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艺术特征

篇1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篇2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电影音乐,顾名不难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就被赋予了灵魂,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人心神。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或反映主人公心情,或烘托影片气氛,或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电影逐渐走向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与狼共舞》中,影片的最后,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从宏观上讲,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其内容、结构、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电影音乐作品,也成为名歌、名曲。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如席┝•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电影《雏菊》中,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多了大提琴的浓墨,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画面中的雏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神奇的画面,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

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表现了“”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通过视听,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

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开始时音乐低缓,到了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让人感觉心跳加快。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篇3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体现出电影艺术的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音乐在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题,推动剧情发展,渲染环境气氛,创造节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与表现特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电影音乐;美学特征;艺术表现

1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善于表达感情,通过听觉来感受,用时间来展示形象,但是电影音乐又有自身的特性。

1.1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有机结合

只有当画面跟声音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才能给观众以完整的真实感受。在一部故事片中,电影音乐经常采用的方法,一首主题曲贯穿影片始终,而且可以反复出现,可以烘托人物的思绪来构成某种回忆,表现人物命运,甚至可以起到结构全剧的作用。例如,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一路平安》,需要刻画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情感时就会让音乐反复出现。如果这个主题曲本身非常动听,它很快就会流行,而且成为脱离这个影片独立的艺术存在。

1.2电影音乐在表现电影画面时的间断性

电影音乐通常根据剧情和画面的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影片蒙太奇的制约。一部电影,其音乐常常中断数次,而人们对此并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一部90分钟的故事片约有六百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只有9秒钟,所以必须跟随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不同内容的音乐。过长的音乐如同冗长的对话,影响全片的节奏。就像我们在绘画、设计中一样,需要留有空白,创作美的设计。音乐也如此,需要停顿,因为此处无声胜有声。1.3电影音乐具有视觉延展性电影画框内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听觉具有无限的联想性,所以利用音乐可以延展画面的内容。梅林茂备受好评的大作《霍元甲》,虽然画面没有直接体现,但音乐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画面,成为影片向下发展的重要线索。

2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2.1抒感

抒情性音乐在故事片中大量存在,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连接语言,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造成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抒发;也可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委婉流露他们对影片人物、事件等的感受和评价。例如,《卡莎布兰卡》中的一个重要片段,这个片段也可以称作是电影史上最忧伤的片段之一。褒曼在里克的咖啡馆里面遇到了山姆,他要求山姆重新弹一遍时光流逝,但是因为里克已经关照过了,不允许山姆再弹这首曲子,怕引起伤感的回忆,但是在褒曼的一再恳求下面山姆重新弹起了让时光流逝真情不变的曲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褒曼的眼睛中闪烁的泪光。这首曲子不单单使忧伤的情绪弥漫在这个场景里面,同时也唤起了褒曼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可以说这首曲子既跟剧情非常吻合,又能够把情绪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两人曾经拥有的友谊爱情的消失带来了深深的惋惜。

2.2渲染气氛

(1)渲染环境气氛。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在影片《城南旧事》当中,音乐就采用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歌曲《送别》,音乐的选择有力地增强了影片的离别之情,也烘托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主题。全片一共三个段落构成,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相互间的因果联系,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影片的几件事是通过什么串联起来的。这三个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所以“离别”是影片的核心,歌曲《送别》也就成了贯穿始终的情节线,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8次。我们不去展开来讲,《送别》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

(2)渲染时代气氛。电影音乐渲染时代特点需要借助特定时代的歌曲来完成。《老男孩》中若干插曲,引起了几代人对于青春的回忆。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有狭窄的街巷,经典的旗袍,还有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回想起20世纪30、40年代的旧上海。王家卫曾说过:“音乐,不仅是气氛营造的需要,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

(3)渲染民族特色。电影音乐还可以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的民族音乐,为影片渲染地方民族特点。例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表现了故事发生在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区,表现当地人民的民族风情。同时,这首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前后出现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意义,在电影故事的讲述中起了重要作用,音乐直接参与了叙事。

2.3参与叙事

《钢的琴》是2011年所谓的零恶评电影,这是近几年来最优秀的中国电影之一。这是一部尽管小成本、尽管不无瑕疵,但是在艺术表达上相当独特、成熟、到位,在感情的表达上极端丰满,在社会的认同上引起了高度认同。这部电影非常突出的是电影语言,而这种语言元素又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它的一个高度风格化的电影场面调度的设置。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对这部影片进行电影美学式的欣赏、电影语言式的分析,但是如果没有认知到这个语言的层面,丝毫不影响到你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被这部电影所愉悦。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第一个葬礼的场景,下岗工人陈贵林的小乐队,去给人家办所谓的白喜事,人家为老人举行的祭奠的典礼,一开始摄影机就是水平运动,我们听到俄罗斯民间的民谣《三套车》的悲怆的旋律,然后我们看到在细雨当中小乐队在演唱,这个时候是从画面后方水平机位、摄影机、人物,再背后就是墙壁,这又是一个电影的忌讳,而在画外的空间当中,传来一个喊声“停停停”,然后陈桂林朝向画外说“:怎么的哥”,那个东北的方言的问答,然后就非常喜剧性地说“:这么悲伤,老人的步履得多沉重”。于是小乐队改弦更张,开始奏最具喜庆意义的中国民乐《步步高》,降B调步步高,于是步步高和葬礼形成了一个极端讽刺的组合。同时这种讽刺感,这种悲怆的时刻,用喜剧的形态,用喜剧的节拍来呈现,其实是导演对他电影的一个自我表述,因为这个故事原本是个悲怆的心酸的故事,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饱含情感的喜剧。最后需要说的一点是,在电影界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情节不够音乐凑”。粗枝大叶的做法,其结果只会使得影片流于劣质。像国产片《恋爱通告》,全片几乎成了王力宏的歌曲串烧,所以音乐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3结语

电影音乐的主要艺术性表现有抒情情感、渲染气氛和参与叙事。当然,电影音乐在深化影片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创作节奏,补充画面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影音乐的诸多功能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影片的表达,展现电影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高廷智.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陈卫平.影视艺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电影;莫扎特;歌剧创作;时代背景;艺术特征

