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的艺术特征

篇1

[关键词] 影视服饰; 艺术特征; 表意功能; 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实际创作,对电影中服装造型的研究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电影艺术对于视觉风格的营造也越来越重视,在观众欣赏到的电影中,服装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电影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也向观众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我国大陆影片《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曾荣获威尼斯电影最佳服装设计奖,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也曾荣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些奖项都让我们看到,一部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和它的艺术特征都对电影整体的风格产生催化的作用。服装作为电影中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除了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外,还像场景、节奏、光效、镜头等其他造型语言一样在电影中承担着表意功能,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极高的审美意义与艺术价值,在现阶段的许多影片中,服装造型已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表现方式,其造型语言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

一、影视服饰的艺术特征

(一)审美特征

电影对服装美学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也逐渐成为许多电影中吸引观众视线的一个闪光点,尤其是服装的独特个性和呈现出来的装饰美都是设计师们一直追求的。影片《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总共换了23件旗袍,影片中的她是一名冷香端凝的已婚女子,从开头到结尾,她的身体都被那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包裹得密不透风,华美的旗袍令人炫目,片中的她因不同的旗袍显得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雍容、时而大度,她每穿着一件旗袍都显示出她内心的情感,虽然旗袍不间断地换,但她身上成熟柔美的气息是无法换掉的。电影《无极》中的服装造型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形式美”,造型师通过对图案、色彩的运用来给服装寓意,从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与细节特征,丰富镜头画面的变化。电影中男主人公的服装色彩采用的是红色调,他所穿的盔甲是红色的,以此凸显他的高大威猛,盔甲上所绣的图案是条纹状的,代表着他沉稳的性格,他的服装造型在沉稳中透着艳丽,其整体色彩和谐统一。影片中女主人公正值豆蔻年华,穿的是白底绣花裙,纯白的底色中透着粉粉的暖意,体现出的整体造型纤细柔美,亭亭玉立。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服装造型与色彩截然不同,形成刚柔与红白、深浅、浓淡的鲜明对比,通过色彩的反差与服装的形式美感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产生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表意特征

表意功能指的是电影中服装造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设计者对电影中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的主观理解,并通过服装这一表现形式将其中蕴涵的象征、隐喻呈现在观众眼前,服装是电影语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有着象征和隐喻的表意功能。改编于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中,男主人公罗密欧家族的穿着多为冷色系的深绿色、蓝色和紫色,象征着这是一个古老久远却已经没落的家族,而女主人公朱丽叶家族的穿着则多为暖色系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象征着这是一家狼子野心的暴发户。电影《英雄》中,设计者用颜色代表着各种情怀,白色是美丽的死亡,蓝色是最崇高的较量,红色是最炙热的生命,绿色是最宁静的回忆,黑色是最博大的胸怀,它们充分发挥了服装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影视剧《倚天屠龙记》中,那些被男主人公张无忌领导的明教魔头令我们印象深刻,为了对得起魔教的称号,设计者将他们的服装色彩大多采用深绿色,暗示着这些“魔头”内心的阴暗与歹毒,女二号周芷若的服装色彩最初是明亮的暖色,但从她继承峨眉派掌门人后由善变恶,因此设计者也将她的服装色彩由明亮变成灰暗,由暖色变成冷色,呈现出她角色性质的转变。

(三)流行特征

服装的流行元素是促进人们进行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服装因流行而存在。在许多被人追捧的经典电影中,其中服装造型的设计往往作为时尚的风向标,引领着时装潮流,而这些服装的潮流也通过电影中人物造型的华丽服装呈现在观众眼前。电影《潘多拉的盒子》中扮演露露的路易丝・布鲁克斯在电影中的造型风靡全球,紧跟而来的纯洁与魅惑并存的齐眉波波头成为时尚潮流,引领大众。电影《上帝创造女人》中碧姬芭泽首次将朴素简单的工装女裙穿得美艳动人,变身性感尤物。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拍摄的电影中,女演员大多选用金发女郎,她们都有着矜持的外表,同时也有着外表掩饰下的撩人欲望;她们都拥有冷漠的神情,却同时拥有一颗火热的心。

二、影视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影视服饰顺应时代背景

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个人组成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它还是一种表现社会活动的形式,它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和识别电影中时代与社会的变迁,通过电影中人物穿着服装的款式与样式,观众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故事发生的年代。我们翻阅历史就能看见上面记载了人类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将服装与历史合二为一,一部宏大而意义深远的史诗便诞生了。在人类发展的最初,用来记载历史、将历史传承给后代的载体是书籍,人们将自身文明进程的脚步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然而语言文字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空洞的描述,它所产生的效果远远不及视觉化形象那么生动、丰富,在这方面,服装就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尽管现阶段的服装艺术还不是那么系统、那么严谨,但它能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体。所以尽管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但仍然有许多历史人物形象长期活跃在电影屏幕上、一直生活在社会人群中,这正是因为服装不仅对人物的外形特征,甚至对人物的性格个性都能进行描述与深化,所以观众在银屏上看到的“人”是粗犷的、飘逸的、痴情的、威武的、温婉的,等等各形各色的人,服装艺术将他们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眼前,如见真人。

(二)影视服饰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服装记载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历史,中国的服装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它有形、有色、有声。古时深衣、背子、襦裙的廓形都充分地描述出中国人的生活、步伐与激情,青、白、朱、玄、黄五种颜色更是涵盖了宇宙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是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触角对哲学的阐述,除了满足了人们外在的物质需求外,服装还体现出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是华夏民族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区域习性、风俗、心理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在影视剧《贞观长歌》《雍正王朝》中,对皇帝服饰上的图腾要求十分严格,上面都绣着龙凤图形的花纹,龙头绣在服装的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而坐,这样的图腾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代表着皇帝能够稳坐江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弯曲的线条绣在服装的下摆,这些线条被称为水脚,在这些水脚的上面绣着波涛汹涌的水浪,水浪的上方又有许多山石宝物,名谓海水江涯,它寓意着吉祥延绵不绝,同时还寓意着万世升平和一统山河。除此之外,那些水浪也代表着平民百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皇帝的服饰上绣上水波条纹,就是要时时刻刻提醒皇帝百姓的重要,民贵君轻才是治国之道。

(三)影视服饰中的西方传统文化

古罗马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罗马人的装束一般是先穿上白色的麻布长袍――丘尼卡,再在外面披上宽敞的外衣――托加,托加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解释为“和平时期的衣服”,它由古希腊时的希玛申演变而来,只是后来人们将希玛申的长方形改为了椭圆形,它代表了罗马人民独特的高贵气质,只要看着人们身上穿着的托加,我们就能清楚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那时候的托加就好比如今现代社会中的名片,是人们身份地位的彰显。在电影《埃及艳后》中,女主人公克丽奥佩・托拉穿着的丘尼卡多为颜色艳丽的红色、黄色和紫色,整体造型也十分贴身,服装在胸部位置有开衩设计,在显示出她高贵身份的同时也凸显出她对权力的贪婪欲望。男主人公凯撒的服装多为紫色边饰的托加,那是泰雅紫,供官员与祭司专用,代表着尊贵无比的身份地位,在克丽奥佩・托拉为他生的儿子小凯撒的身上也同样穿着这样的托加,充分体现出凯撒对儿子的疼爱,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继承自己所有的权力。

(四)影视服饰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同民族在民间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现象,通常体现在道德评价、民间风俗和区域性的传统民族节日等领域上,而人们在许多节日盛典上对服装的穿着十分讲究,如在祭祀哀悼时,人们穿着的服饰通常为黑白两色;在婚嫁喜庆时,人们穿着的服装通常为红色;在民俗节日时,人们通常穿着绣有连年有余、龙凤呈祥图案的服装,希望以此表达自己对吉祥的祝愿。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潮也会对电影服装中的民俗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封建伦理纲常,所以在服装的色彩上则强调表现出本色,在服装的面料上表现为对简朴的主张。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构成了设计者对服装创新的灵感来源,在影视动画《大闹天宫》中,相比日本动画和迪斯尼动画的造型,影片中的神话人物造型的设计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彰显的是华夏民族的个性魅力与独特风格,其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巨灵神的造型设计都来源于华夏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脸谱、门神、敦煌壁画、彩陶等,这些都是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三、结 语

电影是一种文化需求,它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诞生的,一部好的电影向观众传递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情节或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观众的精神体验。在《京华烟云》《汉武大帝》《大明宫词》等影视剧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好的服装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愉悦,同时还能弘扬我国民族的气度与精神。服装本身就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它作为影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剧情背景、表达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风向标,它在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中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 孙晴.影视服饰造型艺术浅论[J].电影文学,2011(04).

