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9 17: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经济效益;激励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57-02
现代企业为全面提升绩效水平,必须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建立或改造一个组织的过程,即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再设计,是把任务、权力和责任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它为企业的每个成员――指派工作职责并协调其工作,以期在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工作绩效。因此,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组织运转体制,既包括建立所有者机构、高层领导机构以及完成生产、销售、研究开发、财务、人事等任务的职能机构,也包括规定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责权关系,如产权关系、领导关系、指挥关系、横向协作关系等。
1 建立健全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从而保证企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现代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从事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也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公司组织机构是公司中最高管理层,着眼于高层的分工与协调、集权与分权关系;另一方面,公司组织机构构成了现代企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并以法律或公司章程的形式加以确定,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法人制度在组织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三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中,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模式,通常包括: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所组成的决策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的执行机构和监事会所组成的监督机构。
2 建立健全一个合理的职能体系,使企业组织成员有效地实行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调 企业职能体系是指为了达成企业目标而设立的提供采购、制造、销售、财务、人事等作业及决策支持、业务控制、服务等职能的机构的总称。各职能机构完成决策支持、决策实施及业务控制等任务,它与组织机构共同组成了企业的整体组织形态。对于企业而言,职能体系一般由不同的基本业务、不同的管理作业和不同的管理层次三维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基本业务、管理作业在不同管理层次上相互交叉,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基本业务与管理作业的相互交叉又主要表现在每个基本业务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作业机构发挥作用。
如果企业组织的职能体系不健全,企业经营决策及其实施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当然,现代大中型企业的职能体系在具体机构即各个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3 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权力系统:使企业组织成员能够接受并执行管理者的决定 企业组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要想实现这个共同目标,就必须统一领导,这也是企业组织不同于其他一般组织的区别所在。同时,企业组织又是一个实行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调的组织实体,必须形成一定的权力系统,确保企业组织的有效运转。建立合理的权力系统的目标在于合理地分解组织职权,进行集权与分权的安排,使企业组织具备灵敏的应变能力。合理的权力系统,不仅能够使高层领导集中精力处理好公司最重要的问题,而且能够调动下级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和组织运转的效率。总体上说,建立公司的权力系统应遵循分级授权的原则,从最高层开始,自上而下逐级授权,直至基层组织,不能越级授权。各级组织层次的职权,包括已授出和未授出的职权,都必须非常明确,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公布于众。组织成员根据规定行使自己的职权,并履行相应的职责。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当出现下级无法应付的问题时,要把权力上移,由上级处理,确保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4 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引导人们在行动上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做出贡献 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企业目标得到企业组织成员的认同,促使他们共同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最终达到组织的整体效率。激励不仅仅是一项管理职能,更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工作必须考虑员工(包括经理人员和一般雇员)的多方面要求,通过适当满足他们要求来达到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目的。也为上级和员工之间提供一个正式的沟通的机会。考评沟通是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考评人和被考评人面对面对考评结果进行讨论,并指出优点、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考评沟通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创造了一个正式沟通的机会。利用这个沟通机会,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员工实际工作状况和深层次原因,员工也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思路和计划,促进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高了管理的穿透力和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组织工作应注意的事项有:一是在工作设计上,要专业化和丰富化相结合,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即保证分工效率又增强员工对工作的兴趣;二是在职责分配上,要赋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性和责任,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有效;三是在组织运行中,要建立合理公正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奖惩制度,发挥各级组织成员的优点,尽可能地抑制缺点;四是在组织文化建设上,要鼓励上进,反对消极平庸,强调相互沟通、尊重和关心,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组织氛围。值得一提的是,鉴于经理人员在现代公司中的重要性,对经理人员的激励通常应与一般员工分开实施。
总之,我们说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组织吸引人才的基础性制度,也是管理永恒的主题之一,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的是绩效评估制度的主要作用,它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保持企业组织的创新能力,就是让企业建立起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企业利润链中的关键环节更加贴近市场。现实中,企业竞争力一般是由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资本运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等若干能力有机结合而成的。因此,提升企业竞争力,要从企业制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按照系统优化的原理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组织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竞争力必须依赖其精干、高效的组织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制度创新,除了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企业组织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进而为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石化企业发挥离退休人员作用的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段晓军.如何做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J].低碳世界,2014(9).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 内控管理 制度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F 239.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建筑企业面临同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内控管理作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影响内控管理制度顺利运行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对建筑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管理造成很大影响。加强建筑类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不但能提高建筑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且能提高建筑类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建筑类企业运行效率。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提升内控管理制度水平是实现建筑类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基础保障。作为建筑类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内控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其次,提升内控管理制度能保证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落实的更加彻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各种规章制度准确的落实,才能保证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能顺利展开,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所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内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1]。最后,提升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通过提升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能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各个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大型的建筑公司虽然认识到财务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做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财务内控制度很难顺利进行。比如:一个监督管理人员要承担很多工作,而且建筑企业内部监督审核机制的工作比较模糊,使得建筑企业中财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模糊不清,很多责任落实不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身上,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对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足
