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销售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品销售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品销售的方法

篇1

现阶段医药连锁企业配送方案的制定,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通常是药店需要什么药品,配送中心就调拨什么,但由于各个连锁药店所处的地域不同,即地域内人们的年龄结构、收入层次、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心里因素等不同,药品的销售结构、销售量也不同。作为各个连锁药店的经理,因受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整体的全局观念,他们时常注重自己的店门的商品摆设、陈列,往往希望自己的门店药品的库存越多越好,即使销售量增长的缓慢甚至下滑的情况下也如此。这样一来,在连锁门店聚集了大量的库存,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源。而与此同时,部分药店的某些药品销售波动性很大,常常供不应求,向配送中心要货或发生请货单也有断货的现象的发生。而配送中心虽然上了信息管理系统,也由于沟通的不遍畅,或没有对各个药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于了被动的局面。

对医药连锁总部来讲,这时的局面很尴尬,一方面是某些门店缺货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某些门店库存药品的片面积压,成为资金占用和费用飙升的温床;而对配送中心则是配送协调功能的失效。企业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采用的策略是——拆东墙补西墙。即将甲门店所需药品从乙门店的库存调。问题看是暂时解决了,可潜在的问题依旧,并埋下了更深层次的隐患——配送中心所掌握的各个门店的库存又出现了误差、各个连锁门店的药品批号开始紊乱……。

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或解决上述问题呢?特别是在药品销售波动的情况下,如何能顺利保持各个门店的销售需求量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首先从医药连锁门店作为我们的切入点进行分析。

影响药品销售量的波动性因素

连锁药店药品需求的波动性是造成销售量波动的主原因。引起药品需求波动的因素固然很多。大总结起来以下几种因素占所有因素的80%。

(1)药品需求季节性波动。许多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所以,像感冒药等许多药品的需求存在着季节性,使人们对它们的购买也产生了季节性。

(2)药品更新替代性波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药品替代归的药品,许多药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使药品的销售产生了更新替代性被动。

(3)突发性、偶然性波动。自然界的突发、偶然的事件(例如气候异常、自然灾害、SARS等,也会造成药品销售量的被动。

影响药品销售量波动因素的分析方法

虽然影响药品销售量波动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并不是都没有规律性可寻。只要能够发现影响药品销售量波动因素的规律性,就可以找到解决科学配送的方法。

药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似乎很复杂,有的药品春秋销售的多,有的药品夏天销量大,但是,它们是周期性的,在相同的季节中有着相似的变化,可以便用季节周期分析的方法。

我们在研究探讨中发现仅仅使用趋势分析配合季节比例的方法,就可以精确地预测各月的药品销售量,进而预测出每一个连锁药店的销售量,其结果与实际统计数字相比,每个月的误差仅仅为±0.5%。所以药品销售的季节性波动是容易把握的。对于大量周期性波动药品的编制配送计划的计算,使用手工计算的工作量是太大了些,如果采用计算机程序来计算,工作量就不大了。

再如,一些药品投入市场以后,存在由初登市场销售量的缓慢增长到迅速成长、再逐渐衰减乃至衰亡的过程,这被称为商品的生命周期。显然,在不同时段其销售量是不同的,它可以使用戈珀兹曲线来预测。一些药品或医疗器械进入市场以后,其销售量从较少、到日益扩大,社会拥有量逐步增加,直到几乎需要的用户都有了这种药品或医疗器械时,药品社会拥有数量进入了饱和期。其市场饱和度可以用逻辑曲线(成长曲线)进行分析。这些药品或医疗器械销售量变动的规律,也是容易进行分析的,只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的分析,是能够把握的。由于计算复杂,手工分析它们的工作当然是困难的,但是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分析,可以变得很容易。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和确定连锁药店的药品配送计划方法就有头绪了。

药品销售量预测分析的条件

进行药品销售量的各种预测分析必须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没有适当的数据只能凭猜测,这是进行预测分析基本的、必要的条件。一些药店常常对企业经营资料不重视,不能合理的保存和利用,将宝贵信息资源的白白流失。

进行药品市场销售量的各种预测分析,还有其他条件,例如连锁经营药店经营决策人员的重视、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适当的工作条件等等。例如上述的种种计算与分析如果依赖手工去处理,是绝对难以实现的。

制定合理的药品配送计划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合理的药品配送才能保证连锁经营的效益,达到连锁经营的目的。合理的药品配送产生于对市场消费科学的预测分析基础上,因此连锁药店必须重视销售资料的积累,重视药品的市场预测分析,以产生合理的药品配送计划。因此,我们有如下设想和建议:

(1)搜集积累历史销售资料,建立并存储药品的历史销售信息数据库,开发预测分析的计算机程序模型库。

(2)按照配送周期,使用药品销售量发展趋势与季节比例预测分析模型,定期分析预测市场药品销售量,形成药品的初步配送计划。根据经验,计算机对每种药品销售量的趋势与季节性的预测分析可以在几十秒内完成,千余种药品(营业面积约80平米的药店一般的药品经营品种数)的预测分析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实现,即药品的初步配送计划完全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实现。

(3)对于由于药品(或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市场拥有量的饱和程度等因素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化,往往是一种较长时期的变动,可以按季、年的阶段进行预测分析,以调整药品的初步配送计划。在一定的时期内(如一年),药品或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市场拥有量的饱和程度所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往往仅是少量的药品,可以根据其调整配送计划。

(4)根据其它市场调研资料,个别地和综合地修正配送计划,形成正式配送计划。

(5)汇总一个时期(例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或更长的时间)的配送计划,根据它编制药品的采购计划。

篇2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我们对药品销售公司的涉税风险进行剖析,并提出治理建议与合法的节税筹划思路。

一、药品销售公司的涉税风险表现

药品销售公司的涉税风险主要存在于“进口”(上游)和“出口”(下游)两个环节,面对上游“进口”环节涉及增值税,面对下游“出口”环节涉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而且都不是个小数。分述如下:

