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管理办法

篇1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 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发布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 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 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2、申办机构资质证明。

3、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lo个工作日内通知申办机构在规定期限内补齐,逾期不补齐或者所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 初步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正式受理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网站。获准同意的网站,应在其网站主页上同时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号。

第十条 已获准开办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开办者主体或者域名、地点、内容等需要变更的,应向原审核同意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医疗卫生网站,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名称。

第十二条 卫生部将依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如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和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建议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关闭网站。

第十四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办手续。

篇2

我市自1992年开始试行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经费由医院管理的改革办法以来,经过五年的实践,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公费医疗改革,在完善现有管理改革办法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在我市市属单位全面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改革办法,现将具体规定通知如下:

一、改革的目的和原则在保证职工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克服浪费。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的改革,建立健全对医疗机构合理的补偿机构,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为向医疗保险过渡奠定基础。

二、改革内容

(一)在实行改革,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我市将根据财力可能,一方面适当提高市属享受单位的医药费定额标准;另一方面对享受单位出现的大病,单位负担确有困难的,实行大病补助办法。

(二)为充分调动医疗单位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积极性,把管理同卫生的投入结合起来,我们在上年市属人员医药费人均实际支出的基础上,剔除不合理的增长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的增长因素后,对医疗单位确定一个当年医药费人均实际支出控制指标(指标另行下达),作为考核标准,进行奖惩。

(三)具体考核奖惩办法

1.把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管理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的情况作为公费医疗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对模范执行公费医疗政策、规定,经各级公费医疗管理部门检查评比公费医疗管理好的医疗单位,一方面进行通报表彰;另一方面给予卫生事业费的投入作为奖励。对管理松弛、违反规定造成损失浪费的医疗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罚款、取消公费医疗定点医院的资格。

3.所承担的市属单位(含市属医院)人员医药费年人均实际支出水平低于控制指标的,财政部门按低于部分的30%作为对医院的奖励,用于加强医院的公费医疗管理和发展卫生事业;年人均实际支出水平超过控制指标的,市属医院要负担超过部分的30%,市财政从下一年度下达的其经费补助指标中扣除。

(四)纳入医院管理的市属单位医药费补助办法市财政按核定的享受人数乘以当年的人均定额指标(另行下达)作为补助经费拨给区(县)财政局,由区(县)财政局拨到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公费医疗办公室按各区疗单位上报的享受单位医药费支出情况;按我市公费医疗管理规定,凡符合报销规定范围的、经医院核准并支出在财政补助定额标准以内的,应及时将经费分别下拨给各享受单位。区(县)财政局、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要保证经费的及时到位。

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要按当年财政下达的人均定额指标以及核定的享受人数确定各享受单位当年的公费医疗经费补助总额,当各享受单位上报医疗单位的医药费实际支出数,未超过财政补助其经费总额时,公费医疗办公室予以实报实销;当各享受单位医药费支出超过财政补助经费总额时,不予报销。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对承担此项任务的市属医疗单位的经费补助办法要视同其他享受单位一样执行;对承担此项任务的中央在京医疗单位、区(县)属医疗单位,其自身的享受人员的医药费补助由原渠道解决。

(五)财政补助经费结余分配办法:

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拨给各享受单位的医药费补助按上述报销办法支出后,若有结余,可作为对管理范围内负担医药费较多、经济承受确有困难的享受单位补助之用。结余补助经费的分配,由各医疗单位提出分配意见,报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财政局社保(行财)科,由区(县)审核并提出意见后,上报市公费医疗办公室、财政局社保处批准后,方可执行。若补助后仍有结余的,结转下年用于解决医药费的超支问题,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

三、定点医院的选择和确定市、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选择医疗条件好、管理能力强、领导重视的医院作为承担此项任务的定点医院。由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就近就医的原则,同医疗单位、享受单位协商选定定点医院,同时,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要同医疗单位签定“公费医疗管理协议书”(附后),并将参加改革的医院及其承担合同的享受单位的名单、人数审核汇总后报市公费医疗办公室、市财政局社保处审核,最后确定改革的单位。由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给承担市级公费医疗管理任务的医院挂牌,作为市级公费医疗管理定点医院。

四、管理责任及要求

(一)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的责任和要求

1.按照公费医疗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级享受单位公费医疗经费的管理。

2.对定点医院上报的享受单位及人数要进行认真核实。

3.认真按时完成定点医院的各种报表(报盘)的审核、汇总上报工作。

4.了解、掌握定点医院及各享受单位的管理改革情况和经费支出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5.及时下拨公费医疗经费,并根据医院汇总上报的单位大病补助方案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二)医疗单位的管理责任及要求

1.认真贯彻执行《北京市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把公费医疗管理纳入医院管理的议事日程,结合本院的管理任务,制定各项管理细则。

2.成立有医院 主管院长参加的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加强对公费医疗的领导和管理,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要配备一名专职管理干部。实行凭证就医、现金交费、双处方和使用门诊病历的就诊制度。

3.对转诊、转院治疗的公费医疗享受人员也要按公费医疗管理的有关要求,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4.各医院对所管的公费医疗经费要单独设帐,按单位立户,实行微机管理,建立个人支出台帐,定期向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上报实际支出情况(同时报盘),并抄报市公费医疗办公室、市财政局社保处,作为考核依据。

5.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了解公费医疗改革的目的、意义、政策及措施,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医疗原则。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控制过度消费,努力减轻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负担。

6.加强对享受单位的监督指导,帮助享受单位搞好预防保健工作,了解和掌握各享受单位的人员情况、经费支出情况及负担情况。

7.在做好市属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的公费医疗管理改革工作外,对本院所有公费医疗合同单位(包括大专院校、中央、市属、区属)及接收的转诊、转院公费医疗病人都负有管理责任。

(三)享受单位的管理责任及要求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本单位职工了解公费医疗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针政策,做到自觉遵守公费医疗管理与改革的各项规定。

2.配合医疗单位共同做好公费医疗改革管理工作,并及时沟通情况,了解和掌握本单位职工的健康情况、经费支出情况及负担情况。

3.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做好单位职工的预防保健工作。

4.享受单位遇有大病,单位负担医药费确有困难的,请向医疗单位、区(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反映,由他们结合各单位的管理情况一并向市公费医疗办公室、市财政局社保处反映。

五、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年人均实际支出的计算口径:实际支出指医院支出和单位负担的医药费(含万元以上支出),不含个人应负担部分,人数为年平均人数。

(二)医药费支出要按照(1996)16号文件精神要求,做到国家、单位和职工三方合理负担,与职工个人挂钩的比例由各区(县)公费医疗办公室、医疗单位和享受单位商定。但不低于个人年工资总额的5%。

(三)凡市级享受单位公费医疗经费自行管理的,其经费补助仍按市财政局原订标准执行。

(四)本办法由市财政局社保处、市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五)本通知自文到之日起执行,北京市卫生局、财政局下发的《关于扩大医疗单位包干管理公费医疗经费试点单位的通知》(京卫公字(1993)2号)及《关于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经费由医院管理的通知》(京卫公字(1995)6号)同时废止。

附件:

协 议 书

甲方: 区公费医疗办公室

乙方: 医院

为进一步深化公费医疗改革,根据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印发的“关于实行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管理改革办法的通知”精神,为做好这项改革,甲乙双方在市公费医疗办公室的监督领导下,协议如下:

一、甲方委托乙方对市属公费医疗享受单位实施公费医疗经费定额管理,甲方负责对乙方公费医疗管理进行指导及监督检查。

二、甲方负责对乙方上报的市属公费医疗享受人数及统计报表审核汇总,并根据复核后的经费支出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拨款。