很多建筑类企业把内控管理制度和内控监督制度相互混淆,甚至有的建筑公司把内控管理制度单做内部监督制度来执行,认为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和我们员工没有太大的关系。更有甚者把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当作是普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对内控管理制度缺乏认识和了解,使得很多内控管理制度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从而降低了内控管理制度的工作效率。通过调查北京市28家建筑企业,其中有16家建筑企业的员工对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普遍不高,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理解不全面。虽然12家建筑企业有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但是没有对内控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方案,使得内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企业中要想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就必须保证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落实到方法,而不是仅仅制定出相关的内控管理制度[2]。
(三)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系统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把高科技融入到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已经成为可能,对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采用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再加上建筑工程需要的投资比较大,工程项目比较多,施工的范围比较广泛,给财务信息的收集制造了很大难度。由于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信息和数据比较庞大,如果信息系统跟不上时展的趋势,就会造成财务信息数据收集困难,传输成本高,而效率低的现象发生。建筑企业上级难以获得下级准确的财务数据,导致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高质量、高准确度的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就不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决策,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和运行。
(四)建筑企业对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低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建筑企业很多的信息数据是有权利不向外公开,比如:财务信息、成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等数据。但是有一些建筑企业对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比较差,使得很多建筑企业的重要信息泄漏或者被窃取,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很多建筑企业中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这一点和建筑企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很大差距。除此之外,财务信息的准确度是建筑企业制定发展决策的主要指标,但是在实际核算财务信息的过程中,一些员工综合素质比较低,法律意识比较欠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就在财务信息上弄虚作假,使得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导致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三、加强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财务内控观念,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要对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认识,加强企业对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派遣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参加国际上关于内控管理制度研讨会,并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应用到建筑企业当中。并定期举行培训和教育,逐步转变原有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观念。根据国家最新的《会计法》对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相关的条例进行完善,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只有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其次要根据建筑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会计审计和财务预算管理方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升级财务信息的获取途径,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争取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当中[3]。最后,在建筑企业内部落实经济责任制度,对做得好的员工进行资金和晋升奖励,对做得不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度,从根本上转变建筑企业员工对原有内控管理制度的观念,从而逐步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二)引入ERP系统发挥各自的职能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集合到一起,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在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应用ERP系统能保证建筑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参与到内控管理制度中,才能发挥出具体的价值。所以要引进REP系统对提高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监督力和执行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P系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保证企业每项业务都能按照预先制定的流程运行,如果某一个业务流程环节上出现问题,那么下一步业务流程就无法继续,等解决了遇到的问题才能继续。从而保证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质量。通过REP系统监督和控制的能力,保证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从而减少出现人为补手续的现象,降低建筑企业运行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4]。
(三)注重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建筑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并不是财务管理专职的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保证每个员工都能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建筑企业各个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企业员工对建筑企业运行的了解程度,才能保证预算管理运行更加顺利,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信息不准确的具体原因是因为审计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所以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工作的审核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
(四)提高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
在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安全问题,提高财务风险的意识。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是提高财务风险意识的主要方式,保证建筑企业财务信息足够安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同时要增加财务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当中。除此之外,还要把风险防范纳入到建筑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时刻提醒工作人员牢记风险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风险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对建筑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希望对我国建筑企业建设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靳瑞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初探[J].会计师,2014(08):64- 65.
[2] 徐雪梅.关于完善建筑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300- 301.
