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医院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5-01

近年来,医院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层出不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方面势态发展良好。但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加强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现状

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寿命周期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跟踪和循环往复的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风险管理并不深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突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的专业水平不达标,风险管理的方法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和控制风险;另外,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其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概念性层面上。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比较缓慢,医疗器械管理各责任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基于此,加大对我国医院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无处不在,在医院中,风险是指因医疗技术的使用不当而造成对病人或者使用人员的伤害。造成医疗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医疗器械损伤或电击造成损伤的物理风险;二是医疗技术应用不当,医疗机械操作不合理引起的临床风险;三是医疗器械性能指标下降或测量错误等而造成的技术风险。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因为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还体现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风险。

医疗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被大量运用于医院的诊疗过程中,但由于其管理不当就会给病人以及使用人员造成各种风险。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是否安全可靠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同时对医院的信誉以及医疗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测,风险分析、评估预建档,并制定切实可靠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设备安全可靠,降低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与医院的医疗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医疗器械管理的基础。

3 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某三等甲级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应用实际,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即在其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回收报废的整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强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风险分析、检测、评估与防范,加强对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可靠。

3.1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不仅仅依赖于医疗器械的治疗保证,或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降低风险,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其风险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风险意识,并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管理进行分工协作。该三等甲级医院从各个部门中组织人员,成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委员会的职责进行完善与分工,在原有的医疗器械购置论证的职能上,增加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等职能,强化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意识。

3.2 加强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与分析

该医院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板块: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对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该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分析与评估主要在医疗仪器使用前和在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1)医疗仪器使用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在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前,根据仪器的各种警示内容,如防护设施、安装设备以及配套条件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高频电离辐射或多台设备联合使用可能对病人造成的危害干扰等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

(2)医疗仪器在不同使用环境下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器械的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以及有害或有毒气体对医疗器械的危害等,或者由于使用者的错误使用,以及医疗仪器存在故障的环境下使用等,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3.3 加强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及日常维护

对医疗器械进行预防性维修是该院在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与日常维护相结合,消除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对医疗器械的工作状态、使用环境及情况、医疗器械的电源系统、软件测试系统、光学系统、随机附件等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并做好归档工作。

3.4 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与管理

医院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较大的维修之后,风险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不强,不会进行进一步质量检测,风险意识薄弱,造成医疗器械的使用性能极不稳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关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加强维修后的质量检测与管理,使医疗器械的质量具有可靠性及稳定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在分析我国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阐述了风险管理对于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医院风险管理实例,介绍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运用。经分析,加强对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做好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估、监控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将风险管理运用于医院医疗器械的各环节之中,不但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还能使医疗器械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信誉。

参考文献

[1] 李伟,王澜.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风险分析的方法[J].现代医院,2012(7):6-8.

[2] 王帆.关于我国医疗器械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篇2

[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 医疗器械 企业风险

一、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划分的标准

有关我国中小企业的统计信息十分缺乏,而且关于中小企业定义的标准又十分模糊。数据方面的问题使分析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作用十分困难。1988年关于中小企业的最近的定义规则,按照不同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来划分企业的规模。这种划分方法对不同的行业规定了不同的产出标准和职工人数,据以划分企业的规模,对比许多国家按照职工人数或职工人数与总产出相结合的标准,我国的划分标准要复杂得多。但是,运用我国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时,由于划分标准过多过细,使得许多企业难以归类。另外,我国的分类方法也难以进行跨行业比较,更难以进行跨国比较。

对医疗器械行业来讲,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其企业划分标准不等同于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且我国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划分并没有相应的标准。为此,本文将通过与其它行业标准的划分笼统上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

二、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除了要贯彻一系列有关的安全标准以外,还要对医疗器械的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医疗器械的风险水平,判断其可接受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月31日批准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0,其中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第一部分为风险分析的应用,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YY/T0316-2000等同采用了ISO14971―1:1998,该标准是国际先进经验的总结,该标准实施两年多来,对我国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程度的提高很大,在医疗器械行业更快地和国际同行接轨方面也近一步拉近了距离。