三、甲方协助乙方做好市级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

四、甲方对乙方提出的各公费医疗享受单位大额补助费用的申请进行审核汇总,并向市公费医疗管理部门提出补助意见的报告。

五、乙方认真执行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医疗原则及公费医疗的各项管理规定,完成好甲方委托的公费医疗定额管理任务。

六、乙方要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制定出本医院经费定额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各项落实措施,做好定额管理的宣传工作。

七、乙方对所管辖的市级公费医疗享受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个人支出台帐,并按要求定期将支出情况上报甲方。

八、乙方要认真执行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管理改革办法,积极配合甲方做好日常管理和年终的检查考核工作。

九、年终结算时,甲方根据北京市市级单位公费医疗管理改革办法规定,有权对乙方经费执行情况及管理情况提出奖罚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参考。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存留一份,本协议自1997年7月1日起实施。

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村卫生建设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网络,满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XX年,完成村卫生室规划布局,完善业务用房建设,配齐人员和必要器械设备;60%以上村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乡镇中心卫生院所辖村卫生室真正落实并服从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普遍接受一次系统培训;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65%,应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10年,80%以上村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乡镇卫生院所辖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并服从一体化管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所有的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预防保健能力明显增强,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基础设置

(三)按照方便群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根据服务人口、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村卫生室布局。每个卫生室的服务人口数量不得低于800人,不足800人的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撤并。服务人口达不到要求的,原则上不再允许按卫生室设置。乡镇卫生院驻地的村原则上不再设村卫生室。

(四)村卫生可由村民委员会、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举办。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办、协办村卫生。

(五)村卫生室实行室长负责制。村卫生室长对村卫生室的行政和业务工作担负组织、管理和领导责任。村卫生室长由乡镇卫生院聘任,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村卫生室要具备开展村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条件,要具备适应工作开展需要的人员、业务用房和必要器械设备。

(七)村卫生室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业务管理

(八)明确村级卫生组织职责。村卫生室承担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宣传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依法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服务工作,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有关卫生资料的统计上报等各项工作。

(三)《就医证》管理和效期:实行统一编号,一律使用XX年建立的电脑数据库中的编号,在填写新的《就医证》时,换证不换号。签发下年度《就医证》时加盖“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印章,同时加盖签发《就医证》的定点医疗机构印章。

参加今年资金统筹的,《就医证》有效期为12个月,签发时间为XX年9月1日,在《就医证》有效期内参加连续交费的,《就医证》有效期为16个月,签发时间为XX年年9月1日;没参加合作医疗的,就医时申请参加当年或下年度合作医疗,交费之日为签发时间,签发的当年和下年度《就医证》有效期至XX年年8月31日,下年度的有效期至2010年12月31日。 1

第八条调整运转周期。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周期与上级要求和财政年度不符,从今年起进行调整。运转开始时间由每年的9月1日调整为每年的1月1日,结束时间由每年的8月31日调整为每年的12月31日。

第四章基金的使用与管理

第九条实行封闭运作。各级政府补助基金和农民交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统一存入县财政专用帐户,县财政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上报的报表资料进行审核后,每月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月底汇总并审核各定点医疗机构上报的报表、凭证等有关资料,每月向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和县直定点医疗机构专户拨付。

第十条建立公示制度。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底在本院门诊明显位置张贴报销情况,各乡镇同时要在各村进行张贴,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定期向省、市、县有关部门部门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汇报。基金年终结算时,节余部分转下年度使用,超支部分由县、乡财政共同解决。

第五章就诊与费用报销

第十一条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制度。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户为单位,县合作医疗办公室统一印制《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由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发放到户。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须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门诊病人就医直接报销,住院病人出院时按规定比例一次性报销。病人应否住院,要根据病情确定。定点村卫生室承担参合作医疗报销,限定在家庭帐户范围内;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要求,并经县合管办、卫生局医政科验收合格的方可承担住院报销。

第十二条转诊。群众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证》在县内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不需办理转诊手续,病情危重的可直接到县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在县级医院住院需要转市级或以上医院治疗的由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具转诊证明,回县级医院报销。外出打工人员因病在外地住院,出院后持《就医证》、《身份证》、住院发票、治疗清单和所在单位打工证明到县合作医疗管公室办理报销手续。住院病人先垫付住院费用,出院后根据有关规定分段累计报销。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底持住院病人名单、诊断证明、住院费用发票、领款人签字凭证等有关资料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办理结算手续。

第十三条报销比例。

(一)乡镇卫生院住院按45%报销。

(二)县级医院和县级以上医院报销比例,小于3000元的按40%报销,3000以上按50%报销。

(三)每人每年最高报销额为8000元。

(四)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产妇,实行定额报销,产妇出院后先行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凭某县卫生局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及住院有关资料到原就诊医院报销,平产报销200元,剖腹产报销300元。

6、风险基金:从XX年年1月1日起,每年按筹资总额的3%提取风险基金,风险基金达到资金总额的10%后不再提取,提取的风险基金及时存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户,用于意外情况应急。

第十四条不属补偿范围的:

(一)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者。

(二)未经批准到非指定医疗机构(不含县医院)治疗或未经批准自行转诊到其他医院治疗的医疗费用。「 2

(三)违法犯罪、打架斗殴、自杀自残、酗酒、外伤、交通事故、突发自然灾害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住院病人经会诊决定出院未出院的,自接到出院通知后的一切费用。

(五)患有先天性疾病、预防注射生物制剂、输血、器官移植、心脏换瓣、起博器、假肢(趾)、镶牙补牙、保健药品、美容、配镜等费用。

(六)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核磁共振、ct、彩超、直线加速器、高压氧等)费用。

(七)按规定公布的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费用。

(八)按国家规定不能报销的医疗检查、药品和其他费用。

(九)特护费、空调费、高标准房间费。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五条县合管办负责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考核,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政府予以表彰。

第十六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擅自提高或降低报销范围、报销标准的;

(二)侵占、挪用、贪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

(三)管理不善,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严重亏空的;

(四)其他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追回经济损失;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取消其定点资格,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属医务人员个人行为的,取消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方权,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按《执业医师法》及其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配合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违规行为时常发生,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

(二)不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种目录》、《基本用药目录》、《诊疗服务项目目录》,分解收费、乱收费,不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的;

(三)不严格执行诊疗规范,不坚持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推诿病人,随意转诊,随意放宽入院标准,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滥用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检查的;

(四)医务人员不验证、登记而诊治,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的;

(五)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规定,开人情方、大处方,不按规定限量用药,开过时或超前日期处方的;

(六)利用工作之便,搭车开药,或与患者联手造假,将基本用药串换成自费药品、保健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

(七)自费药品、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超基本范围的诊疗服务项目未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签名而发生医疗费用的;

(八)其他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十八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向其追回已补偿的医疗费用外,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暂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等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将本人的合作医疗证转借给他人就诊的;

(二)开虚假医药费收据、处方,冒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资金的;

(三)私自涂改医药费收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或自行开方取药、违规检查、授意医护人员作假的;

(四)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定点医疗机构开出药品进行非法倒卖的;

(五)其他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3  

第七章附则

第十九条县合管办要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转和预交资金的管理和督查,完善报销制度,规范报销行为。要认真落实各项规定,加强宣传引导,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交费机制,争取一次性交费成功,确保连续交费制度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专门的督查组织,按照督查标准,采取定期督查和不定期巡回抽查的办法,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对运转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的要从严查办,确保基金安全。

第二十条原发《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由县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解释,****年**月*日起施行。

(九)健全落实相关制度和规范。包括: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上报管理制度、输液准入制度以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等。