篇3
随着各类风险管控体系的发展,相关风险评估、管控方法越来越专业,但仅有少数归口管理部门对此全面了解,导致生产风险、内控风险、廉政风险的相关要求未能有效体现在日常工作制度中。未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最新的制度只存在于过往的发文中,或是部分员工的资料文件夹中,企业员工对于不经常使用的制度难以查阅。
新型管理制度体系设计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行为针对多个管理因素实施,注重多维的立体式协调处理。现代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通常要考虑管理目标、风险管控等多方面的因素。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明确制度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体系结构、制度的展现形式等。
制度体系的管理目标
在制度建设前,应该明确相应业务的管理目标和策略。同时,各类制度的管理目标应一致。通常,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其宗旨是确保实现企业战略所既定的管理目标和战略选择,从而确保所有管理制度方向一致。为确保制度对战略的承接,在制度审核阶段,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
制度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制度管理的对象是业务,主要规范各管理层在业务中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方法。所以,在明确企业需要哪些制度前,首先要理清企业有哪些业务。根据业务范围的大小,分为业务领域、一级业务、二级业务和业务事项。按照制度与二业务对应、业务事项与业务流程对应的原则,明确企业需要哪些制度和业务指导书。
制度体系内部结构
根据供电企业业务特点,制度体系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制度应彼此独立、全无遗漏;制度体系应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制度之间应紧密联系与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供电企业的业务特点,划分了电网企业的三大核心业务,即管理资产、传送电能和服务客户。围绕这三大核心业务,有六项综合管理职能和五大支持职能(见图1)。
制度的内容
通过对供电企业已有制度的梳理,结合同国家标准、法律的比较,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信息表、总则、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职责界面、管理内容和方法、附则和附录。同时,还应清晰地展示业务管理流程,对每个流程节点的业务指引和管理要求进行详细阐述。流程图和表单中都包含有具体的岗位信息,通过对岗位相关流程的梳理,可形成职责手册、岗位手册等(见图2)。
制度体系的风险管控措施
南方电网公司建立了多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廉政风险管理体系等。制度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考虑风险防控措施。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将这些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融入到制度体系中。具体做法是,在制度编制前,由风险管控部门提示各类制度应防控的业务风险及其应对原则。制度编制完成后,再由风险管控部门来对制度中的管控措施进行审核。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过程中,应组织企业负责人、战略制定部门、制度相关方共同参与制度评审。一方面通过战略承接性审查,提高了制度质量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制度起草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确保了制度对企业战略的承接;另一方面通过评审、讨论,协商接口标准,细化横向协同的业务流程,在制度出台前达成广泛共识,确保制度编制时充分考虑多方利益,避免“违法制度”、“寻租制度”、“打架制度”的出台。制度体系信息化管理按照无纸化办公的发展趋势,纸质版的制度既不方便应用,也不利于及时更新调整。应该用信息化手段对制度体系进行管理、维护,并提供制度的扩展应用。某供电企业建设的制度管理系统,包含了制度总览、基本查询、高级检索、知识库管理、意见反馈、制度评价以及系统管理七个模块,具备的功能包括检索、查询、日常更新等基本功能,另外,还具备展示制度体系的拓扑结构、形成制度间的引用链接关系以及建立制度与风险管控要求的对应关系等高级应用功能。
结论及建议
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 物资管理;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前言
在石油企业中,日常工作中需要的物资数量非常大,总体采购金额也比较大。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质量,并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成为了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石油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控,并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形成对物资采购和流通的全面管理,才能提高物资管理的实际效果,为石油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只有确保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才能到达物资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1.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合格供方网络
考虑到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数量众多的特点,应根据物资采购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合格供方网络,将信誉好的企业纳入到合格供方网络中,便于日后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物资管理的实效性,满足物资采购需要。
2.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对物资供应商的准入资格进行明确
建立了合格供方网络之后,石油企业在物资管理中,明确对物资供应尚的要求,使物资供应商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对照整改,使供应商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在具体供货中以石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物资采购流程为准。
3.石油企业应将市场准入制度作为物资管理的重要依据
参照其他行业的物资管理,石油企业在具体的物资管理过程中,应将市场准入制度作为物资管理的重要依据,并积极建立全面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对物资供应商的有效约束,最终达到提高物资采购质量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加强对物资供应商资格的评价
1.石油企业应定期对物资供应商资格进行评价
由于物资供应商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变动,其供货范围和供应能力都存在预定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信息,石油企业应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对供应商的供货资格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物资管理规定。
2.石油企业应根据物资供应商资格评价结果对供应商等级进行调整
对物资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定期评价之后,对不再满足物资管理规定的供应商应取消其供货资格。对供应商等级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调整其供货范围及其享受的待遇。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实际来看,及时调整供应商等级是十分必要的。
3.石油企业应督促物资供应商完善服务,提高供应商等级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供应商是保证企业物资采购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资格评价过程中,石油企业应从供应商角度考虑问题,应督促物资供应商完善服务,提高供应商等级,更好的满足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和管理需要。
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应建立并完善的物资管理流程
对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而言,在具体的物资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就要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物资管理流程,使物资管理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和整体流程高效运转。结合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油企业应根据物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
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之外,在物资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还要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使物资管理能够获得可靠的依据,达到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建立具体的物资管理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2.石油企业应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主,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从当前石油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看,物资管理流程不但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物资管理能够在统一的流程下取得积极的管理效果。基于这一认识,石油企业应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
3.石油企业应从企业管理入手,对物资管理流程进行不断完善
根据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现实需求,对物资管理流程的完善,应突出高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和整体效果上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石油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满足高效性目标。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石油企业要想提高物资管理效果,就要从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物资供应商资格的评价以及建立并完善的物资管理流程等方面入手,使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整体水平和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为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瞿伦革,栗东生.电子商务采购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J].数字化工,2004年04期