该标准的第三章第一条规定:“制造商应把风险分析程序实施及其结果的记录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根据制造商的定义,只要是把医疗器械上市或投入使用的法人或自然人,不管是否自己完成设计、制造等工作,都要承担制造商的责任。因此,要求按GB/T9002和YY/T0288申请认证的企业也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工作。在这一点上,YY/T0316-2000的要求是和欧洲标准NEl441医疗器械风险分析要求是一样的。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十九条关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三项条件也未涉及设计问题,而只强调生产。

所以,风险分析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医疗器械生产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风险分析是用以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的可得资料的研究。因此,要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对要分析的医疗器械的可能危害进行判定,其方法就是提示若干与患者、用户和周围环境安全有关的问题,以此作为线索,判定可能的危害。然后估计风险,这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即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导致损害的危害发生概率。前者不难判断,但发生概率数据的获得并非十分简单,没有适当的方法和必要的工作,则难以判断发生概率是多少,而没有发生概率的量化数据,则无法估计风险的大小。

三、ISO14971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要求

ISO14971是针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系统的标准,它规定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完整的程序。该标准由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通用要求、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后信息、附录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在“引言”中,15014971说明了制造商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即通过对风险的判断来决定产品预期用途,达到判断上市的适宜性的目的。

在“范围”中,15014971说明了该标准给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序,以及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在“术语和定义”中,15014971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其各部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通用要求”中,工5014971对制造商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制造商对此过程进行事前的计划于事后的记录,在此处标准中使用“应”(Shall)而非 “应当”(should)来表示较强程度的要求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指导。

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 “生产后信息”几部分中,15014971对制造商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要求。在“风险分析”中要求制造商判定危害、估计风险,并予以记录。在“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依据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判断风险是否需要降低,并予以记录。在“风险控制”中对风险控制的依据、具体措施、以及无法控制风险的处理进行了要求,并要求予以记录。在“剩余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对全部的剩余风险进行可接受性评价,并予以记录。在“风险管理报告”中要求制造商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并保证可溯源性。在“生产后信息”中要求制造商保持用于评审上市后信息的程序并予以记录。

在“附录”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例如在附录F中列举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具体的风险分析方法。

由此可见,就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而言,15014971是目前针对性最强,也是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标准。

此标准对医疗器械监管与行业发展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引言”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的范围,即对患者的风险。其次,在“范围”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适用阶段,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后,在“通用要求”提供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步骤。这几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管和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性方面提供思路与依据。

四、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风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尚未进行风险分析,进行过风险分析的企业中,绝大多数的风险分析报告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主要表现是,只简单地罗列一些可能的危害,然后说明采取了防护措施,最后表示可以满足要求,医疗器械是安全的。

风险是导致损害发生概率及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为了说明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缺一不可。从目前看到的国外风险分析材料来看,无一不是考虑了两个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风险的量化数据,从而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

但是,YY/T0316-2000只规定了风险分析的程度,并未介绍风险分析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估计发生概率的具体方法;只是在附录D中以一页的篇幅简单地提到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和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 (HAZOP)的各自特点。因此,如何使风险分析取得量化的数据,便成为风险分析的关键工作。

要提高风险管理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水平,不仅仅是以企业一方的行动为主,应从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入手。一方面需要监管者将法规中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生产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掌握行业标准;还需要对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者即潜在使用者进行风险相关的宣传教育。在上述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参考文献:

[1]ISO/IEC GUIDE 51-1999.Safety aspects-Guidelines for their inclusion in standards[S].Geneva:150eopyrightoffiee,1999

篇3

黑龙江省绥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黑龙江绥化 15200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良好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关键词 ]风险管理;儿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97-02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Nursing

ZHANG Mingxia

Pediatrics Dept,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Suihua City, Suihua, Heilongjiang Province,15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Choose pediatric patients a total of 2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so as to explore th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Results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hildren’s family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were decreased in the risk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 was meaningful of statistic.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s conductive to the promotion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o improve children’s family satisfaction .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Pediatrics;Nursing management

[作者简介]张明霞(1970.11-),女,黑龙江绥化人,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对护士的专业技能要求高,而且由于患者群体的特殊性,患者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期望值很高,因此护理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面临风险更大。目前国内医疗风险管理体系日渐成熟,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医院风险管理的有效运用可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有效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1]。该文主要评价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于该院就诊儿科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该科就诊的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风险管理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100例,年龄1~6岁,男117例,女83例。