(十)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健全门诊登记、处方、传染病登记并记录完整。坚持“六有”,即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输液有准入。卫生室必须做到技术操作规范熟练、病历文书书写规范、及时,严格无菌操作。人员注重仪表形象,着装整齐,穿戴隔离衣帽等。

(十一)加强人员规范化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规划,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加强对村级卫生人员业务(含中医适宜技术)知识和卫生、药品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XX年全部完成全县乡村医生首次系统培训工作,无特殊原因不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不予以年度注册,转为待聘。

(十二)落实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在岗的乡村医生要全部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医学教育取得医学专业学历,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申请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十三)鼓励县市、乡镇、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加强技术、业务的合作和互补,鼓励乡级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服务。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质量,使农村居民就近得到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运作机制

(十四)认真落实《德州市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办法》(德卫发[XX]3号),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机制。村级卫生组织参加并服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尤其乡镇中心卫生院所辖村卫生室XX年要真正落实管理一体化。

五、监督管理

(十五)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卫生组织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村卫生室,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村卫生室规范管理,重点对诊疗操作规程、医疗安全与质量、医疗器械消毒等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村级卫生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估、考核监督。乡镇卫生院要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考核等进行管理和指导。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XX]13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4)

第二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卫生、财政、农业、经管、民政、审计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经办机构设在县卫生局,所需经费列财政预算。各乡镇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并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

第四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具体负责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业务管理工作;

(二)负责审定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切实做到合作医疗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合理使用;

(三)严格执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财务招标制度,按照规定要求筹集、管理、使用合作医疗基金;负责审批医疗转诊,审核报销医疗费;

(四)监督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执行合作医疗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包括医疗行为、服务质量、医疗收费、药品价格、报销程序、补偿兑现等;

(五)及时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监督,在醒目的位置设置举报箱,对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和举报,接受群众监督;

(六)按时准确填写各种统计报表并及时上报;

(七)负责改进和完善合作医疗管理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合作医疗相关信息,为管委会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第五条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履行以下职责:

(一)做好本辖区连续交费工作,为群众及时办理参合(参加合作医疗,下同)手续,做好登记和签发《就医证》等项工作。

(二)按规定及时办理参合人员医药费用的报销,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监督。

(三)做好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建立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四)向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汇报工作,定期上报有关统计资料。

第六条卫生、财政、农业、经管、民政、审计等部门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积极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任务。

第三章资金筹集

第七条XX年凡我县农村常住人口,以户为单位,按每人10元筹集,XX年7月31日前由乡镇政府一次性筹齐,上交县财政局专用帐户,作为合作医疗专项使用基金,实行乡筹县管。XX年9月1日后,实行连续交费制度

(一)交费

1、参合农民自XX年9月1日起,在全县任何定点医疗机构(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医时,本着自愿的原则,可用报销所得的费用,以户为单位,预交下年度参合资金,定点医疗单位在群众足额交费后,现场办理参合手续,发放下年度《就医证》。交费额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参加2010年度合作医疗的,因周期调整须补交XX年年9到12月的参合资金,每人须交费13.30元,报销数额不足交纳参合资金的,可先进行登记,待下次报销后办理;农民交纳的10元参合资金全部记入家庭帐户,用于门诊报销,最多报销15元。住院病人出院报销时,注销家庭帐户资金。农民参合后一直连续交费,家庭帐户资金一直没有报销的,家庭帐户资金可转下年累计报销使用。参合年度中断的,家庭帐户资金视为自动放弃。(5)

2、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门诊病人就医时申请办理参加当年或下年度参合手续,可补交全家当年的参合资金,按门诊规定比例报销(交费后三个月内住院按规定比例减半报销),同时交纳下年度全家参合资金,给予办理参合手续,签发交费年度《就医证》。住院病人出院时申请办理当年或下年度参合手续的,补交全家当年的参合资金,当次按规定比例减半报销。同时交纳下年度的参合资金,给予办理参合手续,签发交费年度《就医证》。

篇4

第一条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指外国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外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除外,下同)与中国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中方)以合资或者合作形式设立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正当经营活动及合资、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称外经贸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设置条件

第六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必须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七条申请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中外双方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合资、合作的中外双方应当具有直接和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并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一)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二)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

(三)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第八条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独立的法人;

(二)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人民币;

(三)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

(四)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九条合资、合作中方以国有资产参与投资(包括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应当经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机构对拟投入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作价依据。

第三章设置审批与登记

第十条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先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二)合资、合作双方法人代表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及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资、合作双方各自的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银行资信证明;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拟投入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并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提出初审意见,并与申请材料、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一起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第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及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

报请审批,需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设置申请材料;

(二)设置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设置地设区的市级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否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审核意见;

(三)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于设置该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审核意见,其中包括对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和经营期限等的意见;

(四)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卫生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二条申请设置中外合资、合作中医医疗机构(含中外合资、合作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民族医医疗机构)的,按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要求,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和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后转报卫生部审批。

第十三条申请人在获得卫生部设置许可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申请申报材料及批准文件;

(二)由中外合资、合作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合同、章程;

(三)拟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合资、合作各方董事委派书;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外经贸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外经贸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获得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自收到外经贸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凭此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申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或申请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和内容属于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可适当放宽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第十五条获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类别和规模,确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命名应当遵循卫生部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由所在地地名、识别名和通用名依次组成。

第十七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四章变更、延期和终止

第十八条已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变更机构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合资、合作期限等,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审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审批后,到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涉及合同、章程有关条款的变更,由所在地外经贸部门转报外经贸部批准。

第十九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合资、合作期20年届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合资、合作期限的,合资、合作双方可以申请延长合资、合作期限,并应当在合资、合作期限届满的90天前申请延期。延期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请卫生部和外经贸部审批。审批机关自接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条经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在审批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有关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核准后,撤销该合资、合作项目。

第五章执业

第二十一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医疗技术准入规范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遵守新技术、新设备及大型医用设备临床应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聘请外籍医师、护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七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机构医疗广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八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价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监督

第三十条县以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验一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由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办理。

第三十一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二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律和规章,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对于违反本办法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部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外经贸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批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中外各方未经卫生部和外贸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活动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的,视同非法行医,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不予以批准。

第三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外经行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规定。

篇5

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无锡卫生事业改革的正式启动和无锡市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初步建立。无锡市委副书记张锦贤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无锡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历史的事件,无锡卫生事业正经历一场变革。这个改革举措在全国是领先的,有关专家称之为医疗改革的“无锡模式”。目前,卫生部对无锡市的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了肯定。

历史症结:管办不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医疗体制改革,经过13年的历程,“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存在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分、医药不分和管办不分的现象,这是造成医疗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管办不分是医疗体制上的弊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多年直接办医院、管医院,严重地阻碍了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卫生职能――弱化

在传统医疗体制下,卫生局的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卫生经费的投入重医院轻社区,重医疗机构轻公共卫生机构等等。无锡市卫生局局长王爱国认为:卫生局的管理应该是全行业的管理,而不单是管理几家直属医院。

由于没有全行业的体制,没有大卫生的意识,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出现偏差。在集中人、财、物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公共卫生事业受到了忽视。疾病预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基层卫生和基本医疗水平低下,政府应该承担的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责任没有到位。

卫生运行机制――僵化

王爱国指出:作为行业管理和为公共服务的卫生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医院的经营业务和内部管理等具体事务上。卫生局长变成了医院的“总院长”。由于卫生局职责不清,该管的没有管起来,该放的没有放掉,使医院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地位和身份不能形成。医院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都要卫生行政部门决定,使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医院的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教练员”=“裁判员”――尴尬

