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产品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设计工程基础、产品效果图、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基础形态设计、设计方法学、人机交互设计等。其中,《产品开发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的主干核心课程,交叉整合了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知识产权等相关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中新产品开发的环境、动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重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共识。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外,还参加多种实践教学科目,如美术实习、工程材料实习、金工实习、产品设计实习、产品结构实习、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验环节包括:模型实验、工程材料实验、木工实验、金工实验、产品结构实验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一项创新工程,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才能顺利完成专业学习的教学任务。
二、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优势
正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国内有许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和企业进行实践合作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工作室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专注力。工作室制度以往更常见于研究生培养阶段,而在本科阶段运用工作室制度在我国还不多见,但其优势还是显著的。(一)促进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工作坊式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强调具体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提升专业总体竞争力,打造专业建设平台。(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依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提升设计教学和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从企业聘任专业功底深厚、业务精通、实务能力强的自身设计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由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教师领衔,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团结合作的教师群体,提升团体的凝聚力。(三)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有效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构建符合产品设计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实践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结合产品设计本科实践教育的特征,寻求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课程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维护建设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增加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让学生有所选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企业部门的领导担任客座讲师。
三、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措施
(一)我院自2012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度以来,进行了大力改革。学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产品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来,制定或修订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评估实施办法、实践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这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二)探讨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建立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使课程建设更适合企业的需要,满足学生在企业稳定就业,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需要。(三)从专业建设方向出发,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兼职教师队伍比例,加大双师型比例,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与能力。(四)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发展持续性、教师继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稳定,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精选2-5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借鉴其经营管理模式、培训体系,利用其市场优势,形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共享、制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增强人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五)实行课题工作室制度,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承担设计课题,同时撰写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总结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六)明确工作室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工作室成员会议,制订工作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召开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召开工作室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教学成果
我院积极推行“实际、实用、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在全国设计大赛中累计有70余人次获奖,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与知名公司、企业建立合作,例如:联想、美的、格兰仕、红古轩、硕美科等,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进行产、学、研系列化服务。同时和其他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例如银川大学经管学院等,共同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实践能力。图1为我院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共建的部分成果。
五、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意义
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培养体制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分割,无法满足培养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专业培养的应是通才,将设计方法和多种学科交叉运用于产品之中,因此全面系统地掌握设计相关的主干课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高素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知识;通过具体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室,责任到位,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工作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有利于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贴近实践、贴近市场的知识。