电影《莫扎特传》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莫扎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电影中不仅艺术地展示了他不平凡的生活轨迹,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莫扎特歌剧创作在他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题材上,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他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的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他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他的典雅、轻快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几部代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他强调音乐在塑造、刻画和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作用。在歌剧中,他善于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以至于有人说:“莫扎特是18世纪伟大的音乐肖像画家”。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大都注有这些速度术语,快板、小快板、很快、活泼的快板、急速的快板等,在旋律上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线条,音色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均匀,生动活泼,轻快的节奏与优美旋律的交融,都充分体现了莫扎特歌剧中的典雅、轻快的艺术特征。在电影中莫扎特把歌剧《魔笛》第二幕夜女王的咏叹调《我心中狂怒,我一定要报仇》的高难度花腔演唱充分把夜女王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表现出来。

莫扎特是位天使般的音乐家,电影中展现了他非常坎坷的一生,但他从不把生活中的坎坷体现在作品中而是通过他那高超的技法,让音乐顺其自然,刻画细腻,赋予角色个性化,用音乐语言复活剧中人物形象,把每个角色活灵活现,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原来意大利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深的抒情性,并与喜剧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突出,从而形成莫扎特歌剧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歌剧中音乐注重人物性格和心态的描写,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更着力刻画不同人物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表现手法灵活新颖,例如在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叫爱情》中,表达了这位幼稚的年轻人对爱情的感受与追求爱情的决心,音乐生动而成功地描绘了他真诚、率直、困惑、兴奋、激动等多种复杂的内心活动,成为以后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剧中人物刻画之细腻,极富个性化,使得不论男声、女声、高音、低音,各类声部都能在他的歌剧中找到著名的咏叹调。以女高音为例就可找到四种不同性格的类型。第一种是轻快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四幕苏珊娜演唱的宣叙调,正是用活泼、灵巧、幽雅的旋律表现了她聪明伶俐的个性特点。第三种是端庄型,多有贵族女人的气派,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二幕伯爵夫人的谣唱曲,通过抒情的旋律来表现伯爵夫人内心对苏珊娜的忌妒和害怕失去伯爵,但是在形式上又不能失去伯爵夫人尊严的极富戏剧性的情感。第三种是弱女型,如《魔笛》中第二幕帕米娜的咏叹调。歌唱极富抒情性,利用小调色彩,柔和暗淡的旋律,表现出她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面对母亲悲愤的指责和嫌弃深感万般无助的柔弱女子的个性特点。第四种是冲劲型,典型的莫过于《魔笛》中夜女王带有戏剧性激情的花腔演唱。

莫扎特在创作中,始终强调音乐的可接受性、通俗性,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思想感情深邃宽广,力求使音乐与听众的心理形成共鸣。他在1780年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你不必担心你所说的通俗性:除了驴子耳朵以外,各种人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了。”歌剧《魔笛》中体现得更为深刻,把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奇妙的结合了起来。为德国近代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是时代和他个人生活经历的缩影。18世纪下半叶,正是欧洲历史上反封建斗争最尖锐的时期。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莫扎特的作品体现了对民主与自由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由于亲身体验了、冷遇、贫穷和疾病,他的歌剧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背景,歌剧人物和音乐具有极强的典型化特征,表现了对进步、光明的向往和对旧势力的反抗的思想主流。莫扎特身上体现出一种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一切生活的艰难困苦都不能使他忧郁、屈服和动摇,因此在莫扎特生活最艰苦的岁月,他的音乐中仍保留着光辉灿烂和明朗活泼的情绪。

莫扎特和一切进步的德国知识分子一样,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他对创立德国自己的民族歌剧十分关心,并作出贡献。他在歌剧创作中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的民歌、新教圣咏,同时也创造性的借鉴了过去正歌剧以及意大利喜歌剧的因素来丰富歌唱剧这种体裁,为德国民族大歌剧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莫扎特的歌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民间气息,开德奥民族歌剧之先河。

莫扎特的歌剧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音乐形象独特鲜明,乐思新颖敏捷,手法细腻多变,作品具有诗情画意般的风格和轻灵、飘逸的意境。音乐语汇简明质朴、平易近人,通俗与深刻巧妙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使内行得到满意,外行也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满意”。这使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流传至今仍有无穷的魅力。

篇5

许多影迷以及影评家形容蒂姆·波顿的时候,总是喜欢用魔法世界的意象来形容,例如“巫师”“魔法师”“鬼才”等,从这些词语就能够看出蒂姆·波顿的主要电影风格。从总体来说,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总是充斥着黑暗、恐怖、神秘的内容,影片的整体风格带着一丝神经质,但是这种神经质和阴暗却又用非常天真和单纯的叙事风格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非常快速地抓住观众的心灵,并且这样矛盾且阴暗的风格也为蒂姆·波顿的电影打上了一个独有的标签,这个标签就证明了蒂姆·波顿在电影界所拥有的独特地位,也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导演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二、最独树一帜的导演

现今比较知名的导演,每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形成了他们影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影片能够成功、获得大部分影迷喜欢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些导演中,蒂姆·波顿是一位非常特立独行的导演,他的影片内容一般都是非常夸张的,童话、哥特、魔法、阴暗等,这些因素是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但是观看他的影片可以发现,他并不仅仅是在讲阴暗恐怖的内容,恰恰相反,他的影片所讲述的主题一般都是矢志不渝的爱情、细腻温柔的亲情,或者仅仅是某种奇特的、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小小心意,这样的反差让他的影片能够直击观众的内心。

与蒂姆·波顿类似,很多导演都喜欢将荒诞、离奇的事情融入电影当中,但是这些导演的荒诞离奇多是将某种奇特因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或者将时间设定在某一个奇特的时间段。但是蒂姆·波顿不是这样,他影片当中的玄幻世界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生活在那样的世界,如同童话故事一般,恶毒的巫婆、摆着下午茶宴的王后、没有双手的机器人、长生不死拥有奇特能力的人类、能够制造最奇特糖果的工厂等,这些影片,类似于一种童话叙事,从这一点来看,蒂姆·波顿的确是最独树一帜的导演。

(一)蒂姆·波顿

蒂姆·波顿是美国的导演,他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每一位比较有特点的艺术家或者文学家一般都有一个相对于其他人比较特殊的童年,而正是这样的童年,让他们的思想与众不同,最终形成非常奇妙的作品,蒂姆·波顿也是这样。他童年时曾经度过一段非常封闭、孤独的时光,而这样的时光使他养成了喜欢将自己沉浸在奇妙的小世界中的习惯,在这个时段,他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他对于世界以及人生的看法。后来他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艺术学院,在这一阶段,他得到了迪士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这笔奖学金是专门为了年轻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而设立的,在这笔奖学金的帮助下,蒂姆·波顿开始正式学习并且从事电影动画的制作工作,并且最终从动画导演转到了电影导演,开始从事电影的导演以及制作工作。