[2] 徐云梅.浅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思路和基本方法[J].湖北电力,2004年S1期
[3] 马金凤.统计分析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4] 王洪涛,葛伯华.推行物资管理整体优化提高经济效益[J].数字化工,2004年04期
篇5
【关键词】企业 内部会计 管理制度 新思路
一、前言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单位为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以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规定为根据,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而制定的制度、措施和办法。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稽核稽查审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内容。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如今天津市企业的财务行为复杂多样,头绪众多,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掌舵,企业的发展将偏离预定的良性发展轨道,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当今天津市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信息缺少统一性和真实性
由于天津市企业一般由众多项目公司、项目部等组成,而这些下属分支机构缺少一个统一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导致财务信息缺少统一性和可比性,管理层无法从这些财务信息中得到有用的决策依据。在缺少可靠财务信息的条件下,企业没有对业务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导致项目的拍板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容易导致企业对业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缺少预判,加大了业务控制的难度。
(二)管理层与财务人员职责缺位
部分天津市重工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内部会计管理观念淡薄。不仅企业管理层缺少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将财务大权完全放置于财务部门手中,缺少对财务信息的把握,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等行为;而且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责任感较弱,做事敷衍、拖沓,在财务报表的制作上不够用心,准确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无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长此以往,内部会计管理必然出现问题。
(三)缺乏对财会人员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
现阶段天津市企业普遍存在忽视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企业经营者缺少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重视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按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建立起绩效考评制度,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没有给予应有的奖励,对于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财会人员没有给予应有的处罚,造成财务部门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缺乏工作热情。部分企业单位存在裙带关系,管理者以其亲属担任单位的财会人员,导致拥有专业技能和良好操作熟练度的财会人员的缺少,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必然无法真正得到实践。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不规范
仅仅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没有很好的实施,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切实按照制度办事,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监督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审计,提高企业资金运行效率,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如果纸上谈兵,不能严格按制度办事,那么将会给擅自挪用资金、偷税漏税、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留出空间,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三、建立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新思路
(一)完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需要明确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决定会计机构的设置,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良好的内部会计体系也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企业只有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企业经营者应重视财会员工队伍的素质培养,提高财会职工专业素质,强化财会职工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财会职工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感,努力引导财会人员找到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结合点,建立和执行人力资源政策,引进把内部会计控制度设立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
(三)完善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即预算管理是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企业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执行和差异分析,建立、健全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的职能。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积极参与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当然这需要经营者对财务管理的支持,采取能不断调整的滚动式预算或全面动态预算制度,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使预算能更多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使预算更接近于连续进行的计划过程。
(四)完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和稽查审计制度
实践表明,在企业单位稽查审计工作采用专项稽查审计调查与稽查审计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发挥稽查审计监督的作用。稽查审计离不开专项稽查审计调查,通过专项稽查审计调查能够取得更为广泛的数据和证据;专项稽查审计调查也离不开稽查审计,对调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必须按照法律程序通过稽查才能更深入地查处。由真实、合法稽查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稽查审计兼顾并突出效益稽查审计转变;由查处违法违纪问题为主向查处问题与为宏观服务相结合转变。
(五)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许多天津市重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一味片面地强调降低成本,而没有考虑到重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没有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没有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其实,重工业企业要生存的关键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受市场的欢迎。因此企业在控制成本时必须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否则,企业的形象将因为产品质量和信誉问题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业绩下滑或者倒闭。除此之外,由于重工业行业的特殊性,安全第一无可争议。所以,天津市企业单位想要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延伸到重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业务的发展态势分析、产品质量的提高上。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当今天津市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的重中之重,能使企业及时地规避风险、准确的抓住市场机遇、对市场调节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并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增长,因此只有完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完善定额管理制度、完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和稽查审计制度、完善成本核算制度等才能最终使天津市企业以较强的竞争态势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2] 蔡雪琴.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
[3] 张德森.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4] 刘淑红.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J].知识经济,2008(07).
[5] 赵玉红.浅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08(03).
[6] 张佳昕.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之管见[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08).