(1)对上游要求生产企业高开增值税发票偷逃增值税

这多是无关联的“中间商”所为,目的是虚增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加大抵扣,偷逃因药品数倍加价带来的高额增值税。其基本操作是这样的:医药生产企业,把产品卖给“中间商”公司,“中间商”公司结账时就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高开增值税发票,比方说把10万元的药品开成18万元,否则,结账就难了。医药生产企业得罪不起“中间商”公司,也只好言听计从,按要求开出18万元的发票,到“中间商”公司结账。超过实际交易额的8万元,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中间商”公司就按实际交易额10万元付款。这样,医药生产企业的账面就挂上了8万元的应收账款,并且永远收不回来,也不可能收回来,因为这笔账“名存实亡”;同时,医药生产企业还要按18万元收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二是“中间商”公司按发票额18万元付款,多付的8万元让医药生产企业从其他渠道返回去。这样,医药生产企业仍要按18万元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时还要承担串8万元现金出来的“任务”和风险。

因为药品的差价主要体现在中间环节,由此带来的增值税也比较大,为了逃避这个环节的税收,一些“子弟兵”公司也存在让上游“高开发票”的行为,目的是把税款转嫁到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如何“消化”,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2)对下游要动用大量现金且偷逃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药品销售公司对下游的回扣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有的回扣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并且需要“真金白银”,这就需要大量的现钞(现金的狭义概念),而且还得是“税后”的(个人所得税税后)。这就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大量的现钞从哪里来?二是个人所得税如何缴纳?三是如何把回扣作为费用“合规”地在税前列支。这三个问题其实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串现”――弄到足够的现钞!只要弄到现钞,从桌子底下塞过去,就不存在什么个人所得税了;只要拿到发票,作为费用入账,企业所得税也就偷逃了。

一些药品销售公司“串现”的方法基本有二:一是“找票”,找些发票来冲账,把现钞弄出来(前几年就听说一些医药企业“找票”都找到青藏高原去了,真担心他们把那片天空污染了),甚至买一些假发票冲账――这就偷逃了企业所得税;但随着监管的完善和打击力度的加强,“找票”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且风险加大,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又探寻出第二种方法――“开票”,即通过“正规”手续(比如签订咨询合同等),多以咨询费等名义(不能是买东西,不然在会计处理上会增加资产)把钱汇到一些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扣除几个点的税费后,把现钞提出来返回药品销售公司――咨询公司开给药品销售公司的咨询发票记入税前,也偷逃了企业所得税;有些规模的医药企业干脆自己成立众多小公司(表面上一定与自己无关联),承担“串现”任务,来满足回扣的需求;为了“防范风险”,这些小公司“串现”额大到一定程度(连他们自己也担心害怕了),就自动消亡,他们再注册另一个小公司“接班”。这其中的风险已经超越了税法的范围(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章)。

二、药品销售公司的涉税风险控制建议和节税筹划思路

药品销售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市场的特征和竞争的不规则性所导致的。要完全解决之,前提是彻底解决医药市场不规范的问题,但这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所以药品销售公司目前要做的是:如何在不规则的医药市场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同时又要防范医药行业比较突出的税务风险。

我们对药品销售公司的基本建议是:自己少赚点,“破财免灾”,偷逃税款不能太过了,不然早晚会出事;同时要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减轻税负――针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具体节税建议如下:

(1)对于增值税,节税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减免税政策,二是取得合法的扣税凭证以获得税款抵扣。

利用减免税政策进行节税筹划,完全符合税法的立法精神和政府的意图。但是,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导向比较明确,一般公司很难符合条件。在药品市场,只有计划生育药品和用具以及艾滋病药品等减免增值税,一般企业“够不着”,所以,还要把节税重点放在进、销项税金上。

在“进口”一定要取得合法的扣税凭证,尤其是在不被一般企业注意的购买公用汽油、购买办公用品等方面,这些日常采购也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抵扣。公司要在全体员工中普及索取进项发票的意识――只要是买东西,就要求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了进项税金,公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增值税税负。

在“出口”方面,要比较“直接对医院销售”和“通过药店销售”的风险,在同等条件下,要选择连锁店作为销售渠道(可能不需要动用大量现钞);在销售确认方面要灵活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医院回款期若有几个月,可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药店有押批现象,也可统一按分期收款方式处理。这样可以递延税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现金流的压力。

若面向农村市场,也可以考虑其他销售渠道,比如委托基层供销社(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较多)来销售产品,减轻税负。

(2)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总体节税思路首先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上――比如从纳税人身份、设立地点、投资方向、新产品优惠等方面考虑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决定公司(尤其是成立新公司)行为。

其次要考虑公司的人员结构。我国税法鼓励公司接收、安置一定比例的特定人员――比如转业军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免税费,要注意这些条文的应用(先把职工弄下岗,再聘任上岗等滥用优惠政策的做法不可取)。

第三要注意税收临界点。税法规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为小型微利企业,可以按20%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财税[2009]133号《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又降低了一半。若药品销售公司规模较小,一定要注意这个条款,争取享受1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篇3

一、药品的管理

为加强药品的管理,堵塞药品采购环节的漏洞和不正之风,应成立药事委员会,由一名院长具体负责医院的药事管理,成员由采购员、药房主任、主管业务院长组成,药品管理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价格政策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有关规定,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与管理,并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为了管理与方便患者,设药库与开架式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

(一)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要按规定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房须设立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消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及未付款进药明细表等。对特殊药品管理实行单独保管重点统计。建立处方管理,药房每天设专人统计药品处方消耗,实行实耗实销。月底编制“药品处方与金额汇总表”,作为消耗、内部核算及考核工作量的依据。药房坚持月底进行药品盘点,倒挤消耗,编制“药房药品消耗统计表”,并保证处方统计消耗与实物盘点消耗一致。如遇不一致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做出处理。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可以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

(二)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

药剂科应根据历年药品消耗情况,在保证需要以及掌握市场供应的情况下,编制药品采购预算,实行计划控制,确定合理的药品储备定额,并实行药品有效期管理。适时监控药品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及失效期。

(三)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制度

购入药品必须验收入库,填制一式三联验收单,药房支领药品要填制支领单。严格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采购人不能同时担任验收人。财会应及时与药库、各药房对账并盘点,因为盘点是发现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盘盈、盘亏要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四)药品零库存管理