蒂姆·波顿被称为“好莱坞鬼才”,这个称呼是从1981年开始流传的,当时他执导了一部卡通短片《文森特》,后来又以第二导演的身份执导了剧情短片《小科学怪人》,之后又导演了电视片《阿拉丁神灯》,这几部影片都是以神怪内容为题材的,主要讲述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许多镜头的设置以及情节的构思都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蒂姆·波顿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在这几部影片中,他把之前所学过的所有电影和动画知识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做了初步的融合,给这几部影片打上了极其浓烈的蒂姆·波顿的烙印,而这些影片播出后,许多观众惊艳于这几部影片当中的绚丽光影和独特影像,他的导演才能也引起了好莱坞业界的注意,而他“好莱坞鬼才”的称呼也开始流传于世。

蒂姆·波顿擅长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他所有的影片中基本都能找到。他本人是非常喜欢独辟蹊径的,所以在一些影片中,即使是讲述了一些传统的爱情故事或者观众非常熟悉的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他也喜欢用非常独特的叙事角度以及充满个人风格的光影和色彩,并且常常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这样就让他的影片充满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观看体验。

(二)主要电影及内容

蒂姆·波顿最为人所熟知的,同时也是他代表作的影片是《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很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蒂姆·波顿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以及镜头构成。一般影片中的男主角会是吸血鬼或者狼人或者僵尸,或者是某一种独特的生物,但是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机器人,并且这位机器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的双手是许多把剪刀,所以就造成了影片最经典的场景,他想要拥抱女主角,但是想到自己的双手,如果拥抱心爱的女人的话,会伤害到她,于是他选择回到孤单的城堡中。这样的剧情非常动人心弦,再加上蒂姆·波顿式充满魔幻风格和哥特美感的画面,让观众在感动于爱情伟大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极具美感的影片画面。

除此之外,蒂姆·波顿还有许多经典电影,包括《决战猩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黑影》《蝙蝠侠》等,在这些影片中,都有非常鲜明的蒂姆·波顿式风格。其实与其他电影导演相比,他的电影成片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非常扣人心弦。

三、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魔幻”,一个是“现实”,这两个艺术因素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特征,即将现实放到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当中去表现,表现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包括荒诞、夸张、扭曲、黑色幽默等,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为了整体表达效果服务的。从整体上来说,魔幻现实主义打破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在非现实的世界中表达现实世界中司空见惯的情感。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般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因为它将人们幻想中的或者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以及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并且融入普通人类的感情,让观众在感叹导演出人意料的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够在观看电影时与角色和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从这一点来说,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想象力的急速飙升,一点是情感的共鸣,失去第一点就不能算 是魔幻现实主义,失去第二点就只能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空架子,而不能达到真正打动观众的目的。

(一)荒诞

魔幻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神奇、荒诞的幻想,但是仅有幻想还不够,还需要将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幻想与新闻报道一般的写实原则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既现实又虚幻的表达效果,这样充满矛盾的表达效果能够将魔幻现实主义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表达出来。

但是从本质上说,做到这两点还并不能将魔幻现实主义的真正内涵表现出来。其实,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给观众造成一种奇妙的观影体验,主要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且颠倒了因果关系,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一种不适应,而这样的不适应,经过影片剧情的发展,又变成一种震撼感。例如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一个本来应该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却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类,这种事情本来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机器人怎么可能为了这个女孩愿意做任何事情,但是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不能思考这种看似毫无逻辑、毫无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只需要去仔细感受影片中所要表达出的细腻感情。

(二)夸张

夸张是一种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表现效果,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将人们所熟知的事情陌生化,并且通过一种完全陌生的叙事角度和描述角度来细细表达这些事物和剧情。

例如在《大鱼》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次大鱼,而这条大鱼亦真亦幻,让观众难以拿捏它的真实性,例如爱德华的离奇出生以及幽灵镇等,这些事情的解释和介绍占据了影片的绝大多数内容,但是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特点就在于,这些所有的奇怪、异常都是为最普通的现实所服务的,例如以上这几个奇怪的故事和事物其实是为了介绍影片主角爱德华的一生。

四、哥特风格

哥特电影指的是用哥特文化做背景,或者表达悲伤、死亡、绝望和痛苦等负面情绪的黑色风格电影。这些电影风格一般是非常华丽的,营造出来一种黑色的颓废和华丽,这类风格的电影与哥特文学和哥特音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一类影片,虽然内容上表述的是绝望、痛苦、悲伤等充满负能量的情绪,但是其本质并不是为了宣扬阴暗和绝望,恰恰相反,它是在借黑暗表达光明,表达影片中的角色以及观影的观众对于光明和希望的渴求。

蒂姆·波顿影片中的哥特风格非常明显,最著名的电影是《剪刀手爱德华》,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塑造任何哥特的因素,没有吸血鬼、狼人、巫术,有的只是一个不能拥抱别人的机器人和一座巨大的孤独的城堡,但是故事的内容同样讲述了绝望和挣扎、死亡和爱情,这是蒂姆·波顿对于哥特的全新解读。

有一些词是与哥特同时存在的,例如孤独、黑暗和高贵,孤独是因为哥特电影中的主角一般都不是正常人类,他们不能与人类正常沟通,不能与人类相爱,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明显地诉之于人。黑暗是因为笼罩在主人公心上的永久的绝望和孤独,同时也是电影中充斥的暗色调,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古堡,颜色鲜明的玫瑰以及暗色的城墙,造成了一种非常妖艳的视觉效果。

“因为孤独,所以高贵”,这句话是对哥特式电影最恰当的评价和诠释。高贵是因为影片中的主角一般都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惯于品尝孤独,惯于享受黑暗,但是不擅长与人类沟通和交流,这样的高贵是从举手投足以及每一个神情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有极大的不同。

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男主角爱德华被好心的派格带回了家,但是由于他常年生活在孤独的古堡中,没有与人沟通交流过,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最终也就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当中,于是他只能逃回古堡,继续品尝他特有的孤独与高贵。

五、结语

蒂姆·波顿是一位顶级的造梦师,他就像是一个守着一堆积木搭来搭去乐此不疲的顽童,他总是靠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观众制造出一个梦幻的、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中产生一些细腻的、温柔的、神经质的感情,这些感情互相交织,最终又形成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失真  ;波顿来说,现实世界的无聊与苍白是他在影片中极力避免的内容,他让充满无趣的现实世界充斥了幻想因素,这样就让观众仿佛回到童年,在他的影片中找到失去的童真。

[参考文献]

[1] [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M].姜静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 刘万里.浅论表现主义电影的审美初衷[J].电影评介,2007(14).

