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闽西地区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
旅游景观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偏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对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进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使地域文化时常处于被忽略被破坏的地位而导致文化流失。闽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闽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是闽西地区活生生的历史,对于闽西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因此在对当地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但要对闽西地域文化进行继承、保护,而且还要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发扬。
1.闽西地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1.1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闽西地区属龙岩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南端,相接粤赣两省,晋朝前为荒蛮之地,从东晋至今为躲避乱世,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移居至此,这些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移民们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经过与当地原始文化长时间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闽西地域文化。从21世纪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闽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发展旅游景观的过程当中,照搬外来设计元素与设计模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现;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本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由于设计上的概念化处理而趋于形式化与平庸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地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景观平庸化与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现自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表现。
1.2闽西地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可通过旅游景观得到继承与发扬,旅游景观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营造出特殊景观效果得到升华,并在旅游业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这种良性效应已在闽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土楼群建筑景观,在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土楼群建筑景观相结合所起到的良性效应。但在闽西地区远不止土楼建筑群这一旅游景观,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还有: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观,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由于在前期策划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视度不够,使这些原本早该名扬天下的旅游景观并没有完全得到预期计划的效果。
2.结合闽西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的设计手段
2.1 对闽西地区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分类
对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分类工作能够使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旅游景观能够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表现,达到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相辅相成的效果。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每一种旅游景观带给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主要通过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给人留下清新、朴素的印象,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属于地理上纯粹的自然表现: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上杭县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正是属于这一类型;人文风俗景观主要利用地域范围内独特的民间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有的文化产业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效果,此类型的旅游景观在突出表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方面最为明显,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独特的民风习俗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只有亲身到此处方可得到真实的感受。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一方面通过特有的文化特质吸引游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旅游业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并传播。属于此种类型的旅游景观有:永定土楼群建筑景观、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红色旅游景观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或标志物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宣传内涵,对旅游者开展革命教育、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闽西地区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有:上杭县的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多处革命时期留下的遗址。
2.2结合闽西地区各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旅游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之后,在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时,针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表现到旅游景观中就有了具体方向。
2.2.1创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闽西地区自然风景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崇山峻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致景观要数梅花山与冠豸山。这两处景观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环境的特点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针对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具体的规划设计,地形复杂植被丰富,但无特别自然景点的,可主要规划为观赏地形地貌与动植物为主,对旅游路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对环境中有特殊形态的景点,更应合理地进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区其海拔平均900米,优越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区内名贵树种有紫楠和红豆杉等,均为国家级保护树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穿山甲、猕猴等,种种条件上的优势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观与其他大多数自然旅游景观的不同。除现有规划开发出的景观区外,还应大力发展“森林浴”这一较为新潮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景区内植被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跟进景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对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景观小品进行重新设计并更换,营造特有的森林景观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自古就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景区内许多景点都留有古时文人墨客的踪迹或墨宝。因而游览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外,还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文人书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规划方面发展较为到位,文人书院文化若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则可让游览至此的游人从眼到心一并抒发游山的感受,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