1.2 方法

实验组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分为以下步骤: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选择风险管理工具,实施风险管理与评价风险管理后果[2]。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护士长任组长,其余护师及护士承担不同职责,其次要明确风险管理职责,护士在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中应不断查找安全隐患并做好记录,及时向护师汇报问题,对于共性问题由护士长组织会提出防范预案,对于个性问题要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护士长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强调护理工作的风险,并要求护士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变化,加强防范意识。在对患儿护理管理方面,进行入院后健康宣教,加强心理辅导,严格执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做到发生纠纷时有证可寻。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和不定期组织理论考试评价风险管理效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进行c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模式,患儿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各项管理评分分析

实施风险管理后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质量有所上升,护士个人技能有所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医患纠纷数量在逐年上升,护理风险也在随之加大。护理风险是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而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不细致,沟通不良,缺乏随时记录的习惯等等。儿科又具有一定特殊性,患儿年龄小,无法进行直接有效沟通,患儿家属情绪易激动。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香港医院管理专家提出即使是极为简单的临床活动也存在风险,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达98.4%,而仅有18%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目前国内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工作繁重,往往容易忽略与患者的沟通及对患者康复指导等工作,同时人们对护士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工作更易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引起医疗纠纷,如输液管扯脱,坠床、碰伤等。为了研究风险管理并推进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该研究随机选择200例患儿进行研究。在开始研究前,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开会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修订并完善了《护理记录书写管理规定》,规范专科护理记录频次,设立护理记录监督员。强化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自查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向护师汇报,逐渐完善规范的护理流程。

2004年9月首届患者安全国际联盟大会在上海召开,强调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利益,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压力风险筛查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明显减少压疮的发生率[3]。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风险管理在多个病种的护理管理中成效显著。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避免了护理缺陷的出现[4]。ICU患者也有其特殊性,患者多为危急重症,因此风险管理在ICU护理中起到了有效的全面协调作用。罗跃全等在ICU护理风险管理研究中进行了宏观的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影响护理风险管理的因素中,护士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是关键因素[5]。该研究在风险管理中也加强了护士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进行风险管理后护士的综合测试评分有所上升。张春花等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新型“一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患儿配合依从性[6]。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我们将全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在今后工作中全部实行风险管理模型,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参考文献]

[1]马桃梅.浅谈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5):51-53.

[2]陈平,钟永,袁逊,等.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0A):37-40.

[3]Kapp S.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ssure risk management in a home nursing setting[J]. J Eval Clin Pract,2013,19(5).

[4]凌世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C):

134-135.

[5]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意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有着更高的期许。手术室是一个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工作量多而繁杂,情况复杂多变,一些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引起严重医疗事故,进而出现纠缠不清的医患矛盾。对此,本文选取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78岁,平均年龄为(49.3±3.5)岁;男110例,女90例,男女比例为11:9。同时选取我院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未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6~77岁,平均年龄为(48.6±3.3)岁;男100例,女100例,男女比例为1:1。这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B组)由护士长具体负责的常规护理,观察组(A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1)术前的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前,护士应当仔细准备手术室的各项医疗器材,对手术室进行彻底地消毒;询问患者的病史、基础病、药物过敏史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肢体及生命体征,同时都患者做好健康宣传及心理辅导。[1](2)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按照手术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麻醉;其次,护士应当紧密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时传递手术器材、药物,在这一过程,时刻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职业暴露事件;第三,安全输血,输血前严格审核血型、血量,严密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第四,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脉搏、瞳孔大小等指标。[2](4)术后的护理风险管理。首先,对于需要送检的标本进行处理,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步骤进行;其次,清理手术室,整理医疗垃圾,分类处理,避免发生污染事件;第三,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是在使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的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3]P

