并于7月底完成各乡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选址工作。目前,已在亚尔乡、艾丁湖乡、恰特卡勒乡、二堡乡、三堡乡选定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24座,8月份以来相继开展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工作。XX县和XX县分别组织了劳务经纪人培训,XX市艾丁湖乡成立了劳务经纪人协会,调动了劳务经纪人的积极性,带动转移282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帮扶周边乡(镇)采摘销售鲜食葡萄,有效提高了农民创收。三是开展三定培训。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地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地区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方案》,重点针对市场急需的紧缺、特殊工种,开展了定单、定岗、定向培训。XX市分别在艾丁湖乡和亚尔乡举办了3期维修电工和摩托车修理培训班,共培训177人,有效缓解了这两个乡维修行业的市场需求压力;根据当前正值旅游高峰期特色刺绣产品需求量大的实际,在艾丁湖乡和葡萄乡举办了4期民间工艺品制作、刺绣培训班,共培训210人,销售情况良好。XX县结合企业需求和培训机构培训工种就业优势,确定了6家培训机构开展保安、家政服务、中式烹调、电工、电焊、铲车(挖掘机)、装饰装修工、砌筑工、服务员、美容、农机维修等18个培训工种,将部分工种的培训地点调整到石材实训基地XX县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共培训实用技术90人。并积极联系新疆机电学院、新疆化工学院等实力院校,将于近期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班。同时加强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摸底调查,确定了汇宇石业一家企业,由县就业培训中心为其定制开展在岗职工培训,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准备。XX县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作用,与新疆圣雄能源集团、新冶公司、新疆机电学校联合举办了高(中)级电工、焊工3个班次的培训,共培训153人;与自治区商务厅联合培训了中级烹饪工 56人,初级烹饪工104人;并结合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农忙工作实际,于7、8月开设了58期紧缺工种培训班,涉及砌筑、市场营销、拖拉机驾驶、维吾尔花帽制作、维修电工等13个工种,共培训学员2642人,这些培训人员经培训后基本都实现了再就业。四是动员两后生参加学制教育。县(市)人社部门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地区全员覆盖参加学制教育的思路,制定印发了两后生学制教育培训方案,多次组织人员逐村逐户调查摸底,于9月20日前后基本摸清了两后生底数,逐步掌握了他们的培训需求,目前全地区已入学参加职业培训1548人。XX市正在开展三个1000和三个百分百工程,即组织两后生参加学历职业教育培训1000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实现普及教育100%、技能培训100%、推荐就业 100%。XX县和XX县充分整合职业高中和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资源,加大了秋季招生宣传力度,完成了招生计划,正在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三)四联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开展。
县(市)都能认真落实政府与企业联合招聘、联合培养、联合使用、联合管理的工作机制,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月、就业援助月活动,相继组织35场招聘会,挖掘工种900余个,提供岗位4856个,达成就业签订意向2584人,效果比较明显。XX市积极与沈宏集团、溢达公司、鑫磊建工集团等企业签定协议,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培训3500人。XX县组织全县94家生产经营性企业与67家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联系结对,并专门成立活动指挥部办公室,协调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摸排出企业存在问题172个,已解决136个,正在协调解决20个,一时难以解决16个,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挥部办公室对责任单位和职能部门及时下发限时督办卡,督促责任单位想方设法给予协调解决。截止目前,发放督办卡141份,涉及企业 89家。XX县联合新疆新业职业培训机构对中泰化学新业公司1022名职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在郭勒布依乡开展中级电焊和氧焊培训班,培训67人;委托新疆机电学院为圣雄集团培训高级电工和高级电焊工87人,有效提升了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
(四)创业促就业工作效果明显。
县(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地区印发的《地区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吐地就培办[20XX]8号)基础上,都制定了创业实施方案,扩大了创业培训覆盖面,严格落实减免各项费用的政策措施,创业成功率较去年有显著提高。截止9月底,全地区创业培训2405人,成功创业1221人,创业成功率51%以上。XX市抓好 三园区一基地一街道建设,7月在绿洲西路筹建了大学生孵化基地,投资210万元帮助2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精选了服装类、电子产品类、服务类、文化类等4个大类企业项目,目前装修已结束,正在办理挂牌等相关手续。同时,在二堡乡成立了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组织130余名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了动员现场会,给予三年免棚租、棚膜、肥料等费用,目前11名大中专毕业生进驻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种植管理大棚22座,并委派技术员全程跟踪大学生创业情况。XX县加快了创业支持平台建设,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中心等事业编制机构,为创业群体提供创业支持、人事等服务。确立在木卡姆街区、农贸中心、老城夜市、新城夜市挂牌创业基地,在吐峪沟洋海湾挂牌农民创业基地,落实房租减免等补贴政策,为41名从事微利和个体商户的初创人员提供就业援助金20.5万元,为7名创业人员减免营业税10.08万元,为87名创业人员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379万元。同时,加快了XX县科技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园)进驻入园进度,已确定了药茶加工、果汁果酱加工、食用菌培育、装饰装修等9个创业团队项目,预计开园后可带动百余人创业就业。XX县狠抓创业培训人员的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工作创业成功率大幅提高。组织创业培训565人,创业成功368人,创业成功率65%,高于地区平均创业成功率,带动就业736人。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政府引导就业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陈旧,不愿进企业务工,也不愿意参加培训,就业竞争力很难得到提高。
2、受就业形势大环境影响,就业空间可容度不足。
从县(市)摸排各类就业岗位来看,企业用工普遍不多,共缺工1100余个,可提供符合企业条件的人员仍不足。部分维吾尔族工人汉语能力偏弱,仍然是影响和阻碍就业的主要问题。
3、职业技能培训层次水平还比较低。
受培训机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目前地区绝大部分培训机构只能开展初级培训,中级培训也只有地区技工学校一家,高级培训完全得依靠自治区各类学校。部分紧缺工种补贴标准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装载机、叉车机、挖掘机等工种核定收费较高。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促进就业、引导就业的力度。
各级政府在确定就业目标、促进就业过程中,要强化政府职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全面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工作,力争完成20XX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5%的目标。加大创业孵化基地的硬件建设和创业能力建设,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基地、孵化基地、示范基地。加强创业扶持和典型宣传,通过典型带动一批创业,促进大批就业。
二是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
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任务已过半,培训后稳定就业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第四季度培训过程中,加大三定培训力度,市场需求什么,就培训什么,提前对接需求岗位,制定完善紧缺、特殊工种培训方案,完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质量,100%完成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任务。
三是进一步摸清就业工作底数。
从调研督查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两后生的底数不清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用工需求也不是很清楚,第四季度要在已掌握数据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表格、统一指标搞清就业工作有关底数,尤其是两后生入学情况、退学情况、就业情况等都需要摸清、摸实,全面掌握。
四是深入推进就业援疆。