篇6

一、 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在产生与发展中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即不同的理论家会以自身的理解为依据来对互文性概念做出阐述与调整,在此过程中,互文性的概念与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同时也呈现出了多种说法,由此可见,互文性概念与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通过对互文性概念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互文性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出概括,从广义方面来看,广义的互文性是一种模糊且宽泛的解释,它关注利用互文性手段对原文本中的认知模式以及原始架构进行破坏,从而让文本的解读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蒂娃、保罗・德曼等;从狭义方面来看,狭义的互文性在概念方面做出了较为精确的界定,这让互文性能够成为一种文本转换中可以利用的工具,并且能够被用于不同文本的解读中,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热拉尔・热奈特。

基于文学作品改编完成的电影作品,可以被称作电影文本,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派生关系,就涉及到了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在狭义方面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小说艺术向电影艺术的转变,实质上是文字艺术向视听艺术转变的过程,一般而言,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必定会与文学原著产生互文关系,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改编者的素养、改编过程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叙事差异所导致的。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依托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一般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即对当前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做出体现于迎合,只有如此,这些电影作品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体现出社会大众所具有的文化诉求。简而言之,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性,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向电影作品进行渗透与影响的表现,这种渗透与影响,具有完全的继承,也具有创造性的转换。而对这种互文性特征及其表现作出了解与探讨,对于电影改编作品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呼啸山庄》电影版本与小说版本的互文性

(一)电影主题思想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继承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作品在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其中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读者与评论家对小说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在故事的发展中,希斯克利夫由爱生恨,并导致了自身人性的堕落与扭曲,然而在小说的结局中,哈里顿与卡茜终成眷属,希斯克利夫也随凯瑟琳而去,这种结局的设定体现出了人性能够因爱而被唤醒。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在小说文本中,林敦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令人惋惜的、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超越生死界限的、哈里顿与卡茜之间的爱情则是美满幸福的。在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电影作品中,这些爱情也得到了表现,但是即便如此,阿诺德并没有将电影作品呈现为单纯的爱情悲剧,而是利用自身独特的导演风格,对小说原著的主题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与再现,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关于爱情还是关于人性,阿诺德的电影作品都对小说原著进行了继承。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理论的发展,电影中的多种视听要素都呈现出了日益紧密的关系。在阿诺德的电影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使用空镜头来对荒原风景进行展现的画面,光线明度不断变化的山庄、变幻莫测的天气、葱郁的石楠以及具有孤独感的老树等,这些自然景观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着人物的内心以及命运。如在凯瑟琳答应林敦的求婚之后,近乎绝望的希斯克利夫冲出山庄,而此时的山庄正处在阴冷压抑的暴风雨当中。而在希斯克利夫返回荒原的时候,长镜头中出现了希斯克利夫逐渐清晰的身影,在电影中,一只飞鸟掠过天空,几只小狗在山庄门前互相追逐。显然,这些景色的呈现具有刻意性,其目的是为了传达出希斯克利夫逃离山庄时的无奈与绝望以及希斯克利夫返回山庄时的孤独,同时也为将要展开的爱恨情仇、相爱相杀奠定了氛围基调。由此可以看出,阿诺德的电影作品通过使用视听画面呈现出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手法不仅让电影作品对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做出了继承与呈现,同时也对小说原本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化,而观众在观看电影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充分调动自身感官的基础上更加直观,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呼啸山庄》中爱情的凄美、复仇的残忍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回归。在影片的结尾部分,电影画面呈现出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一起玩耍的镜头,这一镜头使电影的主线也全部呈现出来,即希斯克利夫从爱到恨、从开展复仇到人性复苏的过程,这一主线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同时也与小说作品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因此,可以说,阿诺德的电影版本不仅对原作者艾米丽在爱情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对艾米丽在人性方面的挖掘也做出了沿袭,阿诺德所创作的电影作品是小说原著的视听文本,在主题思想方面,阿诺德利用更加直观且充满暗示性的电影画面对小说所具有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化与呈现。

(二)电影艺术形式对小说艺术形式的转化

如果说默片时代中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的互文关系若隐若现,那么当电影走入有声时代之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则日益清晰,这是因为有声电影不仅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做出借用,同时也可以对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作出创新,这让电影艺术在对小说艺术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促使两种艺术之间的互文性研究具有了多重视角,如语言的互文性、叙事的互文性以及时空转换的互文性等。从语言的互文性方面来看,电影艺术和小说艺术的语言都具有明显的个性,这些个性的存在导致二者在艺术呈现方面具有差异,但是即使是语言形式的不同,并不能代表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在内容表达方面也存在不同。