篇6
关键词:制度管理 生产秩序 稳定
制度能够保障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多地遵循于预先制定好的一系列的规则与既定的程序,使其一切活动有章可循,从而避免了依赖少数人决策所造成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宣钢炼铁厂是一个具有70余年历史的老厂,岁月的积淀使该厂的管理制度已覆盖到各系统、各方面。但随着企业装备升级、生产格局调整、流程再造、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调整等因素变换,原有的一些制度已不能推动企业高效有序运行,更不能促进科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对旧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对于阻碍企业发展的制度要予以废除,用推动企业进步的新制度取而代之,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制度管理模式。
一、制度与制度管理
所谓企业制度就是指将一个企业的人、财、物、技术等按一定标准确定下来,形成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规则及程序。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制度一般都用于管理,一切制度都可以看作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所谓制度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严格精确的程式化管理。制度管理实际上就是制度的运用过程。企业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把大量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纷繁复杂的管理活动变得条理清晰、规范有序,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制度管理体现了企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方向和行为的准则。只有对制度加强管理,才能发挥出制度作为资源的作用。
二、制度管理的误区和不足
制度是管理的前提,管理的规范化运行必须依靠制度作保障。有些企业因为历史悠久,各类规章制度逐年累加,形成“堆积如山”的状况,但在现实中,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有些制度已与实际脱节,不适应管理需要。也有些企业总是不断推出新的规章制度,以至于出现各项制度越来越多,重复繁琐的现象。这些制度管理上的不足,造成各类规章制度虽面面俱到,但实际运作中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甚至模糊了部门归口、职责分工,造成工作拖延、推诿扯皮,影响到企业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冶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宣钢炼铁厂认识到有一些旧的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实际和管理的需要,甚至成为发展的桎梏。完善的制度管理要紧紧围绕企业当前的发展目标、中心任务、管理要求来修订、维护,体现制度的时代性、导向性和实践性。近年来,该厂每年对各类制度加以梳理、修订,保证制度与时俱进,符合企业当前实际,满足了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制度管理的作用。
三、制度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1.开展制度评估
宣钢炼铁厂从企业管理需求的角度,将全厂制度按照系统分工和项目分支的具体内容加以归属,进行全面整理,重新设计、安排制度体系。要求各专业管理部门每季度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与完善,保证规章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2.内容具体,格式规范
对收集整理的制度文件进行仔细核实,对内容相近的进行合并,对与现阶段不相符的内容按程序提出修改建议后进行修改,对内容不详的进行补充完善,对需要新建制度的内容按标准进行编制。对公司下发的正式文件、厂红头文件(有编号)如在范围、标准、内容等有与当前生产少量不相符的,按要求进行修定;如不能修改的,编写补充文件。
另外,为保证制度的规范,在已经整理出制度的基础上依照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内容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修定,并要求用词准确、语言严谨、内容简洁,做到全面细致、文本格式统一。对于生产管理制度中涉及到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尽可能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的基本状态和基础数据,并以流程图、图表形式进行描述,作为独立文件,起到形式辅助作用,更加形象易懂。
3.制度的执行与管理
制度出台后即进入制度的管理阶段。宣钢炼铁厂由综合办公室下属的企管部门负责制度的综合管理,对照行业企业完善本厂制度体系建设,牵头组织厂生产、技术、能源、环保、机动、安全、党群系统对全厂各项制度进行修订、审核,形成现行制度的汇编,并实行版本管理,在厂局域网集中、统一管理,终端人员均可实现在线查询使用。另外,在制度的执行落实上,建立了制度执行、督导、考核体系,各职能科室是本专业(系统)规章制度的责任部门,不仅负责本专业(系统)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与完善,而且对制度的落实负责监督检查,建立厂部、科室、车间、班组、岗位逐级考核标准和规则,做到每项制度有负责、有安排、有标准、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着力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四、结束语
制度问题是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执行基础,好的企业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完善制度管理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功能,发挥组织的整体优势,使企业各系统能够更好的配合,实现各项工作的有效衔接,达到经营管理工作上下贯通;同时,有利于企业职工更好的了解工作流程,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促动企业执行力得到提高,实现企业高效化运营。
参考文献:
[1]丁宁.对基础管理的反思.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5):31-32
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可靠、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作良好的内控制度,促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的“家规家法”依据,也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制定环节上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某个或几个关键点的控制。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使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同时,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管理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法律规定,还是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组织规划、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实物控制四种形式。
(一)组织规划控制
即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控制。一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应当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一个部门单独办理,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二是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就是要求那些不相容职务分别由几个人担任,互相监督以减少舞弊或差错发生的风险,如实行钱账分管,账账分管,账物分管等。
(二)预算控制
是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一是编定的预算应当体现单位经营目标,并明确责权;二是定期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三是预算执行中应允许经授权批准对预算调整,以切合单位实际。
(三)授权批准控制
即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经授权批准方可进行,以防止,保证既定管理方针的执行。授权批准控制包括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两种形式。
(四)实物控制
即对单位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定期进进行财产清查。除以上四种基本方式之外,内部控制还包括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审计控制等多种方式。
三、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内容及形式上的差异
建立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对企业文化、管理者素质、品行等的影响。现行的企业内控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内控目标上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目标,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为着眼点,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管理,重速度和规模轻产品质量和效益。从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以及各位员工,都把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作为其业务活动目标,各环节、各部位缺乏沟通和相互联系,对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形不成“提供恰当保证”的观念,把内控制度理解成一般的规章制度,理解成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施国家法律规章的具体细则。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差甚远。
(2)内控内容上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内容,多数对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求甚多,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管理组织的设计不科学,强调了检查性,忽略了预防性和指导性。因此,使内控制度很难发挥其控制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控形式上的差异
由于现行内控制度游离于管理之外,在形式上与管理格格不入,表面文章多,不注重提高内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缺少有效控制,因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二)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力及认识上的不足
一是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领导的管理意识淡薄,不遵守内部控制的规定,不按程序操作,导致内部控制威慑力下降。再加上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人员责任感不强,造成制度落而不实,有章不循的状况;二是不相容职务未分离。在国有企业中,部门,职务,岗位的设置基本已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划分。但有的环节较为薄弱,如审计环节,许多企业,审计与财务分离不彻底,内部审计行同虚设。这样极易导致财务部门违法违纪经济活动发生;三是产权关系不明。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得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因会计员说量不足,素质不高而造成了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频繁和会计资料严重失真;有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所有者职能要到位
