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23: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篇1

[关键词]图书情报硕士(MLIS) 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

[分类号]G250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文调查了18家有MLIS授予权单位的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信息,认为如果大陆图书情报学界不能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开展MLIS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败坏MLIS学位应有的学术声望和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陆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制约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1 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MLIS是一种和学术型学位不同的学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上不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知识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界定MLIS的属性时指出,MLIS“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占大多数,他们都强调MLIS侧重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认为:MLIS“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胜任国家机构、政党团体和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一方面认为MLIS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南大也强调MLIS的职业特征。

1.2 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在2008年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MLIS项目认证标准中,很明确地指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致力于通过服务和技术手段促进可记录信息及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它包括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流、选择、获取、组织、描述、存储、检索、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和管理。ALA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MLIS认证标准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所有硕士研究生项目,不管项目的名称是MIS、MALS、MIRM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就是说在欧美LIS学界,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现代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现代化转型中,诞生了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白领职业群,譬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会计师、审计师、咨询管理专家、图书馆员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报酬。行业从业人员的补充不是通过像传统的手艺人那样以家族世袭或者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现代高等学校培养而获得。在现代大学中的构成中,培养此类专业人员机构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最典型的学院是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图书信息学院等。欧美图书信息学院的主要生源来自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取向的,读研究生院的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为了便于就业。至于图书信息学院的师资补充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就是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但是,他们不叫MLIS项目,而是称为PhD项目,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楚,不是专业导向,而是学术导向,主要的出路是补充高校师资和到大型研究机构、智库做高级研究人员。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 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 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MLIS行业指向设计

如果对MLIS的需要满足于这三类需求的“行业定位”形成大致共识,那么会发现,要求MLIS培养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仅仅是学术资源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图书馆学不能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映射,而应该把学术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作为自己主要的产业映射。现在问题最大的是情报学所映射的行业和岗位比较模糊。如果情报学也以学术交流系统主要映射行业,那么,这里就是所谓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就是一回事,其可能的分工就是:图书馆学注重学术交流的资源管理,情报学注重学术交流的信息系统。要么情报学干脆放弃传统定位,以培养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为学科的主要使命。问题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情报岗位描述是不清晰的。任何情报岗位都是处于行业环境中,所要处理的情报都是和特点行业相关,如果没有行业背景。那么也无法理解行业情报,更无法履行行业情报岗位工作。目前的MLIS包含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既能胜任学术资源的管理,又能胜任各行各业通用信息管理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难题。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首次招收MLIS的学校都提出要创新MLIS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①采用学分制;②教学方式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③确立导师制;④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⑤加强教学与图书情报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图书馆、情报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者,可抵免部分学分;⑦对应届毕业生侧重其实践方面的课程或加大在图书情报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的比重,对在职人员需要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武大的这几点意见基本上涵盖了18所获得MLIS授予权学校对培养模式的主要看法。笔者认为,加强MLIS职业技能面向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把业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担任导师,甚至干脆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就体现了MLIS培养特色则显得比较盲目。因为“开门办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强对MLIS的职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提高它的“专业性”(profession)。如果过分关注MLIS的职业技能,可能反而会限制了MLIS将来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潜力。

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苹曾提出过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模型,她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模型:第一,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知识的学科组成,信息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①关于信息技术;②关于信息内涵;③关于信息人员;④关于信息机构和信息社会;⑤前4类知识存在的领域与语境¨…。第二,这个模型也是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对于大多数信息知识我们都可以结合特定的语境从技术、内涵、人员、社会4个维度去认知。如图2所示:

3.2 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笔者认为,1+0.5+0.5的双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年是集中修课的时间,要把核心课程安排在这一年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授课方式不应该是以往的大课模式,而应该是以讨论课(seminar)为主体,授课目的不仅是让MLIS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主旨报告准备、PPT制作、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元能力”,也可以叫做管理的“核心技能”。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不外乎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和讨论课课程的基本环节几乎一样。因此,可以把讨论课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叫做“元能力”或“核心能力”。MLIS会把讨论课课堂培养出来的“元能力”“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 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01l―01―14].http://graduate.zsu.省略/Item/2533.aspx.

[2]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项目介绍.[201l―01―14].http://ibs.nankai.省略/mlis/.

[3]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授牌.[201 1―14].http://sem.njust.省略/theNews/admin/NewsDetail.aspx?newsID=827.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相关情况说明.[2叭1―01―14].http://sim.whu.省略/board/show―board―news.php?board_hews―id=1858.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6]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1l一0l―14].http://im.nju.省略/shownodir.aspx?eontentid=eont2010092516&parentid=bcat2010062918&teategoryid=bcat2010062918.

[7]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0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20l 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8]数据来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信息库”.[2011―01―19].http://edu.省略/official/zhi―wei/.

篇2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图书分类 核心期刊

[分类号] G250

图书馆学的研究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更趋深入和广泛,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范本,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就是两个典型代表。

1、《中图法》在期刊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1.1 《中图法》的历史沿革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目前广为使用的一部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8月问世的《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它所确立的分类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1971年,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原图博口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倡议以大协作的方式编辑一部新的图书分类法,36家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73年3月完成试用本,并于1975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一版。

第一版出版后,陆续为全国许多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它较好地解决了大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但由于分类表中有相当多的政治口号和政治性错误,1979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订,198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_。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对文献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完善、充实提高,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经《中图法》编委会修订终审后于1990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

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编委会于1999年3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2001年6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

1.2 《中图法》在图书分类中的标准作用

1.2.1 《中图法》与《科图法》之比较历经了四次大的变革之后,《中图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作用日益明显。当然在各种版本分类法共存于图书馆之时,也不乏有代表性的几部分类法,如:《科图法》、《人大法》等,尤以《科图法》与《中图法》更有诸多相通之处。《科图法》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适应全国科研院所图书资料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一部分类法,1974年、1979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它与《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分类原理上基本一致,分类号码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类目级别以数字作为标准。虽然在分类工作中它的优势较为突出,如类号的单纯、简洁、易写、易记等,但是同《中图法》相比,无论是从类目的设置,还是类号的编排及排架上,《中图法》较之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加完善。尤其是《中图法》第四版,经过多次修订之后,特点和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合理化、人性化。优化了检索功能;更多地照顾到了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在类目类号的编排上,贯彻了连续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在保持《中图法》基本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个别大类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补了新学科、新主题概念。