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通过少量、多次的药品采购来减少药品库存,加速药品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二、药品会计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库、药房药品统一按零售价计价。

(一)购入药品时

采购员将发票与验收单一同交财务审核、付款。按当月付款进药进行核算。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银行存款,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让利部分贷记:其他收入。对于赊销药品业务,月底由保管员将当月购进未付款的药品验收单按供药单位分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汇总,填制“药库未付款进药明细表”与验收单一并上报财务部门。

(二)药房支领药品时

财务部门根据药房支领药品汇总表及支领单,核对无误,借记:药品——药房药品,贷记:药品——药库药品。

(三)月末结转销售药品成本时

财务根据药房上报的两张药品消耗统计表核对无误,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结转药品销售成本,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费,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药房药品。计算药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按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差价率);第二种,按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药品综合加成率=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药品期末余额-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加成率)

篇4

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消耗占医院各种物资消耗的比重最大,药品的储备和周转是医院资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药品资金的周转给医院带来的药品加成收入是医院业务收入的来源之一。因此,确保药品质量,严格控制药品消耗,切实管理好药品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药品管理的原则

(一)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以往医院药品实行“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细致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要按规定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消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报到财务部门,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可以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结存情况,符合医院制度的改革。

(二)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

医院应根据保证医疗活动的实际需要及市场供应情况确定合理的药品储备定额,实行计划采购,及时供应。库存药品的增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占用,形成严重浪费,因此必须严格核定库存定额,方便资金的运作。

(三)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

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药库与药房应定期进行盘点,保证月终时药房药品总账余额与各药房药品明细账的余额之和相等。财会部门还应及时与药库、各药房的明细账及实物进行核对,定期对账,实地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盘盈、盘亏的药品要在盘点清册中反映,并要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物资清查中的作用。

(四)药品零库存管理

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所需采购的品种和数量都相应减少,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资金。可以利用严格的数量管理来掌控药品需求的变动,保持最小的库存数量,通过少量、多次的药品流动来代替在库房存放药品。

二、药品的计价原则及核算方法

按药品的供销流程,可将药品划分为药库药品和药房药品。药库药品是药品的储备阶段,它主要核算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发放的全过程;药房药品是药品的销售阶段,它主要核算药品从药库领入、销售、保管等的全部经营过程;根据销售存放地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住院药房药品、门诊药房药品。按药品的性质,可将药品分为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

(一)药品的计价原则

医院药品凭发票提供的价格结算货款,并按规定零售价和进销差价处理。药品价格不包括为采购、运输、保管这些药品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库存的中草药在保管中发生的挑选、晾晒费用以及由此而造成数量减少的损失费用不计入药品价格。医院应严格执行国家对药品作价的规定并公示,药品价格公示的内容包括: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剂型、规格、计价单位、价格、生产厂家、主要的中药饮片产地等有关情况,并应明示是否列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对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还应公示其零售价格的实际销售价格。

(二)药品会计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库药品的入库、出库、结存和药房药品的领进、销售和结存统一按零售价计价。购入药品时: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银行存款”,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药房领用药品时:借记:“药品――药房药品”,贷记:“药品――药库药品”;月末结转销售药品成本时,会计根据药品累计销售额及综合差价率或综合加成率计算销售药品成本和实现的进销差价。以药品成本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费”,以零售价贷记:“药品――药房药品”,差额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计算药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按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

药品综合加成率=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药品期末余额-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

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加成率)

2.按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

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

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差价率)

为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遏制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药价,医院应实行药品招投标采购。通过招投标、评标、定标来确定中标单位和中标价格。根据药品的中标价格及招标药品零售价格核算中标药品的进、销价格,月末结转中标药品成本,零售价与中标价的差额计入药品进销差价。

(三)药品的价格调整

如遇药品价格变动进行调整,在会计核算时必须认真处理由于药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对医院资金形成的增减。医院调整药品价格,应由药品管理部门根据调价文件,先清点调价药品的库存数并编制“药品调价表”凭证以备核算。目前,《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药品价格上调,以上调价格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药品价格下调,以下调价格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药库药品”

三、医院药品管理效果的考核

对医院药品管理效果的考核,可通过资金平均占用额及资金周转速度来进行评价。

年度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月度占用额之和×12

药品资金周转次数=全年药品销售成本/年度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

药品资金周转天数=本期日历天数/ 本期周转次数

篇5

根据销售业务需要和GIS数据处理的需要,结合系统功能设计目标,系统数据库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业务数据库的设计,主要为实现药品销售业务的需要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需要。而另一个部分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主要为实现GIS的空间数据的处理。业务数据库的设计考虑到现有销售业务系统的运行,保护已有的投资,业务数据库的设计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补充,只考虑与本业务密切相关的销售数据,客户数据和药品数据以及员工数据等。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是本设计中一个关键部分,决定了GIS在药品销售数据分析能否顺利进行。空间数据主要以地图方式体现,必须把包含地理信息的数据保存在一个永久存储设备上,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软件支撑平台。ArcSDE是一个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上的空间数据库引擎,可以与微软SQL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或Oracle等大型关系数据库很好地集成[10]。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把需要的地图信息存储为点图层、线图层和面图层,保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实现空间数据和视图的无缝集成。因此采用ArcSDE为空间数据库引擎,建立药品销售数据的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图层。(1)省级销售区域图层主要以省和直辖市地图为图元,用来对省级区域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2)地市级销售区域图层主要以地级市地图为图元,用来对地级市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3)医药企业图层该图层是本系统关键图层,以点图层来标识各客户地理位置的分布。除此之外,还包括以点图层表示的省级、地市等城市图层。在空间图层中,增加了相关的属性字段,用来表示该区域某指标的相关统计数据,例如销售额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将医药企业图层的医药企业编号和属性数据库的客户表的字段客户编号关联,每个客户数据中,都包含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地址码,包含省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代码,这样就把销售数据与空间地理空间关联起来在各图层中,都包含有统计数据字段,用来从销售数据中提取相关统计分析数据,以便在地图上进行显示和进行图元对象的渲染,提高数据可视化显示能力。