就政府而言,所期望的是就业和税收,经理人员和工人期望的是工资的多少,而所有者最终承受企业的亏盈。所以,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应当来自于所有者,避免市场风险的约束力也来自所有者。所有者避免经营风险的谨慎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形成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因此,所有者职能到位,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所有者对经营者形成控制和制衡机制,强调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最大程度上遏制经营者权利滥用。
(三)强化控制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控制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正直、职业道德和进取心;企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的经营理念和风险;对企业单位经营实践的各种外部影响;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特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
(四)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是指凡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发)、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业务,均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互相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如现金、存款支付应由会计主管或授权的人审核批准,出纳付款与记账员登账不能由一人同时担任;出纳不能兼任稽核、做到财务有预算、管理有制度、业务有流程、过程有监督、落实有措施、执行有考核。
(五)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评价,监督和防范功能。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堵赛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外,还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它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以遵循,资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单位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
(六)建立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强化内控制度实施情况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是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控制的载体。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对其进行测试,确保其安全可靠。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逐步形成常态机制。使内部控制不能成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文。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
篇8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重点控制; 内部控制成本
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和许多非上市企业,正根据《基本规范》的精神,抓紧制定或修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并节约制度成本,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基本规范》提出了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实际上这五个要素囊括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内容完整、体系复杂的有机整体。企业要按照五个要素的内容,构造一个非常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能够做到,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更何况还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因此,深刻认识、全面领会五大要素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实施重点控制,以确保控制的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重点控制,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是必须重点控制的。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重点关注和控制的环节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资金运动直接相关的领域
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原则上说,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要与资金打交道,大多涉及到资金的运动。因此,凡是涉及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环节都应该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活动。融资规模、融资利率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稳健性问题。因此,必须从融资方式、融资规模、融资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在企业融资活动决策程序上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定。
二是企业投资活动。企业投资是进行扩张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的投资又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投资方面发生重大失误,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灭顶之灾。对企业投资的关注与控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关注的重点在于投资的领域是否与企业目前经营范围和方向一致或有较大程度的关联,对于那些无关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应严格限制。同时还要控制投资规模以及建设的年限,这涉及到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关系到投资项目能否按时投产并取得收益的问题。因此,应重点关注并进行科学决策。二是证券投资。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这已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反复证明。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应审时度势,严格控制。除了要严格遵守决策程序,有效防范与控制风险之外,特别应将企业证券投资的规模、投资的品种、投资的时机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以防在证券投资中出现重大失误。
三是企业日常货币资金收支活动。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均与之相关。因此,应将货币资金的日常出入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货币资金的控制要点是现金收支业务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而大多数现金和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单位主要是没有注重岗位分工和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从而导致货币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因此,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做好库存现金控制、银行存款控制、定额备用金控制和财务印章控制等工作。
(二)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部门和岗位
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权力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或掌管着企业人、财、物的进出,或掌握着基建工程的招标,或具有对外签署各种协议的权利等等。这些部门比较容易出现权钱交易行为,应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例如,在原材料和物资的采购方面,企业应对采购货物的价格、质量、付款方式、交货期等进行重点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勾结、舞弊,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发生。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企业应对产品销售价格、交货期、收款方式等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防止销售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对企业造成损失。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程序,并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防止内外合谋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在对外关系管理方面,重要的协议、合同等必须建立联签制度,并加强对公司印章的管理。
(三)与重要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相关的部门和岗位
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指出,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与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披露。同时,凡是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以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而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信息在生产和的整个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人为操纵,使信息失真或由于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或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对企业重大信息生产与披露过程的控制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的生产人员(相关信息的提供者)的控制。主要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二是对重大信息披露环节的控制。应确保相关信息按照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地披露,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三是对重大信息知晓者的控制。防止重大信息在披露前泄露或成为个别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二、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
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出了问题,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好,各种管理制度也好,可谓滴水不漏,但企业还是出了问题。仔细追究,要不就是将各种制度束之高阁,要不就是执行不严。有些领导一句话就可能把制度抛之九霄云外。这种情况,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要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应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重点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要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在人员配备上,企业内控部门不仅要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而且要有技术领域、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复合型人才结构。特别是内部控制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先进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将检查结果独立地和及时地报告有关部门和负责人。
