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职能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职能

篇1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高职;管理学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34-03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大胆进行改革,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加深对管理学课程的运用和理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双向融合。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如时间、学习、行为、金钱、人际关系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而进行一系列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活动。从内容上讲,应该包括自我学习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金钱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又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有效协调学习生活中各个内外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并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成功人士,但一个成功人士绝对是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学会如何治理世界,必须首先学会如何管理我们自己。”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含义

通用管理能力(Gener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各国在通用管理能力的内涵、范围、种类与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也各有侧重。然而,对它作为各国企事业职业经理人与管理者阶层培养与构建的基石性作用公认无疑。简言之,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所应该共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类:说话沟通能力(包括演讲、陈述与面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学习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的关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所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有重叠的部分,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但自我管理能力涉及自身活动的内容较多,更多地指向自我,是进行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体现出更多的个性特点;而通用管理能力是属于共性的,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从层次上讲,自我管理能力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通用管理能力的基础,而通用管理能力处于更高层次,是在自我管理能力基础上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修炼。一个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可能具备较高的通用管理能力,只有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通用管理能力。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状况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和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如缺乏人生目标、花钱无计划、学习不得法、没有时间管理概念、对大学自由宽松的生活方式无所适从,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与用人单位及合格大学生的要求还尚有一段距离。造成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奠定基础。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的培养,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结合,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讲授过程中知识传授多,能力训练少;基本理论多,实践经验少;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多,切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少,忽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视角来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学从整体上看,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种形式。在现实的管理学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的总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往往优先保证基础理论的教学,如有充裕的时间才会考虑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往往得不到保障。而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对学生来说,只是丰富了管理学概念、原理,而对管理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对于理论教学,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可以当成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同时,则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1/3。课堂实践活动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项目设计、情景模拟等,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各种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并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学习、沟通等自我管理能力。

(二)有效整合理论教学的内容

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内容相差无几,基本都是介绍管理概念、管理思想的演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管理创新等内容。管理学的有些内容与管理类专业的有些后续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的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教学本着“管用、够用”的原则,讲得不宜太深,太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对于在后续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少讲、略讲或不讲,而对当代管理前沿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企业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可加大介绍力度,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管理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应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例作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脱离教材,只会照本宣科,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不能严重依赖教材,教材上没有但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理财、健康管理等也要精心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愿学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讲授计划和控制职能时,与学生的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自我管理相结合,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高职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观念决定行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授人以渔”的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交流,由自己充当演员转向充当导演、指导者和引导者,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学会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二)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景,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景之后随即退出,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并思考运用什么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而学生在讨论、总结、归纳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其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和沟通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很难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同时,案例教学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开阔思路。而作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基础》往往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对于缺乏管理学知识又缺少社会阅历的大一学生来讲,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很难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而只能是就事论事、肤浅片面地分析,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尽管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教师也不宜过多使用此法,要少而精,分析一个案例就必须透彻、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参加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老套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其中。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常见的、难度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具有典型性、适用性和时代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在讲授“人员配备”这一问题时,让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自行设计拟招聘岗位、面试问题,模拟招聘环节,让学生对人员招聘知识有一个清晰而感性的了解。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来看,不仅能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加深对岗位角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拓展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不过,与案例教学法一样,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样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只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在采用此法时,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故事引导法

不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情景模拟教学都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讲授法仍然是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枯燥、空洞、抽象的讲授,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要想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并能始终抓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借助于小故事这种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将管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开心之余引发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并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在讲授“人员配备”相关内容时,引入“房谋杜断”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实现人员最佳组合的重要性;在讲授“领导”相关内容时,引用“刺猬取暖”的故事启发学生领导者既要与下属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心理距离方面的领导艺术;在讲授“控制”相关内容时,用“扁鹊的故事”启发学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管理学原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团队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定期聘请管理一线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鲜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或组建QQ群,构建和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交流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看,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我们可以把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包括作业、出勤、小组讨论、见习、实习等方面的内容,终结性考核可包括试卷、论文、自我评定、教师评定等方面的内容。从分值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应各占50%。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管理学作为一门既介绍管理理论、又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科学,理应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阶,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2]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5](美)戴夫·埃斯利.大学应该这样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篇2

按笔者的理解,企业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业务技能层次上的培训工作,同样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是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建立组织自身内在能力体系的一个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1997年笔者下岗后应聘进入S碟机企业,进来后发现这里售后人员的工资高的出奇,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笔者下岗前在国企的工资是每月300多元,也就是说,这里售后人员每月的收入是笔者在国企时近一年的收入总和。

究其原由是因为97年时影碟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当时维修影碟机需要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的售后人员很多曾是解放军电子工程兵学院的教职人员),而这样的人并不好找,企业也没有能力培训出合格的售后人员。

同时,这一情况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以上门服务为例,冬天天冷了不愿去的,夏天天热了也不愿去的,春秋天不冷不热但要是刮个风下个雨还是不愿去的。维修服务中与顾客的摩擦、口角也是时有发生。

而当2004年笔者离开S碟机企业时,售后人员的工资已降至一千多元,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一变化正是企业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解决了售后人员培训问题后得出的结果。

促成这一变化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着行业的成熟、技术的进步,影碟机的生产逐步模块化;二是企业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售后维修资料。有了这两个基础后,企业首先是从数以万计的售后资料中分析、归类出影碟机最为常见的几十种故障。之后再针对每一种故障从资料库中分析出导致该故障的所有可能原因及检修方法,并按概率大小排列。以不读碟为例,首先是查光头(光头损坏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光头是好的,第二步是去查驱动块(驱动块损坏的可能性排第二位),如果驱动块也是好的,第三步去查解码,以此类推,一步一步往下查,直至查出问题为止。而且对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告诉你应当怎样去查,量哪一个部件、哪一个管脚,多少伏是对的、多少伏是错的等等。最后是标准化成为维修手册,用于售后人员的培训和平时的工作指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按照这种方法,不需要你有多深厚的理论功底,也不需要你有多丰富的实践经验,说的极端一些,从大街上随便抓一个人来,只要他认得中国的方块字,他就能修好机器。虽然这只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工作方法,但它却解决了99%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笔者一直固执的认为,这种傻瓜式的实用型培训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培训,并且,企业的培训工作应当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准确的说是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全面分析、解构和研究员工的工作,整理出可用于最终的员工培训,从而改善员工绩效、建立组织自身内在能力体系的管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培训本身。最重要的也并不是这最后的培训本身,而应当是这个积累组织知识、建立组织能力的管理过程。