六、结语
篇2
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设计基础比较薄弱,传统的基础教学采用素描、色彩等绘画课程展开,这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强,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单纯提高绘画技巧对把握后续专业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所以尝试着教授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的同时带有针对设计的思考,并完整的将产品的结构、质地、肌理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作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将学生从原有美术绘画的写实思维中转换到设计抽象表达的思考方式,纠正学生占用大量的时间考虑绘画技法,而忽略对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方法变化
(一)注重造型空间思维形成
由于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素描和色彩表现上,对于空间造型感理解较差,而恰恰造型的空间感是产品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设计表现基础。所以在基础课程的布置上势必迫切需要将空间造型思维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二)着重设计表现思维培养
设计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石,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在锻炼手绘表达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设计思维的表现效果。手绘表达的目的是设计思维的表现,故在学习表现效果的同时就应该加强设计思维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调整
(一)递进性教学
按照方法性的指引,采纳教学内容以模块的方式递进性教学,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表现能力。
(二)与实际相结合
摆脱枯燥的理论、死板的作业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变化的、活泼的考试方式,能更好的贴近学生的口味,做到以兴趣点带动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内容转变
摒弃传统素描、色彩的设置。将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依次划分为专业技法表现一、二、三阶段的模块化教学,分别侧重于草图造型、色彩材质、综合表达的训练方法。草图造型着重分析产品形体结构细节塑造、用线条把握产品造型以及分析三维空间的思考方式。色彩材质偏重于训练学生在设计表达中的把握产品的明暗关系、色彩和材质以及体量感的绘画技巧。而综合表达意在诉说产品情境、投影与背景处理、图面细节处理、材料与工具的使用技能与技巧的综合运用。针对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分别在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与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调整,重新整合归纳的基础课程教学与独立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一致并与整个课程结构贯通为以体系。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延续性与贯通性如下图所示,基础课程是设计思维生成的基石,与后期的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样,需要在设计思维和表达手法上要得以提升。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工作过程系统化;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开发
前言
进入21世纪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央在3013年11月16日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重点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势必也要进行转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相关高校办学定位也进行了转变。为了响应社会的需求以及教育部的号召,一部分高校已经转变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就业方向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人才;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师资等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课程设计是适合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通过对具体的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课程设计,注重对于工作实践过程的教学应用与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或者是课程设计内容,通过教学课程设计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对于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光伏应用产品设计》是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它是对光伏知识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光伏应用产品设计》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课程设计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以及专业技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特点分析
《光伏应用产品设计》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光伏技术方向的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是在掌握太阳能光伏基础知识、电路、电子技术以及控制方面的基础上,对光伏系统应用设计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反应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依照实际项目案例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于每个项目的分析,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实际的项目分析设计,对于项目所需的直接知识进行学习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的种类,系统构成,重点学习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设计的方法和设计理念。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能够结合实例对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设计有个系统的掌握,并能够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具有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为从事太阳能产品的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光伏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对光伏应用型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概念,了解在产品开发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开拓思路,开发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光伏产品。本课程以项目开发为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设计开发项目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对首先对光伏应用方向进行调研。学校到社会请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讨论课程培养目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当前和以后要发展的职业技术岗位,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参与到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最后在根据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所需要的光伏产品设计开发的相关岗位,以及完成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首先根据企业岗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项目设计。