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语言的互文性来看,由于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所使用的媒介符号具有差异,因此它们在语言体系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从小说艺术来看,语言是主体部分,艾米丽所创作的《呼啸山庄》为读者呈现出了质朴又遒劲有力的语言,同时这些语言也是艾米丽呈现小说内容的主要方式。如在对山庄环境做出描写的过程中,艾米丽需要借助洛克乌之口对山庄的景色做出描写。同时,通过语言的运用,小说作品可以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如在小林敦与小凯瑟琳相识时,小林敦对哈里顿对话中的遣词造句进行了讽刺,显然,小林敦重视语言表达的标准与规范,而小林敦对哈里顿的讽刺,也展现出了二人文化修养的差异以及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冲突。从电影艺术来看,电影艺术所具有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加丰富的特点,这些语言形式包括声音、字幕、音乐、画面等。在对同一场景做出展现的过程中,电影艺术也许并不需要使用声音或者文字来呈现,而只需要将画面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阿诺德的电影《呼啸山庄》中,同样是对山庄景色的描述,只需要通过画面来展现出山庄的压抑、恐怖与破败不堪。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山庄描述中的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并不一样,但是电影画面所展现的正是小说作品中洛克乌所描述的那种场景。另外,在电影艺术中,特写具有极强的表现性,这种电影语言可以对镜头艺术效果进行放大与强调,从而呈现出导演所希望表达出的主观意图。在阿诺德的电影《呼啸山庄》中,许多呈现着不安氛围的镜头都是利用特写来进行表现的,如当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被赶出画眉山庄之后,亨德莱对二人进行了训斥,愤怒的希斯克利夫用刀刺向绵羊的喉咙,这一恐怖的镜头经过特写处理之后表现出了希斯克利夫的心态,刻画出了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同时也展现出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小说作品中同样存在,只是相对于叙事性的文字而言,得以强调的特写镜头能够更加深刻的传达出这些思想。由此可见,电影的画面语言取代了小说的对白语言与叙述性语言,但是二者都同样是为了对野蛮、死亡以及暴力等氛围做出阐述,所以可以说,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在让读者和观众获得的感知和所认知的形象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文字语言相对于镜头语言而言更为抽象,而通过电影语言这一文字“超文本”的呈现,观众所获得的感受能够更加的深刻。

篇7

[关键词] 舞蹈艺术;舞蹈电影;整合;发展

一、舞蹈与电影的艺术融合

舞蹈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是舞蹈,与古老的舞蹈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是伴随工业化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立艺术范式的艺术形态,就两者的起源时间来看,两种艺术在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类社会形成后,人类思想意识水平与生产力不断发展提升,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越来越多的艺术通过人类对自然驾驭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被人类创作和运用到生活当中,舞蹈也逐渐由远古单纯的图腾膜拜发展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在电影还未发明之前,舞蹈艺术就已经走上舞台,形成门类齐全、表现丰富的社会化艺术形式。

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在20世纪初诞生,电影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电影艺术的诞生是人类创作艺术达到巅峰的代表。当古老的舞蹈艺术与年轻的电影艺术相碰撞的时候,舞蹈电影应运而生,成为电影艺术家族中具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的电影类型。21世纪,舞蹈电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对舞蹈的单纯影音记录,舞蹈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舞蹈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舞蹈电影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舞蹈电影拍摄技巧和拍摄原则。

舞蹈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式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左右的融合过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舞蹈电影艺术范式。舞蹈艺术包括舞者、舞姿、舞台,舞蹈表现的不仅仅是舞者的舞姿,更有舞者对生命的解读,电影艺术追求的正是舞蹈艺术表现得更为深刻的艺术内涵,电影艺术通过舞蹈艺术形成舞蹈电影独特的审美方式,让舞蹈电影在21世纪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拍摄热点。

二、舞蹈电影的发展历程

舞蹈电影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玛雅·黛伦拍摄的仅有十多分钟的《午后之网》被称为舞蹈电影的雏形,该部短片收录在一张名为《玛雅·黛伦的实验电影》的DVD中,起初,这部小成本短片电影作为实验电影对于舞蹈电影的发展并未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该部短片电影在舞蹈电影发展的历程中却具有重要的位置,舞蹈电影由此被电影界所熟知,电影人开始拍摄大量的舞蹈电影。《午后之网》首次把舞蹈艺术作为电影拍摄的主旋律呈现给观众,虽然电影与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很多影片中都有舞蹈的身影,但是其都以辅助的素材身份出现在电影中,而《午后之网》是把独立的舞蹈艺术作为电影的主体出现,玛雅·黛伦的《午后之网》开了先河。其后,很多类似舞蹈电影的实验电影开始尝试进入电影行业,舞蹈电影也不再单纯地以拍摄舞蹈为电影的全部内容,舞蹈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寄托,承载了更多的电影主题和内涵。

舞蹈录影是舞蹈与电影融合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电影拍摄方式,某种意义上,舞蹈录影也是舞蹈电影的早期形式。舞蹈影像被称之为舞蹈不具备电影拍摄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是舞蹈录影却成就了舞蹈电影在后来的发展和成就,也为观众接受舞蹈电影奠定了观众基础。舞蹈录影波及的范围及其传播的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表演形式,舞蹈录影通过电视、电影放映平台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舞蹈录影也催生了舞蹈电影艺术的成熟。舞台上的艺术舞蹈不再是少数人的舞蹈,少数舞者也不再是舞台上的惟一舞者,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走进街头巷尾,用自己的舞蹈来诠释舞者对人生和信仰的理解。伴随舞蹈的推广,业余舞者越来越多,反过来促进了舞蹈录影的发展,人们在拥有一种难忘的观赏经历之后又走进舞蹈录影去探索舞蹈更深层次的本质精神。

拍舞蹈影片的知名电影人泰利·狄眉的影片笔者有幸观赏,分别为Counter Phrases和Ma Mère LOye,泰利·狄眉拍摄的这两部舞蹈录影正是舞蹈界最为知名的狄基丝·玛嘉的舞蹈作品,前一部中文译名为《反阶段》,知名影评人迈克曾经对泰利·狄眉后来拍摄的舞蹈电影《阶段》做过比较中肯的评价,笔者认为该评价也可以作为《反阶段》的评价:“灵逸之气透着隽永的芬芳,基本的肢体动作是彻底的出发,简单的走位划下的既是道理也是哲理”。影片中舞者的舞蹈穿梭在山林、池塘、广场,其舞姿浑然天成,舞者跳舞的舞台又是那么清新自然。拍摄舞蹈录影的很多电影人主要是出于对舞蹈的热爱,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艺术形式来表现舞蹈蕴涵的艺术魅力,此种阶段,舞蹈与电影还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因为舞蹈录影形式的出现而融合为一体,关键因素,电影导演并没有按照电影艺术的拍摄手法和营销手段去拍摄以舞蹈为主题的电影,舞蹈依然是舞者的舞蹈,舞者通过舞蹈表现自己对舞蹈的体会,电影导演只是通过摄影机记录舞者的舞姿。针对舞蹈电影的阐释,也有不同的看法。影评人迈克对舞蹈电影则定义为:“开宗明义跳跳跳,不理三七二十一,不讲婆婆妈妈的故事。更多时候,舞蹈电影其实是录像,与其把它们和第七艺术拉在一起,不如痛痛快快让它们和同声同气的音乐录影带挂钩,只是有时舞蹈电影却是纪录片……”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舞蹈电影并不是纪录片,纪录片有自己的规则和范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而舞蹈电影多数并不是真实的,很多舞蹈电影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有戏剧的矛盾冲突等,舞蹈电影都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表现舞者的舞姿和对人生的追求。