[2] 王诤.影视镜头中的服饰文化传递[J].新闻爱好者,2010(05).

[3] 邓伍英,邓美珍.影视服饰的文化符号及社会意义[J].山东文学,2008(01).

[4] 彭红.电影服饰的美感探寻[J].饰,2006,2(03).

篇2

电视电影首先出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吸引,电视迅速成为当时最时尚、最普及的大众消费品。为了获取更多的观众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许多电视台开始向电影发行公司购买影片在电视上播放。由于好莱坞电影业与电视进行市场竞争,加上好莱坞电影对电视播出电影这种形式多带有抵制、轻视情绪,所以在电视播出电影问题上设置了种种限制,致使观众在电视上收看到的电影多是早已放映过的旧影片或者无法在影院上映的一些质量低的影片。出于无奈,美国一些电视台、电视制作机构便着手自己拍摄一些成本颇低、但又兼具电影艺术特质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于是,电视电影就这样在电视与电影的“竞争夹缝”中应运而生。事实证明,这种影视合流的艺术形式,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看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的节目几乎全是电视电影,观众平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约200多部电视电影。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电视电影后,迅速成为电视传媒业一个突出的新增长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

中国电视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与美国当年电视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正大剧场”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一批美国电视电影作品,这对国人了解和接受电视电影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开播,这一专业化电影频道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并逐渐培育了观众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习惯。调查显示,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已经向家庭收看方面转移。

为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时间里,就购买了2200多部影片,约占建国后拍摄国产影片总量的61%。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同时国产影片也要先争取影院票房、赚取票房利润,因此也无暇顾及电视的播出需要。于是,电影频道于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为了促进电视电影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批准,电影频道于2001年设立并举办了电视电影“百合奖”,到2005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推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电影,也培养出了许多年轻优秀的电视电影导演。

二、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电影与电视在制作和表现上,有诸多的共同之处,两者都要运用摄影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两者都要运用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来完成造型和叙事,都要遵循蒙太奇的组接规律,都要注意画面的构图、用光、色彩,都要体现镜头的运动性等。与此同时,胶片与磁带的不同、电影银幕与电视屏幕的不同、播出与观看方式的不同,都决定了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电视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将遵循电视和电影两种媒介的特点,在表现方式和艺术审美特征上和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

1、叙事节奏强度大

由于电影和电视的播出与观赏方式的不同,它们带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存在诸多差异。电影所带给人们的审美经验是超日常的,影院环境是在一个封闭、黑暗的空间中面对巨大的银幕,银幕上人物比例都要比实际生活中大,拍摄使用的镜头与人们平时的视角不一致,所以在影院中看电影,所提供给受众的经验都是一种超乎日常生活的“奇观”似的的体验。因而电影追求视听的“奇观化”、叙事的“复杂化”,电影叙事的强度要比实际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凑。而电视则相反,电视的观看在日常环境中,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观众可以聊天、接电话、做家务,而可以掌握着遥控器随时切换收视对象。因此,电视提供给观众的是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所以,电视剧一般不追求故事的超常性,叙事的节奏相对缓慢一些,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有人说电影是梦,是一种超日常经验;电视是窗,是一种日常经验。而电视电影本质上仍然是电影,因此在叙事上遵循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方式。

电视连续剧时间跨度长,可以充分展开剧情,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叙事节奏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播放与观众建立日常的情感联系,让观众获得一种日常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赢得众多的固定受众群。而电视电影的时间长度与电影相似,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尽量把一个故事讲述得精彩,因此应该相对简练、紧凑,和影院电影的叙事强度比较接近。同时,高度凝练、压缩的故事带给观众兴奋点的频率更高,有张力的紧张感和刺激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观众在众多的肥皂剧中,获得一种有别于电视的奇观式的新鲜视觉和心理享受,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视听语言修辞和表现方式上追求风格化

电视剧由于播出时间长,节目制作时工作量大,加上它更加追求商业化运作,因此,在画面的构图、光线气氛的营造、环境的布置、画面之间的剪接等视听语言的制作上都不如电影的制作考究。电视电影对视听修辞的要求远远高于电视连续剧。因为电视电影长度短,不能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播放来获得观众的熟悉与认同。同时,由于电视电影在电视中播出,视觉效果和声音的立体感都不如在影院里更有冲击力,因此宏大的场面和局部特写都不能发挥有效的视觉冲击力,它必须在视听语言的组织上取胜,必须依靠每一个画面、镜头和场面的精心营造来吸引观众。在国外,多数电视电影都采用胶片拍摄,力图在画质上与一般的电视剧形成区别,而且在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视听节奏、音乐构成等方面营造一种电影感,形成一种风格化的形式。电视电影的制作规模、投资水准不能与电影相比,而且是在小尺寸的电视屏幕上播放,但为了争取高质量,它必须更有活力。所以在形态上,应该追求故事、人物、情节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更注重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的挖掘。而对于电视电影的导演来说,都期望在电视电影这方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表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我国电视电影诞生以来,从组织剧本、确立导演入手,不断增强类型化意识和艺术探索精神,一批年轻的电影导演正是在电视电影的创作中锻炼了技能,发挥了才智。

3、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追求生活化、通俗化

由于电影追求一种“奇观”式的审美体验,有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拉开距离,追求“陌生化”。而电视是一种时尚、通俗的大众传播媒介,这决定它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应该也具有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所以,电视电影为了符合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化快餐的播出需要,在内容上和表现方式上会有一定的生活化和通俗化倾向。电视电影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赏需求,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思想题旨上都要有一定的“亲和性”,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是大众喜欢的形式。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电视电影尤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电视是一种即时播出的现代媒介,一部电视电影在商业上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在电视网中第一次播出时的收视率,而在观众对其艺术状况一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吸引观众的因素主要是其内容与公众热点的结合。电视电影没有制作拷贝、发行等过程,剧本通过审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摄、制作。因此,电视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拍摄大众关心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焦点问题,在观众中尽快引起反响,这是电视电影优越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地方。

其次,在表现方式上,电影中常常使用一些隐喻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让观众在细细揣摩、不断回味之后明白其中的奥妙。而电视电影由于在电视上播放,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多是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娱乐,而且观看过程常常被打断,所以它选择以大多数观众都能快速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影片内容,这样才能争取更高的收视率。

再次,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会对影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动把关。电影和电视的制作发行体制的不同,因而对作品的审美意识评价、审核标准也存在差异。影院电影可以给导演充分发挥的余地,影片表达的内容可以完全商业化,也可以具有很强的人文和艺术特征;可以是前卫的,也可以是有些极端和另类。影院电影有分级制度,而在电视上,电视电影就是一个节目,不用分级,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会自动替大众把关,对影片的道德标准、审美风格等做出规定和选择。电视电影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中庸,更适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标准。与影院电影显着的文化特征相比,电视电影更像是电影快餐。

4、在表现形态上,适应屏幕播出的需

很多电视电影为了获得和影院电影同样高质量的画面效果,采用了传统的摄影机和胶片的制作方式。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电视电影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了与电视节目相同的制作方式。为了适应在电视的小屏幕上播出,电视电影在表现形态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范,与影院电影有一定区别。

在镜头景别的运用上,电视电影多使用近景、特写等近距离的景别。电视电影中较少使用场面宏大的大全景,而在电影中慎重使用的特写、大特写在电视电影中则使用较多。这是因为电视的小尺寸屏幕和电影的大尺寸银幕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有所不同。电视屏幕尺寸小,清晰度低,因此应多使用小景别以便让观众辨认图像上事物的细微之处。在影院中,由于银幕上图像放大比例要比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要大很多,所以特写和大特写会带给观众十分强烈的冲击力,使用时比较慎重。而电视电影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可以多使用特写,更能凝聚观众视线去注视画面上的细节,这样更能符合电视的叙事规律和受众的观赏习惯。