2.2.2通过发展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土楼群建筑景观、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都属于闽西地区人文风俗旅游景观,然大多数人对土楼群建筑景观较为了解,对其余两个文化景观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楼群建筑景观在宣传效果上要好过其余两处旅游景观,特殊的土楼民俗、土楼文化结合土楼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景观,使土楼建筑群成为闽西地区旅游景观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观在旅游形式上与土楼建筑群景观类似,但在宣传力度与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深入而使其默默无闻。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规划设计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因此又被称为“吴家坊”。古时的培田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多有为官者,据载,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历史景点有“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这些经典的规划模式、独特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均可作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对古民居进行整修装饰时,对较为重要建筑进行分析,将其历史上曾经最辉煌时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游人经过游览后能够在感受培田古镇特殊的规划及古民居建筑风光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与古镇特殊的地域文化。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史。四堡是明清两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清朝达到最高峰。现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几近消失的古书籍,是我国年代久远,保存完善,极为罕见的宝贵文物。有趣的是,在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四堡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每年初一时节,四堡的书坊把一年来所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公之于众,表示“此书版权所有”。如此珍贵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属于四堡而且属于全人类,在当今社会使之传承发扬能使中华古文化更加趋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呢?除了扩大宣传规模外,四堡的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让游人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艺术的神奇与奥妙,将雕版印刷文化的特点全部体现在古镇内外景观上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增加游览乐趣,还可选择有收藏及纪念意义的雕版进行复刻后,让游人亲手进行印刷,进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性。
2.2.3结合丰富的革命历史打造整体红色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年代无数闽西子弟参加投身革命事业,在闽西土地上留下了多处革命事迹。国家高度重视闽西地区红土地旅游项目发展,丰富的革命历史与遗迹已是闽西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遗址中,全国著名的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临江楼等遗址已广为人知。但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地的红色旅游景观是针对当地情况规划设计的,每个景点较为单独,在整个闽西地区范围内缺少统一性与连贯性。可根据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对闽西地区红色旅游景观的游览路线进行先后顺序上的调整,让游人按照闽西地区革命历程时间的先后对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游览,使其对闽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史有更加整体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效果。
3.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进行整合规划之后,还应考虑旅游景观能否顺应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较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创作旅游附属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形式,从抽象的形式当中找出可转换为具象的、可接触的、具有纪念意义与一定内涵的概念,将其转换成旅游附属产品,既能够结合旅游景观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不仅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扬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与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区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发掘地域文化,并通过旅游业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露洋,陈永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景观设计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园景观设计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成明.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J].科技与企业(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韩勇,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和设计精神 [J].现代园艺,2012(10):135.
篇2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已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①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十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①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②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③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至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时空形态布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①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因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②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③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教育、实践,这三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萌芽初期,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
篇3
要注重不同树种的混合搭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植物作为河道滩地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规范、合理的河道滩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做好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工作。
对于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而言,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植物造景,尽可能满足不同季节人民群众对绿色植被的需求。做好这一点,可以按照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理念为指导,采用空间手法强化和突出河道滩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层次性、色彩性及季节性;在树种选择与搭配上突出绿草铺地、乔木遮荫、花藤与灌木错落有致混合搭配的特征,尽力做到让植物及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河道滩地植被树种的选择与配置上,一定要突出植被生长的季节性和时序性,实现园林景观季季有美景,美景各不同的效果,也能为河道滩地园林景观带来一种生生不息的美感;同时将不同季节的花草、不同花期的花草进行科学搭配,在设计空间上突出一种在不同视角和时节都能让人产生美轮美奂的效果。
2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理念下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做好河道滩地园林景观设计规划工作,突出人文性,提升景观的旅游价值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强调在河道滩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河道滩地与人类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突出以人为本、提升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的人文性、提升旅游价值、构建人与河道滩地景观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更是河道滩地景观设计规划与建设的最终目标。
突出人文性、提升旅游价值,必须要高度重视河道滩地的园林景观设计,实现河道滩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的完美结合,提高园林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切实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园林设计理论为根据,按照现代城生态化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抓住河道滩地园林设计的要点和重点,做到地面植被和植物的科学搭配,在主要采用乔木、灌木的基础上,搭配以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并结合一些植物的自身生长特点和生长习性,来突出园林植被的色彩感觉,与周围的城市建筑环境、与园林周边的居住和交通环境实现完美搭配,达到互唤呼应的效果;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重点注意非栽植季节树木的栽培和生长规律。