笔者曾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写过“导购员实效培训管理6步法”一文,同样是运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导购员的工作,将导购员的培训分为6个管理步骤。首先是现场记录导购员在卖场工作时实际遇到的顾客的各种问题和经常面对的现场的各种情况;第二步是对现场收集到的杂乱繁多、五花八门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类,整理出带有共性的、实际工作中最常碰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第三步是针对每一个问题和情况设计出导购员的应对方式;第四步是标准化这些应对方式,编辑成导购员的培训资料;第五步留心和收集导购员工作中一些个人的好的方法和经验,将它们充实到你的培训资料中去;第六步是持续的反馈、调整和完善。

通过上述方式培训导购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可以迅速提高导购员的水平,而不需要他们完全靠自身的悟性缓慢的积累和提高;2、顾客在各商场得到一致的回答时会强化他对品牌的印象,认为这一品牌是最专业的,从而可能做出对该品牌有利的购买决策;3、即使促销员突然离职,也可以最快地培训出新的合格导购员,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还可以来看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汪中求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的业务人员整天在外面跑,经常遇到别人的否定、拒绝、打击,甚至被哄出门去,但问题是我们要从这些否定、这些拒绝中得出有用的信息,知道人家为什么哄你,以什么理由拒绝你。之后是分类归纳,也就是要找出被否定、被拒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上制定出公司层面的解决方案。

虽然汪先生谈的是细节,笔者写的是培训,但道理却是一样的。以地市以下级经销商的入场谈判为例,无论你谈两个小时、两天、两个星期还是两个月,所涉及到的问题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方面。第一是市场保护,比如商家要求的独家经销及外地窜货的处理,以及厂家要求的主推及一个基本的销量保证等问题;第二是价格保护,比如降价后的补差、时限等问题;第三是形象展示,比如展台制作的条件、出样机器的处理等问题;第四是售后服务,比如包修包换的约定、周转机的提供等问题;第五是促销支持,比如上促销员的条件、店庆、节假日的促销支持、滞销品的促销支持等问题;第六是付款约定,比如是经销、代销还是铺底,各自的条件以及销售返利等问题。

问题是我们的企业能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市场中收集、归类、整理出这些业务人员每天所面对的问题和情况,并制定出公司层面的解决方案,让业务人员带着解决方案下市场,而不仅仅是凭着自身的经验、自己的关系去做市场,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工作的有的放矢、高质高效,而这同样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

事实上,不仅对于上述企业基层员工可以运用科学管理的培训方式,即使对中高管理层的培训,科学管理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篇3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适应性 

一、背景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除了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否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根据中国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而我国一些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性和学术性,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和改革创新,因此造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职业能力显得严重不足。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我院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院总体教学改革思路展开,充分体现“两个加强、两个适应”(即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的总体要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定位为“车间班组等基层管理人才”,和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行“错位培养”。 

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企业基层一线非常缺乏管理人员,欢迎掌握了基层管理技能、沟通技能的大学生从企业第一线做起,只要在企业基层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为此,我们的课程体系围绕企业基层做文章,重点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车间生产运作管理、车间物流、车间产品质量管理、车间管理沟通等针对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每个学期都设计有实训、实践,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地了解、学习车间管理流程,掌握企业调研的方法,学会管理文案写作等,在实验室进行沙盘演练,模拟企业运作、管理的整体流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贯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管理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贴近社会教学、贴近企业教学 

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和企业的管理层座谈讨论,删除了“宏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企业认为这些课程从我们的学生培养层次来看,有的太过空泛、有的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复、有的是工作以后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再学的;而增加了“车间班组长管理、车间产品质量管理、机械制图与几何画法”等企业急需的技能性课程。 

(二)构成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

 

1、知识培养----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会计学概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实用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组织行为学、车间产品质量管理、车间班组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 

2、素质培养----公文写作、Office系列高级应用、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等,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沟通交流的能力。 

3、能力培养----机械制图基础、管理沟通、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专业英语、企业咨询与诊断等,培养学生工作方法和技能。 

(三)建立“理论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的学习体系 

了贯彻学院“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在理论与实践的学时分割上,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6:4的教学学时量分配,把实践教学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能力训练上凝练出工商管理专业最核心技能,并且是现实社会中最紧俏的实用技能加强培养;在加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密切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适应性。

 

(四)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增加专业特色课程 

为了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学院开设了“office高级应用、公文写作、交际礼仪与交际艺术”专业素质课程,请企业的培训部经理等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从实战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途径获取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走向职场的砝码,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联系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组织、培训、帮助学生参考相关职业技能证书。 

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用的技能证,精心挑选,力争帮助学生每人获得一个对口的技能证书。工商管理专业参考职业经理人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国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这些证书都是从市场需要出发,本着实用、权威的原则,指导学生参考。 

学院希望借助这些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企业的要求接轨,顺利地进入企业,适应岗位,帮助学生平稳就业。 

篇4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校本管理;校长素质能力;校长培养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质性地实行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这是美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变革。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分权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学校在自身管理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均权化,促使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地负起责任,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管理的实践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美国许多州修改了校长许可标准和证书制度,随之,作为校长培养培训单位的研究生院和学区相应地制定或修改了校长培养培训计划,从而使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校本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指向

