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于2007年12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1月1日执行)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会计制度体系。本文就两个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资产的比较研究
1.资产组成内容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将合作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则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资产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将农民专业合作的所有投资统一为对外投资,不区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2)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2.存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存货的核算有以下两点不同:(1)存货核算范围扩大了,增加诸如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购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等内容的核算;(2)仅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即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价值计入其他支出,而对存货盘盈未规定其处理方法。
3.对外投资的比较。关于对外投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并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将对外投资进行短期和长期之分。
4.固定资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有两项变化:(1)增加了接受捐赠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内容,即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按照经过批准的评估价值或双方确认的价值计价。(2)未对盘盈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出规定。
5.无形资产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形资产的内容,并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方法、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未有相应的规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所有者权益有以下不同:(1)部分项目的称谓不同,如收到投入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股金”;(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的核算;(3)部分核算内容更为细化,如接受捐赠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计入公积公益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单独计入专项基金。
三、收入和收益(盈余)的比较研究
(一)收入的比较
收入内容的比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两个制度关于各项收入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差异不大。
(二)收益(盈余)的比较
1.称谓不同。作为反映和考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财务指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
2.构成不同。虽然两个制度均将收益(盈余)区分了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盈余),但其构成确不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本年盈余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本年盈余=经营收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3.收益分配核算内容不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分配方案,对其当年可供分配的收益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提取公积公益金;(2)提取应付福利费;(3)外来投资分利;(4)农户分配;(5)其他分配等,其核算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和进行农户分配等内容。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报表组成的比较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和年度终了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种类有所不同:
1.年度中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其中。科目余额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度编制,用以反映月末或季度末会计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月或各季发生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2.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终了,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收益分配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应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结构等内容基本相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1.资产负债表的比较。由于两个制度关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内容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四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三项内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三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五个项目。
2.收益(盈余)及收益(盈余)分配表的比较。反映合作社一定期间内实现盈余及其分配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而《农民专业合作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不仅称谓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采用的是报告式结构,其上端为收益的形成,分为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层次,下端则为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和年末未分配收益部分。
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则采用账户式结构,左边为“本年盈余”,右边则为“盈余分配”。每一方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左边项目是依据“本年盈余=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的依存关系排列,而右边“盈余分配”则是根据“本年盈余+年初未分配盈余+其他转入-提取盈余公积-盈余返还-剩余盈余分配=年末未分配盈余”的依存关系排列。
3.成员权益变动表的比较。为了使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明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反映成员权益变动情况是合作社会计报表应提供的重要信息之一。
篇2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财务管理,加快推动合作社建设步伐,我们对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进行了专题调查,就如何加强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探讨
大力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烟区基础设施管护的有效措施。财务管理作为烟农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保证其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组织的财务管理,加快推动合作社建设步伐,我们对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进行了专题调查,就如何加强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进行探讨。
一、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部分合作社未建立财务制度,成员间的业务往来、分配结算大多凭信用,未建立健全基本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会计核算随意性比较大。账簿记录不完善,不编制会计报表,未设成员账户,明细账设置不完善,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不统一,未开展财产清查,盈余分配比较乱。
(三)资金缺乏
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本低,货币出资额较少,营运资金不足,合作社本身具有非盈利性,盈余返还数量比例低,导致部分合作社运营缺乏资金支持。
(四)财务管理规范意识弱
经营理念受小农家庭经营影响较深,依法办社、民主管理、规范管理意识淡薄。重大财务事项没有经过成员大会民主讨论。账务不公开,成员难以对其监督,这背离了共同致富的办社宗旨。
二、加强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几点探讨
(一)加强政策宣传,强化财务规范管理意识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是烟农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财务管理贯穿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合作社一切活动的基础,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要通过财务反映。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合作社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激发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热情。其次,加强财务管理是推进烟农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重要保障。合作社示范社的重要标志是产、供、销规范,人、财、物有序,责、权、利明确,其核心是要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化、规范化、规模化。加强财务管理,组织好各项资金活动,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准确记录和反映生产运营状况和财务运行情况,准确计算和分析成员权益变动和年终盈余分配,是促进合作社规范管理、质量提升的基础,是推进烟农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重要保障。第三,加强财务管理是维护合作社成员物质利益的有力措施。切实维护成员物质权益是合作社的责任,社员的物质利益主要体现在成员入社出资,以及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权益要按相应标准量化到每一位成员,完整准确记载到成员账户中,并在成员退社时进行返还;合作社每年的期末可分配盈余要按法律规定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要通过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准确全面地记录、反映和兑现成员应享有的权益和应分配的盈余,充分保障合作社成员物质利益。