3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理念下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要
充分考虑到周边广大居民对理想环境需求的现实因素成功的河道滩地园林规划设计,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量到周边人民群众对理想环境需求的现实因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河道滩地设计规划在现代生态理念指导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来实现满足周边人民群众对河道滩地景观园林的需求。例如,在河道滩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因势利导,设计一些曲径通幽的回廊,穿插一些亭台楼阁榭等尺度围合空间,形成一种幽静的感觉;为突出清静、甜雅的氛围,可以多种植一些茂密的植物。或者是采用园林景观置石的设计手法,在河道滩地中合理布置石头景观,以自然散置的石头为蓝本或相聚成堆,或单块、数块分散在各处,看似颇为凌乱,实则颇具规律。
4结语
篇4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篇5
一、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城市化加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世界性的自然保护绿色浪潮,这些无疑都给森林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近十年来,我国森林旅游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然而,森林旅游的巨大潜力与我国目前的旅游现状存在着一些矛盾,使森林旅游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森林旅游目的地环境日益恶化;森林旅游项目开发机制与森林资源建设及保护难以协调;管理机制跟不上森林旅游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森林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五;森林旅游业的科研水平相对落后。
二、森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从观光型向参与体验型发展
森林旅游业可谓是在生态园林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森林林场和保护区的改造,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森林旅游要逐步的打破传统的开发形式,将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不仅要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象,还要通过触觉、嗅觉和听觉的体验,同自然环境真切的融会,真正的舒缓心情,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同时,这一转型也是现代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的构建中加强了重视,并在较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中,需要全方位了融入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型的旅游方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从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发展
在传统的森林旅游开发中,都是在旅游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对森林环境进行改造,并实现人们观赏的目的,虽然创造了精致的景区,但是对于生态环境却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没有结合森林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未来的森林开发中,需要将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转型,以原有的自然环境为中心,通过人为的设计与施工,合理化安排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利用栽种不同种类的树木,改善当地的土质环境,并进行人工湖、水上乐园等施工建设,为动物和昆虫们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丰富了森林的旅游项目。
3、从单一景观向整体多样化景观规划发展
整体设计是以对森林景观进行全面分析和设计,是多目标多功能的设计。既为区域内的风光进行设计,也为森林内影响景观的保护、管理等进行设计。它将取代单一的、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而忽略其它因素进行设计的单一景观规划设计。
4、从盲目追求大而全向主题特色公园发展
森林旅游在早期的景观开发设计中,对景观资源的平等对待现象导致了把任何景观与旅游项目都列入规划中,造成主题分散、杂乱无章、毫无特色的景观组合。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总结,景观规划设计己逐步走出大而全的误区,规划更讲究对森林旅游资源特色评价和客源特点的分析,以此来确定森林公园的主题和个性。
5、从功能理性向公众参与性发展
在森林旅游的开发中,都是设计人员根据目前的旅游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这种在少数人参与的设计中,存在功能理性的特点,并没有在公众的实际需要中获取开发灵感。在未来的森林体验型景观的设计中,就要打破传统的设计观念,通过在民众中采取意见的形式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满足人们的森林旅游要求。
三、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森林旅游体验感知方式主要通过五味,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感知。
1、视觉设计应对策略
(1)文化景观体验化规划设计
首先是历史文化,文化景观以各朝代遗留景观为主,众多的历史文化景观将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为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朝觐活动(如进香、朝圣、拜佛)产生大量的旅游流量,吸引了宗教信仰者的参与,也引来游客观看、驻足,体味宗教文化韵味,即使不是宗教信仰者,人们对宗教圣地的建筑、雕刻、石刻艺术及特殊的宗教氛围也十分感兴趣。
(2)环境景观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涉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展示任务。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
(3)视线走廊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
进行视线走廊设计,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尾韵等完整的符合心理审美要求的景廊系列。根据大围山的景观特点,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兼顾所有景点,尽量形成旅游环线,不走回头路。以景区为单位,景点多或路程远的景区,设计多条环线,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破坏景观。
2、听觉设计应对策略
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寺院钟声、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公园背景音乐、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其它声音等都是听觉设计考虑的元素。
3、嗅觉设计应对策略
嗅觉景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森林植物设计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期不尽相同,而植物在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带给人的是浓郁的芳香气味、玫瑰给人以清香的感觉、百合更给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会因为温度、湿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物品种的园林植物在整个花期的不同阶段所发出的气味也带给人以不同的嗅觉感受。
4、触觉设计应对策略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篇7
一、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教材没有得到统一完善,使教材的设置与教学内容不一致,教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材作为依据,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在上课时,学生可能因为只顾记笔记而耽误了教师的传授内容,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大纲要依照社会需要和具体国情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使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变革后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问题实施教学,使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考核方面的问题。
传统过于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现代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终结考核方法上,教学效果不能仅以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样的考核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全面的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形式为主,但教师过多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考试的反馈作用,这样的考试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不能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使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同时,有的考试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专业水平,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这对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很有危险性,没有真实的竞争实力将不能在以后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站稳脚跟。