在美国,校本管理首先是由弗莱希曼委员会 (Fleischmann Commission)于1973年在纽约州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来的,但当时这一主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1986年全美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ication,简称NGA)重提弗莱希曼委员会报告的主张,校本管理才作为一项政策和制度在学校管理改革中落实到实践层面,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截止到1993年,肯塔基州和德克萨斯州已经明令在全州实行校本管理,此外,至少还有44个州在部分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美国实行校本管理的中小学的比例约在25%-33%之间。因此可以说,校本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学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校本管理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学区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把人事、预算、课程等重大事项的部分或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学校,这样既扩大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决策自主权,同时又增加了学校的相关责任,这即是放权与问责的统一;二是学校的决策实行权力分享,亦即学校设置由社区居民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只在高中设置)等组成的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或类似组织,这些代表在学校委员会内分享决策权力,其权力行使方式和程度由学校委员会的构成原理和地位所决定。在这里,“权力下放”、“自主决策”和“家长、社区参与管理”是三个关键词。另外,实行校本管理就是要使学校实现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并且,校本管理的成果应当反映出学生学习成果的改进。诚然,作为教育分权化改革之一环的校本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正如美国会计总署(C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和大卫(J.L.David)所认为的那样,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学校层次的参与自主决策过程,达到最终提升学生学习表现的目的。

(二)校本管理背景下校长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的转变

实行校本管理首先意味着中小学管理的重心发生了下移,学校在自我管理上扩大了自主权。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校本管理改革实践以后,中小学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由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具体执行者教育局长(superintendent)转变成了校长或学校委员会。这样,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地说,在实行校本管理以前,校长是以分担学区教育局长权限的形式,负责执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管理本学校的设施设备和人事等的“行政官员”(administrative officers)。而现在校长则演变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权的学校经营责任人。

正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发生了转变,才使得其角色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校长是受学区的委派,对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官员。其学校管理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和制度,管理方式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控制的,所管理的事务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限定的。而现在,校长则成了负责学校全面管理,对学校行使经营职能的责任人。亦即,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地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全方面地负责学校的各项经营。这样,校长由过去的从属地位相对地变成了现在前主体地位,校长的职责由过去被动地管理学校转变为现在自主地经营学校。

日本学者小岛弘道在谈到由校本管理的实施带来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从而使校长的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变化时指出,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对校长形成了这样的期待:与过去所发挥的管理职能相比,现在更期望发挥经营职能;与过去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过去只思考战术性的局部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作出战略性的全局思考;与过去只注重学校的教育经营相比,现在更需要谋划包括教育经营在内的学校整体的综合性经营。这一论断也适合于说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的转变。

(三)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

实行校本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学校管理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学校内部权力实行分享,同时还意味着学校要承担更大的绩效责任。这也要求作为学校经营管理责任人的校长要在学校经营管理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此,校长要在相应素质能力上做好准备。

1996年11月,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简称ISLLC)颁布的《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of School Leaders)明确提出了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这个标准包括6项大指标和200项小指标,其中6项大指标为:1)促进制订、表达、实施并服务于学校共同体共享的、共同支持的学习的愿景;2)倡导、培育和保持一种有助于学习及教职员工专业成长的学校文化和教学计划;3)保证组织的管理、运作和资源服务于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4)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回应各种社区的利益与需求,并调动社区的种种资源;5)将正直、公平和符合伦理的态度融于行动之中;6)能够理解、回应并影响更为宽广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背景。《学校领导者标准》不仅是在倡导推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制定的,而且其内容也力求适应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应该说《学校领导者标准》草案的制定者强烈地意识到了“从事促进性、共同性行动这种(学校)领导者的责任”,这种对学校领导者的把握是与近年美国实行校本管理、推进教师专业化、扩大家长的学校参与等教育改革方向相吻合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州也在校本管理背景下,为适应培养、遴选和任用校长的需要,而制定或修改了自己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例如,弗罗里达州早在1984年就颁布实施了由“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lorida Council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简称FCEM)制定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即《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基础的与高级的》(Florida Principal Competeneiec:Basic and High Performing)。可是,随着弗罗里达州于1992年发表《2000年蓝图:学校改善与绩效系统》(Blueprint 2000;A System of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并相应修改了相关法律,而在全州实行新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系统,即引入校本管理体制,于是该州于1994年修改了上述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仅以其中能力标准中的“决断能力”为例,1984年的规定为:“作决定时要表现出刚强和自信。无论所作出的决定质量如何,要能够为作出决定、提出判断、发起行动、约束自己和他人做好准备。”而1994年的规定则为:“要对能发起行动进行适度干预,要灵活利用自己和别人所作出的约定,要具有用适宜方式作出决策和与有关人员共同作出决策的准备和自信。”从后者的规定中我们可以体味出对校长“决断能力”的要求包含了学校领导要“适度干预”、权力分享、共同决策这一校本管理所秉持的方针原则。再如,加利福尼亚州在《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许可委员会标准》(CCTC)中对校长的能力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具体包括:1)“教育领导”能力(第21条);2)“组织管理”能力(第22条);3)“教学计划”能力(第23条);4)“学校管理”能力(第24条);5)“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25条);6)“财源与工作服务管理”能力(第26条);7)“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第27条);8)“政策与政治影响”方面的能力(第28条);9)“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的能力(第29条);10)“技术利用”能力(第30条)。此外,加利福尼亚州对校长候选人还作出了两项规定,一是“现场经验的内容”,二是“(校长)候选人的能力的决定”。各州的校长资格标准对于本州及其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施行都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二、研究生院和学区的校长培养与培训

众所周知,实行校本管理是教育行政分权化改革层面的问题,而校长培养培训是教师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两者几乎没有天然的联系。但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这要求校长要做出新的素质能力上的准备。同时,在美国,想取得校长资格必须有在研究生院学习的经历,想成为称职的校长需要参加学区组织的培训计划,所以校长适应实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相应地参加有关培养培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校本管理改革的推进,美国就在改善校长许可标准和研究生院及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方面展开了种种议论,有关机构和组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一些研究生院和学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

1.对研究生院校长培养的要求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向大学的研究生院提出改革校长培养的要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校长许可证制度要求取得校长资格要有研究生学历。研究生院参与校长的培养是与美国独特的校长许可证制度分不开的。在美国,虽然各州规定的校长资格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也存在以下共同之处:1)持有教师许可证;2)有一定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一般为3-5年);3)取得硕士以上的学位;4)在研究生院修满规定的学分。其中后两项要求是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想成为校长的教师,在从事一定年限的教育教学工作后,根据所在州的法律对校长资格标准的规定,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经营”等方面的课程,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即可以取得校长的基础资格。