21世纪最伟大的舞蹈电影,应当是《舞台人生》,该部舞蹈电影被迈克誉为舞蹈电影中的花中状元,这里边有迈克对萧菲·纪莲的偏爱,该部舞蹈电影不仅奠定了舞蹈电影在电影界的地位,也让一些舞蹈痴迷者惊奇地发现,其实舞蹈不仅仅在舞台上、练功房里,还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对传统舞蹈电影格局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阐释,舞蹈电影在场面、主题、拍摄技巧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尝试。让舞者通过舞蹈表现出对人生的追求,在沉寂的社会中,通过舞蹈发现新的天地。

三、舞蹈电影的发展现状

舞蹈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电影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舞蹈电影诞生在20世纪中期,与世界电影发展的脉络相辅相成,尤其是80年代以后,舞蹈电影以好莱坞、宝莱坞、欧洲电影、东亚电影为多元的发展格局俨然形成。从外延因素考虑,推动世界电影进步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技术革新和世界市场的融合和扩大,舞蹈电影中的舞蹈带有明显的过渡和民族的舞蹈艺术特征,虽然舞蹈已经没有国界,但是历史传统中的舞蹈艺术特征依然给舞蹈烙上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特征也存在差异,欧洲的踢踏舞、日韩的街舞、南美的拉丁舞、中国云南的孔雀舞等,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舞蹈通过舞蹈电影进入了全球化传播渠道,不同国家的电影都不同程度上尝试拍摄舞蹈电影,把舞蹈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输出的一部分,进军世界电影市场。由于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需要一个载体在不影响到政治和社会的前提下,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电影正是全球化下最为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因如此,世界电影才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世界电影迎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舞蹈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赢得了各国电影界的关注,并拍摄了大量优秀的作品。20世50年代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世界著名的也是最为精彩的舞蹈电影《雨中曲》,该电影男主角是吉恩·凯利,该部影片导演以舞蹈为表现故事的手段,通过舞蹈表现社会中形形的虚伪,把社会的丑陋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部舞蹈电影中的舞蹈最大特点就是舞蹈的生活化,把舞蹈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手段,舞蹈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更有一种叙事功能,主人公吉恩·凯利以灵活的舞步游弋在街头巷尾,他内心的激情与彷徨换做流程的舞步,在虚伪的社会中游走和诉说。美国好莱坞是世界舞蹈电影生产数量最多、影片质量最高的电影基地,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好莱坞生产了大量的舞蹈电影。

与美国好莱坞相比,印度宝莱坞舞蹈电影的艺术特征更为明显,印度宝莱坞一直以来以舞蹈作为电影的主体或者以舞蹈作为电影的亮点成为世界电影的一大特色。宝莱坞舞蹈电影的成功源于宝莱坞的电影虽然重视舞蹈,但是电影的主题却依然鲜明,情节依然连贯,不是以舞蹈为舞蹈,而是舞蹈为电影服务,所以严格意义来讲,印度舞蹈电影有着舞蹈与电影明显的界限。如《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等,主题是情感片,表达的是人的情感,机器人的情感,同时,也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机器人的单纯,该片中舞蹈成分很多,舞蹈既有让影片更加诙谐,也有让情感更加炙热,但是舞蹈始终是作为影片辅助而出现的,并不是影片的核心。

中国舞蹈电影的标杆是《如果·爱》,该部电影主要就是围绕舞蹈和歌声,影片的故事围绕舞蹈展开。舞蹈伴随悠扬的歌声划破夜空的寂寞和情感的孤独,爱如此刻骨铭心,爱如此饱受煎熬,带有梦幻般的舞蹈场景,让舞者的舞蹈更具有表达情感的张力,让观众也深深受到舞蹈的影响。中国舞蹈电影有着历史渊源,“”期间的样板戏被搬上银幕具有舞蹈电影的显著特征,《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中国当代舞蹈电影受到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在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态,更具有历史和民族的元素,挖掘中国舞蹈的价值,舞蹈电影不可或缺。

舞蹈电影伴随全球化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多参与到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中来,电影借助镜头和银幕为手段将舞蹈从舞台搬到银幕,实现了舞蹈艺术在时空上的转移,同时,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让舞蹈电影有了独立的艺术秉性。舞蹈电影不再单纯的是电影类型的一种,舞蹈电影也是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走出电影,成为舞蹈与电影融合的全新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雪灵.光影中的舞者[J].名作欣赏,2007(08).

[2] 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当代电影赏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美]弗吉尼亚·赖特·卫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电影的历史(第7版)[M].原学梅,张明,杨倩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 孙绍谊,聂伟,主编.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 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电视;电影;艺术;相关性

电视电影是一种集合多种特殊手段来制作的电视影片,最开始出现在美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推动着电视电影行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导演,是培养年轻演员的摇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电视、电影行业更加迅速地发展,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电影局还专门成立了数字电影的相关奖项来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电视、电影艺术特征

电视、电影作为荧屏上的影视作品在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需要通过功能相同的摄像机进行拍摄,将人物的语言和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遵循蒙太奇组接的相关规律,同时,因为观看方式、屏幕设置、胶片与磁带等也是电视、电影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电视电影题材生活化追求

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快餐式的生活,电视、电影的播放方式在也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社会群体中不同层次群众对电视、电影的要求为发展目标。因此,在电视、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展现出亲和性的一面,使电视电影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其中主要的相关性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题材的选择以生活化指导为基准。电视、电影都是一种即使播放的传媒媒介,而它们的成功与否和在第一次播放所取得的收视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观看这些作品之前对影视内容不是非常的了解,然而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则代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深受群众的喜爱。电视电影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基准开始相关影视的拍摄过程。

2.电视与电影艺术在表现方式的特性。为了能起到一个好的收视效果都会适当地运用一些手段和发法进行思想的刻画,使观众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电视和电影作品的展示主要是以提升观众的娱乐和放松精神为主并按照大家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叙述,从而取得比较高的收视率。