系统的实现与关键技术

开发平台根据以上设计,以某公司销售业务数据为根据,在微软公司的.NET开发平台上,以C#为开发语言,结合ESRI公司推出的ArcGISEngine软件开发包,建立了一个实验系统。ArcGISEn-gine对ESRI公司的GIS对象库ArcObjects进行了重新封装,对象粒度适中,使得用户可以在多种开发平台上方便地实现地理对象,如点、线和面的基本操作,也可以实现拓扑、网络等高级的GIS功能。因为ArcGISEngine是按照COM标准实现的,支持跨平台和多种编程语言的开发,能与.NET平台很好地结合,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4-7]。关键技术(1)系统类库的设计为应对可能的需求变化,提高代码的重复利用度,根据三层架构设计了一组类库,其中核心部分有三个类库,实体类库(EntityClasesses)类库主要是在各层之间起到数据传输的桥梁和规范作用。业务类库(BussinessClasses)主要用于处理来自客户的业务,用于联系上下两层,即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类库(DataAccessClasses)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访问和处理业务数据,以及管理和操作数据库。这三个类之间的调用关系如图系统中各个类对象必须解决采用三层架构后带来的消息传递和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问题。对于层与层之间的消息传递是通过实体类来实现。同时系统在使用ADO.NET访问数据库时一般的规律是打开数据库连接、执行SQL语句或存储过程、返回对数据库操作的结果、关闭数据库连接,由于操作逻辑上一致,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将这些操作的代码封装到一个SQLDALHelper类中,使得代码的可重用性得到提高,也便于在异构数据库之间移植。(2)GIS空间数据库访问技术为了解决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接口,系统利用空间数据库引擎(SDE)作为中间件连接GIS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的问题。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解决了空间数据对象中几何属性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取问题,包括:①用关系数据库存储管理空间数据;②从数据库中读取空间数据,并转换为GIS应用程序能够接收和使用的格式;③将GIS应用程序中的空间数据导入数据库,交给关系数据库管理。从而解决了空间数据进出关系数据库的通道问题。

实验结果

药品分销统计分析模块系统提供两个角度来对药品分销进行分析,即客户企业和销售区域角度。用户可以查询其药品分别销往哪些地区或者哪些企业,以及销售数量和销售额,系统可以根据销售记录快速统计得到结果,并能够在地图上给出明显的标注。销售过药品名为氯沙坦、批次为20111102的企业有青海制药和江苏恒瑞制药。这两个企业的详细销售信息可以从表中看到。同时此项功能提供的药品空间流转定位分析,在药品发生召回事件的时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快速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药害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市场销售业绩分析模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成熟度,为每个市场区域设置不同的销售指标值来考察各市场销售业绩的完成情况。系统可以快速动态地计算统计出每个市场的销售额,并能智能地在地图上标识出来,超额完成业绩的以绿色标识,正好完成达标的以蓝色标识,未完成的以红色标识。同时属性表中还有详细的销售信息。

结语

篇6

[关键词] 医院;药价虚高;价格机制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08-03

Study on the pricing system mechanism of high drug price in China

WANG Ya-lou

(Tangshan Infectiou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Tangshan 0630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asons why the medicine price is unthinkable high in the hospital are looked for an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Methods:Using the basic principal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high drug price in many different ways and it must be noticed that there was surplus value hidden in the price which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introduced.Results: The main reason leading to the high price was the existence of surplus value.Second reason was because of the medicine marketing monopoly of the hospital.This phenomenon was very difficult to resolve because the government-guided price which was the core had never been concerned. Conclusion:Only a reliable scientific medication cost budgeting and assessing system are introduced ,the surplus value can be controlled radically;Only competition machanism are introduced,the monopoly can be breaked ,and the high price of drug disappears gradually.

[Key words] Hospital,;Unthinkable high price of drug;Pricing system mechanism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使用的国药准字号药品[1]存在药价虚高,广大患者反应强烈,国家对此十分重视。至2005年底先后17次降低药品价格,下降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患者仍未感受到降价带来的实惠,反而出现了药价越降医院药价越高的违背常理现象,其原因究竟何在?

1 政府指导价格里面隐藏着剩余利润[2]

剩余利润是药品价格中利润的一部分,但不以利润的形式出现,隐藏于制造成本或生产销售过程的期间费用之中的那部分利润。剩余利润具有欺骗性,并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1.1 相对剩余利润

多来源于国家一类或二类新药。由于药品生产企业在开发一类或二类新药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前期费用以用于新药原料的试制或引进,进行动物试验和Ⅰ~Ⅲ期临床试验,到最终定型生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政府审批药品指导价格时往往较高,同时设有新药保护期,其他药厂不得生产。随着该新药上市,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独家的垄断,生产量会逐步提高并达到设计产量,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比例也会逐步下降,但其价格在保护期内保持不变,相对剩余利润逐步增多。

1.2 绝对剩余利润

多来源于国家三、四、五类新药和更新的普药。药品生产企业开发三、四、五类新药投入费用相对较低,在原有药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单方制剂为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用药途径、中药西制、运用缓释技术、改变药品名称和包装等方法将老药更新[3],通过虚置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提高价格并通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审批,从而获得绝对剩余利润。

2 获取剩余利润的必备条件

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国药准字号药品是特殊商品,在销售之前必须获得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药品生产企业提出的药品单独定价申请报告和相关材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而依法审批的政府指导价格。

医院药品销售市场具有垄断性。医院在药品销售中,主要服务对象是来医院就医的患者,由于医师与患者间存在专业知识的不对称性,在药品的选择上医师拥有绝对选择权,患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且医院只使用自备药房的药品,不使用患者的自购药品。因此,医院销售药品具有局部市场垄断的特性,这在客观上排斥了市场公开、公平竞争,保护了垄断性价格,为药品价格中剩余利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 剩余利润的分配形式

剩余利润从理论上的实际存在到真正实现货币化是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企业、医院三方共同完成的,所以药品中剩余利润也必将在三方的营销过程中被分配,而非被其中的一方单独占有。在政府审批的药品价格当中包含了含税出厂价,含税批发价,含税零售价,分别对应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企业,医院以及零售药店和诊所。