按照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就业援疆。XX市对口援疆城市是湖南XX市、XX县对口援疆城市是湖南XX市、XX县对口援疆城市是湖南彬州市,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建设、就业工作都有很强的优势,县(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对口援疆城市对接,组织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到湖南的大中型企业就业,也可引导湖南的企业进驻吐鲁番吸纳就业。
五是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
政府总牵头,整合各方面力量,营造全社会整体就业和创业氛围。人社、财政、教育、经信、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各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秦皇岛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就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平台,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实际创业能力,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秦皇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秦皇岛市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快秦皇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人才先行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出人才创新创业,更好地为秦皇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
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6万人,其中秦皇岛市新增应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0.3万人,可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仅有0.6万个左右,从数据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在我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需认清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二、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分析
1、就业方面
(1)金融危机下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因而,秦皇岛市就业局面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
(2)就业难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秦皇岛市第三产业还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其就业比重偏低,意味着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就少;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劳务服务行业的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管理岗位数量增加日趋饱和。扩招后数量急剧增加的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观念还需要调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3)用人单位标准提高和就业人口膨胀,使得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211、985等知名院校,招聘计划基本锁定在部属高校和办学历史长的省属高校。另一方面,一些低端岗位被下岗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多方占领,导致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4)秦皇岛市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长期以来,秦皇岛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往往只重视招生和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自高校扩招以来这样的问题日渐突出。
2、大学生创业方面
(1)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由于受社会固有氛围和影响,目前来看,秦皇岛市的创业文化尚未完全形成。一是没有形成崇尚创业、创业光荣的文化。二是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创业激情有余但缺乏对市场规则、企业经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所以经常造成创业项目前景很好却因经营理念、手段不善而不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半路夭折。
(2)创业环境尚未形成
对待大学生创业,由于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使得不允许失败,没有足够宽容。一是没有形成宽容创业失败的氛围。二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
(3)创业资金缺乏
当前,很多青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筹数量很有限,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上的“瓶颈"。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资金积累和融资渠道。二是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小额贷款由于办理手续和申请条件等原因,使能申请到创业小额贷款的人数非常少。三是目前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市场还不成熟,国家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风险投资。
(4)创业信息不对称
就秦皇岛市现实情况来看:一是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对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了解不够全面。二是政府和高校的信息衔接做的不够。三是信息化网站建设没有形成合力。
(5)创业指导实践不够
就秦皇岛市调查情况看:一是创业心理指导不够。需使其树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是现有指导服务还很有限。具体包括财务、营销、心理、法律等方面。三是创业见习基地的数量少。
三、加强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
秦皇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秦皇岛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心纳入秦皇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1、响应政府号召、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秦皇岛市发展具体情况,创新思维,制定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尽快制定对于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制订本地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树立就业创业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遍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注重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3、以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实行教育改革
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工程为重点,把培养在校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多种教学方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继续投入资金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秦皇岛市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总结推广经验。
4、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在秦皇岛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建一批“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确保每年秦皇岛市高校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有就业创业实习场所。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创业载体,构建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5、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舆论宣传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等媒介形式,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典型事例,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
参考文献:
[1]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25-27.
- 上一篇:影视的艺术特征
- 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调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