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幼儿园的自身发展来说,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整个幼儿园的灵魂——幼儿园园长,应该在幼儿园相关管理工作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因此,作为幼儿园领导者的园长,应该明确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把幼儿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保教并重上,这与幼儿园自身的发展重点是一致的。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侧重点,对幼儿进行系统化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素质。所以说,园长明确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是有着非常重要9ZHISHICHUANG32论文展台的现实意义。身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必须明确全局,在园内建立起可行性较高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园内教师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树立起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正确理念,并在整个幼儿园范围内全面实行制度管理。除此之外,园长还应该顾全大局,有效管理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除了制定幼儿园中的管理制度,还要把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只有这样,幼儿园的领导者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全面优化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衡量一所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情况。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想要真正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能够顺利发展,必须把握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管理者和素质良好的教师。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并指派专门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幼儿园。另外,相关部门与幼儿园领导者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值得一提的是,以社会力量办学的幼儿教师也应该进行登记备案,坚决不允许品行恶劣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另外,幼儿园还可以采用委培的方式,定期组织园内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把幼儿教师队伍打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幼儿教师要想转变以往“幼教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小孩”的教育观念,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发展幼儿教育的相关事业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首先,有关部门必须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幼儿教育的地位,并把幼儿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第二,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各种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活动,真正实现全面教育;第三,在开例会的时候,所有幼儿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构想。另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与改革幼儿教育体制,加强多方面的沟通。除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之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确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最优化。
四、实施民主化的幼教管理工作
民主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原则,也是对伦理的一种要求,同时也属于管理方面的相关理念。民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规范人们道德规范的有效方式,幼儿园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民主意识,力求在管理中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幼儿园领导在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能在相关的管理工作中掺杂个人看法和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教师的平等。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管理者应该坚持民主原则,扩大幼儿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范围,以增强对幼教工作有帮助者的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化管理。只有在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性,才能推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五、制定科学的幼教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发挥幼儿教育管理制度的最大作用,幼儿园相关领导就必须重视幼儿教育的管理制度。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提到的“规矩”就是指幼教管理制度。推行制度管理策略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本身的特点。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推进幼教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幼教事业起着约束性作用。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例严格地约束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严格的约束,相关的教学才能有序展开;其次,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有着明确的指引性。相关制度规范可以直接明了地告诉教师,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身为成年人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拒绝和抵制不道德的事情。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对教师起着激励的作用,它利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存在,幼儿教师才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六、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新升格 民办本科院校 人事管理制度 建设
一、引言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民办高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并凸显出来,特别是从创办到获得独立颁发专科学历文凭资格,进而获得本科授予权的高校,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高校,领导们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学校的规模、方向、定位及办学模式等方面,却忽略的最根本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1]
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建设好各项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民办本科的优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方能不断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正视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重新审视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二、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人事管理工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在激烈的教育业竞争中,依然无法满足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要求,其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事管理制度陈旧
人事管理制度陈旧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缺乏奖励措施,奖惩不及时;绩效评估走过场,没有切实与教师收入挂钩;教师职称按资排辈现象严重,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的破格提拔不到位;对人才队伍创新工作建设不够重视,无法及时激励教职工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导致优秀的年轻人才不愿意把民办高校作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首选,从而增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难度。
2.岗位设置不合理,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岗位类别一般由党政管理系列、教学系列和教辅系列三大类组成。岗位的不同在规范和确定人事规则及实施管理方面都应不同,在聘后管理上,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符合各岗位的考核办法。但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特殊性增加了管理费用的难度,部分民办高校依然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人事配套制度不完善,岗位分配不合理,存在闲置人员过多等现象。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依然主要来源于退休返聘或正任职于公办大学的管理者或教师,对公办高校固有的管理模式保持着一种高度认同或是强烈惯性,习惯于沿着既定轨迹运行,短期内,这种惯性虽然使组织维持一定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如不准确定位、规范办学行为,不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健全配套人事管理制度,必定会抑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滞后
民办高校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人员结构松散,流动性大,兼职、兼课和外聘教师较多,信息采集难度大。很多人员的人事信息都由教学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收集,再转交人事管理部门进行录入或者更改。中转部门较多,导致系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形成延迟效应,一旦采集处理的人事信息过多时,就无法逐一核对,信息采集随意性增大,准确性难以保证,导致领导难以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决策等。而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经费有限,发展初期的人事管理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专业性不强,每天陷于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易造成人事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而无法学习国家政策性问题,无法开展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全面系统工作,无法提高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2]
三、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思路
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是实行制度化还是人性化,现已倍受高校管理者的关注。现两者的性质分析,人性化管理应是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制度化管理则是人性化管理的载体和依据,因此,在强调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
1.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师是学校运行的核心资源,是单位的主体,是管理的出发点,教师参与是有效实施人事管理制度的关键。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应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尊重教师为基本出发点,从教师的内心出发,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以激励教职工的行为、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根本,使教师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发挥教师的潜力和智慧,从而保证人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组织的高效益化管理。