对药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含税出厂价里面已经包含了剩余利润,它在把药品销售给药品经销企业时,会以出厂价折扣的方式把剩余利润的一部分让给买方,也就是厂家“返点”或者直接提取现金回扣给买方代表,这样生产企业与经销企业在购销过程中把含税出厂价中的剩余利润分配了。

对药品经销企业而言,它的下线是医院、诊所、药店,它使用的是同样包涵了剩余利润的含税批发价,而它面对的销售对象情况有所不同,医院药品销售有垄断性,而诊所,药店则是市场化运作,公开竞争,药品经销企业则采用价格双轨制形式分别对待,对医院返点小,对诊所、药店返点大,这样把含税批发价中的剩余利润也分配了。

对医院而言,它面对的是广大就医患者,它使用的是同样包涵剩余利润的含税零售价格。由于其药品销售的垄断性,它是完全可以将零售价中的剩余利润收入囊中的,但是,由于国家采取降低最高零售价的办法,以及医院药品必须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院了剩余利润的获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导致医院多用贵药

长期以来,医院作为非赢利性事业单位享受政府财政差额拨款待遇,这种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所谓差额拨款是指政府给医院一定额度的财政拨款以外,医院可以在实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按医疗服务成本收费,以保持医院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为了能够弥补医院所需经费之不足,国家还允许医院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价不超过15%的利润销售,这项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有效地保证了医院正常运转。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人员工资、水、电、油、气、煤炭等基础成本快速上涨,给医院的运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政府平均拨款仅占医院支出17%的情况下,在患者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医院为了自保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为患者多用药、用贵药的办法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而且越开贵药新药,利润就越丰厚,这种需求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馈渠道,不断刺激药品生产企业也多开发新药、贵药,形成一种药品不断更新药价不断上涨的渐进循环形式。

5 不断涌现的新药为医院规避政府降低药价风险,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利润提供了选择空间

药价虚高出现在医院绝非偶然,是由医院的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①要拥有较多的最近几年生产的新药品种;②要拥有相对封闭的垄断性药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被动消费群体。众所周知,医院是新药品种的集散地,各种新药的涌现为医院利益选择提供了“素材”。在对住院患者用药时,医院除特殊情况外通常是不允许患者在零售市场购买药品到院内使用的,这是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可以避免假劣药品的进入保证医疗用药安全,二是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正因如此,每当国家以行政手段干预医院使用的药品价格后,由于剩余利润已经丧失,医院都会从众多的新药品种当中选择出替换品种,以弥补因降价而失掉的剩余利润。所以,广大患者很难体会到国家降低药价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这也正是国家先后十七次下调药价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6 剩余利润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国家计委颁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4]中明确指出,国产药品的零售价格由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和流通差价构成,含税出厂价由制造成本、期间费用、利润、税金构成。其计算公式为:含税出厂价=(制造成本+期间费用)/(1-销售利润率)×(1+增殖税率),同时对国产药品的最高销售费用率和最高销售利润率作出明确规定(表1)。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决定药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而销售利润率,增殖税率均由《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详细,只是根据计算公式依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之和相应地按比例增加药品的价格,并不对药品价格产生决定性作用。无庸讳言,透过蔓延全国的药品回扣风现象,其回扣款之多已令人瞠目;国家降低药品价格少则10%,多则50%;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多的回扣难道仅依靠10%~45%利润就能做到吗?国家降低10%~50%的价格药品生产企业就不生存不发展了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那么由此分析,答案只有一个,生产企业销售各类药品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10%~45%,可是为什么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能够通过审批?抛开人为因素姑且不论,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药品生产企业把药品价格中的超过规定利润率的剩余利润转移到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之中,换言之,就是只有药品生产企业虚置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才能够获得含有剩余利润的政府指导价格。

7 讨论与建议

剩余利润的出现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企业-医院三者在药品购销之中的回扣风盛行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药品生产企业用获得的大量剩余利润培养起一支临床促销队伍分布于各地,对医院的主管领导和临床医师进行商业贿赂及临床促销活动,败坏社会风气。从各种传媒披露的大量案例说明,药品回扣风几乎遍及全国。药品回扣这股不散的阴风让广大的患者为此付出了多少血汗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已经大面积出现,这不能说与医院“药贵”毫无关系。对医院而言,是药价“虚高”;但对患者而言,则是药价“实高”。患者已经难堪药贵之累,整顿规范医药购销行为,严厉打击医药行业不正之风的呼声愈益强烈。国家虽然多次运用行政手段降低药品价格但效果很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其作用的着力点总是建立在既有事实的基础上,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多属“救火”,此起彼伏、甚为被动。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纠正医药行业不正之风也好,还是规范医药购销行为也罢;无论是降低药品价格也好,还是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也罢;致使医院药价虚高的核心问题――政府指导价格制定的是否合理则始终未被触及,治标有力而治本无力。这就像政府的一只手在降低药品价格,而另一只手又在不断地审批新的政府指导价格,医院则在利益驱动下顺势而为,放下政府压低价格的品种,同时又捡起政府新批的新药品种,如此循环下去。若不从药品价格审批这个源头抓起,若不从打破医院垄断性药品销售这个环节抓起,治理医院药价虚高之路将何其修远。

政府审批是计划行为,公开公平竞争是市场行为。计划、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两手,两手都要硬。

第一,从药品价格管理的源头抓起[5]。在药品价格审批这个关键环节当中,要引入药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分析与评估机制。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业造价分析评估资质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负有法律责任的药品造价和期间费用评估报告作为政府定价的参考依据,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再组织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药品政府定价申报审批办法》依法定价,从价格源头上控制剩余利润的产生。若出现药品生产企业申报的自定价与政府审批的政府指导价格出入较大时,可通过举办听证会、质询会的形式公开解决,提高透明度。

第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在医院和零售市场上设点进行药品价格实时监控。对市场上医院里药品出现较大差价时,且药品同一、产地同一,则应记录在案适时以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该降就降不能手软,引导医院药品价格向合理的方向转化。值得指出的是,监控的重点要放在最近几年生产的三、四、五类新药上。

第三,针对医院药品垄断销售的特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并鼓励市场上具有质量保证体系,既有GSP认证的规范化运作的零售企业参与到医院药品市场竞争中来,运用市场经济价格公开竞争机制让患者自主选择购买哪家的同样药品,打破医院药品市场垄断销售。

第四,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减少医院对药品利润的依赖程度,逐步扭转长期以来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第五,进一步完善政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机制,为全国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让那些依靠不正当手段竞争的药企在市场公开竞争中败下阵来,存优汰劣。同时,既要防止药企的蓄意串标造成标价高企,也要防止个别药企的恶意竞标造成有标无货,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吴蓬.药事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153.

