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加快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大城市。这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产生。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精心的呵护,然而这些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大量的措施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音乐教育逐渐被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学中,音乐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是减轻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探索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2.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是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2.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的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的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3.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4.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的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4.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4.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的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5.总结
篇2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物理源于生活;教学方法;物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45-01
留守儿童多数来是农村,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教学改革的起步比较晚,速度比较慢,农村的初中学生具有的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分析和知晓,我校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多数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知识、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六年来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对“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的学习,对留守儿童物理教学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这间有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学习上和生活中,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妹妹一样去痛他们,关心他们和严格要求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也把自己当成学生,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声音的特性》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唱歌,看谁唱的好听,实上我唱得很差,讲《速度》时,我和学一起赛跑步,虽然我跑得没有他们快,讲《浮力》时,我和学生一起做“孔明灯”。
二、更新观念、挖掘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办学条件的提高,目前,这种“城乡差别”已浙浙缩小。作为一中教师,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子都可学、可教,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主动性,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放权于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释放学生内在探究的能力,使探究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三、物理源于生活
物理源于生活,所以物理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应该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去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对留守儿童物理教学方法探究
1、留守儿童多数来是农村,所以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要注意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利用,又要重视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学生本身,学校教职员工,学校内部和校外自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农村现实现生产,生活中都包含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的丰富素材,这些都是我们搞探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2、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生学习的课题,引导学行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我在讲《连通器》这节课时,首先提出“农业生产、生活、居民建房中连通器应用的调查”这一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节假日,开展调查活动,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哪些实例中应用到连通器?(2)哪些部分构成连通器?(3)为什么要这样做?(4)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有位同学发农村建房时,师傅用一根很长的软塑料管作连通器,用来确定房屋基础的水平面,既准确、又迅速。又有一位同学发现用连通器可以定一条道路的水平,倾斜程度。又如,我要讲《热现象》这一章时,提出:厨房里的“热学”这一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对厨房中的一些设施,用具及烧水、做饭、炒菜的讨程进行认真观察、记录、分析,看看厨房里包含着哪些热现象,如何运用斜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对留守儿童物理教学对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究学习的创造者,教师的作者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训练和帮助。2、过程与结构的关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科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同时使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得成果,虽然不可能达到科学发现的水平,但通过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探索的活动,学生获得了体验,可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一般不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而要注意重其过和,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学习是目前学生掌握知识主渠道,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尽量多创造机会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和社会。对教师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四个误区:(1)注重结果,忽视过程。(2)注重个别,忽视群体。(3)注重课外题材,忽视教材研究。(4)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威云《初中物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校外培训;自学;辅导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08-03
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甚至农村,节假日或者双休日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和家长匆忙的身影。参加校外培训班已成为千百万中小学生的生活常态。很多中小学生不仅周末和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外培训班中度过,平时下午放学后也要奔波于各种校外培训班。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教师这个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学生这个代表着祖国未来的特别群体,目前正被“校外培训班”这个特殊的教育形式困扰着。