并把设计的项目分解成实际的具体任务。所选择的项目要求有代表性,可操作性,能够体现整个操作流程。根据真实的工作项目,工作流程,让学生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从而学习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真正的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知识内容与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掌握提升。《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设计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设置教学项目,再把项目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能力的目标。根据光伏产品设计岗位模块设计三个教学项目,即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的设计、太阳能小产品的设计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其中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的设计分为太阳能路灯的设计、太阳能草坪灯照明装置、太阳能广告标识照明装置和太阳能杀虫灯四个任务;太阳能光伏应用小产品的设计分为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的设计、太阳能手电筒用LED和太阳能自动卷帘窗帘的设计三个任务;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分为太空光伏发电站和电动车光伏电站的设计两个任务。项目的选择都是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成绩考核
《光伏应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关于该课程的考核也要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设计某一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要求学生围绕太阳能光伏应用,设计出产品并调试成功、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小组内进行详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并制定阶段性计划和项目整体计划,期间按阶段性计划目标分次检查项目进度。考试成绩构成根据评分标准各项指标,计算总得分,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作适当调整后的得分即为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分配比例为:创新性、合理性5分;难度、复杂性15分;完成情况包括功能完整性、工作量、外观美观50分;开题报告和设计报告20分;平时表现和答辩表现10分;从教学效果来看,新的考核方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契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此种考核方式能够更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结语
篇4
[关键词]三大构成;平面构成;产品设计;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477(2015)04-109-03
[作者简介]汪惟宝(1983-),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一、三大构成与平面构成
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之一的构成主义主要是指“三大构成”,而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三大构成的教学体系。构成主义一直坚信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结构”。而技术与艺术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非具象的简单造型是构成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构成主义设计当中的“构成”实际上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现代造型设计用语。一开始的时候“构成”的艺术形式是追求几何的抽象造型艺术,多个几何单元经过一定的思考设计后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赋予新的单元视觉化的力学概念是其蕴含的意义。后来构成演变为艺术设计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研究的是形态设计的方法和规律。“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最早的关于现代构成的研究专著,也是惟一被译成外文的构成著作是有王无邪先生编写的《平面设计原理》和《立体设计原理》。这两本书以中、英及西班牙文在香港、台湾和美国出版。平面构成就是将点、线、面等视觉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进行编排和组合,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和创作形象,它是将理性和感性进行巧妙的结合的产物。平面构成的产生背景是现代科技美学的日益发展,它产生于现代光学、物理学、数学、美学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共同构筑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感的视觉语言形式,平面构成广泛应用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以及舞台美术等众多艺术设计领域。
二、平面构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通过美术高考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平面构成课程是其由绘画意识向设计意识转变的“桥梁”,其自身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高校教学活动中平面构成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后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流于表面
平面构成就是将点、线、面等视觉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进行编排和组合,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和创作形象,它是将理性和感性进行巧妙的结合的产物。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教学局限在基本法则的教授、讲解,对于平面构成基本法则的产生原因及过程缺乏必要的延伸描述,将应该有的“物体表象观察—内部构成分析—视觉规律总结—规律利用创造”教学过程简化为“学习视觉规律—规律利用创造”。这种教学环节上不适当的简化,使得学生流于表面的学习理论,对基本设计原理、法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学生们对于“平面构成”知识、理论认识的表面化,使得他们处理不好课后练习中的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极少思考其本质,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去临摹已经存在的相关设计图例,导致各年级大一时的学生作业具有强烈的一致性,设计作品不再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学生们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燃尽对于本课程的热情。
(二)教学课程没有体现延展及适用性
“平面构成“作为过渡性课程,它作为桥梁与纽带衔接着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所以专业课程开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本专业后续开展的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就职工作、创业时打下一定基础。所以,“平面构成”教学迫切要解决的课题是与后续专业课程保持一定的联系。现在的构成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局限,多是停留在构成本身并且较为刻板。未能对构成进行深入的细化以及延展而且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不能使整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机结合,松散、独立的教学内容使得“平面构成”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环节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也被忽略了。仅仅只是从构成到构成,而非构成到运用。教学与市场良好互动关系也就此缺失,学生面对平面构成具的运用无从下手。学生解决市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被无形削弱甚至于丧失,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步入社会便难以立足。