[2]红旗出版社编辑部.政治经济学合订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255.

[3]王亚楼,宋贺园,张淑萍,等.医院药品促销屡禁不止的原因与对策[M].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11(6):49-50.

[4]河北省粮食局工作处.河北省重要工业品价格管理指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6-30.

[5]王亚楼.医院医药分业遏制药价虚高的理论推演[A].中国医院管理难点要点指导[C].北京: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668-670.

(收稿日期:2007-08-09)

篇7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pecial rectification 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 The data of relatedindex of antibiot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fiveyears (from 2009 to 2013) were collecte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before and after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was fully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e rectification,antibiotics sales was decreased from 4.13 million to 3.28 million, with the sales ratio of drug revenues from 26% to 15%.Antibiotic utiliza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drops to 66%.The use intensity was decreased from 92.4 DDDs /(100 person . d)to 60.3 DDDs/(100 person.d).Besides, th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s of patients in outpatient come down significantly from 60% to 28%. Conclusion Special rect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has obvious effect 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and it improves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hospital.

Keywords:Antibiotics; Special rectification of antibiotics; Rational use of drugs

根据2011年4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陕西省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陕卫医发[2011]141号)文件的精神,规范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1-2],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3-5]。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6],减缓细菌耐药的发生率[7],已成为保证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从2011年7月起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为评价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对我院2009~2013年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 选取 2009~2013年每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包括:药品销售金额、抗菌药物金额、门诊处方、出院病例等资料,抽取的处方及病例范围涉及普外、骨科、妇科、心内、泌尿、消化、神外等科室资料。排除新生儿及70岁以上老年复杂性疾病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 2011年7月,我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响应卫生部的56号文件,分析医院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全院《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有效干预。

1.2.2 具体干预措施 质量控制小组首先明确专项活动的各科室责任人(各科室的主任),签署各科的整治目标责任书,并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启动大会。逐级逐层次渗透院里整治抗菌药物的决心。

主要实施内容:①完善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②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③加强细菌耐药监测;④实施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专项点评;⑤监管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⑥规范I、II、III切口的抗菌药物预防用药;⑦严格限制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⑧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费用比例。通过上述方案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处方点评等活动,并针对每季度存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反馈给各临床科室,制定持续整改方案,保证专项整治活动的可持续性。

1.2.3 资料处理 将收集的资料分为两组,以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对照,以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的数据为干预组,比较实施专项整治后,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情况。回顾性比较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研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抗菌药物销售金额与药占比情况。其中,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表示[4],计算公式如下: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 Whitney U检验。P

2 统计结果

2.1 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变化如图1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季度最大销售额突破470万元,整体在413万上下波动(413±38.1);整治后(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持续下降,季度最小销售额为277万,整体在328万上下波动(328±38.2)。两组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67;P

2.2 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的比重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在药品销售总金额中的比重变化如图2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百分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第三季度的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占全院药品销售金额的1/3,整治前的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为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26%;整治后(2011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百分比,呈较快的下降趋势,2013第二季度的销售金额比已降至10%,整治后的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约为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15%。两组间各季度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

2.3 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图3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稳定,各季度使用率都在90%左右;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现持续较快下降,到2013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50%,呈现较大的改观。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81;P

2.4 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强度变化情况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强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稳定,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都在93DDDs/(100人・d)上下波动;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强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到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40DDDs/(100人・d)以下,呈现较大的改观。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23;P

2.5 2009~2013年各季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重变化 我院在2009~2013年各季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重变化如图5所示。整治前(2009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较大波动,2009年第四季度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0%,其他各季度物使用率都在50%以上;整治后各季度抗菌药物强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到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20%,整治效果明显。整治前后两组间各季度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18;P

3 讨论

卫生部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之前,我国抗菌药滥用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远远高于WHO 规定的3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8]。而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甚至高达90% 以上,这远远高于国际用药水平,这一情况不仅仅反映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更暴露出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的危害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医生的合理用药的意识十分淡薄,对患者抗菌药物的治疗模式存在极大地问题,不断发生的细菌耐药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依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抗菌药物合理方面的政策,在2011年7月份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具体的“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实施方案”,通过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督查全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鼓励药剂科调剂人员及时上报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每季度开院内大会通报各临床科室(具体到医生个人)的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不合格率,并反馈给各科室,要求认真反思自身存在问题,写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和时间明确的整改目标,落实到个人。经过两年半的持续的PDCA模式整顿[9],我院目前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管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中,我院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一直维持在20%以下;2013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维持在50%以下;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至40 DDDs/(100人・d)以下,这些指标已达到卫生部的要求[2]。此外,通过控制抗菌药物的销售量,也有效地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但是,我院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目前,多种病原菌感染的复杂病例,采取抗菌药物联合用时,临床医师多根据经验进行用药方案的制定,建议在病人用药时注意监护血药浓度,及时考虑方案的调整,加强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水平,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减轻滥用抗生素对病人造成的痛苦。

综上,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和干预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内容[11-12],提高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需要多环节监管和多方的参与,其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的合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用药,随时根据最新的用药信息,合理调整我院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模式,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升医院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最大保障患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2011.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08-19.

[3]梁新亮.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徐芸.某三甲医院2011-2012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5]左煌,李红霞,黄颖莉,等.某三级甲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1):6649-6651.

[6]马珍,周月琴,马渝,等.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5,26(20):2780-2783.

[7]周新,王晓燕,杨炯,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6-1658.

[8]张文悦,翟所迪,张慧英,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的调查干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57-160.

[9]李世根,李立军,庞志坚.PDCA循环法规范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24-226.

[10]李艳,梁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药品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8):1094-1096.

[11]张婷.某院2011-2012年抗菌药物管理和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42):3943-3945.