一、校外培训班的滋生土壤
(一)孩子、家长的主观需求
孩子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家庭的希望,这已是家长们的共识。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奥赛班等,以求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外在素养。也有些家长比较忙,平时就无暇顾及孩子,一旦孩子放假在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而孩子在家时的自制力相对较弱,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很难完成,更别提自学了,家长索性将孩子送到培训班由老师代为看管。校外培训班不仅可以帮着照看孩子,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可以帮助孩子补习一些知识,这对某些家长来说是一举多得。
同时,校外培训班也成了留守孩子假期的第二个家,成了留守学生家长的理想港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能解决周六和周日的照管就相当不易,更谈不上顾及寒暑假及一些法定小长假时留守儿童的照管。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多种原因,照顾他们的能力有限,同他们很难有共同的语言,学习上也很难帮上忙。这样,校外培训班就成了很多留守儿童家长的首选,它既能解决孩子的照管问题,又能照顾孩子的学习,似乎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总之,有市场,校外培训班就像雨后春笋。
(二)被“培训”的无奈与尴尬
据笔者观察,也不乏一些学生和家长被“校外培训”了。一些上进心较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上校外培训班,便担心自己会落后,吵着让父母为自己报名参加培训班。
另外,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太少,这导致学生升学成了淘汰赛。择校、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家长、学生不得不走进培训班的大门。据悉,2011年广州有4万名小学生参加了16所优质民校的小升初考试,录取比率高达13∶1。培训班讲解的题目大多超出教纲,其中培优班的七成教学内容是教纲中的拔高部分,三成是奥数;到了提高班、尖子班,甚至变成七成奥数、三成拔高部分了。英语更是如此,很多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小学五年级就已经学完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英语培训的内容包含不少语法甚至是中考的知识点,那些不上培训班的孩子很难赶上。
由于优质学校太少,在很多大城市,艺术考级也成了“小升初”的一条考核标准,拿到艺术特长证书的孩子还可以在“小升初”时推优加分。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规定:如果学生在一些社会机构组织的艺术特长等级测定以及艺术节的才艺选拔考试中获得名次,就可以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享受加分。这样,孩子的文体特长、艺术兴趣变成了考级工具。因此,体育、舞蹈、声乐、器乐、书法、演讲、科技等也都成了各大校外培训班的补习课程。在很多培训机构,从幼小衔接的学前班到高中各学段的艺术类课程都有,有的还相当火爆。
二、校外培训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混乱,夸张甚至虚假宣传迷惑人心
公立学校对教师的学历、专业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也都是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培训的。民办学校对教师的准入也有其相应的标准。然而,校外培训班的教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资格,这个并没有相关规定。这就导致目前市场上校外培训班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学校在职老师,有在校大学生,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这严重影响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都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另外,各种校外培训班的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收费明细不清甚至没有。这些不仅考量着培训班教师的师德和道德底线,更检验着相关监管机制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再者,当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和招摇撞骗的课程设计迷惑着家长和学生,如“历届中考承诺班共培养74名中考状元”“所率团队5年培育49名中考状元”,所谓的“名师”“名校联手”等乱象也层出不穷。在广州,两家培训班同时打出“中考状元”的旗号显然相互矛盾。广州的一位母亲说她朋友的女儿只是在培训班参加了一次免费测评,培训班也把她算作自己的学生,并写进了光荣榜。许多大型培训机构更是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不仅能在那里看到一些学科教材编审、中高考命题组专家、学会会长、知名专家学者与该机构负责人的合影,各种奖牌、奖杯也随处可见,其评奖单位更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为其题词的信息重复出现在多家校外培训班的宣传资料上,相互矛盾。
(二)监管机制缺乏且混乱
在农村,多数校外培训班没有相关办学资质证明,所以监管机制也无从谈起。在城市,因为注册一个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很麻烦很复杂,但是注册成科技文化公司就容易得多,所以多数培训班都是按公司来注册,实际从事的主业却是课程辅导。一校多址办班,分部超范围培训的现象更是普遍。另外,一些教育培训班的实际办学内容也远远超出其在区县教委登记的范围。比如,登记的办学内容为“艺术类、英语”,而在一些培训班,其实际办学内容还涉及数学、语文、物理等。
对于监管,目前,整个教育培训市场基本是一种“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管理”的局面。由于众多校外培训班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因此这些教育培训班天生有了商业企业的性质。而且在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中包含“教育咨询”和“文化培训”的功能,这样,教育、工商、民政、财政、农业、交通、卫生、建设等政府部门都可以是这些培训班的上级主管部门,但实际上一个负责具体监管的部门都没有。一些个人和家庭开办的培训机构甚至连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都没有,所以根本就无人监管。
(三)占据学生和家长的大量业余时间,剥夺了学生的快乐
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不仅夺去孩子们童真的笑脸,也折磨着众多家长。周末和节假日里,家长往往比平时更累,有的孩子一天要换三到四个培训班,家长便要全程接送甚至陪同。孩子们不仅周末和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外培训班中度过,平时下午放学后也要奔波于各种校外培训班。很多学生提起校外培训班都痛苦不堪,家长也是无奈。
各类培训班快速发展,它助长了社会功利主义,同时又加剧了“输不起”情绪在社会上的蔓延。在升学的压力下,在培训班的诱导下,在“输不起”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和教育培训市场的裹挟下,那些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失去了本该有的天真,他们在沟通便捷的信息时代里,没有了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
(四) 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不仅关乎孩子、家庭,也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然而,现在大部分校外培训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其实却在行应试教育之实。这虽然迎合了部分家长、学生升学和择校的需求,但是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进行,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三、结语