2.加强内涵文化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人事管理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不可否认民办学校在获取外部资源、规划校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作为学术性组织,更应该重视组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硬件和软件固然都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全体成员应共有的一个价值体系。只有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把不同追求和个性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才有助于学科、学术、职业和院系之间的交汇与协调,也才能真正树立组织形象、提升组织声望。为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制度与文化管理,激发组织创新能力。[3]
3.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部分,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各科室和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及与其他部门协同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及时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事管理的要求,只有畅通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渠道,才能在岗位聘任、职务调配、薪酬制定、职称评聘、教师业绩考评等比较敏感的人事业务中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人事管理的公开和透明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建立科学的人事信息管理体系,实行资源共享,整合校园信息化平台,打造全面、完整、实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4.深化制度改革
4.1、建立和健全人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它包括机构编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内容。高校人事制度管理建设的重点应从单纯的对人管理转到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即科学地进行人才资源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设好各项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民办本科的优势,调动教职工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2、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考评是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职员工职称评定、待遇调整的重要依据。为更好的提高和发挥教职工能力,民办高校应确立测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以实际工作成绩为基础,结合道德、技能与外界评价等多种有效评测依据,对教职工的考评应做到科学、合理、透明、规范、全面地进行考核。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教职工为主体,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让教职工参与考核办法的制定中,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5、科学设岗,建立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科学设岗是建设合理、高效人事管理是基础。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应优化管理工作,大胆改革和精简现行冗余的管理机构,科学设置岗位,细化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党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设岗要遵循“精干高效”的标准,综合能力、知识、年龄等多方面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最终目的进行设岗;在教师的设岗上,应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中心,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需求,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设置各级教师岗位,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莘莘学子学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职工资源,各尽其责。因此,在招聘中,应本着“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准则,为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服务。同时,严格教职员工合同的标准化,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从制度上做到“择优聘任”,明确上岗条件、强化岗位意识和岗位职责,通过合理流动,体现人尽其才的要求。[5]
四、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要想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视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这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日后的发展,但我们仍需在实践中深入探讨和真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期实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张志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25卷 第4期:45~46
[ 2 ]江建国.民办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2 年12 月,第11卷第3、4 期:14~16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分析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与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管教类的管理方式是不行的。为了给各大高校提供可靠性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的有效对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学校制定远大的发展目标与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为自己在众多的高校中争得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竞争力。并且,实施人性化教育制度也符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1.1符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当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为了给学校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数不胜数,有民办和公办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使学校在众多的高校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一个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也符合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1.2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都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庞大,可是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却不是很多。为了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资源,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学生制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使学校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21世纪的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自主能力,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的有效对策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所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就要有相关的转变。要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教师角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第一,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也不仅是班级的领导者,他们更是班级的组织者,是活跃气氛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也要时时互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只用20分钟去讲授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在知识点讲解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的人数为2~8人,在分组之后为学生们出相关的题,题的难度可以相应地增加,让学生们自己写出答案,最后让学生上台讲解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最后为学生们评分,给予奖励。同时,也可以采取问答的方式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神经高度紧张,认真听课。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彼此间的了解。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在大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客体,而是课堂上的主体。当前倡导的是人文主义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讲授者,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讲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大学课堂通常是大课堂,所以可以8个人一组,在讲授知识以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而且对于用时少、准确率高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在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小组常见的疑难问题,巡回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更加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动中,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与活跃度。2.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教育制度人性化的建立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还体现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办公设备的资金投入,以及校风等方面的建设,为学生与教师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也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给予他们充足的发展空间,因为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于人性化教育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同时学校对于教学环境的建设也会熏陶学生,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2.3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自身的职业素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管理成果。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向他们传递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也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并且学校在招聘的过程中也不能以学历作为唯一的用人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结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课堂上,主体都是学生,如果还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学生,就不符合高效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也不符合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思琼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窥[J].教育现代化,2016(33):156-157.