电视电影的制作还存在屏幕长宽比例的问题。传统胶片电影都是宽银幕的,而电视屏幕则是4:3的画面比例。在国外,当胶片电影开始在电视上播出时,曾经把电影银幕上两边的内容截掉,来适应电视屏幕的尺寸,这样就以损失一定的图像内容为代价,观众无法看到在电影银幕上两边的内容。而国外早期的电视电影拍摄时,也考虑到要在电视上播出,总是把主要的人物和图像内容放在画面的中间位置。这些做法显然有削足适履之嫌。如今,美国的电视电影制作都已采用4:3的画面拍摄。我国目前则多是用磁带录制的遮幅式,保持图像的宽银幕尺寸。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微电影发展趋势

一、微电影的基本概述——微电影的定义及其特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其内容短小精悍。一般微电影的放映时长都比较短,其中时长超短的是几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十分钟。尽管它的放映时长比较短,但是其内容中也具备着电影所包含的各个因素,所以说它是一种创新型的微型电影创作模式。其次微电影在制作上与普通的电影没有可比性,同时其拍摄门槛也没有普通电影高,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手中的摄像器材进行拍摄,记录自身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以及细节,然后把它们剪成一个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传达出生活的某一个片段并展示给大众观赏。此外,微电影的演映平台和传统电影也有着一些不同,传统电影的制作周期需要历经很长时间,同时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传统的电影普遍都会选择在电影院以及放映中心进行演映。而微电影则与传统影片不同,微电影的播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电脑端以及手机平台等方式,因此观众的观看形式更加多元化且更加便捷。

二、网络时代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微电影的“微”时长来看,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以内容为重,因为微电影本身时间就比较短,所以要在短时间内向人们传达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就需要靠优质的内容去完成。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和“内容为王”的创作需要,就应该将其中的视频内容做好,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另外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休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轻松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因此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轻松幽默的题材,同时在剪辑过程中注意叙事节奏的把握,既要有解压、释放的特点,也要把握观影心理,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微电影产生更大的兴趣。此外,在传播互动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观众在观看微电影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互动形式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进而增加他们对于微电影的喜爱。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幅兴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微电影具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是微电影演映播放平台,大部分微电影是在视频网站以及手机平台上进行展播的,因此给很多视频网站以及应用平台都带来了高于以往的经济收益,推动了视频播放平台的发展。其次,由于微电影的拍摄门槛较低,很多电影爱好者都参与其中,随着微电影的大量创作,也为我们挖掘出了更多优秀有潜力的电影人才,同时也极大地繁荣了纪录片市场。但低门槛加快了微电影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取材的规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确性。很多微电影制作者为了博人眼球,选择一些低俗、违反社会秩序的题材进行拍摄,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制定更详尽的行业规范,对微电影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创作内容上给观众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微电影行业良性循环,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并服务于社会。

篇4

【关键词】变电 状态检修 应用 特征

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发展,尤其是当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通信网络日益成熟,所有这些都为电力供给系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1 变电检修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的电力供给体系在早期归各个地方所有并予以建设,这种状况使得电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电网建设过程中能够采取的技术手段。这种发展方式直接导致我国各个地方电网建设的时间,成熟程度也各有千秋。

一直到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才使得电网地方割据的局面得到改善。国家电网一方面架设起能够承载更高电压的输电主干网络,另一方面则对各个地方电网实现有效兼容,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形成的国家电网呈现出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一在于更高的输电电压使得供电系统中的变电体系日益发达,其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其二则在于被兼容包含进来的各地方供电网络都呈现出其各自的技术特征属性,这些也对变电体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综上所述,供电系统中变电器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供给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因此变电检修工作一直都得到电力供给行业的广泛支持和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保持变电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于整个供电系统而言都意义重大。

对于变电系统的减刑做而言,是伴随着供电工作而产生并同步发展的。最初的变电检修工作多采用事故检修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采取一种事后检修的态度,既当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以后,通过获取相应的故障信息来对发生故障的相应设备和线路展开检修和维护工作。对于供电系统早期而言,这是相对常见的检修方式在当时相对适用,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升提升,如果等到发生故障再进行检修,对于社会中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这种等到发现故障再进行检修的工作方式对于电力供给系统自身而言也同样有着不足之处,这种工作方式往往会扩大故障产生的破坏力,造成对供电系统相应电气设备的损伤,间接造成运行成本的增加。

随着供电事业的向前推进,预防性检修工作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工作方式区别之间工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检修的时点由故障发生之后提到了故障发生之前,从以往的关注故障本身进行检修转变成为了关注变电系统运行健康状况而进行检修。预防性检修工作方式的通常表现形式为定期检修,这种工作方式不会等到发生故障再进行检修,因而对于供电服务质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然而在实际工作的展开过程中,检修周期常常难以确定,变电系统中涉及到繁杂的电气设备,每一种电气设备都有着独属于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因此想要为变电系统制定出一个能够适用于每一种电气设备的检修周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成熟,为变电系统状态检修工作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所谓便年系统的状态检修工作模式,就是指依据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展开检修工作,以及针对系统中的哪一个部分或者具体哪一种设备展开检修。此种工作方式同样是在故障发生之前展开检修,并且由于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到变电系统中相应设备的工作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展开检修,因此避免了定期检修工作方式中的盲目性,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对于相关资源,诸如人力以及资金等都会有所节约,更有甚者因为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到系统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相关零件和设备部件的库存也存在一定有利影响。

2 状态检修工作方式的相关特征分析

状态检修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达国家,由于电力系统发展起步较早,成长更为成熟,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在电力供给领域中提出状态检修的概念。美国相对而言比较先进,首先制定了针对于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计量分析软件,用以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设备维护计划。进入80年代,日本也投入到对电力系统的关注队伍中来,并且将状态检修纳入到核电站的运行监测系统中,旨在实现对电力系统中多种设备寿命的评估。随后加拿大以及其他欧洲各国也纷纷针对电力系统提出相应的状态监测,通常的目标都在于维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从技术基础角度看,状态检修不同于以往检修工作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数据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逐步成熟。首先,参与到变电系统工作中的电气设备需要符合数字化的要求,对于曾经的纯机械设备,在当前时代中已经明显无法继续保持适用。状态检修工作方式首要的要求就是需要通过远程获取到电气设备等方面的工作数据,借以判断出变电系统的整体状态,而对于工作状态以及相关数据的获取,必须以设备自身的支持作为基础,如果不能实现远程数据的获取,就无法进一步进行状态检修。其次还应当有一定的通信基础,从设备现场获取到的相应数据和信息需要及时反馈到计算中心予以统计和判断,才能预估到何种设备在何时需要进行检修。最后,数据采集技术也是必须的基础技术之一,单纯只是有数字化的电气设备仍然不够,对于工作环境的监控以及环境数据,诸如温湿度等的测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应的辅助工具予以采集。

3 结论

从状态检修未来的发展方向看,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当前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收集来的数据尚未得到深入有效的利用,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针对于数据深入加工方面的。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发掘,综合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损耗,以及其工作环境和最近的工作状态数据等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系统运行状态预测,必然会成为未来状态检修的主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朱忠诚,龚勇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l1(10).