(三)教学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在我国已经确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包豪斯“三大构成“的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设计专业”教学真谛“的把握依旧是扑朔迷离。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这个主张早在包豪斯创立之初就已经得到了明确。工作室作为包豪斯的教学基础结构,每一间工作室的教学任务都会只派两名教员来承担。其中一名是精通手工技艺、材料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的手工艺人,另一名教员则是艺术家。艺术家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依托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对急速更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获取总是落后,甚至并没有涉及这些“新鲜出炉”的技术,造成了技术和艺术的分离。并没有汲取包豪斯在工艺上成功的本质。另一方面单一的课堂教学太过于局限,对于与自然、市场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平面构成”来说,没有走出去,而是关在“课堂里”无异于闭门造车。学生的见识面狭窄,也仅仅能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一)点的教学思考
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以及点的的大小、明暗、色彩、肌理等,是所要表现的物体概括提炼后呈现的抽象形态。其具有明确的面积、大小、和形状,是所有形态的基础,点按照一定方向密集顺序的排列可以形成线,而点的扩大就可以形成面。它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高楼上的窗户,远距离观察是,窗户是作为点而存在的,但是近距离再去观察的时间,其就作为面而存在了。在视觉特征上点是可以吸引观察者的视线的,具有视觉上的聚集性以及观者心理上的扩张感。就构成形式而言,其包括无序构成和规律构成。在讲授“点”要素时,要融入到产品设计专业当中,将点的形态构成与组合关系代入到产品中去。产品设计中的“点”比几何学以及平面设计中的点更具有重要意义,是产品设计要素之一,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小至手机、遥控器等电子产品的操作按钮、指示灯,大至各类产品区域功能键划分都可视为“点”的构成设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照明区域构成、键盘功能区域构成;家具设计中的把手、储物格、钥匙孔、色彩点缀构成等等,其组合方式都离不开点的组合与构成,通过这种的教学方式,让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点”元素构成时,就课程一开始就寻找平面构成与本专业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点的组合在形式上的审美法则。
(二)线的教学思考
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线具有长短、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给人以直观感受的因素。而直线、曲线表现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点的视觉特征不同,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感,方向的不同会给观者截然不同的印象,比如:水平线的广阔、舒缓的视觉感受以及垂直线所产生的自有落体式的视觉感受等。我们日常生活产品的形态美的构成,无不体现出线的巨大魅力。线在产品设计中具有无限的创造、表现潜力。产品设计中的线可以表现为造型轮廓线、按键轮廓线、装饰纹样线、结构线等,整齐、明快、阳刚、力量的直线多运用于办公家具造型设计中;变化、自由、温柔的曲线多运用于家居家具造型设计中。产品设计设计专业线构成教学中,以线的性格、视觉特征,构成形式系统的讲授为基础,同时要增加产品设计线的运用原理和实例解析。将线构成运用的实际产品设计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中,使得学生加深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理解和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讲线的性格特征原理时,让学生在观察办公用品、家具与家居用品、家居的过程中,了解直线、曲线的线体所体现出的各自不用的特征及丰富的变现力;从汽车前脸进气格栏设计发现线的运用方向不同产生的视觉特征变化,奔驰汽车的"数横一坚"式、劳斯莱斯汽车的"宫殿立柱"式、吉普的“七竖孔”式、道奇的“田字”式等,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间,融入线的构成设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面的教学思考
在造型艺术里点、线、面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点面积扩大会形成面、点的密集排列也会形成面,而线加宽以后就是面。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产品造型关于面的错视、图底反转等视觉特征以及空间构成的设计进行讲解,通过实例产品设计引导学生自觉的思考面构成设计的运用及其重要性。例如:图底反转的构成运用于手机面板设计中时,手机主控制面处于视觉中心,我们称之为“图”,而除此之外的那些面,称之为“底”。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图”是具有明确、醒目、清晰的形,“底”是用来衬托“图”的,具有后退的效果。通过前期结合产品设计实例对于点、线、面的构成以及点线面综合构成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学习的热情。而更加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升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学生到户外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感受,进而观察、分析,将自然景象中的美抽象成点线面的组合,并从中发现平面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对比、特异、发射和密集的基本形式,以及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形式美法则。结合课程内容通过户外感受、观察、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当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形式以及形式美法则都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再结合优秀的产品设计来分析讲解。例如,对国际知名品牌汽车造型以及家族设计特色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确切的认识到平面构成知识的运用所体现出来的风格迥异的效果;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手机的外观设计进行分析,通过老牌诺基亚的强盛到没落,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后来居上以及本土小米、华为的不懈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面构成和产品设计密切的关系,以及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表现风格迥异的汽车前脸设计、手机外观及面板设计,使课本知识与实际产品设计既有连贯性又有交融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四、结论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让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能与产品设计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这一点也是制定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的重中之重。因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也采用其他设计专业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材,就无法突出产品专业的专业特色。除此之外,也会让产品专业的学生感觉不到他们学生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有何差别。无法进行有效率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活动,更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以后能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让他们了解平面构成课程在所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的制定需要突出产品专业的特色,通过对于这几方面的优化改革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科学有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岩,彭和,秦成.平面构成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66.