其次,现在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水平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层次,因此也要求校长候选人去研究生院学习。根据1993-1994学年的数据,该年度全美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校长共计79618人,其学历分布情况如下:有学士学位者仅占1.4%,有硕士学位者占63.4%,有教育专家(education specialist)证书者占25.8%,有博士学位者占9.3%。在美国,如果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没有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类课程,是很难争取到校长职位的。

第三,校长培训尚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准校长的培养相比,美国在职校长的培训明显存在不足。也就是说,学校领导发展在职前和职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对此,全美教育管理卓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CEEA)也承认,“缺乏系统的学校管理者专业发展”是美国教育管理的缺陷之一。因此,它建议加强学校领导者的职后专业发展。

第四,在研究生院培养校长是注重校长的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美国在研究生院开设教育管理课程,首先是从培养校长的专业性和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出发的。实行校本管理,更要求校长要具备“作为学校组织的经营者的独特‘专业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否则将很难适应被授权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需要。

2.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

美国各州之间在校长培养上所采取的政策、制度和做法差别很大,因此在较短篇幅内全面阐述美国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仅以个案形式对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作以考察。

弗罗里达州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标准、校长许可证制度及校长培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到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大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和中小学广泛参与,涵盖校长培养培训、资格认证、遴选和任用的校长质量保障体系,这为90年代以后在全州范围内实行校本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校本管理体制的全面推行,弗罗里达州按照1994年修订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大学研究生院对校长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即“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实行的。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按照州的校长培养方针制定并实施的。该州在1985年制定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New Principals)的基础上,于1994年10月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明确提出了培养“促进型领导”(facilitative leader)的方针。“教育领导与管理”(educational leadership/administration)课程是为准校长取得校长许可证而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想到中小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初期阶段的管理职位就职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进行强化学术训练,对作为(学校)领导志愿者的各位(校长)候选人进行职能开发”。

“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由四部分构成:A.核心科目(Core Courses);B.调查研究性科目(Research Component);C.经验性科目(Experiential Component); D.硕士综合考试/硕士文件夹(Master’s Comprehensive Exam/Master’s Portfolio)(见表1)。其中,A类课程是按照弗罗里达州教育部(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规定的取得校长许可证需具备的8项标准而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这8门课程并修得相应的学分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的必要条件。B类课程是为使准校长基于学校现实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决策而开设的。在C类课程中,开设“领导能力开发入门”一科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在充分理解教育领导知识、教育领导的作用、学校经营的效果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潜能。修习“领导理论的应用”科目的前提条件是修完A类课程中的“公立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教育中的人事管理”和“学校财政”,开设该科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准校长的综合应用能力。D类课程是美国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1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课程的构成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的学习者几乎都是在职教师,修业年限基本为2学年。学员在学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修满36学分(semester time)并通过“综合考试”,以及通过州的校长资格考试后,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即取得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的资格。

(二)学区中的校长培训

1.学区培训校长的必要性

在美国,修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课程,取得相应的硕士以上学位以后,只能获得担任校长职务的基础资格。教师要想担任正式校长,还必须参加由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例如,弗罗里达州规定,准校长在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后只能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要成为正式校长(其前提是取得二级校长许可证)必须有10个月(1学年)以上的实际学校管理经验,同时参加学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校长培训计划(即校长职务实习)。因此可以说,与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一样,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也是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这种培训对于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具有实际意义。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这种培训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2.学区教育委员会在校长培训中的领导作用

在美国,各学区不仅是校长培训的一个基本舞台,学区教育委员会还在校长培训中起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例如,弗罗里达州就十分重视学区在校长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CEM)积极鼓励各学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校长培训计划。该审议会于1985年提出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明确指出了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方向,主张通过老校长、大学和学区教育委员会对新校长进行持续性的共同的支援。关于学区如何培训校长,弗罗里达州教育部于1999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1999-2000(第三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 1999-2000 Third Edition)明确指出:“学区要奖励担负领导作用的所有人的持续性的职能成长和开发,实施面向取得校长许可证的认证计划”,“通过根据每个人的职务经历的连续性过程,提供学习领导能力的机会,扩大校长培养的概念。”这就是说,各学区不仅要重视以取得校长许可证为目的的校长培养,还要注重提供日常性的掌握学校领导能力的培训机会。

3.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Broward County)学区的校长培训计划

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学区为了有效地规范本学区的校长培养和培训,首先根据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ISLLC)1996年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和本州1994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的规定,制定了本学区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即《布罗瓦德郡学区(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for Broward Leaders),并且根据这个标准,制定了本学区的校长领导能力开发计划,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计划2000-2003》(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lan 2000-2003)。这项计划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作为领导者的教师”(Teachers as Leaders,简称TAL)。这个项目是以在学校内的各种委员会、学科组、年级组等担任领导工作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而开设的;2)“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Leadership Experiences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简称LEAD)。这个项目是以有志于成为学校领导者的教师(或者为取得一级许可证正在研究生院学习,或者已经取得一级许可证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而开设的,研修时间为3年;3)“临时任用的副校长”(Interim Assistant Principals)。这个项目是以想取得二级许可证的副校长为对象而实行的为期3年的校长职务实习。这三个项目中,第二和第三个项目正是以校长培训为目的的。

三、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特点

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改革是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和促进其基础教育改革的行动。这一时期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来总结归纳其特点,但从与校本管理相联系的观点出发,这里仅对以下两点进行说明和分析。