篇5

浅谈城管行政执法文书的特点及填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制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以下简称执法文书)是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功,是城管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法定程序。如何规范制作执法文书不仅是办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基本业务技能高低的具体表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执法文书的特点、分类及执法文书制作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执法文书的概念及其含义

执法文书是按照法定程序,为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而制作的重要文件。城管行政执法文书主要是指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理违法案件过程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文书的总称。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执法文书的制作主体是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二是执法文书的适用范围是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三是执法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四是执法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

二、执法文书的特点与分类

(一)执法文书的特点

1、制作的合法性。这是指制作执法文书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特别是《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文种、要求和时限进行制作。

2、内容的规范性。执法文书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书面文件,各类执法文书的写作内容、形式结构等都有严格要求。

3、内容体现法律规定。执法文书的内容所反映和体现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体地体现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方式、方法、步骤等。

4、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执法文书是庄重严肃的文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也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5、具有法律上的确定力。这是指执法文书一经制作完毕并送达到当事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撤销。执法文书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具体适用法律的书面表现形式,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不得以其它文书代替,其执行就具有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如果要改变或撤销,只能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除人民法院和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外,其它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予以认定、变更或撤销。

(二)执法文书的分类

1、执法文书按其用途可分为内部文书和外部文书。内部文书是指在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执法机关为行政管理活动需要而制作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运转的书面文件,如立案审批表、案件审批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结案报告等。而外部文书是指执法机关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制作的涉及到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或调查取证过程中有行政机关以外的人员、组织参与的文书,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等。

2、执法文书按其形式可分为笔录式和填写式。城管执法文书主要以笔录式执法文书和填写式执法文书为主。笔录式执法文书主要是详细记录当事人违法的客观事实及执法人员的调查结果。填写式执法文书的格式相对固定,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等,这类文书在制作时只需在空白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三、制作笔录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作《调查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制作调查笔录是获取违法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录既能帮助调查人员分析案情,又能帮助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最后的处罚决定提供重要证据。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格式。调查笔录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格式进行制作,制作时“问”与“答”要分行进行,即便问话和回答只有一个字,也要分行进行,不能出现几个问题一起问一起回答的情况。当然有些问题也可以一次性综合询问,由被调查人回答,比如调查当事人情况时,可以询问“请将你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此时被调查人可一次性回答单位的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

2、笔录的正文。笔录的正文要明确主题,一问一答时问要问的明确,答要答的清楚,一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对人的确认。相对人的确认也就是确定违法的主体,在询问时要将违法行为的地点及事件表述清楚,以达到能初步判定案情,为后面的调查作好铺垫的目的。例:“位于的房屋是你(单位)出资建设的吗”;“路面被污染,是你(单位)的施工车辆粘带泥土带出工地造成的吗”,在得到当事人确切回答后,应接着询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当事人单位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是被调查人身份的确认。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人一般应选择单位的负责人或熟悉情况的人,如果被调查人没有工作单位的应记录有效证件号码,对被调查人回答不完全的要提示补充。

第二部分是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要弄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是否是当事人干的,二是这件事是否违法。这一部分对当事 人违法的时间、地点、违法事实的具体情况,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经过合法有效的批准等都要详细记录。第三部分是当事人的最后陈述及询问内容的真实性。包括当事人对违法事实的补充说明、陈述的理由等,最后笔录交被调查人阅读后回答以上内容是否属实并签字确认。

一般情况下,笔录的正文都要根据以上三部分依次询问,先核准违法事实,再确认行为违法,不能前后颠倒。

3、笔录要语句准确无错别字。笔录语句要力求准确,不能出现方言、口语化的词语及“大约、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

4、调查人员不能互相代替签名。行政执法调查必须是两名执法人员共同操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名执法人员代行两名执法人员的权利,代替他人签名,这些都是违反操作程序的。

5、笔录修改处必须被调查人认可。调查笔录从内容上讲,它是被调查人就其了解的案情所提供的陈述,只是这种陈述是在执法人员的组织下进行的。笔录制作完毕后,应将记录内容交由被调查人核对,对于无阅读能力的被调查人,调查人应向其宣读记录的内容,若有删改,则应由被调查人在删改处按手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调查人在记录内容的下一行注明“经核对,内容记录无误”并签名,若笔录有多页,则经被调查人核对无误后,由被调查人逐页签名,未经被调查人加按手印确认的增添、删除、涂改的调查笔录,被调查人有权否定其法律效力。

(二)、制作《勘验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勘验笔录是行政执法人员对违法现象进行现场勘验、检查、测量、绘图、拍照,并将情况和结果如实记录而制作的笔录。在制作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方向,并在勘验图上标出方向。绘图时违法的标的物应明确。有经验的勘验记录人员,一般情况下会在现场选择几个参照点,这些参照点应是长期固定存在的东西。勘验中除标明勘验对象情况外,还要标明勘验对象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方位关系。如被勘验的建筑与四邻建筑的关系,以界定是否影响相邻建筑的安全、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是否移位等。如果勘验的建筑临街或是在临街院内,应详细测量建筑物到围墙的距离及围墙到路牙石的距离,以界定是否压线或是否占压管道。

2、作为《勘验笔录》补充的图片拍摄角度要清楚、合理,能反映现场情况。比如查处污染路面案件,在拍摄取证时就不能简单的拍地面被污染的情况,而应该在镜头内涵盖周围的情况,做到从图片上看就能了解被污染路段的大置。

3、查处在建违法建设案件应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制作《勘验笔录》时应体现出执法人员在调查责停后该建筑处于何种状态,即在建违法建设的施工进度状况。

四、制作填写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填写式执法文书的特点是拥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主要包括案由、当事人、违法行为、法律依据等方面,在制作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案由应具体明了,说明案件核心问题。案由处填写当事人违法行为种类的名称,主要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所调查的是什么案件。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在填写案由时仅填写违法事实或性质,如“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等,很不明确,不能表明案情。在制作笔录时应将案由表述完整,如处理某违法建设案,可具体表述为“某单位未经审批违法建设平房”,此案由表述就较为完整,解决了三个问题:①违法行为主体是某单位;②性质是未经审批;③行为是擅自建设平房。

(二)“当事人”栏目处应填写当事人的全称。当事人栏目应详细填写具有法人资格的违法相对人的全称,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仅填写简称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下属单位名称等都是不规范的。

(三)“违法行为”部分应填写明确。在制作填写式执法文书时,违法行为部分包括时间、地点、违法行为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例:某单位违法建设平房案件,在填写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或限期改正通知书等文书时,就不应该简单地写为“你单位违法建设”,应按规范写为“你单位自年月,在(地址),未经审批擅自建设平房间㎡”,详细载明当事人违法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等。

篇6

——谈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蒋慧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同属表演艺术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在创作原则和表演方法上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与规律。这一点导致了戏剧表演者和影视

表演者可互通互容。可是从根本上来讲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却率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因为受着电影、电视剧、

戏剧等等各个不一样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只有演员严格遵守各自不同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就可以成功完成对表演

人物的塑造。

关键词: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特征

前言: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率属于表演艺术,影视表演

和戏剧表演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与相关规律例如:创作原则、创作

方法、表演方法。这些相同点与规律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

可以相互流通人才。比如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全方面人才,他们

既可以从事影视表演又可以从事戏剧表演。可是,影视表演和戏

剧表演从本质上从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

都被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等各个不相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

相互制约着。

一、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一)影视表演特征

影视演员打造银幕的角色形象是影视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

影视表演有5 个特点:1.影视表演者除了需要遵循剧本还要注重

钻研剧本的分镜头本,充分理解导演的想法,表演者必须在工作

人员指定或制作的场景进行表演。2.表演者必须在摄影机的约束

下完成表演。3.影视表演是没有顺序的。4.影视表演就是将短时

间细致真实进行记录的表演。5.影视表演一般运用剪辑技术将表

演重组顺序。

(二)戏剧表演特征

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是舞台角色形象是由演员一手打

造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戏剧表演是戏剧演员对剧本的第

二次创作。2.戏剧表演形势必须由演员亲临舞台进行表演,不管

演出多少次,都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每一次表演都是在重复表

演,但是演员可以在演出中即兴创作,每一次都是第一次。3.在

戏剧表演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舞台上渐渐地展示出来的。4.