篇8

【关键词】

新医改;医院药剂管理转变;影响

新医改已于2010年进入实质性试点阶段,改革重点为药品经营管理。禁止药品加价,禁止接受药品折扣等规定,以降低民众负担,限制医药费用上涨过快。对公立医院药剂管理影响巨大,医改将医药明确分开,避免医生直接参与药品价格调整,避免药品加价事件出现,逐步形成以技养医局势,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老形式[1]。

1医改后医院药剂管理现状

1.1医药分开,直接影响医院及医生经济形式长期以来,药品一直是医院主要经济来源,药品价格直接与医生效益息息相关,医改后,实行了医药明确分开制度,使医院及医生彻底从经济收入药品依赖中分离出来,接受新的以技养医形式,对临床医生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使广大患者免于药品加价负担,大大降低了看病费用,使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疗费透明化、公正化。

1.2医改对患者就医状况的影响医改后,广大患者确实感受到了药品价格低廉的优越性,且真正得到了实惠,但医疗保险规定内的药品种类有限,面对疾病类型多样以及医院日益下降的经济收入,医院仍引进许多医疗保险外的药物以及新的医疗设备、仪器等,使患者就医费用仍较高。

1.3医改对医生的影响医改后,医生的职业形式明显改变,在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的转化过程中,国家对医院及医生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不仅负担患者的疾病救治,还担负着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医改及种种公共卫生开销,明显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使医院运营处于拮据局面[2]。

2针对医改提出下一步药剂管理策略

2.1逐步实现医院药品社会化服务形式医药分开政策使医院药品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药品部门,代表医院药品从此不再单纯为本院服务,同时可以发挥更多职能,可以面相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空间。尤其是非处方药,可以完全面相社会供群众选择,此举不仅提高了医院药房职能,扩大了服务面,同时可弥补医院因医改导致的本院经济收入下降状况。

2.2国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支持医改后,医药分家使医院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尤其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同时肩负公共卫生职能,经济支出较多,国家应加大公立医院经济支持,确保医院正常运行,保证医院工作人员的开资及医疗卫生的发展,保证其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发挥。

2.3制定严格药品管理制度,防范药品加价医药分家后,药品的销售市场明显扩大,销售量明显增多,容易出现假药、劣药,药品销售局面混乱等情况,本院应严格制定药品管理制度,严把药品质量关,并通过药品质量评审、药价评估进行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高、价格低,安排专门负责人购进药品,避免多种复杂进药渠道。本院药剂管理部门对药品进行统一管理,对药品销售进行严格管理,避免药品加价,避免混入其他假劣药品,确保群众用药安全,药价合理。

2.4鼓励医院自制药剂发展一些医院自制特色药剂作为临床特效药物深受患者信赖,并针对不同患者可以自行更换药物成分加减,运用灵活,疗效突出。保留医院自制药剂并支持其发展,鼓励临床医生不断研制本院特色药剂,逐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同时增加医生及医院经济收入[3]。

3讨论

医改的出台,调整最大的为药剂部门,提出了医药分家改革,改变了以往以药养医的局面,以往医院及医生将药品作为商品,使临床医疗活动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买卖行为,使药品本质发生了改变,使药品回归到了医生看病工具的位置,改变了目前药品牵着医生走的形式,重新恢复以技养医的局面,可以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探索、研究、学习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4]。

医改后药品单独管理,服务范围不再单纯局限于本院,而是面对社会,充分发挥药品的多元化性能,药品的自由性提高,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药品服务范围扩大,需求量逐渐增多,此为新医改对医院药品销售状况的一大转变,且患者自行选择药物的机率明显提高,面对不同药品价位,可以自行选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同时可以缓解患者以往对医院的敌对情绪,缩短医院与患者间距离,改变以往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在医疗保险的参与下,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依赖性。

医改后要求医院药剂管理部门必须执行其职能,并根据形式变化逐步制定并完善管理策略,以药品质量过关、杜绝假药劣药、药品价格合理、销售程序平稳为目的,严格进行管理。药品经营模式转变后,要求药品采购、检验及销售人员必须提高药品认识,不断加强药品相关知识学习,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

医院多数面对系统性疾病患者,病情严重,复杂多样,而药剂销售药物与市场药店相比,其专业性药物较多、较普遍,医药分家后,专业性药物不仅服务于本院患者,同时要面向社会,要求药品销售人员要不断提高临床疾病知识,面对患者咨询,可以基本应对,并对其讲解药品与疾病的关系,判断运用必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等,对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监督与督促作用。

总之,医改提出了医药分家,对医院造成的正面影响是:使医院药剂部门服务形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扩大了药品服务对象,增加了销售量;促进了本院自制药剂的发展;避免了药品加价,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缓解了患者与医院的紧张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信赖度;药品不再是医生及医院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工具,使医生更加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促进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药剂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职能的扩大,对药剂管理部门及销售人员的要求相应提高,使其为了适应工作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其最大潜能。负面影响是:医院及医生的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目前国家对医院医疗保险覆盖率低,使患者不能很好的享受到医疗实惠,经济负担相对仍较重;公立医院面对巨大经济转变,难以很好的发挥其公共卫生职能。

综上所述,医改顺应了民生需求,避免了药品加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使患者的用药选择空间明显增加,更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患者,为了适应新医改,使医院逐渐适应经营模式转变,应对目前的经济紧迫状况,鼓励医院发展自制药剂,国家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支持,维持其正常经济运转,保证其公共卫生职能的发挥,并提高患者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使患者可以更好的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卫生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培红,干荣富.新医改后医药行业的发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40(05):397-400.