1.2.2 作为国家标准使用本的推广 从最初第一版的出版使用,到第二版的增订修改,分类法已在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980年12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以《中图法》第二版为基础,通过修订完善、充实提高,以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总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304号文通知有关单位。这一举措,为《中图法》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以国家标准总局发文来规范全国图书系统对一种分类法的应用,有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剔除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从第三版起,分类法已从学术盲从走向理性,在总体把握和类目设置上既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也强调了实用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新兴学科的兼收并蓄。第四版的修订出版,是在经过前三版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理论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更强,对新学科及边缘学科和电子出版物的容纳,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标准性分类法极大的适应能力和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

1.2.3 学术研究促使《中图法》完善为标准本人们从图书馆最初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从汉代刘向对图书的研究,到清朝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再到刘国钧等前辈对近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如何让图书文献能合理地进行收集、整理、存贮,能为读者利用图书提供方便的检索路径,直到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从《中图法》的编撰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大的修订,必然伴随着多年来在图书馆一线工作着的图书馆人对分类法的众多探索和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一次研究。全国的图书馆学术期刊上,有关分类法研究的文章不时见诸其上,更不用说各地所办的省级市级和特定读者对象的刊物,修订前的大型征求意见会、学术高端研讨会,为每一次的类目增删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1.2.4 图书馆评估与资源共享的现实要求 自1995年以来,全国图书馆系统的评估工作每四年开展一次,其评估条件之一就是看是否使用《中图法》作为类分图书的标准本,不使用这一分类法便不得分。这一做法从图书馆自身统一标准的要求做起,限定了类分图书所用分类法范本,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图法》在全国各公共系统图书馆的使用。处于现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时代,图书资源共享也更加迫切地提到了各图书馆的议事日程,节省资金、整合图书资源、节约读者时间、异地借阅等图书馆学者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均包含了对图书分类统一标准的要求,它对促进资源共享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2.5 国外同行的认同使其更具权威性《中图法》以其立类准确、类目设置完善、类号运用合理、易于掌握和使用,赢得了国内图书馆界的认可,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同国外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中,虽然编制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国内地位不容置疑,在国际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它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

内主要大犁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书号》、学术论文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l.3 《中图法》在学术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学术论文在刊物上的大量刊登,使得有效的论文管理更显重要。为了实现学术论文学科属性检索的需要,要求所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要标注《中图法》分类号,利用《中图法》分类号对期刊论文进行编辑管理,不但实现了图书情报部门对学科检索的要求,而且为学术研究、课题服务、读者查询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各类图书馆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中图法》对各类博士、硕士论文进行科学管理,为庞大的学位论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属。《中图法》的衍生物还有一部重要的分类法,即《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资料法》),在图书馆的论文管理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超越文献采ih-功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总览》的编制出版,与《中图法》的使用推广,都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中图法》为图书馆学专业领域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和规范的服务模式,而《总览》则从图书文献采访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渗透,《总览》的学科划分,就是以《中图法》为依据,对类目进行科学设置、变通处理的。两者看起来皆是从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入手进行研究,实则它们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自身使用的范围。

2.1 《总览》初始目的及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量迅速膨胀,即所谓的“文献爆炸”,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也使得文献工作者和文献使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收藏量的剧增与收藏空间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文献量与使用者(读者)的有限精力、有限时间的矛盾等问题日趋尖锐,这些矛盾无时不出现在图书馆期刊工作的采购、典藏、管理、流通、阅览以及期刊开发利用的一切环节之中。图书情报部门和专业图书馆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总览》即是为了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而编制,同时也作为各个专业和不同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1990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1所高校的200多位图书馆工作者参与了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方法为载文量统计、文摘量统计、引文分析、综合筛选和学科专家鉴定,最终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于1992年出版发行了第一版。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壮大,都会对核心期刊产生影响,为了使期刊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1996年版和2000年版增加了新的评价指标,包括被索量统计、被摘量统计、被引量统计、载文量统计、被摘率统计和影响因子6个评价指标。继1992、1996、2000年的三次出版之后,《总览》于2004年出版了第四版,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包括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几次版本的出版发行,都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加,对期刊的评价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采用多种方法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收入其中,其学术价值、使用价值越来越高。

《总览》的问世,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波澜。它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可谓巨大,各学术期刊编辑机构为了出精品、上档次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及出版水平,在稿件的编审、质量的把关上严格要求,想尽办法吸引好稿源,对编校质量、报道的时效性以及刊物的印制质量、发行时效等指标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从学术、业务水平等各方面提升期刊的质量。如果期刊被评上核心期刊,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吸引优质的稿件,而好的稿件又能进一步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如此又能吸引更多作者的优秀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期刊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显然《总览》的标志性作用已为出版界所认同。

2.3 日益凸显的科研管理评价作用

《总览》已被许多图书馆和图书情报部门用作选购中文期刊和读者导读的重要参考工具;被众多重要的文献数据库用作选择来源期刊的重要参考工具;被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用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工具;被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评定业务职称和论文的标准和依据,它的科研管理功能和对期刊的评价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这不仅缘于它顺应时展和图书馆学界的需要,更在于其较为科学的编排筛选方法所选出的核心期刊在各个领域的领军地位,虽然它的出版发行也在各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4 引发核心期刊大讨论

《总览》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期刊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是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和管理领域发挥了超常作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从它出版发行之日至今,对其的争论和褒贬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有人认为《总览》过分夸大了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效用,反而淡化了其文献信息的筛选效用。一些科研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过分拘泥于形式,把的刊物是否列入《总览》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是不科学的;有人认为,设立核心期刊的初衷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和指导阅读服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随着核心期刊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它的原始功能迅速异化,被广泛运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其高“含金量”被过多地功利化,核心期刊功能表现泛化;也有人认为,期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刊文章的质量,建立在人为评估体系、操作方法和量化基础上的《总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因而也不可能是完善的,在无法避免专家本身的水平与倾向性等主观因素时,应尽可能将这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反,也有人认为它为图书情报部门在收集、遴选、典藏中文期刊、指导读者阅读高质量文献方面提供了可信依据,在目前还没有出台其它更适合于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之前,《总览》作为评价依据最为妥当,也最具有说服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采用《总览》的核心期刊来评价有关人员的质量,科研工作者以在核心期刊上为奋斗目标,它还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选择工作中的重要选刊之一,这些足以证明《总览》的绩效评价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馆员;读者服务