2 结果

护理质量达标比较上,观察组(A组)为99%,对照组(B组)为8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需要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与一个技术优良的护理人才。为此,笔者认为,首先,规范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应当选派专业人员到大医院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经验,具体内容、操作模式、应急机制、责任及善后处理等环节;同时邀请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风险管理的讲座,推广他们或实践界最新的护理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形,制定出一套切合本院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并要求手术室所有的医护人员严格遵守。[4]其次,提高本院手术室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医院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培训,在培训环节上,为其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考核未通过的学生,让其继续加学一个课时的培训课程,一直到考核通过为止,并将其制度化,每年都进行一期的讲学、培训及考核。第三,建立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当手术室出现护理风险事故,应当依据风险事故的级别,启动相应的机制,如护士因输血遭到针刺或血液污染等事件,应当让护士离开手术室接受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事故,医护人员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危险,并将危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5]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部网络化,对出现的手术室护理事故,定期做分析,总结出失误之处,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现象。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换医患关系,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亚茹,王小平,巨会萍等;风险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实施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11(15):183--184

[2] 张学兵,周蓉,徐红芳等;风险管理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3(21):203--204

[3] 李桂芳,江小芳,庞华容等;手术室护理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14(19):193--194

篇5

关I词:风险管理;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800件灭菌包医疗器械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0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的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即可。研究组给予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强化人员培训指导:定时将消毒供应中心的员工组织到一起,并就医疗器械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帮助其全面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促使其对正确处理医疗器械的流程加以掌握,对相关医疗器械的具体名称、特性、用途及维护保养方法等进行学些了解,定时进行考核。(2)强化器械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名称、性能、生产公司、数量等进行仔细核对,并创建器械档案,以便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器械追踪提供信息支持。分类处理医疗器械,完成一类医疗器械知识的培训指导后,安排专人负责清洗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日常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专人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全程记录好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确保其风险可以降低至最低范围。(3)强化器械清理和灭菌包装质量:就医疗器械的标准清洗处理流程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器械的结构组成,以便对器械进行准确拆洗,针对存在齿关节、咬合面等隐秘间隙的器械需要事先给予手工彻底清洗。在标准篮筐内单层摊放器械,然后进行机器清洗。器械在单层摆放状态下进行消毒杀菌,有效扩大器械和消毒面的直接接触面积。由同一清洗机装载每套器械,装包前需要对器械的数量以及器械是否配套等进行核对。采用专用篮筐进行灭菌包装,标识内容必须符合详细、清晰的要求。

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灭菌包湿包和信息标识不全情况,同时调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等临床使用满意度情况。

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涉及到的所有相关数据,灭菌包湿包、信息标识不全及护理满意度情况使用百分率(%)加以表示,x2检验组间对比,将P

二、结果

研究组灭菌包湿包率、信息标识不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使用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现代医院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需要对医疗器械的相关风险管理进行不断完善,确保医疗器械管理的所有环节的安全有效性均可得到保障,尽可能将管理体制中的安全隐患排除,使医疗器械相关风险管理体制快速成熟和完善[2]。

就目前而言,风险管理已经在现代生产活动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利于显著提高器械管理质量和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同时切实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3]。通过风险管理,可对医疗器械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采取控制和解决对策,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差错发生率,改善管理效果,降低感染风险[4]。

本次试验结果如下,研究组灭菌包湿包率、信息标识不全率及临床使用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郑骏,王吉鸣,吴韬,等.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5):365-367.

[2]胡友娥,黄自珍,楼丽琼,等.风险管理在外来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4):126-128.

[3]王敬芳.探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6-87.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5-02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风险较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护理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护理之前、护理过程中以及护理之后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处理,以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3.5)岁;其中,32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消化系统疾病,77例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将我院急诊科室中的3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3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3.1)岁。将160例患者与30例急诊护理人员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80例患者与15例急诊护理人员;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心理支持、病情监测以及对症支持等。研究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

1.2.1 分析急诊护理操作风险因素:①急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急诊护理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无法有效预测风险以及避免风险,在护理纠纷出现时,也不能合理的进行处理。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而且比较危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要求与标准较高,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没有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增大了医疗风险。③护理记录不合理:一些护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引起书写不全面、不及时以及脱节等一系列状况,护理纠纷出现的时候,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效力。