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鉴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创新改革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情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设置。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分为景观规划设计综述、绘图要求、园路设计、水体与驳岸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小品设计等几大模块。经调查,学生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比较满意,对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学习有了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取得了成效。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情况。
由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局限性,教学形式主要以媒体教学为主,再结合师生间的学习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探讨,最后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分吸收,取到了一定地学习效果。但经过深入了解,学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是很喜欢,与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对外出实习、调研和案例法教学比较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主动发言、主动提问、主动探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勇敢回答问题,对问题积极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加踏实地学习,使学习更有实效。总体上说,教学在形式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三)在教学时间环节的改革情况。
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则主要表现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上。教师应对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设计进度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学生实践的效果,不能使实践活动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而应该注重实质的发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情况。
在教学改革之中,课程的设计安排要符合改革需要,课程体系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改变了以前开课不全面不合理的现象,逐渐形成了清晰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各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况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做好课程与课程间的衔接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改革资金投入情况。
在教学改革中,适当投入资金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有些相关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改革效果。应该在改革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教学设备等硬件教学条件不阻碍教学的改革,增加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书籍量,配备专业的学生设计教室。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增加与其他学校、其他相关机构的经验交流,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
要使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的连贯性,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在一段时间内安排不同类型的课题,但这样就使教学没有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后应该保证课题做到规模大小相结合、不同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获得经验,为以后的设计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每个课题在进行整体设计前,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考虑,对设计中涉及的各方面做到统筹安排,有的放矢,使学生逐渐积累经验,不断进步,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二)教学改革要不断加深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把设计内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做好景观规划设计就必须注重设计的内涵研究,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针对这一情况重点加强学生对设计规划内涵的学习和研究,合理把握和诠释设计内涵,不断提高设计作品的品位。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将设计内涵不断提升扩展,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学安排,增加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沟通与融合,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设置口径不止于过窄。可适当把教学素材深入到生态绿化、社会环境和新材料等问题,结合对资源、环境的研究,使教学更具实质化。
(三)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的实施。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实践的教学环节。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虽然这种方法具有直接性,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用并不是很大,使学习变得比较枯燥,对学生的创新发展作用不大。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景区实地参观已经成型的景观规划、到各种公园进行实地勘测,并对一些优秀景区绘制平立面图纸,收集植物标本、绘制植物详图等等。
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课题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
针对原有教学模式的缺点,对课题的选择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在类型化设计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一些专题性质的课题,将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使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形成完整的有效体系。通过问题引导的课题设计,把学生逐渐训练成能够独立进行规划设计,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开展多元化教学。
景观课程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具体深刻,同时又会使事件更有具体性,所以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在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制定与各阶段相适应的实践计划与内容,使学生阶段学习更加深刻、深入。此外,传统的教学比较侧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自觉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景观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重大。
(三)注重教学与相关知识的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教学是一项很重要、很复杂的任务,要想使教学取得成效,就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的知识,不断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价值导向类、理论知识类和技术方法。各类别都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方面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科知识的结合,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促进景观规划课程与各相关知识的结合,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良性发展。开放式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侧重功能的模式,将不同学科老师组织起来,使学生对各学科知识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各方面的素质,使规划计更加科学合理。
(四)完善考核体系。
要想教学的改革获得成效,就必须完善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发展终结性考核与形式性考核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终结性考核也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分项考核。以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考核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使学生在考核内容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在方案表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使设计新颖可行。
(作者:郑州大学,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现任教专业:旅游管理系景区开发与管理,任教科目:景观规划设计与制图)
参考文献:
[1]康秀琴.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安徽农学通报,2011(24).
[2]丁金华.景观学专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高等建筑教育,2011(2).