第一,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间接目的是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这与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政策、制度规定和现实行动看,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准校长取得校长资格,获得就职权;二是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上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是围绕促进校长的专业化进行的。然而应当认识到,近20年来,美国校长培养培训以专业化促进为指向的前提背景是,美国整体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卓越”,提高学校效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教育“卓越运动”中,受美国新的社会政治思潮(分权化、民主化)的影响,实行校本管理成为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追求仍然是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卓越运动”的一环。在校本管理体制下,被赋权的校长适应新的学校改革需要而接受和参与培养培训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把校长定位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把校长的作用规定为始终促进“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成功”,以此为指导开展的校长培养培训,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所以,校本管理和校长培养培训虽然不属于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但细究起来,两者具有同一目标指向性,前者为后者的改革提供了前提要求,后者为前者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基本支持。

第二,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是谋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校长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注重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后者,即注重校长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近年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重点,这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具有内在一致性。

过去,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管理课程具有注重学术性的传统,结果致使其学校领导者培养出现了理论性过强、不能适应他们实际工作需要的状况,一些校长抱怨“在研究生院学习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不起作用”,所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当上校长以后,向前辈校长学习”。但是,这种经验式的学校领导者成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美国目前学校改革的需要了,美国的学校改革实践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因此,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阿什比(D.Ashby)教授指出,在研究生院的各科目教学中,向学员们提出与特定理论相关的中小学内需要解决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阿什比教授阐明了校长的培养培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理念。

事实上,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突出体现了实践取向的特点,在谋求理论联系实际上迈出了一大步。早在1989年全美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National Policy Boar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PBEA)发表的《学校管理者培养的改善——面向改革的课题》(Improving the Prepar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n Agenda for Reform)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方针:在校长的培养培训上,研究生院和学区要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二者的校长培养和培训要以临床研究和现场实习为指向。以此为指导,美国一些州表现出了研究生院和学区联合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趋向: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重点是让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校长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学区的校长培养计划核心是使校长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学校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开设8个“核心科目”,其目的在于让准校长掌握关于教育管理的理论背景和相关知识,而它又开设“调查研究性科目”和“经验性科目”,这意在使准校长掌握实际学校经营管理能力。该州的学区校长培养计划更是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的特征,如布罗瓦德郡学区校长培训计划中的“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项目和“临时任用的副校长”项目就是实践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再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2000年6月开始实行的“校长领导能力讲习”计划,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近年的校长培养培训之所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强调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的校长培养培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用弗罗里达州主管校长培养计划认定的哈瓦德(G.N.Howard)的话说就是,“美国研究生院(校长培养)计划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处理好”;另一方面,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校现实问题,要用长远眼光谋划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对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起到了规约作用。研究生院和学区分工合作的校长培养培训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以人(准校长)为本、以问题为本、以实践为本的校长培养培训内容,无不体现了校本管理的主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俊生,林新发。学校本位管理及其实施成效评析[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379-412.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质性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职业教育需求日益扩大与职业教育质量备受诟病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一方面是注册制的实行,给予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评价和现实需求的错位,注定让高职生们在入校时就已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因此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问题,及其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等问题不断呈现,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刘林(2003)提出将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使学生能够从服从管理变为自我管理。陈克江(2004)将学生自我管理视作以自我品质与学识为工具不断自我塑造并自我完善的过程。毛建梁(2007)提出自我管理是高职院校师生双赢的创新管理模式。李顺、张艳红(2008)提出将自我管理从简单的自我约束提升到自我创新的平台上来,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自我管理实践模式。目前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相关的文献多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而笔者依据自己多年一线的教学与管理实践认为,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当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什么是自我规划和管理、怎么样才是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良好状态,才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课题组带着这个问题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访谈对象,深度访谈了20余位学生。运用修正的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1]展开整个研究,通过访谈提纲的拟定,抽样访谈,样本整理与分析,理论修正,反例使用,见微知著,探讨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良性状况是阳光、积极、自信的,是对自己有较清晰的认知,有明确的生涯目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坦然面对问题和积极应对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状态下,经过一定社会历练塑造成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年轻一代。现就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作一展示。

一、访谈提纲的拟定与访谈摘要

基于黄素芬老师的大学生生涯兴趣的质性研究培训,笔者参与了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本土生涯兴趣质性研究课题探索,选取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各3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深度访谈并转录成文字后归纳整理。当追寻大学生生涯兴趣的来源时,发现了较大的差异性――自我发展目标模糊与人生规划清晰简单的两类群体,以及伴随着目标清晰与否的行为上的自我约束的差异。带着好奇,在前期探讨生涯兴趣的访谈提纲的基础上,我们沿用叙事法探索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良性态势。“Polkinghorn(1995)认为叙事研究是应用故事以描述人类经验和行动的探究方法”,人们透过其所叙说的故事来为其生活赋予意义。通过叙事,我们或许知道,对被研究者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他们所关切的,或者个人如何经营日常生活的。高职大学生生活都有哪些故事呢?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他们关切什么?他们如何经营日常生活?基于此我们拟定出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访谈提纲,见表1。

关于访谈摘要:质性研究的访谈对象是研究参与者,与访谈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出共识。因此要求访谈员尽可能去掉教师权威身份与咨询师身份,贴近学生,不发表个人观点、不作出个人判断、不帮对方总结,保证学生在访谈中是自由的,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当需要学生陈述某个观点时,需要站在研究参与者的角度发问“这个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二、典型性样本抽取与访谈分析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课题组采取的抽样方法是非随机判断抽样。课题组采取的抽样策略是先由辅导员和专业任课教师推荐,寻找成绩优异、与人沟通合作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依据推荐找到了学生A。通过初步访谈和深度访谈 (访谈时间分别是34分28秒和1小时19分26秒),发现A作为高职学生一直在追求的是:“让自己的家庭,上至父母,下至自己的妻子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这里指的是生活方面,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无忧无虑的,不需要为了生计而犯愁”(家庭―生计)。因为“无论现在的处境,现在自己的能力,还有现在身上的资金资本都是最差的”(能力―现状)。“因为资金的不足,至今还后悔没能把彩票店租下来”,从而失去一次很好的创业体验(创业―体验)。在受访过程中屡次说起:“个人感觉,在所有的朋友中交际是最广的,真心朋友也遇到几个”(朋友―情感)。对初中和高中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认知(成长―经历)。“大学时大一大二的区别很大,大一的时候不论什么方面什么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律―有序)。“到了大二以后就完全随波逐流,对生活作息和自制力方面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可操控的能力”(迷茫―郁闷)。将A提供的信息做初步的开放编码以后与初始概念进行匹配得出基本的理论模型。