篇5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矛盾
在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所占的比例过多,尤其是大一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一样,而且有些基础课也没有针对专业因材施教,所以导致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没有促进,反而影响。例如构成系列课程,强调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以及充满灵性的个性创造,但是,目前国内的三大构成课程却成为教条化的典范,有学生甚至认为,构成就是在纸上画格子填色或是折纸,无趣且浪费时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设计结合起来,历年学生的作业都似曾相识,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经过课程对比发现,很多课程其实已经把构成的概念涵盖其中,而且形式与方法更为灵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二)理论课与技法课的矛盾
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课程内容教条、形式单调,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因此很多院校都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人才,不仅需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一种感受力与创造力。对一件产品是非优劣的鉴赏绝不是通过一些素描、构成等课程就能够实现的,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最主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系统设计方法以及开阔的设计思维,这属于设计的理念层面,而理念对于设计乃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被称为鬼才设计师的菲利普•斯塔克曾说:“我花大量的时间睡觉和做梦,我的很多设计实际上在潜意识里就早已完成了。”在一次新闻会上,菲利普•斯塔克说:“我在飞机上的这十几个小时里,除了睡觉之外,还花了15分钟完成了一组17个产品的设计。”成熟的设计理念形成之后,设计表现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课程模块化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强调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围绕产品设计的支撑学科作为储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设计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提出了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将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设计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这四个部分,四个模块环环相扣,以一种循序渐进并相互融合的模式展开(见图1)。设计基础模块包含在开展产品设计教学之前的一些基础课程之内,包括结构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等一些基础应用类课程,也包括设计学概论等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从美术思路转向设计,培养一定的设计观与设计思维。
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以产品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人机工程学、模型制作等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以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程序与方法、产品材料与工艺、产品界面设计、产品创新与改良等为主的应用类课程,和以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鉴赏、产品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创造学、产品设计分析、设计管理等为主的理论类课程。这三部分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关系。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是将专业基础强化,旨在强调其应用性,课程设置针对家具、公共设施、数码电子、交通工具、专题设计等课题展开,使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深入课题,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实践模块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专业考察、课程设计等设计应用类课程,以及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一些项目或者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实践,这样对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状态和了解工作流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多师教学模式
传统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一门课程都是由单独的教师来完成,这样虽然操作简单,教学比较好管理,但是单独教师只管自己课程的情况,而不注意和前后对应课程的联系与融合;另外,单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设计能力有限,或理论知识有所欠缺,或设计经验不足,而课程所要求的是一种综合的设计能力。所以可以在一些课程中尝试多师教学的模式,例如像专题设计之类的专业拓展课,由几位教师参与,作为一个课程组,参与课程组的老师在理论、实践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配比,在完成课题的各个阶段,不同的老师参与其中,给课程注入活力,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之间有沟通,课程前后有衔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基础课,例如产品设计鉴赏这样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以将课程转变成类似讲座的形式,将所有老师与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座谈的形式对这门课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对理论课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也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下会事半功倍。
(三)多空间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都是在单一的空间里面完成的,或者机房、或者教室、或者课外。这种单一空间很难满足多方面教学的需求。一门课程通常由理论、练习、实践等内容构成,都统一在单一空间中,这些内容的特性就发挥不出来。例如在机房里面上课,虽然满足了学生在练习或实践过程中对电脑的使用需求,但对理论教学、手绘、模型制作而言就不太合适。所以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空间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实际的需求,不同阶段在不同空间中进行,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也适合于艺术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及空间,调动起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从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到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创新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党的十会议中,总书记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目前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驱动下,应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培养产品设计专业性的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平台来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基础课模块创新建设
1.教学方法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高校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本,而转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完成知识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解和应用,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延伸。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交流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展开,通过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设计的想法。