当前,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带有公立性质还是纯粹个人、家庭办学,培训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在日益发展壮大,逐步侵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全面客观地看待它和评价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合理、科学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善监督机制,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要取长补短,让校外培训班这种教育形式合理、健康地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真正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杨慧.试论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2-02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活接触面逐渐扩大,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是与父母、老师、同学的相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相处的艺术,学会与人相处,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思想品德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往往围绕同一个话题来设置单元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笔者尝试以思想品德课堂为平台,通过教学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处之道”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相处之道”主题单元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应用了变易学习理论。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相处之道”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走进中学”“在成长的道路上”等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即青春期的变化,他们对父母的崇拜、依恋、顺从减弱,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友谊。而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难以适应,不少家长的心里空落落的,容易与孩子产生沟通上的断层。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探索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家庭矛盾,从而实现亲子和谐,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
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曾有过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矛盾。于是,笔者进行第一次教学尝试,采用通常的做法,以“佳佳因为日记的事和母亲激烈争吵”作为剖析“相处之道”的切入故事,采取学生表演情景剧和讨论的形式切入问题开展教学,并请同课题组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听课教师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的讨论变成了争吵,很少能对问题进行理性评论。第二,学生对事件的理解比较主观,不够全面,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第三,教师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满堂灌”为主,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懂。
二、课堂教学实施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笔者决定应用变易学习理论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变易学习理论”是瑞典教育家、歌德堡大学学者马顿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为:在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质量的差异是跟学习者所体验到的“变易图式”相关的,即他们体验到什么在变易,什么在维持不变;欲理解某事物或现象,有时候需要同步辨识事物的多项关键属性。运用变易学习理论,笔者对“相处之道”主题单元课程设计进行了改进:对问题进行一些变易处理,通过不同问题、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变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问题处理得当会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一)营造变易空间
笔者还是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不同的是,在学生表演前,笔者设计了三个中心主题:佳佳离家出走;佳佳把母亲告上法庭;佳佳向妈妈道歉。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变易中同步辨识事物的多项关键属性,并且明白了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或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掌握“相处之道”的一些方式和方法。
(二)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观看情景剧后,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三种处理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对家庭生活有何影响?第一、第二个问题以“双方矛盾激化”为焦点,以事件结果为基点(佳佳离家出走或把母亲告上法庭),事件结束后母亲焦急寻找佳佳或母女冷战,这样,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对亲子矛盾的相同处理方式――互不相让,结果“双方矛盾激化”。第三个问题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为焦点,以事件结果为基点(佳佳道歉:“对不起,妈妈!”),事件结束后母女和好如初,这样,向学生展示了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亲子矛盾会进一步加深亲子感情,实现亲子和谐,进而感受幸福的家庭生活。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与人相处要学会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这样才能共建和谐、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多角度变易知识学习
1.知识讲解。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比如:由于生活背景、年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亲子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亲子之间矛盾的产生既有子女方面的原因,也有父母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亲子之间的矛盾,实现亲子和谐。我们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要注意场合,讲究方式,掌握分寸,就事论事。
2.情绪渲染。让学生在感动中感受母爱的力量。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母爱故事: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当救援人员挖开掩埋他们的废墟时,母亲已经死亡,而她的孩子毫发无伤。这位母亲用手机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现场看到这条留言的人全都落泪了。通过讲故事进行情绪渲染,升华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3.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情景一】小海是留守儿童。去年春节,打工归来的妈妈带他去外婆家拜年,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站在公路中间,要求妈妈给100元零用钱,否则就在路中间让车撞死。此举将他的妈妈吓得胆战心惊。【情景二】小林同样是留守儿童。他品学兼优,放学后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并常常打电话与父母沟通、交流,向父母汇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父母没有隔阂。请分别说说小海、小林的做法可取吗?并说明理由。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小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不懂得孝敬父母,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而小林的做法是可取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与父母、长辈和谐相处、有效沟通。
(四)结课:实现亲子和谐,学会孝敬父母
通过让学生讨论佳佳与母亲的矛盾,让学生学会正视亲子矛盾,实现亲子和谐(①学会理解父母;②学会向父母表达;③学会必要的让步和道歉),再通过案例分析,点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最终学会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分析与结论
(一)不同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相处之道”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稍微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或工作。但是,如果教师只是高调地讲解,或是放任学生去讨论,学生都不可能全面理解其精华,更不可能灵活地运用。而引入变易学习理论,可以让学生在同一空间处理不同问题,或是同一问题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复对比变易问题或处理方式,然后在变易中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变得更健康和谐。如佳佳故事的问题变易,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感受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既意识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又让学生学会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技能和技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变易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教学,使教学更有效