1.2.2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的防治方法:①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长与护理骨干负责,根据急诊患者的实际状况,实行多层次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②重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在急诊科室内部对风险管理进行宣传与教育,以此加强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知;还要将护理人员与急诊患者的合法权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讲座、自学考试、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③风险管理:重视新毕业护士、实习护士以及试用期护士的管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规范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行为,将护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新入院、病情危急、心理状况特殊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的患者身上。同时,根据急诊科室中患者病情不稳定、医疗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特点,按照新老搭配原则与能力互补原则进行排班,重视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主要包括急救仪器使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消除、保养等。

1.3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比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急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护理安全、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障[3]。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剧,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医疗市场中,患者选择就医区域的主要评判标准就是一所医院的安全质量。医院是一个高风险的场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要严格控制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降低手术风险和医疗隐患的发生率[1]。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临床作为患者治疗的特殊场所,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是重中之重。为了探讨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选择2014年4月-6月我院收治的380例患者与2013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380例未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4年4-6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如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结果没有出现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设置风险控制小组

在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置相关的风险控制小组,风险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是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风险的措施,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1.2.2风险因素的分析

从管理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潜在的风险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明确了护理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之后,要确认风险因素的危害及发生概率,根据对资料及数据的分析结果,对风险进行管理,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2]。

1.2.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的慎独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操作技术、极强的应急能力。对新开展的手术,邀请有关专家讲授相关知识,对大型仪器的使用制定操作规范。随着新仪器设备的不断出现,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外科手术发展的需要。熟悉新器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态度应和蔼温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将手术室护理风险预告制度告知患者,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和患者家属知情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手术,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近些年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但严重影响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形象,还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3]。临床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都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最终结果。风险管理是指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护理风险管理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建立更加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早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手术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4]。临床风险管理降低了医疗事件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改变了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完善了临床工作流程和标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临床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能够降低医疗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作者:徐娟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杜立,陈彩玲,崔欣,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2(8):135-137.

[2]倪青.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5(4):34-37.

篇8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非计划性拔管;医院感染护理风险事件

神经外科由于其病人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医院护理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1]。因此需要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神经外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神经外科病人、探视人员和医院工作者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判定及预防等[2]。护理风险伴随着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作者简介俞帆,护师,本科,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柏基香(通讯作者)、于咪、王燕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引用信息俞帆,柏基香,于咪,等.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32):4077-407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某病房于2015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2岁~70岁,平均49.5岁,颅脑肿瘤204例,颅脑外伤727例,癫痫113例(其中躁动83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年龄12岁~70岁,平均50.3岁,颅脑肿瘤216例,颅脑外伤752例,癫痫121例(其中躁动8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1完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医生和护士的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的查对制度、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人的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某方面的护理制度存在缺失,可能会导致病人在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引起医患纠纷等情况。例如: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检修制度的缺失或不到位,可能导致因为医疗器械设备损坏影响对病人的治疗。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科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组建科室护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科室的日常管理,确保神经外科的工作得到完善和发展。

1.2.1.2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

护士是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要降低护理风险就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士的风险护理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提前做好干预措施,如何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使其降至最低水平[3]。

1.2.1.3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高风险问题进行管理,制定评估-干预的标准化内容和流程

针对非计划性拔管高风险人群,若病人意识清醒,护士加强健康宣教,促使病人自觉配合保护管道。若病人因意识障碍可能导致拔管,护士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约束,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同时护士对病人翻身护理时要注意避免管道脱落或松动。针对误吸高风险人群,护士一定要注意喂养方式及速度,让病人处于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选择细的胃管,降低胃内压和减少咽部异物刺激引起的反流,病人出现呕吐应迅速进行清理,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针对坠床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在病人床前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病人加床档,必要时可以进行保护性约束。针对压疮等皮肤损伤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当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使用防压疮皮肤护理液,提高皮肤抵抗力,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刺激,给病人使用如海绵垫、充气护垫等减压器具,加强病人营养,提高病人自身抵抗力。针对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的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侵袭性操作和开放式治疗[4]。

1.2.1.4与病人多沟通,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较重、预后差等特点,这会导致病人的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悲观、抑郁,甚至产生厌世的情绪不配合治疗等,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病人病情的好转,反而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意外事件。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稳定和安抚病情较重的病人,避免因为消极情绪对病人病情的影响,确保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方式等信息的了解,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因为沟通不当、不及时引起的医患纠纷[5]。