篇8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乡村文化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由乡村旅游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意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对维护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袁家村以创新理念大力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质和丰厚的关中文化,开发和规划“关中印象体验地”项目,成为十个中国最有魅力有限乡村之一,其规划对以文化体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 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 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适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方面,由这些蕴含了较高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转化的旅游产品必然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而从旅游市场消费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乡村旅游的出现及蓬勃发展,实质是异质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从城市文化角度对乡村文化的考察与欣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又一价值的发现与承认。
3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研究-以礼泉袁家村规划为例
3.1袁家村概况
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唐太宗昭陵约10公里,西安市约60公里,全村由60户住户,268人口组成。周边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3.2袁家村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休闲村落的规划设计对象,主要包含了村落空间设计和村落区域环境景观设计。袁家村根据其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楔入点,以关中民俗聚落生活文化特色为主题的乡村意象。在旅游项目上延展为体现关中生产生活方式的作坊参与性活动,体现关中饮食文化的食街商贸活动、集休闲度假饮食为一体的仿古乡村院落农家乐、展现田园风光的果园采摘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根据旅游项目延展为承载关中生产作坊及饮食商贸的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及街市、具有古民居特色的农家聚落及乡土特色的活动场所。
3.2.1空间区域划分
袁家村规划以道路为界限分割的几个休闲区域。以关中印象体验区为核心,娱乐区块半围合式外延地块发展方式,布局结构明了,村容井然有序。
3.2.2空间景观解读
场所空间是反应地方特色人居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村落的场所空间景观主要涵盖了民居建筑、道路、导视系统、植物、景观小品等。在规划设计时,应围绕目标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
(1)民居建筑景观设计
袁家村的民居建筑景观集中分布在关中印象体验区、正街农家乐区和关中四合院区。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区为了复原明清时期兴盛的民间作坊和贸易文化的原始街市及建筑形态,利用古民居的建筑原材料和建筑构件重新复原修造,整合关中民居聚落形制,营造关中民居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村容村貌整齐划一,是典型的现代化居民住宅形质。
(2)道路规划设计
袁家村的道路规划相对较为完善,线路设计简单明了。关中印象体验区的步行街由一条4米宽游览步道贯穿始终。游览步道为青石铺设处理在材质纹理和质感上切合度良好,风格相得益彰,体现出古朴的聚落道路特质。
(3)植物景观设计
旅游休闲村落因其开放性,对于环境的生态性要求更高。合理的选用植物,即可以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给村落带来生机。袁家村在树种上主要选用的是柿子树,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总配置上采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相协的方式,垂直藤本植物的应用为袁家村创造了一副动人的乡村画面。
(4)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还能表达空间主题。袁家村用于丰富空间的景观小品,主要有关中传统的农耕的工具,还有拴马桩、石槽、石碾等,用农村自然素材替代现代人工痕迹过重的景观素材,自然而然提升主题印象,增加乡土民俗文化意境。
4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的几点意见
4.1乡村旅游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旅游地规划与规划的核心概念与中心内容,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定位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增强旅游地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4.2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
乡村文化资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性三个层次由于其表现形式和显隐性层度的不同,决定了其对旅游需求的满足,对旅游行为的支持、对旅游产品类型的不同表达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都糅合了这三个层次的文化资源,它们从整体上决定和影响着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整体感知, 及其对旅游消费的满意度。
4.3乡村意象的营造
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它是由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层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其中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一种表层性认识。而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意象的深层次内涵,是基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乡村制度文化资源,对乡村精神文化资源的一种深层感知。乡村意象所反映出的乡村与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吸引、满足旅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根本,因此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必须以乡村意象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与乡村旅游开发主题相呼应,任何旅游活动的规划开发一方面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意象这个整体;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和强化这种乡村意象, 增强乡村旅游地整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结语
乡村文化代表着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乡村旅游开发应深入发掘乡村文化的底蕴, 通过相应的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呈现给游客,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备其特有的识别性,使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根基和旺盛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反对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迎合猎奇心理而出现伪地方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过度舞台化倾向, 减少乡村文化的流失、防止旅游者的行为污染和非乡村文化的渗透,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地道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05:01.20.