2.教学内容创新
提倡教师不要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设计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有些教材已经跟不上科技与产品的进步,或者是有些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查阅资料,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新颖性与创新性,这样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有动力。
3.作业形式创新
过于死板的设计作业对学生的创造力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与作业的反感。创新的作业形式就是能够结合课堂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要限制与规定明确的题目与形式,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也活跃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二)实践课模块创新建设
如果说基础课和技法课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基,那么实践课就是这块地基上盖起的摩天大楼,地基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盖得稳。从另一个角度说,创新的实践课程,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基础的部分结合到实际的运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与运用,能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设计课题中采用引导、互动、头脑风暴、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课题可以结合企业课题或者设计竞赛展开,在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企业的运作形式,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的设计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篇6
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在产品设计中工程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本文强调工程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应该被加强。学生通过工程技术知识进行非外观的产品创新设计,有效地辅助产品设计概念的发挥,实现设计方案可行性。
关键词:
工程技术 教学 实践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86-02
工程技术知识在高校本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知识在产品设计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了人类需求的实体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面对这个现状,培养应用型工业设计工程师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首要目标。
1 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 -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
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
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
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
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
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
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i+,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
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
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
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
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 Branding&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 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
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吲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
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
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优秀案例如图2-图5所示。图2是题为时钟的废旧物体改造作品,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图3是题为笔筒的作品,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图4是题为纸巾盒的作品,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
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篇7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篇8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我院目前开展的学分制教学,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是专门开设多层次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打破了专业、年级和班级的限制,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课程跨度、专业理论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专业辅修发展等情况,选择课程和老师。
二、目前开展的选修课现状
(一)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上同一门课,它包括:1. 基础课(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训练);2. 素养课、技能课(如:纸艺设计、模型制作);3. 专业类别明显的课程(如:家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
(三)选修课中学生具备“先修课程”的情况各异,如:家具设计的先修课程有,图案基础,设计基础I、II,产品设计原理,模型制作,设计思维训练,表现技法,产品语意等,学生中有些之前上过有些没上过这些课,但现又都选择了家具设计。
总的来说,目前的这些现状是在多数选修课中都有存在,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现状问题,是我们教师和同学需共同探讨解决的,我想,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这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具体表现,下面将以我在产品设计选修课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理解与感受。
三、对教师的三个要求
(一)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各专业情况
毋庸置疑,这是每个教师上好课的前提。由于选修课是跨年级跨专业,在课前就应该拿到一份印有学生基本信息的名单,它包括: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等,根据名单,分类罗列做好标注;又在第一节课中花一些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如先修课程与个人技能所长,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
(二)理论知识部分要兼顾各专业
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支撑,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一些大跨度的课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如数码产品设计,该课设计定型部分的理论知识有些偏向工科,需要认识材料、加工工艺、理解人机工程学,假如有部分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选上该课,他们之前没怎么接触与此方面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那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吃不消。这时老师就要根据情况(该专业的同学在全班占有比率)调整该课程理论难度,或单独进行辅导,多通过易懂的实例分析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先让他们懂,再让他们做。
(三)按学生的专业安排作业