图1中的Z1、Z2、Z3、Z4是研究者在文献收集和结合多年学生工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影响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几个方面的理论假设,即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和社会活动管理[2]。然而和A学生的提取资料比对后发现,这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不饱和。A学生的资料中关于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学习管理维度是空缺的状态;生活管理维度中只有自律和有序;在社会活动管理维度中有兼职工作体验和创业尝试;还有一个维度包含有家庭与生计,经历和成长,助人和自助,朋友和情感,属性如何还无法确定。

三、对第一个个案进行三角互证和纳入辅个案

为了夯实T1中的各个属性并确认其维度,对个案A辅以“三角互证”[3]式的信息补充:对A的同学、老师进行访谈,同时为了确认个案A的自我规划与管理,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择与A同班且背景相似的A’,考察A’的自我规划与管理是否各方面表现突出。A’与A相比在很多统计特征上相似,如性别、年龄、系别、专业等。当把A’的资料与T1进行对照时,Z2、Z3、Z4的属性都可与A’吻合,但在A’的访谈资料提示出了一个新的属性“知识技能-提升”填充了A资料中学习管理的空白,A’强调参加专转本考试、资格证书考试的动力均来自于爸爸、妈妈的期待,期待能有一个好一点的学历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努力学习拿到资格证书就能顺利就业,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这样形成Z1d1的属性“知识技能提升”。A’的资料中显示目前很享受在校的学习状态:“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每天早起去图书馆,下午一起锻炼,像回到小时候的感觉。”这让我想到朋友是在校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于是将Z4d3: 朋友―情感(社会资源)移动归为Z3d3:朋友―人脉。将Z4d3移走以后,新的Z4d1、Z4d2、Z4d3组合起来后“浮现出”一种新的属性。根据我对已有理论的了解,暂时成为“责任与担当”。因此,理论模式T1经过微调变成了T2,此时T2中的各个属性和A资料是符合的,在“维度”的层面却不尽然。这就是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良好状态的松散的描述理论。见图2。

四、通过目的性抽样,寻找同类现象中的各种“反例”,不断修正理论模型

在分析A个案后发现接下来的个案分析变得较为容易,而且花费的时间也更少。按照“自我规划与管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目的性抽样标准,我寻找到了个案B。个案B的基本情况是系别、性别和A不同。同样经过两次访谈,B的资料中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仅就某个方面谈得很多,而其他方面涉及很少或者基本不涉及。B提供的信息几乎全部集中在她如何学习,快乐地学习,为转本学习,为资格证书考试学习。我将这看作是“目标管理与动力”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对“目标―动力”的理论存在个人偏好,认为此概念超越自我规划与管理中的几个方面,更具有抽象性,因而有更大范围的解释力,很可能将后续极有个性的自我规划与管理表现优异的学生都囊括进来。由此,根据B的情况,我将“目标-动力”和“责任与担当”都作为更上位的概念,置于原有的类属和属性之间,这就形成了新的理论模型T3。见图3。

接下来继续目的性抽样,找到个案C和D。然而个案C的资料显得异常突出,在接受访谈时,他谈得最多的是:“每个人都想创业,但是创业太难,我爸是搞工程的,不容易,你要去投标,招标、找工人、分配、买材料、发工人工资、做结算,工人吃饭睡觉、生病看病都要管。一年在家呆不了几天。(家庭成长―环境),强调非常喜欢本专业但是就业前景堪忧。”“我非常喜欢我的专业,但是我们这个行业起点低,你要干个十几二十年你才有价值,这也相当于创业,但是这个创业,比较漫长。受我爸的影响,出去找工程,也很不容易,如果失败了就会很惨。我对职业方向还感到迷茫,是因为我要为我以后生活考虑。虽然是喜欢,但是我不可能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就怎么也不换工作,毕竟我还要生活”(生计―责任担当)。这指向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这是在之前的所有案例中都没有提到过的属性和维度,但与T2中的Z4有类似的含义。如何将T3修正使之与个案C吻合。

为了重新组合类属下的各个属性,我借鉴了科尔宾和施特劳斯的“解释范式矩阵”[4],将通过个案C所得到的新属性和T3中原有的属性进行聚类和抽象(如图4所示)。

在T4中,原有的“自我规划与管理”下的三个属性――“学生管理”、“生活管理”、“社会活动管理”被归于“校园生活质量”之下,而“校园生活质量”之下与“责任与担当”和“反思沉淀”一起构成了“解释性的情景条件过程”。分析过程由此有了质的飞跃。再纳入D、E等后续个案不断地修正理论模型。

五、有意识地寻找“非同类现象”中的个案,确认类属的边界和范围

课题组寻找确定“非同类个案”酝酿了很久。参照林小英教授所说的转换研究情景和场地,如果限定于高职院校学生只是转变场地的话,只有寻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样本。于是锁定一位示范性高职的学生F,访谈结果除了修缮了一部分内容外,没有给出特别的印象和感触,对“非同类现象”的探索陷入停滞徘徊状态。于是转换思路从学历层次的角度入手,访谈了中职和本科的两个学生。中职的学生G因为现在的注册入学政策的出台,所以目标动力很清晰:“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继续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而本科的学生H这个个案可能因为选取的代表性太强,是江苏某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大三学生,马上准备去台湾半年交流学习,回来将复习参加2017年的公务员和研究生、托福考试。如果考上公务员则考虑先就业,否则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这些“家庭经济,教育经历”都在以前的资料里没有呈现的。这样关于类属的理论边界变得有些清晰,根据两个非同类个案提供的“镜像”,我再次调整了理论模式中的各属性关系,“社会历练”这个属性从原生家庭、教育经历、重要事件、社会资源中提炼出来。“责任感和担当”之前的“目标和动力”和之后的“社会历练”形成最终的但也是可修正的理论模型T0成型(如图5所示)。