3.电视、电影的以大众媒体的角色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电视是现在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娱乐项目之一,电视电影都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而展开的,但在制作和发行的体制上存在差异,同时对待作品的审美也不相同,电影院的播放环境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同时影视导演在创作也会发挥更大的了空间想象力,以商业化的宗旨来进行特色的安排,将人文艺术和特征充分融入进去。电视上则以节目的形式展开,对待影视作品中的审美、道德标准、规定以及选择上多了许多的限制条件。这是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二)叙事方式上的特征

电视和电影首先在播放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进而带给人们的视听感觉也有所差异,其电影以一种超越平常生活和意境的叙事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在影院那种特殊的环境中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电视节目所不能取代的,这与电影所追求的视听复杂化和奇观化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在人物叙事的表达上节奏感更强,这些特征都赋予了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电视则以一种相对平稳的节奏来开展相关故事的叙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更加清晰和透彻地反映到荧屏中,这种播放方式与人们的真实生活非常贴近,也是深入观众喜爱的一种娱乐项目。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反映在电视节目的时间上,电视剧的跨度相对比较长,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故事情节叙述,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这种长期播放的过程中和观众产生强烈的链接关系,进而促进群众走入到作品中去。在时间上电视和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艺术特征差距。

电视电影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叙事策略上的差异,这对电视和电影的正确认识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取有利的信息。其中在电视和电影中分别以单体和系列片的方式存在,单体形态的时间比较长,同时结构上和电影有些相似,而电影处理上就没有了相关的痕迹。电影中的系列片和电视剧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缺乏电视剧之间的连贯性,其中电视剧每一集中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都会围绕相同的角色进行剧情的发展。根据这样特殊的角色设定来使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这种创作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电影得到更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以一种流行趋势逐渐引领着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电视电影的创作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推动电视剧播放的主要动力。

(三)生活和仪式化的独特审美体验

通过电视的窗口来观看电影是电影事业长期发展的目标,电视电影的欣赏效果与当时观看的环境因素有关,将家庭的观看环境和电影化的观看方式相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同的审美刺激感觉,而在电视电影的制作过程照中也是将这一审美感觉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电影播放的特殊环境能够给人一种艺术欣赏的感觉,进而促进人们以审美的艺术感觉来享受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同时在这样完全漆黑的环境下会带给人们特殊的情感体验,抛开一切世俗的东西来沉醉在自己的思想海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样的特殊体验就造成人们的一些观念错误,认为电影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而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们在感官体验上有了更多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也越来越成为今后影视发展的方向,以不断地寻找生活新鲜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电视媒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和生活同为一体了,电视电影在提供这种特殊审美功能的同时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电视和电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间都存在特殊的观赏环境和魅力。而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正是结合了电影的特殊性能以及电视的播放的一些条件。这是目前满足人们对影视观看的要求,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需要充分地将电视和电影的相关特性结合起来,在播放形式上首先做到与电影形式相对的地方,进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播放的过程中将广告的部分去除,保证欣赏者拥有一个连贯的欣赏过程,在电视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靠近生活,以此来增加现实生活和作品之间的亲密感。

二、电视、电影艺术的相关性

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是艺术中非常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已经深入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影视艺术是对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并称,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实际上电视艺术要比电影艺术复杂。电视艺术中还涉及了文化的创作,例如在表达形式上以文艺节目的形式来表达,电视和电影的艺术形似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在构造结构上的相关性

众所周知电影的时间是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的,因此在电影中整个故事的叙事情节相对比较紧张,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使观众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叙事的线索,就需要在结构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将各种元素以综合化的眼光来进行评定和借鉴。同时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营造出特殊的感情氛围来达到影视作品中逻辑化的需要。在这些影视画片的深处传达一些具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形式的发展空间无疑给观众增添了更多的想象内容。只有按照这样的轨迹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才能实现影视作用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电视节目中同样要求产生视觉得冲击和奇观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为目的进行相关内容的摄制过程,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体现出了电视节目所不同的特征形式,然而现实情况当中经常出现没有逻辑性的镜头,将节目的刺激和悬念营造的过于形式化而失去了其特殊的价值。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过度夸张节目的镜头,使得节目本身失去了内涵和意义。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电视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法。例如在我国的奥运宣传片中就是充分的利用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的相关技巧来更好地展现影片的价值,在这个纪录片中主要以百年变化为背景,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完善,将中国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奥运精神的出题思想。在这个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镜头画面的切放以希腊神殿到北京鸟巢的连贯性为主,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时代内容都以虚拟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以这种时空拉长镜头的方式来传达深远的意义,同时增添了镜头的美感和人们的想象力。通关影片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样的叙事方式是非常独特和艺术的,是继承了电影中蒙太奇观视觉效果的很好证明。

(二)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光、色运用的相关性

以镜头的拍摄形式来完成电视和电影的不同画面要求,并且可以打造出各种不同的效果,这些功能都和影视中画面的光、色的运用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镜头的特殊视野下呈现出各种情绪和气氛。进而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这是电影影视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特殊风格所营造的个性化情景。其中光影的使用可以将作品打造成不同的形象,例如在影视的调节和色彩的安排上就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被赋予为精神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艺术形式。例如,《电影语言》中明确地对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做了一个实验验证,对于视觉冲击中色彩的变化感觉最为强烈,这说明色彩在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其中主要以观众的视角为主来进行色彩的选择和设定。同时也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按照一定的方向来完成完整意思的叙述。

实际的影视作品的色彩调整过程是在充分的了解剧本之后来具体落实的。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整个故事的叙述都是在一种悲痛的环境中,选择的色调就以灰色为主,进而营造出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气氛。而在叙述回忆的过程中则采用比较鲜明的色彩来反映此时的轻松和愉快,利用色彩存在的反差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对影片内容刻画得更加深入。这都说明色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能够给人直接的直接冲击感并迅速达到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科学地调整影视色彩能够实现作品所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这是电视和电影艺术存在的相似性。

三、结 语

电视和电影艺术在整个艺术的领域中是备受关注和重视的艺术形式,他们具有平等的价值和艺术性,在表现形式不断的变化中已经逐渐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以影视艺术的称号来表达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分析来具体阐述了所具有的特色。电视和电影的艺术特征在结构上和色彩感知上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的详细分析了解到其中存在联系,为今后电视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天灵.电视电影的艺术特点分析[J].文教资料,2012(27).

[2] 逢格炜.电影电视是不是综合艺术[J].大舞台,2010(01).

[3] 王天慧.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包装艺术的相似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0(02).