卫生局既要代表政府,又要代表病人,还要代表医院的利益,这就造成在对医院的管理上,卫生局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办又办不好,管又管不到位,在重大决策和对一些问题处理上往往患得患失,处于两难境地。

由于隶属关系上的亲疏,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违规行为的处理往往存在着手软情况,而在资金扶持、专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配置等方面多有照顾,在行业管理上出现不平衡现象。同时由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办医院,使行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

“无锡模式”:管办分离

2001年,无锡市开始医改探索,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托管制”,对医院下放了经营管理权、经济分配权和人事用工权;此次“管办分离”则是在“托管制”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改革,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分设医管中心与卫生局。

方案:分设医管中心与卫生局

成立的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是针对“管办不分”的现状而设的。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杜寿强说:这是个正处级的行政管理事业单位。

卫生局分出三分之一的人员编制,初步设置六个职能部门:公共事务部、质量投诉部、医疗发展部、财务经营部、人力资源部、党群部。进入医院管理中心的单位初定为9家市属医院和1所学校。医院管理中心经市政府授权,代表市政府经营管理所属国有医院的资产和业务,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

新卫生局代表政府来进行医院的监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急救中心等6家事业单位保留在市卫生局,卫生局负责宏观的卫生发展规划和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切实抓好卫生法律法规执行和监督;办好社区卫生服务;抓好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等工作。

原卫生局直属医疗机构和卫生局的关系从隶属关系变为行业管理关系。医院管理中心由市政府授权,举办和管理市属国有医院,明确中心是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和所属国有卫生资本管理的责任主体。

目标:管办分离

卫生局不直接办医院,无锡的卫生事业如何发展?王爱国指出:卫生局长以前既是局长又是总院长,大部分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工作的起点会更高,工作范围会更广,工作力度会更大。宏观调控的功能要加强,要合理准入和优化配置无锡的医疗资源;公共卫生功能也要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也要成为工作的重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良好局面;指导监管的功能也要加强,卫生局不直接办医院,但是会对全市的医疗机构依法监管。

新卫生局不再直接管理市属国有医院,这将进一步体现管理的公平性,比如在对公立医院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上,不会患得患失,下手过软。在人才的引进、重点专科的设置、资金的投向以及医疗服务范围的开展、医疗项目的设置、大型设备的配置等方面,以往考虑市属大医院多些,而今后将对市属大医院和民营医院、无锡市委副书记张锦贤在挂牌仪式上讲话基层医院都“一视同仁”。在对医院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上,卫生局对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基层医院的处理也将“一视同仁”,不会有任何偏袒。

医改之路:管办分离不是终点

无锡市政府一直对医疗卫生事业十分关注,无锡在没有医学院的不利条件下,已拥有6家三甲医院,卫生行业的净资产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年公示的108项中华医学大奖中无锡占了3项。由于内地还没有管办分离的具体经验,在此之前,由无锡市领导带队,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专程赴香港进行了调研,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提出了卫生改革的实施方案。

管办分离:医改的新起点

无锡的医改探索始于2001年6月,无锡市体改办等8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市属医院实行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制的意见(试行)》,无锡市卫生局在市属医院中开展了以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度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服务和资产经营托管制”改革试点工作。目前,该项改革已经在无锡全市所有市属医院及部分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推开实施。“托管制”改革是在医院性质、职能、隶属关系和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对医院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人事用工机制、分配机制和投入机制等方面实施的重大改革。此次“管办分离”则是在“托管制”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改革,这将成为无锡医疗改革新的起点。

医院管理中心成立后能否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医院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困局?张锦贤认

为这是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他说目前造成“看病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基本医疗投入不足。张锦贤对比了香港和无锡的医疗投入情况:在同样设有医院管理中心的香港,政府每年投入300亿港币保证700万人的基本医疗,而拥有500万人的无锡每年只有2.5亿元基本医疗投入,差距十分巨大。缓解“看病贵”问题,关键还要政府加大投入。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体制成本,只是缓解矛盾的一步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锡医管中心的成立只是一种管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体制的改变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我们要充分下放医院的管理权,赋予医院独立法人的地位,要有效地激发医院的内在活力和效率。要适当给医院减负,把本来不应该由医院承担的责任改由社会承担,让医院有精力来专心研究和应用最新的医疗科技。

张锦贤同时又指出,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密切,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改变的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改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医院会发生医疗纠纷,以前发生医疗纠纷,先是由医院受理,如果有异议,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诉。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之间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这就会影响医疗纠纷公正公平的处理。现在医院管理中心有质量投诉部,受卫生局管理,使纠纷可以在医院管理中心质量投诉部得到解决。患者还可以到卫生局投诉,并且可以要求复议。卫生局和医院之间已经没有利益的相关性,这样卫生局的处理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公正。

医院不正之风中的“回扣”、“红包”现象屡禁不绝,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对于这类现象的管理将会更加直接和有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工作重点可以转到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来,重点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无锡卫生系统现在直接管辖人员有7400名职工,其中7000多名职工在公立医院。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

四大目标:无锡医改方向

早日实现无锡卫生事业国际化,是无锡卫生事业改革的既定方向。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无锡卫生事业改革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指出:卫生事业改革,一定要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服务人民。无锡医改的努力方向在以下四大目标中得以体现: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政事分开后,确保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实施宏观规划、管理和全行业监督上,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二是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充分下放事业单位管理权,真正赋予其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通过深化“托管制”改革,推进医院管理中心在完善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上有更多创新的举动,真正调动医院内部的体制活力。

篇6

第二条凡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医疗广告,均属本办法管理范围。

医疗广告是指医疗机构(下称广告客户)通过一定的媒介或者形式,向社会或者公众宣传其运用科学技术诊疗疾病的活动。

第三条医疗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或误导公众。

第四条医疗广告的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医疗广告专业技术内容的出证者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五条医疗广告内容仅限于医疗机构名称、诊疗地点、从业医师姓名、技术职称、服务商标、诊疗时间、诊疗科目、诊疗方法、通信方式。

第六条诊疗科目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文件为依据;疾病名称以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中三位数类目表和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材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为依据;诊疗方法以医药学理论及有关规范为依据。

第七条医疗广告中禁止出现下列内容:

(一)有、迷信、荒诞语言文字、画面的;

(二)贬低他人的;

(三)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的;

(四)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的;

(五)利用患者或者其它医学权威机构、人员和医生的名义、形象或者使用其推荐语进行宣传的;

(六)冠以祖传秘方或者名医传授等内容的;

(七)单纯以一般通信方式诊疗疾病的;

(八)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不宜进行广告宣传的诊疗方法;

(九)违反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

第八条广告客户必须持有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式样略),方可进行广告宣传。

第九条广告客户申请办理《医疗广告证明》,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医疗广告的专业技术内容;

(三)有关卫生技术人员的证明材料;

(四)诊疗方法的技术资料;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进行营业登记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

第十条县(区)级和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在十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并将审查意见和申请提交的证明材料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查验有关证明材料,审查广告内容(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查),并在十五日内做出决定,符合规定的,出具《医疗广告证明》。

第十一条《医疗广告证明》的有效期为一年。在有效期内变更广告内容或者期满后继续进行广告宣传的,必须重新办理《医疗广告证明》。

《医疗广告证明》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或者擅自复制。

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必须与广告内容同时。

第十二条广告经营者承办或者医疗广告,必须查验《医疗广告证明》,并按照核定的内容设计、制作、、医疗广告。未取得《医疗广告证明》的,广告经营者不得承办或者。

第十三条户外医疗广告,必须持《医疗广告证明》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手续。

第十四条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依据《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并吊销《医疗广告证明》。