[2]郑鑫,邸.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新西部.2010.07:24.
篇9
秦皇岛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有120km以上的海岸线,资源优势雄厚,不仅具有良好的港址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合理的景观规划可引导秦皇岛城市海岸带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城市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的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又可称为海陆交界带或水陆交界带,它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具有一定的宽度。秦皇岛南起滦河口,北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小老岭村北,最长127千米;东起山海关孟姜镇顺山店村,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杏岭村西,宽110千米。海岸线长126.4千米,0~25米等深海域面积2629.4平方千米。
海岸带景观规划的重要性,有利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秦皇岛、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
二、秦皇岛市旅游海岸经济
现代旅游经济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朝阳经济产业,秦皇岛市旅游海岸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以各种形式来健全旅游协作组织等措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双重驱动下,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秦皇岛市海岸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已开始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对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为秦皇岛市旅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皇岛市海岸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发挥出地区的独特优势,必须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旅游企业发展面临挑战,建立和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和旅游价格监控网络,在紧密的制度联合和较强的机制建设中推进。政府部门在各方面加强引导,可以采用如以“基金”促进旅游业空间上的均衡协调,使整个秦皇岛旅游经济圈内的组成部分凝聚整体,保持和突出秦皇岛海岸旅游资源特色,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减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重复建设,培植旅游资源的聚集效应,推动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圈次区域合作模式,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随着我国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张,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旅游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旅游合作中,完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推动旅游协作的发展。扩大旅游协作范围,丰富旅游协作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促进秦皇岛海岸带旅游经济圈的向外扩展。
三、游客视角下的秦皇岛海岸带景观
海滨景观带给人的美感主要一种自然美,海滨景观是一种复合景观,游客对海滨景观的体验表现为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兴奋和喜悦,回归自然的心理愉悦,会深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面对壮美的海滨景观,影像主要以茫茫大海为主景观,是以海滨日出和日落为主体景观。想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心灵的解脱与精神的净化,摆脱了日常的烦恼和厌倦,感到了壮美,放松了精神。所以说,海滨作为一种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场景,人在自然中的游历,其实就是在欣赏自身的生命表现,海滨景观含有纯洁宁静的氛围,作为文化人,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是乐生,海滨风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在山水胜景中,人的烦恼通常都得到化解,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凝视。
因此,游客对海洋世界这类景观中最基本的是娱乐的体验是一种平静的娱乐体验,如秦皇岛海底世界提供了多种形态的海洋动物,表演场外面有很多展馆,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布景,游客参与其中,获取其中的知识,具有图画一般的精美画面,参观海洋世界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可以给游客带来身心愉快,具有较好的娱乐效果,在旅游的情境中,无形中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目的地意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的一种空间感知,旅游体验是建构在观看行为之上的,选择秦皇岛海岸原因通是因为它适宜的气候、多样化的景区景,其凝视构成了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认同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所以要注重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要素,明确旅游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用以将现实与情感化作艺术形象,明确在景观设计中地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是最具灵性与变化的自然设计要素,植物是景观设计师手中及其重要的材料,将自然山水的美最大限度的为人所赏,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旅游需要。设计时要注意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并保证生态性和经济性。要注意建立废弃物收集系统,开辟旅游带旅游安全救助绿色通道,增加路标指示的内容,使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进行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环境美学,传承场地精神,对接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各类设施项目,以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打造,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安全度,体现的是生态社会意识形态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增强满意度。
四、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有利于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旨在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国家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具体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功能区具体划分为:
(1)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
(2)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
(3)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
(4)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
(5)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总之,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在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秦皇岛市海岸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传播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秦皇岛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发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城市富有特色、个性、内涵的关键所在。对于没有滨海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海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致使城市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滨海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标识城市特色中最重要性因素,因此海岸带景观是城市最突出而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个性标志。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提炼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旅游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6028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岭南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 、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 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 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 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 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 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 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 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 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 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 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 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 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 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 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 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陈鑫辉.几种热带果树在闽东南园林应用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89-19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大数据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互联网医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