(二)健全财务制度,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烟农合作社财务制度现状,要着力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一是健全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要建立健全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责任、财务档案交接等制度,确保合作社的财务规范运行;要建立货币资金、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债权债务管理等制度确保资产、资金安全;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特别要对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和烟草基础设施投入资金进行重点审计,确保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二是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加强财务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是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的核心,每年应定期通过社员会议进行财务公开,公开内容包括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经营项目的选择,财务收支计划的制定,都应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及时向社员公开,提高财务透明度;对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和烟草基础设施投入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等也要向合作社成员和相关部门公示,通过公开使社员之间进行全面的沟通了解,并接受社员质询,确保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三是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更好体现普惠共享。多数烟农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分队经营”模式,统一可分配盈余的方式和比例。
(三)规范核算行为,防范管理风险
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法律、法规规定,制订出一部统一的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统一建立账簿,统一设置成员账户,统一设置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核算口径,统一核算流程,统一规范资产处置程序。
(四)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
针对目前合作社资金缺乏问题,要尽可能拓展融资渠道,增强“造血”功能。一是要扩大社员数,增加合作社股金来源。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烟农入社,扩大合作社规模;二是增大烟草专项资金投入。烟草作为主部门,要以“惠民”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合作社资金扶持力度,可以向每个合作社捐赠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也可以通过设立购置农用机械补贴、受灾烟农补贴、技术培训补贴等项目,解决烟草农业合作社基础薄弱问题;三是要增强合作社盈余能力,增加公共积累。要充分发挥专业服务队优势,提高育苗工场、密集考房和农机器具的应用能力,提高营运水平;坚持以烟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营收入;要按照合作社生产经营产生的盈余,每年提取一定的公共积累作为发展基金,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投入,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四是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广泛地在合作社外融资。争取国家农村政策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等。五是创新融资手段。可依托烟农合作社,建立烟农互助基金。
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 金融机构 专业合作社 金融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现有的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水产、农机、乡村旅游等专业分布较少,有的还是空白。农民对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同程度存在随大流思想。
2、普遍存在人才、技术、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合作社生产程度比较低,生产地规模比较小,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3、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生产管理手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
4、存在产销渠道不畅通的情况。由于农超对接的门坎比较高,合作社生产的未经加工产品或没有商标的产品不能进入超市,只能廉价卖给小商贩,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发展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为合作形势越来越复杂,形成了多种生产要素、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并且经营从横向一体化走向纵向一体化,即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对合作社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层次、规范组织行为。
二、如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
要按合作制原则完成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改造,再按自下而上控股的原则,建立县级合作银行。同时明确法人责任制,完善合作银行核算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根据所处地域、资产质量、人员素质等因素,合理确定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实行分类考核,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然后再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控股,建立全国农村统一的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建议将从上到下都有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改组成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只从事农村金融的监管工作,不再从事信贷活动。原有的资金如果是县级信用合作联社的则划回到县级合作银行,剩余资产划拨到中国农业银行,用于对县级合作银行的控股,同时各市级农业银行还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控股投资,并对县级合作银行进行业务指导与渗透。
(二)加快发展直接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
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引导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使之真正成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力军。二是要规范民间金融,引导其发展成为新型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探索在农村设立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发挥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民合作组织方面的信息优势、区位优势、组织结构优势和适应性优势,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强化管理,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
在成立县级合作银行后,应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对基层信用社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加强对小额农户贷款的管理,努力盘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种,积极改变农村信用社资产单一化状况。
(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覆盖农村生产、生活多个领域的农村保险体系
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的信心,为农民合作组织融资提供保障。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重点是深化农信社产权改革,加快县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建立奖惩分明、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二是合理调整授权授信制度,适当扩大县市支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向经营管理水平高、不良贷款比例较低的县级支行及农村金融机构下放一定额度的贷款审批权限;三是建立激励约束兼容的奖惩制度,以贷款营销额确定信贷人员工资奖金并提高奖励标准,激励信贷业务人员主动寻找市场、挖掘客户。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农民组织化基础上。通过农村信贷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通过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互助保险与担保业务,在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下,农村商业保险才能与互助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国家、社会、合作成员与农户多主体分担农业风险体制与机制,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
(五)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基础