二是对重点岗位和内部控制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三是要及时掌握企业重点部门和岗位人员以及内部控制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等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监管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和思想动态,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各类人员更加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还可以起到平衡攀比心态、弱化职务犯罪动机和提高职务犯罪成本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建立相应的岗位工资制度和业绩奖励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应对高层管理者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正向激励机制。在约束机制方面,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严格处罚,决不姑息,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处理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同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也必须考虑整体目标的要求。即在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和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费用、降低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合理制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里实际涉及到控制目标的合理性问题。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得越全面、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越严密,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就可能会越强。但是,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全面、再完善,也不可能保证经营管理的绝对合法合规和资产的绝对安全。而另一方面,随着内部控制制度严密性的增加,企业投入内部制度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定会相应增加,而获取的边际收益会减少。这就要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而增加的成本与其增加的收益相等。超过这个平衡点之后,企业再提高内控水平就没有经济上的意义了。当然,这个点的确定对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一般地说,人才素质较高、管理较规范的企业,这个平衡点会低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也会少一些。而人才较缺乏,管理相对薄弱的企业,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应该付出更多一些成本,其边际收益也会更高。
二是合理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风险从本质上说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既然是不确定性,那就意味着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果对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要么采取的措施过度,会增加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么采取的措施不够,给企业带来损失。要合理评估企业风险,首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风险评估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行业专家、经营管理专家及财务专家等组成。由他们根据科学程序、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判断。其次,要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现状,对企业的重点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环节做出分类,并排序,根据其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对重点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三是对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测试、评估,并及时修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制定制度、实施制度、测试与效益评估、不断修正制度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一个会计年度之后,应该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对其成本与收益进行测试并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并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大勇,李翠霞.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5).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重点控制; 内部控制成本
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和许多非上市企业,正根据《基本规范》的精神,抓紧制定或修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并节约制度成本,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基本规范》提出了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实际上这五个要素囊括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内容完整、体系复杂的有机整体。企业要按照五个要素的内容,构造一个非常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使能够做到,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更何况还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因此,深刻认识、全面领会五大要素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实施重点控制,以确保控制的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重点控制,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是必须重点控制的。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重点关注和控制的环节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资金运动直接相关的领域
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原则上说,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要与资金打交道,大多涉及到资金的运动。因此,凡是涉及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环节都应该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活动。融资规模、融资利率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稳健性问题。因此,必须从融资方式、融资规模、融资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在企业融资活动决策程序上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定。
二是企业投资活动。企业投资是进行扩张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是,企业的投资又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投资方面发生重大失误,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灭顶之灾。对企业投资的关注与控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关注的重点在于投资的领域是否与企业目前经营范围和方向一致或有较大程度的关联,对于那些无关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应严格限制。同时还要控制投资规模以及建设的年限,这涉及到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关系到投资项目能否按时投产并取得收益的问题。因此,应重点关注并进行科学决策。二是证券投资。证券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这已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反复证明。企业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应审时度势,严格控制。除了要严格遵守决策程序,有效防范与控制风险之外,特别应将企业证券投资的规模、投资的品种、投资的时机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以防在证券投资中出现重大失误。
三是企业日常货币资金收支活动。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较强,控制难度较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均与之相关。因此,应将货币资金的日常出入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货币资金的控制要点是现金收支业务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而大多数现金和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单位主要是没有注重岗位分工和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从而导致货币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因此,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做好库存现金控制、银行存款控制、定额备用金控制和财务印章控制等工作。
(二)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部门和岗位
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权力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或掌管着企业人、财、物的进出,或掌握着基建工程的招标,或具有对外签署各种协议的权利等等。这些部门比较容易出现权钱交易行为,应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例如,在原材料和物资的采购方面,企业应对采购货物的价格、质量、付款方式、交货期等进行重点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勾结、舞弊,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发生。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企业应对产品销售价格、交货期、收款方式等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防止销售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对企业造成损失。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程序,并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防止内外合谋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在对外关系管理方面,重要的协议、合同等必须建立联签制度,并加强对公司印章的管理。
(三)与重要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相关的部门和岗位