作者简介:邓慧颖(1984-),女,福建永安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邹武(1974-),男,福建顺昌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24-02

“数字图书馆”源于1993年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尖端研究项目机构、航空与太空总署联合发起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迄今为止,数字图书馆尚未有明确定义,常与“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术语交替使用。[1]广义的数字图书馆不受时空限制,是超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储存和服务系统,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狭义的数字图书馆是指通过积累数字化公共知识信息资源并为社会提供有效公益服务的场所或机构。[2]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馆员将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的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3]根据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4]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处于第一代数字图书馆阶段,并逐步迈进第二代数字图书馆阶段。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指导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一、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面临的挑战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

我国图书馆已具备纸质资源数字化的功能,但纸质书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衔接尤为重要。传统图书馆通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整理并归档书籍,难以体现各学科的层次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学科馆员肩负着信息分析组织的责任,馆员有必要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适当的平台传递给学生。

2.数字资源的高效检索

网络时代知识数量的增长快且多,数字资源的检索更应该有的放矢,文献高效检索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馆员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及推广期刊文献评价相关知识的艰巨任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将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课堂教学主要教授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学生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及外文文摘型数据库的使用缺乏足够了解,迫切需要图书馆进行数据库宣传并指导学生高效检索。

3.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充分利用

鉴于高校购买数据库资源的花费不断增长,[5,6]诸多地区已陆续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师生可充分享受文献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借阅等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图书馆面临宣传共建共享平台众多数据库的严峻挑战,馆员应加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扮演好信息提供与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4.中文联机检索的实现

实现中文联机检索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中文电子期刊资源主要由“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简称“万方”)、“中国知网”(简称“CNKI”)、“维普资讯”(简称“维普”)三大商业数据库提供,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补充;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主要在万方及CNKI中检索;专利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获得;成果主要通过万方、CNKI、“中国科技成果网”及地方成果网等检索获取。文献检索平台不一致,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除重复结果,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有待借鉴DIALOG、STN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加快实现中文联机检索,旨在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

5.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部分外文数据库开发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如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个人图书馆,其可通过定题服务及引用提醒进行引文跟踪,进行个性化学科跟踪服务。然而,现阶段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存在着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安全系数低、操作繁杂及缺乏忠诚、稳定、积极贡献的用户群等问题,[7]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使用仍需长期努力。

二、现阶段的可行性措施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心逐渐从传递馆藏资源转向文献资源的组织、分析与利用。针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1.建立信息专员制度,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

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加强馆员与各学院信息专员的沟通与互动,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此外,针对专业知识脉络推荐各门课程教科书及参考工具书,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专业指导,如自然科学类以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权威书籍,学科发展史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该学科等。其中,专业脉络体系的宣传主要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进行宣传。目前,已开发出上海交通大学的Answer Web、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问题回答子系统、清华大学的远程答疑系统等答疑系统,[9]答疑系统的不断改进为学生远程学习提供了有力平台。学科馆员通过学生点击率,推荐学生感兴趣专业的专业脉络,远程答疑系统亦可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8]学科馆员通过宣传专业知识脉络体系并推荐参考书目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充分、深度利用纸质资源。

2.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数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5,6]调查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主要通过“简单检索”进行国内数据库文献检索,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缺乏了解;研究生对外文需求较大,但主要从全文数据库获取文献,而对文摘型数据库缺乏了解,导致文摘型数据库利用率较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馆藏资源的宣传和数据库使用培训。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已成为宣传数字资源的有效手段。[7-9]

目前学校尚未建立联机检索平台,需要参考咨询馆员对本科生进行的中文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的培训。主要涉及数据库的选择及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功能,个性化检索培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检索效率。对于外文文摘型数据库,应该加大宣传强度,拟采用以下三个途径:针对各专业选择相应课题制作模板,将各个数据库“help”里的功能绘制成动画效果图,制成动画宣传文摘型数据库,使数据库检索易于上手;在博硕士论文选题时,加强宣传数据库检索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数据库优势;举办关于“高效使用文摘型数据库”等竞赛活动,寓学于乐,提高数据库使用效率。

3.授之以渔,传授文献检索技术

数字图书馆时代,教授学生文献资源高效检索技术已成为馆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采用自然语言进行文献检索存在一定难度,目前主要采用字或词进行检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技术,保证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此外,掌握文献评价基础知识,可更有效地选择所需文献。

以中文检索为例,中文检索以词为主要语义单位,笔者认为应在按词检索的基础上进行按字检索,如检索“鳗鲡”的相关文献,可选取“鳗”和“鳝”两字进行补充检索。按词检索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同义词,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检索的复杂性及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检索过程中需充分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中的高频词及综述文献上的规范词进行检索,如“笋干”在百度百科上可查出其另一个名称为“玉兰片”,“乌龙茶”在百度百科及CNKI概念知识元库中查出又叫“青茶”、“半发酵茶”、“不完全发酵茶”等。此外,由于不同的译者在措辞上存在差异,应多留意外来词的译写变化。

以国际联机检索为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主要采用英文进行检索。英文检索中字与词合一,同义处理主要是单词的词性变化,检索时应把握词根,合理使用截词符。譬如“蛋白互作”中的“互作”可用interact、interaction、interacts、interacted等4种形式表示,DIALOG联机检索以词根“interact?”进行检索。另外,恰当运用位置算符可提高检索效率,如需检出水稻上矮缩病毒的相关文献,DIALOG检索时可采用rice(3w)dwarf()virus or rice(3w)stunt()virus检索出水稻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瘤矮病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水稻簇矮病毒等矮缩病毒等。

检索出的中英文文献数量较大,很有必要了解文献评价的基本知识。中文期刊主要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进行文献影响力评价;英文检索主要依据SSCI、SCI影响因子及EI、ISTP等权威检索工具的收录情况进行评价。

三、展望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螺旋方式逐步深化、继承发展的过程。[10]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衔接尤为重要,有必要对各专业的知识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推荐课程参考书目,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渠道传递给学生。随着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迫切需要馆员通过网络手段及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对数据库的选择、文献检索技术及文献评价知识进行宣传,从而有效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及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

[2]程建民.浅谈新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8,(31):294.

[3]汪冰.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4(6):9-17.

[4]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2(6):3-17.

[5]伍茂戎,张婷,周茁.农业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率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9-12.