1.2.2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医院感染。其中非计划拔管数量统计是在未下达拔除管道医嘱之前,非医务人员拔除的管道数量(含拔管后不需要再插管的非计划拔管数量);误吸数量统计包含咳嗽明显的显性误吸和吸痰或摄片证明的隐性误吸;皮肤损伤数量统计包含病人住院期间的压疮、约束性皮肤损伤、躁动病人的自伤。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近些年来,神经外科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护理风险也明显增加,因此加强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我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对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由标准化评估确定的高风险人群提前制定出干预措施及流程以及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达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桂珍.加强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7(6):72-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张丽平.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14):7-9.

[4]张娜,郭敏,王永勤.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310-311.

篇9

摘 要 目的:对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300例,随机分成护理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护理组患者满意度96.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4.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

Liu Qing

Ningy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ai'a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2714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s:We selected 300 patients from March 2011 to December 2013.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50 cases in each.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patients in the nursing group receiv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group was 96.6%,and the satisfaction of control group was 74.6%.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Nursing management;The quality of nursing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治疗对象的服务称为护理行为。护理行为受制度与操作程序的限制,既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又要面临各种不同病情多种因素的变化,护理行为是不同于任何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具有极高的风险性。护理管理需要培训护士自身对护理工作有着充分的认识,了解护理工作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在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同时,加强护士的风险管理,努力将护理风险减到最低。对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的护理行为,以及护理管理工作方法的开展进行分析,对医院护理工作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对护理人员操作仪器及护理患者的水平进行强化训练,对护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开展定期的护理人员风险和法律的教育和科普[1]。我院落实了护理人员高风险护理行为管理制度,通过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院的医疗纠纷与投诉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也大大提高,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300例,随机平均分成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对照组患者150例,男85例,女65例,年龄20~70岁,平均(38.5±8.9)岁;护理组患者150例,男90例,女60例,年龄21~69岁,平均(39.2±9.1)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护理风险管理方法:要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认识,组织护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管理培训,及时学习各种风险管理知识,可以明确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国内外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趋势,有效提高医院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有效的风险知识普及,指导护士学习医院的《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相关的法律知识。护理人员只有充分地了解医患之间的权利,才能更好的对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及差错事故找出原因,明确危害,及早预防,防止更大的问题发生[2]。②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由护理部主任带头,带领护理小组进行风险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会议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对医院整体的护理现状及时掌握,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对医院护理工作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修订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以及护理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护理人员紧急工作开展进行预案管理[3]。③预防事故发生: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素质和基础服务的管理,通过检查,使护理质量得到控制,日查、周查、月查环环相扣,将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个护理岗位,严格标准,防止护理差错的出现,发生护理问题后,要仔细分析原因,及时改进,转变护理质量控制的观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数据以(x±s)来表示,以P

结 果

护理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6.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仅74.6%,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风险管理意义:风险管理是在患者、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探病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潜在风险,通过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对风险进行提高控制而预防的行为,而风险职责需要使风险降到最低[4]。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应用了风险管理的模式,并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的制度,使很多医疗事故都可以避免发生。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意识还处于发展初级,缺少对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警措施,出现纠纷后很难出示具有法律依据的证据,导致医疗纠纷大量的发生。可见,在医疗行业推行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5]。

现代医疗风险管理,已经由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模式转变为理解配合型的管理模式,并且在我国医疗护理行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疗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高风险的因素,怎样将高风险有效降到最低,只凭护理人员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最好的护理效果,将风险降到最低[6]。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沿用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模式,以患者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护士的工作内容,更多转变是对医院的治疗行为、治疗操作的目的及作用详细地为患者解说,向患者家属告知,普及病症的知识,可以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也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患者家属的不当处理,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很多病症在治疗过程中,是需要患者积极配合的,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大多时候是会带有恐惧与抵触的情绪,如果护理人员以传统的家长制管理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现象的发生。现代社会,法律进一步完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权,护理人员也有将病情及治疗过程向患者真实告知及详细告知的义务,只有了解每项操作的内容与目的,才能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而风险管理就是将护理人员操作中有可能发生的高风险转变为透明化,使传统的家长制管理转变为患者理解情况下的配合型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可以同时受益,双方达到双赢的结果。

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执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对于医院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和手术的治疗,更需要尊重、理解与沟通。在风险管理的执行中,护理人员起到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只有将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解释到位,才能使患者与患者家属充分的理解与配合,使患者与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通过护理人员的有效执行,实现风险的预防,使护理的安全与服务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应向华,陈英耀,陈洁,等.加强风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2(4):101-102.