戏剧表演的演员本身就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表演的工具。

二、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一)时空关系的差异

不同于其他假定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影视表演具有较强

的真实性。这种较强的真实感也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要求,影视

表演是一种不改变任何生活状态的表演形式。不同于纪录片中人

物活动。所有的表演艺术其实都有假设与虚构的成分,影视表演

也不例外。

戏剧表演艺术其实是存在一个假设的空间里,表演场所与环

境还有舞台搭建等等,使得戏剧表演可以容纳在相对虚构的空间

里。与此同时戏剧观赏者也会不自觉地被环境与情境感染,进入

到这个设定的虚拟空间里,观众与表演者就会从中产生戏剧的联

想,在情感上共同得到升华。

(二)演员与观众交流上的差异

观众与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相互依存,在舞台表演中,演员

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得以实现的,演员的表演

直接从观众得到反馈。影视表演则有所不同,影视表演直接将演

员与观众分割开来,演员不知道在拍摄结束正式放映时观众会是

什么反应,无法在表演的同时验证自己,而观众欣赏到的影视作

品都是经过剪辑之后的。

戏剧演员的现场表演,直接体现戏剧舞台表演最终结果,当

戏剧舞台落幕的那一刻,戏剧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也就此结束。可

是影视制作程序相对特殊,这也决定了影视表演不同于其他的表

演形式,表演者在表演现场结束表演却不对形象产生任何的影

响,欣赏者看到的是影像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表演者本人。

(三)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相同之处

以上表述的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之处,可是,不管

怎么区分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和美学上差异,影视表演与

戏剧表演的贡献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表

演与戏剧表演都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视听艺术,影视表演与戏剧

表演都是以人们的自然生活状态为基本点,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

又被称作为姐妹艺术。

三、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寸差异

(一)放大

放大大多数都是针对戏剧表演来讲的,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一些技术上要求必须将表演行为放大,可是这种放大并不是戏剧

表演形态的内在核心内容。虽然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带给欣赏者

一定的接受阻挠与不方便,可是戏剧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交流不仅

仅是凭借表演者夸大的表演与放大行为来实现的,戏剧的艺术特

征决定了戏剧的传播方式,戏剧剧本里所提供的内容与台词与表

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外在行为与舞台化妆来充分表现。

(二)还原

还原一般体现在影视表演过程中,具体是指表演者既演员的

行为(台词与肢体动作)还原于生活,还原是因为受着影视表演

的假定性、纪实性、逼真性的制约,逐渐形成了生活化的表演形

式从而达到了更加真实逼真的影视效果。当然了,还原还可以在

戏剧表演当中充分运用使用。如今所有的表演观念都在潜移默化

的发生着转变,所有剧场的表演渐渐地生活化。所有的剧场中心

与舞台逐渐延伸至观众席位,缩小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还原

了戏剧表演者的表演艺术行为,这种还原更加生活更加自然,使

得情感更加的真实、更具感染力。

(三)缩小

相对于放大、还原另一种手法就是缩小,缩小大多运用在影

视表演中,镜头里的景别越大表演者的表演行为分寸越是缩小。

景别的大小是相对镜头成像远近来讲的,摄像镜头推得越近景别

就会越大也就是所谓的近景、特写、大特,表演者的表演就相对

缩小,一直小到小于生活。之前曾经讲过影视表演就是生活化的

表演,与生活相同的表演,那么这里怎么会讲小于生活了呢?那

时因为摄像时候因为摄像镜头的推进,成像倍数的增长,表演者

的表演也跟着成倍数的增大,成为很夸张的影像效果。所以在特

写镜头下的表演者要尽量地缩小自己的表演,将表演速度尽量放

慢。

结语

总而言之,同样率属于表演艺术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分

别从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分别有着不相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

原则还有观赏价值。两者有着不相同的艺术规律和不相同的表演

技巧。可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又分别在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

及表演方法上又有着许许多多相同的规律。不管是影视表演者或

者戏剧表演者只需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掌握自身的艺术特征,

将各自的创作规律与表演技巧熟练掌握,一定可以肩负两者各自

的职能,完美地塑造各自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普多夫金.何力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

影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85 页。

[2]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第

234 页。

篇7

[关键词] 形象设计;影视人物造型;视觉形象;形象塑造

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剧中人物鲜明性格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镜头语言表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功的影视人物造型不仅能使演员改变形象,贴近剧中人物,激发演员表演欲望尽快进入角色,拉近演员同剧中人物的距离,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艺术和饱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艺术的鉴赏、对美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需求的是艺术和技术含量极高的视觉作品。作为人们视觉盛宴的影视艺术已不能仅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这给我们电视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难题。

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是由化妆师、服装师和演员共同塑造,他们对营造形象美、画面美负有直接责任,是构成整部影视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都包含着形象造型师对剧中人物几近苛刻的审美要求。不仅要分析剧中人物诸如年龄、职业等的形象特点,更要结合演员本身的形象要素(如肤色、体型分析),更要将两者进行结合、分析与再设计,才能塑造出既有剧情感,又有时代感,既有艺术要求的形式美,又有大众需求的现实美的成功的影视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会造成影视人物的虚浮与不真实。因此,影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建立在分析演员的社会角色上,更要结合其在剧中人物形象的表演角色,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影视人物形象。

《穿Prada的女王》风靡一时,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时尚背后的故事,更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超短裙风尚”,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女孩都穿上了超短裙,也唤起了人们对发明超短裙的服装设计师玛丽・昆特的美好回忆。Black Swan的热播引发了2011年时尚舞台的“黑天鹅”流行旋风。Jean Paul Gaultier 2011秋季高级定制系列里融入了Black Swan中芭蕾舞元素:模特化着主演娜塔丽・波特曼鬼魅“烟熏”芭蕾舞妆,踩着交叉丝缎绑带的高跟鞋、妆饰羽毛的服饰及黑、白、灰为主调的色彩,就连背景音乐都是采用的影片原声带音乐,为人们带来了时尚版的“Black Swan”视觉饕餮盛宴。可见,影视剧的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享受,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深思、探讨,更成为时尚舞台炙手可热的流行元素。

二、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塑造的意义

形象设计又称形象塑造(Image-building),从广泛或宏观意义上说这是一门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及多维立体空间设计结合的设计艺术,是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的视觉传达设计,又可称为人物整体造型设计。通过分析人物整体的形象要素,如形象主体的职业、年龄、体型、肤色、身体线条、量感及言谈举止等,才能塑造出更适合形象主体个性特点,同时被社会公众都认可的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视觉艺术化,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展现形象主体最适合的个人形象,而不同的是影视人物形象设计为了符合特定的剧情,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以影视人物性格特征为“主”,演员自身形象为“基”进行的整体形象设计。这就要求影视形象设计师除了要有基本的形象塑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导演和演员的要求外,还要有对剧本的分析力、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力,对不同文化的审美力和对一切新事物新潮流的鉴赏力,进而更宏观全面地理解影片,设计出符合影片的人物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之被关注程度也开始提高,演员和导演对影片的要求也向着多视角多方位转变。中国的影视作品也开始由原有的单纯注重故事情节,发展为情节与视觉效果并举的局面。影片《花样年华》使得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特色的旗袍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主角。张曼玉在片中二十多套旗袍的亮相形色各异,妆容雅致,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女主角的摇曳风姿。

影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塑造影视形象的鲜明性和艺术性是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真正魅力之所在。在影视艺术中,形象设计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所处环境及时代背景的因素中,故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符合影视作品中的时代氛围、遵循和谐美的原则。例如:形象造型中的服饰设计与搭配作为一种文化与艺术,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与艺术表达。人物的形象设计上即要能反映出人类的时代特征、民族风貌、社会氛围乃至人类个体的心理因素等,又要结合社会公众的大众审美情趣及对服饰流行文化的认知。可见,好的人物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乃至整部影视作品的成功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形象设计在影视造型中的目的及作用

(一)形象设计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诠释

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会出现多个不同的有着各自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角色定位,就需要形象设计师在进行影视形象设计时,能把握角色特点,把握剧中人物的角色特征,并通过形象塑造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服装等的艺术化处理,使人物性格的特征更加饱满。

影视形象设计还需要形象设计师能够对不同时期的服饰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剧中的人物在着装、言谈举止上符合剧情特定的时期,更应在尊重剧情的基础上,对服装加以时尚创新设计,以符合大众对时代审美的需求。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在张纪中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为周迅设计的造型明显有别于当年翁美玲扮演的飒爽英姿的黄蓉。他以金庸对黄蓉描写为准则来设计造型的同时发觉了演员本身的特点来创造形象。叶锦添力求在造型上突出周迅精灵机巧的气质,结合清纯淡雅的妆容、合适的服饰搭配及服装色彩使得周迅版黄蓉的古灵精怪跃然纸上,人物造型也更趋于青春化、时尚化,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