课堂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变易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框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现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单元设计都是从社会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引入变易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变易学习理论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授课的理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能力;策略
目前我国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数学教育的内容、方式、教学对象、工具等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在数学教育发展中逻辑思维的作用
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是对观察、总结、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假设、演绎等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逐步探求出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的结论。与形象思维方式不同,逻辑思维重在对概念和方法的应用,并不是对事物的特征的简单总结,而是对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原理、规律等内容所展开的深入分析。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与思维光芒正是无数学者愿意为数学呕心沥血的原因。数学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其能够使人们超越直觉的、感官的、具象的事物本身,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逐步探究出世界之源,使人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逐步从外在的特征抽象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这一规律进行推理、演绎和概括,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与逻辑思维的应用具有一致性与协调性,在数学教育中通过分析应用数学概念和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思维应用,从而在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二、在数学教育中提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因而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必须要以问题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质量、深度、创造性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也能够让学生养成以问题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提问时要重视问题的启发性,所提出的问题要以发掘事物的本质为内容要引导学生重视事物或现象规律的总结,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论证和分析。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对事物规律的判断、总结、归纳、演绎,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教育对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双线发展,要善于利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课程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建模能力,促使学生在问题中掌握思考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规范数学证明和计算过程。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概念、解题方法、数学实验、数学延伸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为教育对象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思维对象。数学知识的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逻辑分析与推理的作用下,更多实体事物的特征能够被总结归纳成为数学概念和原理,并逐步形成数学符号以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需要利用不同的思维形式对数学基本概念和数学原理进行论证及应用,并不断建立起数学模型以解决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客观事物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论证,并在教育过程中规范数学证明和计算过程,让学生能够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符号传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有意识地培养起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论证能力。数学是一门以数学符号为基础的学科,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能够通过数学符号传达自身的思想,并在不断的思考、表达、验证、创新过程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数学教育不能脱离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符号语言的学习,学生既能够掌握教师的语言体系,明白语言符号所代表含义,又能够根据自己对语言符号的理解进行自学,准确利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更好的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语言符号与事物、表象等进行转化,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将事物或现象等描述出来,并通过总结数学材料等提出假设,通过关键变量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对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进行论证和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展现自身的思维过程,并利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知识的转化,因而科学的数学语言表达以及数学建模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虽然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也提倡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课程设计上每个课堂是以明确的知识点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设计围绕着具体的知识点展开,而不是围绕着思维类别和思维水平开展的。教学评价中虽然也设置了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因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沦为空谈。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育有必要针对思维能力培养设置专门的课程,同时以双线课程体系的方式将基本知识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要根据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设置不同的教学阶段。如幼小阶段的数学教学以实体事物和虚拟事物表象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分析事物的基本特征,自主研究和总结事物的数学特征,并逐渐深化学生对逻辑思维的认识,引导学生由具象转向抽象,学会抽象分析事物特征。通过这种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双线发展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教育对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王慧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林.从教师角度探讨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以忻州市第十一中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7).