学生上选修课,个人目的各异,有的为了专业辅修发展,有的是想拓展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那么在课程作业方面,就依实际情况来安排。以我上过的“家具设计”为例,选该课的学生来自于多个专业,我依据他们的自身专业特点设置了三类主题设计作业。1. 躺椅设计方案一套,设计难度较大,适合产品专业的学生完成;2. 室内专业为“10平米的儿童房套系家具设计与陈设”,在注重单件家具设计的同时又兼顾室内陈设布局;3. “校园创意公共设施设计(具有坐功能)”,由景观设计、设计教育、动画专业的同学来完成,作业要求在造型上重创意,设计难度较小较轻松。以上作业,学生既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做设计,又可把跨专业的选修课与自身专业结合在一起,对他们今后走复合型的设计道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三种教学方法
(一)“以专带辅”教学方法
是以与该课程关联专业的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同学为辅,组合小团队完成选修课程及其作业。继续以“家具设计”为例,在具体执行方面为:理论部分按照大纲执行,兼顾各专业,深化理论知识与拓展家具文化;实践部分,课堂上各小组开展方案讨论、绘制草图,课余各小组也集中在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在作业细化过程中,发挥产品专业、室内专业同学的专长,绘制设计图纸,小组内其他专业同学辅助完成整个设计方案。
该教学方法有优有劣,优势在于,不同专业组合的团队,同学间彼此专业交融,可发挥各自特长;不足之处在于,在短的阶段性课程中,由于团队磨合时间较少,成员在分工协作上难于达到默契和谐。有鉴于此,该方法主要适合:时间较长、理性设计要求为主、专业性强的选修课,如: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数码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
(二)“以专就专”教学方法
是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和作业。以 “产品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它的内容包括:了解产品设计概论,认识产品功能、产品造型、产品设计程序与产品市场调研等,是一门理论知识涵盖面较广的产品基础课程,但这些内容都容易理解与掌握。根据这些内容,在实践课中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并进行市场调研,然后各自选定方向完成作业。课中商广、平面专业的同学,重点放在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定位分析,外观设计改进的方法,作业以调研报告和产品策划方案为主;雕塑、动画专业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可选择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对象,作业以动漫产品模型为主;室内、景观、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由于在设计方案的系统化表达上较有优势,所以他们的作业以设计图纸表现为主。
该方法适合的课程:对先修课程要求不高,以基础专业课程为主的选修课。
(三)“表现手法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篇9
单片机课程设计的经典实例,往往被重复引用,至多换几个参数,这就导致课程设计题目重复率较高、不够创新。另外,一些教师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在课程设计开题时只给出题目,尽可能少的提出具体要求。在书籍和网络等教学资源相当丰富的今天,却让学生钻了空子,通过搜集资料照搬照抄完成任务,既违背了教师的本意,也失去了课程设计的作用。也就是说,现在的单片机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更不用说入门提升。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就会感觉到所学知识与现实技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针对这个现状,我们提出了基于产品设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件产品或产品的一个模块,达到系统学习、综合运用单片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五步来实现
1)应用论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定需要制作的产品,通过分析应用背景、产品造价、市场需求等论证产品可行性,同时选定2-3人形成产品设计小组。为避免学生自定题目过于简单或照搬,学生选好项目、拟好方案后需由教师审核。2)方案整合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资源、敲定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如果时间相对紧张,教师可以在敲定方案时把关,避免设计实施时返工。3)设计实施。根据既定方案,进行硬件电路搭建、电路图绘制、程序编写、后期调试,做出具体产品。建议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分配具体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此过程遇到的难关最多,所以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4)归纳总结即产品简介、使用说明的撰写和后期答辩。产品简介、使用说明的撰写是对成型产品的整体描述;后期答辩学生畅谈心得、交流收获。教师选取典型进行讲解点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5)实践应用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终归不是产品生产线,做出来的产品和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之间肯定存在差距。将成型产品带到公司请有经验的一线工程师再次测评、改进,使产品真正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当然,要真正实施产品设计式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密切协作。1)学校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即外引,包括软件和硬件。软件上,学校在选聘教师时,优先考虑有公司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或者直接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硬件上,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校内生产流水线。“走出去”,即内培。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或者支持教师带薪入企,到生产一线工作,让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2)教师要统一思想、大胆创新按照产品设计教学法,教师需探索“教、学、产”一体化模式,最好由企业人员参与,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产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用,所以产品的选择要根据时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修改;对于典型产品,方案必须要有创新。比如,可以选择历年电子设计大赛的比赛题目,即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也为各种科技竞赛创新活动做准备;也可以选择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真正的产品研发,锻炼项目实践能力。3)学生要坚持不懈、化零为整单片机产品设计的实施不是独立的实践教学,是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单片机知识进行重组后的单片机知识系统。
三、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篇10
关键词:自我教育;互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59-03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学科,该课程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的生理及心理学特性,建立人机系统和人机界面的概念,以人―机―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科学地利用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优化,研究在艺术设计中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进行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打下基础。总体说来该课程的内容较多,相关的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如何只用几十个课时让学生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人机工程学的有关知识?如何在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这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题。做好《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工作,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有两类:一类是理工,另一类是艺术。理工类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但艺术表现力较弱,艺术类的学生思想活跃,艺术表现能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的学科,见图1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这门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全面仔细地研究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章节讲解的先后顺序,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先从人体自身讲起,讲授的顺序是先讲人的生理特点,包括人体测量、人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再研究人的心理特点,研究人的思维方法和特征,然后讲授机器的结构、功能、操纵等相关理论,接着讲授有关环境的章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最后讨论人、机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总结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自我教育法贯穿于整个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该课程,并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学生自己探讨人机工程学有关理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自我教学法。