[2]杨康.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281-282.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治理;管理改革
一、优化管理模式,明确奖惩措施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方式不明确,学生在学校犯错后,教师不能够及时地纠正他们所犯错误,致使学生校期间违反相关校规,导致校园环境变得较差。因此,在中小学管理中,学校不仅仅要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注意校园管理方式的改革。在校园管理规范中,学校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定。中小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学生容易犯一些错误,这就会使学生在学校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身的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很多学生在学校不服从管理,这个时候教师要制定奖惩措施,以管理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在管理中不应该只是关注如何进行教学,而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教师在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压力,包括教学、生活、学习等方法,有来自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等。教师需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乐成长并且获得存在感是每一位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在新的教育治理背景下,学校不仅需要关注教育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中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管理改革认识
在中小学管理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不清晰,导致学生在学校容易犯很多的错误。很多学生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没有合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导致在面对一些诱惑的时候容易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实际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宣传校园管理改革的情况,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对管理制度有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一次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理解校园和谐的重要性,在活动中给学生宣传学校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对相关制度规范有个认识,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帮助学生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活动后,学校可以给学生发一些校园管理制度的册子,引导学生在课堂下对学校的管理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学校管理改革不断前进的背景下,学校要以实际行动来管理学生的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宣传相关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5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顺利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分析和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逐步被弱化,且呈现出岗位意识单薄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国家行政调配方式。即便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岗位聘任原则,按照??位的需求进行人员招聘,可是大多数高校还是存在“干部”与“普通工人”的身份差异。这样将会使得普通的工作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其内心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提升,职称评比与自己毫无关联。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才的流失以及个人才华的埋没。
(二)当前现存的考核分配不能够凸显分配的激励作用。考核分配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落实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大多数高校在考核内容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粗放,真正针对员工的评价指标不够清晰,长此以往造成绩效考核失真,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学校的学术排名,不禁选择倾斜于学术研究的考核制度,这样会使得大多数教师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从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师的工作重心存在偏差。不能够在学校内部真正形成激励效果,教师的师德建设缺失,势必无法真正培养出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变革的具体对策
(一)实行岗位聘用制原则
高校要想不断针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变革,首先就应该尝试应用岗位聘用制的方式。所谓的岗位聘用制,就是按照学校的实际用人需求设置岗位,在社会公开招聘教职员工。使得每一位前来应聘的人员都可以享受平等的竞争条件,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在选择聘用人员的时候,也应该秉承择优录取、严格考核的原则,淡化高校传统人事管理过程中的“身份”束缚,从而真正提高高校的用人管理水平。
(二)针对教职工进行科学的考评与合理的评价
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可以为教职工的日常评价和绩效考核提供基础和保障。所以高校应该大力推行科学的考核体系,注重对岗位的科学管理。并且通过考核体系的科学与合理,使得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全面提升。比如可以尝试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考核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考核要求。还可以采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得考核更加灵活且科学,符合公平公正全面的考核要求。
(三)注重激励机制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高校在不断改进人事管理制度的过程当中,应该格外重视激励机制在其中的作用和体现。高校需要不断搞活自身的内部分配制度,使得自身对于人才的激励分配制度更为灵活。同时,还需要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综合教职工的工作情况进行效益分配。还需要重视工资的导向作用,实行工资向着优秀人才、重要突出贡献人才倾斜的政策,努力实现高校教职工团队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变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针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二本”、“三本”院校在学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所以,通过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可以促进高校内部教职工人员结构的优化。不断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促进高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变革,实则也是向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表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在采用的人事管理模式,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高校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实现对教职工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通过科学的岗位规划,可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招聘、上岗、培训、考核等用人制度。还可以依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是促进高校逐步形成科学、公平考核目标以及科学用人体系的关键性做法。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爱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背景,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被人们视为“差生”,这些学生心里都有一种自卑情绪,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外,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帮助学生逐渐走向社会,获取社会经验,真正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做到平等对待,真心关怀,尊重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感觉到被重视、被赏识,使学生在心里受到鼓舞,并发奋图强,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谓是责任重大。作为班主任,我们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呢?