篇6
【关键词】山区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教学改革
山区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普遍偏低,学生难教难管的现象十分突出。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树立信心,克服厌学情绪,学好知识和技能,掌握谋生和创业的本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学校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经过近三年的积极努力,探索教学内容适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岗位化和评价方式过程化的“四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山区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山区中职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学业的完成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通过对600名(2014级、2015级各300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如下:
有74%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在一些事情上会存在心理困扰,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3%心理适应能力差,对社会变化和生活的挫折很不适应;
有33.30%的学生自信心偏低,他们智力虽不低,但学习动力不足,心态消极,14.90%自信心较低,37.90%存在自卑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缺泛对自已能力的正确认识和长期以来学业弱势所致;
有41.00%的学生目标意识一般,19.00%目标意识较低,4.00%的目标意识很底,目标意识不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有58.40%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11.00%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自我意识强,与集体、他人的协作观念差,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难以沟通,对家长的管教方式不满,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或不适应,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满或存在抵触;
有68.6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青春焦虑,面临着感情上的困惑,在生活消费方面,有近60.00%左右的学生存在相互攀比等。
在厌学方面,有38.14%的学生存在轻微厌学情绪,42.27%存在中等程度厌学情绪,19.59%存在较严重的厌学情绪,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为父母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感;
有59.60% 的学生有一定抗挫折能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5.05%抗挫折能力很弱,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
有6.16%的学生在困境面前有一定应付能力,但存在一定的不足,15.79% 应付困境较差,需要加强;
有12.68%的学生竞争观念存在一定问题,26.76% 的学生逃避竞争,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设计未来的职业。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山区中职生相比同龄的城市青少年而言,他们在适应、抗挫、学习、求职与对未来发展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2 实施“四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山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导致教学上难教难管现象十分突出,但因中职生心理的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这些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近三年来为适应学生心理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上,我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
2.1 教学内容适用化
根据山区中职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力求适用,课程内容紧贴岗位需求,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是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基础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如我校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日常用语100句,旅游用语200句等,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说会写并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等,专业课的内容要突出学生“会做”,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课内容,使学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好。每个专业在校期间都要定期进行教学实习,每年开展十项技能竞赛,要求学生每人掌握一项基础课技能和一项专业课技能,财会和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以考证为目的制订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森林景观与动植物观赏》课程以会识别和介绍动植物与景观为重点安排教学内容等,各专业组装100道本专业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试题,学生毕业前要通过强化训练和考试加以掌握,并为全省学业测试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岗位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就业上岗后的实际问题。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学生厌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对目前山区中职生来说更显得重要。我们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地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分层次和微课堂教学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灵活简单直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听课轻松主动。学校为每个教学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施,要求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专业课教学尽量到实训室、进车间、下企业、进景点等。如服装专业从设计到缝纫每个生产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多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旅游服务管理专业教师带学生到导游模拟实训室和旅游景点上课,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旅游礼仪课教师深入到宾馆,到各个礼仪窗口开展礼仪活动,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对文化课要求贴近和服务专业,积极倡导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微课堂教学等。各专业开发和实施活动课校本教材,教师在活动中教,学生在活动中学,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教学过程岗位化
教学过程岗位化,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过程岗位化要求,学校要求各专业教师要增加学生到企业参观与学习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相应的企业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及企业的经营情况,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到学校上课和专题讲座,使大部分教学和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更早的对就业岗位的工作有所了解和掌握。如我校美妆形象设计专业开学二周后就带学生到窈窕淑女参观,有三分之二的教学时间在美妆实训室和美妆形象设计公司上课,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和饭店管理专业在开学后一个月便带学生到武夷山各旅行社和酒店参观,在教学期间经常带学生到旅行社和酒店上课,房地产营销专业学生帮助房地产公司搞促销活动等。在课程设计上,聘请企业专家一起参与课程设计,把企业培训内容融入校本教材和部分使用企业培训教材,选用企业中的真实的工作过程案例进行教学,并阶段性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在“一元游武夷”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到各景点当义务导游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实践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4 评价方式过程化
评价方式过程化主要是对平时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出勤、上课纪律、笔记、作业、小测、提问、讨论交流等学习情况和态度进行评价并记载,成绩占终结性评价成绩70%以上。通过过程评价,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由于评价标准改变,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看到了希望,对学习增加了兴趣,学生的学业成绩合格率明显提高,成绩不合格率在10%以内,经过参加补考均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实施过程评价前,由于生源文化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因受自信心和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影响,上课听不懂,坐不住,每堂课有30%以上的学生打嗑睡、玩手机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难教难管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屏障。实施学习过程评价后,学生只要肯努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了信心,学习兴趣提高,溜生率从30%以上逐年下降到10%以内。由于过程评价把学生遵守纪律、学习态度、养成习惯、团结协作、身心素质等都列入评价体系,这对学生特别是表现较差的学生起到了很大的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得到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到企业后普遍表现为服从安排,爱岗敬业,有责任心,能吃苦,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校园内学生的文明礼仪、仪表仪容、养成习惯、环境卫生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兴趣小组、文艺活动、球赛、演讲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要改变山区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密切联系工作岗位实际,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育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94-97.