在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的合理定位等反思沉淀后形成阳光自信积极的良好状态,就是高职生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良好的状态。包括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的生涯目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坦然面对问题,能积极应对事件。在此基础上经过特定时间的社会历练包含有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教育的经历、社会的资源以及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的历练形成有责任能担当的人格特质,从而在大学阶段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动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干什么。通过提高学历、兼职创业、获得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从而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习以及社会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

六、反思建议

到目前为止,高职学生的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良好状态质性研究告一个段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循环图。这个图阐述了一个过程,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的切入点定为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这就给我们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提出建议:1.加强校园生活质量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首先体现在校园的衣食住行的软硬件建设,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点,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校如家,在学校有如在家的温暖,有归属感,让学生对母校有感情。其次,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是保障校园生活质量的又一要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这里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学习坦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再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熏陶着学生。让学生创办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创造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中来,对校园里的工作定好岗位要求,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去做,如学生宿舍、社团、图书馆管理等,很好地增强高职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2.助推学生成长,让其具有反思沉淀的能力。在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需要学生有反思沉淀的过程,这是一种能力,自我整合的能力,需要学生重新定位自我,寻找真正自我,进而修补自我。高职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参与、社团活动、心理学课程等各种途径寻找自我,这个过程会很长,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的助推,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依赖性强的高职学生,很容易把对父母的依赖移情到辅导员身上,因此辅导员在谈心过程中要注意边界的保护。通过谈心陪伴高职学生成长,引导其经常反省自己,提炼过往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助推其进行反思沉淀。 3.加强专业师资的配备,增强心理辅导、生涯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心理引导和生涯辅导。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生涯辅导专业老师也存在严重不足。学生在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等方面出现迷茫的时候,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使问题越积越多,从而造成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目标缺失,学习没有方向,行动缺乏动力,时间严重浪费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林小英.分析归纳法与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路径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85-87.

篇6

由于学生的英语底子差,很多学生对于英文句型、句子结构掌握得较差,因此无法独自完成教材中各类句子和短文的阅读及翻译,他们中的一些学生甚至无法在给出单词音标的情况下准确读出该单词。许多学生因为以上的学习遭遇,极大的挫伤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自我约束力较差,在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后,变得比较放松,再没有备战高考时那种刻苦学习的劲头,从而导致英语能力急剧下滑。总的来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厌学的情绪,是导致哪怕学校设置再多的英语课程,再大的英语课时,学生的英语成绩还是不理想,英语能力未见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激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方法与策略

1.抓住入学专业教育的有利机会,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目前高等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会安排专业带头人为学生做专业教育。这部分内容一般会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标准、未来就业方向、就业岗位群等内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特别是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五星级酒店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比较模糊的,如果在这一时期便明确告诉他们未来将处于国际商务工作环境,无论是顾客还是工作团队成员中都会有许多外国人的客观现实,毫无疑问将会引发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的重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重视起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此外,在介绍酒店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应在事先做好调研,了解酒店各个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例如在中国最大的酒店招聘网站—“最佳东方”上所登载的绝大多数五星级酒店基层服务岗位招聘信息中的应聘条件,都会提到“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需具备较强的英文沟通能力”等字样。因此在专业介绍中把这些招聘条件告诉给学生,也会让学生因就业的心理需求而触发学习英语的动力。

2.教师应以身示范,坚持用英语授课。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早期走入讲台的时候,会认真准备英文授课讲稿,课上用英语为学生授课。然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英文基础太差,课上交流十分困难,耽误教学进度,便改成中英语混杂授课,或干脆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来进行授课。这样貌似让学生听起来更加顺畅,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学生本来不多的英语语言环境也给“破坏”了。笔者曾在国外语言学校就读过一年,在国内从事教学时也旁听过许多外教的课程。笔者发现外教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并非只靠有声的语言传递给接受者。他们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说话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表情非常生动,哪怕是在讲解一个单词的词义这样非常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声情并茂,让听课的学生很快能够掌握,并且记忆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出国时英语基础非常低的学生在国外就读语言学校时,外教用纯英语授课,师生沟通也显得没有明显压力的原因,因为哪怕学生听不懂外教口述的内容,但却可以通过外教的肢体语言来理解他所讲的内容,慢慢地提高自己的听力,逐渐地适应纯英语的授课环境,从而润物细无声的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外教的这种教学方式正是我们所应该效仿的,发现学生听不懂我们所说的单词,不应气馁而放弃用英语进行授课,而应该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猜出这个单词,这样不仅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采用过程考核为主,兼顾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笔者曾经调查过沈阳地区几家开设酒店英语课程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对于酒店英语课程,几家院校除了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外,其他几家院校还是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该科目的主要分值,考试中也鲜有涉及到听力部分的,口语考核基本没有。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养成平时松懈对待,期末临时磨枪的做法。英语学习本身就是贵在坚持,学习者要想学好英语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语言的提高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职酒店专业的英语课程考核需要进行改革,新的考核方案应侧重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应涉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这些考核分数应该成为英语课程总成绩的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

篇7

一、学校管理呼唤科学意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抓好学校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要依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分析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要博采众长,充分采纳教师的意见建议,民主集中后做出灵活的决策;要依靠全体教职工,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树立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思想,将教师吸纳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在于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让教师全面关注学校各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望,这样可以增强学校内部向心力和战斗力。

学校应当让教师相信:他们不但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只有赢得大家的理解和信任,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是平等的,学生才会真正接受。同样,学校在对待教职员工的各种问题上,应付出平等的真诚。这样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才能被大家真正接受。

二、学校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相信和依靠群众,真正把教职员工看作学校的主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上,应多方倾听教职工的意见,采纳教职工提出的积极建议。让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特别是学校重大决策,使教师心知意明,从而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这不仅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少走弯路,还有利于全体教职工真正体会到当家做主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首先,学校应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做到政治上信任、业务上放手、生活上关心。如,要关注教师子女的上学或就业情况,教师家属的工作调动以及教师本人的业务进修、职称评定等。这样教师就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趋向,会激起他们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就必然会心情舒畅地、情绪高昂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当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其次,学校要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竭尽全力为教职工改善工作条件。要善于减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多帮助、多鼓励,工作上放手,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的某些决策,真正取得他们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和信任。