第十五条广告客户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三)、(四)、(五)、(六)、(七)、(八)项,第八条,第十一条第一、三款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并吊销《医疗广告证明》,责令停止广告。

第十六条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项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条规定予以处罚;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一)、(九)项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广告客户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或者出证者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出具非法、虚假证明的,依据《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本办法规定的处罚,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其中吊销《医疗广告证明》的决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对停止广告的处罚决定,当事人必须立即执行。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

篇7

乡村执业医师实施细则一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第五条国家对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医师,给予奖励。

第六条医师的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医师可以依法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

第二章 考试和注册

第八条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统一考试的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九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第十条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十一条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第十三条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除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准予注册,并发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书。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可以为本机构中的医师集体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四)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五)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的;

(六)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被注销注册的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注销注册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中止医师执业活动二年以上以及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消失的,申请重新执业,应当由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构考核合格,并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重新注册。

第十九条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个体行医的医师,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经常监督检查,凡发现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及时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予以公告,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国务院备案。

第三章 执业规则

第二十一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条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第二十五条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第二十六条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第二十七条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九条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

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第四章 考核和培训

第三十一条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

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三个月至六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

第三十三条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执业活动中,医德高尚,事迹突出的;

(二)对医学专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救死扶伤、抢救诊疗表现突出的;

(四)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努力工作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师培训计划,对医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医师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对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实施培训。

第三十五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承担医师考核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医师的培训和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和创造条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吊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法颁布之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由所在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其中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由所在机构集体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注册并发给医师执业证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适用本法。

第四十五条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由国务院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四十六条军队医师执行本法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的原则制定。

第四十七条境外人员在中国境内申请医师考试、注册、执业或者从事临床示教、临床研究等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本法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乡村执业医师实施细则二第一条:为规范乡村医生执业活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

第三条: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四条:《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公布前的乡村医生,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继续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一)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历的;

(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xx年以上的;

(三)按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接受培训取得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河北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培训合格证书》或《医生(乡村)资格证书》的。

第五条:对具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但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的乡村医生,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乡村医生考试培训大纲和指定的培训教材,进行有关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培训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于20xx年4月底前完成。考试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办法另行制定。

前款所指的乡村医生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可以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经培训但考试不合格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其进行再次培训并参加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再次考试。不参加再次培训或者再次考试仍不合格的,不得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第六条:从20xx年8月5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公布之日起,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第七条:乡村医生申请执业注册,应向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

(五)下列证书或证明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颁布以前取得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校毕业证书;

2、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河北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培训合格证书》或《医生(乡村)资格证书》;

3、由乡镇卫生院出具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xx年以上的证明;

4、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接受培训、考试,取得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乡村医生执业考试合格证书。

(六)村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拟聘用证明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拟新建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须提交村民委员会推荐证明和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拟批准设置的证明。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执业注册,发给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注册,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身体健康状况不能够胜任乡村医生工作的,或年满60周岁,不宜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

(二)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三)受刑事处罚的,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四)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第十条: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

未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不得执业。

第十一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为5年。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申请再注册。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准予再注册,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经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进行的考核合格;

(二)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胜任乡村医生工作。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再注册,由发证部门收回原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经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进行的考核不合格的;

(二)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继续执业的;

(三)中止乡村医生执业活动满2年的。

第十二条:乡村医生应当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三条: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注册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执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四)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十四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应妥善保管,不得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和毁损。毁损和遗失的,当事人应当及时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或换领。毁损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应当交回原发证部门。

第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准予执业注册、再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村民公告,并由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应当依据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十七条:村民和乡村医生发现违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可以向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反映的情况应当及时核实,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十八条:对伪造乡村医生证书、学历证明、培训合格证书、资格证书、从业年限等有关证明、证件,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依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收缴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十九条: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加强对下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乡村执业医师实施细则三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规范乡村医生执业活动,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符合《条例》规定的,拟申请执业注册或者再注册、变更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人员。

第三条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的医疗服务。乡村医生执业地点应与登记注册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地点相符。

第四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制定本地区乡村医生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申请到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依照卫生部《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进行执业注册,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注册程序

第六条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拟申请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人员,应当向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执业注册。

第七条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

(二)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原件与复印件;

(三)申请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

(四)村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拟聘用证明;

(五)身体健康的相关证明;

(六)近期2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第八条注册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注册申请之日起15日内办理执业注册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准予注册,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注册,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如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九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应妥善保管,不得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和毁损。如发生损坏或者遗失的,当事人应及时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损坏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应交回原发证部门;《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遗失的,当事人应于15日内在当地市级以上政府报刊上声明作废。

第三章执业再注册

第十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申请再注册。

因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需要重新执业的,按再注册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再注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原注册执业期间,遵守执业规则,履行乡村医生职责;

(二)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培训与考核合格;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已满2年的;

(五)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之日止已满2年的;

(六)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需要重新执业的,应当接受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医疗机构培训3至6个月,并考核合格。

无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再注册时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申请审核表》;

(二)《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原件或复印件;

(三)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一次培训合格记录和每两年一次考核合格记录;

(四)申请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

(五)村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拟继续聘用证明;

(六)身体健康的相关证明;

(七)近期2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八)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还应提供培训考核合格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持有注明仅限在边远山区、海岛没有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村执业《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员,申请再注册仅限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边远山区、海岛没有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村执业。

第十四条注册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再注册申请之日起15日内办理执业注册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准予再注册,并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再注册,应当收回原《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如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变更注册

第十五条乡村医生申请变更执业注册地点,应当到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六条乡村医生申请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申请人应到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乡村医生申请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属于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申请人应当先到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并填写《乡村医生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同意意见后,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十七条申请变更执业地点的乡村医生,应当向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执业注册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的《乡村医生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

(三)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拟聘用证明;

近期2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第十八条持有注明仅限在边远山区、海岛没有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村执业《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人员,申请变更注册仅限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边远山区、海岛没有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村执业。

第十九条注册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注册申请之日起15日内办理执业注册手续。对不符合变更注册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如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乡村医生办理变更执业注册手续过程中,在未完成新的变更执业地点许可前,不得从事执业活动。

第五章注销与撤销

第二十一条乡村医生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30日内报告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执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五)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撤销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一)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三)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决定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撤销的。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应当撤销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第二十三条被注销或被撤销注册的当事人如有异议,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取行政诉讼。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负责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辖区《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准予注册、发放、变更注册和注销、撤销注册等建立统计制度和档案制度。

第二十五条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准予执业注册、再注册、变更注册和注销与撤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其执业或拟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村民公告,并由设区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再报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由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卫生部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

篇8

【关键词】医疗技术;应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新技术和新设备引进和应用活跃。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健,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为规范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卫生部于2009年3月颁布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办法》颁布后上海市也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公布了上海市首批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对医疗技术实施准入管理。本文主要对闵行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闵行区开展第一、二、三类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或高风险,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1.2 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医疗技术许可和应用、医疗技术负责人和医师情况等。拟定访谈提纲,对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小组访谈。

1.3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表统一编号,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定性资料通过阅读现场记录、听录音转变成文本进行处理。

篇9

“三定”方案是在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通过的。所谓“三定”,即确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国务院的“三定”一般称为大“三定”方案,卫生计生委还将制定小“三定”方案,确立各个司局的职能分工、人事安排等。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通过的“三定”方案中,对三大医保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的管理职责未作明确规定。但目前,卫生计生委各个司局的设置已确定,未再设农村卫生管理司,其原主管新农合的合作医疗处暂时划归基层卫生管理司。

中国的医保体系自建立开始,便处于分治状态,三大医保中的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由人社部管理,而新农合的管理权则由卫生部门掌握。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三保合一”,由一个部门承担管理职责。