篇9

【关键词】西方电影 电影文化 本体论

一、早期电影文化理论的本体论时期

法国电影理论家埃米尔・克莱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史《电影机的历史》。美国中西部诗人瓦契尔・林赛的《活动画面的艺术》是第一本电影史汇编。由于默声影片缺乏声音,一切表达都要通过移动的图画,作者将电影的根本特征定义为“活动的雕塑”,并根据电影对其他传统艺术的依附来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

20世纪20至30年代,早期电影理论为本体论时期,批评集中于电影视听语言。电影艺术被形容为“柏拉图洞喻”,西方各国相继产生独立的电影评论,其读者主要是影迷或电影创作者。电影这个亚文化体被当成由生产、消费、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等组成的有机结构,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艺术、风俗等各个领域。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对电影的本性、电影蒙太奇、画面构成和电影表演都有精辟论述。他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及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探讨电影艺术之本性,论述电影的样式、风格、流派、剧本及明星等元素,阐述电影与观众相互作用中形成“视觉文化”。巴拉兹强调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对无声电影艺术经验的总结、有声电影的功过与电影艺术特点等,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电影研究者,他对文学文本与电影改编的问题提出电影改编的自由派观点,即电影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不要绝对忠实于原著。反之,安德烈-巴赞等学者则认为小说高于电影,电影剧本应该忠实于文学原著。从巴拉兹开始,电影文化理论从电影性向周边人文科学扩散,注重电影作为介入体的“电影意义”。自此,介入体、被介入体与介入方式构成当下电影理论的三种类型,即本体论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方法论理论。

二、电影文化理论成熟期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法国电影研究者G・柯亨-西特对法语的两个电影词汇进行辨析。《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从电影是“物质现实的还原”出发,探讨电影的一般特征、范围和元素及构成,阐明电影的全部功能是记录和提示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

40年代中后期,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电影学诞生。对一般主观镜头的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46年,法国美学家艾迪安・苏里奥在巴黎大学建立“电影学研究所”并出版《电影学国际评论》杂志,研究者包括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生物学家等。

50至60年代是现代电影文化理论的成熟期,《电影手册》的黄金年代,从强调模仿到突出电影独特的媒介特征,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型、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潮结合。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益开拓,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已经确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与联系也越来越清楚,电影批评也不再附属于电影创作与电影工业,电影理论有独立的哲学思想与文化领域。法国和意大利先后出现现代派电影。1950年,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及对不同民族国家电影的深度报道,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意大利电影史学家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沿时间轴线描述电影艺术理论史,关注卡努杜、谢尔曼・杜拉克、普多夫金、爱因汉姆与巴拉兹等电影理论,将电影理论史分为创始者、组织者与普及者三个时期。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从电影画面就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出发,论述电影语言与文学、绘画、音乐的联系及其在蒙太奇、景深、对话、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表现。法国电影研究者亨利・阿杰尔的《电影美学概论》提出电影艺术本性问题。

法国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总结,法国新浪潮的代言。作者通过一系列影评展开电影流派及导演作品的具体评论。“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概括。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学者、导演让・米特里的《电影心理学与美学》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与集大成之作,作者深入探讨电影结构与形式问题;米特里的《问题中的符号学》对电影符号学进行分析与批评。美国电影理论家诺埃尔・伯奇的《电影实践理论》阐述电影时空的表达方式、音画的辩证关系、干扰性因素及虚构与非虚构题材等问题。法国编剧、导演、演员、“新浪潮”电影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倡导与实践电影作者论、导演中心论,他认为电影是浪漫化的生活。

法国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学生克里斯蒂安・麦茨是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电影符号学家,其电影理论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即符号学时期、叙事学时期和文化学时期,他在G・柯亨―西特的基础上指出电影关联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所指涉的电影文化范畴包括实体、关系与认知活动,麦茨的《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首次提出“影片文本”的概念,从而读解文本成为电影符号学第二阶段的新途径。电影学即电影科学由心理学、精神病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对电影进行科学研究。麦茨的著述《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作者创立电影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人物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文本的欲念”即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等。

60年代末,英国《新左派评论》采取以政治为导向的法国结构主义立场,拒斥英国左派传统,拥护欧洲理论,英国第一批新电影理论著作包括彼得・沃伦的《电影的符号和意义》、大卫・威尔与彼得・沃伦的《山姆・富勒》、吉姆・济茨的《地平线西部》、保罗・威勒曼的《罗杰・柯曼》以及科林・麦克阿瑟的《地下美国》,所有这些新电影理论奠定了好莱坞类型电影与结构作者论的中心地位,影响了70年代中期英美电影理论走向。

篇10

[关键词]音乐;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欣赏

在现代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片。许多成功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黯然失色。许多成功的影片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由于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不同,所以欣赏电影音乐与欣赏纯音乐的角度也不能相同。

一、电影音乐概述

电影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他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门类,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电影音乐和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在电影中具有多方位的艺术功能。电影和其他“综合性视觉艺术”(如歌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电影这门艺术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完成这门艺术的最后一道综合程序是要观众参与来完成的。由于欣赏电影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就使得电影必定要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而电影音乐的特性是来源于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二者之间在本体属性、感受方式和自身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二者又能够统一。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

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要有相当完美的艺术性、独立性,又必须顾及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或欣赏电影音乐前必须明白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即:在电影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音乐的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例如,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选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古代的气氛。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以此作为一个例子说明。

2.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它所表达的思想不像视觉艺术,诸如绘画、摄影、电影画面等那样具体明确,然而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其抒情作用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感情、心理的变化等。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电影音乐的抒情作用通常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深化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影片《血战台儿庄》揭示的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

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被称作主题音乐。它是影片音乐的核心,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由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电影音乐的欣赏

要更好、更深刻地了解与欣赏电影音乐,还取决于诸多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取决于欣赏者对各类音乐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在欣赏电影音乐时,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欣赏角度。比如,音乐的写作手法、风格、乐队编制等方面的音乐知识,都直接和欣赏电影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在有些电影中,还直接插入了古典音乐的片段。电影《钢琴师》中就有大量肖邦的钢琴作品。如果对肖邦及他创作的钢琴作品有深刻地了解,则对欣赏这部电影音乐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是音乐的语言,如节奏、节拍、音程和弦、音阶与调式、主题和旋律以及乐谱读法等,通过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进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因此,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