一、选好教学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课程中最先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研究人的外形特征入手,人是大自然最美的艺术作品,在第二章“人体测量”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己通过看书掌握人体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男性的体型特征和女性的体形特征上有什么区别。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人体测量的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一组分发一套测量工具,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同学都将自己坐姿和立姿的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填写到表格中并写出实验报告。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按照1:2.5的比例做出各自的人体模板,见图2、图3、图4人体模板的照片。经过实际测量人体的数据,学生对人体的重要数据的印象非常深刻,对人体数据的应用也有直观的概念。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评论每个人的身材并相互比较。总期待下一次的上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人体神经系统、骨骼系统的挂图,讲解人的有关各个系统的结构,进而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人体的生理特点。研究人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第四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时,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做游戏,选出一位同学A猜人名,请他(她)背对着黑板面向同学站着,请另一位B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人的名字。当然A同学一定知道这个人。允许A同学提出十八个相关的问题,其他人只回答“是”或“不是”,最后A同学经过分析判断,猜出黑板上的人名。在了解游戏规则后,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都想参与游戏,在A同学还没有猜出名字的时候,同学们都替他(她)着急,恨不得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一旦A同学猜到,同学们就十分兴奋。从游戏中了解人类思维的特点。人类思维的基本特点有概括性、间接性、与语言的不可分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言语清晰度的概念,在课堂上做言语传输试验。所谓言语的清晰度是人耳对通过它的音语(音节、词或语句)中正确听到和理解的百分数。让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教师用纸条写几句话,跟第一位同学讲纸条上写的话,并让他看清楚纸条上写的内容,让该同学将教师的话口头向另一位同学传达,每个同学都依次用口头向另一位同学传达所听到的话,最后请坐在后面的同学说出他所听到的话,结果,每次最后一个同学说出的话与教师跟第一位同学讲的话都有很大的出入。教师跟第一位同学说的话,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每次都令同学们捧腹大笑。这证明在日常的对话中,听者并不能100%理解发言者所讲内容,有时谣言就此产生。而设计言语传示装置,其言语的清晰度必须在75%以上,才能正确传示信息。
二、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讲解人的心理特点
人的知觉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等特点,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达利、康定斯基、亨利・摩尔等艺术家的作品,请学生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在艺术审美中逐渐理解人的知觉特点。
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做出自己的人体模板,这个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摸索出制作人体模板的步骤,首先要有准确、充足的人体数据,然后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用胶合板、有的用KT板、硬纸板等。接着画出人体的中心线,绘出人体的轮廓线,将人体各个部分裁剪出来,人体各部位的连接也是一道关键工序,同学们开动脑筋,巧妙地用螺钉、螺母连接,让人体模板的各个关节可以任意转动。机器的概念是广义的,在现代生活中,计算机是平时接触最频繁的工具。人机界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机器上的仪器仪表就是人机界面的组成部分,为了建立良好的人机界面,必须要设计最佳的仪器仪表。在研究仪器仪表的设计时,要求同学们自行设计轿车的仪表盘,引导同学研究轿车仪表盘的功能、造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仪表盘设计的要点。包括仪表形式、表盘尺寸、刻度与标数、仪表指针、仪表的色彩、仪表面板形式及其布置。最后,同学们设计出了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轿车仪表盘。见图5、图6、图7轿车仪表盘模型。
四、教学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完前面几章有关人、机、环境的内容后,课程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由于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只靠教师一个人是不可能全面地总结的,必须要学生参与总结。以“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题目,布置作业让每个同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发表演讲。同学们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列举了许多实例生动、翔实地说明了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总结该学科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教师和同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五、共同探讨和总结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人机工程学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还有许多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组织学生探讨和总结人机工程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总结出以下结论: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机工程学也会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人机工程学必然会向着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可以实现虚拟人机工程。人机工程学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自我教育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产品设计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在产品艺术设计中灵活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2]赵可恒,刑益波.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改革之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7,(12).
[3]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A].中国制作业信息化,2007,(09).
[4]但武刚.教育学案例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5]林俊.《人机工程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7,(16).
- 上一篇:定点医药机构考核办法
- 下一篇:医疗废物处置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