[2]欧阳坤.探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应对措施[J].新课程,2015(4):16.
[3]李天航.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研究[J].科教导刊,2015(3):163-164.
[4]张冲,孟万金,王新波.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80-85.
篇7
【关键词】课堂;学生;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66-02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很大程度是在课堂上由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师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如果课堂管理失效,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课程设计如何合理、教学设想如何完美,其结果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难以顺利进行。所以课堂管理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
1 中职学校课堂现状
中职学校的课堂违纪频率和管理难度已居各类学校之首。主要表现: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上课无故迟到、早退,进教室重手重脚推关门、找座位、摆弄东西的响声大,有的趁老师板书时偷偷溜出教室等,分散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力,影响教师情绪和教学进程。二是隐秘性违纪。上课精神不振,打瞌睡、玩游戏、发短信、听手机歌曲,不带基本的学习用具和教材,偷看或武打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吃零食、做怪相哗众取宠,女生做针线活等逃避课堂教学活动。这类行为一般只影响自己的学习,不明显干扰他人,有一定的隐蔽性。三是扰乱。无故开关电源、把东西扔来扔去弄出声响,多嘴多舌、下坐游动,在同桌或前后左右相邻的同学衣服上贴纸条或偷偷移动凳子等恶作剧。这类违纪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态度消极,个别矛盾冲突会对事故节外生枝,引发课堂混乱,令教师难堪。
2 影响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难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环境、教材内容、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教师、学生因素等。但我们也发现,同一个学校,有的班无论是哪个教师上课纪律都好或都不好。同样一个班,同样的那几个学生,有老师上课纪律很差,以怒吼喝骂甚至体罚的高压来震慑,却反而矛盾激化难以下台;而另一些老师却能恩威并举轻松应对,课堂上刺儿头学生也嚣张收敛。这说明影响中职课堂管理的根本因素在学生和教师方面。
2.1 学生因素。
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入学,生源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时间长。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使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早的矫正,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差。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这类学生,使中职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的集中营,他们对老师的批评、讲道理、处罚和家长的打骂等“教育”有较强的“抗药性”。加之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与偏见,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无动力,思想不积极,生活无目标,使课堂管理的难度变得更加复杂。。
2.2 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等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比如教师的言行仪表、学识水平、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能否足以让学生敬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决定着激起学生能否认真听讲的程度;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教育艺术和机智,决定着教师面对学生课堂违纪问题的化解与师生间的对立。
3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大都出身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孩子。要把这些学生教育好,关键在于能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和接人待物等都对学生做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树立爱校、爱岗、敬业的思想;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责任心,还需要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感情投资。
3.2 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3.2.1 忽略小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许多小小的捣乱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小捣乱。
3.2.2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教师可用眼神注视、摇头、运用面部表情、走近、接触或打手势等方法,终止其行为。
3.2.3 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表扬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可能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表现出类似的良好的行为,可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3.2.4 言语提醒。如果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用肢体语言不能凑效,教师要马上给以提醒。如学生故意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或者与教师辩解、找各种借口,想以此来试探教师的决心和忍耐力时,教师应先明确自己要求学生做什么,然后平静、坚定地重复要求,让学生去做该做的事情。
3.2.5 适当的惩戒。表扬与惩罚都是教育的手段,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戒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惩戒一定要适中恰当,不可过火。
3.4 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应该“用”教材教,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使内容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二是优化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三是优化教学手段。有趣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保持注意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课堂管理是千变万化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的需要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鲶鱼效应显而易见但别想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虽然诞生仅两年,但慕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美国凯创网络公司今年一项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全球调查表明,1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提供慕课课程,4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相关课程;84%的受访者认为慕课是当前教育模式的补充。
慕课三大平台之一edX的首席科学家Piotr Mitros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他发现,慕课让相关课程的完成率和满意率大幅提高,达到90%以上。
这位技术派相信,虽然无法确定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未来课堂会消失,我们面临的是用什么取代课堂以及重新定义教师价值的问题,也许会是一种“教师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
来自果壳网的刘博士在峰会上与大家分享了果壳网MOOC学院的学员们在线互助学习中的趣事。这个完全由用户的需求自然生长起来的社区,成立仅一年,覆盖到差不多8万量级的用户,每天的访问用户大约1.5万~2万人,被认为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大的慕课学习者社区。
在这个社区,产生了很多学习英雄:一名叫王桢的普通白领,两年拿下40个证书,终于实现了当程序员的愿望;一名只有12岁的小友,在同龄人都在上补习班时,却利用业余时间上慕课;一个在美国有全职工作、还有一份NGO兼职的孩子妈,不仅担任字幕组组长,带领大家翻译两门课,自己同时在学5门慕课……