三、学校管理期待创新精神

学校的管理理念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用想当然、过去怎么样等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甚至用陈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学校。所以,学校管理层应理解和掌握学校发展的理论知识,抓好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做好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培养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文化内涵。

学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联合国在《21世纪的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中指出:“应该将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确认为人类和社会据此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的一种过程。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解决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极为重要。”所以,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四、学校管理注重激励机制

提高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使之不断增值。管理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激励对师生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激励力越大,行为表现越积极,行为效果也越好。

激励可以使一个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用人和分配工作任务时,应尽量考虑每个教职员工的志向、抱负、特长、爱好,以激发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满足他们的事业和成就感。

学校要适时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的评选,尽量做好奖励、福利、劳动补助等工作,还要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由于学校对各项活动安排周密、目标明确、奖励显著,因此在活动中大家各显神通,比能力、比贡献。通过竞赛,全体师生形成了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对策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储节旺,周绍森,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自我管理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40-02

一 前言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在院校范围内学生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为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有效地调动自身能动性,规划和控制集体和个体的行动,训练和发展思维,完善和调整各种心理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完整活动过程。自我管理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有着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及集体生活的欲望与能力,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态和渴求。面对新校区的新形势,如何有效地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 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管理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班级管理始终是学校教育管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理所当然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 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

1.班干部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一个好的班干部团队直接影响到班风的形成,所以在开学之初,最重要的是先确立一个有一定能力的班委团队。当然刚开始只能凭一些印象来安排班委,等一个月之后,学生之间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后,这时再在班主任的协调下举行班干部的改选,基本上就能选准、选好、选出一个能力强、责任心强、奉献精神好的班委,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是班级管理成功关键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对班委当中的个体进行微调。

在班干部的活动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有目的地锻炼高职学生干部的自我规范、自我控制能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干部要充分发挥作用,其自身素质必须过硬,所以自身要具有自我规范、自我控制的能力。要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学校各类学习活动中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其次,在情绪上应该对自己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各项活动过程当中遇到一些矛盾阻力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克制,学会容忍,避免激情发作。在班集体当中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摒弃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及时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维护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组织及参与班级、系部乃至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培养高职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与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班主任在工作之初要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确保活动目的积极,对每一次活动进行严密的筹划、积极的准备,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班干部通过活动组织过程中与学校、他人的沟通,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在活动的活动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2.建立民主的班级自我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对学校“国旗班”的调研发现:一个好的高职班级团体离不开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充分发挥班干部监督作用的基础上,需要班主任连同班委,与全班同学制定一系列的监督机制,让每个学生相互监督,彼此约束,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培养高职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这个集体里为自己确定一个位置,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的主人。

特别是对于学校实行“7S”管理以来,系部制定了对每个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各项量化的数据进行跟踪记录,班级里形成小组每天实时检查,每月进行统计汇总通报,对于评价较低的同学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评价较高的同学在班集体中表扬奖励,为班级树立正确的榜样。这对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有效。系学生会、校学生会也建立了相应的加入机制,对于能力突出的高职学生可参加到系部、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去,这也为高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管理能力的台阶。

3.在活动过程中激励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学校、系部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高职院校的活动其实很多:运动会、裁判员、文艺汇演、篮球赛、敬老院献爱心、“文明光彩行动”、商贸街、技能大赛等,也这些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锻炼了高职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从而认识到自己面临就业需要哪些基本素质,找出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在学习中向哪个方向努力,加强自己的自控力、约束力。

四 结束语

实践证明,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帮助很大,只有加强自我管理,才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致虚度这段黄金时期;只有加强自我管理,才可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重视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

[2]毛建梁.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篇10

如有的教师热衷于形式主义,不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搞家教,或上网聊天、玩游戏上。有的甚至通霄“筑方城”等等所谓的娱乐。备课不认真,教案经不起推敲和深究,教学思路浮躁不定,素质教育当然无法得到落实。这样的教师只知道传授已有的书本知识,而忽视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可是我们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存在以下误区:1.认为读书可有可无,自己已有一桶水,应付课堂讲授绰绰有余,缺乏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精神。2.认为没有时间读书,青少年时期已经读够了,加上现在工作繁忙,家庭拖累,读书又枯燥乏味,还读它干什么?即使读书也是为了晋升职称,提高学历而已。总之,教师读书的被动成分超过主动,实际效果不大。3.认为实践重于一切,自己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教学相长”自己不是经常在学习吗?不用再埋头读书了。因此,对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缺乏力度。4.轻读理论的书,认为所读理论“虚”,对教学实际作用不大。这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5.认为读书是年轻人的事,自己年纪大了,无需再读书了。因此,读书不深入,雾中看花,蜻蜓点水,读书不系统,时断时读,前后不连贯;读书无主见,随大流,赶潮流,看时髦。即使读书,也仅瞄准应试,热衷“中招宝鉴”“考生资料包”“高考必备”等等。埋头钻研“技巧”,造成教学理论与实践脱钩。读书与应用“两分离”,学生对学到的东西不能活学活用。6.一些教师不注重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只借一些娱乐、消遣性的书籍,或局限于网读。还有些教师的读书仅限于本学科,本年级,很难进行跨学科,整合型读书。教师之间切磋的机会少,交流少,不能相互取长补短,教学相长。针对以上几种在教师中存在的读书误区,学校要建立起读书的长效机制,在教师评价过程中,要将教师读书和发展情况当作一项重要的量化标准。领导带头,创建学习型的书香校园。

为此,学校领导除了须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师管理过程中,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2.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包括管理心理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全面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及时地根据教师的心理及生理需要,实施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措施。3.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它是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实施以人为本对教师管理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只有建立起领导读书责任制,在领导带头读书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大兴读书之风,创建学习型的书香校园。同时,要在读书上讲策略,讲方法,讲实效,把教师的读书能力切实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高“会读书”的能力,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读书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作者:陈金娣 单位:上虞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