[6]曹君,王菁.提高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对策[J].情报探索,2010,(3):57-59.

[7]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3):51-54.

[8]赵继海,史国祥.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服务[J].情报学报,2001,20(2):224-231.

篇4

关键词:高校资料室;学科咨询;学科服务

1 引言

随着高校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无论是馆舍条件还是读者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读者欣然前往高校图书馆的同时,条件相对简陋的资料室也逐渐成为校园中被遗忘的角落。资料室作为各院系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提供与各专业教学、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资料室的服务水平仍停留在图书借还的初期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各有关部门的决策、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吸引读者的途径就是整合现有的专业信息资源,开展多样化学科咨询服务。

2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条件分析

学科咨询服务是资料室针对本院系各专业学科教学及科研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的一项服务。院系资料室与本专业相关读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资料室收集保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本学科结合紧,内容专深,是提供学科咨询服务的重要优势前提。

2.1 文献资料专业性强

相对于学校图书馆而言,资料室所收藏的文献资料更全面和专业。学校图书馆采集图书时,通常是在书店、书展、书市上进行,或者与出版社直接联系,或者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而与图书作者直接见面的机会甚少。而作为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即可以借助参与所在院系举办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轻而易举地了解和结识所在院系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把握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院系资料室人员也更容易搜集到本院专家学者的资料需求或好书推荐,因此具备了相对校图书馆而言更加便捷的获取优质专业文献资料的条件。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料积累,形成了为读者提供学科文献服务的良好的资料基础。

2.2 资料员人数较少,服务水平不高

高校对院系一级资料室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资料室长期只有一人,从图书、期刊的订购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到借阅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一人管理完成,还兼有其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层次的情报资料服务工作和情报研究工作,无法改变情报资料工作落后于本院系的教学和科研状态。还有一些院系领导对资料室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院系资料员专业出身的很少,大部分是学校统一调配、照顾安排的人员,开展借还以外的读者服务时就人手不足了。随着资料员的新老更替,其传统的人员结构,已有明显改观,但还远没有到位。受此因素的制约,院系资料员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整体上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由于长期受到以“藏”为中心的观念束缚,院系资料室的工作仍停留于一般性的文献服务阶段,资料人员只能做些收集资料、借借还还的服务性工作,未能在图书资料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较高层次的服务。这种服务层次和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咨询的需求,因此,资料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以外,还必须强化资料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情报检索工作能力,向学科馆员发展应是资料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担负起为学科咨询服务的重任。

2.3 经费严重短缺

高校资料室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公益性机构,经费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有些院系领导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资料大幅度涨价,更显得资金短缺,这样势必影响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而藏书量又是资料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使得资料室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资金短缺,也影响相关设备购置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着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也就影响着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实施措施

资料室开展学科咨询服务,是院系科研人员和专业读者的需求所在。资料室具备专业文献资料搜集获取的天然优势,但目前又面临人员和经费不足的困难。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资料室建设也逐渐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各类高校都在提升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力度,校院两级也都在努力加大投资的力度。院系资料室的做大做强,又促进了院系教学、科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于进一步加大投资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与校图书馆合作开展学科咨询服务,逐渐提升资料室服务水平和在教学和学科研究中的地位。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资料室人员专业素质

资料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学科咨询服务的决定性因素,除了要对馆藏资源较为熟悉外,资料室学科负责人要积极围绕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学科用户和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服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科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导航,保证学科用户对学科专业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因此,既要具备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外语、网络和公关技能。资料室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满足学科服务的人员需求。另一方面,应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现有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以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除了馆员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外,还要不定期地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与校图书馆取长补短,加强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校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足,而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涉猎多个学科,因此,采购文献质量缺乏专业水准。而院系却不乏专业学科人员,资料室人员又与专业人员同在一个学院,相对来说,更容易组织到学科专业人员推荐和采购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资料室经费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定期向校图书馆采购人员发送推荐书目或推荐学科专业人员参与院校图书馆现场采购。加强与校图书馆的联系,不仅可以互通有无,避免文献资料的重复建设,又可以弥补经费不足造成的文献缺失,使本校的专业文献更加全面和完整,为进一步开展学科服务提供良好的文献基础。

3.3 加强多方面联系和合作,建设各类学科专题数据库

每个院系都有自身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一般重点学科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图书馆资料室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基本上会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收藏,如丰富的古籍藏书、老版本图书和不再版的专业工具书,历史很久连续收藏的专业期刊、内部及特种期刊,博硕士论文等等。资料室身处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先获得各学科取得的成果。这些特色收藏是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源,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开发,形成特色数据库。

资料室可以和学校图书馆合作,借助图书馆的信息网络设备和技术,利用本院的专业文献优势,联合开发专业特色数据库,建造学位论文库、科研成果库等,加快本院资料室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资料室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将信息资源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并轨运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资料室还可以收集本院的灰色文献开展专业特色服务。灰色文献包括未公开发表的学校科研、教务档案,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教师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教研论文、立项课题等;学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带回的文献、校际交流的教材、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一些地方志、政府机构文件汇编等。收集散见在各处的非正式出版物,开发这些资源为我所用是专业资料室特色服务的重要方面。

3.4 参建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航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本校情况开设学科导航栏目,为了使学科导航库资源的收集全面而且具有较高的质量,仅依靠学科馆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让多方用户特别是各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联合建设,发挥群体优势,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信息的收集才能全面,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院系资料室人员的加入无疑为该学科导航更加增强了专业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为本学科服务增加了更多的专业指导。资料室人员应根据各个学科方向,重点收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资料、学术专著、外文原版图书、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其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资料室没有的文献可通过查工具书、索引、网址、数据库等方法帮助读者找到,以此形成专业资料室的特色学科馆藏,为各学科专业的读者服务。

3.5 撰写学科博客

院系资料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科博客,鼓励本学科相关人员都参与到其中来。博客是零门槛网络技术平台,即零体制、零技术、零编辑、零成本、零形式,并且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撰写学科博客,即搭建了一个与对口院系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博客的知识管理功能不断搜索和提炼新信息,不断积累新知识,形成该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还可以搜集师生对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日志定期对口学科的专业信息,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的资源和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答读者问题,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反馈有关学科的馆藏电子信息和公共网络资源。

3.6 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服务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乃至各学科之间的不断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前提下,具有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的定题服务,将会在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定题服务应该成为资料室工作的中心。由于目前资料室在定题服务方面几乎是空白,教研人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工作。资料室要做好定题服务,资料员必须深入到教研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情况,为他们建立科研档案,揣度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资料员要利用自己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在教研人员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为他们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平时要注意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采集具有超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专业信息提供给本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口头报道、室内最新资料揭示板或发E-mail等方式使信息尽快与用户见面。定题服务中的文献检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文献检索的线索性很强,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撑。同时又需要会利用这些书籍,采取正确的方法检索,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研人员提供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

3.7 创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

在馆舍允许的情况下,院系资料室是创建学科共享空间的最佳场所,学科专业馆藏集中,学科专业人员集中,学科咨询需求集中。资料室可以通过馆舍的布置,充分整合资料室实体文献资源、校图书馆购买的专业数据库以及自建的学科专题特色资源,建设本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具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为学科相关人员提供专业的学科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立.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创新服务探讨[J].兰台世界,2009(12).