一、首先要了解学生,为班级管理打好基础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用在班级管理上也是一样,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如何全面地了解学生呢?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生一入学,我就先翻阅学生的档案,了解学生初中时的表现和中考成绩,初步掌握学生入职业学校前的一些基本学习情况。
2.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表现。
3.协调好与各科教师的关系,与其他各科教师联手,在把各科学习成绩搞好的情况下,还要及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4.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建立平等、严明的管理制度,为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都需要制度来维持,班级也是一样,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其民主性,以便让学生在管理制度下更好地参与管理、遵守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由于很多学生自觉性不高,为了让学生以后自觉遵守班级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进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总动员。教师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动员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
2.让普通学生与班干部共同起草班级管理制度。这个过程体现了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在征集了全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作为自我评价的准绳,学生会很乐意遵守并会进行自我监督、互相监督,这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开始。
三、选好班干部,让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火车要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道理,说明班干部的重要性。如果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负责人,那么班干部就是这个班级的带头人。所以选好班干部,对今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1.新生入学后,要尽快组建临时班委
教师要多注意了解学生入学初期的表现,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一些工作任务并注意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况,然后由班主任提名组建临时班委。
临时班委的人选,由几个方面组成,一是班主任做动员工作,重点讲班干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明白这份工作是一个自我锻炼的好方式;二是学生自我推荐,采用竞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推举哪位同学更有能力;三是由同学提名推荐;四是班主任提名推荐;最后进行投票选举。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部,其在思想、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好,最终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2.要对班干部进行正确指导
班主任要在工作之初帮助班干部建立威信,使班干部逐步熟悉工作,循序渐进,在工作中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升能力,做工作事半功倍。
另外,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定期与班干部进行谈话,沟通,给予正确的工作方法指导,协调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偏袒,不护短,使班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公平。
班干部的上岗形式可以采用固定式、轮流式、轮换式等,或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学年为单位,采用民主决定,奖罚分明,公正无私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乐意去做班干部,也乐意听班干部的话。这不仅是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体现,也是使每名学生遵守纪律、心情舒畅、团结一致的保证,有利于产生荣誉感、凝聚力,可达到互相约束、互相帮助、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班级发展指明方向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思想教育,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精神风气。
由于生源的参差不齐,学生文化、思想方面千差万别,有的求知欲不高,有的对学业不重视,还有的乱开小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教师要把这一部分问题搞好,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采取各种方法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高职院校;管理制度
1引言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技术培养期间,依据高校的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开展实践教学,能够给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其职业操守、道德标准加强,由此一来也能从学生的实际能力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中,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对此本文将对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展开全面的分析讨论,探索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与改革的全新规划道路。
2教学管理梗概
教学管理依存于制度的建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期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当中。所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实施,能够将高校的组织、规划、协调能力全面加强。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是实现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教育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能够将教学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并对技术能力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期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常见的是在软件开发以及利用期间,其升级或维护工作不能高质量的进行,高校需要更新软件系统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力度就会增加。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工作落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广大教职工作者以及技术人员,着重对系统或相关软件的开发利用。
3计算机多媒体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日常教学管理的支撑作用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来讲都比较灵活。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得教师在不授课期间对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的针对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整个学校的学生数量、设备条件、信息资源等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样教师的排课就会更加的合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3.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成绩管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开展学生成绩管理。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以及课程考核形式种类较多,所以学生的成绩统计或处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一般的人工录入或计算,不仅耗费时间其出错率也比较高。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其中的管理软件,将每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录入,这样就能将其及格率、班级划分、专业划分等细致化的进行,可以利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查询或使用,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同时,还能将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3.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评定中的应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或教学质量评价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由于各个院校的招生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从教学管理来看,教师的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展。所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管理,就能通过系统工作及时的获取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来讲也能极大的节省平阿基实践。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受众是来自多个方面的,所以用户在进行系统应用期间,完全可以对其使用查询或输入的操作,这样的教学评价工作开展,能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4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加强措施