(二)形象色彩设计对人物塑造的表现

大约在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人类就有了对色彩的认知与使用。色彩不仅是视觉效应,还是最富情感的表达要素,能使人加深记忆,所以在设计中色彩恰到好处地处理能丰富所表达事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如《影片的美学》一书中说:“彩色在银幕上如同在画布上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象和事物外貌的手,它对解释所描写的角色的内心面貌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彩色是一种对形象进行理解和刻画的重要手段。”

影视形象设计中的色彩与所有设计中的色彩一样,是功能和情感的融合表达,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色彩心理联想,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灼热是暖色,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称为冷色,使人感受到宁静。对影视观众而言,由于其对于时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得影视服饰色彩艺术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越来越广。成功的影视服饰艺术表现,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被影视服饰款式、色彩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电影《英雄》正因为服装色彩的设计纯粹而又浓烈才让人记忆深刻。从张曼玉和梁朝伟的初次相遇时清新飘逸的浅绿色长衫,到影片最后,两人历经感情纠葛在沙漠之中自杀时的白色棉布长衣,无不诠释着两人至真至纯的爱情,而色彩的拿捏更为其平添一份忧伤的浪漫。影片Black Swan以黑、白、灰、粉为主基调,诠释着女主角尼娜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及精神状态。粉色的尼娜是有着单纯美好心态的芭蕾女孩;灰色的尼娜频频出现幻象,练舞时的服装从白色变成灰色;首演前夜,妮娜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黑色伴随黑天鹅妖冶的气息逐步显现;公演时,妮娜化身黑天鹅,纯粹的黑应和急促的音乐将尼娜惶然、恐惧、无助、坚韧的形象烘托欲出;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殇,回归纯白世界,这便是一种涅再生的奇幻妖异的“天鹅之死”。导演仅通过人物服饰色彩及音乐的变化,就将人物内心由单纯羞涩到恍然悲凄、绝望痛苦直至回归平静的细微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影视形象色彩设计是以色彩学为基础的创作过程,就人体色的角度来看,在不同肤色、不同灯光下把握色彩的运用,是影视形象色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色彩理论是20世纪初,美术设计学府包豪斯学校的约翰内斯・伊顿教授开始进行色彩分析,个人色彩的概念由此而生。个人色彩主要是指能让肤色呈现健康状态的颜色。根据形象主体的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可以判断出适合他的服饰、妆面颜色,从而塑造更适合形象主体的形象。如:不知什么时候起,伴随韩剧的流行韩国人俨然成为爱打扮的时髦一族。一部韩剧的热播,势必有一股“韩流”热风刮起并且风靡世界。浪漫唯美的色彩画面、时尚得体的服饰、精心巧妙的服饰色彩搭配及精致的妆容无不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纶伯伦说,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影视形象色彩设计的实质也是这样的,不能为了视觉而一味的最求绚烂的色彩,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充分理解剧本剧情后打造出的一种唯剧情独有的风格――“个性”色彩。

四、结 语

作为影视形象造型师,不仅要理解影视形象对电影表现的重要性,能够熟悉服装设计的理论,而且能够依据不同演员的形象构成要素,通过对其脸型与发型、身体线条与服饰线条、人体色与服色的分析,为影视人物进行多维的形象塑造,从而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个性特点的,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影视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视觉饕餮。

[参考文献]

[1] 程晓英.时装与电影的互动和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2] 顾筱君.形象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丽.影视传播影响服饰流行的分析[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

[4] 黄海娟.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J].大众文艺:理论,2008(06).

[5] 吴帆.形象色彩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化妆造型;造型艺术;影视人物

中图分类号:J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16-02

一、化妆造型艺术对影视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化妆造型属于二维平面设计及其三维和多维立体空间设计结合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强调人的外观及其造型视觉传达设计[1]。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应全面分析人物整体形象要素,比如:职业、年龄、体型、肤色、身体线条、量感、言谈举止等方面,以促使人物主体塑造更具灵性、更符合具体的个性特点,从而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属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视觉艺术化,可以说影视人物塑造的目的和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塑造目的相同,均强调人物形象主体最适宜的某种个人形象,不过也存在不同之处,影视中的人物塑造是为了确保其符合特定剧情,设计时也注重强调人物性格特征,再基于演员自己的形象而设定。这些都说明影视形象设计师应具备专业的形象塑造知识,更应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导演及其演员的各方面要求,且可全方位分析剧本,可鉴赏不同文化、不同事物、不同潮流,从而以宏观角度去深层理解影片,使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灵活。

二、化妆造型艺术在影视人物塑造中的应用原则

(一)使影视人物具有典型性原则

人物的外在形象是作品艺术层面的追求,影视中所能看到的各种形象均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尽管是十分贴近真实生活的角色,但并不是原本地呈现于屏幕上。影视作品并不是各种生活的简单重复,它们都是经过典型化之后的呈现,其间包括提炼、加工、概括,从而创作出真正反映生活的典型形象。

(二)使影视人物具有精神价值原则

影视中的人物塑造并不同于真实生活中的各种设计追求,属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强调人物形象塑造更具精神内涵[2],比如其角色特定性格特征、身份气质、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与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均是精神类因素,且均需以角色外部形象塑造,给观众呈现出更真实的人物,观众也能对其有着更深层的认识,也可以说角色塑造属于个性化真实。

(三)使影视人物具有现代化审美艺术

往往人们不能充分判断影视剧中各个人物的真实性,但同时被各个人物形象感动着,这也是化妆造型艺术的魅力与优势,其尊重现实生活,却又超越现实。这里的超越应具备相应的“度”,也就是说造型师和观众们应具备相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视角。这时人物塑造就应合理地融入现代化审美意识,从而将其关键点融进造型中,给观众呈现更美、更真实的人物形象,观众往往对其自身体验过且约定俗成的审美更具信任感。

(四)使影视人物具有导演风格

每部影视作品中的各个环节均应遵从导演的具体风格,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人物,其更是影片艺术创作者。相同的故事、人物及情节,不同的导演其风格就不同,最终呈现的艺术风格也不同。这也说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应深层理解导演具体的创作意图,且人物塑造应与其风格相同,这样也能确保观众观看影片时不会出现跳戏的问题。

三、影视人物塑造中化妆造型艺术应用中的审美及创作

影视作品中的化妆造型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它是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化塑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化妆造型师是影视剧中各个人物外貌形象的创作者,应赋予演员更适合的角色性格及其年龄与身份,这些特征因素应十分重要,以此方式来反映剧中人物的时代及其民族和地方性风貌。化妆师应具备导演、编剧及摄影、表演等方面的知识,且应对生活具有自身的独特感悟,可更仔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能够深层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及时期的人物塑造造型风格特点,深层刻画人物及其人物形象。影视作品中的化妆造型可谓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内容,其间人物造型为化妆造型及其服装造型,这两者更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创作中应具备显著的分工、各自独立,同时造型师在整体上统一将其结合,充分完善影视人物塑造,比如已经选定了演员,但是该演员自并不适合具体角色,这时化妆师就应运用自己的化妆技术来弥补员的条件缺陷,改变演员自身的外貌及其年龄,从而充分展现人物的阶段性特征,真正描绘人物的时代特征,这时的角色性格特征应是十分鲜活的,更好地呈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使其更具有典型性格,且确保影视人物的塑造更具逻辑性、更真实、更贴切,使得演员可于造型上获得角色自信[3]。采用化妆造型及其塑性等方式进行演员形象的雕刻,翻刻出所需要的造型,且着眼于演员自身条件的运用,这样也能让更多的角色在荧幕上活跃,同时也可以烘托剧情、增强感染力,且造型师应根据特定内容及环境创作更适合的场面,比如:爆炸场面和战争场面中的头、脸、眼睛的伤效等,亦或是残肢断臂等方面的特效,还有风吹日晒和冰冻环境下的面部特效。