《财经》记者了解到,就在各界认为医保管理权将花落人社部时,风云突变,卫生计生委强力出击,就医保管理权属展开争夺,人社部亦不相让,攻防挡拆已持续数月,至今未有终局。

根据国务院的时间表,“三保合一”应在6月底完成,眼看这一时点渐近,谁是最后的赢家,仍属悬念。

对于医保管理权的争夺,表面上是两个部委之间的权力之争,本质上却是医保的社会保险定位和将医保制度行政化、作为政府直接提供的福利这两种改革方向之间的摩擦。

比较人社和卫生两部门的医保政策,前者倾向保持医保的社会保险性质;而后者则强调医保向健康保障发展,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医保管理权的归属不是学术争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政治决策,必须要科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保真说。 整合大局已定

堪称世界最大规模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农合,起步于十年前。

2002年10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次年1月,国务院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原则。

当时,每年的人均筹资标准只有30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个人各负担10元,财政投入占三分之二。由于筹资水平低,保障负担重,人社部拒绝承担新农合的管理职责,卫生部同样不愿承担,两部门之间部长级协商也没有结果,最终中央高层拍板,决定由卫生部管理。

新农合的首批试点得以在2003年7月启动。正如其名称中并无“保险”二字所显示,新农合的制度属性与城镇职工医保明显不同,并未采用国际通用的社会保险模式,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福利色彩浓重。

试点四年后,新农合从2007年起转为全面推进,一年之间全国参保农民就增加了3.16亿人。至2008年时,参保农民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完成“全覆盖”。至此,新农合作为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地位得以确立。

与此相应,新农合筹资水平也不断增长,实际人均筹资水平在2008年升至96元,增幅近63%,远高于此前数年的增速,筹资总规模达约784.6亿元。

在2009年新一轮医改开始后,新农合的筹资幅度急剧增加,至2012年,实际人均筹资水平已经达到约300元,筹资规模超过2400亿元,其中超过八成来自财政投入。

2013年,人均筹资水平将增至340元,筹资超过2700亿元,这个数目约占三大医保基金筹资总额的30%。

城镇居民医保的制度设置与新农合近似,但由人社部门管辖,在2007年开始试点,至2011年底,超过2.2亿人参保,当年筹资规模为594亿元,人均筹资水平略高于同年新农合水平。

伴随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新农合管理体制越来越受到掣肘。

由于分属两个部门管理,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在大多数地方并行:两套经办机构、两套人马、两套信息系统,且两个经办机构的信息系统互不兼容。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动进城的背景之下,一分为二的治理不但存在重复建设,更导致大量重复参保——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重复参保约占总人口的10%,这意味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浪费。

此外,这种情况对医保制度本身亦造成损害,导致风险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分担,加剧了医保基金财务危机的可能。

除了医保分治的种种弊病,时势发展也使得整合医保成为必然。

就宏观层面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数亿进城务工和生活的农民需要与其迁徙流动和城市环境相应的医疗保障。医保实现全民覆盖之后,各大医保制度统一,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保障是“大势所趋”。

微观层面亦然,新农合局限于户籍所在地,且为县级统筹,筹资中大部分来自县级财政,行政部门因而倾向于限制基金流出县域之外,这就不能为远离户籍地的农民医疗保障“兜底”。同时,此轮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迟滞,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为难以规制,也需要作为支付方的医保制衡,通过“购买服务”促进其改革。

因此,3月18日,新一届政府的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就提出,“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管理层面实行“三保合一”。此前,《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中对三大医保也出现“由一个部门承担”的表述。

当时,新农合划入人社部管理似乎没有悬念。3月18日,人社部主管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还组织了新农合并轨内部咨询会,参会者包括一些地方经办人员与学者。会上,交流了各地基金收支情况,并讨论新农合划归后多种可能的控费手段。

与此同时,卫生计生委人士则在接受采访时抱怨,人社部门当年拒不承担新农合的管理责任,在新农合做大之后,又来争夺管理权。 横生枝节

变故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3月下旬,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始动员各方力量,竭力争夺医保的管理权。这一时机的选择颇为微妙,彼时中央高层的批示刚传至主管新农合归属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中编办)。

多位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证实,其实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国农工主席、原卫生部部长陈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即先后致信中央高层,陈述医保应由卫生部门管理的理由。

在此形势下,中编办随即要求人社部门就相关问题提供材料。3月28日,人社部门组织专家召开会议,汇集意见,提交中编办。

此后,卫生计生委和人社部就医保管理权的争夺趋于公开。

4月11日,卫生计生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在北京召开了“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有关课题研讨会”,并邀请多家媒体参加,称“整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势在必行”,“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应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这样做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医保发展规律,更与当前‘权责一致’的机构改革精神相契合”。人社部门同样通过专家发声。4月21日,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举办了“深化大部制改革和理顺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座谈会,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向高层建议,由人社部门管理三大医保。

双方还在各自关系密切的媒体上隔空对垒。原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洪伟就公开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支持人社部的各条理由,逐条进行“商榷”。

4月间,负责此次机构调整的中编办相关负责人出面,密集召开了三次专家咨询会听取双方意见。参会者描述,双方专家针锋相对,火药味甚浓,以至会议组织者提醒双方“不要使用‘’语言”。

细究可知,双方陈述的种种理由并无新意,与2008年“大部制”改革时双方的争执雷同。当年在成立“大卫生部”的讨论中,原卫生部就曾争取接管医保基金的管理权,同样由于人社、卫生双方争执不下,最终维持了部门分治原状。

在今时的这场博弈中,卫生计生委为攻势,而原先认为新农合已笃定落入囊中的人社部则居于守势。

两大部门之间针锋相对,双方使用的数据大相径庭,向中编办提交的结论也截然相反。

卫生计生委力证“绝大多数国家医疗保障都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4月11日的研讨会上,其出示了对“国际上17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情况”的分析,称84%的国家或地区由卫生部门单独管理(占72%),或与其他部门共同管理(占12%)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做法和发展趋势。

而人社部门给出的数据却是另一套说辞:针对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的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显示,医疗保障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国家有42个(占36.8%)。其中,74个国家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医疗保险的有39个国家(占52.7%);而由卫生部门主管的国家仅18个(占24.3%);由卫生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则有7个国家(占9.5%);另有4个国家(包括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由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共管(占5.4%)。

面对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中编办一度委托外交部核实哪方面的数据更符合实际情况。

但在首都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朱俊生看来,用国际数据参照国内情况并不可行,“国外的卫生部和医院没有隶属关系”,而在中国当前的管理体制框架中,“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面临严重的“角色内在冲突”。 激辩管理权

“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统一到一个部门管理”被卫生部门形容为“一手托两家”。

原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大平在《健康报》上撰文称,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可以使协调成本“内部化”,减少部门间的行政摩擦和管理成本,还能平衡医保基金、医疗服务提供和医疗行业监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而朱俊生等反对卫生部门管理医保的学者则称,新医改三年多以来,公立医院改革几无进展,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出现“再行政化”趋势,根源恰在“一手托两家”造成“角色错乱”。

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要规制和管理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但又对大部分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给予财政预算补偿,甚至直接办医院;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实际管理着新农合基金,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还扮演着服务购买者的角色。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使医疗服务机构“供给诱导需求”的行为倾向得不到有效制约。

“在很多地方,县级的新农合基金管理机构、经办机构、监督机构和卫生局其实就是一个机构。管办不分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朱俊生说。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则用实例证明“一手托两家”的问题。根据他在陕西省子长县的调研数据,这个县的主要公立医院子长县人民医院,只有210张床位,但2010年的住院人次达到9943人次,2011年更是达1.4万人次。“最后核实下来,他们的卫生局局长也承认,住院人次最多也就7000人次,另外的7000人次是编的。”

“当年的新农合资金,刚到5月就要见底。”朱恒鹏质疑,“县卫生局管着县医院,管着各乡镇卫生院,新农合资金花成这样,怎么能够证明卫生(部门)管得好?”