4.1质量管理工作加强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院校的管理制度之中,是能够将高校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的。所以高校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需求。对此采用制度或规范对教师以及学生形成一种约束,那么教师的管理工作准确性才能迅速的提升。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工作的评价平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直接剖析教师存在的不足,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效全面呈现。
4.2组织管理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的技术性专业分类较多,而各个学科之间交叉或联系也比较强。所以开展管理工作的流程也较为繁杂,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撑条件,建立一种利用数据流动的管理制度,那么就会将一些有效数据的价值呈现,将教师开展管理工作的方向或目标明确的划分,各个教学部门、管理部门通过系统软件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也能将高校管理与教学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来,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管理目标达成。
4.3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能容纳的信息资源是海量的。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其与学生管理或教学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给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或管理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计划、管理计划,就能将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有效的整合,将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
5结束语
我国在经济与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制度应用,能够为高校带来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途径,促进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潘玫玫.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18-22.
篇8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教学管理 创新
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就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高等院校的目标要转向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对教学理念、管理机制以及教学方式提出改革的要求,希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保障高校能够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新校区教学管理的改革能够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
1.新校区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理念还是很陈旧,管理理念能够决定管理方法和质量,所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教学管理理念是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高校的新校区要使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逐渐发展,最终被管理者接受。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也在影响现在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行政和经验管理处于主导的地位,还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学校不够重视教学管理,所以对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就会严重不足,一些学校认为教学管理就是安排教学课程和考试等等,所以很多领导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申报硕博点的工作上面,没有把经费投入到新校区的教学管理上面。而且,新校区领导的压力很多,包括学科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以及科研的任务,这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精力来做好教学管理。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重点就是行政管理,有效学校很严重。在教学管理当中,一般都是领导参与,师生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来参与的,管理者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包括设计教学计划和监督教学过程,教师仅仅是客体。教学方法很统一,而且管理制度比较简单,没有体现出任何的创新性,这降低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仅仅重视监督,很少有激励的措施,对师生进行约束,引起了师生的反感,影响了教学水平。
2.高校新校区教学管理的创新措施
2.1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新校区的教学管理要不断创新,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学理念,之后再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统一性,强调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素质;强调的是约束以及监督,忽视了激励以及引导;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和实习方面很欠缺;管理制度太单调,缺少激励的机制,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制度化,实行教学管理制度,要不断加强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当中重要的规范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与考试管理。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完善和执行基本文件,通过加强高校新校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证有关的法律来严格执行,还可以加强教师的课堂意识,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开展各类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也要组织一些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性。教学管理的制度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制度的管理要渗透激励政策,要管理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加强教学效果。
2.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也只能是一句口号。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任务繁杂,事务性工作较多,长年处于紧张状态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根据其工作特点建立稳定的、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将德才兼备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这是搞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保障。高校领导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教师实行“双肩挑”,既从事教学,又从事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其业务学习,并进行认真的考核。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进修提高,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思想,使管理人员紧紧把握现代教学管理的脉搏,自觉按教育规范办事。另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正常的职称晋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搞好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校、院(系)管理人员和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只有所有的师生和领导来关心教学管理,并且要求所有人都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去,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贺祖斌、杨树、何茂勋、欧阳常青、廖明岚、黄万华.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04)
[2]周雄文、姚曙明.论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平衡[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3]王新华、李炎婷.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05)
[4]陈炜、刘心红、于惠舒.浅析高校学生评教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5]徐增鎏.浅谈艺术院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 职业认同 体育教师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者,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发展国民体质的重任。本文针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找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可为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一、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下,教育被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多,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外界因素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及影响;其次,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以及我国传统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下,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学校体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对体育教师的发展也更加重视。在职业认同整体上,不同职务的体育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认同的学校管理因子上,不同职务的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教研组主任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任课教师。在其它方面,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教研组主任作为学校管理层面的部分成员,肩负对管理制度的制定,对教研组教师的监督管理,与上层领导的沟通,他们既是学校管理制度遵循者,同时又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所以其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认同度较高。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应尽量做到利益均衡,公平公正,以免不同职务及专业教师之间出现较大的认同差异。