[2]吴惠妃,邓北林,梅全喜.新形势下医院药学部门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药业,2012,21(16):69-71.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我院《药品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10~2012年已销售药品总金额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品种、数量及金额。

1.2方法 统计我院2010~2012年药品销售总金额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各品种的药品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与日均费用。并对糖皮质激素药物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分别进行排序。

1.3用药频度(DDDs) 以约定日剂量(DDD)为标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值是WHO药物利用研究小组推荐的药物剂量单位,表明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成人平均日剂量。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应用频率越大。日均费用=药品销售总额/DDDs值,即日销售金额[1]。

2 结果

2.1 2010~2012年药品年销售总额及糖皮质类激素药物的销售金额,见表1。

2.2 2010~2012年糖皮质类激素药物用药金额前5位药品排序,见表2。

2.3 2010~2012年激素类药物用药频度前5位排序及各药品的日均费用,见表3。

3 讨论

3.1我院2010~2012年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率分别为0.79%、0.84%、0.95%。糖皮质激素占我院销售药品的构成比逐年上升,说明我院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3.2从表2可见,2010~2012年我院销售金额位于前5位的糖皮质激素是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地塞米松针、醋酸泼尼松片、醋酸泼尼松龙。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替代或减少口服激素治疗,建议在其它方式给于激素治疗不适应时应用,布地奈德不能用于支气管痉挛的快速缓解。在2002年版GINA推荐儿童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案中指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疗法为首选,吸入ICS应成为基本治疗手段。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过敏活性。特别适用于需用作用强、起效快的激素治疗的疾病状态,在我院儿科、内科重症患者治疗应用较多,但该药DDDS为99.64,日均费用高,故临床使用增长不明显。

3.3从表3可见,3年来DDDs位于前5位的糖皮质激素是醋酸地塞米松针、醋酸泼尼松片、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醋酸泼尼松龙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排序相对稳定,表明这几种糖皮质激素类药品在我院使用频率基本稳定,说明这几种药品临床疗效好、价格较合理。

醋酸地塞米松针是人工合成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其抗炎、抗过敏作用比泼尼松更为显著。而对水钠潴留和促进排钾作用较轻微,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较强,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其它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约为77%)。本药生物半衰期约190min。醋酸地塞米松针日均费用为0.22元,低于其他糖皮质激素类药;DDDs为20734,应用频率最高,这应该与其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特点有关。

醋酸泼尼松为中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免疫抑制作用,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醋酸泼尼松片价格低廉,日均费用仅为0.27~0.35元,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少,故临床使用频率较高。

4 结论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广泛复杂,随剂量不同而变化。生理状态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缺乏时可引起代谢失调,乃至死亡;应激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是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强烈刺激。药理计量时,糖皮质激素除影响物质代谢外,尚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替代疗法、急性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2]。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临床实践中不合理应用较多,不仅造成了药物浪费,而且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因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要选择合理的剂量和恰当的疗程,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篇10

世界医药市场和贸易继续呈现健康发展之势

全球药品销售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虽然制药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是全球药品市场仍在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药品市场约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稳步增长。200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增长9%,2004、2005年增长7%~8%,据IMS报道,2006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美元。

医药贸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贸易新亮点

全球制药行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转移和外包快速发展、到期专利药市场庞大,由此推动了药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年均贸易增长率在9.1%左右,而同期药品(Pharmaceuticals)的年均贸易增长速度是22.7%左右,高于前者约13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同期的纺织品(Textiles,5.9%)和服装(Clothing,6.9%)的全球年均贸易增速。从贸易量来看,2004年全球药品贸易达到2468.48亿美元,超过纺织品的贸易量(1947.32亿美元),接近服装(2580.97亿美元)和钢铁(2658.63亿美元)的贸易量。2005年全球药品贸易突破3000亿美元,2006年将有可能超过服装和钢铁贸易,达到3400亿美元左右,占据全球贸易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世界医药行业看点纷呈,商机无限

多年来,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依然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医药市场分布相对集中。首先是发达国家占全球药品销售的大头。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基本占到全球药品消费的85%~88%,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规模依旧较小。据估计,目前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等世界领先的十大医药市场化学药的总销售额约为4340亿美元,占据世界医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医药产品销售集中度高。2004年全球10大次级治疗类别的药品销售就占当年全球药品销售的32%以上。再次是医药原料药供应市场相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

(二)兼并重组强劲,产业集中度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界一直在兼并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制药企业爆发的兼并浪潮,形成了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使世界前10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4年辉瑞等11大制药巨头销售业绩统计为276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药品市场5180亿美元的53.38%。兼并重组势头如此强劲,而且还将继续强劲,是由该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医药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行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寻求更高利润,必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强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研发对制药企业至关重要。科技发展是医药行业快速成长的强大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疾病,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科研。而且,新药的开发对医药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一种轰动性的药物会立刻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跨国药企用于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相当大,一般在销售收入的10%~20%之间,有的更高。据有关统计,1980年全球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为2亿美元,但至2000年,全球研发费用已升至260亿美元。1980年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1.9%,2000年已升至20.3%,翻了近一倍。2004年辉瑞等10巨头研发投入达到425.7亿美元 。

(四)各国医药管理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据统计1999年~2005年,欧洲药品年平均增长率(AAGR)为8.1%,美国为12.3%,日本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约为4.0%。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美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而日本医药市场呈现负增长。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与各国在医药行业、卫生保健业所采取的政策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五)行业周期长、利润率高。目前的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在医药行业营业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最低的也达到15%以上,最高的将近40%。这样的营业利润率在制造业中是十分惊人的。

除了上述特点外,在全球药品市场和贸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一)人均用药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世界人均用药水平将逐步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着力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要向本国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普药。在众多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推动下,世界医药市场将逐步扩大。

(二)药品消费结构将不断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许多疾病如高血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等日益突出,而细菌感染症已下降为次要疾病。这些疾病使得药品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减少住院的病人数,缓解住院病床的负担,同时节约病人和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将住院治疗改为门诊治疗的新药有着潜在的市场前景;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防性药物和保健、营养滋补药的发展将持续升温,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市场你争我夺,竞争将异常激烈。

(三)通用名药和非处方药潜力巨大。目前国际药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有利于非专利药发展,现在根据非专利药处方量上涨的形势来看,全世界趋势一致,包括美国都在急剧上升,非专利药在全部处方总量中比重上升,美国1984年占19%,2000年占48%;欧盟占到51%。而且,即将到期的专利药数量多,2001至2010年的近10年间,将迎来世界制药史上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时期,全球一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将有一半以上的专利药品到期,目前市场上57种“重磅炸弹”到2008年将有30种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

(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前景看好。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约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生物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药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变革,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水平到分子水平,认识人类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