[2]王倩,王洪志.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正确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面对新形势,高职图书馆应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此,应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职图书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以便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8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600多所,专任教师近50万人。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对图书馆信息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 

以往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印刷型文献方面。这种需求相对单一,专业性也比较强。而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类型的利用呈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对计算机阅读型文献的需求逐渐增长。而其中,文科教师与理工科教师对文献类型的需求又有所不同。文科教师比较常用的文献类型偏重于利用馆藏的中文电子资源和纸质中文的书刊资料,而理工科教师则偏重于利用馆藏的外文电子资源和外文纸质书刊资料。这种偏好有随学位上升而比例增高的趋势。 

2.数字化资源使用率高于实体资源 

目前,从高职院校教师所利用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来看,由于能够及时跟踪报导国内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纸质文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与博、硕士论文资源,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数字资源系统的利用率最高。 

电子图书利用率较以往也有提高。但许多教师表示,在同等前提下,纸质文献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原因主要是阅读电子图书对眼睛保健不利,还存在携带不方便及影响随意翻阅等缺点。 

3.潜在性信息需求超过现实性信息需求 

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指教师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包括直接向图书馆提出的资源采集需求、课题查询需求、文献传递需求等。而潜在需求则是指教师没有直接提出,但却具有实际需要一类需求,换言之,就是隐藏于现实需求之中并与现实需求有关联性的信息需求。潜在需求之所以没有转化成现实性需求,其原因一般是教师对信息需求的表达不正确,需求意识未表达、教师没有意识到其需求未表达等。 

4.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补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在自身的知识更新方面,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更新,也需要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而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比较注重专业性。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一般不是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而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更加是贴近所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教师对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创新的相关信息比较关注,希望全面获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各种综合性的资料和信息,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发展需求,同行的研究进展,产品的专利状况,市场推广的前景分析等。他们对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区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报告、相关的专利文献、竞争情报分析综述等类型的文献需求较大。 

 

二、高职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三点建议 

针对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需求出现的四个变化,我们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1.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前文已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信息资源类型。其中,对电子期刊资源的需求量最大。而直接购买相关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最主要途径,可以在短时期内极大充实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更加广泛地为教师提供各种电子信息服务。 

同时,有条件的高职图书馆还应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工具等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重点,整合馆内已有数字化资源,建立相关的专题数据库。高职图书馆在确定建立某种专题数据库之前,要对相关数据库开发现状及本校教师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及教师需求的特点,对建立某学科、某专业的专题数据库进行科学论证。在确定建设某一特色数据库之后,图书馆就要加大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开发建设,使数据库在内容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同时,还应注意数据库的更新,保证数据库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师个性化和专业性的信息需求。 

此外,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办学方向、专业布局、科研水平及木地区的地方特色等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特色文献、图片、地图、档案等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化的、可检索的特色数据传输上因特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或独有的全文数据库。在建立特色数据库时,要注意按知识点而不是按资源的媒体形式组织内容,成功实现点对多的网上式信息服务及点对点的个人专题定制化信息服务,方便用户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为高职图书馆信息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介于正式发行的白色文献与不公开出版并深具隐密性的黑色文献之间,非秘密的,但又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发售,通过一般的查询方法较难获取的有利用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非公开出版的政府文献、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不对外发行的企业文件、企业产品资料、贸易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相关机构印发的动态信息资料)和工作文件;未刊登稿件以及内部刊物、交换资料,赠阅资料等。灰色文献流通渠道特殊,制作份数少,容易绝版。虽然有的灰色文献的信息资料并不成熟,但所涉及的信息广泛,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检索互联网和有关光盘数据库信息来获得灰色文献,灰色信息检索的方式有三种:人工搜索、自动搜索和半自动化搜索,人工搜索即由工作人员查阅国内外大型综合性网站、电子图书、各种学术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的个人主页和其他相关网站,查阅和搜集各种有价值的灰色信息。自动搜索是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互联网上漫游,定期到指定的网站自动搜索站点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把这些信息存于本图书馆服务器上,并对其信息进行加式,提供服务。半自动化搜索则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 

另一方面,高职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主动发函或上门访求,与有关学术单位和兄弟院校建立文献交换关系,实现灰色资料互换,使搜集的灰色文献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积极开展信息导航服务,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 

信息浩如烟海,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开展各种信息导航服务,指导校内教师如何更有效地搜集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变潜在性信息需求为现实性信息需求。一方面,图书馆应主动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并保持联系,不断征询他们的需求,精心为教师做好各项信息服务,取得教师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定制服务,跟踪和挖掘教师的信息需求,统计书籍、期刊借阅率,建立教师重点用户档案。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发放各种调查表格,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不断加大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力度,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高职图书馆应充分掌握教师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想方设法地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昌平,柯平,王翠萍.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杨毅,邵敏,李京花.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读者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 

[4]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2009,(1).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方法

电子资源是指数字信息资源。即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的产品。它有多种形式,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联机数据库以及磁盘、光盘等。近几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资源因其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便捷性以及用户群体的广泛性,内容生动和传播速度快及不受时间限制下载阅读等特点而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式。

1.充分利用大理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必要性

1.1 大理学院作为西部地方性普通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还是对电子资源的建设给与了高度重视,给图书馆划拨专项经费,购置了不少电子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限的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尽人意,存在各种问题。如高额投入资金购买的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电子资源较纸质图书阅读率低。部分读者不知电子资源如何访问利用等。