在支持人社部门管理医保的学者看来,由于医疗服务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单靠参保人,并不足以监督医院和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医保作为第三方支付者,其主要作用便是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约束。

“如果医保交给卫生部门来管,它跟医院是站在一起的,就不可能有一个部门来站在参保人的角度上说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参保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他认为,虽然同样有部门利益,但“人社部门站在参保人一边的可能性比卫生部门大”。

除去部门利益,人社和卫生两部门对待医保的态度也相差甚远。

人社部门倾向保持医保的社会保险性质,而卫生部门则强调医保向健康保障发展,强调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2012年,新农合基金共支付了约1.2亿人次的“体检及其他”,支出143亿元,约占当年基金支出的6%。

对此,卫生部门的专家杨洪伟也认为,医疗保险是疾病风险的共担,而诸如体检之类的公共卫生项目没有风险,原则上不应该由医保基金支付。

卫生计生委方面提出的另一条理由是,没有医保管理权作为手段,卫生部门将难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如果医保在人社,我想改也改不了;如果医保放在卫生,我想改还能改。”一位卫生计生委的官员说。

这番表述也映射出卫生行政部门对于部门权力萎缩的焦虑。目前,对于举办大型医院,价格和项目审批的权力在发改委,资金投入权力在财政部门,人事任免权则在组织部门。如果新农合的权力再划归人社部门,卫生部门“只能负责公共卫生,负责喊口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说。

卫生部门显然不甘心只拥有行业监管和公共卫生等职能。多位“市场派”学者就认为,在此轮医改中,卫生部门通过“基本药物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方式,使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再行政化”,扩大了自己的部门职权。

在朱恒鹏看来,公立医院改革之所以停滞不前,成为医改的瓶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卫生部门拒绝改,还提出‘管办分开不分家’的原则,将医管局设在卫生局之下”。如果医保管理权划归卫生,“公立医院改革的压力就更加小了。用‘自己的钱’养‘自己的儿子’,根本没有改革动力”。 管办分离正途

在相当一部分专家看来,卫生计生委方面的出击并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三保合一”后归人社部管理。

但即使是站在人社部这一方的专家也认为,卫生部门同时管理医保和医疗服务固然不合理,人社部门垄断医保经办,排斥社会机构经办医保的做法,亦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改革方向不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格局之下,医保基金管理权归人社部,只是两弊相衡取其轻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医保基金管理架构,人社部和地方人社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医保经办机构通常是各地人社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实质仍是“一家人”,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医保基金经办效率低下、难以监管,参保人的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2012年8月,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揭示出由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管理中的一些“违纪违规问题”。其中,有将医保基金用于基层经办机构等单位工作经费的,有平衡县级财政预算的,有进行设备购置等其他支出的,还有委托理财;甚至有个别人员挪用医保资金,“用于向房地产公司借款或投资”。

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和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居民医保同样问题重重。虽然体量远小于城镇职工医保,但在审计中被发现,医保资金被套取1.92亿元。

据《财经》记者了解,“三保合一”后,人社部倾向于将新农合的统筹层次与城镇医保的统筹层次匹配,再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整合“社区平台”将人社部门的经办能力延伸至基层。也就是说,新农合的经办将融入人社系统现行的经办体系。

现行经办体系,本已经拉开一条缝隙——2012年7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确定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委托办理、购买服务等办法,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担大病风险”的原则。

在地方,河南最早进行“商保经办”探索。2004年,新乡338万农民的新农合报销补偿服务,被委托给新乡国寿公司经办。2009年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上,就已提出,要在基本医疗保险领域引入商保机构。

但是人社部门由于自身有事业单位经办医保基金,向来对“商保经办”持消极态度。

2009年8月底,推行“商保经办”试点的洛阳市人社局局长王亚伟、河南省人社厅副厅长韩志奎就曾被召至北京,数位人社部官员出面,要求他们把城居保基金的管理权、终审权和支付权收回。

因此,这次新农合移交人社部的消息甫出,便有保险公司担忧,刚刚被打开的市场会否重新关闭。

在这一点上,卫生部门并没有专职经办人员的编制,相对倒易于对商保放开经办。

因此朱俊生认为,不论医保管理权花落谁家,未来医保经办机构也必须实现“管办分离”,即与行政机构脱钩,转型成为非营利性的独立法人——改变目前典型政府集权管理模式,代之以“官民结合”与“公私合作”。

除了医保经办机构的“管办分离”,朱俊生认为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也应落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从某些医疗机构的主管者或者主办者,转型成为医疗卫生全行业的监管者,而医疗机构则要法人化甚至民营化,脱离行政上下级关系。” 回归保险真义

在行政力量主导下,近年来,医保的福利色彩日益浓厚,可持续性堪忧。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表示,管理体制是为制度模式服务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改革中,中国“破除过去的公费医疗制度”,已经放弃了“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选择了社会保险的制度模式。然而现在医保的“福利性越来越强”,“政府正过多把保险制度向福利制度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曾做过调查并得出结论,所有转型后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全都学习德国模式。

所谓德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保障制度,其筹资来源是参保人缴费,而不是税收;虽然通过立法强制参保,具有一定的再分配性质,但与英国模式不同,政府并不直接提供服务和配置资源,而是通过从社会购买服务来实现医疗保障。

德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理念强调依法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具体而言,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筹资、保障范围、待遇水平)、政府管理及研究机构、医疗保险经办组织设置办法均由法律确定;政策决策在立法机构,政府只承担政策执行和监管的责任,具体的公共服务则由社会机构和市场机构来提供;政府行政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分设;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依法自行设置和自我管理。

但中国的此轮医改,明显强调政策和财政投入对民生倾斜,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迅速加码,福利色彩增强,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保大病”“防风险”的功能定位。这条路径虽然容易获得民众的赞誉和支持,却加大了医保收支平衡的财务压力,医保的可持续性已经产生疑问(参见《财经》2013年第6期 “医保可持续忧”)。

“本来是保险制度,但是我们逐步在向福利性医疗制度发展,或者回到过去的公费医疗,一些地方已经有这样的苗头。照这样发展下去,保险基石迟早一天是要被破坏的,最后走不下去。”乌日图说。

两大部门的竞争也被认为将影响未来医保性质的走向。如果医保交由人社部,医保基金的使用遵循市场规律来购买医疗服务,“就会往市场(经济)方向走”;如果交由卫生,医保基金就会变成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变成了“内部的经费使用,往计划方向走”。3月28日,在人社部组织的会议上,有专家如此说。

《财经》记者了解到,争夺激烈的医保管理权归属将在6月底前落槌,博弈双方仍在抓紧最后的时机各自出招。

“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人社部门负责医保的政策制定和行业间的规则制定。‘管办分开,政社分开’,这是最理想的方向。”朱恒鹏说。