四、影视人物塑造中的形象色彩设计

冰河时期的人就已经有了对色彩的认识,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运用,色彩不仅具有视觉效应,而且极具情感表达效果,可加深人的记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应合理使用色彩,使得人物更具表现力及感染力。荧幕中的色彩就像是在画布上一样,其不仅可呈现形象及其事物的外貌,还可深层解释角色的内心面貌,造型师可采用形象来理解角色,从而使得角色刻画更具灵性。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设计是功能及其情感的结合呈现,且不同色彩会引导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从而激发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联想。人们在进行色彩感受时,感受最为显著的就是冷暖色,比如:红、橙、黄等颜色可让人联想到阳光与活跃等,且容易使人们感到兴奋;或者是青、蓝、紫等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等,这些均称为冷色,能让人的情绪更为宁静。对于影视观众而言,他们经常关注时尚,这使得影视服饰色彩艺术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且成功有效的影视服务艺术呈现,可确保观众在享受艺术美时被影视作品中人物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吸引[3]。纯粹的服装色彩设计让人可产生深刻的记忆,影视作品中应以黑、白、灰、粉等为主基调,以此诠释许多角色于不同时期、不同生活下的精神状态。并且,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应基于色彩学进行创作,着眼于人体色来讲,有不同肤色和不同灯光等,严格控制相关色彩的应用,这也是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关键。

五、结语

影视人物塑造时应强调其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形象要素及其情节等问题,且还应考虑作品所描述的时代分为及其大众审美情趣等,影视中人物形象更强调客观本质的真实性及主体心理感受的真实性,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充分还原。化妆造型艺术均源自真实,强调客观现实的呈现,让观众感受真实的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化妆造型艺术在影视人物塑造中的应用,对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具有极大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化妆造型艺术在影视人物塑造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探析影视美术设计中人物造型的手段[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4).

[2]李继东.影视化妆造型浅析[J].媒体时代,2011(1).

篇9

[关键词] 影视作品;人物造型;写意性;写实性

影视艺术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需要诸多艺术与科技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影视作品,如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灯光、后期制作等,这些元素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人物造型设计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分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设计主要通过演员的整体形象来表现,而演员是画面的主体,肩负着塑造角色形象、展现角色魅力的重要任务。因此,人物造型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影视作品的故事叙述、角色塑造、情节表现等,影响着影视作品整体的画面视觉效果。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第一感受首先是从人物造型设计来获得,而导演与编剧也是借助人物造型设计与观众建立交流平台,进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优秀的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能够增添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张力,使之成为影视艺术的亮丽风景。

一、影视人物造型

化妆造型、服装造型、发式造型是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的三大要素,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是对文学作品的提炼,是将剧本中的文学形象具体化,因此在设计人物造型时需要考虑更多复杂的问题,既要凸显人物造型的艺术内涵,又要展现人物造型的独特性。对于现代的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来说,在设计时还要考虑时下的演艺风格,以满足多元化的设计风格要求,如写实风格、写意风格是最为盛行的两种表现风格。而这些不同的造型风格最终都要为影视作品服务,使作品的风格表现、形式感、画面视觉效果等得以更完美展现出来,进而令影视作品呈现出较高的观赏性与设计感。为了使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更符合剧本需求且具备强烈的吸引力,这就需要造型师深入研究剧本,对剧本中的人物有通透的理解,构建与作品风格相适应的造型风格,然后以逻辑性、创新性的思维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同时依据剧情变化需求来不断改变人物的造型设计。当然,在进行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时也应考虑空间画面感与视觉效果,通过恰当的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为影视作品增添光彩,以促进影视作品审美品位的提升。

二、影视作品的人物造型设计

(一)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

观众对影视艺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逼真性。而这一要求具体表现在影视人物的造型设计上,并对造型师提出了现实主义原则,要求造型师在遵循生活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造型设计,使人物造型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造型特色,重点突出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的真实性与形似性,而后考虑设计的形式感、装饰性与风格化。一般情况下,要求对古典名著改编剧、历史剧等涉及历史性强的影视作品采用写实性的人物造型设计,通过真实、形似的设计来获取观众的信任感。一些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更需要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因为其中对人物服饰、发式等有较为详细的描写,造型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模版,而后以纪实性、逼真性的要求来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将当时历史的社会、精神风貌通过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来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电视剧《汉武大帝》为例,其中的人物造型就是采用写实性设计风格,并将新古典主义浪漫情调融入其中,令汉代历史的雄伟宏丽、悲壮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突出汉代的造型特征,造型师在仔细研究了汉代妆容、发式、服饰等造型文化基础上进行角色的造型设计。如在服饰造型设计上,汉代以布为衣,多采用黑、红、白、蓝、黄的色彩元素,剧中女主角卫子夫的服饰设计是造型师借鉴了《马王堆汉墓帛画》(汉代重要文物)里的女主人造型,并结合史料记载采用红色为主色调,以粗线条风格来设计服装造型,在服装的大色调上遵循汉代的风格,但颜色更为鲜明浓烈。又如在发式造型设计上,依旧复原汉代的风格,男子发式主要以戴冠帽为主,女子则以梳辫、挽髻为主,如“堕马髻”“垂云髻”“百合髻”等,剧中卫子夫的“堕马髻”、平阳公主的“百合髻”等发式造型既逼真又符合汉代的风格。再如在化妆造型设计上,史料文献中对汉代女子的妆容有较为翔实的描述,红白衬托鲜明的“檀晕妆”、细长、弯曲的“远山眉”、唇中一点红的“点唇法”都是汉代女子的妆容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剧中女子的妆容中都有体现,还原与写实了汉代女子妆容的特色。写实性的人物造型设计使《汉武大帝》这部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在细节上都凸显了汉代的气息与特征,以真实的影像将观众带入到汉代的历史情境中。

(二)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逐渐在影视艺术中崭露头角。而写意性造型的主要特征是“以意写神”,在塑造人物造型时利用符号化的艺术语言将我国本土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美与形式美,使人物的造型设计具备意态神韵。近些年,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古装娱乐剧、神话科幻剧等影视作品开始形成一股风潮,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将历史英雄主义、情感浪漫主义、冒险主义融为一体,迎合了我国各年龄层次观众的娱乐口味。由于在这类影视作品中历史只是一个承接故事发展的背景,因此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可以跳出历史的限制,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都可以尽情使用,于是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便被广泛运用到其中。

以电影《夜宴》为例,写意性造型风格实现了影片的创新尝试。该部影片选取了五代十国这个历史时代为故事背景,在我国历史记载中关于这一时期的介绍并不多,因此导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进行影片故事的创作,而对于造型师来说也可以扩展想象空间,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进而成就了《夜宴》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的别具一格。华丽而沉稳是这部影片人物造型设计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但并不会让观众感觉到任何的夸张与沉闷,相反的在服饰与化妆的造型设计上都蕴涵深刻的寓意。章子怡的服装大多是及地拖尾的款式,以此来表现她所饰演角色的强烈欲望;葛优与周迅的妆容非常鲜明地表现出其所饰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夜宴》中,造型师巧妙地将色彩运用融入人物造型设计中以凸显角色的个性特征,通过色彩的视觉语言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揭示角色的思想、情感与心理变化,使角色具有生命感染力,利用可视的形象语言来传递信息,使观众更清晰地理解影片中的抽象概念。如厉帝的服装以黑色为主色调,将帝王的庄严与权势展现而出,同时也间接隐喻了厉帝人性的晦暗与残忍,以及其灵魂因欲望而扭曲的丑陋;又如皇后的服装,鲜艳的红色将其角色的膨胀欲望凸显得更加明晰。

(三)写意性与写实性相结合的人物造型设计

写意性与写实性的人物造型设计推动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前进,然而这两种设计手法在独立使用时显现出诸多不足,写实性的造型设计过于注重还原历史,缺乏新鲜感;而写意性的造型设计则常常脱离历史,可信度不高。为了弥补这两者的不足,在影视艺术中采取了写意性与写实性相结合的人物造型设计,对传统的造型设计进行继承与创新,使人物造型设计在风格上、形式上、装饰上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种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使人物造型不仅具有历史感,而且极具时代特征,令角色形象更富艺术表现力与张力。