1.2 大理学院历年招收的学生中,以云南省本地学生为大多数。学生中又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电子资源知之甚少,所以即使跨入了大学学府大部分仍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才能对图书馆的知识宝库加以利用。

2.大理学院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基本情况

2.1 大理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电子图书2013年已达112万册。订购和自建的各类文献数据库20余个。中文数据库有CNKI数据库、维普系列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等。

2.2 外文数据库则有Gale专题数据库、ProQuest专题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

2.3 视听数据库则有爱迪科森系列数据库、超星学术视屏、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等。

3.大理学院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利用现状

3.1 在调查读者中经常访问的数据库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访问比例达到了52%。其次是重庆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库达到了15%。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10%。万方数字化期刊8%。 EBSCO全文数据库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2% 。访问其他数据库的有10%。 在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选择上有65%选择纸本图书。15%选择纸本期刊。10%选择电子期刊。6%选择电子图书。4%选择其他资源。从数据上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访问量最大,在访问中文数据库时体现的问题主要是检索界面不直观,需要一定的检索水平才可检索到所需文献。图书馆主页对数据库的介绍过于简单,让读者有一种进入书山却找不到路径的感觉。而问卷里供选择的外文数据EBSCO访问量只占很少的比例。这与读者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再者外文数据库全英文式的检索界面也让一部份读者望而却步。

3.2 大理学院电子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访问条件却较简陋。通过调查表显示在经常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选择中有12%选择在学生宿舍访问。60%选择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访问。15%选择在学校机房远程访问。远程访问的5%。8%的选择在图书馆的自主上网区。对电子资源满意率达到了65%非常满意的10%不满意25%。大理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电脑只有200余台。并且百分之七十的电脑配置较低,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自助访问区域的设备老化,环境不好降低了读者的访问热情。校园网的网速较慢,也让部分读者不愿访问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3.3 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新生对电子资源的了解只限于在入馆教育时老师的介绍。远程访问只针对学校教职工和部分研究生开放,也限制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4.大理学院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新生入馆教育止于表面现象。新生入学时,图书馆会组织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及使用方法等。但在实际过程中老师对电子资源介绍很少,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生又没有一定的检索能力检索电子资源以至新读者对电子资源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形成了使用电子资源的读者基本上为大四、研究生和教职工的局面。

4.2 对购买来的电子资源宣传力度不够。电子资源一般要通过图书馆的主页进行访问,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60%以上的同学不知图书馆主页地址。造成这个原因的因素较多,校园网网速较慢、图书馆对自己主页宣传很少、对电子资源的宣传止步于图书馆内等。

4.3 图书馆馆员对电子资源使用不够熟悉。大理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种类繁多,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使用者要具有一定的检索文献的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图书管理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检索和网络技术以及英语素质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日常硬件维护。并运用网络设计、编制书目数据库。指导读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因此,图书馆要不断加强专业馆员的培养。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开发本校电子资源。完善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和网络建设,让读者更加安全方便地使用电子资源。

5.加强电子资源建设、进一步充分发挥大理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功能作用的对策措施

5.1 当今时代电子资源对于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及学科专业和学位点建设日益重要;大理学院图书馆由于学校重视而已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电子资源但大理学院图书馆有限的电子资源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有读者方面的、有宣传方面的、有电子资源建设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大理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 进一步充分发挥大理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功能作用。

5.2 入馆教育的老师应加强对电子资源的介绍和宣传。给大一的新生给予免费上机实践,提高新生对电子资源使用的兴趣。对图书馆主页进行宣传。在学校主页应提高其醒目位置,在实体宣传栏里张贴图书馆的宣传海报。进行多层次的宣传。

5.3 由于电子资源跟新速度较快,所以应设立专门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不仅应对电子资源熟悉,还应不定期对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对上文检的老师及时进行新购进电子资源的通报。对民族电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用新亮点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使用电子资源。

5.4 在硬件方面应经常对自助上网区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对储存电子资源的设施硬件加大投入建设。还要不定期地检查资源系统和电子设备,做好各方面的预防和排查。另外,图书馆还要加大力度宣传校外访问。

6.结语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电子资源的建设又是衡量、评价高校图书馆馆藏是否合理、服务质量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内容,同时,电子资源建设也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创新服务,增加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地位。根据电子资源的特点,结合各高校文献资源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多层次、有序化、结构合理、组织科学、揭示及时、充分共享的云南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体系,有利于提高大理学院图书馆的竞争能力,提高科教兴滇、繁荣云南的信息保障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兰.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南昌大学图书馆为例[J].信息资源建设.

[2]高明磊.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利用率的现状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94-95.

[3]周静,徐小婷.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多方式推介[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

篇7

[关键词]读者需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3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心脏,是大学的核心部门,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一起被称为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图书馆是否能够满足学校教职工的教学科研需求,则是衡量一座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使读者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已经具备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经费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图书馆应重视读者需求,了解读者使用文献资源的特点及服务需求,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更具针对性,从而发挥最佳效益。近年来,铜仁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馆藏资源结构上进行了很大调整,在丰富纸质文献的同时,电子资源的经费投入也有大幅增加,并提供基于网络电子资源的各种高层次信息服务,目标是为铜仁学院师生创造更好的利用文献的环境。

为及时了解广大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全面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和服务情况,提高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铜仁学院图书馆定期展开了读者问卷调查。本文就读者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读者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由25个问题构成,主要从馆藏资源分布、馆藏资源的专业性、丰富性等几个方面询问了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满意情况以及读者建议增设的资源类型,调查对象面向本校广大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调查问卷采用社会调查中最常使用的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所收集的原始数据比较可靠,能较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态度和倾向。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占63份,学生占32份,回收率为9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归纳、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读者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些读者还提出了好的建议。下面根据此次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内容予以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2 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满意度调查统计

2.1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熟悉情况

据调查统计,12%的被调查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81%的被调查者基本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7%的被调查者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不熟悉。

2.2 图书馆已购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

笔者对图书馆已购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进行了调查,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大多数认为图书馆已购资源比较丰富,比例达到84%,在以后的工作中,图书馆会根据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丰富图书种类和数量。

2.3 对于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所占比例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46%(44人)的被调查者认为比例合适,32%(31人)的被调查者认为纸质图书多,20%(19人)的被调查者认为电子图书多。

2.4 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专业性(或学术性)的满意度调查

笔者针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或学术性)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由此分析可见,被调查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满意度最高的是电子资源,其次是期刊,而满意度稍低的是传统的图书资源。