尽管MOOC学院用户队伍迅速壮大,但刘对慕课在国内的推广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英文课程依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国内学生习惯于各学各的,而慕课对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决定了目前学习慕课的大都是学有余力的“高端”学生,也决定了慕课目前还只能是现有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
“人们给予慕课的期待,显然远超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认为,慕课将一位教师能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推到新的量级,而且较收音机和电视机,慕课带来的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传播,而是充分和及时的“互动”和“反馈”。这显然更加切合教育本质。
“这对于全球教育生态的改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应试导向’的基础教育和‘文凭导向’的高等教育。”但卢志文强调,现实只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收音机、电视、电脑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但都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彻底和到位,因此,人们也不应对慕课期待过高。
经历了2012年的大热之后,此次WISE峰会上,参会者对慕课的认识增加了更多理性的成分,尽管坚信慕课对现有教育生态的鲶鱼效应,但在参会者口中,很难在听到类似“颠覆”这样的字眼儿。
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卢志文看来,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3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促进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因此,作为第三股力量的慕课,只有和前二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汇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动教育现实的彻底改变。
“慕课与传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青年成就(JA)执行总裁高阳坚信,慕课这种技术手段的植入,能让更多人分享原来仅有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必然会促进教育公平,而且也一定会给传统教育产业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传统教育的改革,但她强调,二者是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来自尼日利亚的Pai Obanya教授是西非考核理事会(WAEC)的董事会主席,他从现实层面提醒公众,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慕课很难实施,这将会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而且,慕课现有的课程并非完整的学制,证书也都是课程设计者颁发的,这些都是与传统教育融合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Pai Obanya教授的观点获得了Piotr Mitros的认同,当很多人都急于探讨慕课的商业模式时,他认为,首要之务是将慕课系统化和完整化。
而被称作“慕课之父”的George Siemens则用一句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角色需要转换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参会者们的观点惊人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
“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在峰会上介绍澳大利亚教育现状时,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乌拉圭国际观察所主任Denise Vaillant博士则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将电脑接入教室,连上wifi,每个学生人手一台,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上并没有什么改善。
为什么会这样?Denise Vaillant博士认为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她认为,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没有教师的学校是空空的建筑。”Denise Vaillant博士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为自己的观点做注脚。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Jenna Brashear回忆起自己曾经的一位私教,“她教我弹琴,学会思考,自主安排时间,这些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她认为,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给她的。
“人手一个iPad是容易做到的,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还是老师。”谈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来自约旦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Yasar Jarrar说。
由此,国际教师职业观察机构主席Denise Vaillant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把科技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实现高质量教学。”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90%的参会者承认,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
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 bring forth wisdom from within”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比如说留守儿童,给他装一个屏幕,让他每天看看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欧燕华说。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李洁言文)
【链 接】
篇9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并且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与强化政府责任,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本文就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学前教育;制度保障;政府责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事业中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重任,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1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能没有获得充分发挥,所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目前,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
1.1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学前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加之缺少关于学期前教育的刚性规定,所以仍然有很多地区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相关制度中,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等都有相应的条款制度,但是对于学前教育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却缺乏明确规定,所以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这也是影响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1.2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均衡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与建设方面,往往都集中在城市、城镇地区,相比之下,乡镇、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却很少,而且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配置方面都相对较为滞后,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第二,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受到薪资待遇影响较大.城市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好,薪资待遇较高,可以大量引进具有专业幼师资格的教师;而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则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所以在教师的数量方面也往往无法达到开展幼儿教育的需求,而且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开展教学活动,又要承担一定的保育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有效性.