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指出,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与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披露。同时,凡是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以及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而在企业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信息在生产和的整个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人为操纵,使信息失真或由于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或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对企业重大信息生产与披露过程的控制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的生产人员(相关信息的提供者)的控制。主要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的出现。二是对重大信息披露环节的控制。应确保相关信息按照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地披露,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三是对重大信息知晓者的控制。防止重大信息在披露前泄露或成为个别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二、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的素质建设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解决措施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逐步激烈,国有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增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提升其竞争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国有企业进行科学的理财,而且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内控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所谓财务内控,是指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有关控制体系。虽然,国有企业一直在致力于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笔者通过自己的了解,就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内控能力的强化尽绵薄之力。
一、国有企业制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即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必须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规范,且要跟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切合。这是制定科学财务内控制度的基础。
2.有效性原则,即作为一项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必须要能对企业内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人都不能逾越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至上,保证财务内控制度得到最有效的贯彻实施。
3.适时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业务职能的调整以及管理要求的提升,适时修订与完善。
4.全面控制性原则,即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内容应该涵盖了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与相关岗位,同时针对业务处理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真正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以及反馈等等各个环节。
5.成本效益原则,即在制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执行此项制度所需要的总成本,努力做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佳的财务内控效果。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分析
1.财务内控理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认识非常有限,且一直都没有受到管理层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企业财务部门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没有明确的控制程序与标准作为行动指南。其次,制度虽有,却不健全。据了解,我国有些国有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但缺乏完整性,像注重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注重程序控制,忽视内控结构的整体协调等等。最后,纸上谈兵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今一些国有企业花了大力气制定一整套系统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却没有让它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此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国有企业中的某些领导也无视有关内控制度的规定,对员工的一些违规行为采取所谓的宽容政策,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不利于内部控制效力的充分发挥。
2.连贯性不足。一方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在设计上缺乏科学性。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指某个节点上的内容,但现在的一些国有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动态的变化性,难以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而对财务内控制度加以及时的更新,导致控制出现断层,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内控部门的执行力疲软,内控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由于国企内部高层没有对财务内控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内控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各种内控规章制度的执行与效率。
3.监督工作不到位。为了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通常需要专门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来监察督促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主要包括有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很多的国企都设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国企的政府监督无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国企的政府监督主要是依靠国资委,面对众多的国有企业,国资委常常是有心无力;二是国企的社会监督乏力。会计师事务所是国企社会监督的主要单位,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惜出具跟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导致大量国企的财务内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阻碍了国企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措施
1.强化国企财务内控意识,提高科学化财务内控制度制定的水平。现代国企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财务内控观念。因此,国企要心存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灵活分散风险,将风险防范意识深入到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财务决策这一方面,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成败,在决策的过程中,务必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决策。像在某项筹资的决策过程中,国企应根据现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对资金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综合选择出一个最好的筹资方式,同时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形成正确的筹资决策,确保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建立信息与沟通平台。信息与沟通是实施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信息可以分为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对于获得的信息,国企财务内控部门应对其加以科学的筛选、核对与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而沟通则是指国企内部成员观念以及资讯传达和了解的过程,国企应该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不同管理层级间信息的共享,确保财务内控制度信息的流动畅通,促使国企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更加有效。
3.逐步实施财会分设制度,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所谓财务分社制度是指在保证原会计部门监督职能的前提之下,赋予财务部门“再监督”的职能,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以及挪用公款等问题产生的制度。财会分社制度能够保证国企财务部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记账、算账以及报账,使得财务部门可以对会计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对外投资、资产的处理、资金的调度以及其他重大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起着相互监督与制约的作用。所以说,财务分社制度的制定是健全国企财务内控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保证内控制度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应尽快建立起来。另外,全面的财务内控制度还必须依靠财务工作者的努力。因此,国企财务内控部门应拓宽财会人员进入渠道,提高准入门槛,并开展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促进财务内控监督职能的最大发挥。
4.加快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使之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将会受到网络技术的种种冲击。就财务管理来说,其相关理论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会计流程重组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现代财务内控将是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要加强国企的财务内控,就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处理速度,充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国企应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系统,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人为操纵因素,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并且,要不断加强对财务内控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促进财务内控制度的正确执行。
参考文献:
[1]浅谈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周春英《商场现代化》 -2010年34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