2.5 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新颖性(或及时性)满意度调查

在95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图书很新颖的有14人,占总比例的15%,认为图书较新颖的有12人,占总比例的13%,认为一般的有35人,占总比例的37%,认为图书更新不太及时的有20人,占比例的21%,认为图书馆图书陈旧的有14人,占总比例的15%。

2.6 对本馆各种类型文献和信息资源的满意度

对于铜仁学院图书馆各种类型文献和资源的满意度,笔者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本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基本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基本可以让读者满意,而读者不满意的正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今后要努力改进的。

3 读者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情况调查统计

3.1 受调查者经常查阅的文献类型(见表4)

表4显示,本馆读者经常查阅的文献类型比重最大的是数字资源,其次是图书,比重最小的是期刊,这就说明本馆今后要更加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

3.2 读者最喜欢到图书馆借阅的图书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喜欢借阅的图书分别是文学类和专业类图书,各占总比例的53%(人数分别为52人和50人),喜欢借阅普通读物的有30人,占32%,语言类图书为28人,占29%,计算机类图书为14人,占15%,其他图书为16,占17%。

3.3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文献类型(见表5)

对于读者希望图书馆增加哪些类型的文献这一问题,笔者也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读者最希望增加的文献类型是传统的纸质图书,占到总比例的57%,其次读者希望更加丰富电子图书的种类,而外文期刊则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

3.4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中文图书(含具体专业)

在本题中,被调查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选项以及填写自己相关学科的具体专业。调查结果显示,65%(62人)选择了文学类,11%(10人)选择了语言类,13%(12人)选择了休闲娱乐类,0.4%(4人)选择了其他图书。在具体专业的填写上,被调查者填写较多的学科专业有:管理学、经济学、音乐理论、农业技术、水产养殖、园林景观、广告出版、食品加工、美术、摄影等。

3.5 希望图书馆增加的外文原版图书类型

调查显示,读者希望图书馆增加的外文原版图书类型及比重分别是:专业类:22%(21人),文学类34%(32人),语言类42%(40人),其他13%(12人)。

3.6 图书馆已买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见表6)

调查显示:在本馆已购数据库中,利用率最高的是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其次分别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万方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较低的是EBSCO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软件通数据库。

3.7 读者经常使用的图书馆数据库情况

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25%(24人),北大法律数据库18%(17人),人民数据库27%(26人),ilearning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34%(32人),汉斯出版社28%(27人),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19%(18人),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13%(12人),免费电子报纸导读11%(10人),博图外文电子图书9%(9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12%(11人),北大法意数据库5%(5人),博看期刊数据库 4%(4人)。

3.8 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

虽然图书馆已具备数字资源,但读者是否能熟练、有效利用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7。

调查结果表明:在95名被调查者中,会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人数为84人,比例达到88%,表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3.8 读者阅读目的情况调查

读者的阅读目的调查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铜仁学院图书馆读者以“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为最重要的阅读目的的占36%,远远高于其他阅读目的;其次为复习备考,占21%;再次是休闲娱乐,比重占到13%。

综上所述,读者到图书馆阅读首先是为了提高个人知识和涵养;其次是为了复习备考、休闲娱乐。这提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人员,图书馆馆藏建设应以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主,同时应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4 调查问卷其他情况说明

在此次调查问卷16题中,读者向图书馆推荐好书更乐意使用的方式是在图书馆网站上提交;大家选择获取图书馆新书信息的途径是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认为铜仁学院图书馆的报刊能够满足使用的人数达到56人,表明图书馆订购的报刊基本能满足大家的使用。对于第19题,一些读者对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希望:有的读者认为,图书馆有的藏书内容过于陈旧,观点、思想过时,又占据空间,建议淘汰;有的认为自己专业类图书太少(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生化系和音乐系)特别是一些最新的图书资料;还有的读者希望书库管理人员能及时整理图书,及时整架,以便图书查找;有的读者还希望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此外,部分读者还提出图书馆应该有一个悠闲舒适的环境供读者学习。

5 读者的建议及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综合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馆舍条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馆舍太小,希望增加自习座位,设置专门的24小时自修室,增加电子阅览室机位,增加储物柜,新增冷暖空调和开水房,设置复印设施与小卖部等。

读者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增加开放时间,制止读者占座现象,禁止在阅览室接听手机,书目文献阅览完以后要及时归位整架等。

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增加馆藏数量,及时更新馆藏,多进专业类、文学类、外语类、计算机类、考研类、文史哲类、法律类、古籍类与工具书类新书,增加新书的复本量,增加期刊种类,多订购艺术类及生化类全文数据库等。

此次读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者的需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切实解决好读者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清,刘秋林.论高校图书馆在我国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M].图书馆,2004(1).

[2]孙利民.了解读者需求 优化读者服务――吉林省图书馆读者调查与分析[M].图书馆学研究,2009(8).

篇8

〔关键词〕Web2.0;读者协会;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59-0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服务环境的巨大变化,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图书馆在Web2.0环境下如何转变观念,大胆探索管理新路子,是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读者协会,让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Web2.0环境下探讨读者协会如何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Web2.0的概念阐释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是在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原来自上而下的、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用户集体智慧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从理念上看,Web2.0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和协作,能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个性化和信息自;从技术上来看,Web2.0是一系列技术和应用,包括BLOG(博客)、RSS(新闻聚合)、SNS(网络社区)、WIKI(维基)、TAG(标签G)、即时通讯(IM)等[1,3]。Web2.0技术的产生与飞速发展正改变着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将Web2.0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图书馆领域,应用到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中,将会改变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

2 成立读者协会的意义

当前,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正在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命线,也是图书馆最具活力的资源,“为读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了解读者的需求是关键。而组建读者协会正是了解读者需求的重要举措。读者协会作为由图书馆直接指导的学生读者团体,架起了学生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成为了联结大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纽带。让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既可以让图书馆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又可以作为图书馆的一个扩展平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了解引导师生的阅读倾向。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协会开展各种培训讲座、书评、影视欣赏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读者协会在为图书馆做宣传、参与导读的过程中,会员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图书馆的专业知识,锻炼并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读者通过协会也能获得图书馆更多的讯息,以便更多地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与活动。读者协会在推动图书馆建设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读者协会在Web2.0环境下能够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呢?