1.3学前教育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在政府财政支出的保证下顺利开展,但是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项费用之处,并没有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明确,所以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通常被纳入到基础教育财政预算中.加之义务教育压力不断增加,而学前教育尚未正式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所以学前教育的经费本就紧缺的同时,还被其他开支占用,使得学前教育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影响学前教育的正常开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主体地位,所以很多民办幼儿园都无法获得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而个别国有企业举办的幼儿园在改制后同样呈现出社会化特征,缺乏归属感,只能简单维持,所以幼儿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很多农村地区,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很多设置在小学的幼儿园不得不与学校脱离,而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幼儿园纷纷倒闭,很多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无法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均衡性.另外,有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无法享受城市资源,所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难度也很大,造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职责
完善制度保障与强化政府职责是保证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2.1将学前教育管理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而将学前教育管理纳入其中,可以为学前教育进行更加明确的目标与定位,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规划,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以此为依据,重新对学前教育进行定位.在以往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过多的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去,却忽略了学前驾驭的基础性、补偿性等特征,所以在学前教育的管理方面也无法对其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从学前教育本身来说,其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对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需要对学前教育给予更加深入的认知和重新定位,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明确,将其定位于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并且将学前教育管理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将其视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总之,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并且给予高度重视,这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充分体现国家和政府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心.
2.2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首先,要将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投入经费作为专项开支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调整相应的投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可以得到足够的资金保障,可以有效的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使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其次,要针对学前教育的拨款和资助标准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制定不同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加强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支持,以此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三,要拓宽学前教育资金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加入到学前教育资金渠道中,给予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更多资金支持.同时,要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保障作用,保证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得到理论,职责得到明确,对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渠道、办园条件等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范性.
2.3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
教育立法是实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种手段,通过教育立法可以促进教育活动的规范运行,也可以促进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为学前教育赋予更加明确的法律地位,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制度保障缺失的问题,也可以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条件.近些年来,我国在学前教育的立法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在北京、广州等地区也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学前教育条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促进全国性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可以真正实现学前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更加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配备相应的管理和领导保障机制,加大为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从多各方面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
2.4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关于学前教育的评价,应当从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硬件设施保障.学前教育的硬件设施保障,除了学前教育机构自身在教学设施的配置方面,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给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这也是实现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制度的刚性规定,可以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在资源配置以及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给予保障,从外部环境方面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二,教学质量.主要是针对学前教育质量开展的评价活动,包括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目标以及依据等等,可以通过幼儿园的主题课程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通过完善的学前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对当前的学前教育开展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未来工作发展计划,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启蒙教育,是他们可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人格以及健康的身心,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职责,同时给予足够的制度保障,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充分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实现学前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储靖雯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9-01-01.
〔2〕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05-01.
〔3〕张玲.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政府责任与成本分担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05-01.
〔4〕邬平川.学前教育投入的财政法保障研究[D].安徽大学,2014-04-01.
〔5〕沙莉,庞丽娟.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09.
〔6〕李欢欢.试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2(13).
〔7〕王超.我国学前教育中政府投入责任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
- 上一篇: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办法
- 下一篇:电子电路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