发挥财政与政策银行引导作用,构建适应农户借贷特点的微观金融组织。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解决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尽快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完善章程、制度、办法;要通过财政扶持资金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周转资金,通过周转使用,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用经济办法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将财政资金产生的借贷收益作为农民的组织和制度成本,建立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承担部分农业风险责任;政策银行要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转贷款支持,解决资金互助组织融资瓶颈,通过政策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模式,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体制。
(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经营商业银行贷款
建立实行商业银行贷款人与经营人机制分开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基层金融机构不能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责任,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能力较差,只能采取上级控制下级方式经营,这样面对农村贷款“约束机制大于激励机制”。应建立能够独立承担风险经营责任机制,实现贷款人与经营人分离制度,即在农村成立社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通过招标经营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只作为贷款人角色进行资本监管,由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责任,贷款人通过担保杠杆率对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进行激励,通过资本责任进行约束。构建商业银行+农村社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村级资金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经营体制与机制。
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状况提出的建议
(一)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机制
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政府要制订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建设建立信贷担保基金,金融机构在此基数上按一定的放大倍数向合作社授信,以解决专业合作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二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即由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贷款损失,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从补偿基金中对金融机构补偿。三是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形成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二)提供适合合作社需求的金融服务
一是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进行扶持;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合作社多元化的信贷需求,探索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仓单质押等抵押形式,有效解决合作社抵押品种类过少的问题;三是加大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多方式、多渠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四是开发小企业自动循环贷款,满足合作社对资金“短、频、急”的需求。
(三)加强合作社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合作社的组织行为和管理制度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建立起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很多还不完善,合作社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促进合作社内部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要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真实反映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促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四)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本身是对现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创新的产物,因此,在较多方面的探索可能与现有的监管制度安排不协调,因此,监管方式需要创新,根据合作社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适度监管否则,监管过度就成为阻碍金融服务创新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卞江,侯燕;中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意义及制度安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3]蒋桂芹;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D];安徽大学;2004年
篇4
一、统一明确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合作社法既是规范法,更是促进法,良好的法律的实施还需要专门的国家机构来执行,法律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从国外看,不少国家政府都成立了合作社部、合作社局等机构,专门从事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我国如何建立指导合作社的体系和队伍,保障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当通过立法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对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宏观调控的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对他们的指导和调节分散在人民银行、供销合作总社和农业部的一些业务司局。这样必然出现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等问题,导致扶持政策五花八门,随意性极强,使用的效率也不高。在地方出台的实施办法中,有些规定与上面的并不完全一致,如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农办)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试点示范、项目扶持、信息服务和培训等具体工作。这种现状必然对法律的实施和扶持政策的落实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实施条例》应当统一规定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的执行与协调工作。
二、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
对于我国而言,法律已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近年来,各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一定财政扶持。2003-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达到18.75亿元。农业部从2004年起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安排项目资金1.9亿元,扶持了11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已经达到7.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省级扶持专项资金已经达到10亿元,仅江苏省级财政安排扶持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就已达到2亿元。但是在实践中,财政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备、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各地财政扶持政策标准不一,相差较大,具体实施起来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扶持资金的目标群体瞄准过窄、财政资金的公平性难以体现。扶持资金投向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有限。资金规模太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要求。除此以外,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是不够的。《实施条例》应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绿化等项目应当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三、完善税费减免政策
通过减税、低税、免税政策来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法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在实践中,虽然2008年6月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减免4项税负,但范围很窄,与国外相比力度很小。虽然国家对合作社部分初加工产品销售环节、合同订立环节给予了增值税、印花税优惠,但对合作社所得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明确。这对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没有体现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措施,没能增加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为了体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特殊税收优惠,避免出现农民在参加合作社后反而增加了税费负担的尴尬,《实施条例》应当规定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事项时,工商、税务、质监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提供便捷服务,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办理年检事项免收年检费。减免合作社的农产品商标注册收费。在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权益方面,《实施细则》应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乱收费列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专项整治范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监督管理。