3 在Web2.0环境下的读者协会工作

3.1 读者协会的成员选择

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而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已经成为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习惯或不善于利用图书馆,他们更多的是求助于互联网,所以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吸引和留住读者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和技术,对读者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为此读者协会的成员选择至关重要。作为Web2.0环境下的读者协会成员,首先他们得精通Web2.0的各种技术,包括建立SNS(网络社区)、BLOG(博客)、RSS(新闻聚合)等,其次他们应该是高频使用图书资源的核心读者,热心图书馆工作,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熟悉图书馆的章程和运作机制,属于图书信息传播中的忠诚受众。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更多的读者传播图书信息,即起到了“影响他人”的作用。图书馆要求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协会成员至少由4名以上学生组成,他们必须在图书馆每年的借阅图书统计排名在前的学生中选拔,选拔时重点考虑两类学生:一类是性格开朗外向、擅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学生干部优先;另一类是文静、勤于思考的学生,他们往往阅读量大,对某些文字的解读也更准确。读者协会是一个整体,内部成员可以作一个分工,一部分成员负责收集图书馆的信息,另一部分则负责图书馆信息的和传播。

3.2 协会成员利用SNS的理念和技术组建各种交流群3.2.1 组建成一个个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的读者交流群

在Web环境下,读者之间的交流不一定要面对面,协会成员可以利用SNS技术组建以班级为单位或以院系为单位的交流群,在群中每个人都能共享到协会成员向他们传播的有关图书馆服务方面的信息、不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随时发表对图书馆的工作或对某件事的建议或意见,因为是生活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院系,所以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会比较集中,会有很多共同之处,比较有代表性,便于协会成员整理并反馈给图书馆[2]。

3.2.2 组建采购咨询读者交流群

图书馆只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图书采访体系,才能保证图书采访质量,满足读者需求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满足读者的需求呢?显然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不容易做到,但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采购员是必须得做到的。在Web2.0环境下可以由读者协会成员组建一个采购咨询读者交流群,在这个群中主要吸纳那些热心公共服务的、熟悉各学院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以及教学计划的各专业的教师及学生,采购员可以在群里展示准备采购的文献书目,由教师和学生选择他们需要的文献,反馈给采购员。学生作为读者协会的成员还要负责收集各学院各专业的招生计划以及教学计划,各专业的建设方向和建设重点,院系教师产学研的具体情况等信息,汇总后建立科研需求信息表和教学需求信息表,反馈给采购员。采购员将会结合本年度采购经费及流通借阅环节的文献借阅情况和破损情况信息制定本年度或本季度采购计划。有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文献选购,可以弥补采访人员学科背景的缺陷,帮助他作出合理有效的采访决策,满足读者需求。在群中交流,可免去见面时间的约束,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图书馆采购图书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3.2.3 组建各种兴趣交流群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圈子,读者协会的成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交友的需要组建他们需要的各种兴趣交流群,比如文学创作交流群、摄影爱好交流群、书法爱好交流群、武术爱好交流群等等。读者协会还可以组建各个学科的学术交流群,为广大教职员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便他们在这里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甚至还可以定期聘请有关的专家或学者进行学术讲座。

3.2.4 组建参考咨询交流群

建立参考咨询交流群之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又多了一个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读者不必到图书馆来就能随时咨询问题,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在这个群中,读者既可以向参考咨询馆员咨询问题,读者相互之间也可以互相探讨问题。

3.2.5 组建新生导读群

对于新生读者来说,阅读哪些文献和如何阅读是需要引导的。馆员不可能与每名新生都进行沟通交流,所以无法满足新生的个体需求。而新生又初来乍到,急需别人的帮助,这时组建的新生导读群就能发挥作用。当然群主必须得由高年级的协会成员担当,因为他们了解大一新生的知识结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每当回答新生咨询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切实可行,也比较容易被接受。在这个群中要求群主在新生入校时向新生推荐一些新书、好书。导读平台的阅读引导方式比新生在图书馆盲目寻找图书要好得多,传播速度也快得多。

3.3 做好各种培训工作

3.3.1 协会成员上岗前的培训

协会成员上岗前,首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图书馆主要工作流程、图书馆各种规章制度、图书管理员职责及文献的管理知识等等。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中图法》的主要类目、图书索书号的含义,熟悉图书馆系统软件的操作、图书馆馆藏及各库室书刊的排架规律、书刊的装订、修补、文献的著录规则,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整个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般性的培训,主要是带他们到各部门实地参观,让他们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布局,对各项业务工作的内容、特点等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第二阶段是对他们做专业性的培训,如介绍馆藏文献类型、书刊排序规则、各种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等[3]。

3.3.2 协会成员协助图书馆组织读者开展各种培训讲座

图书馆会定期举办各种培训讲座,比如有关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图书馆知识及资源介绍讲座等,很多图书馆都存在人员紧张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读者协会帮助组织开展,当协会成员有了一定的组织经验之后,图书馆老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办讲座等。协会成员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他们可以自定题目、不定期的开展培训,这样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人员的压力,又有效地开展了读者培训工作。

3.4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特性

在Web2.0环境下,读者协会可以协助图书馆老师在图书馆网站上开展各种问卷调查,举办读书交流会、各种征文活动、热点话题讨论、撰写书评等活动,同时设立留言簿和电子信箱,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虚拟读协,省力、省时、省资金,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图书馆可以随时掌握读者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5 读者协会工作有利于缓解图书馆工作人员紧张的问题 读者协会的学生是图书馆重要而有效的外力资源,请他们参与管理工作,可以分担图书馆员的部分工作量,让馆员从繁忙的业务中抽出身来去做更高层次的业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Web2.0环境下读者协会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顺畅。协会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服务精神,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图书馆应该大力扶持读者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及宣传作用,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快地了解图书馆、宣传图书馆进而充分利用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胡明玲,等.基于Web2.0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5):50-52.

[2]胡国芳.Web2.0环境下SNS在图书馆读者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78):25-28.

[3]任仙姬.Web2.0在图书馆网站构建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1):97-99.

[4]赵蓉英.论知识网络的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2007,(9):6-10.

[5]卢宁.面向知识发现的知识关联揭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18-23.

[6]丁晓惠.浅析高校图书馆成立“读者协会”的构思[J].图书馆论坛,2011,(12):221-222.

[7]黄敏,都平平.Lib2.0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60-64.

[8]张良图.基于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2.0[J].刍议情报资料工作,2007,(2):33-35,39.

篇9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