篇10

城乡医保分割管理这一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长达六年悬而不决,与两个管理部门的利益争夺分不开。着名社会法学家庞德将利益界定为“人类个别地或在集团社会中谋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或要求”②。视利益为人们的主观需求与愿望。因此,我国基本医疗管理两部门利益争夺和利益识别取决于部门负责人的认识与愿望。本研究访谈了3个省(市、自治区)的13位政府官员,涉及2个主管部门。③希望通过对官员的访谈厘清两部门利益博弈之焦点。本文将从两方面分析部门利益:其一是权,即职权范围及其所对应的部门权威;其二是利,即与权力伴生的实际利益。(一)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权威与普通物品相比,声望、地位、权力等社会性物品是排他性的。主管业务的移交意味着权限的缩小,如果职权范围缩小,负责的业务减少,那么该部门对管理对象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管治权限丧失意味着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关系的失去,意味着被管治方不必显示尊敬或者提供其他利益。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卫生部门的权限范围缩小。计划经济时期,卫生部门主管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卫生部将医疗保险职能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批新药、进口药品;药品的再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职能等5项职能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⑤。在访谈中,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谈到:,’Bd的部门的职权都是越来越大,管辖的事项越来越多,而卫生部门却将自己的职权一项一项都分离出去。”《社会保险法(二审稿)》第24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标准、合并实施”,对这一草案规定,当时卫生部门是坚定反对者,而人社部门则是热烈支持者。因为,从各地探索实践中看,并轨后多数地方选择将新农合交给人社部门管理,这意味着卫生部门在丧失公费医疗管理权后,再次丧失合作医疗管理权。(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利益对于主管机关来说,利益主要涉及人事安排和资金处置。第一,人事安排,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已经覆盖到13亿人,工作量极大,而与之成比例的人员编制也相当可观。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编制不足。《社会保险法》第72条规定: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在就业日趋困难的情况下,能在政府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吃公家饭”,在基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对于医疗保险行政部门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资源。此外,工作人员的增加,则意味着主管部门在机构设置、干部选拔中拥有更大的权力。第二,资金处置。更多的管理权限,意味着更多资金控制及其办公经费,在我国“三公消费”尚不透明的情况下,无疑给本部门工作人员额外的一种“津贴”。医疗保险基金每年收人数以亿计,2009年,不含新农合基金,仅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累计结余达4275.9亿元,以北京为例,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人243.1亿元,结余187.9亿元。①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是一笔海量资金。尽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有诸多限制,明令不得挪用、拆借等。但近年来的审计报告和社保基金案件来看,在许多地方,医保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动用的。②这使得掌握资金流的主管部门拥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同时,掌握医保基金分配权的经办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对医院(如定点医院药店的确定)、参保人(如医疗费用的报销)、银行(吸储)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综上所述,第一,主管部门的所谓的“管”实际上就是对经办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的控制,政府主管部门承担了举办者的角色。部门利益的核心就是对经办机构控制中衍生出来的权威及其利益。作为独立而理性的组织,主管部门更倾向于进一步扩大其对经办机构的控制力。对此有县卫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谈到:云南出现套取资金案件后,我省里下文件明确新农合第一责任人是卫生局长。但是,目前合管办是独立法人,主任由 县委任命,自行出文件,不好管理。卫生局职责应包括资金运作规范,人员任命,合管办主任最好由卫生局长兼,或副局长兼便于管理。第二,主管部门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在医疗保险决策和监管中,与经办机构的利益融为一体,极力维护经办机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医保基金出现巨额结余,而普通民众却大呼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①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不可能建立起对经办机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更谈不上保障参保人的权益。经办机构也不会成为患者的人,以更好地与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谈判,而仅作为主管部门的执行机构,成为消极的付费者。

城乡医保管理中的利益博弈:四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医疗问题是世界性“泥潭”,很多政府都陷人其中,个中主要原因在于,医生不仅是医疗诊断的研发者和执行者,还是医疗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和控制者,在诊断信息和财务信息双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供给决定需求,患者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为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患者的地位,国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并以专业性和“团购式”(规模优势)的第三方付费机制来制约医疗机构。然而,由于组织的自利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的不完备等因素,人寻租设租等问题广泛存在,使得人的目标追求常常偏离委托人预期。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医疗机构追求医疗服务收益,患者追求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而医保方追求基金平衡,三方利益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制度的本质应是在保障公民健康权的目标下建立医、患、保(服务提供方、购买方、消费方)三个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利益平衡机制。“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两方勾结,余方必败,一方退出,三方皆败”。②“立法作为利益冲突调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或者法律关系的环境之中”③。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是嵌人到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社会结构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环境中,现行不同医保管理模式下,政府的部门利益对医、患、保三角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卫生部门主管模式传统的公费医疗和现阶段的新农合都采用了卫生部门主管模式,在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卫生部门与经办机关“双重”政事不分的背景下,相较于医保机构,医疗机构的收益增加会提高卫生部门的权威和利益范围,因此,卫生部门缺乏动力去要求自己下属的医疗保险机构制约医疗机构,极易造成医保基金的巨大浪费。在调研中,某负责人谈到:在县里,一个卫生院发现住院50多人,40多人做B超,连治疗腿病也做B超,卫生部门保护下属乡镇卫生院利益,同属卫生部门管理的合管办没有相应的惩治措施,卫生部门既如同学者所说:“这种‘供需合一’的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无异于将狐狸和鸡放进一个笼子,使一些医疗机构不费吹灰之力就攫取了国家给予农民的有限的医疗福利。”①虽然,卫生部门不断宣传其医保基金结余的控制优于城镇医保,但是远没有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综上所述,在卫生部门主管的模式下,医疗机构获利的能力最强,经办机构次之,患者的权益保护最弱,无法实现利益平衡。(二)人社部门主管模式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城镇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人社部门管医保、卫生部门管医院的区分格局。然而,医保资金大量结余,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原因在于:第一,人社部门主管医保后,作为付费人的经办机构,具有方和医疗服务购买方的双重垄断地位,可以轻易利用其垄断优势将费用控制难题转嫁给患者(如设置起付线、封顶线等),以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巨额基金结余。第二,在医、保双方强势的背景下,缺乏一个常设而有权威的协调者,来统筹医疗资源“供需两方关系”。实践中同级别的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协调困难,医保政策不能与医疗服务政策协调,导致问题诸多,如患者集中涌向重点医院,造成“看病难”,而基层医疗机构却因缺少消费者每况愈下,长此以往必然出现日本历史上的“有医保无医疗”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医疗保险制度向健康保险制度转变,医保的职能不仅仅是费用控制,而进一步向预防管理转变,这更需要协调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综上,在人社部门主管的模式下,保方的获利的能力最强,医疗机构次之,患者的权益保护最弱,也无法实现利益平衡。(三)独立管理模式独立管理模式是将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农合和人社部门主管的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合并,由政府成立专门的医保部门,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在部门协调方面成本更高,在医疗保险缴费方面,需要和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协调;在医疗服务方面需要和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协调。在一些地方早年的实践中出现了医保资金“收不到,管不住,用不好”的间题,医院超总控问题严重,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②综上,在政府直接管理模式下,医疗机构的获利的能力最强,保方次之,患者的权益保护最弱,也无法实现利益平衡。(四)合作管理模式合作管理模式下,医保资金的征缴、管理由社保部门负责,医保资金的结算由卫生部门负责,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在于卫生部门可以通过三项手段有效实现对医院的监控,第一,经济制约,即掌握着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各种补助等;第二,行政管理,即掌握着医疗机构负责人的组织人事安排;第三,专业监管,即掌握行政审批、准人等手段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不难看出,卫生部门对医院的管理主要是依靠“编制”、“经费”等的行政手段干预。而非社会保险所要求的医、保互相控制互相对话。综上,现有的四种模式都无法实现医、患、保三方的利益平衡,原因在于:第一,在政事不分的情况下,部门利益和医保机关或者医疗机构利益结合,使原本处于强势地位的医方、保方利益得以继续强化;第二,患者的利益缺乏有效的维护机制,仍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第三,医疗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无法实行统一的医药卫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