2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1(20):173-174.

3 卢祖询,程峰.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0(8):395-396.

4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2,39(2):205-206.

篇10

[关键词] 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162-02

血液透析在临床上作为减轻肾脏负担或弥补肾脏代谢不足的一种替代疗法,常用来治疗病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尿毒症患者,后期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排除机体代谢物,维持生命。血液透析作为一个专科性很强的科室,科技含量高,一旦出现血液透析机不规范操作很容易诱发各种不确定风险,因此,在对病人进行血液透析之强,必须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加以防范,做好相应应急措施。为探讨更好地护理疗效,减少血液透析中的风险,2011年3月―2012年3月该院对前来进行血液透析实施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进行透析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3例,女35例,平均年龄(42.5±2.49),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透析的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30例,平均年龄(38.5±3.56)岁。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动静脉内瘘指导、用药指导、日常生活指导、饮食习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

1.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制定和完善血液透析规章制度,对透析室的消毒管理、透析前的准备工作、透析中的护理方法及透析后护理进行规范;制定科学的紧急情况处理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停电、透析机出故障、病人反应剧烈等异常情况;强化医疗人员的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尽可能地减少由医疗人员的原因引起的风险;规范透析操作流程,包括透析前的透析机管理检查、正确的消毒方法等,明确透析用品的一次性使用原则;规范配血、输血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以免发生不同患者的血液错放或错输的现象;加强对医疗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其技术水平,降低技术因素引起风险的概率;做好透析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在患者进行透析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情况,及时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头晕、出汗、抽搐等症状,尤其是因急性肾脏衰竭而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不能适应透析环境,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更要加强护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动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多次穿刺带来的内瘘血肿闭塞风险。

1.3 评价指标

对比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医嘱护理、护理投诉、透析护理、不规范护理、意外事件等方面的差异[2]。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比护理干预后,两组护理效果、风险事件及夜班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和夜班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透析护理不当事件发生率、医嘱处理不当事件发生、不规范护理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健康服务行业,因为医疗人员对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患者个人因素、病人家属、医疗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等原因,诱发病人发生安全事故。血液透析作为医疗服务机构为病人实施的一项治疗措施具有一般医疗行为的普遍性,面临着各种风险。总的来说,影响病人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患者因素与医疗措施因素。患者因素指患者在发病时,一般身体素质较差,体内器官功能状况不好,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及医疗事故。医疗措施因素是指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通过机器过滤机体代谢物,注入一部分新的液体,容易诱发机体的反应[3]。

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都是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疾患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素质普遍很差,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不健全,此外,很多患者由于精神高度紧张、食欲差,常常伴有低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等现象。而血液透析过程中机体血液要经过机器的过滤,血液的代谢物及营养成分都被过滤除去,有可能加剧病人的低血糖及贫血症状,严重可能引发病人的抽搐[4]。另外,由于病人的免疫力下降,整个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很容易因为人为的不正当操作等原因诱发感染或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血液透析主要借助血液透析机等进行,医疗设备的质量和血液透析的成功有很大关系。护士是血液透析的直接操控者和管理者,其操控设备的技能、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责任心等都事关血液透析的安全性。为了规避任务操作因素带来的风险,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培训,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血液透析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该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护理组患者,实施风险护理的患者组患者服务满意度明显要高,风险事件和夜班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不当事件发生率、医嘱处理不当事件发生率、不规范护理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中的风险管理是我国医疗水平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透析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是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存的患者增多,而这些患者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发生不安全事件后再消极处理的做法,要提前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

[参考资料]

[1] 李晓平.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7):23-25.

[2] 李瑛,李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45-147.

[3] 唐春苑,冯婉娜,钟宇芳,等.血透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69-70.

[4] 刘雁凌,周昌娥,杨红荣,等.风险管理在血透中心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5):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