二、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首先,体育教师对福利报酬的认同度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因为工资及福利是教师生存的基本保障,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才会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目标。其次,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水平关系到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满意与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所以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关注教师的需求,促进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各专业中尽量要公平公正,做到德智体并重。再次,教师对专业认同的水平影响到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因为,体育教师的专业与职业认同直接相关。只有喜爱这一专业,才能在进修、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积极性,而对专业的喜爱,也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承诺。最后,环境认同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因为教学环境是教师能否顺利进行授课的直接因素,学校场地设施齐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办公条件优越,可以使教师身心舒畅。 另外,教师的某些个体特征也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例如,研究生学历教师的职业认同显著大于本科学历,本科学历显著大于专科学历。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应在此方面做好均衡。在保证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时,适当招聘高学历教师,发挥高学历教师的带动作用,做到职业认同水平的均衡。学校应对此部分教师高度关注,发现其需求,了解其困境,给予这部分老师更多的学习、晋级机会,以做到有效地调动。
三、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强化建议
从学校体育被忽视的源头入手,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不被重视,并不是国家教育部门不重视,我国始终是以“德智体并重”为教育理念,学校体育被忽视的真正源头往往是基础教育部门的决策层。学校决策层往往为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体育”甚至“德育”,从而引起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学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放弃私利,以保证学生健康为己任,提高体育的社会声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智育上的投资,而忽视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后,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我们知道,技能是提高体育兴趣的必要条件,也是终身体育的关键。充足的体育设施与体育器材,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兴趣浓厚,自然激发体育教师的成就感。
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整体较高,不同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学的人际关系和职业期望得分较高,福利报酬得分最低。不同性别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有较大的差异,从整体上看,男性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女性体育教师,其中具体表现在环境认同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朱伏平,张宁俊.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0(01).
[2]周建平.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 2009(04).
篇10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强。高校的人员组成有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受教育的程度也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等。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应该比较高,这里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了不同专业的培训、各类专业知识的更新、协调训练的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的传授等。此外,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相应的后勤服务等工作间的协调还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2.流动性大。教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高智力和高学历的知识型群体,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高校当中师资力量的流动是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我国各大高校当中的教师所拥有的自我成就意识和对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这些都让教师对适合职业发展的环境有着殷切的期盼。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3.有教育性。高校当中的工作都是以教育为前提而展开,高校的人力资源必须具有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性。同时,教育性也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高校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有计划、目的和组织的进行教育的实施。
二、互联网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分析
1.由事到人。在互联网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对象从之前的事情转变成了具体的人。高校的人力资源就是学生,从学生的招收开始就不像以往一样大范围的进行学生的招收,而是针对高校所需要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招收适合的对象,这其中指的适合是学生能够符合高校对其的要求,这样才能让高校在其想要发挥作用的方面充分的发挥出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当中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招收,注意学生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创新,无论创新的程度大或小,小创新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2.改变了人和组织的关系。在高校招收学生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个培训与传统的培训也不同,培训需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人进行细致的帮助和指引。个人和组织之间不是像以往一样的依附和服从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当中,组织的话语权比较分散,不再是领导下达决策之后就执行某件事情。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之中,接近客户的人才可能是组织的核心,才有话语权。高校的客户是学生,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校当中得到更好的教育。3.员工招聘等大有改进。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尊重,知识的力量逐渐变成资本力量,资源的管理效率逐渐上升,更加充满了竞争力,在工作生活当中采用各种新颖的内容,让高校当中的人力资源的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管理的过程当中,知识性的管理是重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导致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有所提高,在许多的高校当中越来越注重对于人才的任用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不断的上升,目前已经远远的将土地和资本落在身后。而且,对于人才的保留,才是在当今互联网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的重中之重。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我国现在已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将现阶段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当中,对于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据本文对互联网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中,互联网技术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经济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唐志君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耀钦.“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创新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