以电视剧《大明宫词》为例,这一部由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曾经轰动一时,除了故事剧情极具吸引力之外,影视人物写实与写意的造型设计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画面风格唯美而大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正值初唐至盛唐的盛世文明时期,是唐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文明开化的社会环境使妇女的服饰与发式有了极大的改变,露胸服装是展现女性美的最好表现,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依据写实性的造型风格,在设计人物服装时以唐代服饰文化为基准,如太平公主出嫁时穿的服装就十分符合历史的真实性,采用大袒领的襦裙服风格,金色的抹胸,齐胸的裙腰,拖地的红色长裙,繁杂的纹饰,这些令女性的魅力和高贵被完美衬托而出。此外,在《大明宫词》中还将写意性的风格融入写实性的造型设计中,以历史真实的记载为前提,跳出以往古装戏人物造型的局限性,以现代思维进行创新使剧中人物造型具有时代特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情趣,而且使观众感受到视觉的新鲜感。其中,剧中人物服饰色彩的搭配就极具写意特色,服饰色彩寓意深厚,能够表现角色的身份、性格、年龄、地位等,不同的色彩搭配蕴涵着一定的意境与象征性。如武则天的服饰色彩浓重,由紫色、红色、米色、黄色等颜色对比性极强的色彩元素组成,将武则天的高贵、精明、狠毒、凄婉形象地传递而出。在化妆造型设计中也凸显出写意性风格,时尚而浪漫,如太平公主的妆容大多呈现出她的柔美与华贵,金色的眼影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再加上繁复、精致的发髻,使得太平公主的形象至今都令人记忆犹新。

三、结 语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决定着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与感知,因此为了使影视作品呈现出较好的画面视觉效果,需要造型师从多方面角度考虑,进而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风格的人物造型。随着观众审美品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影视人物的造型设计不再趋于平凡化、反复化,要求人物造型设计具有时代感与意境性,因此造型师应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将写实性与写意性的造型风格相结合,使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既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新鲜元素来衬托,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吸引力。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我国影视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郦娜.浅析中国当代影视艺术人物造型的现代审美意识[J].电影文学,2009(01).

[2] 于元彬.论影视美术设计中人物造型的表现手段[J].剧作家,2002(02).

[3] 于元彬.论影视美术设计中人物造型的手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9(04).

篇10

一、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作为一门叙事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使影视表演中对服装的设计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征,如创意性、虚拟性、戏剧性等,这些特征体现在影视剧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来说,这些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虚拟性和创意性相对现实影视剧更加忽略了实用性。虚拟性体现在可以将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地位更好诠释出来,与现实社会区别和比较,让观众更具心灵感受,同时,再现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的复制,在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上不应该拘泥于历史发生的真实性,而更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创作和升华,时时引入创新的元素,正确运用创新的思维贯穿于对古装设计的操作中。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古装剧在服装的设计上增添了新的创作特色,一方面,在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带有浓重的象征性意味,注重色彩的绮丽和视觉完美,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感受。另一方面,服装采取夸张式的造型和意境的渲染,一般在历史服饰造型和色彩的基础上,更加夸大对古装设计以突出服饰的亮点,在设计中刻意加入舞蹈等元素作为衬托,表现舞台效果和特殊意境。所以,21 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是对艺术造型的把握和艺术美感追求的完美结合,把握古装影视剧中服装的运用特点是古装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和创作思路的基本原则。

二、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虚实体现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理念, “实”是为了把历史和自然真实表现出来,“虚”是为了增强古装影视剧中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结合营造出最佳影视效果。即对艺术形象的创作和塑造不仅仅受制于原型,而应灵活自由展现艺术形象的丰满充盈,从而完成影视剧中各个因素的塑造,并在把历史和时尚融为一体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古典美,从各方面的创作素材比如古籍、文物等,发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寻找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体现出 “实”的部分。

在影视剧 《赤壁》《无极》《夜宴》等剧作中都有体现,比如电视剧 《水浒传》剧中的人物服装设计,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宋朝的绘画、浮雕以及瓷器等,以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设计出梁山好汉的各种服饰,特别是水军的几种服饰是从 《清明上河图》中挑担人身上得到的灵感,由此设计出阮氏兄弟身着的衣物特点。

在以 “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 “虚”的设计理念,使古装剧不仅符合历史真实情况,而且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认知,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挥和演绎,古典和前卫两者兼具。比如在 《大明宫词》一剧中,唐代鲜明的服装特点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剧中服装设计在整体上表现历史上唐代的鼎盛状态,衣物在细节的设计上尤为突出,如半胸式拖地长裙、领口宽阔并有弧度、颜色艳丽多变等,给人以富贵飘逸的感觉。 “虚”在此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即在原汁原味的模拟之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这无形中给历史增添了新的现代元素。

再比如影视作品 《乱》中服装色彩的大胆和鲜艳象征了一种地位和权力,而 《英雄》里服装色彩的设计随着人物的情绪和命运而变化,设计者巧妙运用这种服饰颜色的反差区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步调。在当今古装电影的服装设计中,虚实的结合运用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表达

一直以来,中国的古装影视剧中对服装设计的精神内涵总体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潜在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键的部分,服装作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文化存在形式,随时在向人们传达着有关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不传达着真实的感情流露,有无形和有形之分,而无形的艺术认知感觉便被称为意境,它是情景统一的产物。从审美的情趣和艺术技巧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共鸣,拿 《红楼梦》一剧来说,剧中人物的服饰同形象都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意境,主人公贾宝玉的衣着服饰非常鲜明体现了情与景的融合,从不同场合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以及配饰都很好刻画出人物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贾宝玉过于华丽的装饰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女性化特点,给人以柔美形象的感觉,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向人们表达出一种风格意境,他的服饰具有浓厚的生活根据,是被提炼出的艺术化的形象代表,因此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美的视觉感受。

从审美的角度和服饰文化来说,中国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除了在设计形式和色彩程度上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使人们产生很多关于美的联想和感知,给人们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愉悦。《梁祝》 《倩女幽魂》都体现出影视服装的华丽和暗示,使主体与客体结合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如 《红楼梦》剧中宝钗戏蝶一幕,服饰在这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因为此刻的宝钗与之前形象格格不入,质朴、自然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形象并没有违背之前的定型,而是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更为贴切,短暂的欢乐却又是为了反衬黛玉葬花的悲凉之感,这种哀乐共鸣的手法更突出了悲的主题。不同的审美形象在不同的环境里被服装设计的衬托表现得浑然天成,这便是古装剧中服装设计带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美感,即便是西方,在艺术原理和意境的表达方向也是同步的,只是不同文化氛围罢了,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客观地看到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趋势。

四、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由于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利用原有的传统服装思维和服装材料对古装影视剧进行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古装影视的发展。《英雄》 《大明宫词》众多影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再次设计,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服装材料的再次改造可以使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现代服装差别更明显,古装剧对于服装的要求更习惯于展现夸张和创意的特点。在古装影视服装上加入银丝、亮片等有光泽的饰物,使其更加精美华丽,更具现代色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装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剧中,在服装上参考唐代的面料式样,将金色大量奢华地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上,衬托出唐代皇宫贵族的奢华和高贵。此外,服装上图案的设计和位置也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一定的影响。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一般以许多不同形式的配饰放在领口、裙摆等部位,这些边缘部位甚至整个衣身运用了大量的图案,图案运用的不同部位可以突出视觉的重点和加强服装线条轮廓。不仅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地位,而且可以起到聚焦的装饰性用途,图案内容的选择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例如古代表现文人墨客一般将书法或者儒雅的动植物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其文质典雅的气质情怀,而一般以花朵的装饰图案表现人物活泼、洒脱的性格特征。

五、我国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前景

总而言之,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路途上还有待努力,需要不断从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和探索,从而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内涵,为在影视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继续奋斗。主要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大众平民化的趋势所替代,体现了社会文明成果的共享,如今的古装影视以其自身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渗透,并引导和诱发了现代服装的流行和演变,也成为人们效仿的参考。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身着传统服装风格的人们,传统服饰设计在现代文化中被日益改变,并将随着古装影视作品的发展而越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古装影视中服装设计的真正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也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创作和设计,将来的古装影视服装的设计会更加高效创新,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迎合国际时装模式之下的产业发展。逐渐促进设计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现代流行服装及相关产品的设计文化,使古装影视中的服装设计成为媒体行业重要的组成因素。此外,在一定环境下可以对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进行收藏和拍卖,增加影视产业的附加值,使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延续它带给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影视产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