四、强化金融支持措施
在金融支持方面,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国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在实践中,虽然2009年2月银监会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出台五项金融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但贷款难仍然是当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这要求政府在贷款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政府可以以低息、减息甚至无息、贴息的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设定专门机构负责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为其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便利。对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担保困难的问题,应开展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抵押,包括动产抵押,保单和仓单质押,以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温室大棚等抵押物的担保制度,解决其存在的融资抵押担保难题。
五、建立技术扶持制度
篇5
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
合理流转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篇6
关键词:农业;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56-01
一 农业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
1.农业深加工产品市场广阔,企业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
国内马铃薯人均消费量截止至2010年,为20公斤左右,其中超过20%为深加工消费,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西方国家马铃薯人均消费量巨大,其中德国达到57公斤,近年来,我国的马铃薯出口量迅速增长。其中出口的深加工消费产品主要为薯条、薯片、土豆泥,国内的深加工消费产品主要为淀粉、粉丝、粉条等。
然而面临广阔的深加工市场,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主要满足于鲜食消费,大量深加工消费依然由国外进口满足,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马铃薯加工企业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因此,基于扩大规模,实现效益目的的农业中小型企业,对融资有着强烈需求。
2.农业深加工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在走访调查中,定边县的众多生产企业,对马铃薯生产环节都只是简单的清洗、搅碎、分离、加热等缺乏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生产的产品也主要是饲料、淀粉、粉条等低端市场产品;企业生产管理,通常也停留在传统十数人的机械生产,未有完整的激励、绩效等人员管理。
产品技术研发,通常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需要研发符合市场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农产品,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市场调研和推广;2.现有生产流水线落后,而研发或购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也需要较大资金投入;3.引进先进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都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支持。
二 农业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的仅为12%,多数贷款主要来自农业银行、农村合作社,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极少支持农业中小型企业。
1.客观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的支持较小,鉴于农业企业的各种特征,通常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青睐,如其投资数额大而投资回报率低,农业生产企业利润通常较薄,而投入成本通常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通常与农业生产周期有密切关联;投资风险较大,农业企业受天气、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性影响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无论在主板或中小板上市的比率,仅占不到1%,作为国家的支柱行业,显然这种融资现状是难以接受的。
近年来活跃于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极少投资在农业生产型企业,主要在于其追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实现资本增值、资本退出,这与农业企业的特点截然相悖。在定边县的众多马铃薯加工企业中,其初始融资主要来源于合伙投资,后续投资一方面靠合伙人追加投资,另一方面主要靠政府补助,以及小部分民间借贷,基本没有来源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来源,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发展。
2.主观原因
农业生产企业,通常缺少足够抵押资产,获取贷款。一般情况下,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较为陈旧、落后,所用于生产的土地使用权也因为在农村地区,因此资产价值较低,难以获得足额贷款。
银行等信贷机构,通常对企业的规模有一定限制,而急需获得贷款的中小型企业又不能达到相应规模,难以跨过借款门槛。加上此类规模企业,缺少足够的担保机构,愿意为这些企业进行担保,故而从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相较于其他行业的生产、获利模式,农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远大于其他行业或者大型农业企业,通常与一些特定的农产品收成相捆绑,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难以通过分散化分散风险。
此外,企业自身在财务制度上也相当欠缺,账簿设置不完整、财务报表缺少统一科目、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未能遵守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等问题,也成为了中小型农业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原因。同时,这类企业几乎没有书面化、制度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相当薄弱,加剧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阻碍了企业获得融资资格。
走访中,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富含有机物,一直免费给周边的村民用来灌溉农田。若废水经过沉淀池沉淀、烘干,可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出售,副产品还可做酒精、饲料,剩下的废水仍可用于灌溉,达到废水充分利用。该企业的经理称"很想建一个沉淀池",但之前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主要设备改造,自有资金无法满足需求。虽然被视为定边县马铃薯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但经理称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设备升级、扩建,都无法从政府得到优惠或补助。而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该厂的土地又是集体土地,不能用于抵押,也无法申请到银行贷款。
在调查中,定边县的众多马铃薯加工企业中规模普遍在300-500万之间,生产线较为落后,生产规模较小,如淀粉产量一般在1000-3000吨,粉条、粉皮生产线,年产量达1500吨。在走访过程中,各企业均无法提供规范完整的财务报表,因此难以做出财务分析。从获得的少数企业的消费明细表来看,在记账科目与项目类型名称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范,对相同存货、资产的确认、计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在部分走访企业中,出现为了节约成本,出现经理一人同时承担总经理、会计、出纳、技工多职的问题,违背了内部控制的诸多重要原则。
三 解决农业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若干建议
鉴于农业发展中的诸多特点,解决农业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有别于其他行业,具体体现在:
1.更多发挥政府主导、扶持作用
根据市场机制,由投资者和商业银行自由选择,现有的农业中小型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渠道,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即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落后,效益不高,更加难以获得融资,需要由政府拨款、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形式,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资金缺口主要是由于扩大规模、更新技术产生的企业。此外,还可以加大政府对这类企业的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
2.金融机构设立专门针对农业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政策
针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特点,金融机构应专门设立“资格认证”和“不同标准”发放体系,适当放宽对农业中小型企业的抵押、规模要求,降低对这类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应通过税收等优惠,鼓励其他投资者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投资,放宽民间借贷,拓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3.强化农业中小企业的自我内部建设
针对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应进行多方面建设,包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报表科目、进行规范的会计操作与处理。另一方面,应该有效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未来投资进行合理预算和规划,从而有效的获得融资资格,并且能够妥善运用所获资金。
参考文献
[1] 黄修杰,杨景锋.广东省农业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9(2):141-144
- 上一篇:医疗质量管理应急预案
-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